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墨脫
⑴ 目前,我國設立了幾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幾萬公頃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於50年代,經過40多年的努力,到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926個,面積7697.9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7.64%
已建立的926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4個、面積2646.06萬公頃,省級392個、面積4606.46萬公頃,市級84個,面積65.93萬公頃,縣級326個、面積379.45萬公頃。並有長白山、鼎湖山、卧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等14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鄱陽源、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較好的保護。同時,這些自然保護區還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穩定地區小氣候等重要作用
回答者:wang0192034 - 秀才 二級 2-17 10:55
--------------------------------------------------------------------------------
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概述
2003 年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情況
截止 2003 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區 1999 個,保護區總面積 14398 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 13975 萬公頃,海域面積 603 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 14.4% 。與上年相比,自然保護區數量增加了242 個,面積增加了1103.1 萬公頃,增長率分別為 13.8% 和 8.3% 。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6 個,面積 8871. 3 萬公頃 。 2003 年新批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8個。
(一)
地球,是據今所知僅有的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自從地球出現人類以來,人為活動就不斷地影響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這種變化就來得日益明顯而急遽。
人類的生存原本就是以各種方式改造自然、獲取大量物質財富為前提的,地球的豐富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對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有關重要的影響和巨大作用。然而,人類這種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力量卻有著兩重性,它一方面創造了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穩定、協調和平衡。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就在這種矛盾的夾縫中繁衍生息著,直至受到大自然的嚴酷懲罰之後,才逐步認識到自身在地球上的地位和與大自然的關系,開始從"地球屬於人類"的誤區回到"人類屬於地球"的正確觀念上來。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諄諄告誡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次這樣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雖然每次勝利開始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以後的發展中卻呈現出完全不同和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取得的效果又取消了。歷史上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和義大利等地由於森林被大量破壞,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兇猛地傾瀉到平原上來。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了人類肆無忌憚、不加節制地攫取生物資源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所遭到的無情報復。地球上原有三分之二的陸地約76億公頃的面積均為森林所覆蓋,而到本世紀的八十年代所余已不足28億公頃。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從而大大加快了物種消失的速率,平均以每天消失一種的速度趨於滅絕。近200年來,瀕於絕滅的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類,以及兩萬多種植物,比自然淘汰的滅絕速度快1000倍。
實際上,自然界的生物種類極為豐富,而人類對它們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據科學家測算,地球上現存生物種大約有500-1000萬種,但迄今被定名的只有143萬余種,其中植物34.6萬種(內有被子植物25萬種),動物109萬種(內有昆蟲75.1萬種、鳥獸13368種)。人類的食物主要來源於動植物中的幾百種,其中90%的食物僅來源於20多個物種,然而卻有成千上萬種生物為這幾百種動植物和人類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各種條件,滿足了人類的多種需求。這些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是人類的巨大財富。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受環境的影響,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這種復雜的關系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的自然生態系統。有人測算,地球上的陸地生態系統,每年生產1170億噸乾重的有機物,其中有800億噸在森林中。這些物質能量的轉化和貯存,主要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來,並從物種群體數量上明顯地反映出來。這就是說,物種在結構上要協調,在功能上要保持平衡,自然界才能維持正常循環,進行不停地代謝與再生,生物才能適應自然環境,生存和繁衍後代。
生物對於人類,有關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保存生物的多樣性,成為當今人類唯一明智的選擇。許多國家已經把它作為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的基本國策之一,把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對生物資源的利用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當今世界,由於社會、人口的發展和科學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無論在量或者質的方面都在不斷提高。而生物資源在提高其周圍速度進行大量繁殖的過程中,一方面因受時間、空間因素及開發方式的制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速率;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益多樣化,消費量也必然急劇增加。因而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妥善保護生態系統中物種遺傳的多樣性,不僅成為保護自身生存發展的當務之急,同時也成為國際社會衡量各國政府政績和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尺度。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以前,美登木、三尖杉等植物的重要葯用價值尚未為人知,六十年代以後才發現其含有抗癌成分。生物的某些特殊性狀和功能,是在人們對它有了一定認識之後才引起重視,並開始研究和仿效某些生物的性能,以解決生產斗爭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因此仿生學也隨之興起。如果動植物種大量先此而滅夾絕,這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疑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人與自然既存在著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存在著可以而且必須協調的一面。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人既需要合理地改造自然,又需要有效地保護自然。然而,人類既不能單純地為了保護自然而回到蒙昧時期,更不能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破壞生物的多徉性。正確的出路,只能是科學地研究和預測在各種自然環境條件下人類對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在實踐中統籌兼顧,協調平衡人與自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趨於相對穩定狀態。因此,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便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有效途徑。
(二)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夏雜,環境的變化和差異很大,南北緯度相差 49度,最南部的南沙群島曾母暗沙距赤道僅400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島嶼 5000多個。全國的地形地勢西高東低,起伏變化很大。地貌類型多樣,其中山地佔 33%,高原占 26%,盆地佔1 9%,平原佔12%,丘陵佔10%,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形成獨特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全國的地形地貌按高度有明見變化,從西到東分為高寒、乾旱、濕潤三大部分。
(1)青藏高原是新生代第三紀中期強烈隆起,急劇上升的高原,海拔 4000--5000米,由高大的山嶺、台地、湖盆、谷地相間組成,氣候寒冷乾燥,凍裂風化作用顯著,寒漠、礫漠分布面廣。高山終年積雪,分布著現代冰川,是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國家之一。內陸鹹水湖泊有1500多個,是高寒動物及多種候鳥的棲息繁殖地。高原南部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屹立於祖國邊境,在北緯 29度附近的山麓、河谷地帶,如墨脫、波密,雨量充沛,分布有熱帶季雨林。高原東側是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受印度洋暖流的影響,高山峽谷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出現垂直氣候帶的自然景觀,生物資源分布的垂直變化十分典型。
(2)西北內陸是廣闊的高原、山地和盆地相間分布。東部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緩和,鄂爾多斯高原多短小內陸河和鹽湖,黃土高原易受沖刷和侵蝕,阿拉善高原河流稀少,高原海拔1000一2000米。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海拔 3000--5000米,形成有名的吐魯番盆地、伊犁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全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溫差大,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了大面積的乾草原、戈壁、荒漠。少數山地有小片森林與草原相間分布,地表植被稀疏而單純,草食性有蹄類、嚙齒類動物為優勢種群,內陸湖泊及水濕地是水禽候鳥的棲息繁殖地。
(3)東部是山地、丘陵、平原從北到南相間分布,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和極地大陸氣團的控制,形成濕潤、半濕潤季風區,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四季十分明顯;河流向東、向南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量豐富,但含沙量大,湖泊星羅棋布,水網交織。在雲貴高原和廣西丘陵盆地中,形成喀斯特低山地貌。有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種動植物成分,生物資源種類最為豐富。
