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訪問大陸
A. 連戰與宋楚玉大路之行之現實意義
台灣兩個主要在野黨領袖,沖破半個多世紀的人為藩籬和現實的種種羈絆,在半個月內先後訪問大陸,颳起一股強大的「登陸」旋風,使原本對危險的兩岸關系充滿緊張、擔心、焦躁、憤慲、悲觀等種種情緒,驟然間為之一掃。這無疑是幾十年來兩岸關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它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轉折,對兩岸關系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進程將產生深遠影響。
有輿論認為,
國民黨和親民黨,不過是台灣的在野黨,沒有「公權力」,無論連戰還是宋楚瑜與大陸只能達成「原則」共識,如果執政的民進黨和台灣當局不同意,不「接招」,再好的主意和建議也是枉然,因此對連宋訪問不要「過於樂觀」,不要「評價過高」。這種輿論在某種意義上有一定道理,但不夠全面,不夠辯證,眼光不夠長遠。不應把台灣當局的態度作為衡量連宋訪問大陸的意義和影響的主要尺度。
說連宋訪問大陸標志兩岸關系的重大轉折,主要基於以下理由:
一、 國共兩黨正式結束過去,開創未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兩個主要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恩怨史,今天的所謂台灣問題也是兩黨恩怨的產物。在新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領袖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領袖連戰以及與國民黨有淵源的親民黨領袖宋楚瑜,捐棄前嫌,實現「跨越海峽」、「跨越世紀」的握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等於向海峽兩岸、向全世界公開宣布,兩黨正式結束過去的恩怨,實現和解,並為共同的目標攜手開創未來。從此,兩黨徹底甩掉了「歷史包袱」。
二、 建立了兩岸多黨對話的新機制。兩岸間的問題,是需要溝通和對話,求得共識,才能解決的。尤其涉及兩岸的政治問題,涉及建立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兩岸關系,沒有兩岸政黨的溝通和對話,是無從著手的。但由於過去兩岸對立、兩岸政黨對立或互不來往,這種溝通和對話渠道無法建立。即使兩岸某些政黨之間感到有交流溝通的需要,也「無能為力」。胡錦濤總書記能夠邀請連戰主席和宋楚瑜主席,而連主席敢於作「破冰之旅」、「和平之旅」,宋主席敢於作「搭橋之旅」,正是他們有歷史使命感、有民族責任感和有膽識的表現,是他們啟開了兩岸「黨對黨」對話的大門,這種功績將永載史冊。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共產黨把這種對話的門敞得很開,歡迎任何認同一個中國原則,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台灣政黨、團體和有代表性的人士來大陸商談,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而且談什麼都可以。這種對話機制至關重要,它為致力於改善兩岸關系的政黨、團體提供了「工作平台」或著力點,為和平商談兩岸關系任何問題創造了有益的氣氛,確立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和有效的途徑。
三、中國共產黨與國親兩黨就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以及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系等若乾重大原則問題達成共識,並就「三通」、進口台灣種農產品等直接關系台灣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達成一系列共識,這必將有力地增強台灣的主流民意,進一步凝聚人心,推動兩岸和平、穩定關系的建立,有利於兩岸沿著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的健康方向發展。 人們從大陸與江丙坤副主席達成的「十二項共識」,與連戰主席達成的「三點體認」、「五項促進」,從與宋楚瑜主席達成的「六點共識」中可以清楚看出,每一項共識和措施都符合兩岸人民的和平願望,都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都符合台灣人民的福祉,順民心,合民意。台灣人民從這些共識和建議措施中可以看出大陸的誠意,有利於增進互信。
四、中國共產黨與台灣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的政黨的和解和合作,對「台獨」勢力是可怕的惡夢。 大陸和國民黨、親民黨在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這樣重大原則問題上雖有共同點或交集,但過去黨與黨之間沒有直接聯系,在反「台獨」問題上形不成合力,有時還被「台獨」牽著鼻子走,處於被動境地。國民黨和親民黨在「台獨」勢力操弄民粹之下,有時怕戴「聯共賣台」的帽子,不敢與大陸互動,不敢理直氣壯地反「台獨」。此次,國民黨、親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走到一起了,發出了反「台獨」的共同聲音,這是對島內反台獨勢力的巨大鼓舞,構成對台獨勢力的空前遏制。最近,死硬「台獨」分子李登輝,對連宋訪問大陸歇斯底里地詛咒,說他連日來「不悅到了極點」,「氣得好幾天睡不著覺」,並乞求國際上插手台灣問題,就是「台獨」分子預感到前景不妙的最好寫照。
