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程序的頭文件如何編譯
1、只要在程序開頭加入#include<頭文件名>,在編譯過程當中,頭文件自動會被添加到源文件當中一起進行編譯。
2、編譯,編譯程序讀取源程序(字元流),對之進行詞法和語法的分析,將高級語言指令轉換為功能等效的匯編代碼,再由匯編程序轉換為機器語言,並且按照操作系統對可執行文件格式的要求鏈接生成可執行程序。
C源程序頭文件-->預編譯處理(cpp)-->編譯程序本身-->優化程序-->匯編程序-->鏈接程序-->可執行文件。
『貳』 在嵌入式linux中,可以直接編譯並運行程序嗎
當然可以。
理論上,你只需要在平台中有一個可以跑的編譯器(准確說環境比較合適吧。。),可以把你的代碼翻譯成平台可以運行的格式,那麼就行了。。
理論上,你甚至自己可以做一個 「編譯器」,如何在嵌入式系統中,把你的某個代碼,比如:
「
主函數**
列印 ¥我愛XXX¥
退出
」
翻譯成你的平台可以執行的格式,然後運行。。。
^_^,起碼我是這樣理解的。
但是MS還沒有人這樣做。
原因可能主要是幾個:
1.嵌入式平台的資源有限。
2.目前MS在裡面搭一個合適的開發環境,無疑是很痛苦的事情。
『叄』 c語言中如何編譯頭文件啊
只要在程序開頭加入#include<頭文件名>,在編譯過程當中,頭文件自動會被添加到源文件當中一起進行編譯。
編譯,編譯程序讀取源程序(字元流),對之進行詞法和語法的分析,將高級語言指令轉換為功能等效的匯編代碼,再由匯編程序轉換為機器語言,並且按照操作系統對可執行文件格式的要求鏈接生成可執行程序。
C源程序頭文件-->預編譯處理(cpp)-->編譯程序本身-->優化程序-->匯編程序-->鏈接程序-->可執行文件。
『肆』 在嵌入式LINUX中,可以直接編譯並運行程序嗎
嵌入式開發一般還是在windows下裝虛擬機,虛擬機里裝Linux,然後再與板子連,因為我們可以利用SMB在linux下創建文件,在windows下編輯,Source
Insight
3.5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工具,然後再在虛擬機里用交叉編譯器編譯代碼生成可執行文件,可執行文件可以通過NFS方式運行,也可以做文件系統燒到板子上,具體的過程比較多,以後慢慢研究吧!
『伍』 linux gcc mysql 如何在C語言中使用嵌入式SQL編程 要什麼頭文件如何編譯越詳細越好
最起碼包含mysql.h
實例代碼: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ysql.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MYSQL *conn_ptr;
conn_ptr = mysql_init(NULL);
if (!conn_ptr) {
fprintf(stderr, "mysql_init failed\n");
return EXIT_FAILURE;
}
conn_ptr = mysql_real_connect(conn_ptr, "localhost", "rick", "secret",
"foo", 0, NULL, 0);//連接資料庫
if (conn_ptr) {
printf("Connection success\n");
} else {
printf("Connection failed\n");
}
mysql_close(conn_ptr);
return EXIT_SUCCESS;
}
編譯:(假定上面文件取名 con.c,在當前目錄下)
gcc -I/usr/include/mysql con.c -L/usr/lib/mysql -lmysqlclient -o con
『陸』 關於嵌入式Linux應用程序的頭文件
一般都在/usr/include,你可以用whereis或者find搜索嘛,運行的時候應該是在開發板的根文件系統上找尋這些已經預編譯好的庫文件,如果開發板上沒有該庫文件,你需要交叉編譯這些庫文件再燒寫到開發板上吧,由於cpu架構不同,台式機的庫文件(已經預編譯好的.o文件)和開發板用的庫文件(*.o)並不通用,你需要自己解決庫文件問題。
『柒』 c++中如何編譯頭文件,編譯頭文件的作用,
編譯頭文件的理解竅門,在include語句。
你可以理解為,include就是替換,在編譯的時候,在include的位置完整的將頭文件「嵌入」進去,在cpp文件中共同編譯。如果一個頭文件沒有被任何文件包含(include),那麼它不會編譯。