我國生物資源的分布,既有比較典型的地帶性,又有明顯的過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形成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濕地、海塗、島屹等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本部地區從北到南,森林植被有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 葉闊葉林、闊葉混交林(含常綠、落 葉成分)、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此外還有竹林;其它植被有灌叢、稀樹草原、草原、草甸、草本沼澤等。西部地區除阿爾泰山為寒溫帶針葉林外,大部屬於草原、草甸、草本沼澤、荒漠等植被。
全國現有高等植物 30000多種.僅次於巴西和馬來西亞.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個屬的植物為我國所特有,如銀杉、銀杏、水杉、白豆杉、金錢松、珙桐、鍾萼木、杜仲、水青樹、香果樹等,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裸子植物全世界現存12個科近800種,我國就有10個科230多種,各種松樹、落葉松、雲杉、冷杉從我國的寒溫帶到熱帶,由東部濕潤地區到西部乾旱、高寒地區,形成大面積天然林或混交林。被子植物是現代最為繁榮、分布廣泛的植物類群,我國有25000多種。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資源更為豐富,如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代表龍腦香科植物,我國有坡壘、青梅、望天樹、龍腦香、竭布羅香、婆羅雙樹6個屬10多種。很多珍貴稀有的樹種,如子京、母生、蜆木、格木、石梓、金絲李、樹蕨、蘇鐵、樟、楠等,大都零星散生,分布范圍狹窄。在各地還保存了一些栽培植物的原生種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荔枝、野蘋果、野板栗、野大豆等,是良種繁育極為寶貴的種質資源。許多植物如杜仲、三尖杉、羅芙木、美登木、龍血樹、木香等,都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其它可提取脂肪、澱粉、香料及作果品的資源也很豐富。在全國各地還保存很多天然或栽培的古木大樹。
我國的陸棲脊椎動物(包括獸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布區中分別屬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古北界包括蒙新、青藏、華北及東北地區;東洋界包括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之間,兩界的動物互相滲透,成米一個廣泛的過渡地帶;橫斷山脈地區,動物區系在整體上屬於東洋界,但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古北界動物沿山脊向南延伸,成為兩界動物萬分混雜的地區。
全國現有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2200多種,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羚羊、台灣猴、白鰭豚、褐馬雞、黃腹角雉、藍腹鷳、黑頸鶴、揚子鱷、大鯢等100多種是舉世聞名的珍稀動物。被譽為"動物活化石"的大熊貓,歷史上分布很廣,現今僅在我國的邛崍山、涼山、岷山及秦嶺南坡有少量 分布。鶴類全世界有15種,我國就有丹頂鶴、黑頸鶴、白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灰鶴、赤頸鶴、加拿大鶴等9種。靈長類動物,我國有長臂猿(4種)、葉猴(4種)、金絲猴(3種)、蜂猴(2種)、獼猴(6種)白臀葉猴6個屬20種。幾種長臂猿分布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中;葉猴分布於季雨林中;黑金絲猴分布於滇西北和藏東南深山區;獼猴分布很廣,北到河北興隆,西到青海、西藏,以南方數量最多。雉雞我國有56鍾,佔世界雉雞的五分之一,其中19種為我國特有,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地區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其它有科研、經濟價值的鳥獸有近300種,資源比較豐富。我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堪稱得天獨厚,世所罕見。
(三)
我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國家。在黃河流域,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和自然歷史遺產。兩、三千年前,燕山山地有天然森林分布;太行山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也為森林所覆蓋;黃土高原植被廣泛分布。野生動物也比現在豐富多樣,春秋時代從華北平原到長江中下游盛產麋鹿;明清時代,鄂西、湘西北及川東還有大熊貓分布。古代一些有卓識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對保護自然資源提出過一些正確的主張,廣大民眾在生產實踐中也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周朝時天子、貴州都有不同范圍的禁獵區,規定"天子百里,諸候40里",不許入內砍伐捕獵。據《周禮》記載,當時對自然資源的管理不僅設置了機構,而且設置了專職管理人員,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跡人"管田獵之令;"囿人"管野生動物資源。周文王的苑囿"靈台",養著鹿、鶴、鷺、魚等多種動物;秦漢時代規模浩大的"上林苑",飼養的獸類中就有大熊貓;此後如晉代的"靈禽苑",唐代的"華清宮",元代的"瓊花島",明代的"西宛",清代的"避暑山莊"等,在客觀上對一些珍稀動植物物種都起到了保護作用。其它諸多名山、廟宇、皇家陵園及少數民族的"龍山"和"風水地"以及宗教文化勝地如峨眉山、天目山、黃陵、東陵、泰山、衡山、九華山等,至今仍是層林迭翠,
古木參天。可以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自然保護區的雛形,也是中華民族對保護生存環境的樸素思考。
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方式原始落後,對資源的盲目濫用造成的破壞是嚴重的。在唐代以前,川、黔、湘、鄂幾省交界地區,有15個州、郡尚有犀角作為貢品,由於長期捕殺,加之自然環境變化,北宋以後遂趨於滅絕。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後,以"十萬眾入山辟道路",從南方大量采運木材達數年之久。歷次戰爭砍樹、焚林、掘題、毀堰等,給自然資源帶來的破壞更為嚴重。比及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生物資源又肆無忌憚進行掠奪,許多珍貴物種也慘遭破壞。
新中國建立後,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才逐步發展。1956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秉志、錢崇澎等科學家提出《請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林禁伐區,保護自然值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的92號提案。這個提案由國務院交林業部會同中國科學院辦理。同年十月,林業部制定了《關於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劃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對象、劃定辦法和劃定地區,在全國15個省(區)劃定40餘處禁伐區方案。並在全國科技規劃中,把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研究工作,列為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之一。此後不久,便先後在廣東鼎湖山、海南尖峰嶺、福建莘口、廣西花坪、雲南西雙版納的小勐養、勐侖、勐臘、大勐籠、吉林長白山、黑龍江豐林等地,陸續建立了20多處自然保護區,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發展中的空白。在此期間,中國科學院及林業部組織了一批專家及調查隊伍,對一些邊遠山區,如西雙版納、梵凈山、神農架、呼中、高黎貢山、花坪等地的生物資源進行了縱使考察和森林調查,為了解和掌握我國的生物資源積累了豐富的資料。1962年發布了《國務院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運動資源的指示》,提出在珍稀鳥獸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破壞嚴重地區建立禁獵區;對大熊貓等19種珍稀野生運動嚴禁獵捕,加以保護。1963年,全國人大代表竺可楨等科學家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建議,對於在我國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國自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我國自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作了系統發言。
"文化革命"十年浩動,使我國方興未艾的自然保護區事業受到嚴重摧殘,野生動植物資源也遭到很大破壞,一些已經建立的自然保護區被迫下放或撤銷。在1973年農林部召開的全國重點省、市、區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座談會上統計,全國自然保護區僅存十幾處。1975年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在珍貴動物主要棲息繁殖地區,要劃為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工作才逐步恢復開展起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發展迅速。這一時期,各省相繼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護區。1979年全國已恢復和建立自然保護區48處,面積150萬公頃。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使自然保護區布局合理,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成立了由林業部牽頭,有關部、委參加的自然保護區專業組,開展全國自然保護區區劃、建設工作。同年10月,林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八個部、委、局聯合發出《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區劃和科學考察的通知》。1980年9月專業組在成都召開了全國自然保護區區劃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了全國開展自然保護區區劃工作的原則和步驟,這時全國已有20個省(區)建立自然保護區72處,總面積約200萬公頃。會議確定以省(市、區)為單位開展自然保護區區劃和考察工作,並提出在全國劃定自然保護區的四條原則:
1、 具有代表各種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地區;
2、 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珍稀樹種或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它野生動植物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區;
3、 自然生態系統或物種已遭到破壞,具有重要價值而必須恢復或更替的地區;
4、 有特殊保護意義的地質剖面、冰川遺跡、岩溶、溫泉、化石產地等自然歷史遺跡和重要水源地區。
在各省(區)的支持下,三年期間共組織專業技術人員2500人,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論證,編寫出區劃方案。1983年8月,林業部在烏魯木齊召開了首次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研究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原則通過了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區劃方案,並提出在國內有典型意義、科研上有特殊價值、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56處自然保護區,報請國務院批准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時,全國已建立自然保護133處,總面積806萬公頃。
目前,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設置已逐步健全,全國各級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人員由1983年4000人增加到13000人,建設資金已逐年增長率加,政策法規也逐步建立健全起來。到1993年,全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已達501處,面積5059萬公頃。經國務院批准,將花坪、武夷山、長白山、西雙版納等77處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無論就其建設規模或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種而言,在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法律和法規,進一步加強法制管理。1984年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年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規定:"國務院林業主管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森林生態地區,珍貴動物和植物生長繁殖的林區、天然熱帶雨林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林區,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林業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1988年,七屆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通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務院野生運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quot;國家頒布的這些法律、法規,使我國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工作有了確實可靠的依據和保障。
