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護宣傳腳本
⑴ 植樹節演講稿
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是植樹節,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愛樹、育樹」的傳統。愛白楊的挺拔,癌症治療愛垂柳的柔美。愛松樹不屈的風骨。除了這種精神的寄託外,人們更看重它的實用價值。有了樹,才會有和諧美麗的大自然;有了樹,才有清爽、新鮮的空氣;有了樹,才會有高樓、房屋和鐵路。
樹,它不僅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還能美化環境,是城市的忠誠衛士,它用它特有的顏色為城市披上綠色的新裝。這個忠誠的城市衛士,為了美化城市,還真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比如綠樹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人類呼吸所需的氧氣。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鏈接: https://pan..com/s/1Q_2DBCnPwdv24jTpsUtVBg
⑵ 保護森林的方法有哪些
森林是我們的寶貴自然資源,我們應該去保護和合理利用它,而不是盲目的砍伐,有計劃的實行措施。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員,我們應該去保護森林,森林需要我們去保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森林呢?一起來看看吧!
注意事項
注意小事,保護環境。
保護森林 人人有責。
⑶ 有哪些保護森林的舉措
林業政策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
2、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
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
3、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林業的意見
4、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社會辦林業的通知
5、關於進一步加快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
林業法律法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6、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7、 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9、 國務院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1、國務院森林採伐更新管理辦法
12、國務院森林防火條例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檢疫條例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15、退耕還林條例
16、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
17、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
18、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9、林業部森林公園管理辦法
20、安徽省國有林場商品林採伐銷售招投標管理暫行辦法
21、安徽省國有貧困林場扶貧資金管理實施細則
森林健康:中國的綠色選擇
——訪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
森林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林業局已從2001年開始,與美國林務局合作開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試驗示範項目,並在理念、技術等層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目前仍有許多人在森林健康對於當前我國林業發展有什麼意義、我國在森林健康領域開展了哪些工作、今後有什麼打算等一系列問題還存在著疑惑。為解答這些疑問,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
森林健康:中國林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森林健康對促進我國林業發展的積極意義在哪裡?
魏殿生:森林健康對於指導我國當前林業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林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等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進入新世紀,我國林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實施六大工程,推進五大轉變,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林業已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此時,在我國引入和推行森林健康正逢其時。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要求我們必須用系統觀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來指導林業實踐,注重各個環節的相互關聯。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能夠提高我國的森林經營水平,使森林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有利於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有利於形成最優的林分、最美的林相、最佳的服務功能。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必然會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林分的抗逆性,減輕各種自然災害,真正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和國土生態安全要求我們在本世紀中葉要達到26%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小康社會建設對森林的生態功能需求強烈,要求全社會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增長方式,經濟的發展要求林業產業有更強的互動作用。這些目標和要求,將使林業在較長的時期內,處於木材林業、多功能林業和可持續林業三個階段任務疊加所形成的極具挑戰性的形勢之下。應對特定歷史環境所帶來的挑戰,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森林健康戰略,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長期健康穩定,應該是我國林業今後發展的必然選擇。事實上,我國在林業21世紀議程中已經明確地將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作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是我國林業半個多世紀發展的經驗,也是發達國家幾個世紀林業發展最終採取的路子,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
