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腳本什麼形式
Ⅰ 劇本結構的常見形式
1、 定義: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2、 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關於「三一律」的知識見162頁第四段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這中沖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 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開端:介紹人物關系和揭示矛盾沖突 發展:描寫情節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沖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並表現出急劇轉化的局面 結局:結局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沖突的解決。 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啟示,引起人們的聯想和展望。
(3)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
3、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說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幕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作者和《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第一次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繼《雷雨》之後,曹禺又寫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劇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後,曹禺有《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劇作。 標題的象徵意義 《雷雨》的標題既點明戲劇情節發生的自然氣候:「;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這樣的天氣終於導致夜間雷電交加,風雨大作。與這種惡劣天氣並行發展的是這個封建大家庭內部也醞釀著而且終於爆發了一場毀滅性的「雷雨」:四風、周沖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自然界和家庭內部的「雷雨」其實正象徵了社會矛盾的日趨尖銳。作者用「雷雨」為題形象地告訴人們: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場天翻地覆的社會大變革不可避免地即將發生。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家庭里。老舍7歲進私塾, 「五四」運動後,用白話文試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
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陸續寫出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3部具有諷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長篇小說,提供了現代小說史上最早的諷刺性的長篇體制。1930年春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辭去教職,從事專業寫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說《駱駝樣子》,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七七,,事變後,他離別妻子兒女,隻身輾轉去武漢、重慶,勇敢地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
他特別重視話劇創作,1939年至1943年間,獨立完成或與人合著的劇本就有《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九部。
1946年與曹禺赴美講學,寫完了100萬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後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1951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盡。
老舍是我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現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家,享有世界聲譽的愛國主義作家,人民藝術家。他以小說、劇作和曲藝著稱於世,在散文、詩歌、雜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寫下10多部長篇小說,70多部(篇)中短篇小說,30多部劇作,一部4000行的長詩和近300首短詩,近20部譯著等,共800多萬字。他的作品豐富了世界進步文學的寶庫。 作家作品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詩人。
1564年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他曾經在「文法學校,,讀書,後因父親破產,中途輟學。21歲時到倫敦劇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戲,並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他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他的創作生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590—1600年,包括10部喜劇(如《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等),9部歷史劇(如《理查三世》等),3部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於此時)等;
第二個時期是1601一1608年,包括7部悲劇(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作於這個時期),4部喜劇和一些十四行詩;
第三個時期是1609—1613年,包括3部喜劇(主要是傳奇劇)和一部歷史劇。 人文主義:(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 麥克佩斯》)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的斗爭鋒芒是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特別是天主教會的宗教世界觀的。教會提出以神為宇宙的中心,人文主義者則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以此來和它對抗。對「人」的肯定,成了資產階級思想的核心。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①用人性反對神權。