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一項重要設施,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林業部門都先後建立了管理機構,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目前,保護管理工作大都建立了崗位責任制,逐步開展規范化管理。為了加快自然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提高工程建設設計水平,落實各項保護措施,把保護區建設成永久性的經營實體,充分發揮保護區功能和效益,林業部於1988年頒發了《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大都在邊遠山區或林區,周圍有群眾居住,為妥善解決安排好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武夷山、桃源洞、梵凈山、南滾河等許多自然保護區,採取積極措施,因地制宜地幫助他們開拓新的生產門路,開展既可保護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又能增加經濟收入的經營活動,調動群眾做好自然保護區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山區、農村科學技術的發展。
自然保護區管理是一項涉及學科門類多、技術性強的工作,保護管理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能。1980年以來,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逐步增多,管理任務也隨之加大,林業部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教學部門,在學校或自然保護區聯合舉辦了各種形式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人員培訓班,很多省(市、區)也分別舉辦培訓班,使管理人員受到不同層次的業務、技術培訓。為了學習和掌握國外的先進管理技術,林業部與有關國家、地區和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共同舉辦研討會,安排部分保護區管理人員到香港或國外培訓,逐步提高保護區管理人員的素質。許多保護區,如長白山、武夷山、天目山、
專院校和中小學生,前往參觀訪問和教學實習,增加了他們的自然保護知識,並受到了直觀的現實教育;各地通過電視、廣播、電影等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廣泛進行宣傳,不斷提高人閃的自然保護意識,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為增強保護區的活力,在保護好環境和物種資源的原則下,一些保護區在實驗區內,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種值、養殖以及加工利用等多種經營,並取得了很多好的經驗或效益。同時,開發利用一些有觀賞價值的景觀資源,開展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活動,是我國保護區建設中的一種特殊方式,各種生態旅遊設施具有鄉土風情,朴實而富有野趣,與國內其他的風景區旅遊相比,可謂別具一格,成為參觀游覽者獲得自然科學知識的理想課堂。
許多自然保護區,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在探索大自然的演變規律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西雙版納、武夷山、梵凈山、茂蘭、井岡山、梅花山、太白山、八大公山等幾十處自然保護區,通過組織多學科的綜合考察,鄱陽湖、龐泉溝、松山、扎龍、官山等200多處自然保護區,則通過組織單項或多項專業考察,基本上摸清了保護區的本底資源,不但為開展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還為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最早的保護區之一,經過 30多年努力,基本查清了區內的動植物資源和瀕危動植物種類,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幾本學術專著。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設立了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對區內的資源與環境進行監測和研究。為搶救、保護我國珍稀、特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如大熊貓、華南虎、褐馬雞、鶴、揚子鱷以及銀杉、珙桐、金花茶、白豆杉等,有關的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專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許多考察、研究項目,如揚子鍔繁殖研究、大熊貓野外生態研究以及茂蘭、牯牛降、松山自然保護區考察等,都分別達到國際水平或國內同行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或省(部)級科學研究成果獎或科技進步獎。
近些年來,我國在開展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中,與許多國際組織和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不斷加強。我國先後參加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關於保護世界文化與勻自然遺產公約》和《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拉姆薩公約)。我部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合作,在卧龍建立了大熊貓研究中心,對大熊貓棲息地的野外生態及繁殖進行了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對熱帶雨林、華南虎、雪豹的野外凋查和濕地保護及黑嘴鷗繁殖調查,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與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合作引進麋鹿,使之重返故鄉;與世界鶴類基金會(ICF)合作,對丹頂鶴、白鶴、黑頸鶴等進行研究。我國的長白山、卧龍、梵凈山、神農架、武夷山、鼎湖山、錫林郭勒、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先後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保護區網;扎龍、向海、東洞庭湖、鄱陽湖、鳥島、東寨港 6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關於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另外,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有關部門在自然保護區領域,進行了合作與交流。我國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的成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贊當。
如今,建立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生態系統地區,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的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各個地帶的自然植被類型、水源涵養林以及珍貴樹種得以保存、繁衍;一些瀕於滅絕的物種逐漸得到恢復,種群數量有了較大的發展。
按照國家的要求,到本世紀末,全固將建立自然保護區1000處,總面積將占國士面積的10%左右,形成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自然保護區建設也將走向管理科學化、建設標准化、科學研究系統化的健康發展道路,從而為人類保存一批巨大的自然財富。
⑵ 雅魯藏布大峽谷資料(100字)
粘貼無罪! 呵呵:
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河段的峽谷河床上有罕見的四處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體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峽谷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等9個垂直自然帶,麋集了多種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魯藏布大峽谷長504.9公里,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處達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整個峽谷地區冰川、絕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錯在一起,環境十分惡劣。許多地區至今仍無人涉足,堪稱「地球上最後的秘境」,是地質工作少有的空白區之一。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已於2000年4月通過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雅魯藏布大峽谷即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總體規劃》中,西藏的有關專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的動植物保護、地質地貌保護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劃,劃分了各個保護區域和保護物種,制定了完美的保護措施,擬議中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萬人。雅魯藏布大峽谷不僅以其深度、寬度名列世界峽谷之首,更以其豐富科學內涵及寶貴資源而引起世界科學家的矚目,世界最大降水帶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瀕臨絕種的古老物種生息繁衍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稀有生物資源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
⑶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的傑出校友
我是1980年畢業於北京三十一中學高三七班的,與我同畢業的有叢珊,我的班主任代守義老師。
⑷ 5年級雅魯藏布大峽谷
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第一大(深度、長度)峽谷。[編輯本段]【簡介】
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河段的峽谷河床上有罕見的四處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體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峽谷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等9個垂直自然帶,麋集了多種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魯藏布大峽谷長504.9公里,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處達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整個峽谷地區冰川、絕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錯在一起,環境十分惡劣。許多地區至今仍無人涉足,堪稱「地球上最後的秘境」,是地質工作少有的空白區之一。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已於2000年4月通過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雅魯藏布大峽谷即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總體規劃》中,西藏的有關專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的動植物保護、地質地貌保護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劃,劃分了各個保護區域和保護物種,制定了完美的保護措施,擬議中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萬人。雅魯藏布大峽谷不僅以其深度、寬度名列世界峽谷之首,更以其豐富科學內涵及寶貴資源而引起世界科學家的矚目,世界最大降水帶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瀕臨絕種的古老物種生息繁衍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稀有生物資源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編輯本段]【發現與命名】
