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誰編譯寫的最好
⑴ 《資治通鑒》是誰編寫的
司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做龍圖閣直學士,神宗時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司馬光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四月受詔編書,到神宗元豐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十二月書成奏上,前後共十九年。
他在晉呈《通鑒》的表文中說:「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生有倫,精粗不雜,私家力薄,無由可成。」可見,他編書的目的,是為給當時的帝王「周覽」,以從中鑒戒得失。司馬光的用心也為宋朝皇帝所欣賞,宋神宗便認為這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因此賜書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體編寫的歷史著作。在司馬光領導的書局裡,有主編,有協修,有書吏。主編就是司馬光,協修是劉恕、劉頒和范祖禹,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則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
⑵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年間,誰主編的一部編年體的歷史巨著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年間,誰主編的一部編年體的歷史巨著?作者是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多卷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在這本書里,編輯總結了很多經驗和教訓,供統治者學習。宋信宗認為這本書「以歷史為鑒,統治度豐富」。也就是說,以歷史的得失為教訓,加強了統治,因此被定為《資治通鑒》。
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⑶ 《資治通鑒》有哪些版本哪一本最好
摘要 目前來看中華書局的最好
⑷ 《資治通鑒》誰寫的
資治通鑒的作者是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以及文學家,屬於今天的山西人。他是仁宗寶元元年的進士出身,入仕後任職龍圖閣直學,和當時王安石變法的政見相左,後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並且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這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藝術特色:
《資治通鑒》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多音節攝提(原始干支)計時術語作為全書的時間框架體系。
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閼逄」相當於現代漢語「甲」,「攝提格」相當於漢語「寅」。為什麼不用漢語的天乾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呢,司馬光沒有交代。
《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這為後人胡思亂想提供了口實,如竺可楨就建議梵語學者用梵語破譯這套術語。更有人藉此宣稱中國人祖先來源於西亞兩河流域或古埃及。
⑸ 《資治通鑒》有哪些版本哪一本最好
吾酷愛《資治通鑒》,因愛之切,故費盡心力搜羅版本八個版本,現簡評如下,以求最佳者。
一、 繁體帶注本
(一) 中華書局1956年本
目前公認為匯集宋、元、明、清善本和校勘成果的「最佳」版本,但因校點時間較早(在二十四史之前),缺點如下:1.不以宋本為底本,而以胡刻本為底本,遇到胡刻本有脫誤處用小字寫校語,與正文雜錯,不便閱讀(應參照二十四史校勘方法,寫號碼,統一列在卷末為好);2.斷句、標點錯誤較多,據統計達1000多處;3.從90年代中期開始的重印本因印刷、裝訂質量太差,不便閱讀、收藏。
(二) 上海古籍影印本
影印世界書局縮印胡刻本,該版本在中華書局本未出前向稱善本,但與宋本對照,脫誤之處達萬字,其中很多關乎史實。收藏可,不適宜閱讀。
二、 簡體白文本
(一) 上海古籍帶考異本
宋本簡體白文本,有校勘,無胡注,但帶考異。
(二) 嶽麓宋本
宋本簡體白文本,有校勘,無胡注和考異。
簡體白文本的好處是價格低,便於攜帶,但最大的問題是古籍一經過簡化,則很多字歧義紛呈,令人費解,如「後」與「後」等。中華書局簡體本二十四史也是如此。
三、 翻譯本
(一) 柏楊翻譯本
72冊友誼本,地圖實用,但翻譯硬傷太多,議論過於情緒化,改編成分大。
(二) 中華書局白話本
翻譯尚可。但仍有差錯。
(三) 嶽麓白話本
翻譯一般,但因用胡刻本作底本,因此沿襲了文字差錯。如漏譯、錯譯。
(四) 改革出版社白話本
翻譯尚可。但不斷推出修訂本,令人對其質量生疑,好在有原文(宋本)對照。
綜上所述,目前來看,吾竊以為,讀原文本和白話本,都以中華書局本為首選,如中華書局借重新修訂二十四史之機,重新校訂1956年版《資治通鑒》,改進校勘和排版方式,出一新版,則為最佳版本,在此之前,只好讀其舊版矣!
武大歷史學院今年10月份將開辦一個針對企業高層管理者和政府機關幹部的培訓課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高級研修班,這個班是精講《資治通鑒》的。
⑹ 《資治通鑒》是誰寫的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寫的。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三百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編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⑺ 資治通鑒是誰寫的裡面是講什麼,簡單說下就好,謝謝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
《資治通鑒》主編和主要執筆人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光於君主為仁,做了具體的解說;對於君主的施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部著作,作為歷代帝王的必修參考書.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據,也是商人和軍事家以及一切領導者不得不潛心修習的好材料.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資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馬光其人其書,學習和研究《通鑒》,有助於人具體地認識這部書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有助於我們批判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傳統,也有助於今人以歷史為鏡子,為創建新社會新文化而積極工作。
⑻ 資治通鑒是誰寫的
資治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寫的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⑼ 資治通鑒哪個譯本最准確
目前來說最好的譯本應該是貴州人民出版社《資治通鑒全譯》,這套書編輯質量很好,收入在《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中,只是這些年價格越來越高。網上應該能找到電子版。
⑽ 資治通鑒誰寫的
《資治通鑒》是北宋時期名臣司馬光奉旨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史實。一直以來,為歷代統治者所看重,並且學習借鑒,從中獲取正反兩方面的統治經驗和領導藝術。 中國是個非常注重歷史同時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的國家。正是這一傳統確保了中國文化脈絡在不斷的王朝顛覆和興替中不致中斷,反而得以不斷延伸和發展,並通過一次次內外經驗的融入與整合,使得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和龐雜。 歷代統治者雖然寄希望於通過 借鑒歷史,少犯錯誤,走一條長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們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難」,最終「事與願違」。畢竟,好的經驗不能照搬實施於現實,即使相同的事情由於環境、人物以及形勢的不同,實行起來也可能差異很大,結果難以預料。也就是說,歷史的經驗固然彌足珍貴,但是能根據現實情況的不同靈活地加以發揮才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