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腳本
❶ matlab怎麼使用
MATLAB基本的使用方法
1. 讀取圖像:用imread函數讀取圖像文件,文件格式可以是TIFF、JPEG、GIF、BMP、PNG等。比如
2. >> f = imread('chestxray.jpg');
讀進來的圖像數據被保存在變數f中。尾部的分號用來抑制輸出。如果圖片是彩色的,可以用rgb2gray轉換成灰度圖:
>> f = rgb2gray(f);
然後可以用size函數看圖像的大小
>> size(f)
如果f是灰度圖像,則可以用下面的命令把這個圖像的大小賦給變數M和N
>> [M, N] = size(f);
用whos命令查看變數的屬性
>> whos f
3. 顯示圖像:用imshow顯示圖像
4. imshow(f, G)
其中f是圖像矩陣,G是像素的灰度級,G可以省略。比如
>> imshow(f, [100 200])
圖像上所有小於等於100的數值都會顯示成黑色,所有大於等於200的數值都會顯示成白色。pixval命令可以用來查看圖像上游標所指位置的像素值。
pixval
例如
>> f = imread('rose_512.tif');
>> whos f
>> imshow(f)
如果要同時顯示兩幅圖像,可以用figure命令,比如
>> figure, imshow(g)
用逗號可以分割一行中的多個命令。imshow的第二個參數用一個空的中括弧:
>> imshow(h, [])
可以使動態范圍比較窄的圖像顯示更清楚。
5. 寫圖像。用imwrite寫圖像
6. imwrite(f, 'filename')
文件名必須包括指明格式的擴展名。也可以增加第三個參數,顯式指明文件的格式。比如
>> imwrite(f, 'patient10_run1.tif', 'tif')
也可以寫成
>> imwrite(f, 'patient10_run1.tif')
還可以有其他參數,比如jepg圖像還有質量參數:
>> imwrite(f, 'filename.jpg', 'quality', q)
q是0到100之間的一個整數。對比不同質量的圖像效果。用imfinfo命令可以查看一個圖像的格式信息,比如
>> imfinfo bubbles25.jpg
可以把圖像信息保存到變數中
>> K = imfinfo('bubbles25.jpg');
>> image_bytes = K.Width * K.Height * K.BitDepth / 8;
>> compressed_btyes = K.FileSize;
>> compression_ratio = image_bytes / compressed_bytes
7. 數據類型。MATLAB的數據類型包括:
8. double 雙精度浮點
9. uint8 無符號8位整數
10. uint16 無符號16位整數
11. uint32 無符號32位整數
12. int8 有符號8位整數
13. int16 有符號16位整數
14. int32 有符號32位整數
15. single 單精度
16. char 字元
17. logical 邏輯型(二值)
數據類型轉換
B = data_class_name(A)
比如
>> C = [1.4 1.5]
>> D = uint8(C)
圖像類型分為:
Intensity image 灰度圖
Binary image 二值圖
Indexed image 索引圖
RGB image 彩色圖
在灰度圖中每個像素可以是整型、浮點型或者邏輯型。圖像類型的像素類型可以轉換
function to from
im2uint8 uint8 logical,uint8,uint16,double
im2uint16 uint16 logical,uint8,uint16,double
mat2gray double double
im2double double logical,uint8,uint16,double
im2bw logical uint8,uint16,double
比如
g = mat2gray(A, [Amin, Amax]);
g = mat2gray(A);
g = im2double(h);
g = im2bw(f, T)
其中A是浮點型的圖像,Amin和Amax是浮點數的范圍,h和f是任意類型的圖像,T是分割的閾值。
18. 數組(向量)索引:創建向量(數組):
19. >> v = [1 3 5 7 9 11 13]
用小括弧對向量進行索引(取數組中的某個元素):
>> v(2)
轉置(將行向量通過轉置變成列向量):
>> w = v.'