②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
③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④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莎士比亞就是這樣一位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進步作家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的傑出代表。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蘇太興人。現代著名劇作家,物理學家。
191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讀理科,其間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
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業余從事劇本創作。主要作品有《一隻馬蜂》《壓迫》等,多為獨幕劇。抗戰期間創作的多幕劇《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妙峰山》以及獨幕劇<<三塊錢國幣》等,表現了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它的劇作,構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橫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等。 丁西林的喜劇風格 丁西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喜劇作家,作品以獨幕劇為主。代表作有《一隻馬蜂》《壓迫》等。丁西林的獨幕喜劇比較注意在「趣味」上下功夫,故他的作品多為帶有詼諧意味的趣劇。作品簡潔集中,渾然一體,能在較為輕松平淡的戲劇沖突中反映社會現實,寓庄於諧。 1、 定義:見課本182頁第一段
2、 戲曲的有關常識
(1)雜劇結構: 元雜劇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調)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 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在結構上,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只有個別的是五折或六折。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每一折只能用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形成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相當於現代戲 中的「幕」。元雜劇中還有「楔子」,為結構短小的小戲,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對 故事的由來作簡單的介紹.,相當於「序幕」,也有在折與折之間演出的楔子,相當於過 場戲:
(2)扮演角色 雜劇的角色分為四個行當: 男角稱末行,分正末,副末; 女角稱旦行,分正旦,副旦: 凈行,以扮演剛猛凶惡的人為主,有男有女,分正凈,副凈 雜行,包括孤(官員),孛老(老年人), 卜兒(老婦)、徠兒(小孩)、細酸(窮秀才)等。正末、,正旦是兩種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
(3)元雜劇的劇本構成 元雜劇的劇本一般由曲詞,賓白、科範三部分組成。 曲詞以一人主唱的形式進行。 賓白就是說白,包括對白和獨白。 科範或叫「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調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鍾宮,分別個當於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於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拍。元雜劇中一折限於一調一韻。古代戲曲,鑒賞重點是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
(4)其他: 元雜劇也稱元曲,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稱。當時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馬志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王實甫最著名。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志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 元雜劇四大愛情悲劇關〈拜月廳〉,王〈西廂記,〉白〈〈牆頭馬上〉,鄭〈倩女離魂〉南戲四大本〈荊釵記〉、〈白兔記〉、〈拜月廳〉、〈殺狗記〉。
Ⅱ 關於劇本寫法和格式
劇本分文學劇本,分場景劇本(腳本),分鏡頭劇本.文學劇本表達和描繪影片的內容,電影的思維,相當於施工藍圖.講究視覺造型性.腳本是一個故事從文學劇本到分鏡頭劇本的過度,沒有固定格式.一般是第一行寫場號(第幾場戲),概括的介紹這場戲的時間,空間,時空類別,拍攝(分為日景,即白天,夜景,內景和外景),天氣.第二行寫人物的基本動作和行為.(場景寫作原則:設置障礙點,情節言外之意,"過場戲",適當裁剪,確定出戲因素).分鏡頭劇本確定鏡頭的分切和單個鏡頭的拍攝方法.一般做成表格的形式.分成以下幾項:鏡號,景別,攝法(拍攝方法),內容,音樂,長度(秒),(備注)
Ⅲ 什麼是劇本中的腳本
就像一段視頻,腳本的意思就是編輯的時候,所以說,劇本的腳本就是編劇寫出來還沒有演的東西就叫腳本。
Ⅳ 劇本的格式是什麼
劇本 play-script
劇本是一種文學形式,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與劇本類似的詞彙還包括腳本、劇作等等。它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它是戲劇演出的文學依據,是導演和演員二次創作的出發點.在文學領域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體;在藝術領域里,它又接近文學;在戲劇領域里,它是一切戲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劇本主要由劇中人物的對話、獨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組成。對話、獨白、旁白都採用代言體,在戲曲、歌劇中則常用唱詞來表現。劇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劇作者的口氣來寫的敘述性的文字說明,包括對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交代,對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徵、形體動作及內心活動的描述,對場景、氣氛的說明,以及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在戲劇發展史上,劇本的出現,大致在戲劇正式形成並成熟之際。古希臘悲劇從原始的酒神祭禮發展為一種完整的表演藝術,就是以一批悲劇劇本的出現為根本標志的;中國的宋元戲文和雜劇劇本,是中國戲劇成熟的最確實的證據;印度和日本古典戲劇的成熟,也是以一批傳世的劇本來標明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戲劇形態是沒有劇本的,例如古代希臘、羅馬的某些滑稽劇,義大利的初期即興喜劇,日本歌舞伎中的一些口頭劇目,中國唐代的歌舞小戲和滑稽短劇,以及現代的啞劇等等。