頭文件,你可以簡單的認為就是「避免重復」,將重復的聲明放在一起,方便代碼閱讀和管理,同時頭文件具有方便介面和安全檢查方面的作用。
『捌』 嵌入式linux應用程序通常用什麼編譯器編譯
Linux有一系列功能強大的編譯器:vi、emace是屏幕互動式編譯器,GNU CC是GNU項目中符合ANSI C標準的編譯系統。
vi命令是Linux下全屏幕文本編輯,雖然這個編譯器特簡陋,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很友好,但是在Linux中vi的作用非常大。
主要的三種模式:命令模式、輸入模式、末行模式。
掌握這三種模式十分重要:
命令模式:vi啟動後默認進入的是命令模式,從這個模式使用命令可以切換到另外兩種模式,同時無論在任何模式下只要按一下[Esc]鍵都可以返回命令模式。在命令模式中輸入字幕「i」就可以進入vi的輸入模式編輯文件。
輸入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可以編輯、修改、輸入等編輯工作,在編輯器最後一行顯示一個「--INSERT--」標志著vi進入了輸入模式。當我們完成修改輸入等操作的時候我們需要保存文件,這時我們需要先返回命令模式,在進入末行模式保存。
末行模式:在命令模式輸入「:」即可進入該模式,在末行模式中有好多好用的命令。
vim是vi編輯器的改進版本,在vi編譯的基礎上擴展了很多實用的功能。
至於vi/vim的命令就不給大家介紹了,我們在日常實際的使用之中隨著積累都會掌握。
『玖』 請簡述嵌入式linux內核的編譯過程
編譯及安裝簡要步驟:
編輯Makefile版本信息
定義內核特性,生成配置文件.config,用於編譯:make xconfig
編譯內核:make
安裝內核:make install
安裝模塊:make moles_install
具體步驟如下:
內核配置
先定義內核需要什麼特性,並進行配置。內核構建系統(The kernel build system)遠不是簡單用來構建整個內核和模塊,想了解更多的高級內核構建選項,你可以查看 Documentation/kbuild 目錄內的內核文檔。
可用的配置命令和方式:
make menuconfig
命令:make menuconfig
編譯內核
編譯和安裝內核
編譯步驟:
$ cd /usr/src/linux2.6
$ make
安裝步驟 (logged as
$ make install
$ make moles_install
提升編譯速度
多花一些時間在內核配置上,並且只編譯那些你硬體需要的模塊。這樣可以把編譯時間縮短為原來的1/30,並且節省數百MB的空間。另外,你還可以並行編譯多個文件:
$ make -j <number>
make 可以並行執行多個目標(target)(KEMIN:前提是目標規則間沒有交叉依賴項,這個怎麼做到的?)
$ make -j 4
即便是在單處理器的工作站上也會很快,讀寫文件的時間被節省下來了。多線程讓CPU保持忙碌。
number大於4不見得有效了,因為上下文切換過多反而降低的工作的速度。
make -j <4*number_of_processors>
內核編譯tips
查看完整的 (gcc, ld)命令行: $ make V=1
清理所有的生成文件 (to create patches...): $ make mrproper
部分編譯:$ make M=drivers/usb/serial
單獨模塊編譯:$ make drivers/usb/serial/visor.ko
最終生成的文件
vmlinux 原始內核鏡像,非壓縮的
arch/<arch>/boot/zImage zlib壓縮的內核鏡像(Default image on arm)
arch/<arch>/boot/bzImage bzip2壓縮的內核鏡像。通常很小,足夠放入一張軟盤(Default image on i386)
『拾』 C語言含有包含自定義頭文件的程序怎麼編譯
1、只要在程序開頭加入#include 「自定義頭文件名」,在編譯過程當中,頭文件自動會被添加到源文件當中一起進行編譯。
2、編譯,編譯程序讀取源程序(字元流),對之進行詞法和語法的分析,將高級語言指令轉換為功能等效的匯編代碼,再由匯編程序轉換為機器語言,並且按照操作系統對可執行文件格式的要求鏈接生成可執行程序。C源程序頭文件-->預編譯處理(cpp)-->編譯程序本身-->優化程序-->匯編程序-->鏈接程序-->可執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