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密碼管理 » 斯巴達加密法

斯巴達加密法

發布時間: 2023-05-18 04:11:20

Ⅰ 斯巴達密碼棒簡單嗎

斯巴達密碼棒簡單。
斯巴達密碼棒是一種基於密碼學原理的加密設備,可以用於保護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它採用了一種稱為斯巴達密碼的加密演算法,該銀辯讓演算法結合灶春了置換、代換和異或等多種加密方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相對於其他復雜的加密設備和演算法,斯巴達密碼棒鋒局的使用和操作相對簡單,只需要按照說明書進行設置和使用即可。
然斯巴達密碼棒相對簡單,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需注意一些安全問題。例如,需要設置強密碼並定期更改,不要將密碼泄露給他人。

Ⅱ 什麼是密鑰在用斯巴達皮條加密的方法中,可以使用的加密密鑰是什麼

密鑰
不像有的加密技術中採用相同的密鑰加密、解密數據,公共密鑰加密技術採用一對匹配的密鑰進行加密、解密。每把密鑰執行一種對數據的單向處理,每把的功能恰恰與另一把相反,一把用於加密時,則另一把就用於解密。 公共密鑰是由其主人加以公開的,而私人密鑰必須保密存放。為發送一份保密報文,發送者必須使用接收者的公共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一旦加密,只有接收方用其私人密鑰才能加以解密。 相反地,用戶也能用晌早碧自己私人密鑰對數據加以處理。換句話說,密鑰對的睜滲工作是可以任選方向的。這提供了"數字簽名"的基礎,如果要一個用戶用自己的私人密鑰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別人可以用他提供的公宴舉共密鑰對數據加以處理。由於僅僅擁有者本人知道私人密鑰,這種被處理過的報文就形成了一種電子簽名----一種別人無法產生的文件。 數字證書中包含了公共密鑰信息,從而確認了擁有密鑰對的用戶的身份

Ⅲ atbah加密法

希伯萊文的聖經舊約中,使用了atbash――逆序互代法,和albam――折半順序互代法,對三處文字進行了加密(還有一種atbah法,也就是分段逆序互代,當年也是流行過地);

公元前五世紀,斯巴達人開始使用世界上第一種加密器械――skytale,也就是「天書」。順便提一句,說到巧譯,這個skytale的確譯的好:密碼,本身就該是天書。而這里所說的天書,就是把羊皮紙纏在特定直徑的木棍上,寫好文字以後一解開,紙上的字頓時歪七扭八,就誰也不認識了;解密的時候再找同樣粗細的棍子,纏上讀出便是――誰說尺寸不重要的?至少天書告訴我們,沒有比尺寸更重要的了。。。

真正的躍進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Ploybius不知道受了什麼啟發,發明了方表法。這個方表價廉物美,老少皆宜,經過諸多改良直到二十世紀還在戰爭中使用,的確是密碼學發展的第一大里程碑,我們稍後再介紹;

歷史學家設計密碼,大名鼎鼎的朱利葉斯.愷撒皇帝也自己設計密碼。他的辦法說難不難,就是把每個字母

都用之後三位的字母替換掉。比如,A變成三位後的D, D變成三位後的G,S變成三位後的V。這樣,sad就變成了vdg。至今,這樣使用字母表順序,只是正反向順延的換字表,都被稱為愷撒換字表;

阿拉伯人則記錄了密碼編碼和密碼分析的進展,就連cipher(密表,換字表)這個詞都來自阿拉伯當年最牛的數學領域。在1412年,Qalqashandi撰寫的網路全書,更是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個密碼學發展上的里程碑。在書里,他
第一次提到多表替代加密,還給出了換字表;
第一次提到了語言特徵在密碼分析中的作用;
第一次提到頻率分析在密碼分析中的作用。

這三點的重要性怎麼估計都不過分:

多表替代,足足風光了幾百年;
語言特徵,比如在英語里字母i後一般不會跟i、q啊,比如ing、de、com這樣的常見組合啊,可以大大減少

密碼分析的難度,也給分析人員猜解明文提供了理論依據;
頻率分析就不多說了,單字替代正是敗在這個頻率分析上的。

之後從密碼學家的角度看,西方開始崛起了;並且,這一崛起,就再也沒給幾個古國以任何機會,至今仍然把持著密碼學界的龍頭老大地位。諸如多名碼替代、多表替代等著名方法,都開始進入了蓬勃的發展期。再之後,人類文明進入了機器密碼的時代。

Ⅳ 密碼那些事兒|(五)換個位置,面目全非

移位法和替代法大約5000年前出現,但直到9世紀才被阿拉伯人發明的頻率分析法破解,中間隔了足足有4000年。在另一邊的歐洲,實際上直到16世紀,都還沒掌握這種破解方法。從這里我們也能感受到,阿拉伯文明曾經的輝煌。

