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旗編程
『壹』 四國軍棋的相關介紹
四暗是四國軍棋中最具有魅力的游戲模式,四家參賽者完全憑借自己的判斷游戲,無法准確知道各家行棋,經過幾年的發展,大致形成兩類棋風。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和理論。
最早出現這種百家爭鳴的當屬聯眾四國,聯眾平台發展較早,人才濟濟,各個方面均有領軍人物,形成南北對抗。南北對抗其實是兩種棋風的陣地爭奪,孰優孰劣是庸人看法。有北張碩,南阿諾的說法。
南方棋手精於算計,多數以盤棋為主,盤棋高手棋風穩健,運籌帷幄,北方棋手,棋風大開大合,剛猛無比,逐漸形成閃電,而閃電的代表人物正是張碩。這種對抗真正的促進了聯眾四國的蓬勃發展。 昔日滄海一別,轉眼數十載, 江湖幾代梟雄,而今又一秋。 中原江湖歷來新人輩出,雖萬變不離其宗,流派絕技之分卻卻各有神通。 而今,各路英雄都到場助興,昔日華山論劍,不過如此。
據傳,無明史記載: 四國本名: 戰棋。 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多由武官閑暇時所創,為兩人對陣圖。單方各八子:帥,將,馬,刀,盾,兵 等。帥滅,則滅!(8子究竟哪8子,茉莉不祥,望諒,以上6子為傳聞) 後秦統一中原後,流傳民間。後由三人對弈。一直到南北朝,發展到4人,並從最開始的3明,創到雙明,帥滅則明,等多種下法,相傳顏之推怒斥眾士族:終日游戲兵法,卻不悉真義,不練真刀,國亡可見! 後傳言,與明清時期稱為 軍棋。 四國大戰 這一俗語,從何而來,如何流傳開來,至今,不得而知。 而小日本為何多會下四國,且有專門之研究組織,值得思考。 望各路英雄 三思,在此切磋一番。 所有諍言良語,載入四國譜,容茉莉往後整理歸還。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這樣定義軍棋:(Kriegspiel)國際象棋的變種,1900前後首先流行於英國。對弈雙方各自有一棋盤,都不得看對方的棋盤和棋子。另有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雙方根據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報著棋。 最初的軍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查找一些相關的英文資料,可以得知,軍棋又被稱為盲象棋(BLIND CHESS) 是由南非(South-Africa)的一位叫Henry chael Temple人於1899年發明的。他本人是一名國際象棋愛好者, 因為自己的夥伴希望能玩一種反映戰爭的游戲,於是他借鑒國際象棋的棋子,發明了這種戰爭游戲。Kriegspiel的英文解釋就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種變形,同時也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公眾觀賞性的游戲(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觀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歡樂。軍棋是一種成功的變形象棋。它和象棋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允許看對方的棋子,更具有挑戰性.軍棋的誕生,立刻風靡世界。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軍棋專家( Bob Timmel, ike Thayer, and Rea B. Hayes. 並獲得城市冠軍。可見,在國外早已有了軍棋比賽,不知在國內有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比賽.四國軍棋流傳到國內,應該是20世紀90年代初,最早在上海出現,迅速普及到高校成為流行的宿舍游戲。大概是97年,北極星網站率先推出網上四國軍棋對戰,使這個在被公認為只適合少年游戲迅速在互聯網時代普及。四國職業化,商業化,專業化,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實現。 軍棋創始於19世紀末,是英國人的南非後裔所發明,所以採用英文命名。而英文的軍棋棋子的中文解釋是兩個字, 隨後在20世界初期傳入東亞地區,最早應該是日本,在日本的軍棋也是兩字命名。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再次申明這是歷史),軍棋也是隨著日本人的入侵帶入的一個文化產物。 直到1949年,在近18年的時間里,我國人民在抗日斗爭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整和翻譯了日本人帶來的「軍棋」,早年名字有「陸戰棋」、「陸軍棋」、「野戰棋」等多個名稱,所以說中國的「軍棋」是廣大抗日群眾在自己的業余時間發明創造和修改完善的,他是中國人民的產物,他代表了全中國廣大的愛國群眾的心聲,是中國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歷史產物,請尊重它的名字:「陸戰棋」 其中所有的棋子都是兩個字命名。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四國軍棋」,四國軍棋完全是廣大的陸戰棋愛好者們在不滿足陸戰棋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也是軍棋文化騰飛的開始。 1997年底 北極星軍棋的開創人「老冒」把四國軍棋 帶入了網路,命名「四國風雲」,從此網路四國軍棋風靡全國,而他採用的軍棋行棋方式就是沿襲傳統逆時針,棋子以兩字命名。 1998年聯眾出現了,聯眾的開創人 「老鮑」 他把除了圍棋,象棋,五子棋,橋牌 幾個國際承認的正規項目以外的所有棋牌類游戲,按照「順時針」行棋行牌模式,作為統一的編程目的,並不是按照棋牌傳統編程。其中軍棋棋子,更是為了簡單編程,將兩個字縮短為一個字(這是編程的簡化需要)。
『貳』 幻影2000戰斗機,陣風戰斗機,狂風戰斗機這些戰斗機先進嗎怎麼聽著挺老的
1 F-22 猛禽戰斗機
F-22,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唯一一種投產的第四代超音速戰斗機,它所具備的「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隱身、可維護性」成為第四代超音速戰斗機事實上的劃代標准。 雷達反射面=兩張A4紙 F-22是美國空軍委託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動力公司合作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該計劃首次要求將五個特點集中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隱身性)、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高且具有足夠遠的航程。下面就以F-22為例,看看第四代戰斗機的「先進」之處。 F-22翼展13.56米;機身長18.92米;機高5米;機翼面積78.80平方米。F-22採用雙垂直尾翼雙發動機單座布局。垂直尾翼向外傾斜27度,恰好處於一般隱身設計的邊緣。其兩側進氣口在機翼下方,並具有抑制紅外輻射的隱身設計,主翼和平尾採用一致的後掠角和後緣前掠角,水泡形座艙蓋凸出於機身前上部。 特別的外形和能吸收電波的塗料使戰斗機的有效雷達反射面積僅為0?郾1平方米左右,與2張A4紙的面積相當。 超音速巡航快攻快跑 動力裝置採用兩台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1950千米,近地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1480千米,實際最大飛行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約1500千米。F-22可不用發動機開加力在1.58馬赫的速度下連續飛行30分鍾(1馬赫相當於1倍音速)。 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戰斗機在作戰時將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迅速接近目標,攻擊後迅速脫離,可以把敵機攔截在更遠的空域,還可以對敵實施多次攻擊。F-22的短距起落能力也很高,可在500米長的跑道上起降。這種性能使其可以在短跑道小型機場上起飛作戰,或在機場破壞後的殘存跑道上起飛。 超視距戰斗先發制人 現代戰爭中,超視距空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所以F-22的超視距戰斗能力在設計階段就極受重視。