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的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而緊迫。我國有4600萬公頃的人工林,而且近幾年來還以每年600萬~1000萬公頃以上的速度增加。這些人工林中有相當一部分面臨著林分結構簡單,中幼齡林分比例較大,抵抗森林病蟲害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能力較弱,發生森林火災的風險較大等問題。從生態安全的角度來看,必須進一步調整林種布局和樹種結構,從「綠起來」轉向全面發揮主導功能。從可持續地提供木材產品來看,需要對大面積的中幼齡林採取撫育間伐措施,調整徑級結構,積極培育珍貴樹種;從系統穩定和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角度來看,需要發掘和培育我國優良的鄉土樹種資源;從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面看,林業不僅要「佔山」、「還鄉」,還要「進城」,要大力發展城市林業。森林健康,不僅對傳統林業建設的目標起到更為強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開辟森林資源經營和培育市場,創造社會職業需求,提高林業經營科技含量,增強農民專業技能和促進農民工就地轉化,促進農民增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重要的是,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000美元,但實際上全國至少有3億以上的人口達到了4000美元以上。按照國際旅遊協會的標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不亞於美國的生態旅遊潛在消費市場需求。生態旅遊的主體是森林,在目前比較貧困落後的山區農村,開發生態旅遊市場,將社會的投資和消費引向農村,引向森林,從而為城市財富向鄉村轉移創造了有效的途徑,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創造社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開發生態旅遊市場潛力的前提是健康的森林,而那些衰敗的森林、存在較大火災和病蟲害隱患的森林是沒有開發潛力的。
森林健康:中國尚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
記者:請問國家林業局在森林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魏殿生:在過去的造林綠化工作中,我們從國情、林情出發,緊緊把握宏觀形勢,狠抓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經營,質、量並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是符合森林健康理念的。在量的擴張上,近幾年來,每年造林都在億畝以上;在質的提高上,堅持「質為先」的方針,造林質量與林分質量一起抓,森林覆蓋率與林地生產力一起抓。為邁開我國森林健康的實質性步伐,2001年,中美林業聯合工作組確定將森林健康列為中美兩國的優先合作領域,共同開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項目,在北京市八達嶺林場、江西信豐、貴州麻江、雲南麗江、陝西佛坪選擇重點區域,分別進行了試點探索。這幾年,雙方互訪不斷,交流頻繁。我們已經3次組團赴美考察森林健康並培訓項目管理人員,已接待4批美國林務局專家來訪。2002年10月國家林業局與美國林務局在貴陽聯合召開了中美森林健康研討會。最近,我們組織知名專家對試點項目區建設進行了評估,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當然,工作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還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
森林健康:採取措施深入推進
記者:我國對進一步推進森林健康工作有什麼打算?
魏殿生:森林健康理念縱貫森林資源培育的全過程,在經營、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中都要貫徹森林健康思想。推進森林健康是一項綜合的、涵蓋面很寬的工作,需要法規、政策、管理、技術、科研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中美森林健康合作,加強技術和人員交流,借鑒美國森林健康的經驗,提升我國森林健康戰略。二是繼續開展試點工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成功經驗。三是將森林健康的理念寫入正在組織編制的我國「十一·五」林業發展規劃之中。四是與各司局聯合開展攻關,以現有試區為基礎,解剖「麻雀」,調整政策,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森林健康打下基礎。五是舉辦不同層次的研討班,加大森林健康的宣傳力度。
保護天然林:重新認識林業經濟
韓琳
新春又快到了,正是萬木開始復甦的時候。對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災,人們還記憶猶新;限伐森林、保護天然林的國家政策如何實行,對林業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也仍然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保護天然林工程全面啟動
制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早就是人們關注的問題,但直到去年的特大洪災發生後,各級政府才下定決心全面實施保護森林的措施。去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發布天然林禁伐布告。10月1日,四川全省禁伐天然林。自那時以來,全國重點地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已全面啟動。
