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軟體 » 戰國紀腳本

戰國紀腳本

發布時間: 2022-07-30 09:37:08

Ⅰ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是什麼以什麼事件作為標志為什麼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而這是公歷哪一年? 郭沫若認為,依據《史記》是公元前475年,大部分教科書也依照這種觀點。 翦伯贊認為,依據《左傳》是公元前476年,《辭海》也支持這種觀點。 有一年的差別是因為《史記》與《左傳》對周元王的老父親周敬王的在位時間記載不一致。《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敬王在位42年,而《左傳》 是43年。俄專門查了一下《史記》與《左傳》原文。這段歷史,《史記-周本紀》記載如下:「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於周,子朝為臣,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奔於晉。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於周。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而《左傳》是編年體的,每年發生的大事記錄比《史記》詳盡多了,除敬王在位時間外,「孔子卒」的年代二者記載也不一致。俄的觀點,就敬王在位時間而言,《左傳》似比《史記》更可信。 2.以戰國七雄得到官方承認的時間開始,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承認韓趙魏成為諸侯國。《資治通鑒》紀事始於此年,這是範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3.以春秋結束標志戰國。孔子版《春秋》紀事終結於前481年(魯哀公14年),左丘明版《左傳》紀事終結於前468年(魯哀公27年)。 呂祖謙《大事記》支持前者,林春溥《戰國紀年》力挺後者。 上述說法各有道理,採信哪種可憑個人喜好。不過,若是應對考試,還是謹遵教科書為妙。

Ⅱ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劃分線是什麼!其標志是什麼!主要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鑒》紀事始於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說法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志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而我認為,上述說法,除第二類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為參考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的,而且第二類時代的劃分雖然在孔子之後幾十年,但也與孔子有一定的關系,正因為孔子死後缺少有影響的史家對「非禮」之事進行文誅筆伐,才使得諸侯國之間非正義的兼並與瓜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說明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對時代的影響作用。與其用孔子的作品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不如以孔子本人來標志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標志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雖然與公元前481年只差兩年,但意義不盡相同,這樣更加突出了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故大部分教科書依照這種觀點;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持這種觀點; 公元前403年,是範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公元前481年,是呂祖謙《大事記》的觀點;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戰國紀年》的觀點; 春秋和戰國分界於公元前479年.

Ⅲ 求一本詳細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概況的歷史文獻!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注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過了諸子的成就。《漢書·藝文志》則將該書列入雜家,所以以儒家學者不再重視。

《呂氏春秋》的注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春秋》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魯國自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歷史大事。內容有殘缺,現有1.6萬多字,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是當時准確的原始記錄。因為記載的三十七次日食有三十次同現代天文學的計算完全吻合,說明《春秋》並非虛構。原來傳說《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但經學者研究證實,這是魯國歷代史官集體編寫的,而且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傳。

現有的《春秋》分別見於《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經文大同小異。

《春秋》的經文非常簡略,每年記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僅四十多字,最短的只有一兩個字,只是歷史事件的綜述。這是因為當時的歷史還以史官口述為主,文字記載只起提示作用。

《春秋》雖然簡短,卻記載了准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使史官的口述有了可信價值,這是史學發展的巨大進步。而《左傳》的豐富史實內容又彌補了《春秋》的不足。

不過,在政治方面《春秋》有著與《左傳》不同的意義。漢朝之後,《春秋》被尊為孔子編寫的聖書,在政治及學術上有著至尊地位。歷代儒生對其解釋發揮,使之在經學和史學領域,甚至政治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春秋是中國動盪不安,舊的制度和傳統行將瓦解、新制度正在孕育的歷史時期。按孔子的話說是「禮崩樂壞」,西周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及其傳統文化形態逐漸衰落了。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王的命令,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混戰不止。有實力的諸侯國就打著維護周王尊嚴的旗號,聯合其他國家攻打敢於對抗周王的諸侯國,或者以「尊王」為名,攻打不利於自己的國家。於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他們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春秋晚期,社會結構到政治體制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文化教育也不例外。原來各種專業知識多由少數祝史等人員世代傳習,而這種「學在官府」的情況已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社會要求在官學外還應有私學,以培養、造就更多的學者和官吏人才。孔子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他頌揚周文王和周公,但也受到春秋時管仲、子產的影響。他把歷史上的思想材料,加以提煉,創建了儒家學派。