F-22戰斗機使用的中程空空導彈主要是AIM-120C,這種號稱「發射後不管」的新一代空空導彈具有主動雷達尋的、自動引導的能力。可以在視距外進行精確打擊,配合飛機隱身能力,使F-22能先敵發現目標,先敵發射武器,掌握戰場主動權。 F-22有三個內部武器艙:其中兩個武器艙沿進氣道安排,可容納AIM-9導彈;另一個武器艙在機身下部,可容納6枚AIM-120C中程空空導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機身下部武器艙也可以按454公斤重量配備2枚AIM-120C導彈和2枚JDAM-1000制導炸彈和副油箱。當然,外掛武器會使飛行大大喪失隱身能力。F-2還裝備了一門內裝機關炮M61A2。對空對地一機多用 作為「第四代戰斗機」,F-22也是一種多用途戰斗機,既可用於空中格鬥,又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多用途飛機有以下一些優越性:一是有利於縮短研製周期,二是可節省研製經費,三是利於提高作戰靈活性和整體作戰能力。 F-22可以掛載的JDAM-1000就是一種先進的對地攻擊武器。JDAM又叫「聯合制導攻擊武器」,這種炸彈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引導,是一種全天候、自動尋的常規炸彈。炸彈尾部安裝了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裝置,能夠不受雲、霧以及其他惡劣天氣的限制。一般攻擊誤差在13米之內,並可達到95%的系統可靠性。
2-3 蘇-37戰斗機 /蘇-35戰斗機
俄羅斯蘇霍伊公司在蘇-35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多用途戰斗機。1996年4月首飛。該機採用三翼面氣動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裝有兩台AL-37UF推力矢量發動機,單台最大加力推力180千牛,推重比8.7。機長22.2米,機高6.4米,翼展14.7米,最大起飛重量34噸,最大平飛速度2.35馬赫,實用升限18800米,最大航程33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6500公里),作戰半徑1400公里。機首裝有一部N011M相控陣火控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可同時攻擊其中6個目標;機尾裝有一部後視雷達,可以對尾追目標進行攻擊。機載武器有1門30毫米機炮,17個外掛架,可掛14枚空空導彈,其中包括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導彈、R27/77中距空空導彈,還可攜帶Kh/29/31/41/59空地導彈、各種炸彈和火箭彈,最大載彈量8500公斤。 蘇-35新型制空戰斗機是蘇-27戰斗型的直接後繼機,它和美國的F-22、歐洲的EF2000屬於同一個等級。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稱:蘇-35飛機具有與歐洲下一代先進戰斗機以及美國F-22A戰斗機相匹敵的能力。 蘇-35飛機採用翼身融合氣動布局和放寬靜穩定度技術,有一對小的全動鴨式前翼,是一種現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飛機。飛機前翼採用全電傳操縱系統,偏轉范圍-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飛機在大迎角條件下的安定性和操縱性外,還能降低機身和機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氣動力載荷,有助於使穩定過載達10g。 蘇-35的動力裝置為兩台帶控制推力矢量系統的L—35渦輪風扇發動機,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起降性能。新型機載電子設備,加多功能多普勒雷達,具有空空、空地雙重功能及抗干擾能力。蘇—35的雷達對戰斗機這類目標的發現距離為165~245千米,對轟炸機、預警機或大型運輸機的發現距離可達400千米。它同時可跟蹤15個空中目標,用導彈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 蘇-35飛機還首次採用了後視火控雷達技術,可引導俄專門研製的後射型近距空空導彈。蘇-35戰斗機的機翼下裝有能水平轉動180度的轉動發射裝置,它可自動轉動,也可按飛行員的指令轉動。也就是說,蘇-35發射的導彈可以向後半球發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肩發射」,這是蘇—35最為獨特的設計。 蘇—35除裝一門30毫米航炮外,還有12個外掛點,可攜帶12枚遠距、中距導彈和近距格鬥空空導彈(裝有主動、半主動和被動雷達自導頭和紅外自導頭)。如R—77中距導彈,能摧毀70千米處的敵機。另一種增大射程的導彈,能摧毀110千米處的空中目標。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戰術巡航導彈、反雷達導彈、反艦導彈,以及激光或電視制導炸彈。 蘇-35飛機武器系統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在完成「尾溝」、「眼鏡蛇」、「超眼鏡蛇」等特技飛行。蘇-35可進行短時間的「眼鏡蛇」和「超眼鏡蛇」機動,使飛行豎起90~120度,這時雷達和光電瞄準系統就能自動截獲目標,同時系統發出指令,可發射出兩枚導彈。蘇—35飛機不僅用於奪取制空優勢,而且還可用於對地面、海上目標實施遠距離、高精度的有效打擊。 美中不足的是,蘇—35飛機的隱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飛行,這對於最新一代的戰斗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4 F—18 戰斗機
F—18是一種艦載戰斗機,A—18是一種艦載攻擊機.由於二者是在同一原型機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即一機兩型,機體完全—樣,只是在武器裝備上有所差別,所以統稱F/A—1B,綽號也一樣叫「大黃蜂」.1974年正當美國空軍提出「輕型戰斗機」計劃,並開始研製原型機的時候,美國海軍也提出了研製多用途戰斗機的要求.當時稱之為VFAX計劃,後來改稱海軍空戰戰斗機計劃.1974年諾斯羅普公司的YF一17在YF一16的原型機競爭中失敗,幸運的是諾斯羅普的工作沒有白做,1975年他們的YF—17被海軍選中,這就是F/A—18的原型機. 1976年1月美國海軍又與麥道公司簽定合同並以麥道公司(現已並入波音公司,稱波麥公司)為主與諾斯羅普公司一起聯合研製F/A—18「大黃蜂」。後經過進一步的原型機試飛,生產型製造、試飛,到1983年1月初步形成作戰能力.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共訂購1366架,此外,加拿大訂購138架,澳大利亞訂購75架,西班牙訂購84架,均已部分交付使用. F-18A大黃蜂是單座、雙發艦載戰斗攻擊機。有YF/A-18A/B、F/A-18A、RF-18A、F/A-18B、F/A-18C和F/A-18D等6種型別,共生產了1137架,其中150架是雙座教練型,112架是偵察型。 F-18A大黃蜂是第1種生產型,主要用於艦隊防空和艦載攻擊機的護艦,有些飛機也用於執行空對面攻擊任務。 主要的火力控制設備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AN/APG-65脈沖多普勒雷達、多功能顯示器、外掛物管理裝置、AN/AWG-21反輻射導彈(AGM-78)控制器等。執行空對地攻擊的機型座艙中的顯示器有些變化,並裝備有前視紅外(FLIR)和激光光點跟蹤器(LST)。 F/A-18E/F是最新改型,其主要特點是增大了航程、每側機翼處增加1個外掛架,而且機翼內側掛架的最大掛載能力提高到2400kg,增加了載彈量和提高了作戰能力。其電子系統中約有90%與F/A-18C/D通用,雷達選用了AN/APG-73(AN/APG-65的改型)。 F-18A大黃蜂戰斗機的武器控制系統包括攻擊顯示分系統、數據處理分系統、參數測量(感測器)分系統和外掛物管理/控制分系統等4個主要部分。 攻擊顯示分系統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和3個完全一樣的陰極射線管下視顯示器-多功能顯示器(MFD)、主監控顯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況顯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監控顯示器顯示所有飛機系統的告警信息和資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顯示器的備用設備,能顯示前視紅外信息。