雅魯藏布江下游,江水繞行南迦巴瓦峰,峰迴路轉,作巨大馬蹄形轉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峽谷。1994年,中國科學家們對大峽谷進行了科學論證,以綜合的指標,確認雅魯藏布幹流上的這個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據國家測繪局公布的數據:這個大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長504.6公里,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曾被列為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2133米,長370公里)和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深3203米,長90千米),都不能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等量齊觀。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全球為之轟動。
199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大峽谷的科學正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英文字母拼為Yarlung Zangbo Daxiagu。[編輯本段]【旅遊指南】
交通:
先從拉薩乘坐班車到林芝,班車的首發時間為上午8:00,拉薩到林芝的八一鎮633公里,票價155元,然後從八一到排龍,之後,徒步由排龍到札曲游覽雅魯藏布江大轉彎和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再由札曲到排龍,途中可以訪問門巴族村落,欣賞原始森林,最後可以乘車由排龍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區的加查,途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風光。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遊小貼士
適宜的旅遊時間: 5-10月
徒步區域氣候:林芝地處西藏南部,受亞熱帶及高寒帶等多種類型氣候影響,不同地帶的氣候也各異。錯高湖春天比較潮濕寒冷,夏天涼爽,秋天是最美麗的季節。
最佳徒步時間: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夠徒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時間,10月以後由於大雪,墨脫會封山至來年6月,無法進出。4月和10月是進入墨脫的最好季節,這兩個月里在大峽谷一帶雨水較少,無塌方、泥石流的危險。而6月至8月的雨季中,進出墨脫的一些小路卻是危機四伏。
推薦線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六條路線可以選擇 美景提示!(前往西藏大峽谷徒步探險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以下路線行程介紹僅供您參考。)
第1條路線:米林縣派區—多雄拉—拿格—汗密—馬尼翁—背崩。這是一條傳統的大道,也是一條從喜馬拉雅山北坡高原上到大峽谷下遊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經三天時間,中間帶要翻越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口,過山口經拿格到汗密、馬尼翁則是一路下坡。其中,汗密以下的老虎嘴一帶,山路懸在陡崖上,十分險峻難行。歷年運輸發生事故皆在此處。從馬尼翁走過鋼架鐵索吊橋,到達對岸的背崩區,海拔已降到700米左右。
第2條路線:從米林縣派區經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順江而下進入大峽谷的小道。由加拉往下進入無人區,無路可走。沿江大概走一星期方可到達白馬狗熊,沿江皆為刀削般的基岩陡壁。新中國建立以前,傳統的通行是從白馬狗熊上山,離開峽谷經西興拉山口(海拔4400)米沿一條支溝直下,到達大峽谷,經進大拐彎後的江邊魯古村,過溜索到甘代(東岸),由甘代順而下經加熱薩區直奔墨脫。
第3條路線:從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遊河谷下行,三天的騾馬大道可直達大峽谷的頂端扎曲村,過新建的鐵索橋(原為溜索)至達波,離開大峽谷橫切過去,一路經原始森林和山樑,三天可到大峽谷拐彎下方的江邊八玉村,然後經魯古、甘代、加熱薩到墨脫。
第4條路線:從波密縣的古鄉渡過帕隆藏布江的古鄉湖,上山翻過隨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達大峽谷江邊的加熱薩區。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條路線:從波密縣扎木鎮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過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經64公里、86公里(「64公里」、「86公里」皆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專用名,也稱為64道班、86道班,到達大峽谷畔的達木。這條線路經過多次修築,步行道比較好走,開山季節甚至可沿公路開汽車直達63公里一帶。順利的話,一般兩天時間可進入大峽谷到達墨脫。
第6條路線:從波密往東不遠到達興,過帕隆藏布江沿達興河上溯到源頭,由盤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過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經提琴到金珠區(格當),由金珠區往下過螞蟥山經達木到大峽谷江邊,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時間。[編輯本段]【科學考察】
大峽谷地區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區,因其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被科學家看作「打開地球歷史之門的鎖孔」。因此,大峽谷地區的地質調查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主力軍之一。1999年以來,先後承擔和完成了西藏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區地質填圖、青藏鐵路沿線資源礦產基地調查評價、西南三江有色金屬基地調查評價項目中的部分子項目。其中在大峽谷地區開展的1:20萬波密幅、墨脫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被科學界稱作是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地理發現之一。它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艱辛努力後驀然發現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間,眾多學科的中國科學家曾先後8次進入該地區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登山隊員組成的科學探險考察隊,歷時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懸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開展了異常艱辛的科學探險考察活動,獲取了大量科學資料,領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奇觀,實現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歷史壯舉。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關專家在大峽谷地區精確測繪了大峽谷的深度和谷底寬度,掌握了極為重要的實測數據。地質、水文、植物、昆蟲、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千種標本樣品,為大峽谷的資源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僅確認了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數量和位置,而且發現了大面積瀕危珍稀植物——紅豆杉、昆蟲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蟲。
科學考察證實,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山地,是「植物類型天然博物館」、「生物資源的基因寶庫」。同時,大峽谷處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俯沖的東北擠角,地質現象多種多樣,堪稱罕見的「地質博物館」。
雅魯藏布大峽谷對世人有著神奇的魅力,獨特的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祖國的珍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珍貴自然遺產。
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後,大峽谷地區的科學考察、資源勘測工作正式列入議事日程。1999年中國地調局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拉開了該地區大規模、深層次、全方位的資源大調查序幕。河南省地調院以其在西藏十餘年奮戰的良好信譽和高原工作經驗及雄厚的技術人才優勢,在眾多競標者中一舉奪魁,承擔了國家地質工作重大專項——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部位《1:20萬波密幅、墨脫縣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
河南地調院38名地質工作者組成的赴雅魯藏布大峽谷科考隊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後,發揚「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克服了許多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大峽谷全區進行了網格式全面考察。他們行程26000餘公里,完成測量面積7938平方公里,系統採集各類地球化學樣品2102件,測試分析化學元素達42種之多,獲得基本數據63252個,首次獲得了程度最高的地質資料。這是我國乃至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大峽谷進行大規模、深層次、網格式、系統性地質大調查的國家級科學考察。
通過考察,新發現綜合地球化學異常因。並初步查明了大峽谷地區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為防治地方病,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及制定大峽谷護開發規劃提供了依據。
河南地質健兒在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的同時,還拍下了4000餘張大峽谷風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數十盤珍貴錄像資料,並從中篩選出精華部分,編輯出版了《走進雅魯藏布大峽谷》精美畫冊。畫冊真實記錄了地質科考隊員在大峽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峽谷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觀,以地質隊員特有的眼光從藝術角度對大峽谷地區的科考報告作了重要補充。[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年輕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麗、壯觀的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與該地區地殼3百萬年來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質作用有關。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最新地質考察獲得的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地幔上涌體可能是大峽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該地區為中心的藏東南成為所謂「氣候啟動區」的原因,還可能是該地區生物緯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體為特徵的岩石圈物質和結構調整對地球外圈層長尺度制約作用在大峽谷地區有十分明顯的表現,因此這里是地球系統中層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實驗室。
