蒲松齡愛情故事編譯
⑴ 蒲松齡相關小故事
1、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
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2、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
這么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
蒲松齡文集里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
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
3、蒲松齡小時候非常聰明。這一年,蒲松齡的爺爺浦生汭請來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劉鐵嘴來給他看塋地, 要為自己修壽墳。當來到柳泉東南土坡上時,劉鐵嘴說這地方背靠黌山,面對柳泉,是一塊風水寶地,並說如果蒲生汭死後葬在這穴地上,那麼到他的第四代孫就能出一代文魁。
浦生汭聽說佔用這穴墳地到曾孫一代才能發跡,覺得很不滿意。正在躊躇,忽聽蒲松齡說:「爺爺,到第四代上又怕啥?咱把我老爺爺的墳遷到這穴地上,到我這一輩不就能出一代文魁嗎?」浦生汭還沒答話,劉鐵嘴就指著蒲松齡對浦生汭說:「好了,蒲翁,已經出了,令孫就是!」
4、蒲松齡的父親浦槃也是當地很有名望的讀書人,他生性詼諧,經常和一些文人學士相聚 ,閑談之間免不了互相調笑逗趣。一天 ,秀才李道生來訪浦槃,八歲的蒲松齡為客人燒水烹茶。浦槃和李道生海闊天空扯了一會,就又逗起了樂子。
只聽李道生說道:「有一年發大水,一片汪洋,村裡的水井也給倒灌了。洪水退下去之後,人們去打水,見井裡盡是些癩蛤蟆——這真是蛤蟆滿井,滿井蛤蟆!」李道生說完,就大笑起來。蒲家莊本叫滿井庄,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說滿井莊裡盡是蛤蟆。
浦槃還沒想出用什麼話回敬才好,就聽蒲松齡說:前天我二叔家的母牛生了一頭小牛,別的小牛出生,都是先下頭,後下尾,不想二叔家小牛出生,卻是先生下尾巴,後來才生下牛頭。
我問二叔這是為什麼,二叔說:『生牛先下頭後下尾,是順生;這頭小牛犢先下尾巴後下頭,是倒生(道生 )!
一句話倒把李道生給罵樂了,他拍著蒲松齡的小腦袋瓜兒連連稱贊:「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樣聰明,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5、蒲松齡家的東鄰李大喝醉了酒和人打架,失手打死了對方,縣里方典史便帶領一班仵作、衙役前來驗屍捕人。方典史是全縣有名的酷吏,他早就想敲浦槃一筆竹杠,一直未得逞。
這次李大誤傷人命,方典史以為是天賜良機,就讓衙役把浦槃也帶往縣衙作為人證 ,以便借機勒索。浦槃氣憤不過,便道:「李大殺人,關我什麼事?」
方典史惡狠狠道:「李大是你的鄰居,怎能說與你無關?」浦槃還要辯解,忽然看見蒲松齡從人群里擠出來,上前拉住他的手說:「爹,你快去看看,西鄰王九家的房子著火了!」
方典史正要解押一幹人犯回衙,見跑進一個小孩來取鬧,就大聲訓斥道:「西鄰失火,與你家何干?還不快快滾開!」蒲松齡立即說:「老爺,東鄰殺人,又與俺家何干呢?」說完,就拉著浦槃往家走去。
方典史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眼睜睜看著他們回家去了。
⑵ 求蒲松齡在《畫皮》中的愛情觀
老蒲的畫皮基本是鬼片,以前是可以嚇哭小孩子的。但是以前的拍攝手法以及技術等等,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的話,基本就是一都是可以挑毛病的喜劇片,但是在15年以前,是十分受歡迎的飯後影片。 新版的畫皮,吧故事唯美了,除了現在的技術手法都提高了...
⑶ 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時,為何熱衷寫婚外情,背後有何玄機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時候熱衷於寫婚外情至於這其中有何內幕史書中也沒明確記錄,我們也不好隨便揣摩。但是民間關於他為何熱衷於寫婚外情有兩個猜測。
所以這些研究人員就揣測蒲松齡之所以喜歡寫婚外戀情主要是跟這名女子有關。因為當時在蒲松齡做官期間確實跟孫蕙的小妾有接觸這是通過史書可以查到的。但是這兩個人是否真的像以上傳言所說有私情就不得而知了,萬一蒲松齡僅僅就單純的欣賞這個小妾的才華呢?畢竟朋友妻不可欺。當時蒲松齡做官的時間是非常的短的,可以說他在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做官的經歷其餘的時間他都是在教書育人。
⑷ 請問蒲松齡的愛情觀和人生觀.要具體點的!感謝!