水平情況顯示器是主要的導航顯示器。數據處理分系統包括大小30餘個計算機,如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並行工作)、雷達信號處理機、雷達數據處理機、外掛物管理計算機、顯示計算機、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全部程序大約有779K。表3.1列出了主要幾種可編程和ROM計算機的CPU和存儲容量。 參數測量分系統包括AN/APG-65雷達、AN/ASN-130慣導裝置、AN/AAS-38前視紅外裝置、AN/ASQ-173激光照射/測距器和大氣數據感測器等。 外掛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統包括AN/AYQ-9外掛物管理系統和AN/AWG-21導彈控制器等。 在海灣戰爭中,F/A—18是美國艦隊的主力作戰飛機.F/A—1B採用單座雙發後掠翼和雙立尾的總體布局.機翼為懸臂式的中單翼,後掠角不大,前緣裝有全翼展機動襟翼,後緣有襟翼和副冀,前後緣襟翼的偏轉均由計算機控制.停降在艦上時,外翼段可以折疊(副翼位於外冀後緣).翼根前緣是一對大邊條,一直前伸到座艙兩側,據說因此可使飛機能在60度的迎角下飛行.機身採用半硬殼結構,後機身下部裝有著艦用的攔阻鉤。尾翼也採用懸臂式結構,平後和垂尾均有後掠角,平尾低於機翼,使飛機大迎角飛行時具有良好的縱向穩定性;略向外傾的雙立尾位於全動平尾和機冀之間的機身兩側.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前起落架上有供彈射起飛用的牽引把.座艙採用氣密、空調,內裝馬丁?貝克公司的彈射座椅,風擋和座艙蓋分別向前、後開啟.F/A—18裝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F404—OE—400低涵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71.2千牛.進氣道位於翼根下的機身兩側.機內可帶4990千克燃油,機頭右側上方還裝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 F/A—18是一種超音速的多用途戰斗/攻擊機,主要特點是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能力強,大迎角飛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據介紹,該機的機體是按6000飛行小時的使用壽命設計的,機載電於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為30飛行小時,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00小時,電子設備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檢能力.到目前為止,F/A—18共有9個型別,有單座的,也有雙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編號為CF—18A,澳大利亞的有F/A一18A/B,西班牙的編號為EF一18,還有一種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為F/A—18L型.F/A—18A為基本型,是一種單座戰斗/攻擊機,主要用於護航和艦隊防空;如果換裝部分武器後即為攻擊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該機翼展11.43米,機長17.07米,機高4.66米;起飛重量15740千克(空戰),22328千克(對地攻擊);最大平飛速度1910公里/小時(高空),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740公里(空戰)、1065公里(對地攻擊),轉場航程3700公里(不空中加油).機載設備有休斯公司的AN/AGP—65多功能數字式空對空和空對地跟蹤雷達,在空對空工作狀態時可跟蹤10個目標、向飛行員顯示8個目標.另有ALR—67雷達警戒接收機,四餘度飛行控制系統和兩台AYK—14數字式計算機,以及利頓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兩台凱撒公司的多功能顯示器和費倫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屏幕顯示與乎視顯示器等. 主要武器有1門20毫米機炮,備彈570發.共有9個外掛架,兩個翼尖掛架各可接1枚.AIM—9L「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兩個外翼掛架可帶空對地或空對空武器,包括AIM—7「麻雀」和AIM一9「響尾蛇」導彈;兩個內翼掛架可帶副油箱或空對地武器;位於發動機短艙下的兩個接架可帶「麻雀」導彈或馬丁?馬麗埃塔公司的AN/ASQ一173激光跟蹤器、攻擊效果照相機和紅外探測系統吊艙等;位於機身中心線的掛架可技副油箱或武器.F/A一1BC和D型還可帶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和「幼畜」(又稱小牛)空對地導彈.最新的改型是F/A—18E/F"超級大黃蜂"
5 幻影2000戰斗機
「幻影」2000是很有特色的一種第三代戰斗機,它是目前已服投的第三代戰斗機中唯一採用不帶前Il的三角翼飛機。可以說,這是一種獨樹一幟的第三代飛機。法國在戰斗機研製方面獨樹一田的做法不僅體現在「幻影」2000飛機上,而且體現在整個「幻影」系列飛機的形成和發展之中。 從法國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來看,與美國是有相當差距的;與西歐一些國家相比,法國也並不佔優勢。法國就是仗憑其「獨樹一織」的精神,堅持其獨立性,才取得了在戰斗機研究領域中重要的位置。法國在戰斗機發展過程中,獨立性主要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適合國情的發展思想。法國是個第二世界國家,在經濟和技術上與美國有差距,因而不能象美國那樣強調「全新設計」和研製各種用途比較單一曲戰斗機,而是堅持「漸改」發展和注重「一機多型」、「一機多用」。法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從「幻影」III、「幻影」2000系列,直到它前正在研製中的「陣風」戰斗機,都堅持了「漸改」發展的途徑。這種研製途徑的優點是研製周期短、經費節省,既能繼承上一階段設計的長處,又能在一、兩項關鍵性能上有重大突破。從「幻影」飛機系列的研製進展和使用結果來看,這種做法是成功的。 一機多型和多用,是「幻影」飛機的「傳家寶」,「幻影」2000飛機也不例外。它的基本型是空中優勢戰斗機2000C,可遂行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遠程攔截任務;不久又發展了2000B雙座教練型和2000N對地攻擊型,最近又研製了空戰能力明顯提高的2000—5型。此外,還發展其它的一些改型機。對一個經濟實力不十分雄厚、要求裝備數量不太多的國家來說,這種「多用途」飛機是比較合用的,而且也有利於出口和爭奪國外用戶。 二是堅持自己的技術特點。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是「幻影」飛機的一個重要技術特點。這種布局有一些固有的缺點,所以達索公司曾在60年代末研製了中等後擦翼布局的「幻影」F.1戰斗機。但是,使用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在荷蘭等四個國家決定購置F—16而不是F.1後,達索公司更痛感放棄三角翼方案是不明智的。 他們看到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獲得優勢。於是,「幻影」2000飛機重新起用三角翼布局。同時依靠達索公司堅持進行預研,採用了電傳操縱、主動控制技術、新型動力裝置和復合材料,終於研製出一種作戰效能大有提高的「幻影」2000戰斗機。它採用的M53發動機的性能水平並不很高,其推重比比F—16用的Fl00發動機幾乎要差一個等級,這是「幻影」200O飛機最大的不足之處。但達索公司通過採用其它措施彌補了這個不足,使其總體性能滿足了要求。而且由於M53發動機結構簡單、可靠性高和維護方便,反而成為招睞第三世界國家用戶的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 三是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法國的戰斗機發展一直面臨著眾多難題:經濟實力有限,基礎工業和基礎技術比較薄弱,一些關鍵技術的水平明顯落後干美國等。應該說,其自行研製戰斗機是有相當困難的,但法國長期來一直堅持「以我為主」的獨立自主發展戰斗機的道路。它曾櫃絕購置美國A—7飛機,發展自行研製的「超軍旗」;沒有購置效費比較高的F—16飛機,而自行研製了「幻影」2000;在與英國等聯合研製下一代戰斗機時,困難以在一些關鍵項目中取得主導地位,而毅然退出合作,自行發展「陣風」戰斗機。如果光從技術水平、作戰效能和經濟性來分析,法國未必一定要進行「陣風」飛機的研製工作,因為F—16籌飛機的新改型很有可能能取代「陣風」。法國堅持研製「陣風」的關鍵原因,是要在航空工業和戰斗機發展上堅持獨立自主的道路和保持在西歐的領先地位的決心。對法國來說,這種政策是正確的、是有效的。