高峰與拐彎峽谷的組合,在世界峽谷河流發育史上十分罕見,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奇觀。其實,大拐彎峽谷是由若干個拐彎相連組成的。 峽谷北側的加拉白壘峰也是冰川發育的中心,其東坡列曲冰川是一條大型的山谷冰川,從雪線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峽谷水汽通道北行的當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北坡,有卡欽冰川,長達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來姑冰川,長達35公里。它們部是我國海洋性溫性冰川中較長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最低可以達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構成奇特的自然景觀。[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第四紀中,這里的山地發育過多次冰川作用,遺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墳冢,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環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積遺跡。 在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條綠色通道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一雅魯藏布江河谷一直向東南方向伸展,雅魯藏布大峽谷就是這綠色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宛如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一個綠色門戶,面向著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為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提供了一條天然的通道。[編輯本段]【氣候條件】
這條天然水氣通道使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帶,年降水量達4500一10070毫米;就是這條水氣通道使大峽谷積蓄了巨大的水能資源;就是這條天然水氣通道使熱帶氣候帶在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向北推移了五個緯度;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發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縮小了南北自然帶之間的明顯差異,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推動許多熱帶動、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促進了喜馬拉雅山脈南北生物的混合與交流這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為許多古生物物種提供了安全庇護,不至滅絕。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峽谷地區齊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帶分布,由高向低,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風雨林帶,宛如從極地到赤道或從我國東北來到海南島一樣。
高山雪線之下是高山灌叢草甸帶,再向下便是高山、亞高山常綠針葉林帶,繼續向下便是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闊葉林帶,進入低山、河谷是季風雨林帶。這里的季風雨林不同於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它是在熱帶海洋性手風條件下形成的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雨林生態系統。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豐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縮影之地。
雅魯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國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蘊藏的水力資源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第二位,單位面積水能的蘊藏量居世界之冠。[編輯本段]【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大峽谷地區是西藏自治區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地區維管束植物約3500餘種,其中有利用價值的經濟植物不下千種,具體可分為:葯用植物、油料植物、纖維植物等。特別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鵑,因為大峽谷的高山灌叢主要由常綠杜鵑組成。這一區域內有154種杜鵑,佔世界杜鵑總種數(約600種)的26%。
大峽谷地區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叢草甸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動物,其中不少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如皮毛動物水獺、石貂、雲豹、雪豹、青舢、白鼬,豹貓和小熊貓;葯用動物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銀環蛇、眼鏡王蛇;醫用動物獼猴;觀賞動物:長尾葉猴、棕頸犀鳥、紅胸角雉、紅腹角難、排陶鸚鵡、大緋胸鸚鵡、藍喉太陽鳥、火尾太陽鳥、紅嘴相思鳥、白腹錦雞、藏馬鳴、黑頸鶴、蟒蛇和羚羊等。由於遭到長期大量捕殺,許多已瀕於滅絕。[編輯本段]【環境特點】
大峽谷地區個同類型的自然帶,除海拔4200米林線以上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叢外,幾乎都被森林占據著,大然林區面積廣、森林資源豐富,僅次十中國東北和西南兩個林區,居全國第二位。
大峽谷有兩個基本特點:奇特的大拐彎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這兩大特點本身構成廠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觀,構成廠最有特點的生態旅遊資源。壯觀、奇特、雄偉、秀美、原始、自然、潔凈、環境獨特、資源豐富無與倫比。前者最好從空中來立體觀賞它,特別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壯觀和秀麗後者的水汽和熱量為大峽谷地區生態旅遊帶來山地齊全的垂直自然帶,生物的多樣性和季風型海洋性溫性冰川、高山湖泊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壯秀以及變化無窮獨特壯麗的萬千氣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該地區的地殼在近3百萬年以來的快速抬升,並與深部地質作用過程有關。利用裂變徑跡方法獲得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氣候證據表明大峽谷地區是一個「熱點」 ,推斷是有類似於地幔羽的熱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最近的地質考察獲得了完整的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最有意義的是,在上述退變高壓麻粒岩地體和兩大陸接合帶附近,沿著近東西向韌性構造帶,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鹼性雜岩-碳酸岩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鍾大賚(lài)等,1998)。侵入岩為岩筒、岩脈產狀,寬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鹼性雜岩脈體邊緣相或小規模岩筒中為角閃橄欖石岩,中央相為角閃金雲母橄欖輝石岩。金雲母、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礦物相,並能發現文石、霞石和橄欖石等。碳酸岩圍岩中出現強烈的地幔熱液蝕變或交代,在脈體的中央鑲有結晶的塊狀碳酸岩。主要的碳酸鹽礦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雲母、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石榴石等。還發現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別意義的、過去已有報道的礦物星葉石。這樣的岩石組合通常來自地幔,多是響應軟流圈的上涌和熱力作用、岩石圈減薄中地幔岩石發生減壓增溫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體結晶分異作用晚期階段的產物,碳酸岩與超基性鹼性雜岩成分和礦物的含量呈過渡特徵也說明了這一點。地質推斷它們的形成時限很年輕,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學結果證明是5-8百萬年以來形成的。這套岩石組合的發現為論證大峽谷的形成是由於該地區存在地幔上涌體而引起的熱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學證據。因此,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與峽谷形成相關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體或地幔熱點作用的結果,引起岩石圈的減薄和類似的岩漿作用,相應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峽谷。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基本特點】
其基本特點可以用十個字來概括:高、壯、深、潤、幽、長、險、低、奇、秀。
高: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兩側,壁立高聳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為強烈上升斷塊,巍峨挺拔,直入雲端。峰嶺上冰川懸垂,雲霧繚繞,氣象萬千。
壯:從空中或從西興拉等山口鳥瞰大峽谷,在東喜馬拉雅山無數雪峰和碧綠的群山之中,雅魯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條筆陡的峽谷,穿越高山屏障,圍繞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彎,南瀉注入印度洋,其壯麗奇特無與倫比。
深:在南迦巴瓦峰與加拉白壘峰間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深處達5382米,圍繞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其深度遠遠超過深2133米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深3200米的科爾卡大峽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峽谷。
潤: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大峽谷南段年降水量高達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間,故整個大峽谷地區異常濕潤,布滿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樣最豐富的峽谷。它與發育著荒漠植被的乾旱的科爾卡大峽谷、與發育著單一松林的比較乾旱的科羅拉多大峽谷都是不同的。
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林木茂盛。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人煙稀少,而且許多河段根本沒有人煙,加上大峽谷雲遮霧罩、神秘莫測,所以環境特別幽靜。這也是上述三個大峽谷所無法比擬的。
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以連續的峽谷繞過南迦巴瓦峰,長達496.3公里,比號稱世界「最長」的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還長56公里。
險: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中許多河段兩岸岩石壁立,根本無法通行,所以至今還無人全程徒步穿越峽谷。相比其他三條大峽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羅拉多大峽谷,遊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覽;科爾卡大峽谷,遊人可徙步沿谷地旅遊;喀利根德格大峽谷,谷地中村莊星羅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當地發展徒步旅遊的主要路線。就水道而論,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達4425立方米/秒,遠遠超過67立方米/秒的科羅拉多河和另外兩條河流,其河流流速高達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連,至今未有人能漂流進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其水流的險惡程度也遠在諸峽谷之上。
低:系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低處的巴昔卡,海拔僅有155米,遠遠低於上述三個峽谷的任何一個最低點。