移位法很簡單。我舉個例子,比如你的答乎電話號碼13911095871,把每個數字都在數列中往後加1,那麼1變2,2變3,加密後就變成了24022106982。

13911095871叫做明文,24022106982則是它對應的密文。

字母的移位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字母是遵循著abcdef……xyz的順序排列,一共26個,看起來會比單純的數字移位復雜一些,但本質上仍是一樣的。

比如要對iron man加密,加密規則選擇每個字母都向後移動3位, 「iron man」就變成了「lurq pdq」。

沒有經驗的人乍看一下,完全就是亂碼,實際上它只不過做了基礎加密而已。這就是最基礎的移位法。

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了用一種叫做Scytale的圓木棍來進行保密通信的方式。這種Scytale圓木棍也許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文字加密解密工具,據說主要是古希臘城邦中的斯巴達人(Sparta)在使用它,所以又被叫做「斯巴達棒」。

相傳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軍隊截獲了一條寫滿雜亂無章的希臘字母的腰帶,斯巴達將軍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際,胡亂將腰帶纏到自己的寶劍上,從而誤打誤撞發清豎悉現了其中隱藏的軍機。這就是斯巴達密纖緩碼棒的由來。

「斯巴達棒」的加密原理就是,把長帶子狀羊皮紙纏繞在圓木棍上,然後在上面寫字;解下羊皮紙後,上面只有雜亂無章的字元,只有再次以同樣的方式纏繞到同樣粗細的棍子上,才能看出所寫的內容。

比如像上圖那樣,在纏好的布帶上寫上「 YOU ARE IN DANGER」,然後再拆下來,布帶上的文字順序就變成了「YIONUDAARNEGER」,完全看不出任何頭緒,這樣就起到了加密的作用。

2100年前,古羅馬的執政官和軍隊統帥愷撒(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前44)發明了一種把所有的字母按字母表順序循環移位的文字加密方法。例如,當規定按字母表順移3位的話,那麼a就寫成d,b寫成e,c寫成f,…,x寫成a,y寫成b,z寫成c。單詞Hello就寫成了Khoor。如果不知道加密方法,誰也不會知道這個詞的意思。解密時,只需把所有的字母逆移3位,就能讀到正確的文本了。

上圖就是根據愷撒加密法的原理而製作的字母循環移位盤。可以根據需要設定加密時移位的位數,以供加密或解密時快速查詢。據說愷撒當年就是使用這種加密方法與手下的將軍們通信的。

從密碼學的角度來看,雖然愷撒加密法的規則很簡單,然而,愷撒加密的思想對於西方古典密碼學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事實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所使用的加密方法原理大多與愷撒加密法類似,只是規則越來越復雜而已。

盡管移位法加密在西方得到了很普遍的應用,但在中國的史書上卻很少記載,各位朋友可以想一想是為什麼?

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在評論區一起聊一聊。

下一次,我們繼續了解移位法和替代法的故事。

往期文章:

密碼那些事兒|(四)隱藏的消息

密碼那些事兒|(三)「風語者」——從未被破解的密碼

密碼那些事兒|(二)密碼學發展的七個階段

密碼那些事兒|(一)無所不在的密碼

本人是官方授權會員推廣專員,點擊 會員專屬通道 成為會員,您將會獲得鑽獎勵及諸多權益!

《鑽獎勵調整公告》

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人曾使用了一種著名的加密方法,叫什麼名字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人曾使用了一種著名的加密方法,叫什麼名字?

Scytale密碼

歷史上最早的有記錄的密碼術應用大約是在公元前5世紀。那個時候,古希臘的斯巴達人使用一種叫作scytale的棍子來傳遞加密信息。在scytale上,斯巴達人會呈螺旋形地纏繞上一條羊皮紙或皮革。發信人在纏繞的羊皮紙上橫著寫下相關的信息,然後將羊皮紙取下,這樣羊皮紙上就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字母順序。如果要將這條消息解碼,收件人只要將羊皮紙再次纏繞在相同直徑的棍棒上,這樣就可以讀出信件的內容了。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404年,斯巴達的Lysander遇到了一個從波斯回來的信使,他們一行5人中只有這一個人從這趟艱險的旅程中回來了。這個信使解下他的皮帶,Lysander將皮帶卷在scytale上,讀出了信的內容,知道了波斯將要進攻他的意圖,因而提前做好了准備
在我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里,還有這樣一個版本(多半是沒有什麼歷史依據的):在古希臘,有個奴隸要通過一個關隘,斯巴達人檢查了一下,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就在要放行的時候,有個將軍突然發現奴隸身上的皮帶上刻有字母,於是就把皮帶拿來檢查,發現這些字母是雜亂無章的,也沒有什麼頭緒。當他無意把皮帶捲起來的時候,卻發現了上面的秘密,一下子這些字母就排列得規律起來了。就這樣,這位將軍發現了敵人的陰謀,這個奴隸也被處死了。

