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如何編譯來的
① 詩經的由來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詩經裡面有那麼多的詩
大神74623 :你好。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然後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所以《詩經》正是當時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有歌頌先祖創業、祭祀鬼神、貴族宴飲、交往,反映勞逸不均的怨憤、徭役、戰爭、勞動、愛情、打獵、戀愛、婚姻、社會風俗的各種動人篇章;當然也有文人、官員寫的反應上等社會的歌謠、舞曲等。
《詩經》共305篇,先秦稱為《詩》、或《詩三百》,漢武帝時尊為經典,此後才稱為《詩經》。《詩經》按其內容,可分為【風】、【雅】、【頌】。藝術表現手法,又可分為「賦」、「比」、「興」。合成【六義】。
《詩經》《詩序》說:「掙的是,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言其倫理道德功能:「動天地。感鬼神。指其情感功能,正人之行,動人之心」的雙重功能。確立了《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② 《詩經》是由誰編定的
關於孔子刪詩,近年來學者們提出種種質疑,在此姑且認為《詩經》是由孔子刪改編定而成的。《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其作者多不可考,只能推斷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人。《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部分多是采自民間,雅、頌部分的作者則多為貴族大夫。周王朝的統治者常派出采詩官到各地去收集民間詩歌,然後由樂師加以整理,獻給天子。當然,也有部分是由士大夫寫成獻給天子的。天子採集詩歌,一方面是為了娛樂,以此作為教材教育子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孔子用《詩經》作為教材來教育學生,也是著重其政治作用。
③ 詩經是怎樣編輯而成的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看看這個
http://ke..com/view/4976.html?wtp=tt#6
④ 詩經來源的三種說法
詩經來源的三種說法:
1、采詩說;采詩就是古代負責掌管音樂的機構奉命去民間收集民歌,後編定成冊,其中《國風》大部分是這樣來的。
2、獻詩說;
獻詩說是各地的小諸侯獻詩歌頌天子的功德,寫詩進獻於天子。
3、刪詩說。
刪詩說是孔子後對《詩經》進行修訂終成現在的《詩經》。
⑤ 《詩經》怎麼來的
商王朝的時候,由於牲畜業及冶煉工業技術的發展,奴隸主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而奴隸主為了祭祀和享樂,音樂歌舞也極為發達。西周政權建立後,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進步。
西周文化通過長期積累和在損益前代的基礎上,得到了空前提高。這時,有人開始用詩歌來記錄生活,抒發情感,歌頌愛情和贊美勞動。當時,輔佐周成王治國的周公為了考察各地民俗風情,了解實施政策的得失,就派出專門的采詩官搖著木製的大鈴巡視在路上,向百姓採集民歌。然後,將採集到的民歌交給史官,由史官匯集整理成冊後獻給周天子看,作為國家修正政策的參考。
關於周代采詩官采風,在古籍中是這樣記載的: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戶而知天下。
後來,這些詩歌收集的越來越多,竟達3000多首。於是,周公就讓人把這些詩歌編輯成一本書,並取名《詩經》,並讓周天子和周朝貴族子弟們都來讀這部作品。因此,《詩經》也成為當時教育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能背誦《詩經》也成為貴族人士必備的文化素養。《詩經》中的樂歌,有的還成為各種典禮、禮儀的演奏曲目,有的則在聚會時歌唱。
⑥ 詩經是怎樣編訂成書的詩經中的年代和作者情況如何
《詩經》的編集,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是「獻詩」、「采詩」、「刪詩」之說。
⑦ 《詩經》編集的主要來源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有詩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詩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有詩四十篇,其中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詩經》中詩都是入樂歌唱的,所以一般認為,風、雅、頌三類乃是以音樂為標准進行的劃分。風是民間曲調,雅是朝廷正樂,頌是宗廟祭祀的配舞的曲調。
二、《詩經》中詩產生的時間及涉及的地域
《詩經》中詩產生的時間很難具體確定,但一般認為,《周頌》的全部、《大雅》的大部、國風中的《豳風》、《鄶風》多為西周前期作品;《小雅》大部是西周後期和東遷之初的作品;《魯頌》全部、及《國風》的大部都是春秋時期作品。至於《商頌》,爭議較大,有認為是春秋時期作品,有人則認為是商代之詩。
《詩經》中詩涉及的地域很廣,就十五國風而言,就已涉及到了今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區的部分或全部。
三、《詩經》的編集
《詩經》所收詩時間漫長(上下五百多年),空間廣闊(遍及黃河和江漢流域廣大地區),是怎樣被編集到一起的呢?
一般認為,其來源渠道,一是採集來的。班固《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觀諸侯,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公羊傳》何休註:「五穀畢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等等。這些說法,雖為漢人所言,但也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總之,當時一些民間詩能上達宮廷,進入後來的詩集,必為統治者有意搜集,否則無法解釋。 即《詩經》中的民間歌曲,主要都應是采來的。
《詩經 》中詩的另一來源是獻上來的。《國語·周語上》雲:「……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國語·晉語》亦雲:「古之王者,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即周朝除采詩外,還有獻詩制度,臣子用詩表示對時政意見,作為君主行政的參考。即《詩經》中的「雅」詩,尤其是大雅,當主要是朝中公卿列士獻的。
采詩、獻詩之外,《詩經》中的一些「頌」詩則可能是出自巫史對古祭歌的加工改造。 關於《詩經》的編集,有孔子刪詩說。其說出於《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孔子刪詩之說人們一般都不相信,常用的證據就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時,魯國樂工為他演奏的樂曲順序(先國風,次小雅,再次大雅、頌,以及十五國風的名稱與編排次序)與今本《詩經》大體相同,說明當時《詩經》已有了定本,而那年孔子才八歲。另外,據《左傳》、《國語》記載,春秋人在孔子之前就已在政治生活中賦詩言志、引詩論事了,賦詩、引詩中所用之詩,又大多是今本《詩經》中詩,這說明孔子之前就已有了《詩》的通行定本。
四、《詩經》的流傳
如前所述,《詩經》在其產生的同時,就廣泛被應用於政治生活中 ,《詩》成為興、觀、群、怨的工具,曾使中國古代貴族文化發展到一種極優美、雅緻的時代。
戰國之時,《詩》亦在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中被作為論證的理論依據,具有崇高地位。秦代書遭焚毀,但由於學者諷誦口傳,得以保存。
漢代傳《詩》者有四家:a、魯詩,傳者為漢初魯人申培,文帝時立為博士。b、齊詩,傳者為漢初齊人轅固,景帝時立為博士。c、韓詩,傳者為漢初燕人韓嬰,文帝時立為博士。d、毛詩,傳者為秦漢時魯人毛亨及漢初趙人毛萇,平帝時曾一度被立為學官。其中,魯、齊、韓三家被稱「三家詩」,屬今文經學;毛詩屬古文經學。古文經學在漢代不受重視,直到東漢末年的鄭玄作《毛詩傳箋》,毛詩才興盛起來。而三家詩亦自此漸漸衰落,以至失傳。據《隋書·經籍志》載,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宋。而毛詩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