愛情觀.
在「聊齋自志」中,蒲松齡曾坦言《聊齋志異》乃「孤憤之書」,但「孤憤」究其質又出乎情,筆含情,書載情,因此作為一個情感豐富、想像力出眾的藝術家,狐鬼妖魅在承載了蒲松齡對時代、對社會生活的孤憤的同時,也呈現出了同樣源於情卻又有別於孤憤的另一類情感——愛情。《聊齋志異》長期以來受到人們喜愛的最主要原因也在於書中有眾多狐鬼與人戀愛的美麗故事。而亦正是這些美麗生動的愛情故事折射出了蒲松齡孤憤背後那顆至情至真之心。
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大背景下,門第、登記、倫理道德、禮教等觀念的困囿似乎令古代男女的愛情頗顯尷尬。媒妁之言的婚姻固然並非沒有幸福的,但夫妻洞房始識顏,少卻了花前月下的相知,所謂愛情實質上已僵化成了儀式化的認同;才子佳人的婚姻固然有接近完美的可能,但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下,男子一旦變心,一紙休書的殘酷足令女子在所謂愛情面前蒼白成了一種可隨時更換的點綴;此外勿寧說因門第觀念棒打鴛鴦,因父母長輩之命屈志從婚的婚姻是否有愛情了。一切偉大的作家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當封建社會里的愛情悲劇成為一種日常化的悲劇的時候,作家自然而然站出來了。翻閱古典文學,跳出封建禮教束縛、超越等級、門第等陳腐觀念率情相戀的例子並不鮮見。植根於封建文化的土壤,蒲松齡依然難以脫俗,他筆下的愛情故事當中依然繼承前人否定封建傳統婚姻觀念,依然以才字佳人、俊男美女為愛情載體,但他高於先人和時人的是他大膽地提出了靈與肉相統一的平等愛情以及肯定了愛情力量的偉大。其心至情至真也正在於他在肯定這種觀念後的無畏無懼。
在《連城》中,連城在得喬生詩作後大為欣賞,乃至「逢人輒稱道」喬生,並大膽主動向喬生表達愛慕之情,而喬生更因得連城相知而公然宣言「士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以至在連城死後竟「一慟而絕」。在他們身上,蒲松齡寄予了的正是自己靈肉統一的平等愛情觀。什麼男尊女卑,連城的主動表白正是說明女子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女子與男子在愛情面前是平等的,色貌固然更容易成就愛情,但知己難逢,假使再無知己者在,一死永酬亦可無憾。正是連城與喬生的共同捍衛,他們的愛情得以歷經死去活來的磨難而堅貞不渝,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另如在《香玉》篇中,黃生之所以能夠贏得牡丹仙子香玉的心,靠的同樣並不是財富和地位,而是自己的儒雅和痴情。相知讓他們心系情牽,因此在牡丹花被人掘走「日就萎悴」時,黃生的痴青能夠感動花神,讓牡丹重生。而正因為情真意切,黃生死後靈魂又化作了赤芽護衛在牡丹花下;當花芽被人砍掉時,牡丹也因失去愛人憔悴而死。「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從,而人以魂寄,非其結於情者耶?一去而兩殉之,既非堅貞,亦為情死矣。」託言「異史氏」的這段旁白可謂道出了蒲松齡至死不渝的愛情觀以及為愛情生死不息、矢志捍衛的無畏無懼之心。
世間的愛情是可以生死相依的,世間的愛情是可以填平所有鴻溝的,世間的愛情是可以感動所有靈魅仙凡的。平等、自由、知情、誠摯、堅貞,無關門第、貧富、禮教,在《連城》、《香玉》以及《聊齋志異》的其他很多篇章中,蒲松齡以自己至情至真的心以及對真、善、美的熱烈嚮往,淋漓盡致地唱出了一曲曲真正愛情的頌歌。盡管脫胎於封建社會的蒲松齡在歌頌誠摯堅貞愛情的同時也對一夫多妻、納妾狎妓津津樂道,如在《聶小倩》篇中,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在小倩和寧采臣有圓滿結局後還要寫寧采臣「納妾後,又各生一男。」而在《香玉》篇中又偏偏要多出一位耐冬仙子絳雪。但摒除或者忽略這些消極因素,蒲松齡建構於自己靈肉統一、平等、自由、知情、誠摯、堅貞愛情觀基礎上的這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是讓人看到了世間真、善、美的存在,感受到真情的偉大、希望的可實現、理想的可觸摸!
