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的訪問團訪華
1.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記影響
馬戛爾尼使團的訪問雖然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但它開啟了一次東西方大國之間的首次直接接觸。這次失敗的嘗試雖然沒有實現其貿易和外交目的,但它在無形中拉開了中英關系的新篇章,對後續的兩國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3年後的嘉慶二十一年,英國再次派出訪華使團,由羅爾·阿美施德為主使,托馬·斯當東為副使,他們肩負著重提英國要求的使命。然而,由於使團堅持不肯按照清朝的傳統禮節行三跪九叩禮,最終被拒於門外,導致了此次訪問的失敗。
又過了24年,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破了中國的封閉。在第一次訪華事件的半個世紀後,清朝政府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屈辱的條約中包含了乾隆時期英國未能從外交途徑獲取的諸多權益,以武力為代價,英國實現了其目標。
總結來說,馬戛爾尼使團的訪問和其後的英國使團,盡管結局各異,但都揭示了中英關系的變遷,從最初的外交碰撞,發展到後來的軍事沖突,這些事件深刻地改變了兩國的歷史軌跡。
(1)史上最大的訪問團訪華擴展閱讀
清乾隆年間中英兩國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是為中英兩國首次正式通使。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統一台灣,翌年,開放海禁,同時指定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四地為對外通商口岸(一說四榷關是廣州次固鎮、泉州廈門港、松江和寧波)。乾隆五十七年,英政府派出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由數百餘人組成的龐大使團前往中國。
2. 歷史事件評述——馬戛爾尼訪華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又稱馬戛爾尼來華,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想在開拓中國市場的同時搜集情報,於是派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的事件[1][2]。
然而,由於中英兩國政治、經濟結構的截然不同,而雙方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社會制度和歷史傳統,在各自的利益上採取了互不相讓的頑強抗爭態度。因此,在這次外交活動中雙方的沖突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並由此導致外交談判的失敗[3]。
馬戛爾尼使團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是中英之間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