6 台風戰斗機
"台風"的誕生幾經波折。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的幾個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醞釀共同研製一種"未來歐洲戰機",用來替代各國上一代的"狂風"等戰斗機,預計90年代中期服役。因對飛機的設計意見不統一,法國中途退出,單獨研製了"陣風"戰機。"未來歐洲戰機』計劃也一拖再拖,並幾易其名,先是改名為 "歐洲戰機2000"(EF2O00),後叫做"歐洲戰機"(EurofIghter),最終起名 "台風"(Typhoon)。 "台風"戰斗機長14·96米,翼展10·95米,高5·28米,動力裝置是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起重量約為21噸,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時。屬於一種以空戰並奪取制空權為主,兼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中型戰斗機。 作為幾個發達國家共同研製的新一代戰機,"台風"當然是集各家所長,飛機的各部分由各國分別研製,並盡可能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如大量採用先進材料和生產工藝,大大減輕了機體重量,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縮短研製周期。"台風"的動力裝置EJ2O0發動機推力大、推重比高,可逆行超音速巡航,並保證了"台風"的高機動性。機載設備更是先進,簡單說就是盡可能減輕飛行員的負擔,如音頻控制系統,飛行員只需通過語音發出指令,就可以進行某些操作。當然,"台風"也並非盡善盡美,與美國F-22戰斗機相比,"台風"在隱身性能方面就大為遜色,設計者認為不能因考慮隱身而犧牲飛機的機動性。即便如此,"台風"還是採用了不少隱身措施,雷達反射截面最小可減少到2-3平方米』。"台風"的主要任務是空戰並奪取制空權,也可進行對地攻擊和戰術偵察,飛機按空對空、空對地、空對海攻擊有多種武器配置模式,可掛載多種先進的常規和制導武器。機載設備和武器可使"台風"進行超視距空戰。 多國聯合研製戰斗機有利有弊,弊端是有時"眾口難調";但風險共擔、各展所長、采購最大、利於出口並主導市場的優點已經顯現出來。盡管還未服役,但幾個研製國已經訂購了148架飛機,英國還准備增購232架,最近,希臘也表示將至少購買60-80架"台風",並對"台風"項目進行投資。負責生產"台風"的歐洲戰斗機財團更樂觀,估計"台風"今後至少還有800架的市場購買潛力。隨著采購數量的增加,單機價格也會降下來,這與法國"陣風"高昂的價格和少得可憐的采購數量形成鮮明對比。在21世紀初的30-40年內,"台風"必將與F-22等第四代戰斗機並駕齊驅,並獨霸歐洲大部分的主力戰斗機市場。
7 F-15戰斗機
F-15是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的重型制空戰斗機。主要用於奪取制空權,也可用於對地攻擊。美國空軍1969年選定麥·道公司的設計方案並讓其研製了20架原型機,1972年7月首次試飛,於1974年11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除了美國之外,以色列、日本、沙特也裝備了F-15。
8 殲-10戰斗機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 殲-10可以算作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戰斗機了。自從外界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起,各種關於它的傳聞就一直沒有中斷。有的說它技術先進,無可匹敵,又有的說它發展困難重重。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飛機呢? 要說殲-10,就不能不提到以色列的「獅」式戰斗機計劃。早在八十年代,以色列空軍提出了下一代戰斗機的發展計劃。該計劃要求發展一種輕型單座單發戰斗機,既能夠用於空中格鬥,又具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用以取代以色列空軍陳舊的A-4「天鷹」攻擊機,配合從美國購買的F-15和F-16戰斗機作戰。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獅」(LAVI)。 機長: 14.57米 機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發動機: 1台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A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飛行速度: Mach 2+ 轉場航程:大於3000千米 最大過載: 7g(持續)/10G(瞬時)
9 印度LCA戰斗機
LCA是世界上最小的戰斗機,自重5.5噸,機身的40%由復合材料構成。它有雙三角無尾機翼和一個垂直的水平尾翼。總體來看,LCA的設計非常樸素。它由一台Kaveri發動機提供動力。三角機翼的設計使LCA非常靈活,能夠為它提供極好的機動性。LCA是一款設計相當現代化的戰斗機,它看起來象是法國的陣風和歐洲聯合戰斗機。
10 米格-25
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戰場頻頻上鏡,尤其是其偵察型。1971年秋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夕,4架蘇聯米格-25R偵察型進駐埃及,不時前往以色列上空偵察。以色列空軍派出了當時西方最好的戰斗機——美國研製的F-4「鬼怪」攔截。
『叄』 四國軍棋是誰創造的
軍棋創始於19世紀末,是英國人的南非後裔所發明,所以採用英文命名。而英文的軍棋棋子的中文解釋是兩個字, 隨後在20世界初期傳入東亞地區,最早應該是日本,在日本的軍棋也是兩字命名。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再次申明這是歷史),軍棋也是隨著日本人的入侵帶入的一個文化產物。 直到1949年,在近18年的時間里,我國人民在抗日斗爭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整和翻譯了日本人帶來的「軍棋」,早年名字有「陸戰棋」、「陸軍棋」、「野戰棋」等多個名稱,所以說中國的「軍棋」是廣大抗日群眾在自己的業余時間發明創造和修改完善的,他是中國人民的產物,他代表了全中國廣大的愛國群眾的心聲,是中國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歷史產物,請尊重它的名字:「陸戰棋」 其中所有的棋子都是兩個字命名。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四國軍棋」,四國軍棋完全是廣大的陸戰棋愛好者們在不滿足陸戰棋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也是軍棋文化騰飛的開始。 1997年底 北極星軍棋的開創人「老冒」把四國軍棋 帶入了網路,命名「四國風雲」,從此網路四國軍棋風靡全國,而他採用的軍棋行棋方式就是沿襲傳統逆時針,棋子以兩字命名。 1998年聯眾出現了,聯眾的開創人 「老鮑」 他把除了圍棋,象棋,五子棋,橋牌 幾個國際承認的正規項目以外的所有棋牌類游戲,按照「順時針」行棋行牌模式,作為統一的編程目的,並不是按照棋牌傳統編程。其中軍棋棋子,更是為了簡單編程,將兩個字縮短為一個字(這是編程的簡化需要)。 《四國軍棋》起源於何人何時何地?舉國上下眾雲紛紛----然筆者有幸游覽各位高人評說頭頭是道且不容置疑在其有根有據。筆者完全同意幾位前者所列所述其已知的《四國軍棋》網路游戲之實情實況。
『肆』 高二理科生,邏輯思維差,生活中需要做什麼來鍛煉
干嗎要練這個。。是有很強目的性的嗎?
