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克萊伯訪問

克萊伯訪問

發布時間: 2022-02-23 08:59:26

⑴ 世界上最古老的交想樂團是哪個

世界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是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樂團極高的演奏水準和絕妙的「維也納音色」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樂團高貴的藝術氣質和自主管理經營的體制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樂團吸引了一代代的傑出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與之共創輝煌。他們與維也納這座城市一樣成為音樂的代名詞。
盡管維也納是一個幾乎代表了歐洲近代音樂發展史的城市,這里孕育了古典、浪漫乃至現代的一系列作曲大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那一首首動人心魄的傑作即產生於該城,但說來難以置信的是,直到19世紀初期,維也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交響樂團。直到1833年,舒伯特的友人、宮廷歌劇院的指揮弗朗茨·萊赫納突發奇想,召集起歌劇院的演奏家們,組織了一個名為「藝術家協會」的管弦樂團,並在維也納的舞會大廳連續舉行了4場音樂會,引起了市民和音樂界的極大興趣,這個「藝術家協會」可以算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前身,但是萊赫納的設想並沒有全盤付諸實施,4場音樂會後,一切都煙消雲散。
維也納愛樂樂團擁有160多年的輝煌歷史,是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同時也是音樂歷史的締造者。盡管維也納是一個幾乎代表了歐洲近代音樂發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紀初期,維也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交響樂團,職業樂手都屬於各個劇院的管弦樂團。1824年5月24日,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管弦樂團和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樂團聯合首演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之後,從1830年開始擔任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巴伐利亞作曲家、指揮家弗朗茨·萊赫納再次召集起劇院樂團的樂手於1833年演出了四場音樂會。這被看作是維也納職業樂團的雛形。
1840年3月28日,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奧托·尼柯萊率領劇院樂團樂手以「愛樂協會」的名義在維也納舞會大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這支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開始,因為它具備了樂團一直所堅持的「愛樂設想」的一些基本條件: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當時是宮廷歌劇院)樂團的成員才有資格參加,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經濟上獨立,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全體成員參與的民主程序產生,日常管理由民主產生的委員會執行。
由於奧托·尼柯萊的離去以及歐洲1848年革命的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時斷時續,直到1860年名為「愛樂音樂會」的系列演出開始進行。1870-1871年音樂季的開始,樂團進入剛剛建成的維也納最重要的音樂會演出場所——音樂協會大廳演出。這座被人們稱作「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築從建築設計到聲學設計都非常適合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特點。同時,從那個階段開始,樂團的每個音樂季由一位指揮執棒轉變為有多位指揮共同參與。眾多指揮大師的共同加入使得樂團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開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從1875年開始,指揮家漢斯·李希特比較長時間地率領樂團演出(1875-1882,1883-1898),先後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瓦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揮或獨奏家的身份與樂團合作,樂團由此真正開始成為世界樂壇所矚目的名團。1898-1901年馬勒任樂團指揮,並於1900年在馬勒率領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後就開始了征服歐洲樂壇的旅程。1922年,樂團在魏因加特納率領下跨洋巡演,最遠到了南美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緊密合作使樂團在音樂史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與布魯諾·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這樣的指揮大師合作也是樂團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階段,特別是與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兩個階段(1933-1945,1947-1954)。
但是,即便是如此著名的樂團也未能免遭納粹暴行的劫難。1938年,納粹分子強行解除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所有猶太籍藝術家,藝術指導布魯諾·瓦爾特正是猶太人,也只好離開。並且解散了維也納愛樂樂團協會。愛樂樂團的六名猶太藝術家慘死在集中營,另一名年輕的小提琴家在東歐喪生。唯有著名指揮家富特萬格勒保全了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繼續堅持1933年以來的不設固定的常任指揮而廣泛地與指揮家合作的方式,迎來了卡爾·伯姆和赫伯特·馮·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也迎來了樂團的又一個藝術高峰期。當然,與樂團合作的還有眾多傑出的指揮家,如伯恩斯坦、馬澤爾、穆蒂、梅塔、阿巴多等。每年固定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演出,使樂團在歐洲和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藝術知名度和影響力;每年繁忙的演出安排、錄制的大量精彩的唱片等音像製品以及世界范圍的巡迴演出,使樂團與所有的音樂愛好者能夠保持緊密的聯系。另外,樂團在保持自己傳統的同時,還積極適應現代社會和多媒體發展的需求廣泛開拓自己的音樂業務領域。經過160多年發展,維也納愛樂樂團已經不僅是音樂與藝術的使者,他們還是全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
1973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是「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個到中國訪問的西方樂團。1996年,他們再度赴中國演出,又一次在中國掀起了古典音樂的熱潮。
自1993年起,樂團不再設有首席指揮一職,只有客席指揮。
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愛樂樂團體現著最純正的維也納風格。弦樂渾厚,線條清晰。較之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銅管聲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銅管很有融合力,沒有尖刺突兀之感。這正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獨特之處。指揮家布努諾·瓦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樂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維也納愛樂樂團有著美麗的音色,是很多指揮家夢寐以求的合作對象。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李赫特,馬勒,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富特文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德·斯特勞斯,卡納匹茲布希,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穆蒂,勒圖、小澤征爾和泰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自1941起,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就是由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奧地利薩爾茨堡舉行的音樂節,維也納愛樂樂團承擔著大部分的演出。樂團錄下的名唱片有:索爾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瓦爾特的《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等等。
樂團規定,其成員必須在歌劇院樂團演奏超過三年,才有資格在愛樂樂團申請演出席位。
高質量的樂手來源和嚴格的遴選制度保證了樂團的演出水準。1997年後,樂團開始允許吸納女樂手。
如今,維也納愛樂樂團不僅是全世界最令人敬慕的國際性樂團,它還是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1985年,卡拉揚率領樂團參加教皇的彌撒,以及博恩斯坦1988年率領樂團在以色列的巡迴演出,都是成功的範例。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經多次接受大獎,榮獲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並且成為全世界眾多文化設施的榮譽成員。為了紀念維也納愛樂樂團所作的貢獻,奧地利國家銀行於1989年發行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金幣,奧地利郵政局曾經於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發行特種紀念郵票。目前,紐約和東京先後組織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之友」協會,樂團的國際名望由此可見一斑。

⑵ 關於《藍色多瑙河》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第314號)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作品,作於1866年。《藍色多瑙河》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來歷,其實這首樂曲最初並非圓舞曲體裁,而是應維也納男聲合唱團的邀請寫的一首合唱曲,也是他的第一首聲樂作品。樂曲的首演並不成功,後來小約翰·施特勞斯有感於維也納郊外多瑙河畔的景色,把它改編成一部管弦樂曲,命名為《藍色的多瑙河》,也就是這樣的「歪打正著」造就了這首家喻戶曉的名曲,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

記得嚴寶瑜老師在上「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課時曾經評論這首樂曲——「甜的發膩」,我覺得這首樂曲雖有浮華之嫌,但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普魯士人圍攻維也納,人們處在一種悲觀和恐慌之中。它採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用旋律優美、感情熱烈的圓舞曲來緩解緊張的氣氛。作品以一種純寫景的手法,如同施特勞斯大多數作品的風格一樣,表達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

樂曲序奏是在一段弦樂震音背景下圓號吹奏的黎明的動機,由慢變快,由弱漸強,是全曲最具魅力的地方,彷彿多瑙河潺潺的流水聲中的清晨。關於這段旋律有一段有趣的插曲: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指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當這段震音響起時,樂隊的演奏被觀眾的掌聲打斷。指揮家別出心裁地轉過身對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從此,每當《藍色多瑙河》的序奏響起時,觀眾都會鼓掌歡迎指揮家的新年致辭;指揮家把美好的祝福在新年的第一天送給世界各地的觀眾。樂曲主體由五段優美的小圓舞曲組成,每段圓舞曲都精巧細致,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尾聲中重復了幾個圓舞曲的主題後在狂歡的氣氛中結束。

序奏。弦樂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閃爍盪漾。霧氣消散的河面上,輝映出朝陽的絢麗光斑。圓號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霧,呼喚著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開始蘇醒。很快,呼喚音調響徹整個管弦樂隊;在晨光照耀下,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揚起歡樂的波濤。

第一首圓舞曲猶如春之神 張開了幻想的翅膀,在藍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動聽的語調,把合唱曲中的優美詞句,輕輕地送到人們耳畔:"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蜜蜂嗡嗡叫,風兒吹動樹梢……"

第二首圓舞曲高昂開闊。輕盈的曲調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爾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詞 中對春天熱情贊頌之情:"啊,美妙!雙唇象玫瑰,向我們微笑。美麗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當人們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淚"時,旋律輕緩飄下,變得沉鬱動人。

第三首圓舞曲富於奧地利鄉村舞曲特點。人們在輕靈的節奏中,看到多瑙河畔農村姑娘和小夥子的歡樂歡舞。曲調中起伏的音型,猶如他們飄飛的衣飾;節奏中強勁的重音,象是他們輕輕點蹋的舞點。這首充滿鄉土氣息的舞曲,刻畫出多瑙河邊美麗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這條藍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人?

第四首圓舞曲流暢的旋律在奧地利疆土上勾畫出彎彎曲曲的藍色航道。在這有生命的線條中,流淌著奧地利人民的沸騰的熱血。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們講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邊繁衍生息的古老歷史。我們從那粗獷的音響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歷史的煙塵中一個個地誕生,放射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光華。

第五首圓舞曲是第一首圓舞曲的擴充與發展。雖然在音調上它們相去殊遠,但在氣質上卻同是一曲歡呼春到多瑙河的熱情贊歌。一個短小的引子之後,管弦樂隊輕輕地奏出婉轉多姿的音調,在漸次的暗漲的力度中,高聲呼喚出:"春天來了,多麼美好"!