取向量其中的一部分:
>> v(1:3) 第1個到第3個
>> v(2:4)
>> v(3:end) 第3個到最後一個
>> v(1:end)
>> v(:) 全部
>> v(1:2:end) 第1個到最後一個,每次增加2
>> v(end:-2:1) 最後一個到第1個,每次減2
其中end總是表示最後一個。
>> x = linspace(1, 5, 10)
>> v([1 4 5])
linspace函數產生一個范圍內的平均分布。
20. 矩陣索引:創建矩陣
21. >> A = [1 2 3; 4 5 6; 7 8 9]
取矩陣中的一個元素
>> A(2, 3)
取矩陣中的一行或者一列
>> C3 = A(:, 3)
>> R2 = A(2, :)
取矩陣中某些行某些列
>> T2 = A(1:2, 1:3)
對矩陣中某些元素進行賦值:
>> B = A;
>> B(:, 3) = 0
用end表示最後一行或者最後一列:
>> A(end, end) 最後一行最後一列
>> A(end, end-2) 最後一行倒數第三列
>> A(2:end, end:-2:1) 第2行到最後一行,最後一列到第一列,每次減2
❷ matlab錯誤:Subscript indices must either be real positive integers or logicals.
matlab錯誤:Subscript indices must either be real positive integers or logicals,是代碼輸入錯誤造成的,解決方法如下:
1、首先打開自己電腦桌面上找到matlab程序,滑鼠雙擊或者右擊打開桌面上matlab軟體,讓其運行起來。
❸ 誰有紅領巾尋訪春天的故事的資料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條《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強大信息長著翅膀一樣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木林縣,剛剛退居二線的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拿著報紙,被上面飽含激情的敘述震動了。深圳,那個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親時路過的邊境小鄉,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現代化的新都市了?一個念頭再也揮之不去--我要去看看,我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裡僅有的2000元一把揣著南下了。
走出深圳火車站的蔣開儒,一下子糊塗起來,這不是香港嗎?回頭一看,火車站大樓上分明寫著「深圳」兩個大字,還是小平的題字。噢,真是深圳!與13年前他路過的鄉野一樣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見過嚴冬的萬物凋零,又怎會有看到春天蓓蕾綻放時驚喜?蔣開儒在小平同志剛剛走過的深圳大街上追蹤著偉人的腳步,真切地感受著春天的聲音。他的腦子里盈盪著一個場面--就在他去香港探親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廣東,聽了省委一位領導同志的匯報之後,說:先在你們廣東找一個地方,辦一個經濟特區,殺出條血路來……
蔣開儒的心不斷地被「殺出條血路來」這句話猛烈地撞擊著。他當過兵,知道殺出條血路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小平是統率過百萬大軍的,絕不會輕易說這句話,說了,就意味著背水一戰,意味著流血犧牲,意味著成敗在此一舉。蔣開儒的腦子里同時浮出一個畫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國的大地圖前指點江山,尋找著中國經濟騰飛的突破點,尋找著創辦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國的南海邊找到了深圳,就在這個地方劃了一個圈……這個感覺一出來,一首混著春天的馨香,喚醒了心靈深處熱烈的共鳴和憧憬的歌詞就如清泉一樣流淌出來:「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由團省委、省青聯和省音協主辦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百上千首參賽歌曲湧向設在各市的分賽區。在深圳分賽區,蔣開儒作詞、王佑貴作曲的參賽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選了。
蔣開儒、王佑貴有點沮喪,又不甘心讓這首歌就此泯滅,思來想去,希望能找個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貴想到了時任東深供水局副局長、省青聯常委葉旭全,這位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當時已是活躍在深圳詞壇的業余作家。
一個平常的日子,葉旭全熱情地接待了兩位貿然找上門來的詞曲作者。在水庫酒店420房,蔣開儒、王佑貴兩人將落選的歌曲遞給葉旭全,希望他能進行修改並予以推薦。葉旭全仔細一看歌詞,心裡就有底了,說:「確實是一個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選,我來試試吧。"
當時,葉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說是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這位喝東江水成長起來的農民兒子,親身體驗、目睹了改革開放給特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1992年小平南巡後深圳日新月異的面貌,更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感到以春天來引出、比喻這樣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的確別具一格。只是原作有點冗長,立意只著眼於深圳,還有一些詞語表述不夠准確,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挽救這首立意新、題材好卻不無「硬傷」的歌曲,葉旭全立即著手在結構、立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二度創作。他的原則是:精簡結構、提升境界、去蕪存真。