其實scytale密碼和柵欄密碼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大家可以用一根細長的長方形紙條和一支六角形的鉛筆來試著寫一下scytale密碼比如,我寫下了一句話,把紙條取下來後,得到了下面這樣的密文:
stte_ _erh_ _ _noe_ _ _dob_ _ _mpr_ _ _osi_ _ _rtd_ _eog
這里用 _ 表示空格,因為鉛筆剛好六條邊,所以知道空格的多少。(通常可以把空格省略了,或者一般也不知道具體有多少空格。不過我們將會發現,除非整個紙條都寫滿了,不然總是會有空格的,這也為我們破譯時分段帶來了方便。)因為這里知道密鑰k=6,所以按6個一行(包括空格)來分段,得到下面的樣子:
stte_ _
erh_ _ _
noe_ _ _dob_ _ _
mpr_ _
osi_ _ _
rrtd_ _
eog
然後從上到下,一列一列的連起來,就得到了明文:sendmoretroopstothebridge
(send more troops to the bridge)
這里纏繞方向有兩個,一個左旋,一個右旋。如果紙條卷的時候,方向反了,比如寫的時候是左旋,讀的時候是右旋,那麼就會是從右到左來讀出這條消息的內容。大家可以試一下。Xb1r2YD HV:i

另外,如果寫的時候是另一個纏繞方向的話,同樣是上面那句話,把紙條取下來後,就可能會得到下面這樣的密文: `Vyf/l,iA F
eti_ _ _rsr_ _ _opb_ _ _moe_ _ _dohe_ _nrtg_ _etod_ _sy5tkK!~gv
密鑰k=6,所以還是按6個一行(包括空格)來分段,得到下面的樣子
eti_ _ _
rsr_ _ _
opb_ _ _
moe_ _ _dohe_ _
nrtg_ _
etod_ _
s
這時候怎樣得到明文呢? 哈哈,反過來,從下到上,一列一列的連起來,就得到了明文:
sendmoretroopstothebridge
給大家個練習
練習2. 下面是我把紙條纏在一根火腿腸上,寫下的一個句子,得到的密文如下:
toitdarwiuyhwghbdwsnt,這里我把空格省略掉了,看大家破譯得出來不?

Ⅵ 古人是如何給情報加密的

這是一個信息空前泛濫的時代,大數據、雲計算讓全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只要有網路,就能做到所有信息共享。隱私也成為奢侈的無形財產,個人隱私泄露會給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企業商業機密的泄露則是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後果很嚴重,所以才有「防火防盜防黑客」一說。

為了防止企業信息泄露,企業沒少想法子,各種加密方法都會嘗試。現代間諜磨哪為了竊取和傳遞情報,身攜許多高科技裝備,比如微型照相機、密碼鎖等。古代人為了加密公文或者信件,會採取什麼方式呢?其實智慧的人類,從遠古時期就開始使用加密技術,那真是一部精彩的「打怪進階史」。

1、人類最早的加密U盤

名稱:陰符

年齡:3000+

簡介:當年姜子牙大軍被群毆時,下令信使突圍向文王求救兵,又怕信使腦殘忘了機密,同時還怕文王臉盲不認識信使,到時自己就懵逼了。於是將自己珍愛的魚竿折成數節,每節長短不一,各代表一件軍機,令信使牢記。陰符由此誕生。

加密方式:君主授予主將秘密的兵符,一共分為八種,各代表一件軍機。

成長史:姜子牙後期將「陰符」改造為「虎符」,這也是U盤密令的最初的安全模式。

安全指數:☆☆☆☆

陰符

2、人類最早的字母密碼――斯巴達密碼棒

姓名:斯巴達密碼棒(Scytale)

年齡:2500+

簡介:公元前405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軍隊截獲了一條寫滿雜亂無章的希臘字母的腰帶,斯巴達將軍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際,胡亂將腰帶纏到自己的寶劍上,從而誤打誤撞發現了其中隱藏的軍機,這就是斯巴達密碼棒的由來。

加密方式:把長帶子狀羊皮紙纏繞在圓木棍上,然後在上面寫字;解下羊皮紙後,上面只有雜亂無章的字元,只有再次以同樣的方式纏繞到同樣粗細的棍子上,才能看出所寫的內容。

成長史:現代密碼電報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安全指數:☆☆

斯巴達密瞎李碼碼棒(Scytale)

3、最蛋疼的加密――頭皮加密

古希臘人為了傳遞機密信息,將奴隸的頭發剃光,把消息刺在頭皮上,等頭發長好了,就派出去送信。人一到目的地,收信的人就把奴隸頭發剃掉,接收機密消息。但是,小編認為,這信息傳遞的時間也真的是好長啊,把信息刺在頭皮上真的很痛呀!

