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總統訪問聯合國
⑴ 黎巴嫩的外交關系怎麼樣
黎是議會民主共和國。議會實行一院制,現有128個議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議員各佔一半。黎黨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無一黨占絕對雹橡優勢。2007年11月,拉胡德總統任滿離職,議會多數派和反對派在總統選舉問題上嚴重對立,選舉被19次推遲,總統職位一直空缺。在阿盟和卡達等八國外長組成的阿國調解委員會共同斡旋下,黎各派達成「多哈協議」,於2008年5月選舉黎前武裝部隊總司令米歇爾·蘇萊曼為總統,任期至2014年5月。2009年6月,「未來陣線」領銜的多數派在議會選舉中勝選,蘇萊曼總統授權多數派領袖薩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組閣,11月聯合政府成立。2011年1月,聯合政府因以真主黨為主導的「3·8」聯盟11名部長集體辭職而解散。蘇萊曼總統授命前總理納吉布·米卡提(Najib Mikati)出任總理並組閣,6月新政府成立。2013年3月22日,因內閣未能就成立黎議會選舉監督機構和延長黎治安部隊司令任期達成一致,米卡提總理宣布辭職。4月6日,蘇萊曼總統授命塔馬姆·薩拉姆(Tamam Salam)出任總理,2014年2月完成組建新內閣。蘇沒橘萊曼總統任期於2014年5月25日結束。2016年10月31日,黎議會舉行總統選源察旁舉,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當選黎總統並隨即就職。11月3日,奧恩任命薩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為總理並組閣,哈里里12月18日組閣成功。2017年11月,哈里里在訪問沙特期間宣布辭職,12月宣布收回辭呈。2018年5月6日,黎選舉產生新一屆議會。5月23日,納比·貝里連任議長。5月24日,奧恩總統宣布現政府轉為看守政府,授權哈里里組建新一屆政府。
⑵ 黎巴嫩1976年到1990年內戰是怎麼回事
這篇短文原作為《加利利和平行動(作者:何錫舟)》一文的附錄,刊載在《海陸空天慣性世界》雜志第36期37頁;具有一定資料價值,特此掃校製作以供參考。 1943年黎巴嫩獨立時,各教派之間曾簽署《國民公約》,按照當時各教派人口比例分配權力,規定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猜升教徒擔任,總理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長由什葉派穆斯林擔任,議會席位按照三大派別的人口比率分配。此後數十年間,在馬龍派和穆斯林溫和派治理下,黎巴嫩成為中東地區最穩定的國家,旅遊、銀行、過境貿易給其帶來高額收入,人民生活水薯輪平與石油國家不相上下,首都貝魯特更成為與蘇黎士並稱的國際金融之都和中近東交通、教育、文化中心,號稱「近東巴黎」,黎巴嫩鎊也成為和瑞士法郎、西德馬克一樣堅挺的國際貨幣。 然而從60年代起,由於穆斯林人口出生率猛增,一部分穆斯林極端分子要求修改《國民公約》,增加穆斯林的權力。1971年後,流亡約旦的巴勒斯坦游擊隊組織因干涉約旦內政、希望建立「國中之國」而被約旦國王用武力驅逐出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前往黎巴嫩。當時的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出於阿拉伯同胞的情誼接納了這些武裝人員,然而後者再次反客為主,直接介入黎巴嫩內部權力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基督教勢力。黎巴嫩從此內亂頻生。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擊隊槍擊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長槍黨(又譯弗朗吉亞黨,馬龍派的政治組織)黨員和數名平民。為了報復這一暴行,基督教長槍黨採取了以牙還牙的措施,在當天伏擊一輛載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擊隊分子)的公共汽車,將其乘客全部殺害,由此引發黎巴嫩長期、殘酷的內戰。在阿拉伯國家聯盟支持下,敘利亞派出3萬軍隊進入黎巴嫩。1976年馬龍派教徒薩爾基斯當選為黎巴嫩總統,並在敘利亞、以色列、美國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試圖樹立權威。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敘利亞部隊控制的北部地區,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區以及由激進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控制的南部幾塊飛地。巴勒斯坦游擊隊以黎巴嫩南部為基地,多次潛入以色列襲擊以軍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莊發射火箭和炮彈。 