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最為奇特的是它在東喜馬拉雅山脈尾閭,由東西走向突然南折,沿東喜馬拉雅山脈南斜面奪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為奇特的馬蹄形的大拐彎。它不僅在地貌景觀上異常奇特,而且又成為世界上具有獨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峽谷,造就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奇特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
秀:整個大峽谷的自然景觀可以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秀甲天下」概括。謂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無論在秀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獨領風騷。就廣度而論,大峽谷是山秀、水秀、樹秀、草秀、雲秀、霧秀、獸秀、鳥秀、蝶秀、魚秀、人秀、村秀……不僅如此,大峽谷的秀還有其深遠和雄偉的內涵。例如大峽谷之水,從固態的萬年冰雪到沸騰的溫泉,從涓涓溪流、簾簾飛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態、液態、氣態、雪花、溪流、大江、秀麗深入到水的各種形態、各種尺度規模。而從力度來看,數百米的飛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為壯觀。再如大峽谷之山,從遍布熱帶季風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雲天有皚皚雪山無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聳入雲端的雪峰給人秀麗的感受更如神來之筆。生於斯長於斯的眾多的生靈,更以其獨特的形體和生命的活力迸發出秀麗的光彩。
⑸ 誰知道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資料
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河段的峽谷河床上有罕見的四處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體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峽谷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等9個垂直自然帶,麋集了多種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魯藏布大峽谷長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處達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峽谷。整個峽谷地區冰川、絕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錯在一起,環境十分惡劣。許多地區至今仍無人涉足,堪稱「地球上最後的秘境」,是地質工作少有的空白區之一。
《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已於2000年4月通過專家評審。這標志著雅魯藏布大峽谷即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總體規劃》中,西藏的有關專家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對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的動植物保護、地質地貌保護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劃,劃分了各個保護區域和保護物種,制定了完美的保護措施,擬議中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萬人。雅魯藏布大峽谷不僅以其深度、寬度名列世界峽谷之首,更以其豐富科學內涵及寶貴資源而引起世界科學家的矚目,世界最大降水帶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瀕臨絕種的古老物種生息繁衍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稀有生物資源分布在雅魯藏布大峽谷……
【發現與命名】
雅魯藏布江下游,江水繞行南迦巴瓦峰,峰迴路轉,作巨大馬蹄形轉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峽谷。1994年,中國科學家們對大峽谷進行了科學論證,以綜合的指標,確認雅魯藏布幹流上的這個大峽谷為世界第一大峽谷。據國家測繪局公布的數據:這個大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長504.6公里,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曾被列為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1880米,長400公里)和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深3203米),都不能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等量齊觀。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全球為之轟動。
199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大峽谷的科學正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羅馬字母拼為Yarlung Zangbo Daxiagu。
【旅遊指南】
交通:
先從拉薩乘坐班車到林芝,班車的首發時間為上午8:00,拉薩到林芝的八一鎮633公里,票價155元,然後從八一到排龍,之後,徒步由排龍到札曲游覽雅魯藏布江大轉彎和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再由札曲到排龍,途中可以訪問門巴族村落,欣賞原始森林,最後可以乘車由排龍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區的加查,途覽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風光。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遊小貼士
適宜的旅遊時間: 5-10月
徒步區域氣候:林芝地處西藏南部,受亞熱帶及高寒帶等多種類型氣候影響,不同地帶的氣候也各異。錯高湖春天比較潮濕寒冷,夏天涼爽,秋天是最美麗的季節。
最佳徒步時間: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夠徒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時間,10月以後由於大雪,墨脫會封山至來年6月,無法進出。4月和10月是進入墨脫的最好季節,這兩個月里在大峽谷一帶雨水較少,無塌方、泥石流的危險。而6月至8月的雨季中,進出墨脫的一些小路卻是危機四伏。
推薦線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六條路線可以選擇 美景提示!(前往西藏大峽谷徒步探險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以下路線行程介紹僅供您參考。)
第1條路線:米林縣派區—多雄拉—拿格—汗密—馬尼翁—背崩。這是一條傳統的大道,也是一條從喜馬拉雅山北坡高原上到大峽谷下遊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經三天時間,中間帶要翻越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口,過山口經拿格到汗密、馬尼翁則是一路下坡。其中,汗密以下的老虎嘴一帶,山路懸在陡崖上,十分險峻難行。歷年運輸發生事故皆在此處。從馬尼翁走過鋼架鐵索吊橋,到達對岸的背崩區,海拔已降到700米左右。
第2條路線:從米林縣派區經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順江而下進入大峽谷的小道。由加拉往下進入無人區,無路可走。沿江大概走一星期方可到達白馬狗熊,沿江皆為刀削般的基岩陡壁。新中國建立以前,傳統的通行是從白馬狗熊上山,離開峽谷經西興拉山口(海拔4400)米沿一條支溝直下,到達大峽谷,經進大拐彎後的江邊魯古村,過溜索到甘代(東岸),由甘代順而下經加熱薩區直奔墨脫。
第3條路線:從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遊河谷下行,三天的騾馬大道可直達大峽谷的頂端扎曲村,過新建的鐵索橋(原為溜索)至達波,離開大峽谷橫切過去,一路經原始森林和山樑,三天可到大峽谷拐彎下方的江邊八玉村,然後經魯古、甘代、加熱薩到墨脫。
第4條路線:從波密縣的古鄉渡過帕隆藏布江的古鄉湖,上山翻過隨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達大峽谷江邊的加熱薩區。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條路線:從波密縣扎木鎮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過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經64公里、86公里(「64公里」、「86公里」皆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專用名,也稱為64道班、86道班,到達大峽谷畔的達木。這條線路經過多次修築,步行道比較好走,開山季節甚至可沿公路開汽車直達63公里一帶。順利的話,一般兩天時間可進入大峽谷到達墨脫。
第6條路線:從波密往東不遠到達興,過帕隆藏布江沿達興河上溯到源頭,由盤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過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經提琴到金珠區(格當),由金珠區往下過螞蟥山經達木到大峽谷江邊,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時間。
【科學考察】
大峽谷地區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區,因其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被科學家看作「打開地球歷史之門的鎖孔」。因此,大峽谷地區的地質調查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質大調查的主力軍之一。1999年以來,先後承擔和完成了西藏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區地質填圖、青藏鐵路沿線資源礦產基地調查評價、西南三江有色金屬基地調查評價項目中的部分子項目。其中在大峽谷地區開展的1:20萬波密幅、墨脫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被科學界稱作是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地理發現之一。它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經過長期艱辛努力後驀然發現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間,眾多學科的中國科學家曾先後8次進入該地區進行綜合性科學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登山隊員組成的科學探險考察隊,歷時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懸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開展了異常艱辛的科學探險考察活動,獲取了大量科學資料,領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奇觀,實現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歷史壯舉。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關專家在大峽谷地區精確測繪了大峽谷的深度和谷底寬度,掌握了極為重要的實測數據。地質、水文、植物、昆蟲、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千種標本樣品,為大峽谷的資源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僅確認了雅魯藏布江幹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數量和位置,而且發現了大面積瀕危珍稀植物——紅豆杉、昆蟲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蟲。
科學考察證實,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帶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山地,是「植物類型天然博物館」、「生物資源的基因寶庫」。同時,大峽谷處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俯沖的東北擠角,地質現象多種多樣,堪稱罕見的「地質博物館」。
雅魯藏布大峽谷對世人有著神奇的魅力,獨特的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祖國的珍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珍貴自然遺產。
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後,大峽谷地區的科學考察、資源勘測工作正式列入議事日程。1999年中國地調局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拉開了該地區大規模、深層次、全方位的資源大調查序幕。河南省地調院以其在西藏十餘年奮戰的良好信譽和高原工作經驗及雄厚的技術人才優勢,在眾多競標者中一舉奪魁,承擔了國家地質工作重大專項——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部位《1:20萬波密幅、墨脫縣幅區域地球化學測量》。