安全指數:☆☆☆☆☆

最蛋疼的加密――頭皮加密

4、文藝青年的加密――拆字法

拆字法

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隨後,武則天廢唐中宗,立第四子李旦為皇帝,但朝政大事均由她自己專斷。

裴炎、徐敬業和駱賓王等人對此非常不滿。徐敬業聚兵十萬,在江蘇揚州起兵。裴炎做內應,欲以拆字手段為其傳遞秘密信息。後因有人告密,裴炎被捕,未發出的密信落到武則天手中。這封密信上只有「青鵝」二字,群臣對此大惑不解。

武則天破解了「青鵝」的秘密:「青」字拆開來就是「十二月」,而「鵝」字拆開來就是「我自與」。密信的意思是讓徐敬業、駱賓王等率兵於十二月進發,裴炎在內部接應。「青鵝」破譯後,裴炎被殺。接擾搏著,武則天派兵擊敗了徐敬業和駱賓王。

5、理科青年的加密――代碼法

代碼法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了用於軍事保密通信的代碼。

《武經總要》記載,北宋進士曾公亮曾搜集了40個常用軍事短語,然後對其進行順序編碼:

一、請弓二、請箭三、請刀四、請甲五、請槍旗六、請鍋幕七、請馬八、請衣賜九、請糧料??四十、戰小勝。

軍隊出征前,指揮機關將用上述短語編碼的密碼本發給將領,並約定用一首不含重復文字的40字五言律詩與密碼相對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假設雙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為解碼密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如果軍隊需要補充糧食,前方將領就從密碼本中查出「請糧料」的編碼(第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將領便把「五」字寫到一件普通公文中,並在字上加蓋印章。指揮機關接到這件公文後,查出蓋印章的「五」字,在臨時約好的詩中列第九,再對照密碼本上的順序,就知道前方缺糧草。

看完後是不是也對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也要通過智慧和技能來創造出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騷年,一起加油吧!

Ⅶ 需要將皮帶重新纏繞在什麼的碼棒上

直徑更大。
為了解讀斯巴達密碼棒皮帶上的原始消息,需要將皮帶燃扮重新纏繞在()的碼棒上。 A. 直徑更大 B. 相同直徑 C. 直徑更小 D. 不同直徑,答案是A。
斯巴達密碼源自於古希臘斯巴達城的一種弊族密碼,被廣泛使用的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用於盟軍軍事通訊中的加密和解密。它的特皮卜灶點是每個字母和數字都有一個特定的含義,而且每個字母和數字之間都有一定的規律。

Ⅷ 加密的歷史

密碼學的歷史發展有哪些呢

1。

古代加密方法(手工階段) 源於應用的無窮需求總是推動技術發明和進步的直接動力。存於石刻或史書中的記載表明,許多古代文明,包括埃及人、希伯來人、亞述人都在實踐中逐步發明了密碼系統。

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人類自從有了戰爭,就面臨著通信安全的需求,密碼技術源遠流長。

古代加密方法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40年出現在古希臘戰爭中的隱寫術。當時為了安全傳送軍事情報,奴隸主剃光奴隸的頭發,將情報寫在奴隸的光頭上,待頭發長長後將奴隸送到另一個部落,再次剃光頭發,原有的信息復現出來,從而實現這兩個部落之間的秘密通信。

公元前400年,斯巴達人就發明了「塞塔式密碼」,即把長條紙螺旋形地斜繞在一個多棱棒上,將文字沿棒的水平方向從左到右書寫,寫一個字旋轉一下,寫完一行再另起一行從左到右寫,直到寫完。解下來後,紙條上的文字消息雜亂無章、無法理解,這就是密文,但將它繞芹孫在另一個同等尺寸的棒子上後,就能看到原始的消息。

這是最早的密碼技術。 我國古代也早有以藏頭詩、藏尾詩、漏格詩及繪畫等形式,將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或「密語」隱藏在詩文或畫卷中特定位置的記載,一般人只注意詩或畫的表面意境,而不會去注意或很難發現隱藏其中的「話外之音」。

比如: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輕樓 2。

古典密碼(機械階段) 古典密碼的加密方法一般是文字置換,使用手工或機械變換的方式實現。古典密碼系統已經初步體現出近代密碼系統的雛形,它比古代加密方法復雜,其變化較小。

古典密碼的代表密碼體制主要有:單表代替密碼、多表代替密碼及轉輪密碼。 3。

近代密碼(計算機階段) 密碼形成一門新的學科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是受計算機科學蓬勃發展 *** 和推動的結果。快速電子計算機和現代數學方法一方面為加密技術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工具,另一方面也給破譯者提供了有力武器。

計算機和電子學時代的到來給密碼設計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們可以輕易地擺脫原先用鉛筆和紙進稿首拆行手工設計時易犯的錯誤,也不用再面對用電子機械方式實現的密碼機的高額費用。 總之,利用電子計算機可以設計出更為復雜的密碼系統。

密碼學的歷史

密碼大事記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斯巴達出現原始的密碼器,用一條帶子纏繞在一根木棍上,沿木棍鍵棗縱軸方向寫好明文,解下來的帶子上就只有雜亂無章的密文字母。