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再次潛入以色列,襲擊一輛公共汽車,為報復這一恐怖行動,以色列部隊舉行了代號「利塔尼」的軍事行動,於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根據地發動毀滅性進攻,佔領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區。後以色列人遵照聯合國決議撤出,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該地區。 1980年,敘利亞在黎巴嫩中部貝卡谷地集結兵力,後又在那裡部署蘇制薩姆-6地空導彈。基督教長槍黨人佔領貝魯特-大馬士革戰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圍的高地後,敘利亞對其發動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出動飛機襲擊敘利亞人,並轟炸貝魯特地區,以示警告。 1981年7月24日,敘利亞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裝達成了一項臨時停火協議,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隨即同黎政府軍交戰,奪佔了黎南部大片地區。1982年,為了趕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直抵貝魯特郊區,迫使巴解組織游擊隊撤離黎巴嫩。 1982年9月14日,接替薩爾基斯的黎巴嫩當選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被暗殺;他的哥哥、溫和派基督教領袖阿明·傑馬耶勒就任總統。暗殺傑馬耶勒的兇手事後被查明是敘利亞特工,但是沙龍當時卻指責巴勒斯坦人為兇手。為了報復這一行為,1982年 9月16至18日,長槍黨進入貝魯特西區的薩布拉和夏蒂拉難民營,殺害了其中328名巴勒斯坦人,雖然穗手老兇手是長槍黨,沙龍和以色列軍隊卻成了譴責的對象。此後美國海軍陸戰隊、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部隊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貝魯特。 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舒夫山區撤出後,德魯茲教派民兵在其首領W·瓊布拉特率領下,與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軍激烈交戰,佔領該地區。 1983年4月18日,美國駐貝魯特使館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況下,美國和法國在黎巴嫩的維和部隊駐軍司令部相繼被炸,美軍死239人,法軍死58人。為了報復這一行為,美國戰列艦從海上開炮,轟擊敘軍和德魯茲民兵陣地。由於面臨國家分裂的危機,傑巴耶勒主張通過全國和解,由長槍黨、馬龍教派、德魯茲教派、遜尼派、什葉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領導人談判,解決分歧,以達到穩定政府之目的。該年12月,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及其追隨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敘利亞支持的內部反對派襲擊,被困6周之久,後被迫撤至一艘掛有聯合國旗的希臘輪船上。 1984年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撤離貝魯特,但黎巴嫩仍被敘利亞軍隊佔領。為牽制什葉派阿邁勒民兵和德魯茲民兵,經黎方默許,巴解武裝從1985年起陸續重返黎巴嫩。後者隨即與阿邁勒民兵武裝發生矛盾,1986年9月雙方爆發大規模沖突。 1987年2月,什葉派阿邁勒民兵在敘利亞支持下包圍夏蒂拉、薩布拉等多處巴勒斯坦難民營,用重炮、坦克轟擊難民營,造成數萬人傷亡(雖然比 1982年「被以色列軍隊屠殺」的人更多,但這次暴行卻未遭到國際譴責)。為解救難民,聯合國向被圍難民營派出緊急救援隊。 1988年4月,什葉派穆斯林阿邁勒運動民兵與真主黨民兵在貝魯特南郊爆發大規模武裝沖突。交戰初期,阿邁勒武裝控制了大部分什葉派居民區,真主黨民兵遭嚴重挫折。但真主黨民兵在伊朗革命衛隊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發動反攻,奪回貝魯特南郊80%的地區,雙方死傷千餘人。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強硬派人物、黎政府軍原總司令奧恩發動「解放戰爭」,旨在將敘利亞軍隊趕出黎巴嫩。導致了以奧恩政府軍及基督教民兵為一方,敘駐黎部隊及穆斯林民兵為另一方的大規模炮戰,造成5,000多人傷亡、數十萬人逃離及 1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結束內戰,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領1989年9月在沙特開會,通過全國和解的《塔伊夫協定》,但奧恩拒不承認黎新政府和當選總統。 1990年10月13日,黎政府軍在敘軍坦克、飛機支援下攻入貝魯特東區,奧恩戰敗出走,殘部投降。黎政府開始在全境行使權力,著手實行將所有派別武裝撤出首都的「大貝魯特」計劃。至次年5月,除部分真主黨武裝外,黎各主要派別武裝均撤出貝魯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長達15年,造成14萬人死亡和數百億美元經濟損失的黎巴嫩內戰基本結束。