五、大陸和國親兩黨握手,將有利於阻止美日外國勢力支持「台獨」的圖謀。大陸和台灣的兩個強大的在野黨聯手,必將主導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方向,兩岸中國人將自主地致力於建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系,中國人將堅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將使外國勢力企圖插手台灣事務增加難度。外國干涉和破壞,從來都是通過內部代理勢力實現的。島內,這種勢力越小,抵制外界干涉的勢力越強,外國勢力就越難鑽空子。美日在骨子裡企圖讓台灣實現「和平獨立」,認為這最符合它們的戰略利益;美國不贊成「急獨」,那樣會把美國拖入戰爭,並不符合美國利益。但《反分裂國家法》表明,中國是不會讓台灣獨立的,不管是「急獨」還是「和平獨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可能認為,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關系,同時與正在崛起的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未必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連宋訪問大陸並取得豐碩成果,將不可避免地沖擊和影響台灣執政當局的兩岸政策。國民黨和親民黨雖是在野黨,但本來就是有很強實力的在野黨,他們在民意支持方面與泛綠陣營一直不相上下,在立法會還擁有多數席位。這次兩黨領袖訪問大陸,大大提升了兩黨的氣勢,兩岸「和平、和解、合作、雙贏」的共識深深打動台灣人民的心,從而出現陳水扁支持率創歷史新低,而連戰、宋楚瑜支持率大幅飆升的新景象。泛綠陣營矛盾四起,陳水扁和李登輝公開對罵,「台獨」勢力亂了陣腳。面對如此形勢,台灣當局如何因應,無非是兩個選擇:一是順應大勢,調整兩岸政策,採取積極行動落實連宋訪問大陸的積極成果,緩和和發展兩岸關系,為台灣人民做點實事、好事,那樣對民進黨和陳水扁都有好處。如果陳水扁和民進黨領導人有膽量放棄「台獨」立場,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重開兩岸商談,也來個大陸之行,那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筆,人民歡迎。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十分痛苦,台灣當局恐怕沒有那樣的膽識去做。第二個選擇,就是繼續原來的政策,對連宋的訪問成果哪怕對台灣人民再有利,也百般阻撓。那也不會從根本上降低連宋訪問大陸及其成果的影響,只會進一步喪失民心。連宋「登陸」成果的落實只是遲早的事,因為它對兩岸人民、特別是台灣人民有好處。
歷史將會以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連宋「登陸」確實是兩岸關系的重大轉折。但這種轉折,離祖國和平統一的目標還有漫長的路程。在已顯露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趨勢和曙光的時刻,要警惕是,頑固「台獨」勢力的頑抗和不願意中華民族崛起的外國勢力的破壞。
B. 公開提出兩國論的是誰
李登輝
兩國論是1999年7月9日下午,當時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時,對於台灣地區與大陸之關系的一個詮釋。即:1991年以後「修憲」之後,以將台灣地區「范圍」限定於台、澎、金、馬,台灣地區正副領導人與「國會議員」也僅為台灣地區選出,並也承認大陸的合法性。台灣和大陸的關系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state)與國(state)的關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政府」,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內部關系。
(2)李登輝訪問大陸擴展閱讀:
從1949年開始,台灣地區與大陸處於敵對隔絕狀態。1987年,當時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重開接觸。
1990年,李登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連續成立「統一委員會」(「國統會」)、台灣陸委會(「陸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兩岸互動益形密切,但關系的定位一直未有明確定位。
1993年4月,「海基會」與「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但1996年李登輝訪問美國後,兩岸關系陷入低潮。
C. 初二的歷史知識
1「兩航談判」 自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台後,海峽兩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接觸談判是在1986年5月。這是一起因偶發事件引發的兩岸談判,台灣當局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拉上了談判桌。
1986年5月3日下午3時10分,一架編號「B-198」的台灣「中華航空公司」波音747貨機,在飛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啟德機場後,突然偏離航線,朝北飛行,稍後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機長王錫爵要求在祖國大陸定居,同行的另兩名機械師要求回台,機上共有貨物22萬磅。事件發生當天,中國民航致電台灣「華航」,請其盡迅派人到北京商談有關飛機、貨物和機組其他成員的處理問題。
面對這一突發的事件,台灣當局立即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與中共談判但不談判又解決不了問題。經過權衡利弊,為避免給外界造成國共兩黨在進行談判的印象,蔣經國最後決定在堅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託第三者「香港國泰航空公司」全權代表「華航」與中國民航協商解決人機交接事宜。蔣經國還指示「華航」依國際慣例解決善後工作。這一不合適宜、多此一舉的決定自然遭到祖國大陸的反對。祖國大陸方面認為,這純屬兩個航空公司之間的業務性商談,並不涉及政治問題。既然是交接,就應當由當事雙方直接地、負責地辦妥交接事宜,以確保飛機和願回台灣的另兩名機組人員安全返回台灣。中國民航再次致電「華航」,催其盡快作出答復,並提出如果台灣方面認為到北京不方便的話,也可到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協商。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交涉後,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華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歷史性商談,就交接貨機、機組人員和貨物事宜達成協議,簽署了「兩航會談紀要」。
2.「金門談判」 80年代後期,由於台灣當局拒絕兩岸「三通」,奉行單向的開放政策,限制大陸民眾與台灣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陸居民私渡去台的現象。台灣軍警對大陸私渡入台人員採取不人道的強制「並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灣海峽連續發生數起大陸同胞在遣返過程中遭受人身傷亡的事件。1990年7、8月間,發生了因「並船遣返」導致25人被集體釘在船倉內窒息死亡,以及21人因遣返船被台軍艦撞擊落水身亡等兩起慘劇,台灣軍警的殘暴行徑遭到兩岸人民的一致譴責。