河南地調院38名地質工作者組成的赴雅魯藏布大峽谷科考隊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後,發揚「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克服了許多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大峽谷全區進行了網格式全面考察。他們行程26000餘公里,完成測量面積7938平方公里,系統採集各類地球化學樣品2102件,測試分析化學元素達42種之多,獲得基本數據63252個,首次獲得了大峽谷地區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質資料。這是我國乃至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大峽谷進行大規模、深層次、網格式、系統性地質大調查的國家級科學考察。
通過考察,新發現綜合地球化學異常98處,顯示出大峽谷地區具有極大的成礦潛力。利用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圈定了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結合帶的確切位置,科學地解釋了大峽谷的地質成因。並初步查明了大峽谷地區生態地球化學背景,為防治地方病,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及制定大峽谷保護開發規劃提供了依據。
河南地質健兒在圓滿完成科考任務的同時,還拍下了4000餘張大峽谷風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數十盤珍貴錄像資料,並從中篩選出精華部分,編輯出版了《走進雅魯藏布大峽谷》精美畫冊。畫冊真實記錄了地質科考隊員在大峽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峽谷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觀,以地質隊員特有的眼光從藝術角度對大峽谷地區的科考報告作了重要補充。
【地理環境】
年輕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麗、壯觀的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與該地區地殼3百萬年來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質作用有關。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最新地質考察獲得的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地幔上涌體可能是大峽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該地區為中心的藏東南成為所謂「氣候啟動區」的原因,還可能是該地區生物緯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體為特徵的岩石圈物質和結構調整對地球外圈層長尺度制約作用在大峽谷地區有十分明顯的表現,因此這里是地球系統中層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實驗室。
高峰與拐彎峽谷的組合,在世界峽谷河流發育史上十分罕見,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奇觀。其實,大拐彎峽谷是由若干個拐彎相連組成的。 峽谷北側的加拉白壘峰也是冰川發育的中心,其東坡列曲冰川是一條大型的山谷冰川,從雪線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峽谷水汽通道北行的當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北坡,有卡欽冰川,長達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來姑冰川,長達35公里。它們部是我國海洋性溫性冰川中較長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最低可以達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構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形成原因】
第四紀中,這里的山地發育過多次冰川作用,遺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墳冢,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環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積遺跡。 在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條綠色通道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一雅魯藏布江河谷一直向東南方向伸展,雅魯藏布大峽谷就是這綠色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切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宛如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一個綠色門戶,面向著孟加拉灣和印度洋,為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提供了一條天然的通道。
【氣候條件】
這條天然水氣通道使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帶,年降水量達4500一10070毫米;就是這條水氣通道使大峽谷積蓄了巨大的水能資源;就是這條天然水氣通道使熱帶氣候帶在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向北推移了五個緯度;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發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縮小了南北自然帶之間的明顯差異,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推動許多熱帶動、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促進了喜馬拉雅山脈南北生物的混合與交流這就是這條天然水汽通道為許多古生物物種提供了安全庇護,不至滅絕。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峽谷地區齊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帶分布,由高向低,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風雨林帶,宛如從極地到赤道或從我國東北來到海南島一樣。
高山雪線之下是高山灌叢草甸帶,再向下便是高山、亞高山常綠針葉林帶,繼續向下便是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帶和常綠闊葉林帶,進入低山、河谷是季風雨林帶。這里的季風雨林不同於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它是在熱帶海洋性手風條件下形成的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雨林生態系統。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豐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縮影之地。
雅魯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國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蘊藏的水力資源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第二位,單位面積水能的蘊藏量居世界之冠。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大峽谷地區是西藏自治區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地區維管束植物約3500餘種,其中有利用價值的經濟植物不下千種,具體可分為:葯用植物、油料植物、纖維植物等。特別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鵑,因為大峽谷的高山灌叢主要由常綠杜鵑組成。這一區域內有154種杜鵑,佔世界杜鵑總種數(約600種)的26%。
大峽谷地區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叢草甸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動物,其中不少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如皮毛動物水獺、石貂、雲豹、雪豹、青舢、白鼬,豹貓和小熊貓;葯用動物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銀環蛇、眼鏡王蛇;醫用動物獼猴;觀賞動物:長尾葉猴、棕頸犀鳥、紅胸角雉、紅腹角難、排陶鸚鵡、大緋胸鸚鵡、藍喉太陽鳥、火尾太陽鳥、紅嘴相思鳥、白腹錦雞、藏馬鳴、黑頸鶴、蟒蛇和羚羊等。由於遭到長期大量捕殺,許多已瀕於滅絕。
【環境特點】
大峽谷地區個同類型的自然帶,除海拔4200米林線以上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叢外,幾乎都被森林占據著,大然林區面積廣、森林資源豐富,僅次十中國東北和西南兩個林區,居全國第二位。
大峽谷有兩個基本特點:奇特的大拐彎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這兩大特點本身構成廠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觀,構成廠最有特點的生態旅遊資源。壯觀、奇特、雄偉、秀美、原始、自然、潔凈、環境獨特、資源豐富無與倫比。前者最好從空中來立體觀賞它,特別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壯觀和秀麗後者的水汽和熱量為大峽谷地區生態旅遊帶來山地齊全的垂直自然帶,生物的多樣性和季風型海洋性溫性冰川、高山湖泊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壯秀以及變化無窮獨特壯麗的萬千氣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該地區的地殼在近3百萬年以來的快速抬升,並與深部地質作用過程有關。利用裂變徑跡方法獲得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氣候證據表明大峽谷地區是一個「熱點」 ,推斷是有類似於地幔羽的熱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最近的地質考察獲得了完整的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最有意義的是,在上述退變高壓麻粒岩地體和兩大陸接合帶附近,沿著近東西向韌性構造帶,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鹼性雜岩-碳酸岩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鍾大賚(lài)等,1998)。侵入岩為岩筒、岩脈產狀,寬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鹼性雜岩脈體邊緣相或小規模岩筒中為角閃橄欖石岩,中央相為角閃金雲母橄欖輝石岩。金雲母、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礦物相,並能發現文石、霞石和橄欖石等。碳酸岩圍岩中出現強烈的地幔熱液蝕變或交代,在脈體的中央鑲有結晶的塊狀碳酸岩。主要的碳酸鹽礦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雲母、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石榴石等。還發現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別意義的、過去已有報道的礦物星葉石。這樣的岩石組合通常來自地幔,多是響應軟流圈的上涌和熱力作用、岩石圈減薄中地幔岩石發生減壓增溫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體結晶分異作用晚期階段的產物,碳酸岩與超基性鹼性雜岩成分和礦物的含量呈過渡特徵也說明了這一點。地質推斷它們的形成時限很年輕,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學結果證明是5-8百萬年以來形成的。這套岩石組合的發現為論證大峽谷的形成是由於該地區存在地幔上涌體而引起的熱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學證據。因此,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與峽谷形成相關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體或地幔熱點作用的結果,引起岩石圈的減薄和類似的岩漿作用,相應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峽谷。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8822.htm
⑹ 中印之戰中國勝利後為什麼要撤退回實際控制線是不是中國害怕了