《 藍色的多瑙河》的尾聲,結構龐大,音響豐富,幾乎包容了樂曲中的所有的圓舞曲的主題。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題的選擇以及使用的樂器上,仍有多彩的變化。尾聲中現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圓舞曲,然後,響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盪漾的美妙回聲。在清澄的色彩中,長笛顫動跳躍的鳥語,讓人們沉浸到田園詩境之中。忽然,一陣急風驟般的音流洶涌而至。全曲在火熱的狂歡高潮中結束。這段尾聲,顯示出施特勞斯的高超的管弦樂寫作技巧

⑶ 小澤征爾是個什麼樣的人

小澤征爾作為指揮家的藝術指導力給世界交響樂帶來新的境界。(肯尼迪中心評)

小澤征爾是20世紀指揮史上的一位奇才。他是那種非常善於利用自己的技巧和風格來使樂隊發揮潛力的指揮家。

同時,他是也是一位善於利用自己的情感來揭示作曲家的作品內容的傑出大師。他對待藝術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和勤奮、刻苦的精神,的確是很多人都望塵莫及的,當人們看到站在指揮台上,以自己全身心的熱情投入到音樂意境中的小澤征爾時,沒有人不是從心底對他產生欽佩之情的。

當他拿起指揮棒開始指揮樂隊演奏時,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和每一根神經都會被音樂所驅動,而隨之而來的便是那從他的指揮棒下流淌出的美妙而動人的音樂。(《走近交響音樂》宋曄評)

小澤征爾的榮譽

2002年7月,當他從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光榮卸任時,全體波士頓市民都對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

2015年7月,現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榮獲肯尼迪中心榮譽大獎,成為1978年該獎項創立以來首位日本獲獎者。

2016年2月,獲得美國音樂屆最高榮譽格萊美大獎,成為日籍獲獎的第九人。他此次憑借2013年8月在長野縣松本市錄音的指揮作品獲得了最佳歌劇錄音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小澤征爾

⑷ 白宮普通員工眼中的總統生活會是什麼樣

白宮,是美國總統制度最有力和不朽的象徵。 132 個房間、 147 扇窗戶、 28 個壁爐、 8 座樓梯、 3 架電梯,分布在 6 個樓層里——以及 2 個隱蔽的夾樓層——所有這一切,都被塞在了這座從外面看起來似乎只有三層的大樓里。白宮每次只有一個著名家庭入住,但它的服務人員卻是這里的永久房客。
官邸的工作人員,為世界上最著名的 7.3 萬平方米土地帶來了一絲人性和舊世界的價值觀。天一亮就起床的他們,犧牲了個人生活,用無聲又令人敬畏的莊重感服務著第一家庭。對他們而言,在白宮工作,無論職位是什麼,都是一種偉大的榮譽。選舉或許會帶來新的面孔,但他們卻一直留在這里,小心翼翼地不去彰顯自己的政治理念,經歷著一屆又一屆的政府。他們的工作只有一項:讓美國的第一家庭在全國最公開的私人住宅里過得舒適。
在他們的工作生涯中,很多人都親歷了總統及其家人極為脆弱的時刻,但只有少數官邸員工出版過講述他們白宮歲月的回憶錄。本書的出版,標志著第一次有如此多的人分享了全身心投入到照顧第一家庭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他們的回憶,從小小的善舉,到勃然大怒和個人的絕望,從私人怪癖和毛病,到超越了他們日常工作的舉國勝利和悲劇的時刻,應有盡有。
從在橢圓形辦公室里與肯尼迪的孩子們玩耍,到親眼見證第一位非洲裔美國總統抵達白宮;從被南希·里根要求在打掃干凈後把她的二十五個利摩日瓷盒子放回原處,到在丈夫性丑聞纏身和遭遇彈劾期間給希拉里·柯林頓片刻的隱私,官邸的工作人員見識了第一家庭身上別人無法窺探到的那一面。
雖然他們給了我前所未有的機會去了解他們的故事,但是近期曾在或現在仍在白宮工作的員工,卻遵循著一套建立已久的職業道德准則,而這套准則最看重的便是謹言慎行,盡力保護第一家庭的隱私。華盛頓特區有很多迷戀權力的人,往往還沒自報姓名,便會先告訴對方自己在哪裡工作。但白宮的工作人員不一樣,他們會極力避免提及自己所做了不起的工作。他們從前輩人那裡繼承了這套榮譽守則,就如之前的那些白宮工作人員那樣,為了不叫外人注意羅斯福總統的癱瘓,會在總統落座、輪椅被推走後,才領著客人們進來享用國宴。也正是這群人,確保了肯尼迪總統拈花惹草的事情沒有傳到白宮的大門外。
官邸員工擁有著外人難以比擬的便利,以至於現在的白宮幕僚們根本不希望他們和我有所接觸。一名前任員工在郵件里告訴我:「我覺得你會發現,任何在任的員工都不想和你說話,因為他們怕丟了自己的工作——是的,這就是現實。我們接受的訓練,就是讓白宮裡面發生的事情,留在白宮里。」
不過,雖然起初有些人並不太願意分享他們在「宮里」——他們的叫法——工作的經歷,但所有人都非常親切和藹。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廚師、電工、女傭們,一共有幾十位退休的員工邀請我坐到了他們的廚房餐桌對面,或在他們客廳的沙發上與他們交談。(我當時懷了第二個孩子,所以還引來了很多關切,詢問我感覺如何,要不要吃點什麼。)很快,他們就開始愉快地回顧起幾十年來為多位總統和他們家人服務的經歷。很多人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人生有多麼不可思議,可以坐在最前排親歷歷史。不過,他們的回憶也並不總是一致,雖然不少員工都對自己服務過的家庭有著美好的回憶,但另一些人講的故事就沒有那麼好聽了。
讓他們打開話匣子並非易事。有些人在我提及他們已經被我采訪過的同事之後,才開始對我知無不言。有些人則是在見到我本人之後,才放下戒備,比如電工長威廉·「比爾」·克萊伯,他向我講述的理查德·尼克松在白宮最後幾日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還有行政管家克里斯汀·利默里克,她談到了自己因為受不了某位第一夫人的刻薄而暫時離職的痛苦決定。
還有些人,比如小布希最喜歡的男僕詹姆斯·拉姆齊,只願意談那些正面的經歷。拉姆齊甚至還說,他擔心自己如果講什麼負面的事情,政府會把他一輩子賺來的養老金沒收掉(不過,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事情會發生)。他對自己服務過的第一家庭充滿了誠摯的愛意。拉姆齊在 2014 年去世了,不過我感到很幸運,可以有機會結識他,以及其他那些還未看到他們的故事出版便已過世的員工們。
和我聊過的人中,有的曾在所謂的卡米洛時期在白宮服務過——包括第一位得知肯尼迪遇刺的官邸員工——有的則是為奧巴馬一家服務過的男僕、門衛和花匠。我還聆聽了總統的子女們講述他們在白宮的成長經歷,也和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芭芭拉·布希、勞拉·布希以及很多白宮高層幕僚,進行了非常坦率的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真誠地希望可以幫助公眾了解這些默默在幕後勤懇工作的員工。
雖然他們犧牲很大,工作很辛苦,但官邸的員工卻極力避免暴露在鎂光燈下——這里不只是比喻。「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能讓人注意到我們。如果有照相機的話,我們總是會躲開、繞開它。」男僕斯基普·艾倫說道。但是,被我采訪過的員工,都兼具智慧和個性,使我想進一步地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很多人都有一種頑皮甚至是挖苦式的幽默感。一次采訪結束後,退休男僕詹姆斯·豪爾堅持要送我出去,並領著我非常緩慢地走過了他所在的養老院熙熙攘攘的大堂。他承認說,這不只是出於禮貌,而是他想讓所有人都看到他和一位年輕女士在一起。他笑著說:「這里就跟《冷暖人間》似的。」
我的研究還帶著我去了華盛頓及其近郊以外的地方。艾倫退休後,搬到了賓夕法尼亞州貝德福德鎮外一個連綿佔地 550 多平方米的農場住宅里。我們坐在池塘邊上,在蒙蒙細雨中邊吃雞肉沙拉三明治,邊聽他講述總統與官邸員工親密無間的關系(「總統向某人祝賀生日這種事情再平常不過了」)和當總統的壓力(「隨便一個總統都是。沒有哪個會在離職前比入主白宮前看起來還年輕」)。
雖然他們在總統活動和國事訪問的盛大排場中常常會被忽略,但對於美國總統的公共和私人生活而言,白宮的員工卻是至關重要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一家人和我一直都認為他們和總統、第一夫人一樣,是白宮共同的主人。」尼克松總統兩個女兒中的大女兒特蕾西亞·尼克松·考克斯告訴我,「他們把一切都弄得又漂亮又溫暖。」
有時,他們甚至還要幫助世界上最著名的夫婦躲避風雨的侵襲,恢復正常生活——即便可能只是幾個小時。好幾位員工告訴我,在莫妮卡·萊溫斯基性丑聞鬧得最凶的時候,希拉里·柯林頓看著非常憔悴、沮喪。他們說自己非常替她難過,明白她十分需要但卻無法獲得的,便是不被打擾的權利。招待沃辛頓·懷特回憶說,他曾把遊客從白宮清走,讓特工們離得遠遠的,好讓第一夫人能在泳池邊享受幾個小時的獨處。懷特說,能有機會幫助柯林頓夫人,「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⑸ 求古典音樂唱片公司

著名古典音樂唱片公司簡介
據說,世界上的唱片品牌已有四百個之多。當然,有影響的品牌只是其中一部分,進入我國市場的,更只是一小部分。目前市場上有售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充其量不過二三十種而已。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唱片品牌在曲目、演奏家、側重點、錄音風格上的差異是很大的。對樂迷來說,如果對這些唱片品牌毫無了解,在選購CD時就不免陷入盲目之中,容易走彎路。為了使樂迷朋友們在選擇古典音樂CD時有的放矢,現將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做如下簡介。

(一) EMI

EMI Classics:前身是唱片工業的鼻祖伯利納創立的英國留聲機公司和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31年,為了在經濟大蕭條中求得生存,這兩個本是競爭對手的公司合為一家,並吞並了一些小唱片公司,形成了當時最大的唱片出版集團EMI。

EMI的前身英國留聲機公司使用的品牌是「主人之聲」(HMV),英國哥倫比亞公司的商標則是「哥倫比亞」,在合並成EMI後仍分別使用。在戰後的日本和美國,EMI一直使用Angel(小天使)商標,直到90年代才統一為 EMI Classics。由於資格最老,EMI擁有最為龐大的歷史錄音資料庫。在這里,各個時期最傑出的演奏家都留下了錄音,小提琴家克萊斯勒、阿道夫·布希、雅克·蒂博、海飛茲、米爾斯坦、西蓋蒂、梅紐因、吉奈特·內弗、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費爾曼、杜普雷、托特里埃、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克倫佩勒、卡拉揚、切利比達凱、比徹姆、朱里尼、穆蒂、滕斯德特、揚松斯、鋼琴家科爾托、魯賓斯坦、施納貝爾、里帕蒂、埃德文·費希爾、吉賽金、所羅門、科瓦賽維奇、歌唱家卡魯索、吉利、夏里亞平、卡拉斯、比約林、施瓦茲柯普夫、卡娜娃等等。近年來推出的新人更是層出不窮,韓國女小提琴家張莎拉、女大提琴家張漢娜、指揮家西蒙·拉特爾、威爾舍-莫斯特……往日的無比輝煌在新一代演奏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完美的延續。

在整理再版老唱片時,EMI使用的數碼處理技術十分成熟,先進的CEDAR程序更能減少老錄音中的雜聲而對音質毫無損害。日本東芝的2088技術也是近年來開發的新技術,用20比特分析力、88 2千赫的采樣頻率處理母帶,改善了老錄音的音色和動態。在近期再版的老錄音CD上,ART(意為「艾比路錄音室技術」)是常見的標識,告訴我們這張CD上的錄音經過了艾比路錄音室工程師們的精心處理。目前EMI正陸續推出的「世紀偉大錄音系列」是其世紀末的重頭戲,曲目和版本均經過精挑細選,大師薈萃,很有收藏價值。

home page emiclassics.com/phpNewSite/home.html

(二)Sony/CBS

Sony/CBS:CBS的前身是成立於上世紀末葉的美國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在唱片業的早期,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曾和RCA勝利公司的前身「維克多談話機公司」一起,平分美國市場,並稱為兩大巨頭。1924年,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和美國錄音公司合並,成立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27年,它又買下了聯合獨立廣播公司的無線電網,形成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縮寫為CBS。由於歷史悠久,它資料庫中的經典錄音也不少。鋼琴大師霍羅維茲、塞爾金、卡薩德蘇、昂特勒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羅斯、小提琴家斯特恩、弗朗西斯卡蒂、指揮大師瓦爾特、伯恩斯坦、賽爾、奧曼迪、阿巴多以及布達佩斯四重奏、朱利亞四重奏等舉世知名的音樂家、音樂團體都為它灌錄過大量經典唱片。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60年代錄制的指揮他自己作品的唱片也是CBS的看家寶貝。八十年代,索尼集團將CBS的唱片公司買下後,把品牌改為SonyClassical。前些年,由於低價傾銷,Sony/CBS的唱片曾經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可惜近年來不斷漲價,目前已無優勢可言。它近來的精品層出不窮,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鋼琴家普拉希亞、布朗夫曼、小提琴家拉赫林等人的唱片便大獲好評。它也是較早採用20比特錄音的唱片公司,在音質上一直保持著較高而穩定的水準。

