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訪問圖
① 斯諾的采訪路線
斯諾采訪路線圖如圖所示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安排下,斯諾首次訪問了陝甘寧邊區,拜訪了許多中共領導人。在延安,他曾將親眼見到的一二·九運動實況講給毛澤東同志聽。
10月末,斯諾回到北平之後即發表了大量通訊報道,還熱情向北大、清華、燕大的青年學生介紹陝北見聞。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聞學會、歷史學會開會之機,在臨湖軒放映他拍攝的反映蘇區生活的影片、幻燈片,展示照片,讓國統區青年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領袖的形象,看到了「紅旗下的中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斯諾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10月《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在英國倫敦公開出版,在中外進步讀者中引起極大轟動。1938年2月,中譯本又在上海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
為了取得更詳盡的第一手人物資料,斯諾夫人海倫·斯諾於1937年4月沖破國民黨憲兵、特務的阻撓,經西安、雲陽到延安訪問,采訪了大量的八路軍和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寫出了《紅區內幕》(《續西行漫記》)、《中共雜記》等書。
1939年,斯諾再赴延安訪問。
斯諾1928年初到上海時曾給自己起了一個漢文名字:施樂,並一直使用。後來,胡愈之先生等翻譯《西行漫記》一書時,因不知他還有過這樣一個漢文名字,而譯作「斯諾」二字,並一直沿用下來。
(1)斯諾訪問圖擴展閱讀
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② 1936年斯諾來到中國采訪,依次到西安 上海對嗎
對的。
埃德加·斯諾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判慶譽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後世紀念
為了緬懷中國人民三位親密的朋友——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諾(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個字母均掘段為S,故名),我國原郵電部於1985年6月25日發行一套《中國人民之友》紀念郵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郵票就是埃德加差伍·斯諾。
這枚郵票圖案上的埃德加·斯諾的形象,那凝視而深思的目光,緊閉的雙唇,既表現出他具有果斷、干練而富於洞察力的性格特點,也揭示出了一個新聞記者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值得中國人民的尊敬。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③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的采訪路線是什麼
《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
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嘩雹寧邊區)地方采訪了(毛澤東尺數、周恩來和朱德)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亂困帆的情況。
主要內容是(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
采訪路線圖如下:
主要路線為:西安-涇陽-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黃陵-洛川-富縣-甘泉-延安。
主要路線圖
供參考。
④ 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從北京到紅色中國的方式和路線是什麼
《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先從北平到西安,再從西安到延安。
從北平到西安是是1936年4月。在西安住在西京招攔神待所。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聯系與幫助下,在張學良先生的建議下,斯諾與擾衡鬧在上海行醫的馬海緩罩德醫生,坐東北軍到前線的卡車,冒著生命危險,經西安前往陝北蘇區訪問。
1937年寫成馳名全球的傑作《紅星照耀中國》。
⑤ 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的采訪路線是從哪裡到哪裡
斯諾采訪的主要路線為:西安-涇陽-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黃陵-洛川-富縣-甘泉-延安。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三次來華訪問,並與毛澤東主席見面。1972年2月15日,斯諾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後人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支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慶齡的支持下,發起了工業合作運動。從內蒙到雲南,開辦了2300所小工廠,為後方生產紡織品和日用品,為前方製造手榴彈,緩解了戰時物資的短缺和失業問題。
斯諾回美國後,3次到白宮去見羅斯福總統。每一次會晤,他都強調美國應力促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攜手建設新中國。
⑥ 埃德加斯諾1936年到達中國的什麼地方
從北平到西安。
埃德加·斯諾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旁行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相關信息:
斯諾熱愛中國,熱愛海淀。他努力學習中文,還請了一位滿族老先生指導,他認為「海淀的居民成分復雜,但他們都操優美的北京話,因此,這里是外國人學講中國話最理想的地方」。來北平之前,他就接受魯迅先生的建議,編選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集《活的中國》,想通過小說來向西方揭示中國的現實。畢謹
到燕大後,他又請在新聞系讀書的蕭乾和英文系學生楊繽(剛)一起進行編譯。他在編者序言中認為中國的新文藝運動既不是鑽象牙之塔,也不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是同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同人民為民主手啟基與自由的斗爭分不開的。
⑦ 周恩來為斯諾規劃采訪行程是什麼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埃德加·斯諾是中國人的老朋友,1936年突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到達了陝北革命根據地見到了周恩來。
這天,斯諾剛剛到達百家坪,這時候突然一個紅軍軍官騎馬急馳到他身旁,好奇地端詳著他,然後對陪同斯諾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我剛和一隊民團打了一場遭遇戰。民團的頭子是一個真正的白匪——一個洋鬼子——就像這個人一樣!」
斯諾在後來的文章中寫道:
「但是這時突然出現了一個清瘦的青年軍官,他長著一臉黑色的大鬍子,他走上前來,用溫和文雅的口氣向我招呼:
『哈羅,你想找什麼人嗎?』他是用英語講的!