解密者只需找到相同直徑的木棍,再把帶子纏上去,沿木棍縱軸方向即可讀出有意義的明文。這是最早的換位密碼術。

公元前1世紀,著名的愷撒(Caesar)密碼被用於高盧戰爭中,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單字母替代密碼。 公元9世紀, *** 的密碼學家阿爾·金迪(al' Kindi 也被稱為伊沙克 Ishaq,(801?~873年),同時還是天文學家、哲學家、化學家和音樂理論家)提出解密的頻度分析方法,通過分析計算密文字元出現的頻率破譯密碼。

公元16世紀中期,義大利的數學家卡爾達諾(G.Cardano,1501—1576)發明了卡爾達諾漏格板,覆蓋在密文上,可從漏格中讀出明文,這是較早的一種分置式密碼。 公元16世紀晚期,英國的菲利普斯(Philips)利用頻度分析法成功破解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密碼信,信中策劃暗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這次解密將瑪麗送上了斷頭台。

幾乎在同一時期,法國外交官維熱納爾(或譯為維瓊內爾) Blaise de Vigenere(1523-1596)提出著名的維熱納爾方陣密表和維熱納爾密碼(Vigenerecypher),這是一種多表加密的替代密碼,可使阿爾—金迪和菲利普斯的頻度分析法失效。 公元1863,普魯士少校卡西斯基(Kasiski)首次從關鍵詞的長度著手將它破解。

英國的巴貝奇(Charles Babbage)通過仔細分析編碼字母的結構也將維熱納爾密碼破解。 公元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關鍵時刻,英國破譯密碼的專門機構「40號房間」利用繳獲的德國密碼本破譯了著名的「齊默爾曼電報」,促使美國放棄中立參戰,改變了戰爭進程。

大戰快結束時,准確地說是1918年,美國數學家吉爾伯特·維那姆發明一次性便箋密碼,它是一種理論上絕對無法破譯的加密系統,被譽為密碼編碼學的聖杯。但產生和分發大量隨機密鑰的困難使它的實際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從另一方面來說安全性也更加無法保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破譯德國著名的「恩格瑪(Enigma)」密碼機密碼過程中,原本是以語言學家和人文學者為主的解碼團隊中加入了數學家和科學家。電腦之父亞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解碼隊伍,發明了一套更高明的解碼方法。

同時,這支優秀的隊伍設計了人類的第一部電腦來協助破解工作。顯然,越來越普及的計算機也是軍工轉民用產品。

美國人破譯了被稱為「紫密」的日本「九七式」密碼機密碼。靠前者,德國的許多重大軍事行動對盟軍都不成為秘密;靠後者,美軍炸死了偷襲珍珠港的元兇日本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

同樣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印第安納瓦霍土著語言被美軍用作密碼,從吳宇森導演的《風語者》Windtalkers中能窺其一二。所謂風語者,是指美國二戰時候特別征摹使用的印第安納瓦約(Navajo)通信兵。

在二次世界大戰日美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軍部讓北墨西哥和亞歷桑那印第安納瓦約族人使用約瓦納語進行情報傳遞。納瓦約語的語法、音調及詞彙都極為獨特,不為世人所知道,當時納瓦約族以外的美國人中,能聽懂這種語言的也就一二十人。

這是密碼學和語言學的成功結合,納瓦霍語密碼成為歷史上從未被破譯的密碼。 1975年1月15日,對計算機系統和網路進行加密的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由美國國家標准局頒布為國家標准,這是密碼術歷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1976年,當時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迪菲(Diffie)和赫爾曼(Hellman)兩人提出了公開密鑰密碼的新思想(論文"New Direction in Cryptography"),把密鑰分為加密的公鑰和解密的私鑰,這是密碼學的一場革命。 1977年,美國的里維斯特(Ronald Rivest)、沙米爾(Adi Shamir)和阿德勒曼(Len Adleman)提出第一個較完善的公鑰密碼體制——RSA體制,這是一種建立在大數因子分解基礎上的演算法。

1985年,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戴維·多伊奇(David Deutsch)提出量子計算機的初步設想,這種計算機一旦造出來,可在30秒鍾內完成傳統計算機要花上100億年才能完成的大數因子分解,從而破解RSA運用這個大數產生公鑰來加密的信息。 同一年,美國的貝內特(Ben)根據他關於量子密碼術的協議,在實驗室第一次實現了量子密碼加密信息的通信。

盡管通信距離只有30厘米,但它證明了量子密碼術的實用性。與一次性便箋密碼結合,同樣利用量子的神奇物理特性,可產生連量子計算機也無法破譯的絕對安全的密碼。

2003,位於日內瓦的id Quantique公司和位於紐約的MagiQ技術公司,推出了傳送量子密鑰的距離超越了貝內特實驗中30厘米的商業產品。日本電氣公司在創紀錄的150公里傳送距離的演示後,最早將在明年向市場推出產品。