個人覺得。。辯論非常練邏輯,你高中可能沒機會參加辯論隊之類的地方,可以平時多看看一些經典辯論賽,了解如何做一個辯手,寫辨稿和網上人有時候辯辯論應該是對你的邏輯思維很有好處的。
『伍』 魔獸世界法師宏怎麼做
一般自製的宏都很簡單,
比如:/施放
寒冰箭
/施放
冰槍術
用這個還能做一些比較有趣的喊話宏,
比如:/施放
冰槍術
/y
BIU~BIU~BIU~
BIU死人不償命~~~
類似於這種,/cast和/施放效果一樣,如果你需要做一些寒冰箭跟冰槍這類的這樣就可以了。
技能的話手打也可以,一般是你輸入/施放之後,空格,然後打開技能書,按住Shift點技能,即可復制到宏裡面。但是這類宏的缺點就是你放入了幾個技能就需要按幾次。比如上面的冰箭冰槍宏,你需要按兩次才會施放兩個法術。這類宏只是節省你界面技能欄所用。
還有些復雜的這里就無法提供了,是需要一些編程基礎的,可以上網搜一下。
『陸』 四國軍棋的創始人是誰
軍棋創始於19世紀末,是英國人的南非後裔所發明,所以採用英文命名。而英文的軍棋棋子的中文解釋是兩個字, 隨後在20世界初期傳入東亞地區,最早應該是日本,在日本的軍棋也是兩字命名。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再次申明這是歷史),軍棋也是隨著日本人的入侵帶入的一個文化產物。 直到1949年,在近18年的時間里,我國人民在抗日斗爭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修整和翻譯了日本人帶來的「軍棋」,早年名字有「陸戰棋」、「陸軍棋」、「野戰棋」等多個名稱,所以說中國的「軍棋」是廣大抗日群眾在自己的業余時間發明創造和修改完善的,他是中國人民的產物,他代表了全中國廣大的愛國群眾的心聲,是中國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歷史產物,請尊重它的名字:「陸戰棋」 其中所有的棋子都是兩個字命名。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四國軍棋」,四國軍棋完全是廣大的陸戰棋愛好者們在不滿足陸戰棋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也是軍棋文化騰飛的開始。 1997年底 北極星軍棋的開創人「老冒」把四國軍棋 帶入了網路,命名「四國風雲」,從此網路四國軍棋風靡全國,而他採用的軍棋行棋方式就是沿襲傳統逆時針,棋子以兩字命名。 1998年聯眾出現了,聯眾的開創人 「老鮑」 他把除了圍棋,象棋,五子棋,橋牌 幾個國際承認的正規項目以外的所有棋牌類游戲,按照「順時針」行棋行牌模式,作為統一的編程目的,並不是按照棋牌傳統編程。其中軍棋棋子,更是為了簡單編程,將兩個字縮短為一個字(這是編程的簡化需要)。 《四國軍棋》起源於何人何時何地?舉國上下眾雲紛紛----然筆者有幸游覽各位高人評說頭頭是道且不容置疑在其有根有據。筆者完全同意幾位前者所列所述其已知的《四國軍棋》網路游戲之實情實況。
出自網路——四國軍棋
『柒』 VB 如何實現自動連接QQ游戲四國軍旗的任意房間
去下個四國輔助工具
『捌』 現在世界各國都有那些戰斗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第四代先進戰斗機的研製就成為全球軍事強國的熱門話題。 說到戰斗機的劃代,各國有不同的指標。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戰斗機的分代標准和主要技術特徵是很明確的。第四代戰斗機的主要特徵是突出的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作戰能力和適合多種戰術用途。
1 F-22 猛禽戰斗機
F-22,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唯一一種投產的第四代超音速戰斗機,它所具備的「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隱身、可維護性」成為第四代超音速戰斗機事實上的劃代標准。 雷達反射面=兩張A4紙 F-22是美國空軍委託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動力公司合作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該計劃首次要求將五個特點集中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隱身性)、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高且具有足夠遠的航程。下面就以F-22為例,看看第四代戰斗機的「先進」之處。 F-22翼展13.56米;機身長18.92米;機高5米;機翼面積78.80平方米。F-22採用雙垂直尾翼雙發動機單座布局。垂直尾翼向外傾斜27度,恰好處於一般隱身設計的邊緣。其兩側進氣口在機翼下方,並具有抑制紅外輻射的隱身設計,主翼和平尾採用一致的後掠角和後緣前掠角,水泡形座艙蓋凸出於機身前上部。 特別的外形和能吸收電波的塗料使戰斗機的有效雷達反射面積僅為0?郾1平方米左右,與2張A4紙的面積相當。 超音速巡航快攻快跑 動力裝置採用兩台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1950千米,近地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1480千米,實際最大飛行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約1500千米。F-22可不用發動機開加力在1.58馬赫的速度下連續飛行30分鍾(1馬赫相當於1倍音速)。 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戰斗機在作戰時將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迅速接近目標,攻擊後迅速脫離,可以把敵機攔截在更遠的空域,還可以對敵實施多次攻擊。F-22的短距起落能力也很高,可在500米長的跑道上起降。這種性能使其可以在短跑道小型機場上起飛作戰,或在機場破壞後的殘存跑道上起飛。 超視距戰斗先發制人 現代戰爭中,超視距空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所以F-22的超視距戰斗能力在設計階段就極受重視。F-22戰斗機使用的中程空空導彈主要是AIM-120C,這種號稱「發射後不管」的新一代空空導彈具有主動雷達尋的、自動引導的能力。可以在視距外進行精確打擊,配合飛機隱身能力,使F-22能先敵發現目標,先敵發射武器,掌握戰場主動權。 F-22有三個內部武器艙:其中兩個武器艙沿進氣道安排,可容納AIM-9導彈;另一個武器艙在機身下部,可容納6枚AIM-120C中程空空導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機身下部武器艙也可以按454公斤重量配備2枚AIM-120C導彈和2枚JDAM-1000制導炸彈和副油箱。當然,外掛武器會使飛行大大喪失隱身能力。F-2還裝備了一門內裝機關炮M61A2。對空對地一機多用 作為「第四代戰斗機」,F-22也是一種多用途戰斗機,既可用於空中格鬥,又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多用途飛機有以下一些優越性:一是有利於縮短研製周期,二是可節省研製經費,三是利於提高作戰靈活性和整體作戰能力。 F-22可以掛載的JDAM-1000就是一種先進的對地攻擊武器。JDAM又叫「聯合制導攻擊武器」,這種炸彈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引導,是一種全天候、自動尋的常規炸彈。炸彈尾部安裝了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裝置,能夠不受雲、霧以及其他惡劣天氣的限制。一般攻擊誤差在13米之內,並可達到95%的系統可靠性。