精簡結構:把原歌詞的三段改成兩段,將7分多鍾長的原歌曲縮短為4分半鍾左右,消除了歌詞的拖沓,利於傳唱,更將兩個歷史性的時刻凸顯出來。
提升境界:針對原歌詞中只是就深圳說深圳寫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去修改,讓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國。比如,將原歌詞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劃出特區一片」,改為「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把時間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背景;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為「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將原歌詞「神話般崛起一座城」改為「神話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國的高度,從特區一事提升至改革開放的大業,內涵加深,境界升華。
去蕪存真:將原歌詞中一些政治上不準確,或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進行重大修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貼切,更深刻。比如,將原歌詞中「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寫下宣言」改為「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因為用「南中國」來標示「南方」是不準確的,而用「宣言」來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領導人的言論,更是不恰當,改為「中國的南海邊」和「詩篇」則更加妥帖。原歌詞中用「你掙脫一窮二白的鐵鎖鏈,走進了乍暖還寒的春天」描述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環境,「鐵鎖鏈」、「乍暖還寒」等詞,很容易使人產生歧義以致引出錯誤的聯想,改為「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之後,則導向正確,氣勢磅礴,意境優美。
經過反復的推敲斟酌,葉旭全終於把《春天的故事》潤色完畢,二度創作後的歌詞結構完美、立意鮮明、用詞精準、大氣磅礴,賦予了新的內涵。
拿著新歌詞,作曲家王佑貴又重下一番功夫。這首詞在一些人的眼裡有點「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句話17個字,大白話似的。但王佑貴沒有被這些說法所動搖。他用心去體味歌詞,感到這樣寫真好,把一個很重大的政治題材生活化了,群眾化了。17個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個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為樂句來寫就會很難。王佑貴每天都對著《春天的故事》歌詞反復讀,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他找到了適合老百姓平和心態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說話,平和、親切、感人。這就是《春天的故事》敘事的音樂主題。
王佑貴用音樂將不規則的詞變成完整的樂段,在口語化的基礎上增強平和樸素、親切感人的風格。譜曲時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抹掉單獨南方或北方的音樂風格。這看起來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不是往往什麼都是。
雖然只是一首歌曲,卻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它講述的是大題材、大人物,同時它又如百姓家常話,真切細膩,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歌聲中,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幾經錘煉,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葉旭全把二度創作後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委會。此時,評委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評委認為,這是一首政治題材歌曲,唱的是改革開放,是國家領導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另有兩位評委卻堅持認為,群眾歌曲正是需要這種通俗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法,需要清新貼切充滿深情的比喻,這首歌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分岔口上。兩位評委的據理力爭,再一次使這首佳作走出了險被埋沒的命運,在他們的堅持和說服下,其他評委也轉變了看法,最後這首歌在廣東「94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中獨占鰲頭,被評為金獎,一舉成名。《春天的故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葉旭全自信這是一首屬於時代的歌曲,是一首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應該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流行,於是,他想到了將歌曲拍攝成剛剛在中國落地不久的音樂電視--MTV。可是,當時他和蔣開儒、王佑貴都不富裕,而拍攝一個音樂電視片要十幾萬元!