1990年8月,為避免再次出現死傷悲劇,切實解決私渡人員的遣返問題,中國紅十字總會向台灣紅十字組織建議,雙方簽定遣返作業協議,將私渡人員遣返納入規范程序,使遣返作業在兩岸紅十字會組織的見證下進行。背受強大輿論壓力的台灣當局,對於中國紅十字總會的建議很快作出了積極的回應。考慮到簽署協議需要實地考察遣返路線,同時也為了照顧台灣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雙方決定協商地點定在當時尚未解除「戒嚴」、仍是國民黨「戰地」的金門島。
1990年9月11日上午,中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韓長林等4人乘坐一艘懸掛白底紅十字旗的鐵殼船,從廈門東渡碼頭出發,徑直朝金門方向航行。在下榻的「仁愛新莊」,韓長林等與台灣紅十字組織秘書長陳長文等就兩岸紅十字組織參與見證主管部門執行海上遣返事宜進行了協商,並於12日簽署了協議。雙方本著切實解決問題、迴避目前尚難以解決的兩岸政治分歧的務實精神,就見證遣返的原則、對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
3.第一次汪辜會談
新華社電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主持這次會談。這是兩岸授權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首次舉行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會談」是在兩岸兩會於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舉行的。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協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經過香港會談及兩會函電磋商,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海基會表述內容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表述內容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在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汪辜會談」就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聞等領域的交流進行了協商,簽署了四項協議,受到了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
四項協議包括《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在《汪辜會談共同協議》中,「雙方認為應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確定了兩會事務性協商的議題,同意就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兩岸工商界人士互訪等問題擇時擇地繼續進行商談,就加強能源、資源之開發與交流進行磋商,並同意積極促進青少年互訪交流、兩岸新聞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則商定了海協與海基會各層級負責人的定時會談與機制。其他兩項協議則由兩會付諸實施。
「汪辜會談」推動了兩岸談判進程,也促進了兩岸交流蓬勃發展。但這樣的大好局面後來遭到了台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的蓄意破壞。1995年李登輝借私人訪美進行分裂中國的活動,毒化兩岸關系,兩會協商被迫停止。
4.第二次汪辜會談:
1998年,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氣氛有所緩和。當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北京。汪道涵與辜振甫在上海再度會晤。「汪辜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雙方達成了包括繼續進行政治、經濟等廣泛內容的對話及汪道涵會長應邀訪問台灣的四項共識。
5.連戰訪大陸:
2005年5月3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前台灣行政院院長連戰及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結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訪問返回台灣。臨行前,連戰先生在上海浦東機場發表臨別感言時表示,待到「楊柳又青了」的時候再相見。現在,伴隨著連戰先生的話音,台灣海峽兩岸已然翻捲起和解的春潮。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很可能因為這股春潮而掀開新的一頁。
·台灣問題:「外力」的存在總是將水越攪越混
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與分治,是56年前國、共內戰的結果,也是當時世界冷戰格局的產物。在今年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偉大時刻,1943年11月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為國際法律文件,早就庄嚴宣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中國政府對台灣享有主權的神聖地位。美國喬治頓大學法學院院長沃爾曼教授曾專門撰文指出,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主權歸屬,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專門制定任何一項國際法文件來予以確認。
然而,冷戰使得台灣變成了美國圍堵所謂「中共擴張」的前哨陣地,也使得台灣問題與美國在東亞的地緣戰略利益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灣淺淺的海水,帶來了數不盡的鄉愁。