所謂天然林,是天然更新的森林,在形成方式上不同於人工繁育而成的人工林。天然林又分為原始林、次生林、殘次林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國的天然林面積約為8726公頃,佔全國森林面積的65.3%,大部分是次生林,原始林僅佔2%,主要分布在內蒙、川、藏一帶。天然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止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人工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國以來,國有林區計劃內採伐的木材絕大部分出自天然林,致使天然林資源急劇下降。這次由國家林業局主持推行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主要是針對歸屬於135個重點國有林區、集中連片分布的天然林,面積約為2900萬公頃,佔全國天然林面積的33%。
保護工程將分兩期實施。第一期為1998-2000年,在此期間內完全停止禁伐區內的森林砍伐,調減木材產量1500萬立方米,將禁伐區內的森工企業轉變為營林事業管理單位。第二期是2001-2010年,要使天然林得到進一步恢復,實現木材生產以採伐天然林為主向經營利用人工林方向的初步過渡,使人工林木材產量占木材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工程實施范圍涉及雲南、四川、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17個省(區、市)的重點國有森工企業,以及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生態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業。
保護天然林工程還要求加快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毀林開墾,大力加強商品林建設。工程帶來100萬林區職工下崗分流,國家已投入30億元資金安排富餘職工轉產,並計劃在3年內投資195億元。
重新認識林業價值
保護天然林工程給林業及整個國民經濟所帶來的,決不只是經濟意義上的影響。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的張佩昌主任說,通過保護天然林工程的實施,林業部門將推動林業體制的改革和經營思想的轉變,首先就是對林業價值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由於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局限在經濟價值上,森林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長期遭到忽視;而在經濟價值方面,人們的認識又局限在木材及木材加工上。因此,伐木及木材加工就成了我國林業經濟的主體。
但實際上,森林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經濟價值的6—7倍。森林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減少污染、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據中國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員在90年代中期主持的「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報告」中的說法,我國森林的經濟價值達17414.51億元,環境資源部分的價值為75218億元。這里還有另外一組數字,也可以說明問題:只講木材,粗略地算,林業所創的GDP在50年代佔全國整個GDP的6-7%,到70年代就降為2-3%,現在還不到1%。可見「木頭經濟」份量越來越輕。
即使在經濟效益方面,提供木材也決不是唯一的。從廣義的方面理解,林業應該是以森林為依託的龐大產業,包括木材及木材加工、林業化工產品、葯材、森林旅遊等等。
保護天然林工程就是要將過去以利用木材、經濟效益為主的傳統林業經營思想,改變為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改變林區單一的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目前我國松香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天然林得到保護後,有些林業化工產品、森林食品及各類動植物將大量增加,質量也將有所提高。森林旅遊也在各地方興未艾,全國已經建設了574處以森林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3000多處各類森林公園。有關部門研究認為,林業可向社會提供1100多種林副產品,這些都將使林區的多種經營具有更多資源。
林業管理體制改革亟待加快
改革開放20年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林業管理體制仍然具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特性,林業一直存在著企、事不分和政、企不分的問題。一方面,林業的管理、養護應該是政府的事,屬事業性質。據悉,日本、芬蘭等西方國家就將整個林業作為事業單位來管理,由國家出錢養著,賣木材的錢也上交國庫。但在我國,這方面的工作一直由國有林場負責。全國有生態型國有林場1459個,經營有林地872萬公頃。這類林場培育的森林資源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受益的是全社會,但是對他們自身來說,並不能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伐木、加工等創造經濟效益的事,才是企業行為。國有林場、森工企業為了生存,必須創造經濟效益,也就是只能砍樹。但是,森林資源是由國有林場管的,沒有制約,有制約也制約不了。這就好比國有林場既扮警察,又當小偷,結果可想而知。
國家林業局政策法規和體制改革司陳根長司長說,人們常說國有企業負擔重,主要指企業要承擔職工退休養老、辦學等方面的責任。而對於森工企業來說,這些還只是小頭,大頭在於管理、養護森林,為國家創造生態、社會效益上。所以,要使保護天然林的工程得到長期、徹底的落實,就必須進行林業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企業管資源向國家管資源的轉變,把資源管理的行政職能從企業中分離出去,把一部分森林工人轉變為管護工人,成為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部分純採伐和加工工人作為企業完全分開。這就是管理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張佩昌主任說,保護天然林工程實施後,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從天然林保護區開始搞起,逐漸向全國推廣。