⑶ 聯合國要向黎巴嫩運糧,黎巴嫩為何又缺糧食了
黎巴嫩的貝魯特港口在本月4日傍晚的念檔迅時候發生了大爆炸,由於黎巴嫩國家本身比較小,所以糧食能源都是靠進口的,而巨大多數都停放在貝魯特港口,於是隨著大爆炸很多的物資都被炸毀了。據當局的統計,發現國內百分之八十五的儲量都被消耗盡了,雖然剩下的糧食還能保證國內民眾吃上一兩個月,但是造成民眾恐慌搶糧使得存量立刻就見底了。
所以民眾對這樣的政府普遍不信任,於是大夥兒紛紛搶糧,在貝魯特的一家麵包店已經被搶售一空,因為在飢荒年代對窮人來說,麵包是唯一能救命的東西。聯合國也在貝魯特港爆炸後第一時間援助了黎巴嫩,法國總統馬克龍也第一時間出訪了黎巴嫩,對於黎巴嫩的糧食問題也是提出了幫助,當然世界其他國家也會竭盡全力幫助黎巴嫩度過此次危機。
⑷ 黎巴嫩為什麼譴責以色列
黎巴嫩31日譴責以色列國防部長利伯曼有關黎巴嫩海段帆上油氣田言論,稱其言論威脅了黎巴嫩主權。
2017年12月,黎巴嫩政府就其近海的五塊油氣田區塊進行開采招標,之後通過了由法國道爾達公司、義大利埃尼公司和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對包括9號區塊在內的兩個區塊的聯合投標。
黎巴嫩和以色列近海區域油氣爭端由來已久,兩國海上邊界至今仍未劃定。黎巴嫩曾多次要求聯弊型合國幫助雙方劃定海上邊界,以握卜雹期解決海上油氣之爭。
⑸ 丘吉爾說的是誰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Kurt Waldheim, 1918年12月21日-2007年6月14日)
聯合國第四任秘書長、奧地利總統.
[編輯本段]簡歷
瓦爾德海姆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聖安德烈沃爾登。1939年應征入德國軍隊,先後擔任翻譯和傳令官。1942年受傷後退役,重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學,1944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他還是維也納領事學院的畢業生。1945年參加奧地利的外交工作,1948年至1951年擔任駐巴黎公使館一等秘書。1951年至1955年在維也納擔任外交部人事司司長。1955年,他被任命為奧地利常駐聯合國觀察員,同年稍後,奧地利加入聯合國,他擔任奧地利代表團團長。1956年至1960年擔任奧地利駐加拿大的的代表,初任全權公使,後升任大使。1960年至1962年,他擔任奧地利外交部政治司(西方)司長,後來改任政治事務局長,直至1964年6月。1964年至1968年擔任奧地利常駐聯合國代表兼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主席。1968年1月至1970年4月擔任奧地利聯邦外交部長。離開政府後,他被一致推選為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委員會主席;1970年10月再次任奧地利常駐聯合國代表,擔任此職直至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1971年4月,他是競選奧地利聯邦總統的兩位候選人之一。早銷1971年12月21日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推薦為聯合國秘書長,1972年1月1日即任,1981年離任。
瓦爾德海姆在擔任秘書長的頭三年,經常訪問聯合國特別關切的地區。1972年3月,他根據安全理事會賦予他的任務,前往南非和納米比亞協助尋找納米比亞問題的圓滿解決辦法。
[編輯本段]秘書長之路
1972年6月、1973年8月和1974年8月,秘書長三次訪問塞普勒斯,同政府領導人進行討論並視察駐在該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1974年8月剛剛發生過敵對行為,在這次訪問期間,瓦爾德海姆先生安排代理總統格拉夫科斯·克萊里季斯和拉烏夫·登克塔什開始會談。
秘書長也屢次前往中東,繼續尋求該區域的和平。1973年8月,他訪問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和約旦;1974年6月,他會見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約旦和埃及的領導人;1974年11月,他為了延長聯合國脫離接觸觀察員部隊的任務期限,前往敘利亞、以色列和埃及。在這些訪問中,他也視察了聯合國在該區域的各項維持和平行動——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聯合國緊急部隊和觀察員部隊。
1973年2月,他在正式訪問南亞次大陸期間,同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政府討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克服戰爭後果的方法和途徑。他還視察聯合國孟加拉國救濟行動,這是在聯合國主持下規模最大一項救濟行動。陸碰游
1974年2、3月間,秘書長訪問了非洲蘇丹——薩赫勒地區的一些國家,當時聯合國在該地區展開一項重大的救濟行動,援助長期旱災的災民。