人生觀
蒲松齡對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畢生痴迷。他從十幾歲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相當於大學本科)以後,每隔三年去考一次舉人(相當於研究生),就這么考了十幾次,一直到頭發鬍子都斑白了,愣是說什麼也考不上。假如他能考上舉人,拿到了比較高級的文憑,經濟狀況一定會改觀不少,這一點從《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段落可以體會到,雖然范進中舉後馬上發財不免誇張了點。蒲松齡是最典型的科舉制度犧牲品。一次次去考,一次次考不上,巨大的心理打擊超出現代人的想像。那種感覺跟如今高考落榜和留學簽證被拒有點類似,但痛苦的程度相差百倍。首先,現在沒有什麼考試能一下子那麼大改變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並非誇大,一次考試就能使一個普通農村青年成為人上人。其次,如今的考試比較客觀,意外比較小,考不上大學是因為水平不夠,情理之中。再者,鄉試和會試都是三年才考一次,失敗一次就整整耽誤三年。假使上天公正,以蒲松齡的才學,不要說區區舉人,就是進士也不在話下。屢次失敗的打擊,必然會造成一肚皮的牢騷,一肚皮的悲憤,此乃人之常情。
蒲松齡的人生觀跟同時代一般讀書人沒什麼兩樣
⑸ 《蒲松齡之妻》文言文怎麼翻譯
《蒲松齡之妻》文言文翻譯如下:
蒲松齡五十歲還不忘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妻子勸止他說:「你不要再這樣幹了。如果命中應該通達顯貴,那現在已經做宰相了。
山林中自有讓人快樂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諾為快樂呢?」蒲松齡認為妻子的話是對的,但當看到兒孫參加科舉考試,私心總不能覺得自己沒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現在言語中,而妻子淡漠處之。
蒲松齡有時候用未有的好兆頭來討好她,她也好象沒有聽到一樣。蒲松齡笑著問:「我的妻子難道不想做夫人嗎?」她回答說:「我沒有其它長處,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兒,能繼香火,吃穿不至於受凍挨餓,老天所賜不可說不厚。自己回顧有什麼功德,而仍有不滿意呢?」
相關內容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國短篇小說之王。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⑹ 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為何熱衷「婚外戀」
這很有可能是與蒲松齡的經歷有關系。
在古代文人的地位極高,即便蒲松齡家庭拮據,但仍然耳染目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還有一件事情,不過只是是一個猜想罷了,無憑無據,據傳孫蕙有好幾個小妾,其中有一個小妾非常有文才,想學作詩,而蒲松齡是何人啊,所以這一來一往,沒有關系也能扯出半兩絲來。這便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聊齋志異》眾多的愛情故事中,這些故而有個廣泛的特點,與女子談戀愛,不論是花木,還是些許動物,男主角常常是結過婚的,再說直白些,和我現在的「婚外戀」一般。
⑺ 聊齋志異 蒲松齡 內容梗概
《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愛情故事,占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7)蒲松齡愛情故事編譯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文言小說也因此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
這時產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說專集中,沈起鳳的《諧鐸》、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浩歌子的《螢窗異草》等是傳奇體為主的筆記小說,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齋志異》之作。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水平都不及《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自1765年初刻,其後200年間,所刊版本極多。因此人稱:「流播海內,幾於家有其書。」《聊齋志異》不僅在國內深遠,而且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19世紀以來,先後出現了英、德等六十幾種外文譯本。它已被寫進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大網路全書,從而成為享有很高聲譽的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