林區經濟出路何在
木材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原材料,而林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也佔有一定的份量。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我國的林業經濟是否會大幅度地縮水?陳司長說,保護天然林不等於一棵樹也不砍,只不過將來要砍的樹會更多地取自人工林。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已達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有的已到成熟間伐期,仍然能為社會提供相當數量的木材,只不過大件木材將要有所減少。因此,禁伐措施對林業經濟的影響只是結構性的,而非全局性的。
陳司長進一步指出,林業部門應在實施天然林保護以外的地區,對現有森林實施分類經營,將其中大約佔30%左右的森林作為重點保護生態林,嚴加保護。將其餘佔30-40%的作為一般保護生態林保護起來,剩下的30-40%作為商品林,生產社會需要的木材和林產品。新增森林也要實施分類經營。
由於諸多原因,我國的國有林業,尤其是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從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經濟滑坡,企業負擔重,職工生活貧困。一些林業專家指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林區經濟要走出困境,除了加快營造速生豐產林及林果等商品林以外,還必須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同時發展木材精深加工,走工業化的道路。
舉例來說,江蘇省虞山林場過去長期搞單一的林業經濟,結果年年虧損,只好伸手向國家要錢過日子。改革開放以來,林場走向以林為本、以市場為導向、多種經營、多產業開發的道路,一方面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林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林業,特別是竹筍兩用豐產林,使每畝林地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47.5倍,茶葉畝產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工業加工及森林旅遊。結果工業銷售收入和旅遊收入逐年上升,到1996年工業利潤已達570多萬元,佔全林場總收入的2/3,旅遊業也獲利365萬元;林場的森林覆蓋率為95.8%,職工人均年收入達6719元。
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1982年在原國營張家界林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宣傳,現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1992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6年接待旅遊人數為60萬人次,經濟收入達到3875萬元。
據張佩昌主任介紹,從大林業的角度說,全國靠木材和林產品為生的縣有400—500個,位於天然林保護區內的就有100多個,已有相當一批縣,通過發展林產品的多種經營及深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我們相信,禁伐森林,並沒有改變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反而給林業部門帶來了改變傳統思想的契機,只要調整思路,堅持改革,盡管任務艱巨,林業經濟一定能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⑷ 如何保護森林資源
第一、在全社會確立以「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為核心的林業戰略思想。歷史上,森林為國家積累了財富,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工業的開發林業已成為我國生態建設的主體、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林業定位、性質的新變化,要求林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要貫徹「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戰略思想,用新觀念來研究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要進一步明確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的觀念,根據森林的不同自然條件,最大限度地把森林經營成功能最多、效用最好的生態系統,比如,森林面積、蓄積的增加是林業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十分重要,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必須考慮在擴展同樣面積、增加同樣蓄積條件下森林功能的完備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形成。又比如,一些地方森林資源匱乏,後備森林資源不足,需要休養生息,但在一定時期的休養生息中必須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健全,即講求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增加。
第二、要從總體上、從源頭上、從根本上進一步科學研究森林覆蓋率最優布局。森林的科學布局,是保證在特定自然條件下發揮最優森林生態功能的基礎,也是先進林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很快,但是全國整體生態功能不佳,主要原因是森林的布局不合理。隨著社會發展,林業的區域范圍呈現縮小趨勢。城區、農村不同的地理區域,對生態功能的主導需求不一樣,森林的主導生態功能也應不一樣。例如,在江河流域、湖區周圍建設水土保持林,在城市集水區建設水源涵養林。