秘書長還主持聯合國召開的許多重要國際會議的開幕式,並在會議上致詞。其中包括第三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972年4月,聖地亞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72年6月,斯德哥爾摩)、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1974年6月,加拉加斯)、世界人口會議(1974年8月,布加勒斯特)和世界糧食會議(1974年11月,羅馬)。
秘書長參加安全理事會離開總部到非洲(1972年1月,亞的斯亞貝巴)和拉丁美洲(1973年3月,巴拿馬)舉行的會議。
他曾出席非洲統一組織在拉巴特(1972年6月,非統組織十周年紀念)、亞的斯亞貝巴(1973年5月)和摩加迪沙(1974年6月)舉行的會議,並在會上致詞。他也曾在華盛頓向美洲國家組織講話(1972年3月)。
1973年2月,秘書長參加巴黎的越南問題國際會議;同年12月,他主持日內瓦中東和平會議的第一階段。
1973年7月,瓦爾德海姆先生在赫爾辛基向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講話。
秘書長曾應個別政府的邀請,正式訪問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中東和歐洲的若干國家。
1982年1月27日,為表彰吵埋瓦爾德海姆對聯合國所做出的貢獻而授予他「聯合國和平獎」。
1986年6月至1992年6月任奧地利總統。
瓦爾德海姆先生已婚,有子女三人;他著有《奧地利的榜樣》,是一本關於奧地利外交政策的書,已發行德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
2007年6月14日,瓦爾德海姆因心臟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8歲。
⑹ 以色列不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怎麼辦
中新社聯合國7月28日電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28日在安理會中東巴勒斯坦問題公開辯論會上呼籲以色列必須切實遵守聯合國有關決議。
耿爽指出,加沙沖突過或橋去兩個月了,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局勢依然動盪。以色列單邊行動愈演愈烈,令人擔憂。中方敦促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剋制,避免任何可能激化矛盾的行為。以色列必須切實遵守聯合國有關決議,停止拆除巴勒斯坦民眾房屋,停止驅逐巴勒斯坦民眾,停止擴建定居點,停止針對穆斯林的暴力、威脅和挑釁,切實維護和尊重耶路撒冷宗教聖地的歷史現狀。
耿爽指出,當前巴勒斯坦人道狀況堪憂,國際社會應當加大對巴人道幫扶力度,支持加沙恢復重建。我們敦促以色列切實履行國際法義務,保障所佔領土上平民的安全和權利,為人道援助提供准入便利,並盡快全面解除對加沙的封鎖圍困。
耿爽表示,中方始終心系巴勒斯坦人民,多次提供緊急現匯、抗疫物資和疫苗等人道援助。本月初,我們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交付槐咐100萬美元捐款,支持加沙地帶食品援助項目。中方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向巴方提供急需的幫助,將再向巴方捐贈100萬劑疫苗。中方還將與埃及一道,依託兩國在埃及合作建立的疫苗灌裝廠,聯合向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民鉛團純眾援助50萬劑疫苗。
耿爽強調,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動盪根源,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無限期拖延。中方始終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民族權利的正義事業,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耿爽說,前不久,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訪問中東地區時就巴勒斯坦問題同有關國家深入交換意見。王毅強調,「兩國方案」是國際社會共識,是公道正義的體現,也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現實路徑。
耿爽表示,中方就落實「兩國方案」提出三點思路。一是增強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權威,賦予其在安全、財政等領域行使國家主權職能的權力,實現對自治及被佔領土的有效管控。二是支持巴勒斯坦各派加強團結,通過協商對話實現內部和解,就解決巴問題形成統一談判立場。三是鼓勵巴以雙方以「兩國方案」為基礎重啟和談。中方歡迎巴以雙方談判代表來華直接談判。同時中方呼籲舉行由聯合國主導、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中東和平進程各攸關方參與的國際和會,以尋求巴勒斯坦問題的全面、持久、公正解決,實現巴以兩國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