2-3 蘇-37戰斗機 /蘇-35戰斗機
俄羅斯蘇霍伊公司在蘇-35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多用途戰斗機。1996年4月首飛。該機採用三翼面氣動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裝有兩台AL-37UF推力矢量發動機,單台最大加力推力180千牛,推重比8.7。機長22.2米,機高6.4米,翼展14.7米,最大起飛重量34噸,最大平飛速度2.35馬赫,實用升限18800米,最大航程33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6500公里),作戰半徑1400公里。機首裝有一部N011M相控陣火控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可同時攻擊其中6個目標;機尾裝有一部後視雷達,可以對尾追目標進行攻擊。機載武器有1門30毫米機炮,17個外掛架,可掛14枚空空導彈,其中包括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導彈、R27/77中距空空導彈,還可攜帶Kh/29/31/41/59空地導彈、各種炸彈和火箭彈,最大載彈量8500公斤。 蘇-35新型制空戰斗機是蘇-27戰斗型的直接後繼機,它和美國的F-22、歐洲的EF2000屬於同一個等級。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稱:蘇-35飛機具有與歐洲下一代先進戰斗機以及美國F-22A戰斗機相匹敵的能力。 蘇-35飛機採用翼身融合氣動布局和放寬靜穩定度技術,有一對小的全動鴨式前翼,是一種現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飛機。飛機前翼採用全電傳操縱系統,偏轉范圍-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飛機在大迎角條件下的安定性和操縱性外,還能降低機身和機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氣動力載荷,有助於使穩定過載達10g。 蘇-35的動力裝置為兩台帶控制推力矢量系統的L—35渦輪風扇發動機,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起降性能。新型機載電子設備,加多功能多普勒雷達,具有空空、空地雙重功能及抗干擾能力。蘇—35的雷達對戰斗機這類目標的發現距離為165~245千米,對轟炸機、預警機或大型運輸機的發現距離可達400千米。它同時可跟蹤15個空中目標,用導彈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 蘇-35飛機還首次採用了後視火控雷達技術,可引導俄專門研製的後射型近距空空導彈。蘇-35戰斗機的機翼下裝有能水平轉動180度的轉動發射裝置,它可自動轉動,也可按飛行員的指令轉動。也就是說,蘇-35發射的導彈可以向後半球發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肩發射」,這是蘇—35最為獨特的設計。 蘇—35除裝一門30毫米航炮外,還有12個外掛點,可攜帶12枚遠距、中距導彈和近距格鬥空空導彈(裝有主動、半主動和被動雷達自導頭和紅外自導頭)。如R—77中距導彈,能摧毀70千米處的敵機。另一種增大射程的導彈,能摧毀110千米處的空中目標。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戰術巡航導彈、反雷達導彈、反艦導彈,以及激光或電視制導炸彈。 蘇-35飛機武器系統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在完成「尾溝」、「眼鏡蛇」、「超眼鏡蛇」等特技飛行。蘇-35可進行短時間的「眼鏡蛇」和「超眼鏡蛇」機動,使飛行豎起90~120度,這時雷達和光電瞄準系統就能自動截獲目標,同時系統發出指令,可發射出兩枚導彈。蘇—35飛機不僅用於奪取制空優勢,而且還可用於對地面、海上目標實施遠距離、高精度的有效打擊。 美中不足的是,蘇—35飛機的隱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飛行,這對於最新一代的戰斗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4 F—18 戰斗機
F—18是一種艦載戰斗機,A—18是一種艦載攻擊機.由於二者是在同一原型機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即一機兩型,機體完全—樣,只是在武器裝備上有所差別,所以統稱F/A—1B,綽號也一樣叫「大黃蜂」.1974年正當美國空軍提出「輕型戰斗機」計劃,並開始研製原型機的時候,美國海軍也提出了研製多用途戰斗機的要求.當時稱之為VFAX計劃,後來改稱海軍空戰戰斗機計劃.1974年諾斯羅普公司的YF一17在YF一16的原型機競爭中失敗,幸運的是諾斯羅普的工作沒有白做,1975年他們的YF—17被海軍選中,這就是F/A—18的原型機. 1976年1月美國海軍又與麥道公司簽定合同並以麥道公司(現已並入波音公司,稱波麥公司)為主與諾斯羅普公司一起聯合研製F/A—18「大黃蜂」。後經過進一步的原型機試飛,生產型製造、試飛,到1983年1月初步形成作戰能力.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共訂購1366架,此外,加拿大訂購138架,澳大利亞訂購75架,西班牙訂購84架,均已部分交付使用. F-18A大黃蜂是單座、雙發艦載戰斗攻擊機。有YF/A-18A/B、F/A-18A、RF-18A、F/A-18B、F/A-18C和F/A-18D等6種型別,共生產了1137架,其中150架是雙座教練型,112架是偵察型。 F-18A大黃蜂是第1種生產型,主要用於艦隊防空和艦載攻擊機的護艦,有些飛機也用於執行空對面攻擊任務。 主要的火力控制設備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AN/APG-65脈沖多普勒雷達、多功能顯示器、外掛物管理裝置、AN/AWG-21反輻射導彈(AGM-78)控制器等。執行空對地攻擊的機型座艙中的顯示器有些變化,並裝備有前視紅外(FLIR)和激光光點跟蹤器(LST)。 F/A-18E/F是最新改型,其主要特點是增大了航程、每側機翼處增加1個外掛架,而且機翼內側掛架的最大掛載能力提高到2400kg,增加了載彈量和提高了作戰能力。其電子系統中約有90%與F/A-18C/D通用,雷達選用了AN/APG-73(AN/APG-65的改型)。 F-18A大黃蜂戰斗機的武器控制系統包括攻擊顯示分系統、數據處理分系統、參數測量(感測器)分系統和外掛物管理/控制分系統等4個主要部分。 攻擊顯示分系統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和3個完全一樣的陰極射線管下視顯示器-多功能顯示器(MFD)、主監控顯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況顯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監控顯示器顯示所有飛機系統的告警信息和資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顯示器的備用設備,能顯示前視紅外信息。水平情況顯示器是主要的導航顯示器。