到戰國時期,又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眾多的諸侯國只剩下「戰國七雄」,最後秦國滅掉其他六國,建立大一統國家。

Ⅳ 戰國時間的劃分

春秋戰國是在東周至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前的這段時期,這段時期的分界線並不是很明確,現在對於春秋戰國的時間分界有這么幾種說法:

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81年,戰國是公元前481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68年,戰國是公元前468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53年,戰國是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戰國是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這幾種劃分都有各自的依據:
第一種:春秋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元王年(《史記》是公元前476年)為止(但周元王元年存在不同說法,《左傳·哀公十九年》認為是公元前475年),因這一時期與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的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共二百四十二年歷史較接近,為了方便起見,一般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因此有戰國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劃分。

第二種:春秋時期的開頭是以東周元年為開頭,結束是以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的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時間結束為依據。戰國就是春秋結束以後到公元前221年。
第三種:春秋以東周元年開頭,由於《左傳》記載的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因此春秋結束的時間為公元前468年。

第四種:春秋以東周元年為始,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分晉國王權,使晉國公室成為附庸這一事件為依據,劃定春秋結束標志為公元前453年,即戰國時期為春秋結束到公元前221年。
第五種:春秋以東周元年為始,以公元前403年周天子認可韓趙魏為諸侯,韓趙魏三家分晉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形成這一事件為據,化公元前403年為春秋結束,戰國在春秋結束後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前。

雖然有那麼多的劃分,但主流還是以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

Ⅳ 春秋和戰國時代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劃分是以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三家分晉。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志,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5)戰國紀腳本擴展閱讀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劃分: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

Ⅵ 《莊子傳戰國縱橫百年紀》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莊子傳》(張遠山)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j_WZrKWIej61kl-U5wke7Q

提取碼:2wib

書名:莊子傳

作者:張遠山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661

內容簡介:

全書採用編年史體例,逐年敘述戰國史事和莊子生平,每年一章,共計百章。莊子生前十二年為引子,莊子八十四年為本傳,莊子歿後四年為尾聲。前後各加略史,以觀中華全史。

每章前半為《戰國紀》,按時間先後敘述一年之中的天下各國史事,略做合理連綴,揭破天下互動的共時性橫向關聯。百章之間,略做因果勾連,揭破戰國進程的歷時性縱向邏輯。

每章後半為《莊子傳》,按時間先後敘述莊子與諸子、諸侯互動的相關史跡。二十餘條莊子生平史料,植入相關之年,僅佔四分之一章節。其餘四分之三章節,缺乏莊子生平史料,為免憑空虛構莊子史事而導致失真,因而立足道家立場,根據其他史料,虛擬莊子與其本師子綦、友人庖丁、弟子藺且等人的對話,評議天下時事,抉發先秦秘史,演繹庄學義理,揭破莊子與諸子、諸侯互動的共時性橫向關聯。百章之間,穿插諸侯與諸子、否君與痞士的互動,重點展開老子之後的道家發展,孔子之後的儒分為八,墨子之後的墨離為三,揭破道、儒、墨互動博弈的歷時性縱向邏輯。

概而言之,每章前半敘述形而下的諸侯之戰,展示野蠻為何戰勝了文明;每章後半敘述形而上的諸子之爭,展示否術為何遮蔽了泰道。

全書沒有憑空虛構一人一事,所有內容均有史料依據,少量內容是史料殘片的邏輯延伸。書稿原有大量注釋,乃是史料原文及其考證辨析,因其數倍於正文,付梓之前全部刪去。有心學術的專家不難按圖索驥,無意追究的讀者不妨得意忘言。