第三、高度重視森林的質量建設。我國與林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我國山區遍布(占國土面積69%),沙區遼闊(沙化土地佔18.2%),降水分布極不均勻,要以世界平均水平的森林覆蓋率來保證一個現代化大國的生態安全,實現生態供需基本平衡,客觀上要求森林必須是高質量的。一方面,現有的森林要提高質量。現有森林還存在著一些防護林(如防風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老化、天然林採伐過度、人工林功能單一等問題。無論我市森林面積增加多少,現有的森林仍然是幾十年後中國森林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採取積極的經營措施,加強培育,盡快提高這塊主體森林的質量;另一方面,新增加的森林從一開始就要做到數量與質量並行、質量優先。要著眼於長遠,從基礎性工作抓起,避免以後再進行大范圍、長時間的質量改造。其次,森林的質量建設要符合當地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對森林主導功能的需求。應該看到,地理區域不同,自然條件不同,森林的作用也不同。提高森林的質量,要著眼於更多地發揮森林在當地特定條件下的主導作用。比如,南方與北方,山區與沙區,江河流域中上游和下游森林的主導功能不一樣,相應的質量建設標准也應不一樣。
第四、把建設水源涵養林擺上突出位置。缺水特別是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森林是天然蓄水庫和天然水質凈化器,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環境中,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是關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水源涵養林建設是一個系統性概念,包括增加江河源頭徑流的森林、維持冰川雪線的森林、攔蓄山區降水的森林、保持河流及庫區水土的森林、保證城鎮水源供應及水質凈化的森林、提高濕地功能的森林,等等。
⑸ 退耕還林的宣傳標語!!! 知道的請告訴我吧 急等著用
抓好退耕還林 促進生態建設
植樹造林造福後代
保護天然林,維護生命線。
退耕還林,利國利民
⑹ 誰知道退耕還林宣傳標語,多給我幾句吧,急用
抓好退耕還林
促進生態建設
植樹造林造福後代
保護天然林,維護生命線。
退耕還林,利國利民
⑺ 關於天然林保護表述正確的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⑻ 怎樣保護森林的手抄報內容
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很平常的事,可是你們知道嗎?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是他們卻不砍伐自己國土上的樹木來做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日本奢侈地消費中國森林。
你們可曾知道,一次性筷子99%來自中國。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卻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國。我國北方的一次性筷子產業每年要向日本和韓國出口150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看來我們要和一次性筷子說再見的時候到了。中國同胞們覺醒吧!
中國同胞們,你們知道嗎?日本的教材印刷用紙採用的是再生紙,體現了環保意識。由於日本的森林資源並不豐富,所以在紙張使用上是相當節約的。據朋友介紹,日本的許多學校的教科書用完後要鼓勵學生上交的,以便給下一屆學生在用。你們可還知道嗎?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可日本人就餐並不是都使用一次性筷子。日本人的節約意識滲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得曾經讀過一篇報道,中國某一商家接待日本客人,在吃飯的時候發現,幾個日本朋友都隨身攜帶一個長方形的小盒子,從裡面拿出自備的筷子用餐,真可謂節約到了極點。我們以後也應該節約,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人們覺醒吧!
你們還知道嗎?一棵長了十年的大樹,只能做幾千雙一次性筷子,就說你一日三餐都使用一次性筷子,那麼一天就用了三雙,一年就是3×365雙,起碼有一千雙,就是翌年吃掉一顆長了十年的大樹,全國十三億人,一年就吃掉十三億棵十年的大樹,是多麼的驚人呀!中國現在每年生產大約450億雙一次性的筷子,出口到日本、中國台灣、美國等3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量186.0939萬箱,則需要砍伐2500萬棵樹。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國可能在20年內就要砍掉所有的森林。你們可還知道嗎?我國北方的一次性筷子產業每年要向日本和韓國出口150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人們覺醒吧!
你還知道嗎?環境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他們。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臭氧層是大地的保護傘;淡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泉。你們還知道嗎?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的話,那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止這些,每當我看見草坪被那些人踐踏,愛護花草的標語牌被踏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難受極了。我十分痛恨他們,如果世界失去了花草樹木,我真不敢想像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了!人們覺醒吧!
你們知道嗎?我以前讀過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一個小村莊》、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過度砍伐樹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沖沒了村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覺醒吧。中國同胞們!
不能在砍伐樹木了,那麼中國可能在20年內就要砍掉所有森林,那麼我們的土地就會沙漠化,災難就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啊,我們不能讓大水沖沒了村莊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的城市中。「勿以善小而不為」,保護環境正是從點滴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再也不能掛在嘴邊上了,要中在實際行動。大家要用我們的雙手保護我們這個美麗而又脆弱的地球。
請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了,讓我們對一次性筷子永久的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