數據處理分系統包括大小30餘個計算機,如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並行工作)、雷達信號處理機、雷達數據處理機、外掛物管理計算機、顯示計算機、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全部程序大約有779K。表3.1列出了主要幾種可編程和ROM計算機的CPU和存儲容量。 參數測量分系統包括AN/APG-65雷達、AN/ASN-130慣導裝置、AN/AAS-38前視紅外裝置、AN/ASQ-173激光照射/測距器和大氣數據感測器等。 外掛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統包括AN/AYQ-9外掛物管理系統和AN/AWG-21導彈控制器等。 在海灣戰爭中,F/A—18是美國艦隊的主力作戰飛機.F/A—1B採用單座雙發後掠翼和雙立尾的總體布局.機翼為懸臂式的中單翼,後掠角不大,前緣裝有全翼展機動襟翼,後緣有襟翼和副冀,前後緣襟翼的偏轉均由計算機控制.停降在艦上時,外翼段可以折疊(副翼位於外冀後緣).翼根前緣是一對大邊條,一直前伸到座艙兩側,據說因此可使飛機能在60度的迎角下飛行.機身採用半硬殼結構,後機身下部裝有著艦用的攔阻鉤。尾翼也採用懸臂式結構,平後和垂尾均有後掠角,平尾低於機翼,使飛機大迎角飛行時具有良好的縱向穩定性;略向外傾的雙立尾位於全動平尾和機冀之間的機身兩側.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前起落架上有供彈射起飛用的牽引把.座艙採用氣密、空調,內裝馬丁?貝克公司的彈射座椅,風擋和座艙蓋分別向前、後開啟.F/A—18裝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F404—OE—400低涵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71.2千牛.進氣道位於翼根下的機身兩側.機內可帶4990千克燃油,機頭右側上方還裝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 F/A—18是一種超音速的多用途戰斗/攻擊機,主要特點是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能力強,大迎角飛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據介紹,該機的機體是按6000飛行小時的使用壽命設計的,機載電於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為30飛行小時,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00小時,電子設備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檢能力.到目前為止,F/A—18共有9個型別,有單座的,也有雙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編號為CF—18A,澳大利亞的有F/A一18A/B,西班牙的編號為EF一18,還有一種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為F/A—18L型.F/A—18A為基本型,是一種單座戰斗/攻擊機,主要用於護航和艦隊防空;如果換裝部分武器後即為攻擊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該機翼展11.43米,機長17.07米,機高4.66米;起飛重量15740千克(空戰),22328千克(對地攻擊);最大平飛速度1910公里/小時(高空),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740公里(空戰)、1065公里(對地攻擊),轉場航程3700公里(不空中加油).機載設備有休斯公司的AN/AGP—65多功能數字式空對空和空對地跟蹤雷達,在空對空工作狀態時可跟蹤10個目標、向飛行員顯示8個目標.另有ALR—67雷達警戒接收機,四餘度飛行控制系統和兩台AYK—14數字式計算機,以及利頓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兩台凱撒公司的多功能顯示器和費倫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屏幕顯示與乎視顯示器等. 主要武器有1門20毫米機炮,備彈570發.共有9個外掛架,兩個翼尖掛架各可接1枚.AIM—9L「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兩個外翼掛架可帶空對地或空對空武器,包括AIM—7「麻雀」和AIM一9「響尾蛇」導彈;兩個內翼掛架可帶副油箱或空對地武器;位於發動機短艙下的兩個接架可帶「麻雀」導彈或馬丁?馬麗埃塔公司的AN/ASQ一173激光跟蹤器、攻擊效果照相機和紅外探測系統吊艙等;位於機身中心線的掛架可技副油箱或武器.F/A一1BC和D型還可帶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和「幼畜」(又稱小牛)空對地導彈.最新的改型是F/A—18E/F"超級大黃蜂"
5 幻影2000戰斗機
「幻影」2000是很有特色的一種第三代戰斗機,它是目前已服投的第三代戰斗機中唯一採用不帶前Il的三角翼飛機。可以說,這是一種獨樹一幟的第三代飛機。法國在戰斗機研製方面獨樹一田的做法不僅體現在「幻影」2000飛機上,而且體現在整個「幻影」系列飛機的形成和發展之中。 從法國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來看,與美國是有相當差距的;與西歐一些國家相比,法國也並不佔優勢。法國就是仗憑其「獨樹一織」的精神,堅持其獨立性,才取得了在戰斗機研究領域中重要的位置。法國在戰斗機發展過程中,獨立性主要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適合國情的發展思想。法國是個第二世界國家,在經濟和技術上與美國有差距,因而不能象美國那樣強調「全新設計」和研製各種用途比較單一曲戰斗機,而是堅持「漸改」發展和注重「一機多型」、「一機多用」。法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從「幻影」III、「幻影」2000系列,直到它前正在研製中的「陣風」戰斗機,都堅持了「漸改」發展的途徑。這種研製途徑的優點是研製周期短、經費節省,既能繼承上一階段設計的長處,又能在一、兩項關鍵性能上有重大突破。從「幻影」飛機系列的研製進展和使用結果來看,這種做法是成功的。 一機多型和多用,是「幻影」飛機的「傳家寶」,「幻影」2000飛機也不例外。它的基本型是空中優勢戰斗機2000C,可遂行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遠程攔截任務;不久又發展了2000B雙座教練型和2000N對地攻擊型,最近又研製了空戰能力明顯提高的2000—5型。此外,還發展其它的一些改型機。對一個經濟實力不十分雄厚、要求裝備數量不太多的國家來說,這種「多用途」飛機是比較合用的,而且也有利於出口和爭奪國外用戶。 二是堅持自己的技術特點。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是「幻影」飛機的一個重要技術特點。這種布局有一些固有的缺點,所以達索公司曾在60年代末研製了中等後擦翼布局的「幻影」F.1戰斗機。但是,使用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在荷蘭等四個國家決定購置F—16而不是F.1後,達索公司更痛感放棄三角翼方案是不明智的。 