作者簡介:

張遠山,1963年生於上海,1984年本科畢業,1995年離職開筆。已出著作15部,版本28種。

Ⅶ 春秋,戰國之交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公元前475年。這是由司馬遷提出的,他在《史記》中的《六國年表》將周元王剛繼位的那一年〔前475年)定為戰國群雄確立的開始。 關於戰國的開始年代,古今學術界的認識並不一致,有公元前481年說、前475年說、前468年說、前453年說、前403年說好幾種。 第一種前481年說,始倡於南宋呂祖謙的《大事記》,其著眼點是為了上接《春秋》的記載,名為《春秋》的魯國編年史即終於這一年(魯哀公十四年)。這一年發生了齊國田氏殺死齊園國君齊簡公事件,新興勢力控制了齊國政權。所以楊寬的《戰國史》也主張以這一年來作為戰國時期的開端。 第二種,就是你說的公元前475年。這是由司馬遷提出的,他在《史記》中的《六國年表》將周元王剛繼位的那一年〔前475年)定為戰國群雄確立的開始。然則其實並不準確,周元王剛繼位那會子,群雄並沒有真正確立起來。 第三種就是前468年說。這一年是周貞王元年,清代人林春博《戰國紀年》和黃式三《周季編略》都將其定為戰國起始年。這也沒什麼其他特殊的,和上面一種差不多,都不符合咱現代人的年代分割。 第四種和第五種,前453年說和公元前403年說,也就是我提到的三家分晉了。三家分晉在於,異姓士大夫以下克上,最終周王也無可奈何地認同,標志著長達數百年的周分封制和宗室繼承製徹底土崩瓦解,新的社會結構即將形成。 所以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控制了晉國的政權,奠定了三家分晉的格局,有不少史家都將這一年視作為戰國時期的開始;而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韓、趙、魏為諸侯,三家分晉正式取得周王的確認,也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戰國真正的開端。後者的提倡者,以宋代的司馬光為首,他的《資治通鑒》就是從這年開始寫起,將之作為一個歷史新時代的開端的。 現在不少書籍採用公元前475年之說,其實倒不是從學術角度來計算,而是為了省事。這是因為戰國時期究竟應該算始於何年,這個眾說紛紜,沒法統一的原因是由於春秋戰國之交作為由奴隸制進入封建制的大轉變時代,在各個地區的發展都不一樣,並不均衡,再加上這個轉變的過程也是很長,所以想要用一個絕對年代表作為時期分界線是挺難的。 而如果要嚴格挑選一個時代變遷的大標的物做為分界線,那也只能是三家分晉,按照司馬光的說法來分。

Ⅷ 戰國策中還記載了,那些大人物的歷史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跡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准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准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顏;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Ⅸ 春秋戰國的年代是如何劃分的

戰國時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
另一說戰國時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

簡介
[編輯本段]
戰國時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斗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七雄
[編輯本段]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並,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七國的疆土地理: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和甘肅東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范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

各國變法和新的君主集權制
A、魏國李悝變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
變法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著「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削弱貴族特權,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2、推行盡地力之教。
3、實行平糴法。
4、作《法經》。

B、楚國吳起變法
背景:楚國衰落,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吳起(約前440年-約前381年),衛國人,在衛國謀求發展不成,投奔魯國,在曾申門下學習,取齊田居兒為妻,因未回家奔母喪,曾子中斷了師生關系。魯穆公用他為將,他殺妻求將。到魏後參與李悝變法。前383年,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托,也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
變法內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並公開宣布,對各級官府的命令嚴加審查,實行層層監督,以保證新法的貫徹執行。
2、收奪爵祿:凡是封君過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祿,廢除公族中疏遠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舊貴族遷移到荒涼的地區。
3、裁減官吏:減少俸祿開支,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到訓練軍隊上。
4、整頓吏治,堵塞私門: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義不計毀譽,一心為地主政權效力。

