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阿明訪問中國
1. 伊迪·阿明生平
伊迪·阿明,這位飽受爭議的人物,出生於烏干達西北部科博科附近的小村莊,據稱是1926年,但也有記載顯示他生於1925年的坎帕拉。他來自卡誇族,父親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而母親則是盧格布拉族的親屬。阿明早年生活貧困,母親在盧加濟撫養他,他的教育僅限於四年小學,因此他是個半文盲。阿明憑借出眾的體魄,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運動員,烏干達全國拳擊賽冠軍,並且是尼羅河曲棍球隊中唯一的非洲黑人球員。
20世紀40年代,阿明在烏干達的出路在於加入英國殖民軍隊,他在非洲來復槍團第4營服役,曾參與解放緬甸的戰斗。他的體格和機敏使他在軍隊中步步高升,特別是在鎮壓茅茅族時表現突出。1962年,烏干達獨立的籌備階段,阿明因為一次暴行被捕,但奧博特總理卻保護了他,這成為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阿明在奧博特的庇護下,逐漸成為總理的親信,1966年掌握了軍權,並在烏干達推翻國王後成為領導人。
然而,隨著權勢的增長,阿明與奧博特的關系變得復雜。奧博特試圖控制阿明,通過提升職位削弱其軍權。1971年,阿明因軍隊資源流失被要求解釋,隨後他的行動導致軍事政變,10天後他掌握了全國。盡管阿明受到民眾歡迎,他以鐵腕統治,處決對手,利用部族分歧以維持統治。在國際舞台上,他的行為引發爭議,如驅逐亞洲人和號召滅絕以色列民族,盡管存在人權侵犯的指控,他仍於1975年當選非洲統一組織主席。
隨著烏干達經濟的惡化,阿明的統治面臨挑戰。國際援助減少,尤其是在1978年,他發動對坦尚尼亞的戰爭以轉移視線,但最終失敗,被迫流亡至利比亞。盡管有卡扎菲的援助,他最終在烏坦戰爭失敗後下台,2003年7月,阿明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醫院因病去世,享年77歲,留下13名妻子和54名子女,他們多數居住在歐美地區。
(1)伊迪阿明訪問中國擴展閱讀
烏干達前總統。行伍出身。歷任各級軍職,1968年集國家軍權於一身。1971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米爾頓·奧博特政權。1976年任終身總統。任職期間驅逐8萬名亞洲人出境,屠殺和迫害國內的阿喬利族、蘭吉族和其他部族達10~30萬人。1979年烏干達民族主義者在坦尚尼亞的支持下,進行烏坦戰爭推翻了阿明政府。阿明逃亡外國,後隱居沙烏地阿拉伯。
2. 烏干達總統阿明的資料
伊迪阿明將軍(General Idi Amin Dada Oumee,1928年5月17日—2003年8月16日)是東非國家烏干達1970年代的前軍事獨裁者,曾被稱為「蘇格蘭王」。 阿敏將軍的生年有爭議:他自稱於1926年在烏干達西北部科博科(Koboko)附近的小村出生,但有人表明其生於1925年在Kampala出生。[1]他是卡誇族(Kakwa)人。父親篤信伊斯蘭教;母親為與卡誇族有著血緣關系的盧格布拉族人。 阿敏幼時家貧,只上過四年小學,為半文盲,曾經是拳擊冠軍,後來加入軍隊,服役於英國殖民政府的非洲步槍隊。初期由於身體強壯,為人機敏,得以升遷。後在清剿茅茅族等部族有功,獲得進階。並在烏干達推翻國王弗雷蒂獨立時,獲得當時總理奧伯特的信任,總攬軍權。其間出兵援助剛果,偷運大量黃金及象牙,中飽私囊。然而奧伯特此時培養其親信,使得阿敏認為其抽剝了自己的軍權,二人矛盾加深並由於其他原因,加之軍隊支持,阿敏在1971年1月15日趁其不備時發動政變。 他於1971年1月25日至1979年4月13日在任期間,處心積慮入侵烏干達南部鄰國坦尚尼亞,尋求以色列及英國幫助。後來獲得利比亞等伊斯蘭國家支持,使得烏干達與以色列產生矛盾。阿敏奉行恐怖統治,烏國內被殺人數達數以十萬計,當中主要是反對他的政客。他還仇視並驅逐烏干達亞裔居民,此舉直接導致與英國關系惡化,期間還不斷自封新的頭銜:終身總統、大英帝國征服者等等。 下台後他攜同四個妻子、數名情婦、以及二十多名子女流亡到利比亞開始其流亡生活,由於他的保安跟當地警察發生沖突,阿敏被迫離開,先短暫至伊拉克,及後定居在沙烏地阿拉伯,2000年曾接受美國記者采訪。 他在2003年7月18日因高血壓送至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市的費薩爾國王專家醫院;並因病引致多重器官衰竭,於2003年8月16日在該醫院去世(該醫院曾在7月21日發布他已陷入深度昏迷的消息),去世幾小時後其遺體隨即在當地下葬。阿敏一生中共有妻子13名,並育有子女54名,他們多居於美國和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