他們看到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獲得優勢。於是,「幻影」2000飛機重新起用三角翼布局。同時依靠達索公司堅持進行預研,採用了電傳操縱、主動控制技術、新型動力裝置和復合材料,終於研製出一種作戰效能大有提高的「幻影」2000戰斗機。它採用的M53發動機的性能水平並不很高,其推重比比F—16用的Fl00發動機幾乎要差一個等級,這是「幻影」200O飛機最大的不足之處。但達索公司通過採用其它措施彌補了這個不足,使其總體性能滿足了要求。而且由於M53發動機結構簡單、可靠性高和維護方便,反而成為招睞第三世界國家用戶的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 三是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法國的戰斗機發展一直面臨著眾多難題:經濟實力有限,基礎工業和基礎技術比較薄弱,一些關鍵技術的水平明顯落後干美國等。應該說,其自行研製戰斗機是有相當困難的,但法國長期來一直堅持「以我為主」的獨立自主發展戰斗機的道路。它曾櫃絕購置美國A—7飛機,發展自行研製的「超軍旗」;沒有購置效費比較高的F—16飛機,而自行研製了「幻影」2000;在與英國等聯合研製下一代戰斗機時,困難以在一些關鍵項目中取得主導地位,而毅然退出合作,自行發展「陣風」戰斗機。如果光從技術水平、作戰效能和經濟性來分析,法國未必一定要進行「陣風」飛機的研製工作,因為F—16籌飛機的新改型很有可能能取代「陣風」。法國堅持研製「陣風」的關鍵原因,是要在航空工業和戰斗機發展上堅持獨立自主的道路和保持在西歐的領先地位的決心。對法國來說,這種政策是正確的、是有效的。
6 台風戰斗機
"台風"的誕生幾經波折。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的幾個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醞釀共同研製一種"未來歐洲戰機",用來替代各國上一代的"狂風"等戰斗機,預計90年代中期服役。因對飛機的設計意見不統一,法國中途退出,單獨研製了"陣風"戰機。"未來歐洲戰機』計劃也一拖再拖,並幾易其名,先是改名為 "歐洲戰機2000"(EF2O00),後叫做"歐洲戰機"(EurofIghter),最終起名 "台風"(Typhoon)。 "台風"戰斗機長14·96米,翼展10·95米,高5·28米,動力裝置是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起重量約為21噸,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時。屬於一種以空戰並奪取制空權為主,兼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中型戰斗機。 作為幾個發達國家共同研製的新一代戰機,"台風"當然是集各家所長,飛機的各部分由各國分別研製,並盡可能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如大量採用先進材料和生產工藝,大大減輕了機體重量,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縮短研製周期。"台風"的動力裝置EJ2O0發動機推力大、推重比高,可逆行超音速巡航,並保證了"台風"的高機動性。機載設備更是先進,簡單說就是盡可能減輕飛行員的負擔,如音頻控制系統,飛行員只需通過語音發出指令,就可以進行某些操作。當然,"台風"也並非盡善盡美,與美國F-22戰斗機相比,"台風"在隱身性能方面就大為遜色,設計者認為不能因考慮隱身而犧牲飛機的機動性。即便如此,"台風"還是採用了不少隱身措施,雷達反射截面最小可減少到2-3平方米』。"台風"的主要任務是空戰並奪取制空權,也可進行對地攻擊和戰術偵察,飛機按空對空、空對地、空對海攻擊有多種武器配置模式,可掛載多種先進的常規和制導武器。機載設備和武器可使"台風"進行超視距空戰。 多國聯合研製戰斗機有利有弊,弊端是有時"眾口難調";但風險共擔、各展所長、采購最大、利於出口並主導市場的優點已經顯現出來。盡管還未服役,但幾個研製國已經訂購了148架飛機,英國還准備增購232架,最近,希臘也表示將至少購買60-80架"台風",並對"台風"項目進行投資。負責生產"台風"的歐洲戰斗機財團更樂觀,估計"台風"今後至少還有800架的市場購買潛力。隨著采購數量的增加,單機價格也會降下來,這與法國"陣風"高昂的價格和少得可憐的采購數量形成鮮明對比。在21世紀初的30-40年內,"台風"必將與F-22等第四代戰斗機並駕齊驅,並獨霸歐洲大部分的主力戰斗機市場。
7 F-15戰斗機
F-15是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的重型制空戰斗機。主要用於奪取制空權,也可用於對地攻擊。美國空軍1969年選定麥·道公司的設計方案並讓其研製了20架原型機,1972年7月首次試飛,於1974年11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除了美國之外,以色列、日本、沙特也裝備了F-15。
8 殲-10戰斗機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 殲-10可以算作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戰斗機了。自從外界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起,各種關於它的傳聞就一直沒有中斷。有的說它技術先進,無可匹敵,又有的說它發展困難重重。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飛機呢? 要說殲-10,就不能不提到以色列的「獅」式戰斗機計劃。早在八十年代,以色列空軍提出了下一代戰斗機的發展計劃。該計劃要求發展一種輕型單座單發戰斗機,既能夠用於空中格鬥,又具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用以取代以色列空軍陳舊的A-4「天鷹」攻擊機,配合從美國購買的F-15和F-16戰斗機作戰。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獅」(LAVI)。 機長: 14.57米 機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發動機: 1台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A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飛行速度: Mach 2+ 轉場航程:大於3000千米 最大過載: 7g(持續)/10G(瞬時)
9 印度LCA戰斗機
LCA是世界上最小的戰斗機,自重5.5噸,機身的40%由復合材料構成。它有雙三角無尾機翼和一個垂直的水平尾翼。總體來看,LCA的設計非常樸素。它由一台Kaveri發動機提供動力。三角機翼的設計使LCA非常靈活,能夠為它提供極好的機動性。LCA是一款設計相當現代化的戰斗機,它看起來象是法國的陣風和歐洲聯合戰斗機。
10 米格-25
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戰場頻頻上鏡,尤其是其偵察型。1971年秋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夕,4架蘇聯米格-25R偵察型進駐埃及,不時前往以色列上空偵察。以色列空軍派出了當時西方最好的戰斗機——美國研製的F-4「鬼怪」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