(三) DG

DG:德國留聲機公司的品牌。1898年,該公司由唱片業的創始人伯利納成立,由英國留聲機公司控股。1917年它從英國留聲機公司脫離出來,使用Polydor(寶麗多)商標。由於卡拉揚、伯姆等一批大師的加入,它從五十年代迅速崛起,在古典音樂界樹立起權威地位。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伯恩斯坦、姆拉文斯基、阿巴多、約胡姆、弗利喬伊、布列茲、西諾坡利、加德納、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米爾斯坦、克雷莫、穆特、帕爾曼、吉爾·沙漢姆、鋼琴家霍羅維茲(晚期錄音)、肯普夫、戈爾達、安達、米凱朗傑利、阿格里希、波里尼、齊莫爾曼、皮雷絲、大提琴家富尼埃、羅斯特洛波維奇、麥斯基、歌唱家多明戈、馮·奧特、奧菲歐室內樂隊等新老演奏精英都在它的大旗下製作了大量經典唱片。去年,為紀念公司成立100周年,DG推出了一套宏篇巨制「DG百年特別專輯」,7大盒63張CD,搜羅了DG自創建以來各個時期的重要錄音。今年,60張CD的「切利比達克專輯」是DG重點推出的一套唱片。Archiv也是DG的品牌,1947年創立,重點在於中世紀、巴羅克時期的古樂。1974年至1975年間,它曾推出規模浩大的巴赫專輯,共99張密紋唱片。現在,它旗下的著名藝術家有加德納的英國巴羅克音樂獨奏獨唱團、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等。過去,不少人批評DG的錄音質量參差不齊,音色較為嚴峻剛硬,不討中國人的喜歡。近年來,DG堅持在新唱片的錄制中使用它的4D專有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在,它的CD音質已穩定在很高的標准上。

(四) 飛利普(Philips)

飛利普(Philips):1950年在荷蘭成立。1962年和DG合資,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唱片公司。1972年,飛利普和DG合並在寶麗金集團里,規模更加龐大,成為唱片業的巨頭。它旗下的藝術家大都為歐洲的精英,如小提琴家格魯米歐、謝林、阿卡多、慕洛娃、鋼琴家哈斯基爾、阿勞、李赫特、布倫德爾、科奇什、內田光子、大提琴家讓德隆、希夫、朱利安·韋伯、歌唱家卡雷拉斯、傑西·諾曼、指揮家賽爾、海丁克、馬舒爾、小澤征爾、布魯根、阿林·戴維斯、著名的美藝三重奏、義大利四重奏、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Musici)等等。中國交響樂團在陳佐湟的指揮下也已為它灌錄了4張CD。

飛利普的總體錄音質量極高,品味超卓,不論模擬還是數碼,都很少敗筆。尤其是它的室內樂唱片,音質之優、平衡之佳很少有誰能夠媲美。近年來,日本飛利普公司運用24比特尖端技術製作了一批CD,音效特別出色,大受發燒友歡迎,不知這一技術是否會被飛利普普遍使用。飛利普也有兩套歷史錄音系列,一套名為「傳奇經典」(LegendaryClassics),採用電腦降噪技術處理,可惜該技術對音質略有損害,會使聲音發干,不如EMI的CEDAR技術。另一套為TheEarlyYears,均為演奏名家五六十年代的錄音。

(五)水星(Mercury)

水星(Mercury):1945年成立於芝加哥,兩年後打入古典音樂市場。在製作人柯扎特、錄音師法恩的努力下,這一品牌發展迅速。法恩大膽採用的三話筒立體聲錄音(使用特製的Ampex三軌錄音機,35毫米電影膠片)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動態范圍龐大,被譽為當時的天碟。芝加哥交響樂團、伊斯特曼管弦樂團、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等都為水星灌制了唱片。大提琴家斯塔克也在水星的目錄上留下了許多經典錄音。1961年,水星被飛利普收購。九十年代以來,飛利普一直在將水星當年的錄音以「LivingPrsence」系列再版成CD,廣受樂迷、發燒友歡迎。

(六)Decca

Decca:1929年在英國成立的Decca唱片公司的品牌。1940年,它開發出了當時最先進的全頻帶錄音,簡稱FFRR。這一技術本來是應海軍部的要求開發的,目的是辨別英國潛水艇和德國潛水艇間的區別。1944年,Decca公司將此技術運用到唱片上,使音質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那以後,Decca公司的錄音質量始終居於領先地位。它尤其精於大場面(如歌劇)的錄音,音場寬廣,空間感強烈,音色流暢,令他人望塵莫及。它旗下的藝術家陣容雖不如DG和菲利普強大,但也毫17不示弱:指揮家索爾蒂、卡拉揚、安塞梅、蒙特、克爾泰茲、梅塔、杜圖瓦、小提琴家鄭京和、里奇、阿莫亞爾、鋼琴家巴克豪斯、柯曾、阿什肯納奇、博萊特、魯普、希夫、歌唱家德莫納柯、帕瓦洛蒂、薩瑟蘭、苔芭爾迪,均為公認的世界級名家。London(倫敦)和L′oiseau-Lyre(琴鳥)也是該公司的商標。後者專用於「原本主義」的演奏錄音,也就是在古樂器上用復古的演奏手法表現作品原貌。霍格伍德是「琴鳥」旗下最為活躍的指揮家。隨著寶麗金集團被「環球集團」收購,Decca、DG、Philips三大歐洲古典音樂品牌現在都已歸入「環球唱片集團」

(七)RCAVictor

RCAVictor:唱片業元老之一,前身是唱片的發明者伯利納創建的留聲機公司。無數演奏大師曾為它製作過錄音,包括演唱家卡魯索、比約林、弗拉格斯塔德、小提琴家海菲茨、克萊斯勒、埃爾曼、朱克曼、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帕德列夫斯基、魯賓斯坦、霍洛維茲、卡佩爾(WilliamKapell)、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庫賽維茨基、斯托科夫斯基、明希、萊納、旺德(GunterWand)、長笛演奏家高爾維、單簧管演奏家斯托茲曼、瓜納利四重奏等。近年來,它除了仍不斷將資料庫的眾多老錄音以「金印鑒」、「銀印鑒」系列再版CD外,還把一批批新星以「紅印鑒」推向樂壇,引起樂迷的關注,如美國指揮家斯拉特金、加拿大女大提琴家哈諾伊、青年鋼琴家基辛等。

(八)Hyperion

Hyperion:希臘神話中一位巨人的名字。成立於1980年的英國唱片品牌Hyperion堪稱英國唱片界的驕傲。它的規模很小,目前僅12人,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古典音樂界的影響已絲毫不下於那些唱片巨頭,有「英國最閃亮的唱片品牌」之稱。Hyperion的錄音曲目范圍極廣,雖然重點在於英國音樂和早期音樂,但並不局限於此。上至12世紀的早期音樂、下至本世紀的先鋒派、從合唱到獨唱、從室內到大樂隊的演奏,無所不包。在開發新曲目方面,Hyperion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走在許多大公司前面。1996年1月,Hyperion取得了一項世人矚目的成績:在法國嘎納國際音像博覽會(MIDEM)上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榮獲「年度最佳品牌」大獎。這標志著整個唱片界對Hyperion的肯定。現在,Hyperion的目錄上共有超過一千種唱片,每年推出將近80張新片,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1994年,Hyperion的銷量為90萬張,佔英國古典唱片市場3 9%的份額。在Hyperion的上千種唱片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要數鋼琴家萊斯利·哈沃德的「李斯特鋼琴作品全集」(49張CD)以及鋼琴伴琴家格拉姆·約翰遜製作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集」(共31張CD)。這兩套唱片都被公認為錄音史上的里程碑。從1991年開始錄制的一套「浪漫派鋼琴協奏曲集」(包括帕德列夫斯基、莫斯科夫斯基、索爾、沙文卡、梅特納等人的作品)也廣受佳評。Hyperion最熱銷的CD則是「哥特之聲合唱團」表演的「上帝呼吸中的羽毛」,屢獲大獎,售出25萬張之多。和大多數獨立唱片品牌一樣,為了維護質量,Hyperion唱片的價格不低。面對「拿索斯」等廉價品牌的競爭,1996年,它效仿Philins、DG、Decca的做法,推出了一套廉價雙片系列,名為dyad,只賣一張正版CD的價格,包裝精美,尤其引人注目。

(九)Chandos

Chandos:1979年成立的小型英國唱片公司,致力於推廣出版英國作曲家的作品。八十年代,這個品牌發展迅速,以優異的數碼錄音、新鮮的曲目、高水準的演繹贏得廣泛好評。羅傑斯特文斯基、希考克斯、尼姆·雅爾維、鮑羅丁三重奏等許多優秀音樂家為它灌過唱片。該品牌近來在國內市場上開始出現,雖然價格不菲,但總體錄音質量十分優良,音色清麗透明,獨具一格,是對英國音樂有偏好的樂迷的首選。

(十)Nimbus

Nimbus:英國影響很大的古典音樂唱片公司,人數很少,但成就非凡,以「自動鋼琴系列」、「聲樂大師系列」、「世界音樂系列」等享譽唱片界,同時也是英國最早推出CD的唱片公司。「自動鋼琴系列」收入了大量本世紀早期鋼琴大師們製作的自動鋼琴紙帶。通過唱片我們能欣賞到霍夫曼、帕德雷夫斯基、布索尼、沙爾文卡、格蘭傑、拉蒙德等傳奇大師在近百年前的演奏。「聲樂大師系列」更是Nimbus的絕活兒,至今已出版了100張,幾乎囊括了本世紀初美聲藝術黃金時代前輩歌唱大師們的經典錄音,而且經過Nimbus的獨家處理後音質大為改善,勝過其它公司的同類CD。在「世界音樂系列」中,世界各國的民族音樂應有盡有,從中國、巴西、阿根廷、愛爾蘭到東南亞、古巴、伊朗、中東……是研究世界民族音樂的最豐富寶藏。除了這三大系列外,老一輩鋼琴家切卡爾斯基(ShuraCherkassky)、佩勒姆特(VladoPerlemuter)、小提琴家舒姆斯基(OscarShumsky)、維也納三重奏、青年鋼琴家馬丁·瓊斯、我國留學英國的青年小提琴胡昆等都為它留下了精彩的錄音。英國作曲家蒂佩特親自指27揮自己作品的唱片也是Nimbus的看家寶貝之一。

