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誰編譯的
Ⅰ 《孟子》是誰寫的
《孟子》一書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作者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今山東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
Ⅱ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作者分別是誰
《大學》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原本是《禮記》中一篇,《中庸》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3、《論語》是由孔子的學生編輯而成,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4、《孟子》是由孟子的學生編輯而成,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Ⅲ 「論語」都是辜鴻銘翻譯的,「孟子」是誰翻譯的呢
論語和孟子都有很多版本的翻譯,其中論語比較主流是楊伯峻的翻譯,孟子的話我個人覺得網路貼吧裡面的翻譯比較准確。
Ⅳ 孟子是誰寫的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所寫的。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Ⅳ 《孟子》是誰編的
《孟子》是一部記述孟子思想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編著,完成於戰國中後期。該書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孟子》一書為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主要論證方法為駁論。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據《史記》記載,《孟子》一書共七篇 ,東漢趙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七篇十四卷。和《論語》一樣,《孟子》的篇名取自篇首幾個字,並無實際意義。《孟子》的注本主要有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焦循的《孟子正義》等。
Ⅵ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者分別是誰
《大學》:作者不詳,相傳為曾參
《中庸》:作者是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孟子》:孟子
Ⅶ 《孟子》的作者是誰
《孟子》七篇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述了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記述了孟軻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並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此書語言生動,比喻深刻,論證有力,文章氣勢雄偉,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然而,關於《孟子》一書的作者,歷來有多種說法。
一,孟軻自著說。《孟子》的最早注釋本,是漢代趙岐的《孟子章句》。趙氏在該書的《題辭》(即序)中說:「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元何異孫對此所作說明是:「《論語》是諸弟子記諸善言而編成集,故曰《論語》,而不號《孔子》。《孟子》是孟軻所自作之書。」(焦循《孟子正義》引)宋朱熹也從文章風格的勻稱一致上,力證該書出自孟軻之手,他說:「《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大全》)清閻若璩和魏源則從有無記述孟軻容貌上推斷,《孟子》應為孟軻自著。閻氏在.《孟子生卒年月考》一文中說:「《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魏氏在《孟子年表考》一篇中雲:「七篇中無述孟子容貌言動,與《論語》為弟子記其師長不類,當為手著無疑。」
二,弟子輯成說。唐韓愈首先提出這一論點,他在《答張籍書》中說:「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歿,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此後,宋晁公武、清崔述又為之補充了三條理由。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認為,《孟子》書中稱諸侯都用謚號,「夫死然後有謚,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皆死」。崔述作《孟子事實錄》認為,《孟子》所講的歷史事實和地理位置往往不合,「果孟子自著,不應疏略如此」。崔氏又認為,《孟子》對門人樂正子等都稱「子」,「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稱門人皆日子。細玩此書,蓋孟子門人萬章、公孫丑等所追述,故二子問答之言,在七篇中為最多,而二子書中亦不以子稱也」。
三,再傳弟子輯成說。清周廣業認為,「此書敘次數十年之行事,縱述數十人之問答,斷非輯自一時,出自一手」,是孟軻以其說傳授於樂正子等,然後由樂正子及其門徒編輯成書的。
四,師生合著說。此說主張《孟子》由孟軻口授,其弟子萬章、公孫丑整理成書。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張孟軻自著的,但都認為有孟子和弟子參加。朱氏指出:「恐是其徒所見,孟子必曾略加刪定也。」魏氏也說是萬章、公孫丑二人口授而筆之書。此外,《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提到孟軻:「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神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人楊伯峻認為,樂正子等皆稱子,而萬章、公孫丑不稱,只能證明萬章和公孫丑二人參與整理成書; 《孟子》中提到的諸侯,死於孟軻之後的是梁襄王和齊宣王,但也僅後數年,萬章、公孫丑整理時,當然要用謚號,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師生合著說。
諸說各有依據,但從爭辯情況來看,似乎第四種說法較能為人接受。
Ⅷ 《孟子》由誰編寫的
孟子本人寫的
這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謂《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又曰:「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註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另有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