90年代初冷戰結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台灣島內的政治民主化原本應該為兩岸和平與統一創造歷史性的契機,但由於李登輝等台獨勢力作祟,兩岸關系悲劇性地日趨緊張。1999年9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妄圖藉助大國政治中利益競爭的復雜和詭異,「挾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條背叛祖國、實現台獨的分離主義路線。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帶有鮮明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形形色色的台獨勢力更加猖狂。泛綠陣營為了拉攏選票,達到長期執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動「台灣意識」以對抗和瓦解「中國認同」,藉由「撕裂族群」瘋狂地鼓吹和叫囂台灣要「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台灣大選將這種人為的「藍綠對立」以及「中國與台灣」的對立推進到了新的高度。陳水扁雖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重申了「四不一沒有」,但由於台灣當局台獨主張未變,一切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政策不變,台獨勢力早就一直在爭取的「共投、制憲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國化」行動在台灣島內也不斷發展。
面對兩岸局勢的濃濃陰霾,2005年3月中國大陸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並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四點建議」向台灣當局昭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反台獨的決心和願意對話的善意。
兩岸局勢從90年代初一路走來,可謂風雨飄搖、幾度經歷危機。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台獨勢力竭力利用各種國際因素對抗中國大陸的主權訴求,堅持走台獨冒險主義道路;二是因為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台灣問題事實上成為了大國角逐的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台灣當局也頻頻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民意牌」和「經貿牌」等手段,妄圖達到台獨目的;即便無法實現實質台獨,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觀念等領域與中國「劃清界限」。台獨勢力背後各種「外力」的干預與影響,一直是台灣海峽兩岸關系動盪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國政府一再嚴正聲明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任何國家無權干涉;然而,國際關系中實力對比的微妙現實,以及大國政治中私利至上的權力本質,客觀上也難以完全釐清台灣問題是「國內」、還是「國際」問題的界限,更讓台灣問題總是隨著東亞政治的變化而起伏跌宕。
·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連戰先生此次率團訪問大陸,不僅和胡錦濤總書記進行直接對話,建立起了海峽兩岸黨對黨的溝通與協商機制;最重要的是,兩黨領導人時隔59年的握手,向國際社會宣示了兩岸中國人有決心、有能力自己解決兩岸分歧與沖突;建立台海兩岸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新架構,不但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兩岸政治家可以共同開創的美好前景。
隨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5月5日赴大陸訪問和目前正在商討中的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的來訪,兩岸政治人物直接對話的新現實已經出現。台灣的陳水扁「政府」盡管在短期內還不會實質性地跟進,從而藉助連先生訪問的東風徹底開啟兩岸當局者之間對話的大門,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當然,我們對連戰訪問能否帶來台灣島內政治生態的改變和多大程度上觸動民進黨政府還不能盲目樂觀。然而,台灣島內真正著眼於人民幸福和華夏子孫共創民族振興的各種政治勢力,事實上已經無法躲避兩岸政治對話的大潮。正如連戰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所提到的,他的來訪是順應「民意潮流」和「歷史潮流 」的雙重結果。連戰來訪與中國大陸方面所達成的廣泛成果,是90年代到現在15年間兩岸關系沒有出現的歷史轉變,是開啟兩岸未來發展歷史新進程的「鑰匙」,更是國際社會在若干個月之前還很難預期的偉大願景。
對於東亞的國際關系來說,連戰先生的此次訪問,是打破台海僵局、轉變兩岸關系長期緊張的重要時刻。台海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符合東亞各國人民的利益,更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合作。兩岸政治對話進程的啟動,將開始扭轉90年代以來台灣政局發展一直不利於中國大陸的消極趨勢,給台灣問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兩岸溝通對話的積極因素。在這一歷史時刻,在東亞地緣政治環境中,台灣問題難得一見地開始出現向「中國大陸」傾斜的建設性態勢。這無疑將有利於鞏固和發展中國在東亞的戰略地位,賦予中國政府更多的主動性來與其他國家討論普遍關心的台灣問題。
同時,對於出於牽制中國崛起的各種國際勢力來說,兩岸中國人自己在台海問題上逐步開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廣泛經貿聯系、軍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層的社會互動基礎上的「緊密型」聯系,無疑能打擊他們與台灣加強軍事與戰略聯系的政治意願,讓那些想要在台灣問題上做文章、做手腳以防範所謂「中國威脅」的勢力頭腦要「清醒」一些,在和台獨勢力「眉來眼去」時的熱情要多少「收斂」一些。雖然不是現在,也很可能還有漫長的時間,但歷史終將證明,在冷戰時期由於意識形態對抗,而在後冷戰時代又由於台獨勢力的挾洋自重而導致的「外力」介入台海事務的過程,從此次連戰先生訪問開始,將逐步進入一個「衰退期」。