IBM、富士通和東芝等企業也在積極進行研發。目前,市面上的產品能夠將密鑰通過光纖傳送幾十公里。

美國的國家安全局和美聯儲都在考慮購買這種產品。MagiQ公司的一套系統價格在7萬美元到10萬美元之間。

://dev.csdn/article/62/62594.s。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密碼的重大歷史事件

致命錯誤引發歷史上最偉大的密碼破譯事件

--------------------------------------------------------------------------------

這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事情,它在世界情報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使得美國舉國震怒,結束中立,最終加入到對德作戰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7年1月17日,英軍截獲了一份以德國最高外交密碼 0075加密的電報。這個令人無法想像的密碼系統由1萬個詞和片語組成,與1000個數字碼群對應。密電來自德國外交部長阿瑟·齊麥曼,傳送給德國駐華盛頓大使約翰·馮·貝倫朵爾夫,然後繼續傳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亨尼希·馮·艾克哈爾特。電文將在那裡解密,最後要交給墨西哥總統瓦律斯提阿諾·加漢扎。

密件從柏林經美國海底電纜送到了華盛頓。英軍在那裡將其截獲並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英國密碼破譯專家開始全力以赴進行破譯,然而,面對這個未曾被破譯的新外交密碼系統,專家們絞盡腦筋仍一籌莫展。

令英國密碼破譯專家意想不到的機遇降臨了。接到密件的德國駐華盛頓大使約翰·馮·貝倫朵爾夫在他的華盛頓辦公室里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他們在將電報用新的0075密件本譯出後,卻又用老的密件本將電報加密後傳送到墨西哥城。大使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犯下了一個密碼使用者所能犯的最愚蠢的、最可悲的錯誤。

沒過多久,已經破譯了老密碼的英方便從德國大使的糊塗操作中獲得了新舊密碼的比較版本。英國的解碼人員開始了艱苦的工作:將密件在舊密碼中譯出,用紙筆建構模型。隨著齊麥曼的密件逐漸清晰,電報內容浮現出來,其重要性令人吃驚。

當時的情況是,盡管1915年美國的遠洋客輪「露斯塔尼亞」號被德軍擊沉,但只要德國此後對其潛艇的攻擊行動加以限制,美國仍將一直保持中立。齊麥曼的電文概括了德國要在1917年2月1日重新開始無限制海戰以抑制英國的企圖。為了讓美國無暇他顧,齊麥曼建議墨西哥入侵美國,宣布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重新歸其所有。德國還要墨西哥說服日本進攻美國,德國將提供軍事和資金援助。

英國海軍部急於將破譯的情報通知美國,但同時又不能讓德國知道其密碼已被破譯。於是,英國的一個特工成功地滲入了墨西哥電報局,得到了送往墨西哥總統的解了密的文件拷貝。這樣,秘密就可能是由墨西哥方泄露的,它以此為掩護將情報透露給了美國。

美國憤怒了。每個美國人都被激怒了。原先只是東海岸的人在關心戰局的進展,現在整個美國都開始擔心墨西哥的舉動。電文破譯後6個星期,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布美國對德宣戰。此時,站在他背後的是一個團結起來的憤怒的國家。齊麥曼的電文使整個美國相信德國是國家的敵人。這次破譯由此也被稱為密碼學歷史上最偉大的密碼破譯。

誰了解密碼學的發展歷史

介紹密碼學的發展歷史

密碼學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古代加密方法、古典密碼和近代密碼。

1.古代加密方法(手工階段)

源於應用的無窮需求總是推動技術發明和進步的直接動力。存於石刻或史書中的記載表明,許多古代文明,包括埃及人、希伯來人、亞述人都在實踐中逐步發明了密碼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人類自從有了戰爭,就面臨著通信安全的需求,密碼技術源遠流長。

古代加密方法大約起源於公元前440年出現在古希臘戰爭中的隱寫術。當時為了安全傳送軍事情報,奴隸主剃光奴隸的頭發,將情報寫在奴隸的光頭上,待頭發長長後將奴隸送到另一個部落,再次剃光頭發,原有的信息復現出來,從而實現這兩個部落之間的秘密通信。

公元前400年,斯巴達人就發明了「塞塔式密碼」,即把長條紙螺旋形地斜繞在一個多棱棒上,將文字沿棒的水平方向從左到右書寫,寫一個字旋轉一下,寫完一行再另起一行從左到右寫,直到寫完。解下來後,紙條上的文字消息雜亂無章、無法理解,這就是密文,但將它繞在另一個同等尺寸的棒子上後,就能看到原始的消息。這是最早的密碼技術。

我國古代也早有以藏頭詩、藏尾詩、漏格詩及繪畫等形式,將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或「密語」隱藏在詩文或畫卷中特定位置的記載,一般人只注意詩或畫的表面意境,而不會去注意或很難發現隱藏其中的「話外之音」。