葉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貴一琢磨,沒有錢,那就自己動手籌,無論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響!於是,葉旭全回到老家東莞,找幾個中學同學籌集款項,其中一個姓雷的同學聽完這首歌後激動地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有機會從一個機修工變成擁有千萬身家的老闆!」當即決定拿出10萬元支援葉旭全。其他幾個同學也受到感染,紛紛慷慨解囊,很快籌集了16萬元。
接著,歌曲傳給了中央電視台的孟欣,傳給了精於攝像的張國立,傳給了名滿全國的歌唱家董文華,打動了這些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們不約而同自費從北京飛到深圳,現任廣東團省委副書記的張春生也趕來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義務拍攝這部音樂電視片。
拍攝的策劃、創意、腳本和文案制訂在東莞金湖酒店裡進行,總策劃孟欣接連3天每晚策劃到凌晨3點,北京的工作電話也追了3天;剛演完《宰相劉羅鍋》的張國立義務當起此片拍攝的總導演,親自參與分鏡頭的討論和文案製作;歌唱家董文華日夜揣摩、練習這首歌,直到嗓子不適;張春生則將燈光、道具一並攬上身;葉旭全、王佑貴負責買礦泉水、買飯盒、拉電線,甘當勤雜工。
1994年10月,這部由孟欣總創意、策劃,張國立總導演兼攝像,董文華演唱的音樂電視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一炮而紅,12月,又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一時間,《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處傳唱,紅遍中國。後來,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獲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鍾獎」以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歌曲傳遍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採的歌曲,蔣開儒、葉旭全、王佑貴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音樂的史冊。
❹ @在matlab中怎樣使用
punct - Function handle creation @
@ 在匿名函數中表示函數句柄
例如ln(x),在matlab中是沒有定義的,正確表示是log(x);
但如果要直觀表示自然對數,意義用以下語句表示:
ln=@(x) log(x);
執行後,ln(4)=log(4) , 即用ln 替換 log。
以上表示可能無法看出『@』的好處,再看下例:
poly6 = @(x) 8*x.^6+6*x.^5+3*x.^3+x.^2+x+520;
fplot(ploy6,[0,100]);
fzero(ploy6,13);
在這種長且多次調用的情況下,用函數句柄就可以方便很多。
❺ 漁陽里第四個展區講了哪些人物
摘要 百年前的今天
❻ 有什麼好的紀錄片推薦
個人推薦《跟著書本去旅行》
《跟著書本去旅行》是一檔體驗式文化教育節目。節目以中小學課本或經典名著為線索,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走近文化古跡、實地實景講故事、身臨其境受教育,觸摸歷史、感知文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❼ 求flash作業 2-3個場景 主題:典故、成語 技術:逐幀、路徑動畫、變形動畫、腳本 簡單點就行 滿意追加獎勵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國不斷南侵。辛棄疾參加了抗金義軍。後來,他在南宋朝廷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撫使。
他不僅是個愛國英雄,還寫了很多充滿戰斗激情的詞文。由於主和派的打擊,他在上饒帶湖旁,度過18年退隱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他常與住在紹興鑒湖旁的愛國詩人陸游議論國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寧宗要他去京城,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臨行前,陸游送他一首長詩《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流人物,做浙東安撫使大材小用了。
辛棄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鎮江府知府。不久,這位愛國英雄在憂憤中病逝。
後來,人們以「大材小用」作成語,比喻才能高,職位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你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答道:「你只問我什麼人最適合這個職位,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採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
有一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晉平公說:「祁午是你的兒子,你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你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後,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
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好好先生
東漢時期,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很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政治斗爭十分尖銳復雜,他就裝糊塗,別人無論和他講什麼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身體怎樣,一向安好嗎?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個老朋友到他家裡來,十分傷心地談起自己的兒子死了。誰知司馬徽也回答:「好!」那個朋友走後,司馬徽的妻子就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講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裡話講給你聽。可是你聽人家兒子死了,反而說好,這算什麼?」司馬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的話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氣又好惱,哭笑不得。