C、齊威王起用鄒忌進行改革
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招徠士人,發展水利,對外用兵,圖謀吞並以濮陽為都城的衛國,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這時,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大力整頓政治,鼓勵臣民進諫,制定法律,招撫流亡,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實力僅次於魏的大國。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以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用奇計打敗了魏軍,從此,齊國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為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齊宣王擴建位於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對前來稷下的學者,給予士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專心學術,培養弟子,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

D、商鞅變法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期以後最為強大的國家。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新法卻並未廢止。
主要內容:
1、廢井田,開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來每人有份田,都沒有固定的田界,因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劃分。商鞅變法鼓勵人民擴大耕地面積發展生產,開阡陌,就是對人民擴大了的耕地,設立阡陌作為固定的田界,這就對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封疆,是天子、諸侯國境上及貴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為封,封上又植樹以為標志,稱為封疆。開封疆,就是對當時貴族私有田宅設立的界劃。開阡陌封疆,就是破除舊的封疆阡陌,重新規劃,不得私自移動。這樣維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2、獎勵軍功,禁止私鬥
獎勵軍功,凡是有軍功的,均可以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的獎賞。殺得敵人甲士一人,並取得其首級的賜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庶子一人,可當五十石俸祿的官。制定了軍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稱謀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種種特權、減刑、服飾、墳墓。嚴格禁止私鬥,違犯的各以輕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勵人們為國家作戰,並產生了大批的自耕農和地主,形成了「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局面。
3、重本抑末,獎勵耕織
當時把農業稱為本業,是國富兵強的基礎,而把商業和手工業稱為「末業」。商鞅對努力經營農業的免除賦役,而對從事商業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稅的,沒收為官奴婢。這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好處。為了增加稅收,鼓勵一家一戶的生產,規定家中有兩個成年男子結婚後必須分家,另立門戶,女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嫁,否則,多交納賦稅。在客觀上促使了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封建經濟的重要特徵。一家一戶成為生產經營單位,分家析產,使階級經常在變動當中。
4、推行縣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縣一級行政機構,但不普遍。商鞅變法普遍推行縣制,萬戶以上縣設令,不滿萬戶的設長,俸祿由三萬石到一千石不等,在縣令、長以下設丞等,官吏領取國家俸祿,國君有權任免。這一套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成為中國封建國家機器的雛形。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歷史大事】
周平王遷都: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東遷以後,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後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於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庄公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後,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屍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稱雄一時,楚莊王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晉國的強盛: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並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問鼎中原:
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晉楚大戰:
後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

弭兵會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

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並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智、趙、韓、魏、范、中山)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統計】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政治】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並。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
春秋時期,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而吳、越、楚、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並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郡縣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Ⅹ 關於中世紀、戰國紀錄片

我只看過這兩個日本歷史的紀錄片,希望對你有用!

概述日本歷史
http://v.ku6.com/show/UGXuqcUH17M01fws.html

discovery拍的德川家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0OTI1NjA0.html

對了,還有一個明治維新的紀錄片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
http://v.ku6.com/show/bMHfkKWcCxbswXGK.html

熱點內容
外網訪問黑群暉 發布:2025-02-08 05:45:59 瀏覽:559
中央存儲伺服器公司地址 發布:2025-02-08 05:38:48 瀏覽:821
伺服器如何查詢表空間的文件路徑 發布:2025-02-08 05:38:00 瀏覽:162
宏基4741g哪個配置好 發布:2025-02-08 05:37:56 瀏覽:810
混合料運輸車的配置是如何計算的 發布:2025-02-08 05:31:35 瀏覽:293
android紅包插件 發布:2025-02-08 05:31:34 瀏覽:365
ea伺服器怎麼連接 發布:2025-02-08 05:16:45 瀏覽:463
更加密更改 發布:2025-02-08 05:15:20 瀏覽:786
倉儲資源配置都需要開展哪些任務 發布:2025-02-08 05:13:51 瀏覽:676
探針資料庫 發布:2025-02-08 05:13:35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