比如: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楓葉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輕樓

2.古典密碼(機械階段)

古典密碼的加密方法一般是文字置換,使用手工或機械變換的方式實現。古典密碼系統已經初步體現出近代密碼系統的雛形,它比古代加密方法復雜,其變化較小。古典密碼的代表密碼體制主要有:單表代替密碼、多表代替密碼及轉輪密碼。

3.近代密碼(計算機階段)

密碼形成一門新的學科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是受計算機科學蓬勃發展 *** 和推動的結果。快速電子計算機和現代數學方法一方面為加密技術提供了新的概念和工具,另一方面也給破譯者提供了有力武器。計算機和電子學時代的到來給密碼設計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們可以輕易地擺脫原先用鉛筆和紙進行手工設計時易犯的錯誤,也不用再面對用電子機械方式實現的密碼機的高額費用。總之,利用電子計算機可以設計出更為復雜的密碼系統。

怎樣清除宏傑加密解密歷史記錄加密解密的歷史記錄無法清除 愛問知識

1 解密方法在軟體的幫助裡面寫得很清楚。

最後的辦法是利用開始使用的時候填入的郵箱與客服聯系解密事宜。 2 你去官方網站下載最新的版本,然後重新安裝加密軟體,就行了 3 解鈴還需系鈴人!一般卸載了那個軟體也應該可以解密了的!如果不行,那個這個軟體就是水貨!建議用文件夾加密超級大師。

4 去網上下載個加密破解器。 5 以上4步都沒有解密,那就沒辦法了。

刪除軟體文件也沒辦法恢復。聯系作者吧!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軟體界面上有聯系方式的。 最後說一句忠告的話:不要用免費的加密軟體,作者會故意留一些缺陷或者漏洞。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密碼的重大歷史事件

致命錯誤引發歷史上最偉大的密碼破譯事件 -------------------------------------------------------------------------------- 這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事情,它在世界情報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使得美國舉國震怒,結束中立,最終加入到對德作戰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7年1月17日,英軍截獲了一份以德國最高外交密碼 0075加密的電報。這個令人無法想像的密碼系統由1萬個詞和片語組成,與1000個數字碼群對應。

密電來自德國外交部長阿瑟·齊麥曼,傳送給德國駐華盛頓大使約翰·馮·貝倫朵爾夫,然後繼續傳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亨尼希·馮·艾克哈爾特。電文將在那裡解密,最後要交給墨西哥總統瓦律斯提阿諾·加漢扎。

密件從柏林經美國海底電纜送到了華盛頓。英軍在那裡將其截獲並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

英國密碼破譯專家開始全力以赴進行破譯,然而,面對這個未曾被破譯的新外交密碼系統,專家們絞盡腦筋仍一籌莫展。 令英國密碼破譯專家意想不到的機遇降臨了。

接到密件的德國駐華盛頓大使約翰·馮·貝倫朵爾夫在他的華盛頓辦公室里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他們在將電報用新的0075密件本譯出後,卻又用老的密件本將電報加密後傳送到墨西哥城。大使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犯下了一個密碼使用者所能犯的最愚蠢的、最可悲的錯誤。

沒過多久,已經破譯了老密碼的英方便從德國大使的糊塗操作中獲得了新舊密碼的比較版本。英國的解碼人員開始了艱苦的工作:將密件在舊密碼中譯出,用紙筆建構模型。

隨著齊麥曼的密件逐漸清晰,電報內容浮現出來,其重要性令人吃驚。 當時的情況是,盡管1915年美國的遠洋客輪「露斯塔尼亞」號被德軍擊沉,但只要德國此後對其潛艇的攻擊行動加以限制,美國仍將一直保持中立。

齊麥曼的電文概括了德國要在1917年2月1日重新開始無限制海戰以抑制英國的企圖。為了讓美國無暇他顧,齊麥曼建議墨西哥入侵美國,宣布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重新歸其所有。

德國還要墨西哥說服日本進攻美國,德國將提供軍事和資金援助。 英國海軍部急於將破譯的情報通知美國,但同時又不能讓德國知道其密碼已被破譯。

於是,英國的一個特工成功地滲入了墨西哥電報局,得到了送往墨西哥總統的解了密的文件拷貝。這樣,秘密就可能是由墨西哥方泄露的,它以此為掩護將情報透露給了美國。

美國憤怒了。每個美國人都被激怒了。

原先只是東海岸的人在關心戰局的進展,現在整個美國都開始擔心墨西哥的舉動。電文破譯後6個星期,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宣布美國對德宣戰。

此時,站在他背後的是一個團結起來的憤怒的國家。齊麥曼的電文使整個美國相信德國是國家的敵人。

這次破譯由此也被稱為密碼學歷史上最偉大的密碼破譯。

加密的歷史怎麼樣

《山海經》之中,雄性的性狂想,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這部書里充斥著大量的原始性崇拜與性啟蒙。