我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來,那個『鼎鼎大名』的紅軍指揮員。」
周恩來和斯諾交談了幾分鍾,在了解到了斯諾的身份和意圖以後,就替斯諾安排了住處,並請斯諾第二天早晨到他的駐地去。
第二天,斯諾就來到了周恩來司令部見到了周恩來。見斯諾進來,周恩來便熱情地說:
「我接到報告,說你是一個可靠的新聞記者,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並且說可以信任你會如實報道,」
說到這里,周恩來緩了一口氣又接著說道
「我們知道這一些就夠了,你不是共產主義者,這對於我們是沒有關系的。任何一個新聞記者要來蘇區訪問,我們都歡迎。不許新聞記者到蘇區來的,不是我們,是國民黨。你見到什麼,都可以報道,我們要給你一切幫助來考察蘇區。」
周恩來的話讓斯諾有一點懷疑和驚奇,他認為周恩來的話說的太理想,實現的可能性不大。這時,周恩來寫好了一個行程交給斯諾,紙上開列著為時共需92 天的旅程中的各個項目。
周恩來說:
「這是我個人的建議,」
「但是你是否願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認為,你會覺得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需要 92 天!難道紅區有這樣遼闊嗎?斯諾嘴上雖然沒作聲,可心裡對這建議卻是有保留的。但實際的結果是,他花的時間比周恩來建議的還要長得多,而且最後他還捨不得離開!
談話結束以後,周恩來考慮斯諾要步行去保安,路途太遙遠,便送給斯諾一匹馬,並親自為斯諾第二天早晨動身做准備,同時還發一個電報給在保安的毛澤東和其他領導幹部,告訴他們斯諾即將到達那裡。這種極為熱情的關懷、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和高度負責精神,使斯諾這個美國友人十分感動。
在抗戰期間,斯諾還曾多次見過周恩來,他深深感到:「在抗戰期間的重慶,絕少中國人能象周恩來那樣在美國官員的心目中留下那麼良好的印象。他的言行具有令人心折的吸引力。他文雅而又堅強。」
1940 年冬,蔣介石又積極准備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並於 1941 年 1 月上旬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斯諾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真實地報道了皖南事變的真相,結果被蔣介石政府驅趕離開了中國。
1960年6月,斯諾得到了我國領事館的單獨簽證。為了這張護照,斯諾爭取了 10 多年。
1960年8月,在密雲水庫邊上,周總理第一次專程陪同一位外賓,這是因為他不但是美國記者,他更是作為總理的老朋友以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被接待的。周總理給予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幫助。在這次來華期間,斯諾從北到南參觀了 19 個城市,訪問了各行各業的人,包括末代皇帝溥儀。他可以用相機隨意拍下任何事物。
根據這次談話以及這次來中國的其它采訪所得,一部像《西行漫記》一樣轟動的著作《今日紅色中國:大河彼岸》問世了,它又一次使西方重新認識了中國。
1964年,斯諾第二次來到北京,和總理長談4個小時。
第二次新中國之行,他又搜集到了很多的資料,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想要早點回去整理出來發表,好讓世界如實地了解中國。
但是在回瑞士的飛機上,斯諾突然發現皮包不見了,頓時,他的額頭上冒出冷汗,帶著哭腔說:
「這是我的生命呀!要是丟了,我還怎麼能報道中國呢?我將是多麼對不起毛主席、周總理啊!」
當一位服務員幫他找到皮包後,他激動得一下擁抱住了這位服務員。
1970年,斯諾最後一次來到中國,8月見到總理的時候看到總理「頭發開始漸漸地變白,身穿一件夏天的運動襯衣,一條灰色寬松褲,下面是白色的襪子和涼鞋。」才發現自己的朋友也老了!
10 月 1 日,國慶節,斯諾和他的夫人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群眾遊行。
有一次,周總理與斯諾的會面從晚飯一直進行到第二天早晨 6 點,到最後斯諾也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他低聲對總理說:「我應該讓你去睡一會。」總理聽了卻仰面笑道:「我已經睡過了,而現在我該去工作了。」
周恩來與斯諾這兩位老朋友就是這樣,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討論不完的問題……
1972 年,斯諾准備再作一次中國之行,但由於病魔纏身,終未如願。1972年 2 月 15 日凌晨 2 點 20 分,埃德加·斯諾與世長辭了。噩耗傳來,周總理不勝悲痛。
按照斯諾先生的遺願,1973 年 10 月 19 日上午,斯諾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儀式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舉行。
周總理親自擬定了碑文,並抱病和鄧穎超同志一起參加了安葬儀式。斯諾夫人及女兒清清楚楚地聽到了周總理充滿感情的聲音:「斯諾先生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所作出的功績,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埃德加·斯諾這個名字將為所有的中國人民所銘記,而周恩來這個名字更會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景仰,人們還會記住周恩來與埃德加·斯諾之間崇高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