後來人們常用「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無事的人。
--------------------------------------------------------------------------------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
劃粥割齏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陝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里對范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范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陝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隻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伙食非常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餚,范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范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餚都變質發霉了,范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范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陞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范仲淹當了參知政事,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志向,成為一代名人。
--------------------------------------------------------------------------------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四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地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
賈人渡河
現代人看來,「商」和「賈」的語意無大差別,都是貿易的意思;但在古時候,「商」和「賈」在經營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謂少賣為「商」走賣為「賈」。從一個地方買進,到另一個地方賣出,用這種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賈人。
從前有個賈人,在河南辦了一批貨,取水路販往外地銷售。船在河中順風行駛,忽然濃雲密布,狂風驟起,大雨傾盆,河水陡漲。賈人走出船倉查看貨物,一股大浪襲向船頭,把賈人拍落水中。賈人在水中掙扎呼喊:「救命呀!」
一個漁夫聽到喊聲,急急忙忙把船搖過來救人。賈人看到漁夫,大聲喊道:「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兩白銀。」
漁夫把賈人救起來,送進船倉,賈人換好了衣服,拿出十兩銀子送給漁夫,說:「拿去吧,這十兩銀子夠你辛苦半年了。」
漁夫不接銀子,看著賈人說:「剛才你在水中許諾說給一百兩銀子,而不是十兩。」
賈人滿臉不高興地說:「你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魚能掙幾文錢?現在一下子撈了十兩銀子,不少了。」
漁夫說:「事是這么回事,理卻不是這個理。你剛才不許諾給一百兩銀子,我也會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說給一百兩,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賈人搖搖頭,踱進船倉,不再理會漁夫,漁夫長長嘆口氣,回到漁船。
一年後,賈人又辦了批貨,碰巧在河中與漁夫相遇。兩個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賈人說:「我給了你十兩銀子,你為什麼不用來當本錢,做點小生意,何苦風里雨里掙這份辛苦錢?」
漁夫來不及答話,賈人的船觸上礁石,船倉進水,船漸漸下沉。賈人急得團團轉,大聲對漁夫說:「快來救我,這次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保證不失信。」
漁夫搖櫓從賈人旁邊劃過去,回頭不緊不慢地說:「喊信得過你的人來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銀子,可也不救你這種無信無義人的命。」
很快,賈人隨著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
竭盡全力
這句成語原作「竭盡心力」,見於《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為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為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竭盡全力」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用盡全部力量。
❽ 按鍵精靈安卓手機版如何同時運行2個腳本
方法/步驟
1/8 分步閱讀
打開安卓模擬器,然後打開按鍵精靈手機助手,點擊右上角連接手機圖標。
2/8
點擊連接安卓模擬器。
3/8
在按鍵精靈手機助手首頁點擊"新建腳本"按鈕新建一個腳本。
4/8
在新建的腳本上輸入一行測試代碼然後點擊"保存腳本"按鈕。點擊左上角頂部的圖標打開腳本列表。
5/8
滑鼠右鍵點擊剛才的腳本,選擇"上傳"-"上傳到手機"。上傳成功會彈出彈窗提醒。
6/8
打開安卓模擬器上的按鍵精靈,打開我的腳本界面並點擊未分類文件夾。
展開長圖
7/8
可看到剛才上傳的腳本,點擊進入。
展開長圖
8/8
