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南起韓國訪問
1. 如果沒有1941年的那場大火全斗煥和韓國歷史會如何發展
若1941年的那場大火未發生,全斗煥的人生軌跡將如何演繹?我們不妨進行一番設想。在20世紀前半段,大量朝鮮族民眾移居中國。全斗煥一家在1939年移居吉林,如未返回朝鮮,應成為中國朝鮮族公民。以趙南起上將的經歷為參考,他於1945年加入解放同盟,參與革命活動,並在1947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趙上將作為朝鮮族青年,憑借其文化、意志與年齡優勢,極有可能在1947年的磐石縣解放時主動參軍。
成為解放軍戰士後,若全斗煥在解放東北、華北和中南的戰爭中未遇不測,則可能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連、營級幹部,隸屬於東北民主聯軍或東北野戰軍。他的政工幹部背景或使其走此路線,1955年時或已晉升為43軍下屬團或人武部政治處負責人,獲大尉或上尉軍銜。
若全斗煥留在海南軍區,他可能擔任海南某縣或市人武部政委或軍分區主官,參與「三支」「兩軍」工作,直至1968年擔任海南行政區革委會委員或某縣革委會主任、海南行政區委委員。海南在1967-1968年期間,動亂情況相對溫和,軍區對全島控制有力,全斗煥大概率不會面臨如1980年光州的挑戰。
全斗煥在特殊年代中的表現,基於他在現實世界中的能力,或在1968年開始的運動中大放異彩,使海南地區局勢更加緊張。他可能會利用職權任用親近幹部,促進地區秩序恢復與生產發展。進入1970年後,若得到廣州軍區領導的認可,全斗煥可能晉升至軍區機關,擔任政治部領導,乃至廣州軍區政治部下屬二級部領導,步入高級軍官行列。
1973年許世友將軍成為廣州軍區司令員時,全斗煥若已晉升師級幹部,可能成為軍區機關或廣州軍區政治部下屬領導。然而,廣州軍區的運動中,全斗煥的舉動可能引起北京不滿,最終導致運動終止。全斗煥的仕途或在這一時期遭遇挫折,需在80年代初以軍級地位離開部隊,或繼續在其他單位「發揮余熱」。若贏得許世友和韋國清的支持,全斗煥可能享受一段平穩的仕途,直至1979年自衛反擊戰爆發,成為陸軍某軍政委的可能性增加。
80年代中期新老幹部換屆之際,全斗煥憑借政治能力,可能成為大軍區機關政治部領導,至1988年軍銜恢復後,有機會晉升至少將軍銜,並在1993年再次晉升上將軍銜。然而,這番設想僅為假設,不應太過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