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器架構
㈠ 編譯器採用什麼軟體體系結構風格
軟體架構:整個軟體系統的各個模塊之間的結構設計,是軟體工程范疇的概念,就象設計一棟房子由幾個什麼樣的板塊組成一樣。
軟體體系結構:是軟體編程風格範疇的一個通俗概念,比如說用C++、PoworBuild、Delphi等來進行軟體設計是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體系結構,而Basic、C、Foxbase的軟體體系結構特點是面向任務流程的(不是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
㈡ 什麼編譯器支持x86架構啊
這要看你用的是什麼語言:
c/c++:大部分的c編譯器都支持x86架構,像GCC,clang等
運行於微軟.net framework的語言,像C#之類的,也類似與第一種,能運行於所有支持.net的平台
問題不是很明確,只能分類討論,望採納!
㈢ 編譯器的結構
沒聽過有數據結構的編譯器
數據結構只是對數據的演算法分析等....一般市面上的數據結構的書是以c/c++語言來表示的...
你去下載vc或tc就可以了..
㈣ gcc的結構
GCC的外部介面長得像一個標準的Unix編譯器。使用者在命令列下鍵入gcc之程序名,以及一些命令參數,以便決定每個輸入檔案使用的個別語言編譯器,並為輸出程序碼使用適合此硬體平台的組合語言編譯器,並且選擇性地執行連接器以製造可執行的程序。
每個語言編譯器都是獨立程序,此程序可處理輸入的原始碼,並輸出組合語言碼。全部的語言編譯器都擁有共通的中介架構:一個前端解析符合此語言的原始碼,並產生一抽象語法樹,以及一翻譯此語法樹成為GCC的暫存器轉換語言〈RTL〉的後端。編譯器最佳化與靜態程序碼解析技術(例如FORTIFY_SOURCE,一個試圖發現緩沖區溢位〈buffer overflow〉的編譯器)在此階段應用於程序碼上。最後,適用於此硬體架構的組合語言程序碼以Jack Davidson與Chris Fraser發明的演算法產出。
幾乎全部的GCC都由C寫成,除了Ada前端大部分以Ada寫成。 前端的功能在於產生一個可讓後端處理之語法樹。此語法解析器是手寫之遞歸語法解析器。
直到2004年,程序的語法樹結構尚無法與欲產出的處理器架構脫鉤。而語法樹的規則有時在不同的語言前端也不一樣,有些前端會提供它們特別的語法樹規則。
在2005年,兩種與語言脫鉤的新型態語法樹納入GCC中。它們稱為GENERIC與GIMPLE。語法解析變成產生與語言相關的暫時語法樹,再將它們轉成GENERIC。之後再使用gimplifier技術降低GENERIC的復雜結構,成為一較簡單的靜態唯一形式(Static Single Assignment form,SSA)基礎的GIMPLE形式。此形式是一個與語言和處理器架構脫鉤的全域最佳化通用語言,適用於大多數的現代編程語言。 GCC後端的行為因不同的前處理器宏和特定架構的功能而不同,例如不同的字元尺寸、呼叫方式與大小尾序等。後端介面的前半部利用這些訊息決定其RTL的生成形式,因此雖然GCC的RTL理論上不受處理器影響,但在此階段其抽象指令已被轉換成目標架構的格式。
GCC的最佳化技巧依其釋出版本而有很大不同,但都包含了標準的最佳化演算法,例如循環最佳化、執行緒跳躍、共通程序子句消減、指令排程等等。而RTL的最佳化由於可用的情形較少,且缺乏較高階的資訊,因此相比較起來,增加的GIMPLE語法樹形式,便顯得比較不重要。
後端經由一次重讀取步驟後,利用描述目標處理器的指令集時所取得的信息,將抽象暫存器替換成處理器的真實暫存器。此階段非常復雜,因為它必須關注所有GCC可移植平台的處理器指令集的規格與技術細節。
後端的最後步驟相當公式化,僅僅將前一階段得到的匯編語言代碼藉由簡單的子常式轉換其暫存器與內存位置成相對應的機器碼。
㈤ 程序編譯器的體系結構適合使用什麼體系結構
計算機體系結構(ComputerArchitecture)是程序員所看到的計算機的屬性,即概念性結構與功能特性。按照計算機系統的多級層次結構,不同級程序員所看到的計算機具有不同的屬性。
一般來說,低級機器的屬性對於高層機器程序員基本是透明的,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主要指機器語言級機器的系統結構。
經典的關於「計算機體系結構(computerarchitecture)」的定義是1964年C.M.Amdahl在介紹IBM360系統時提出的,其具體描述為「計算機體系結構是程序員所看到的計算機的屬性,即概念性結構與功能特性」 。
㈥ x86與ARM架構下的編譯器的區別
ARM是簡單指令集。。。 指令集長度短
㈦ 編譯器 同一架構cpu 通用嗎
http://www.cnblogs.com/loleng/archive/2011/06/14/2080447.html
㈧ 編譯器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及作用
1. 詞法分析 詞法分析器根據詞法規則識別出源程序中的各個記號(token),每個記號代表一類單詞(lexeme)。源程序中常見的記號可以歸為幾大類:關鍵字、標識符、字面量和特殊符號。詞法分析器的輸入是源程序,輸出是識別的記號流。詞法分析器的任務是把源文件的字元流轉換成記號流。本質上它查看連續的字元然後把它們識別為「單詞」。 2. 語法分析 語法分析器根據語法規則識別出記號流中的結構(短語、句子),並構造一棵能夠正確反映該結構的語法樹。 3. 語義分析 語義分析器根據語義規則對語法樹中的語法單元進行靜態語義檢查,如果類型檢查和轉換等,其目的在於保證語法正確的結構在語義上也是合法的。 4. 中間代碼生成 中間代碼生成器根據語義分析器的輸出生成中間代碼。中間代碼可以有若干種形式,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與具體機器無關。最常用的一種中間代碼是三地址碼,它的一種實現方式是四元式。三地址碼的優點是便於閱讀、便於優化。 5. 中間代碼優化 優化是編譯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編譯器將源程序翻譯成中間代碼的工作是機械的、按固定模式進行的,因此,生成的中間代碼往往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大浪費。當需要生成高效目標代碼時,就必須進行優化。 6. 目標代碼生成 目標代碼生成是編譯器的最後一個階段。在生成目標代碼時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計算機的系統結構、指令系統、寄存器的分配以及內存的組織等。編譯器生成的目標程序代碼可以有多種形式:匯編語言、可重定位二進制代碼、內存形式。 7 符號表管理 符號表的作用是記錄源程序中符號的必要信息,並加以合理組織,從而在編譯器的各個階段能對它們進行快速、准確的查找和操作。符號表中的某些內容甚至要保留到程序的運行階段。 8 出錯處理用戶編寫的源程序中往往會有一些錯誤,可分為靜態錯誤和動態錯誤兩類。所謂動態錯誤,是指源程序中的邏輯錯誤,它們發生在程序運行的時候,也被稱作動態語義錯誤,如變數取值為零時作為除數,數組元素引用時下標出界等。靜態錯誤又可分為語法錯誤和靜態語義錯誤。語法錯誤是指有關語言結構上的錯誤,如單詞拼寫錯、表達式中缺少操作數、begin和end不匹配等。靜態語義錯誤是指分析源程序時可以發現的語言意義上的錯誤,如加法的兩個操作數中一個是整型變數名,而另一個是數組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