中國政府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各方猜測的主要原因為以下一點或數點: 避免戰爭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運輸能力差、方式較落後,主要依靠陸地機械運輸,缺少空運。而中印戰爭期間需經過交通險惡地帶且可能受到大雪封鎖,所以中國軍隊後勤需要倚賴附近藏民等人力、氂牛拉車,後勤保障不充足、較脆弱。 避免交戰兩國戰爭擴大化和全面戰爭的開啟。當時中國軍事戰略主要集中於三北和東南,如發生戰略轉移,可能出現很大軍事風險。 國際環境復雜,印度受到美英的不同程度的支持,而中國與社會主義陣營發生分歧,不能得到相關支持,同時和當時交惡的蘇聯在三北也有領土紛爭。 國內環境不佳,處於三年困難時期。 大陸和台灣的台海問題存在著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反攻的可能。 缺乏安置當時藏南區域內數萬印度移民的方式。 戰爭本身出於警告印度在藏南的做法和打擊印度及尼赫魯本人在國際及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 唯恐戰爭規模超過沖突起因的需要,防止其他國家等擁有介入戰爭的理由。 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時起下令邊防軍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軍開始全線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內,脫離雙方軍事接觸,實際上未再控制西藏藏南和達旺地區,另外還依約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戰爭結果 中國方面:從1959年實際控制線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之南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數字不詳。但是根據阿魯納恰爾邦總人口數約為兩百萬來估算,在藏南地區的印度移民約為近百萬。然而因為阿魯納恰爾邦和藏南地區並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境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電視台專訪節目中指出:「中國的立場是,你們所說的阿魯納恰爾邦全部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全部擁有主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但印度外交部也公開重申「阿邦屬於印度的事實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務員代表團原定訪問中國進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員來自阿魯納恰爾邦,北京當局認為一旦發給該員簽證,無異承認阿邦屬於印度。新德里當局因此取消代表團出國訪問。 觀點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么被動和可憐。」
⑺ 雅魯藏布大峽谷有哪些特點
大峽谷有兩個基本特點:奇特的大拐彎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這兩大特點本身構成廠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觀,構成廠最有特點的生態旅遊資源。壯觀、奇特、雄偉、秀美、原始、自然、潔凈、環境獨特、資源豐富無與倫比。前者最好從空中來立體觀賞它,特別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壯觀和秀麗後者的水汽和熱量為大峽谷地區生態旅遊帶來山地齊全的垂直自然帶,生物的多樣性和季風型海洋性溫性冰川、高山湖泊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壯秀以及變化無窮獨特壯麗的萬千氣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該地區的地殼在近3百萬年以來的快速抬升,並與深部地質作用過程有關。利用裂變徑跡方法獲得15萬年以來大峽谷地區的抬升速度達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氣候證據表明大峽谷地區是一個「熱點」 ,推斷是有類似於地幔羽的熱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最近的地質考察獲得了完整的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證據,表明大峽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該地區存在著軟流圈地幔上涌體。
最有意義的是,在上述退變高壓麻粒岩地體和兩大陸接合帶附近,沿著近東西向韌性構造帶,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鹼性雜岩-碳酸岩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鍾大賚(lài)等,1998)。侵入岩為岩筒、岩脈產狀,寬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鹼性雜岩脈體邊緣相或小規模岩筒中為角閃橄欖石岩,中央相為角閃金雲母橄欖輝石岩。金雲母、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和角閃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礦物相,並能發現文石、霞石和橄欖石等。碳酸岩圍岩中出現強烈的地幔熱液蝕變或交代,在脈體的中央鑲有結晶的塊狀碳酸岩。主要的碳酸鹽礦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雲母、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石榴石等。還發現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別意義的、過去已有報道的礦物星葉石。這樣的岩石組合通常來自地幔,多是響應軟流圈的上涌和熱力作用、岩石圈減薄中地幔岩石發生減壓增溫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體結晶分異作用晚期階段的產物,碳酸岩與超基性鹼性雜岩成分和礦物的含量呈過渡特徵也說明了這一點。地質推斷它們的形成時限很年輕,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學結果證明是5-8百萬年以來形成的。這套岩石組合的發現為論證大峽谷的形成是由於該地區存在地幔上涌體而引起的熱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學證據。因此,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與峽谷形成相關的地質特徵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體或地幔熱點作用的結果,引起岩石圈的減薄和類似的岩漿作用,相應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峽谷。
⑻ 請教7.8級地震和8.0級有什麼區別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大一次地震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 死亡83萬人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間,在陝西渭南一帶和山西蒲州等地發生了強烈地震,死亡83萬多人。這次地震是我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明人朱國楨《涌幢小品》載:地震發生時,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時發生地震。渭南、蒲州等地震時:「(震)聲如雷,雞犬鳴吠。」受地震影響,黃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漲泛濫,華山、終南山「山鳴」。地震後,渭南城門陷入地中,華州城牆全部倒塌,潼關、蒲坂兩地城牆全部塌陷。至於民居、官舍更是成為一片廢墟。
此次地震死亡人數有姓名記載的83萬多,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經奏報的死者更是不計其數。大體上,潼關、蒲坂的死亡人數約為當地人數的十分之七,同州、華州為十分之六,渭南為十分之五,臨潼為十分之四,陝西省城為十分之三。其他州縣因位置不同,死亡人數也不同。
地震時,有許多人家全家同時遇難。如居民米仲良全家85人同時遇難,居民陳朝元全家119人同時遇難。其他全家死亡人數達百人的尚有許多。
在死者當中有一些朝廷官員,其中有致仕南兵部尚書韓邦奇、南光祿卿馬理、南祭酒王維楨,其他還有郎中薛祖學、員外賀承光、主事王尚禮、進士白大用、御史楊九澤等。韓邦奇在地震時掉入火炕灶中,被燒成灰燼。薛祖學在地震時落入一丈多深的水穴被淹死。馬理被深深地埋入土窟。
地震當夜,祭酒王維楨在母親房中聊天。二鼓時分,母親讓王維楨回房休息。王維楨回屋,還未到床,地震發生。王維楨急忙奔出,呼喚母親,此時母親已入睡。隨之,王維楨被倒塌的牆壁壓死,而王維楨母親的房屋雖然也發生倒塌,但她卻僥倖存活。
地震後,渭南、同州地方一些鄉民乘亂打劫,哄搶官倉,均被鎮壓,事件得以平息。
⑼ 關於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資料
雅魯藏布大峽谷(簡稱大峽谷)位於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是一個圍繞著喜馬拉雅山東端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 米)做了一個馬蹄形大拐彎的奇特峽谷。該峽谷長達504.6 公里,最深處為6009 米,峽谷底河床寬度僅為35米。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種種地理特徵都遠遠超過原認為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長度:370公里,極值深度2133 米)、秘魯的科爾卡峽谷(長度:90公里,極值深度:3200 米)和尼泊爾的喀利根得格峽谷(長度:60公里,極值深度:4403 米)。
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雅魯藏布大峽谷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也是世界上因地形而產生氣流運移的最大通道。水汽通道的存在不僅造就了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特殊降水分布,而且造就了藏東南的特殊的海洋性氣候環境。
我國最大的兩條海洋性山谷冰川都出現在水汽通道作用的要沖部位,這就是帕隆藏布源頭的來姑冰川、易貢藏布源頭的卡欽冰川,前者長達36千米,後者長達35千米。在冰川體上往往會出現巨大的冰瀑布,其美麗的弧拱構造令人嘆為觀止。讓人驚奇的是,在冰瀑布的附近竟然還生長著大批叫做「冰蚯蚓」、「冰老鼠」的高山苔蘚類植物和柳、樺、槭、杜鵑等樹木,實在罕見。可是每到夏季,冰雪融化,在冰川末端常會暴發泥石流,成為這里山區一種主要的自然災害。
在水汽通道作用下,往往還會出現一些美麗的高山湖泊,像尼洋河流域的巴松錯、帕隆藏布流域的易貢湖和然烏湖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大峽谷環境獨特,自然奇觀眾多。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河段的峽谷河床上竟然有4處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體瀑布落差都在30—35米。在這樣短的距離內出現一系列高大瀑布群,在世界峽谷河流上也是罕見的。
西藏的「西雙版納」水分和熱量是一切生命生存的基礎,藏東南地區因為這條水汽通道成為世界最高的「綠洲」。這里茂密的原始森林,是我國僅次於東北和雲南的第三大林區。
高山峽谷加上水汽通道的作用,使大峽谷成為我國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最完整的地方。這里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帶等9個垂直自然帶。在不同高度的垂直自然帶里,景觀各異:進入大峽谷必經海拔4200 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多雄拉山的七八月份是菊科、報春花科的細小植物最為繁茂的季節。從多雄拉山向下走,先看到的是高山灌叢草甸。這里的灌叢以杜鵑為主,草甸的種類則比較豐富,有龍膽、園穗蓼、報春花和垂頭菊等;再向下走,就會進入高山、亞高山常綠針葉林。這些針葉林以冷杉居多,林中還生長著杜鵑、忍冬、莢迷、五加等灌木;繼續往下就進入了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帶。青岡樹是半常綠闊葉林中的霸主,這種樹上的附生植物十分發達,主要是攀緣植物和空竹等藤本竹類。這里的苔蘚遍地都是,緊緊地包裹著每一棵樹。栲在常綠闊葉林中也十分常見,栲林下生長著大批滇丁香和紫金牛等灌木;繼續下行,將到達低山河谷進入季風雨林帶。季風雨林帶里生長著高大的喬木,如千果欖仁、阿丁楓、天料木等。在這些大型喬木之間,印度栲、蒲桃、厚殼桂、粘果榕等稍矮些的喬木相互交錯。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野芭蕉、桄榔和魚尾葵以及原始古老的樹蕨—桫欏。藤本植物在這些林下四處攀援,白藤、扁擔藤等長勢良好。各種蘭科植物、水龍骨、鳥巢蕨、冬葉、艷葉姜、樓梯草隨處可見。這里不愧是西藏的「西雙版納」,植物的天然王國。
珍奇物種的「生命通道」大峽谷既是水汽通道,還是生命的通道。沿著這條通道,各種生物南來北往、東行西走。祖祖輩輩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生物通過這條通道轉移到了北側,而北側的又轉移到了南側。更為神奇的是,一些世界上其他地區已經絕跡的生物物種竟然能夠在這里安然生存、繼續繁衍。從這個角度上講,大峽谷是最好的天然基因庫。
大峽谷的通道還是人類活動的走廊,高地的藏族和低河谷地帶的門巴族、珞巴族人民也多利用這條通道聯系往來,互通有無。
大峽谷的水汽通道逆江西行,滋潤了中游的山南地區,藏民族的起源、吐蕃王朝的興起、雅礱文化的建立和發展等,根本上都與水汽通道的影響作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