(十一)Teldec

Teldec:1929年由德律風根公司和Decca合資創建,現已並入華納集團。它的資料庫中有部分前輩演奏大師的錄音,如指揮家門格爾柏格、老克萊伯、小提琴家庫倫坎普夫等。馬澤爾、馬舒爾、梅塔、克萊莫、巴倫伯伊姆、豐特奈三重奏、鮑羅丁四重奏等當今名手都為它製作過唱片。現在,它旗下最出風頭的演奏家無疑是小提琴新秀文格羅夫。這位青年演奏家在1994年被《留聲機》雜志評為「年度新人」,備受樂壇矚目。此後他推出的幾張CD都大受好評,奠定他當今最優秀青年小提琴家之一的地位。此外,鋼琴新秀貝列佐夫斯基、黃海倫(華裔)等也正備受樂壇關注。Telarc:這家以出版「發燒片」著稱的唱片公司成立於1980年。一開始主要出版美國交響樂團,如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辛辛納提交響樂團等的錄音。八十年代中期起,Telarc進入歐洲音樂圈,成就卓著,被公認為美國最成功的唱片品牌。早在發燒熱剛興起時,它的一張真炮錄音的「1812序曲」就震撼了我國的眾多發燒友,「電子琴貝多芬」、「電子琴巴赫」、「西部牛仔」、「大峽谷」、「間諜音樂」等更是引來陣陣喝彩,使Telarc成為「發燒片」的代名詞。雖然它的不少唱片有重音效、輕藝術之嫌,但它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無人能及的,同時,它的一些真正的藝術精品(如羅伯特·肖指揮的合唱作品、麥克拉斯指揮的勃拉姆斯交響曲集等)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嚴肅樂迷認同。

(十二)Telarc

寶麗金·環球唱片集團代理的一家以錄音效果新穎,具有震撼力而聞名於世的唱片公司,譯為「泰拉克」公司。 在眾多的唱片公司中, Telarc很特別的將每次錄音所使用的錄音器材,線材以及附屬設備,錄音地點,時間等都詳細列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也是如此),很有為音響迷度身定做之意。通過這些資料,我們知道了《1812年庄嚴序曲》中最後的大炮動用了弗吉尼亞州第十五軍團的三種19世紀加儂巨炮,鍾聲也是在辛辛那提東部一座百年教堂鍾樓前實地收錄的。《大峽谷》中的雷鳴電閃,則是冒著生命危險花了一年時間在峽谷收集真實雷聲所得。至於《阿波羅13號》中的火箭升空效果,更是不惜代價的在亞利桑納洲的發射基地周圍鋪上數公里長的「麥克風陣」記錄下來的,難怪由近至遠的隆隆聲貼地而行,綿延不絕。那嬤恐龍的音效呢?這是動物園中獅虎的咆哮加上建築工地的壓路機轟鳴,在五角大樓的電腦系統合成起來的。匪夷所思的驚人之舉真是數不勝數,令人難以置信。你不禁要慨嘆:美國人要是發起燒來真是什嬤事都乾的出來!這些錄音資料還告訴我們, Telarc在錄音時經常使用非常昂貴的Monster或MIT發燒線材,試想一下這些千金一尺的發燒線在偌大的錄音現場要鋪設多長?你不嚇出一身冷汗才怪呢!至於周邊的錄音設備包括監聽器材,也是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錄音內容精心搭配和選擇的,幾乎是什嬤好用什嬤。在錄音控制室, Telarc一直使用RPG聲波擴散器來調整空間,以求錄音師像發燒友一樣在第一時間聽到最真實的效果。更為過分的是, Telarc所使用的Sony等現成錄音設備,在采購之後均請專人進行打磨,以使其音質絕對符合自己的一貫要求。至於錄音場地,與Decca擁有KingswayHall,RCA擁有芝加哥音樂廳,Mercury擁有羅徹斯特大學的伊斯曼劇院等靚聲場地一樣, Telarc擁有美國第二老的音樂廳辛辛那提音樂廳。這個至今未被改建的音樂廳有大約兩秒的天然混響,為Telarc的大部分錄音提供了優越無比的空間感。

(十三)Delos

Delos:已有25年歷史的美國Delos唱片公司也是小型唱片公司中出類拔萃的一員,以音質優異的錄音享譽發燒界。由錄音總工程師約翰·厄戈爾(JohnEargle)開發的獨特的VR2錄音技術是它的王牌,吸引著大量音響發燒友。匯集在它旗下的許多演奏精英也令它實力大增。比如由丹尼斯·基恩(DennisKeene)領導的「基督耶酥升天之聲」合唱團就是一例。在音樂界,人們對這位引人注目的年輕合唱指揮寄予厚望。女鋼琴家洛爾·羅森伯格(CarolRosenberger)、達維多維奇(Davidovich)、洛杉磯吉它四重奏、指揮家利頓、舒瓦茨等也都是當今古典樂壇風頭正勁的明星。水準不俗的西雅圖交響樂團、洛杉磯交響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等也常為Delos製作唱片。在室內樂方面,由我國小提琴家胡乃元領銜的上海四重奏也是Delos的藝術家。林肯中心室內樂團更是出手不凡,他們灌制的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贏得了極高評價。除了天碟級的唱片製作外,Delos最近還致力於整理過去的聲樂歷史錄音,並已形成了一套Stanford檔案系列。這些歷史錄音來自Stanford大學的檔案館,包括女中音大師舒曼-海因克、女高音法拉爾等人的珍稀錄音。

(十四)harmoniamundi

harmoniamundi:法國最大的獨立古典音樂唱片公司,成立於1958年,目前雇員多達250餘人。曲目覆蓋了古典音樂的各個歷史時期,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歌曲直到現代音樂,包括很多冷門作曲家的作品和占相當地位的宗教音樂。沒有歷史錄音,所有唱片均為新製作。梅洛斯四重奏、男歌唱家肖爾等是其名下較出名的音樂家。它還有一套名為「新演奏家」的系列,收有很多樂壇新秀的錄音,其中不乏引人注目的精品,如獲得「留聲機」大獎的青年女小提琴家伊莎貝爾·弗斯特(IsabelleFaust)的CD「巴托克小提琴奏嗚曲」。

(十五)Erato

Erato:法國極具代表性的唱片品牌,創建於1952年,現屬於華納集團。起先專門錄製法蘭西音樂家的作品,後來隨著影響的擴大,曲目延伸到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和現代音樂等各種門類。旗下演奏家主要是法國人,但也有別國的演奏家,如羅斯特洛波維奇、巴倫伯伊姆等。在我國市場上,該品牌不很多見

(十六)拿索斯(NAXOS)

拿索斯(NAXOS):HNH國際有限公司的唱片品牌,成立於1987年。這個成立僅十年的唱片品牌被公認為近十年來發展最快的後起之秀。1997年,NAXOS在法國嘎納舉行的國際音像博覽會(MIDEM)上擊敗眾多著名的大牌唱片公司,被授予嘎納古典音樂唱片大獎(CannesClassicalAwards)的「年度最佳品牌」(BestLabel)稱號。它出品的唱片已達兩千餘種,曲目覆蓋了古典音樂的所有標准曲目,演奏家大多為新秀中的佼佼者,也有少數業已成名的著名演奏家和音樂團體,更有不少本來鮮為人知的演奏家在NAXOS的宣傳下漸漸成名,如鋼琴家揚多、大提琴家克利蓋爾、小提琴家卡勒爾、指揮家德拉霍斯等。NAXOS堅持以低廉的價格(40元)提供高質量的音樂享受,對大公司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大牌公司不得不競相推出廉價系列CD以和它抗衡。最終的得益者當然是消費者!許多樂迷對拿索斯的音質抱有懷疑。其實,從八十年代末至今,它的錄音質量逐年提高,精品不斷,已穩定在較高的水準上,有近二百張「三星」級CD可證。1997年,原Decca的著名製作人保爾·邁爾斯跳槽到拿索斯,使拿索斯的錄音水準更上一層樓。

(十七)BIS

37BIS:1973年成立於瑞典,是北歐最重要的唱片品牌,以出版北歐國家的音樂為主,演奏家也均為北歐人。在它的唱片中,有很多作品是世界首次錄音的珍品

(十八)GZ

GZ:這是捷克唱片廠的品牌縮寫,是自捷克唱片名牌Supraphon之後又一個有影響的品牌。它以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斯美塔納、亞納切克、馬蒂奴、蘇克等人的作品為主,演奏家多為捷克的新秀。雖然這些捷克演奏家由於消息閉塞不大為世人所知,但其中不乏水準高超的才子。論音質,它當然不及許多名牌,但要聽正宗的捷克音樂,這是價廉物美的選擇。捷克第一大唱片品牌Supraphon近來由一家台灣公司代理,也出現在我國市場。小提琴家蘇克、已故指揮家紐曼、庫貝利克等的錄音是它的王牌。要聽捷克曲目,Supraphon仍是首選品牌。

(十九)Proprius

瑞典的Proprius創立於1969年,以「黑教堂」、「當鋪爵士樂」等名碟享譽發燒界,也生產特製膠片唱片。Klavier這一品牌原本無人知曉,前幾年,忽然以一批優質CD打入我國市場,引起發燒友爭購。如馬澤爾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馬斯奈的歌劇「熙德」、「豎琴名曲」等。此外,英國Linn出版CarolKidd的CD和美國Gecko出版的AmandaMcBroom等的CD都因其出類拔萃的音質被發燒友視為珍品。當然,這和音樂本身已沒有多大關系了。

(二十)雨果

雨果製作有限公司成立於1987年,以製作出版中國音樂和西洋古典CD為主。其嚴謹的製作和精湛的錄音,除獲得廣大樂迷一致贊譽外,亦被中港台新及海外眾多首屈一指的音響專家、錄音師及樂評家譽為發燒天碟。由於選曲選材出色,錄音效果獨特,加上包裝設計格調高雅、文字編輯嚴謹,首次將中國音樂形象及音響製品提升至國際水平,數年間在世界上建立起中國音樂名牌的地位。

雨果CD多次獲得權威機構獎項,中外多本音樂、音響雜志推薦上榜、國際上不少電台用作專題廣播。其製作的「老易談雨果」及與各電台合作製作的「雨果CD博覽」在中國已成為深受歡迎的高雅節目,各大城市爭相廣播。其高定位的品質管理和路線,對中港台新音樂製作水平的提高也起了顯著成效。其音樂推廣效應更使民族音樂及新音樂在十年間起了很大的改變和提升,如古琴、古箏在國際及中國的普及,民樂、民歌的系統性整理,突顯具才華的華裔音樂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在新音樂的製作上為民族音樂帶出更具生命力的國際路線形象。不少樂迷更是通過雨果精湛的錄音製作和雨果CD欣賞會了解並喜愛中國音樂,提高了鑒賞水平。

雨果中國民族音樂分類編目包括古琴系列、古箏系列、民族管弦樂、地方民歌、彈撥樂、拉弦樂、吹管樂、敲擊樂、民間音樂等。西洋管弦樂方面除重用國際上傑出的華裔指揮、演奏家、演唱家錄制經典西洋古典作品外,還系統地錄制中國管弦樂作品、優秀華人作品,目前已推出二百餘張CD。為滿足樂迷要求,抗衡經濟不景氣及反擊盜版,雨果於1998年6月推出超值價的「音樂圖書館」系列,現已推出超過近七十款CD。

雨果花了兩年時間精挑細選,從歐洲引進優秀的音樂。以最新科技24Bit192kHz數碼技術處理,保持一貫高品質發燒要求,並以三十多元的超值零售價推出,讓樂迷在經濟條件許可之下豐富音樂范疇。「音樂圖書館」系列將包括世界民族音樂、新紀母音樂、爵士樂、西洋古典、舞曲輕音樂、歷史性經典和中國民族音樂。