點擊"載入"按鈕即可在桌面上生成運行懸浮框了。
❾ 中法大學的歷史沿革
1902年,李石曾、張靜江、夏堅仲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到法國,同行者有官費、自費留學生20餘人。
1903年,吳稚暉由滬赴英,與同學一、二人實行苦學生活。
1906年,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在巴黎組織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 發揚學術 、 普及文化 、 改進社會 的理想。而教育事業,則分為 設立學校 和 介紹、組織留學 兩方面。因此而有民國六年(1917年)留學儉學會之設立,為介紹留法機關之一; 同時又創設法文預備學校及孔德學校。法文預備學校為中法大學文學院之胚胎,孔德學校為中法大學計劃之初等、中等教育之始基。
1907年,蔡孑民留學柏林也實行儉學。
1918年,在北京西山碧雲寺設立生物研究所,又設立天然療養院。
1920年,在西山碧雲寺就原有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至此,世界社會教育事業所主辦之世界大學中的中法大學,才開始在北京正式成立。從此逐漸發展、壯大。
1921年,在法國里昂成立中法大學海外部,稱為里昂中法大學,同年,又在比利時設立曉露槐工業專修館。同年,又在京西碧雲寺成立碧雲寺小學。
1923年,在北京西部溫泉村成立溫泉初級中學及溫泉小學各一所。
1924年,建立孔德學院,該院蓋承孔德學校而以法國哲學大家孔德之名命名。即中法大學社會科學院。同年,設立溫泉女子中學。是年冬,理科移到北京地安門外吉祥寺。
1925年秋,移文科於北京東皇城根39號,改稱服爾德學院。(服爾德,法國著名文學家,生於 1694年,卒於1778年,服氏對中國文化頗為注意,因而取服氏為文學院之名)。該院是承民國六年(19l7年)法文預備學校舊有之基礎而起。文學院移城內後,西山所遺校址,設西山中學和碧雲寺小學各一所。同年,理科改稱居里學院,(居里為法國化學家,夫婦倆為巴黎大學教授、發明鐳質放射物。為理化界開一新紀元。)同年,又將生物研究所改稱為陸謨克學院。(陸謨克為法國生物學家。)該院擴充為甲、乙部: 甲部設於城內,有生物學講座與實驗室; 乙部仍設於西山、並附設農場一所。
1926年1月22日,奉民國第112號指令,正式認可。
1929年在上海成立葯學專修科(四年制),聘請醫學博士宋悟生任首任教務長。該專修科初期還設有夜校,為一些職業青年提供進修取得學銜的機會。
1930年3月15日,奉國民政府教營部第651號指令,暫准備案。同年,遵照教育部令、停辦各學院的預料,改設中法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甲、乙、丙三部。
1931年春,成立鐳學研究所。同年,九月成立醫學院及高級中學、商業專科。同年,又改服爾德學院為文學院、改居禮學院為理學院,改防謨克學院為醫學院、改孔德學院為社會科學院,於同年12月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呈報立案。
1932年,在北京成立葯物研究所。
1933年,成立理工調查所。同年,教育部令、中法大學改 國立,中法大學不遵。同年8月,教育部令、中法大學撤銷社會科學院,中法大學將社會科學院改稱為文學分院,仍保留社會科學院原有各學系。
1935年3月,興建理學院居禮樓。同年秋,成立化學工廠、擴充鐵工廠、擴充溫泉療養院。
1935年起,華北局勢嚴重惡化。
1937年,燃起抗日烽火。後方師生奔赴前線、抗日根據地和大後方。中法大學在敵寇占據華北的情況下,苦苦支撐,堅持愛國立場. 不屈從日寇,不 接納輔導官 、不開日語課。不掛太陽旗(日該國旗)。
到1938年夏,終被敵偽 勒令停辦 、附屬溫泉中學也未能倖免。
在此之前,中法大學的首任校長為蔡元培(從1920年到1930年),其問,先後曾由李石曾、李書華、李麟玉任代理校長。李麟玉是1928年出任代理校長的,從1931年擔任校長,一直到1950年中法大學的終結。
1939年,李麟玉委派周發歧、李秉瑤兩依教授繞道越南赴昆明,籌備復課事宜,他們先在昆明建立中法大學附中。
1940年在昆明南菁中學舊址先安排中法大學理學院復課。
1941年,文學院招收新生也在昆明復課。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
1946年夏,中法大學分別在北平、昆明招生。同年10月19日,學文、理、醫三院各系在北平復課。
1948年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中法同學紛紛奔向解放區,在校學生銳減,師生共同護校,迎接北平解放。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又有不少中法同學離校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夏,繼續招收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中法大學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稱為 國立北京中法大學,仍由李麟玉任校長。
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學奉命與由解放區遷京的華北大學工學院合並。
1951年,華北大學工學院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
1988年10月,北京工業學院 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中法大學結束時,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 醫學院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合並,由衛生部領導; 文學院的文史系和法國文學系,並入北京大學文學院; 經濟系並入南開大學; 理學院的生物系也並入南開大學; 理學院的數理系與化學系,由學生自己選擇或者轉入北京大學相應的系,或者轉入北京理工大學,改學工科。因此,實驗儀器等,根據上述院校劃分調配。北京中法大學校部及其文書、檔案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並。中法大學的校舍、房屋均並入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按各自的專業就位,上海中法大學葯學專修科並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中法大學校產,均交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0年,北京中法大學結束。
1987年,北京市中法大學舊址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