中國政府此次抓住歷史機遇,與中國國民黨一起開創兩岸政黨交流新時期的抉擇,沉重地打擊了台獨勢力,擴大了島內維護現狀與穩定的主流民意,為防止台海局勢失控、逐步消除台海緊張這一長期的區域熱點問題,提供了最為堅實和可靠的路徑。在和平、穩定與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系務實開拓的歷史潮流帶動下,台灣問題的「降溫」將會給東亞區域合作帶來新的生機,也有可能逐步促成東亞多邊地區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
6.胡蕭會
4月12日,蕭萬長應邀出席在海南舉辦的博鰲論壇,並實現了「胡蕭會」。盡管蕭萬長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參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台灣新當選的「准副領導人」,因此這次胡錦濤總書記與蕭萬長的會面,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歷史性的重要標志。
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蕭萬長時提出「四個繼續」,即「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推動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磋商,繼續關心台灣同胞福祉並切實維持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繼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談判」。蕭萬長則表示,「政策要開放,態度要務實,步伐要穩健,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才能走得順,也才能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為兩岸關系開創互信、互諒、互助、互利的新時代」。蕭萬長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十六字方針」是馬英九准執政當局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半個月之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主席在會見連戰時指出,當前台海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兩岸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這「十六字方針」成為新形勢下大陸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可以說,在新形勢下,海峽兩岸「雙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成為海峽兩岸關系改善與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7.吳伯雄訪大陸:
2008年5月27日-30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了大陸。吳伯雄在南京拜謁了中山陵,並揮毫題詞「天下為公,人民最大」。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吳伯雄舉行了會談。胡錦濤強調,在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希望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繼續依循並切實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實實推動兩岸關系不斷取得實際進展,增強廣大台灣同胞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信心。胡錦濤高度肯定吳伯雄為促進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和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高度肯定國民黨堅持「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指引的兩岸關系發展方向。胡錦濤指出,事實證明,國民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積極發展兩岸關系的立場和主張,得到了大多數台灣民眾的肯定。
8.第二次陳江會
第二次「陳江會」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開的,盡管發生過抗議事件,但還是達成了包括基本實現「大三通」在內的六項協議。
D. 張學良有回去新中國嗎
沒有回過新中國。
「西安事變」名將張學良自1949年被蔣介石帶往台灣後,再也沒有回過大陸。事實上張學良將軍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訪問北京和沈陽老家,並曾通過絕對信賴的密友穿針引線,眼看張學良將軍就要成行,可惜最後關頭出了問題,令張將軍抱憾終生。
1956年全國政協禮堂舉行西安事變20周年紀念大會,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王冀的父親也應邀參加。當時周總理稱張學良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很歡迎回去走走。張的理由是:「李登輝准許他到美國來,他不能藉此機會就跑去大陸。這樣做對李登輝不好交待。」大陸去不成了,張學良也不想留在台灣,就申請前往美國。就此留下一生遺憾。
(4)李登輝訪問大陸擴展閱讀:
張學良返鄉心切,亦可由親近張的台方人士處得到驗證。如院士張捷遷1993年接受《明報月刊》采訪提到:「張老先生非常想念他的家鄉,願意在適當時候回去看看」。再如,張的口述史作者郭冠英也講:「張學良一直跟我說:『對東北想極了!很想回東北。『」其餘如祖炳明、張閭瑛等,所述大致相同。
張閭蘅也曾說,其實沒有別的原因,大伯很多事情都沒踩在點子上:當他想回大陸時,政治環境不允許,等環境允許了,又因為大媽的病情回不去。他們一直相依為命,他不可能撇下大媽一個人回大陸。張學良雖然終老海外,至死也沒有回到祖國大陸,但這位偉大的愛國者病逝以後,中共中央仍然給予他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