雨果在錄音製作上的領先地位,已獲得國際著名錄音及高科技產品廠家重視,相約試用其新產品,提供專業信息反饋、改進製品規格。1990年雨果率先引進使用數碼錄音剪輯工作站。92年揭開、創出24K金CD製作潮流。96年首家採用24bBit錄音技術,步入錄音新紀元。

(二十一) 其它

Testament、Pearl、Music&Arts、BidlphLab、Marston、Tahra、Preiser、Symposium:這些公司都專業從事老錄音的翻版加工。它們搜集早已絕版的老唱片,以先進的數碼技術加工製作後推出CD,吸引那些懷舊的樂迷,在歷史錄音愛好者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可惜,在我國市場上這些品牌仍很罕見。

⑹ 幫忙翻譯一下,請盡量翻譯成通順的語言

重要的是玉米生根未見低於0.6米齊默爾曼細砂,而已觀察到玉米有一個0.90米深的根(道迪等,1993)。在這項研究中觀察到淺層根系的一個現象,就是發生於1993年至1995年3種不同的天氣條件下(沒有提交數據)。淺生根的原因是壓縮層。在這種土壤壓實層發生是自然原因造成,因為它不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有可能起源於冰川。
玉米在這片土地生根被兩個方面的壓縮層限制。第一,土壤pr足夠大,以限制自身生根(布恩等。1986)。滲透阻力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加。但是,在這種土壤含水量必須降低,低於UCML公關上述領域的能力並很少在0.15 - 0.35米層發生。在整個種植季節1994年8月9日(圖2)比94年8月16日(圖2)更具代表,因為1994年8月9日土壤水分測量是在整個生長季節的典型。因此,PR是限制玉米在生長季節生根在0.15 - 0.35米層的主要原因。這個土壤壓實層的特點是,限制性體積密度高的組合。 其次,壓縮層改變了這種土壤水分,因為水的流動速度在0.15 - 0.45米層可用水資源的能力增加了。保持這種作物的灌溉水可以快速通過。 Profitt等。 (1985年)指出,由於相對乾燥的土壤條件,高頻在淺水灌溉系統,導致生根比低頻灌溉更深入。這夯實層造成這種研究的補充灌溉的行為更像是在Profitt氏研究高頻灌溉的學說,因為少雨,存在相對更深入土壤的情況。此外,克萊伯(1990年)發現,從根上提取土壤層,優先在水的下層深度土壤開發。0.75米提取到水可能由於到根提取區(片),這只是0.60米深(Rendig和泰勒,1989)向上的水流。由於是在作物上0.60米的土壤,土壤水分充足,只需要少量的水或使用較深土層,造成根深。
在這個密集區灌溉的影響是重要的。土壤比預期擁有更多的水完全取決於土壤質地,這樣少量的灌溉就夠了。然而,根深被截斷,用水調度可用於灌溉,必須基於0.60米

個人的水平有限 如果錯了請見諒

⑺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演出劇目

l732年12月7日,里奇營建的這座皇家劇院開張志禧,之所以能有皇家的頭銜只是因為他的所有者持有一封皇家的許可證書而已。開業當天演出的是康格里夫的戲劇《世界的方式》,不久之後還演出了《乞丐的歌劇》。
l734年到l737年間亨德爾為科文特花園劇院寫下了《阿爾辛那》、《阿塔蘭塔》、《阿爾米尼奧》等歌劇。也正是在他的《彌賽亞》於1743年在科文特花園上演的前後,亨德爾開始了他的清唱劇創作時期,在1736年到l757年之間,他的l6部非歌劇類的作品都是在這里曹次上演。
在l8世紀末,科文特花園是倫敦演出英國輕歌劇的主要場所之一,阿爾恩一生中最大的成就《阿爾塔克瑟克西斯》就是l762年在這里上演。在1740年到l761年間,博伊斯的許多歌劇都是在這里首次製作,威廉·西爾德的帶有道白的36部作品也是在這里首次演出,此外還有其他作者的大量類似的作品。1789年國王劇院被焚毀以後,它的劇團在隨後的兩年轉移到科文特花園演出。
1808年9月19日,科文特花園劇院在一片大火中化為灰燼,在此基礎之上的第二座劇院在隨後一年的9月18日重新啟用,前後間隔幾乎整整一年。劇院開張之後便發生了著名的票價騷亂,公眾採取了示威的方式來抗議票價的上漲,他們堅信這種漲價是劇院為了付給外國歌唱家過高的出場費而造成的。當時,劇院的經營者曾經請來了也許是歌劇史上出場費最為昂貴的女高音卡塔蘭尼,讓她在一系列音樂會中演唱。在開場的《馬克白斯》的演出中,舞台上的所有聲音都被此起彼伏的噓聲、尖叫聲、呻吟聲、抗議聲、叫罵聲所淹沒。在這樣的抗議活動持續了兩個月之後,票價才回落到原先的水平。
在1810年到l824年間,亨利主教是這座劇院的音樂指導,他負責對於莫扎特、羅西尼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重新改寫的繁重工作。l825年,劇院經理坎布爾向威伯發出邀請,希望他來擔任這座劇院的音樂指導並且專門為倫敦寫作一部歌劇。結果在1826年4月12日,《奧伯龍》在它的作者的親自指揮下首次在這里公演。但是威伯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在訪問倫敦時他拒絕了音樂指導的工作,並且在這次演出後不久便與世長辭。此後重要的歌劇事件包括1833年布恩指導下的演出季;威伯的《優利安特》在英國的首次上演;l834年格麗希在《安娜·波萊娜》最後一幕的演出,這也是這位傑出的義大利女中音在科文特花園的第一次出場;以及令人難以忘懷的l835年夏天的演出季,其中西班牙女中音瑪麗布蘭演出了《夢游女》和《費德里奧》。
隨後在這里出現的是藝術上空前成功但是經濟上卻陷入窘境的幾個演出季,從1839年到1842年,女高音阿德萊德·坎布爾在《諾爾瑪》和其他一些作品的演出中獲得了強烈的反響。1842年來訪的一個德國歌劇院和1845年來訪的布魯塞爾皇家劇院都獲得了成功,後者的演出劇目包括《威廉·退爾》、《胡格諾教徒》和《波蒂契的啞女》。
l847年4月6日,改建後的科文特花園重新揭幕,由科斯塔指揮演出了羅西尼的《賽米拉米德》,主要演員中包括格麗希、阿爾伯妮、塔戈里亞菲柯和坦布里尼等。
在1847年到l856年之間,劇院在英國首次演出了《弄臣》、《游吟詩人》、《預言家》和《本韋努
托·切利尼》等歌劇。
l856年3月5日夜,一場大火再次將劇院化為廢墟。兩年以後,第三座劇院開始啟用,這也是今天人們所見到的這座建築。新劇院的設計者愛德華·巴里的父親設計過議會大廈,兄弟是鍾樓大橋的建築師,與前兩任設計師不同,巴里並沒有採用南北朝向,而是採用了東西朝向。在過去的劇院周圍的空地上,又建設起一座弗洛爾大廳,專門用於音樂會演出。
自從1858年建成之後,劇院的外觀經歷了很大的改變,不斷被擴建和改建,但是裝飾色彩上始終以深紅色和金色為主,畫像上的維多利亞女王~直俯瞰著舞台前的拱門,環繞著劇院的一簇簇燈光由天使所支撐。
l858年5月15日,一個星期六,科文特花園劇院以格麗希和義大利男高音馬里奧主演的《胡格諾教徒》揭開了新的一幕。然而這場持續到星期天凌晨的演出並沒有真正結束,當劇情進行到倒數第二幕時,大幕突然落下,樂隊演奏起《上帝保佑女王》。然而,女王在這一天並沒有出現。
蓋伊在劇院的執政時期一直延續到1877年,隨後是他的兒子恩斯特繼任,直到l884年。這一時期劇院的舞台是由兩位傑出的女高音所把持的,她們是阿德麗娜·帕蒂和艾瑪·阿爾巴妮。長期占據倫敦首席女高音位置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格麗希已經於1861年退休,那恰好是帕蒂首次登台的一年,她們兩人曾經在這年同台演出了《唐璜》,由格麗希扮演安娜,帕蒂扮演澤麗娜。帕蒂在科文特花園演唱過30多個角色,其中包括在倫敦第一次演出的《阿依達》。她還堅持演出由那些早已被忘卻的作曲家如坎帕納、波尼亞托夫斯基、科恩和勒內普沃之流專門為她寫作的二流甚至三流作品。
蓋伊時代首次在倫敦搬上舞台的還有《非洲女》、《迪諾拉》、《唐·卡洛斯》、《哈姆雷特》、《羅恩格林》和《唐豪瑟》等,其中最後的兩部瓦格納的歌劇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由阿爾巴妮分別扮演艾爾莎和伊麗莎白。
從1858年到l864年,派恩一哈里森歌劇團在每年冬天向蓋伊租用科文特花園作為演出場所。在皇家英國歌劇院的名義下,他們演出了巴爾夫、貝內迪克特、洛德和華萊士等人的新歌劇,期間也演出一些非常流行的法國和義大利歌劇的英語新版本。l868年,歌劇演出經紀人梅普爾森在科文特花園開始了他最初的演出季,當女王陛下劇院於l867年被燒毀後,他與蓋伊進行了艱難的合作,在1869年和l870年舉行了兩次夏季演出季。梅普爾森與蓋伊合作的結果便是《美迪亞》和全本的《安娜·波萊娜》在倫敦的首次上演,以及《費德里奧》、《奧伯龍》和《盧克萊契亞·波基亞》非常重要的重新上演。
到了l886年,演出的水準出現了劇烈的滑坡,於是也自然而然地影響了上座率。在1887年,倫敦的行政司法長官、業余的音樂愛好者、原科文特花園的一位舞台導演的兒子奧古斯塔斯·哈里斯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的登基50周年,在德魯里·雷恩劇院舉行了一個實驗性的義大利歌劇演出季,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於是他被說服在隨後的一年租用科文特花園。哈里斯的觀點是:對於大歌劇,要麼埋葬它,要麼復活它。與蓋伊一樣,哈里斯也能得到皇家的支持,後來成為國王愛德華七世的查爾斯親王和王妃經常光顧科文特花園,而倫敦全社會很快就追隨了他們的榜樣。
哈里斯在科文特花園的第一個演出季由於澳大利亞女高音梅爾芭的首演以及波蘭男高音讓·德·雷什凱和他的妹妹、女高音約瑟芬的巨大成功而引人注目。隨後的8個夏天,這里推出了一系列由當時最優秀的歌唱家領銜的演出,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1892年,馬勒率領他的漢堡歌劇院在這里第一次演出了《尼伯龍的指環》。由於使用德語演唱德國歌劇,使用法語演唱法國歌劇,皇家義大利歌劇院這個名稱被小心翼翼地換成了皇家歌劇院。哈里斯死於l896年,從那時起到1924年,大歌劇理事會管理著這個歌劇院,其間更換過不同的經理和音樂指導。從l897年到l900年,莫里斯·格勞同時掌管著科文特花園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01年到l904年,安德列·梅薩熱集科文特花園和巴黎喜歌劇院的經理於一身,此後的3年裡,他繼續在此掌權,但是,3個人物逐漸成為這家皇家歌劇院的決策人:總經理內爾·福賽斯,德國指揮漢斯·里希特,英國指揮珀西·皮特。
從1910到l914年的幾年無疑是歌劇的輝煌年代,卡魯索、義大利女高音泰特拉齊尼、捷克女高音德斯廷和義大利男高音馬丁內利在倫敦舉行了他們的首演,《托斯卡》、《蝴蝶夫人》、《路易絲》、《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西部女郎》和《帕西法爾》等眾多的作品都第一次在英國演出。
1910年,托馬斯·比徹姆在一系列春天和秋天的演出季中向倫敦的觀眾介紹了理查·施特勞斯的重要歌劇,此外還有較少演出的諸如戴留斯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村莊》、阿爾伯特的《蒂爾弗蘭德》和埃塞爾·史密斯的《破壞者》等。
比徹姆還在1911年第一次把佳季列夫的芭蕾舞帶到了科文特花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座劇院遭到關閉,被政府用來作為一間倉庫。
l919年,在戰爭年代中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歌劇團、並且與他的父親一道成為包括歌劇院在內的全部科文特花園財產擁有者的比徹姆在這里開始了新的演出季。到1920年夏天的演出季結束時,他陷入了極大的經濟危機中,只得變賣財產。他的歌劇團歸入了英國民族歌劇院,從1922年到l924年在冬天和夏天的演出季中占據著科文特花園。在這些年中,理事會死灰復燃,決定開設一個舊式的國際演出季,拒絕英國民族歌劇院使用這座劇院,從而再一次將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民族歌劇院的希望化為泡影。
從1924年到l931年,布魯諾·瓦爾特使這里的德國歌劇的演出出現了蓬勃的局面,一些德國著名歌唱家相繼出現在科文特花園,相比之下,義大利歌劇的演出則冷落了許多。但是,在1929年到l931年之間,羅薩·龐塞爾、羅塞塔·潘帕尼尼、吉里、佩爾蒂萊、斯塔比萊和平薩等義大利歌劇明星還是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值得記憶的表演。這些年中的夏天的演出季通常持續8個星期,科文特花園在其餘的時間則被用來當作舞廳。
1932年夏天,由於經濟大蕭條的影響,科文特花園似乎不會再有歌劇的任何演出,然而比徹姆卻在別人的說服下來這里指揮了4個星期的瓦格納歌劇演出季。從第二年開始到l939年,比徹姆一直是這里的領導者。這些年正是西班牙女中音孔奇塔·「芳氟維亞的羅西尼時代,奧地利男高音理查德·陶伯、德國女高音蒂娜·萊姆尼茨、艾爾娜·伯格和平薩的莫扎特時代,以及柯爾斯坦·弗拉格施塔德、傑曼·魯賓、柯爾斯廷·圖爾堡、梅爾西奧、魯道爾夫·博克爾曼和路德維希·威伯的瓦格納的時代。除了比徹姆以外,富特文格勒、萊納和魏因加特納也常在這里指揮。從1936年開始,比徹姆的星期天音樂會也在這座劇院里舉行。英國歌劇團體還在這里舉行短期的秋天和冬天的演出季,1936年,在理查·施特勞斯指揮下的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在這里演出了他的《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文特花園又成為一座舞廳。戰後,將科文特花園重新建成歌劇和芭蕾演出的中心成為一批仁人志士的心願,於是,一個龐大的基金會成立起來。為重建歌劇院,奧地利人卡爾·蘭克爾被任命為音樂指導,他曾經是勛伯格和威伯恩的學生,做過克倫佩勒在柏林歌劇院的助手,也曾在格拉茲歌劇院和布拉格的德國歌劇院擔任指揮。蘭克爾的任期在1951年結束,此後相繼擔任音樂指導的包括庫貝利克、索爾蒂和柯林·戴維斯,而在沒有音樂指導的時間里,巴比羅里、克萊伯、肯培和朱利尼等人都在改善這里的音樂演出水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45年到l975年之間,這里上演了將近4000部歌劇,演出的方式也有所變化,形成了採用原文演唱的慣例。同時,科文特花園還大力推薦英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布里頓和蒂佩特等人的多部歌劇都是在這里首次被搬上舞台。l988年以後,海廷克擔任了音樂指導之職。
從1945到 1975年的30年中,這里上演了近4000部歌劇,並採用了全部用原文演唱的方式,這已成為該院的一大特點。