書中的許多故事,如果出現在歐洲,出現在美洲,肯定是早就被解讀出來了。但是中國是一個含蓄的國度,雖然中國人口很多,生育率居高不下,但這種事情,做是可以做的,誰要是說出來,那可不見得是好事。

所以中國人有話要說,那我們就只能聽到神乎其神的神話: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山上住著一個神,長著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紅色,身子長達一千里,豎立生長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條縫,他閉上眼睛就是黑夜、睜開眼睛就是白晝,不吃飯、不睡覺、不呼吸,只以風雨為食物。

他能照耀陰暗的地方,所以稱作燭龍。 我們可以發現,神祇燭陰是男性性特徵的誇張表現,而神燭龍,卻是女性性特徵的極度誇張。

明白了,這個怪神,雖然是對女性性特徵的強烈誇張,但仍然充滿了男性的狂想。 在這里,男人渴望著這樣一種女人,她們不挑不揀、不嫌貧,任何時候都不會拒絕男人,這樣的話,男人就不需要打拚奮鬥了,不需要賺錢糊口了,只需要和女人沒日沒夜地歡愛下去,直到地久天長、地老天荒…… 不客氣地講,男人的性狂想走到這步,就有點距現實太遠了,所以這兩段禁忌性文字,即使化身於兩個奇怪的神,也仍然無法登堂入室,進入大眾的視線。

但是這種性狂想仍然存在,所以燭陰和燭龍這兩個怪神,說不定什麼時候還會躥出來,讓人們大吃一驚。除了燭陰和燭龍這兩個性神之外,在《山海經》中,甚至連雷神都帶有著明顯的性特徵。

雷澤中有一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他一鼓起肚子就響雷。這個雷神的姿勢好怪異……這個雷神,不過是原始社會時期的慾望之神,它很像是非洲土著部落中掌握了部落權力的酋長,將生殖器官用竹木誇張地裝飾起來,天天晃盪著在女原始人面前炫耀,要命的是,這些裝飾物雖然華美龐大,而且還會弄出巨大的音響效果,可是這些飾物一取掉,原始野男人就立即現了原形…… 正因為原形讓人沮喪,所以原始人最愛誇張自己的突凸之物,最愛炫耀自己的性能力——現代文明人也愛這么干,到目前為止,這種誇張與炫耀,仍然是男人的一種習慣與風格。

中國古代密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碼的國家之一。而最難破解的「密電碼」也是中國人發明的。

反切注音方法出現於東漢末年,是用兩個字為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切」出另外一個字的讀音。「反切碼」就是在這種反切拼音基礎上發明的,發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戚繼光。戚繼光還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一首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這兩首詩歌是反切碼全部秘密所在。取前一首中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到15;取後一首36字韻母,順序編號1到36。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也按順序編上號碼1到8,形成完整的「反切碼」體系。使用方法是:如送回的情報上的密碼有一串是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韻母歌編號25是「西」,兩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到一起了是di,對照聲調是2,就可以切出「敵」字。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通信兵的教材。

Ⅸ 代換密碼中最簡單的是斯巴達密碼棒嗎

代換密碼中最簡單的是斯巴達密碼棒。
斯巴達密碼棒是一種簡單易學的代換密碼方法,它的加密原理是通過一個棒子在一個網格中移動來替換字母。加密時,將明文按照一定規則填充到網格中,然後使用密碼棒沿著網格中的行或者列來替換字襪或母,最終得到密文。解密時,使用悔行相同的密碼棒沿著相應的行或者列來替換密文中的字母,即可還原出明文。因此代換密碼中最簡單的是斯巴達密碼棒。
除了斯巴達密碼棒,代換密碼還有其他的加密方法,如凱撒密碼、維吉碧好嘩尼亞密碼等。

Ⅹ 斯巴達密碼棒是代換密碼應用的典型嗎

是。斯巴達手迅密碼棒御脊是代換密碼應用的典型之一,通過將明文中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規則替換成其他字母鎮薯滲來實現加密。

熱點內容
存儲器的分級儲存是如何實現的 發布:2025-02-08 16:11:27 瀏覽:190
電腦怎麼看路由器密碼 發布:2025-02-08 16:10:13 瀏覽:398
匯編宏編譯 發布:2025-02-08 16:08:30 瀏覽:193
androidlayoutview 發布:2025-02-08 15:45:01 瀏覽:620
大貨車有哪些安全應急配置 發布:2025-02-08 15:44:55 瀏覽:537
安卓手機下黎明殺機為什麼會閃退 發布:2025-02-08 15:38:27 瀏覽:488
定位演算法源碼 發布:2025-02-08 15:36:43 瀏覽:542
上游伺服器異常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8 15:15:46 瀏覽:175
如何下載油猴腳本並安裝 發布:2025-02-08 15:02:12 瀏覽:596
硬體哪個配置性價比高 發布:2025-02-08 14:47:0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