劇本的寫作,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台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只能說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莎樂美》等。而好的劇本,能夠具備適合閱讀,也可能創造傑出舞台表演的雙重價值。
一部可以在舞台上搬演的劇本原著,還是需要在每一次不同舞台、不同表演者的需求下,做適度的修改,以符合實際的需要,因此,舞台工作者會修改出一份不同於原著,有著詳細注記、標出在劇本中某個段落應該如何演出的工作用的劇本,這樣的劇本叫做「提詞簿」或「演出本」、「台本」 (promptbook)。此外,劇本是完整的演出腳本,有另外一種簡單的舞台演出腳本只有簡短的劇情大綱,實際的對白與演出,多靠演員在場上臨場發揮,而這一種腳本則稱為是「幕表」。
劇本的創作者
劇本的創作者叫做編劇,或尊稱為劇作家。
劇本的內容
劇本主要由人物對話(或唱詞)和舞台提示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說話的語氣、說話時的動作,或人物上下場、指出場景或其它效果變換等。
一個典型的劇本例子如下:
公館一室內
王媽:(小心翼翼地)小姐,您還是得注意身子,就吃點東西吧。
趙小姐:(把碗砸在地上)不吃,我就是不吃。
(王媽下)
劇本的結構
一部較長的劇本,往往會由許多不同的段落所組成,而在不同種類的戲劇中,會使用不同的單位區分段落。在西方的戲劇中,普遍使用「幕」(Act)作為大的單位,在「幕」之下再區分成許多小的「景」(scene)。中國的元雜劇以「折」為單位,南戲則是以「出」為單位,代表的是演員的出入場順序,而在明代文人的創造後,將「出」改為較為復雜的「出」。
劇本的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轉折、高潮、再高潮結局」。 當然根據編劇技巧的不同,結構還會變化。如「佳構劇」。
劇本的分類
按照應用范圍,可分為: 話劇劇本,電影劇本,電視劇劇本等,小說劇本,相聲小品。
按劇本題材,又可分為 喜劇、悲劇、歷史劇、家庭倫理劇、驚悚劇等等。
還有一種劇本主要追求文學性,不以演出為目的,或者不適合演出,動作性不夠.被成為」案頭劇」」書齋劇」.歐洲19世紀的許多浪漫主義詩人和作家創作過很多這種戲劇形式的詩歌,但只能提供閱讀,不適合上演.所以在戲劇創作中,劇作家要懂得舞台和表演,應該在劇本的創作中處理好劇本的文學性和舞台性.因為戲劇演出才是最終目的.沒有演出和觀眾的戲劇談不上是戲劇
Ⅳ 電影劇本的寫作格式及方法
創作技巧
一、多觀察和思考生活;
二、多做構思,勤寫勤練;
三、多增加藝術修養(包括音樂、繪畫、戲劇……眾多方面的);
四、多對影片進行劇作分析。前邊三項也許人們談得很多,最後這一項初學的朋友卻常常認識不足。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劇本結構
弗蘭泰格金字塔
19世紀德國新古典主義理論家弗蘭泰格在《戲劇的技巧》中提出了戲劇的結構「弗蘭泰格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分5個部分:
1.介紹:介紹背景資料。
2.上升:將事件引向高潮的各種情節。矛盾與阻礙逐漸顯現。
3.高潮:戲劇張力最強處。 從此情節將逐漸轉弱。
4.下降:高潮過後矛盾形式開始明朗,引向大災難或者大成功。
5.結局:謎底揭曉,劇情完成。
三段式結構
希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表示三段式的結構:
1.第一幕:建置 (情節點1)
2.第二幕:對抗 (情節點2)
3.第三幕:結局
黑格爾「沖突律」
和諧
打破和諧。
重行建立和諧。
黑格爾:戲劇動作的本質是引起沖突,而真正的動作整一性只能以完整的運動過程為基礎(即沖突的產生、展開和解決)。「沖突」是對本來和諧的情況的一種破壞,這種破壞不能始終是破壞,而是要被否定掉的。
(5)劇本腳本什麼形式擴展閱讀
戲劇
1、 定義: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
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
2、 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關於「三一律」的知識見162頁第四段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這中沖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
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開端:介紹人物關系和揭示矛盾沖突 發展:描寫情節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沖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並表現出急劇轉化的局面 結局:結局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沖突的解決。
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啟示,引起人們的聯想和展望。
(3)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
3、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說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幕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Ⅵ 影視劇本的腳本是什麼,寫的是什麼。還有就是劇本的腳本是導演寫,還是編劇寫
腳本指表演戲劇、拍攝電影等所依據的底本又或者書稿的底本。腳本可以說是故事的發展大綱,用以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腳本是導演寫的。
分鏡頭腳本是創作影片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備。分鏡頭腳本的作用,就好比建築大廈的藍圖,是攝影師進行拍攝,剪輯師進行後期製作的依據和藍圖,也是演員和所有創作人員領會導演意圖,理解劇本內容,進行再創作的依據。
(6)劇本腳本什麼形式擴展閱讀:
電視攝錄使用的電視節目腳本,分為拍攝提綱(多用於紀錄性節目),文學腳本(多用於電視劇)和分鏡頭腳本三種。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電視節目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腳本的再創作,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
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雖然分鏡頭腳本也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它已經接近電視,或者說它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電視,已經獲得某種程度上可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