⑻ 007是被誰殺死的

蘇聯人,真實的007之死:欲炸死赫魯曉夫 被克格勃擊斃
隨著007系列電影的火爆,007的原型也越來越為人關注,多年來,大家認為英國皇家海軍最著名的蛙人、王牌特工萊昂內爾•克萊伯就是007的原型。克萊伯在1956年4月神秘失蹤,近來,有人稱是蘇聯神槍手射殺了克萊伯,還有人聲稱是俄羅斯蛙人割斷了他的喉嚨。
赫魯曉夫訪問英國 蘇軍艦下出現蛙人
英國皇家海軍前王牌特工萊昂內爾•克萊伯被很多人認為是伊恩•弗萊明「007」系列小說主角詹姆斯•邦德的原型,克萊伯是英國最著名的蛙人,二戰期間,他因為在直布羅陀海峽拆除了被安裝在英國商船上的德國水雷而獲得了喬治十字勛章;二戰結束後,克萊伯繼續在英國海軍服役,並升至上校軍銜。
007原型克萊伯
克萊伯46歲時就從海軍退役,然而1956年4月,已經退休的克萊伯又被軍情六處招募。 1956年4月17日,47歲的克萊伯和軍情六處海軍聯絡官史密斯開始入住朴茨茅斯港的一家旅館;4月19日,兩人一起外出,但從那以後,克萊伯就失了蹤,後來史密斯一個人返回,付了旅館賬單後也消失了。
克萊伯的失蹤後來證實與赫魯曉夫訪問英國有關。1956年4月,赫魯曉夫率領蘇聯代表團乘坐大型巡洋艦「奧爾忠尼啟則」號訪問英國。軍艦抵達英國後停泊在朴茨茅斯港。當晚,赫魯曉夫在軍艦甲板上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應邀出席招待會的有英國的著名政治家、銀行家、企業家和其他實業界人士。
服務員托著放滿各種冷熱飲料的托盤,輕盈地走在甲板上,把飲料一一送到客人手上。賓主的寒暄聲、清脆的碰杯聲和室內樂隊的悠揚樂曲聲不絕於耳。海風習習,濤聲陣陣,燈火通明的巡洋艦的影子倒映在深色的水面上,使美麗的夜色更加迷人。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沉醉其中。蘇聯警衛人員和特工們警覺地留意每一個值得注意的聲音,注視著巡洋艦周圍方圓數海里的海面,巡洋艦上各種保安技術設備也在緊張地工作。
當招待會的氣氛達到高潮時,一直監視著新型水聲顯示儀的特工發現,在離巡洋艦不遠的地方有拍水聲,還有深水潛泳的種種跡象。
警惕的特工隨即發出了約定的信號,立即行動起來。這時,監視器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個身穿保暖潛水服的蛙人。只見他慢慢接近巡洋艦的底部,藏到巡洋艦的龍骨下面,幾秒鍾後浮出水面,不一會再次下潛……特工們緊盯著監視屏幕,推測這個蛙人在巡洋艦底部的活動目的。忽然,已鎖定的目標不見了……
兩國高層守口如瓶
這個蛙人後來到底怎麼樣了,至今眾說紛紜。據說,從那天晚上以後沒人再見過他。
第二天,英國報紙報道了有關潛泳愛好者克萊伯的消息,說他對巡洋艦很有興趣,因此冒險潛入艦底觀察巡洋艦的水下結構。不料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再加上下潛時供氧裝置漏氣,他拿生命當了兒戲。
但是,英國反對派的報紙卻做了另類報道,說蛙人克萊伯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名少校。
對英國政府的這個丑聞,蘇聯方面並未要求英方作出解釋。但英國首相艾登卻認為有必要就這一事件向赫魯曉夫表示歉意。他在給赫魯曉夫的信中說:「赫魯曉夫先生,據英國政府所知,一切都是軍情六處人員的工作熱情過高所致。您應該知道,情報部門有自己的工作規程。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向您深表歉意。」
這一事件也導致英國軍情六處處長約翰•辛克萊被解職。
半個世紀以來,這個「蛙人之死」被稱為「冷戰最大懸案」。多年來,英國媒體普遍認為,這個神秘蛙人就是英國王牌特工萊昂內爾•克萊伯——「007」系列電影的原型之一。
與此有關的兩國高層人士對這件事可能了解很多,甚至了如指掌,可是什麼也不透露。相反,好奇的人們說了很多,但對事情的真相卻知之甚少。
無頭屍體就是克萊伯?
一年以後,失蹤的英國皇家海軍少校仍毫無蹤影。這時,有人在奇切斯特地區的海灣發現了一具可怕的屍體,屍體身上裹著蛙人常穿的橡膠保暖服,奇怪的是這具屍體沒有頭和手腳。難道是克萊伯?軍情六處仍保持沉默。
英國官方的沉默使各種推測和假設不脛而走。一家報紙說,蘇聯人抓住了克萊伯,審訊後把他殺了。另一家報紙說,當時克萊伯被蘇聯特工從一個秘密艙口弄進船艙,帶回蘇聯。
後來,曾與克萊伯一起學過潛水的一個夥伴說,克萊伯有別出心裁的性傾向,他好像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被招募為蘇聯間諜。他曾潛入巡洋艦底部,為巡洋艦排除放置在那裡的磁性水雷,這是反對赫魯曉夫的人乾的,因為他們對赫魯曉夫攻擊斯大林大為不滿。
克萊伯到赫魯曉夫座船上裝水雷?
外界卻流傳了許多關於克萊伯為何到赫魯曉夫座船上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克萊伯是按英國軍情六處的計劃行動——在巡洋艦底部放置一種高靈敏度的裝置;
第二種說法是:克萊伯要把一種爆炸力極強的磁性水雷放到巡洋艦底部,這種水雷會在巡洋艦離開英國領海,到達公海時爆炸;
第三種說法正相反:克萊伯按軍情六處的安排,想盜走克格勃放置在巡洋艦底部的裝置。軍情六處對此不作任何反應。
不過克萊伯在赫魯曉夫座船上安裝水雷的說法實在太令人匪夷所思,因為一旦「奧爾忠尼啟則」號在英國水域爆炸,甚至導致赫魯曉夫被炸身亡,必將在英國和蘇聯之間引發一場戰爭。英國歷史學家相信,克萊伯當時安裝的不是水雷,而可能是一個竊聽裝置。
61歲的漢德利是克萊伯的親屬,她說:「我認為俄羅斯人的說法難以置信,克萊伯肯定是去清除水雷。」
半世紀以來,有關克萊伯之死的各種版本也層出不窮。有人認為,克萊伯是被蘇聯蛙人幹掉的。還有人稱,他在執行任務時被蘇軍用麻醉槍擊昏,在被帶到蘇聯洗腦後,成了蘇聯蛙人的教官。甚至還有人有板有眼地說,克萊伯其實早就被蘇聯克格勃「招降」,成了蘇聯間諜,這次只是找到了一個機會叛逃,在蘇聯,他已當上了黑海艦隊水下特種行動司令部的指揮官。還有人認為,是軍情六處借機安排他作為卧底打入了蘇聯海軍。1990年,一位前蘇聯海軍情報官員曾公開證實,克萊伯是在執行任務時被蘇聯人發現後擊斃的。
2006年3月,英國媒體推出了克萊伯失蹤之謎的新版本:他是被英國情報部門暗殺滅口的。退役後的克萊伯因身體和經濟原因情緒低落,產生了叛逃蘇聯的念頭。情報部門派蛙人將他殺死。
被蘇聯蛙人割喉嚨?
近日,退役的俄羅斯蛙人科爾特索夫也有新說法,當時只有23歲的他奉命潛水調查「奧爾忠尼啟則」號周圍水域的可疑活動,突然發現007正在船底下安裝炸彈,便悄無聲息地游過去,用匕首割斷了007的氧氣管和喉嚨,克萊伯的屍體隨後被潮水沖走。
他說:「我看到一名蛙人的身影,他穿著很薄的潛水服,正在艦只的彈葯倉附近的右弦擺弄什麼東西,我游近後發現他正在安裝一枚水雷。」
科爾特索夫向記錄片攝制組展示了當年殺死007的匕首,以及上級秘密授予的一枚紅星獎章。
被蘇聯神槍手射殺?
蘇聯社會對克萊伯這個神秘人物一無所知,因蘇聯媒體對朴茨茅斯港的蛙人事件隻字不提。最近,俄羅斯《歷史問題》雜志2007年第10期提供了關於該事件的最新線索。
如果不是蘇聯解體,如果不是克格勃分成幾個獨立的單位,這件事也許永遠無人提及。現在,幾位前克格勃特工不再懼怕其威嚴的上司,才透露了他們所知道的情況:
在風景優美的以色列海法市住著一個名叫約瑟夫•韋爾金的人,他已經在那兒住了幾年。此人與前蘇聯海軍情報部門曾保持直接聯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赫魯曉夫乘坐「奧爾忠尼啟則」號巡洋艦出行時,茲韋爾金正在英國倫敦為蘇聯情報部門效力。
據茲韋爾金說,克萊伯很愚蠢。那天他游向巡洋艦的時候,沒注意隱蔽。艦上執行警戒任務的一名蘇聯中尉和一名水兵從20米的高處發現了他。中尉命令水兵繼續留心觀察,自己取來了一支狙擊用的小口徑步槍。這時,克萊伯不見了,原來他躲到巡洋艦的龍骨下面。很快,他又浮出水面游動起來。也許,他的供氧裝置出了問題。被譽為神槍手的中尉立即向克萊伯的後腦開槍,克萊伯沉了下去。
那麼,克萊伯潛到巡洋艦下究竟是想干什麼呢?真相可能得到2057年才能知曉。因為英國政府早已決定,有關他神秘失蹤的歷史資料得在100年後解密。

⑼ 赫伯特·馮·卡拉揚的人物事跡

(1908年—1926年)
1908年4月5日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恩斯特夫婦再獲一子,取名為赫里伯特(Heribert Ritter von Karajan),即是後來的赫伯特。薩爾茨堡是一個有著濃郁音樂氣息的城市,莫扎特的故鄉,每年有名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就在此拉開帷幕。卡拉揚一家非常熱愛音樂。父親恩斯特會彈鋼琴,演奏單簧管,還經常參加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和薩爾茨堡州立劇院的各種活動。城裡的音樂家都很樂意和這一家子來往。父親除了帶孩子上交響音樂會外,還時常在家裡舉辦小型的音樂會。不難理解,兄弟兩人很早就接受鋼琴訓練,年長的沃爾夫岡首先學習音樂,到了1912年,赫伯特4歲時,也開始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他從8歲起就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基礎,為時10年。這音樂教育是多方面的,除了繼續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外,他還在薩爾茨堡的教堂唱詩班中參加合唱,另外更是師從弗蘭茲·紹爾學習和聲。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揚作曲和室內樂的老師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Bernhard Paumgartner),他很快就發現了卡拉揚身上的潛能,並對之顯示出父親般的關懷。卡拉揚經常駛著老師的軍用摩托車在郊野狂飆。包恩伽特勒不但誘發了卡拉揚對繪畫和雕塑的興趣,也正是他鼓勵卡拉揚後來走上指揮道路。其實,兩位家長才是赫伯特最重要的老師。在卡拉揚的家裡,兒子們要用「您」(德語:Sie,是德語中的敬稱)稱呼家長。恩斯特是一位嚴謹的人。他每天步行25分鍾上班,在路上將快要進行的手術通盤琢磨。這種作風無疑也深深地影響著日後的赫伯特,讓他養成事事做足准備的習慣。母親則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好人。卡拉揚12歲時,一次他在爬樓梯的時候失足,從20米高處墜下,腳部關節和脊椎受傷,後遺終身,母親馬塔對之的關懷照料令人動容。據卡拉揚的自述,他曾因自己在鋼琴方面的早熟,被人稱為「神童」,不過他從沒為這一稱號而去耗費力氣。經過5年的鋼琴課,卡拉揚終於在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兩年之後的1月26日,他在老師包恩伽特勒的指揮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1929年)
但這些音樂方面的小成就似乎還不能讓他的雙親立下心思,讓年青的卡拉揚將來以音樂為生。母親馬塔總希望卡拉揚能當上一名銀行職員。務實的父親則曾勸他說:「我知道你有音樂方面的天份,但你總得學一些實用的技術來糊口。」為了順從父親的意願,卡拉揚在1926年以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完成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大學的學習後,即去了維也納進入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不過他並沒有離音樂而去,而是堅持學習,所以他在研修技術的同時,還在維也納大學入讀音樂科學系和在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他在維也納跟隨新老師約瑟夫·霍夫曼學習鋼琴,還同時向亞歷山大·溫德爾(Alexander Wunderer)和弗朗茲·紹克(Franz Schalk)第一次學習他日後的職業:指揮。年輕的卡拉揚當時具有一個鋼琴演奏家的一切音樂才能。不過後來,一如羅伯特·舒曼,卡拉揚手指的腱鞘嚴重受傷,即使他本人作了一些荒誕的嘗試以使之痊癒,也沒見好轉,這讓他不得不在通往鋼琴家的路上止步,而將之轉到指揮的前途上。

亞歷山大·溫德爾在維也納音樂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作為老師,他就未必勝任。卡拉揚對指揮的知識主要不是來自於老師,而是職業實踐本身。但卡拉揚在維也納卻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歌劇劇目和更難得的—當時維也納的頂尖歌劇表演:當時卡拉揚並沒有什麼機會指揮樂隊進行實踐,卻和同學想到辦法來打發時間。
1928年12月17日,卡拉揚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指揮登場,指揮學院樂隊演奏羅西尼歌劇《威廉·退爾》的序曲。但是他可能意識到,當時毫無名氣的他在維也納很難找到工作,於是他決定回去薩爾茨堡一試。過了一個多月,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這位年輕的指揮家在家鄉作了自己的公開亮相,他延請並指揮了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曲目是施特勞斯的《唐璜》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演出很成功,並且,卡拉揚為自己贏得了機會—烏爾姆市立劇院的經理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經理在再聽過卡拉揚的指揮後,決定聘任這位年輕人在劇院指揮歌劇,月薪約為20美元。當時卡拉揚跟經理說道,自己並未指揮過任何歌劇,要接受這工作他得先研究一下。經理回答得很簡單:「沒問題,你過來研究就行了。」於是,烏爾姆之職成為了卡拉揚指揮事業的正式起點。 (1934年—1945年)
1933年納粹黨上台,德國音樂人才急劇衰減。就在那一年,布魯諾·瓦爾特,克倫佩勒,埃里希·克萊伯,弗里茲·布希被迫離開德國。有著猶太血統的作曲家作品被禁,門德爾松、馬勒或是荀白克都在此列。而欣德米特的歌劇《畫家馬蒂斯》被禁,富特文格勒為此大鬧納粹,辭去了其身上所有的終身職務,以47歲的年紀暫時退休。
而在這些大事發生不久之後的1934年,卡拉揚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職位—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這個劇院比烏爾姆的高一個檔次,樂團有70多人,合唱隊300人,而且帶領合唱隊的正是日後揚名合唱界的威廉·匹茲(Wilhelm Pitz)。以這樣的人員,卡拉揚迫不及待地上演了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而亞琛也是卡拉揚到柏林和維也納的跳板。1934年8月21日,他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了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到了1935年4月12日 ,卡拉揚更是被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卡拉揚以他當時27歲的年紀,成為了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但是,卡拉揚得作出一項妥協:被迫加入納粹黨。
1937年6月1日,卡拉揚受布魯諾·瓦爾特之邀,首次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劇目是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這是一場令人矚目的勝利。但卡拉揚也領略到了維也納歌劇院的艱難工作條件:大排練被取消,小排練里主角們唱兩句就要離去辦點私事。日後的1956到1964年,卡拉揚會更真切地體會到這些難處。而同在1937年,卡拉揚被邀請去指揮一支柏林的管弦樂團,但卡拉揚拒絕了,因為樂隊不能給他任何時間去排練。不過很快,到了1938年,樂隊就同意了卡拉揚的要求,先排練再演出。於是卡拉揚就在4月8日,首次和這支樂隊合作,指揮了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Haffner」,亦即第35號交響曲),拉威爾第2號《達夫妮與克勞伊》組曲和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而這支樂團,就是日後和卡拉揚合作35年的柏林愛樂樂團。
而在個人方面,卡拉揚在1938年7月26日與亞琛輕歌劇首席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兩人在亞琛附近的樹林里擁有一座房子。但是卡拉揚關注得更多的是其事業。而霍格羅夫與戈林夫人的友好關系幫助了卡拉揚進軍柏林。1938年9月30日他得到了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的機會,劇目是貝多芬的《費德里奧》。而到了10月21日,是卡拉揚的勝利時刻。他指揮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范·德·努爾(van der Nuell)稱之為「神奇的卡拉揚」(das Wunder Karajan)。
不管有沒有范·德·努爾的評論,卡拉揚開始在柏林揚名。雖然他被富特文格勒掌管下的柏林愛樂拒之門外,但是卡拉揚還是成功在柏林立足,他在1939年11月同時接受了柏林國家歌劇院樂隊長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兩職。他還在1940年2月18日於理查·施特勞斯面前上演了其歌劇《埃萊克特拉》,並得到作曲家的首肯。卡拉揚也到過被佔領的巴黎演出瓦格納的作品。而且其錄音生涯也即將開始,他與德國唱片公司簽下第一份合約期至1943年。卡拉揚的第一個正式錄音,是指揮柏林國立樂團演繹莫扎特的《魔笛》序曲(這些早期錄音為DG公司結集發行)。 (1945年—1954年)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但盟軍對其前納粹黨員的身份要進行調查,再加上富特文格勒的阻撓,卡拉揚的半退休狀態似還沒有盡頭。他被禁止在德國和奧地利演出。不過有一次例外
:1946年1月12日卡拉揚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本來他還被邀請去指揮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和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又譯:薔薇騎士),但演出就在最後一刻在蘇聯方面的堅持下被迫取消。幸好此時卡拉揚得到了兩個人的幫助,走出了困境,成功復出。一位是華爾特·李格(Walter Legge),當時英國EMI公司的古典音樂唱片製作人。另一位則是卡拉揚的導師和好友,指揮家維克多·德·薩巴塔(Victor De Sabata)。
1947年10到12月,卡拉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為EMI錄制了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後者的合唱部分由維也納歌唱協會合唱團(Wiener Singverein)擔任,該合唱團於當年10月第一次與卡拉揚合作),還有舒伯特的《第九交響曲》和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Das deutsche Requiem)。
非納粹化後的卡拉揚,很快就成為了歐洲音樂生活的中堅力量之一。1948年行程緊密。卡拉揚不但開始了與盧塞恩國際音樂節的合作(兩者的合作關系持續到1988年,1960年除外),還參加了當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包括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還有兩場音樂會,曲目分別是海頓,理查·施特勞斯,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而任職方面,他一方面接受了維也納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和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首席指揮兩職,並將它們訓練成一流的音樂團體。而另一方面在倫敦,他則與由李格組隊的愛樂管弦樂團(the Philharmonia)緊密合作,並在接下的幾年陸續製作了一系列名盤,如和鋼琴家李帕蒂合作錄制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和圓號手丹尼斯·布萊恩(Dennis Brain)錄制了莫扎特的《圓號協奏曲.,和李格的夫人伊麗莎白·施瓦茲科普夫錄制的一系列歌劇:《蝙蝠》,《法斯塔夫》,《漢塞爾與格蕾太爾.》,《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和《玫瑰騎士》,還有他自己的第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1952年,他帶領了這支樂隊做了第一次歐洲大陸之行。
而從1949年起,卡拉揚開始經常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合作,並成為其德國演出季的指導。卡拉揚對歌劇製作細致入微,排練數以月計。所以在那裡他雖然每年只將一到兩部歌劇搬上舞台,但卻是部部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卡拉揚在此曾與有著「歌劇女神」之稱的瑪麗亞·卡拉斯數度合作,如1954年有名的《拉美摩爾的路契亞》(Lucia di Lammermoor),並且為EMI留下了諸如《游唱詩人》,《蝴蝶夫人》等歌劇的錄音。
1949年,卡拉揚再度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演奏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不單是他故鄉的音樂節,就是拜魯伊特也向卡拉揚招手。1951年這個幾度風霜的華格納音樂節戰後重開。該年的音樂節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盛事。華格納的兩位孫子維蘭·華格納和沃爾夫岡·華格納首次上任製作。各地有名的華格納歌手齊集一堂。卡納匹茲布希為觀眾展現了他對華格納作品詮釋的獨特魅力—《帕西法爾》。而富特文格勒也到場指揮了一次令後世難忘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卡拉揚作為後輩,則在7月27日的音樂節開幕當晚指揮了《紐倫堡的名歌手》全劇,以及和卡納匹茲布希攜手指揮了《戒指》。次年,卡拉揚再度登台拜魯依特,指揮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兩次登台,皆有錄音,而且深得好評。其中《紐倫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演繹甚至被奉為卡拉揚所有詮釋之最佳。但是就在這兩次成功的演出之後,卡拉揚就再也沒有重登拜魯伊特的舞台。 戰後的柏林愛樂幾經危機,除了樂隊本身需要重建,人員要添補外,首席指揮問題始終需要解決,先是首席指揮里奧·波查德特(Leo Borchardt)被佔領區士兵射殺,後來由年輕的謝爾蓋·切利比達奇(Sergiu Celibidache)短暫接掌。1947年富特文格勒歸來,但在種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他要一直待到1952年才下定決心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但此時的富特文格勒已經力不從心。他的耳聾日漸嚴重,他需要西門子公司為指揮台安裝線路設備,以便聽到樂隊的聲音。而且富特文格勒人緣欠佳,與其他指揮的關系都比較緊張。早在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肺炎逝世前,柏林愛樂樂團就要考慮其繼任人問題,而候選人都是當時指揮界的能人:克魯依坦,切利比達奇,約胡姆,舒里希特,還有卡拉揚。
富特文格勒在1948年重返舞台,同時也意味著卡拉揚一直在維也納,柏林和薩爾茨堡這些音樂重鎮之前不得正門而入,加上卡拉揚身系繁忙的任務,所以他只得零星的機會與柏林愛樂樂團接觸。
到了1953—54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合作日益頻繁,他們不但錄制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還共同出席節日周音樂會(Festwochenkonzert)。這些演出得到了當時樂評家的熱烈贊賞。
經過這短期的磨合,卡拉揚的繼任只是時間問題。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逝世,正是柏林愛樂美國之行的前夕。當時卡拉揚正在羅馬一所酒店裡。他的秘書給他遞上一封來自維也納發出的匿名電報,上書「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法語:老王駕崩,新主萬歲。)就在第二天,柏林愛樂樂團經理格哈德·馮·韋斯特曼(Gerhart von Westerman)就立刻打電話給卡拉揚,請後者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韋斯特曼打這個電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紐約負責樂團訪美事務的有關方面致電他道:除非卡拉揚指揮,否則樂隊的旅美之行,免談。
至於卡拉揚方面,這支樂團正是他日思夜想要擁有的。他曾說:「我一定要得到這支樂團,因為他的素質讓我著迷,而且我也知道,和這支樂團一起我將能有什麼樣成就。我要一份終身合同,理由只有一個:我要在這支樂團身上花很多時間,以求他能與我最終同心同德。我不能讓一個新來的議員說著說著就結束我倆的合作關系。我必須承認,這支樂團通過幾十年的成長,正是成長為我夢寐以求的樣子。」
不過當時他還有斯卡拉的合約在身。為此卡拉揚與他的朋友兼老闆吉永高利(Ghiringhelli)進行了一次面談,後者很清楚柏林愛樂的職位對卡拉揚的意義,很爽快地同意了卡拉揚的跳槽。
另一方面,柏林愛樂樂團的成員也投票通過了對卡拉揚的任命,意味著卡拉揚將帶領樂團旅美。不過卡拉揚在這時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任命文書要在出發之前面交到他的手上並且其任命要得到官方確認。
1955年初,這對新組合踏上了前往新大陸的航班。該次出行贊助人就是西德總理阿登納。不過就在樂團和卡拉揚到達紐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的前一周,一陣反對的浪潮差一點就扼殺了這一次巡美演出。美國音樂家聯盟和「地方802」(Local 802)在2月20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名曰《音樂家反對納粹帶領的柏林樂團在此舉行的音樂會》。其實從2月8日到27日樂團正式在華盛頓拉開訪美帷幕這段時間內,紐約時報幾乎天天報道反對卡拉揚戰時納粹身份的抗議聲音。韋斯特曼在「地方802」文章刊出後一天聲明,自己與卡拉揚雖然的確加入過納粹黨,但只是純粹地為了在當時能繼續工作下去。雖然這聲明更多的是煽動了反對派的氣焰。不過這些反對最終還是未能成功,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次巡迴是由西德政府出資的。
2月25日樂團抵達美國,一切平靜。卡拉揚對此一切只是做了一簡短的聲明:「我不談政治,我只是作為一位音樂家來到這里。」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在接下來的6個星期以其聲音打動了美國聽眾和樂評界。他們分別在華盛頓,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辛辛那提和巴爾的摩等城市演出。樂評總體來說是正面的。而抗議的聲音則在紐約演出之時到達高潮,卡內基門外有人抗議,還有人放飛帶有反對標語的鴿子。但即使這樣,演出的進行也沒有受到影響。
這次美國之行,是一次真真正正的試用期。卡拉揚要向三方面交答卷:一是觀眾和樂評人,二是柏林愛樂樂團,三是西德政府。不但是藝術方面,卡拉揚還必須在道德和政治方面要表現成熟(例如在美國時言行是否得體,是否會被反對聲音打壓下去),才能顯示自己可勝任柏林愛樂首席一職。卡拉揚不負眾望,早在3月5日卡拉揚一行還在匹茲堡逗留時,就已傳出樂團大部分成員投票贊成卡拉揚成為他們第四任常任指揮的消息。而等到他和樂團返德之後幾天,其任命被柏林政府確認。卡拉揚再一次被問道,他是否願意繼承富特文格勒衣缽,帶領柏林愛樂樂團。他回答道:「萬分歡喜地接受。」於是,柏林愛樂的權杖歷經漢斯·馮·彪羅,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終於傳到卡拉揚手上。 1956年到1971年,卡拉揚在歐洲炙手可熱。他先是出任了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歷時4年。在1957年,除了率領柏林愛樂樂團首次訪問日本之外,他還接受聘任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以一改這座歷史悠久的歌劇院頹落之勢。在他身上的職稱還有:1967年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終身指揮,維也納歌唱協會終身指導,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之一,1969到1971年繼去世的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擔任巴黎管弦樂團音樂顧問。
1959年,卡拉揚除了和維也納愛樂在59年秋季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等地演出外,還再次為DG公司錄音,和柏林愛樂樂團製作出自己第一張立體聲唱片,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這同時也標志著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長時間的合作的開始。當時的卡拉揚雖然與EMI有錄音合約在身,但是柏林愛樂卻與德國唱片公司簽下過合同。因此合約需要進行修改,使得這對組合能同時為兩家品牌錄音。在EMI旗下卡拉揚的錄音活動後來一直持續到1984年,並錄制了不少歌劇,另外還有一些不曾為DG錄制過的作品,例如舒伯特的交響曲全集。
有了柏林愛樂和大唱片公司作後盾,卡拉揚就開始有計劃大規模地錄制古典音樂世界裡的管弦樂作品。不過,1959到61這三年間,他只是很謹慎地錄制了一些管弦樂炫技曲(Showpieces),例如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安東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中的幾首,還有德裡布和肖邦的一些舞曲,不過這些錄音一朝製成,即成經典。到了61年末,卡拉揚終於開始有大行動,為DG公司錄制樂聖貝多芬的全套交響曲,並在62年完成,即俗稱的「紅卡」。時至今天,縱然市場上有著難以勝數的貝多芬交響曲全套,但是這套錄音依然光彩奪目,飽受贊賞。其實,卡拉揚早在接手柏林愛樂樂團時,就已經開始准備這套錄音製作。在第一次美國之行前夕,他就排演了《第五》。《第七號》他在55到59年上演過三次。到了開錄前,除了《第二》和《第八》,他已將其他交響曲在音樂會上過了最少一遍。
以同樣的精心准備,卡拉揚和樂團在63,64年還錄制了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而柏林愛樂樂團終於在1963年10月15日迎來了自己的家—柏林愛樂大廳。這座大廳是應卡拉揚的技術標准而建成的。一如瓦格納為拜魯伊特節慶劇院在開幕之際所做的一樣,卡拉揚指揮樂團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示喜慶。

熱點內容
發生腳本錯誤怎麼辦 發布:2025-01-17 06:03:02 瀏覽:793
刪除文件夾時顯示在另一程序打開 發布:2025-01-17 06:03:01 瀏覽:543
安卓手機怎麼裝驅動 發布:2025-01-17 06:02:17 瀏覽:622
安卓微信拍了拍怎麼改 發布:2025-01-17 05:57:31 瀏覽:46
BMF伺服器的系統服務怎麼關 發布:2025-01-17 05:50:29 瀏覽:876
免刷安卓系統怎麼進入usb調試 發布:2025-01-17 05:48:21 瀏覽:837
資料庫的三層架構 發布:2025-01-17 05:17:36 瀏覽:149
雲頂之弈有人開腳本怎麼舉報 發布:2025-01-17 05:16:59 瀏覽:682
sql包含數字 發布:2025-01-17 05:11:56 瀏覽:292
密碼忘記了怎麼查看 發布:2025-01-17 05:02:30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