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加密原理
『壹』 osi/rm模型中,什麼層次與數據加密相關
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肢拍茄絡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歷察同而不同。
表示層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例如:在 Internet上查詢你銀行賬戶,使用的即是一種安全連接。你的賬戶數據在發送前被加密,在網路的另一端,表示層將對接收到的數據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層協議還對圖片和文件格式信息進行解碼和編賀廳碼。
『貳』 如何防止破解rpgmaker
RM防止破解大體上有3種思路:
1、防存檔破解腳本,這個到處都有,隨便拿網路一搜就是。使用簡單,只要插入腳本編輯器里保存就可以了。一定程度上來說可以防止用存檔導出的方法進行破解,但並不能防止RM解密器直接解包。簡單的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保護。
2、RM的加密一般是按一定編碼規則來做的,裡面掌控這種規則的東西就是Magic Key,通過修改Magic Key就能使只有單一演算法的RM解密器望洋興嘆。但修改Magic Key的加密方法並不能防止存檔破解法。可以搜索一下RGSSAD紙老虎。
3、打包+壓縮法,這是中級階段的一種加密方法,無視RM的自帶加密演算法,由自己來進行打包。一樓所說的混淆文件名是其中一種方法,同時可以使用的還有向數據包中壓入大量其他數據,例如存檔的時候把其中一些變數單獨建立類別壓入數據包。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被RM解密器解包,同時存檔破解法也無法奏效。
如果樓主技術能力不算很高的話,只要把前兩種加密手段結合起來,防高手防不住,防小白是綽綽有餘。
老實說,我是贊成一定程度的上的游戲加密的,一樓說的不錯,素材確實是網上下載來修改整理的,但系統腳本、地圖事件就不是作者的心血了?個人非常看不慣某些打著小白旗號,明目張膽直接Ctrl+C別人的地圖和腳本的人。所以我一直堅持的是素材不加密,資料庫一定要加密。
『叄』 簡述RSA演算法中密鑰的產生,數據加密和解密的過程,並簡單說明RSA演算法安全性的原理。
RSA演算法的數學原理
RSA演算法的數學原理:
先來找出三個數, p, q, r,
其中 p, q 是兩個相異的質數, r 是與 (p-1)(q-1) 互質的數。
p, q, r 這三個數便是 private key。接著, 找出m, 使得 rm == 1 mod (p-1)(q-1)..... 這個 m 一定存在, 因為 r 與 (p-1)(q-1) 互質, 用輾轉相除法就可以得到了..... 再來, 計算 n = pq....... m, n 這兩個數便是 public key。
編碼過程是, 若資料為 a, 將其看成是一個大整數, 假設 a < n.... 如果 a >= n 的話, 就將 a 表成 s 進位 (s <= n, 通常取 s = 2^t), 則每一位數均小於 n, 然後分段編碼...... 接下來, 計算 b == a^m mod n, (0 <= b < n), b 就是編碼後的資料...... 解碼的過程是, 計算 c == b^r mod pq (0 <= c < pq), 於是乎, 解碼完畢...... 等會會證明 c 和 a 其實是相等的 :) 如果第三者進行竊聽時, 他會得到幾個數: m, n(=pq), b...... 他如果要解碼的話, 必須想辦法得到 r...... 所以, 他必須先對 n 作質因數分解......... 要防止他分解, 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兩個非常的大質數 p, q, 使第三者作因數分解時發生困難......... <定理> 若 p, q 是相異質數, rm == 1 mod (p-1)(q-1), a 是任意一個正整數, b == a^m mod pq, c == b^r mod pq, 則 c == a mod pq 證明的過程, 會用到費馬小定理, 敘述如下: m 是任一質數, n 是任一整數, 則 n^m == n mod m (換另一句話說, 如果 n 和 m 互質, 則 n^(m-1) == 1 mod m) 運用一些基本的群論的知識, 就可以很容易地證出費馬小定理的........ <證明> 因為 rm == 1 mod (p-1)(q-1), 所以 rm = k(p-1)(q-1) + 1, 其中 k 是整數 因為在 molo 中是 preserve 乘法的 (x == y mod z and u == v mod z => xu == yv mod z), 所以, c == b^r == (a^m)^r == a^(rm) == a^(k(p-1)(q-1)+1) mod pq 1. 如果 a 不是 p 的倍數, 也不是 q 的倍數時, 則 a^(p-1) == 1 mod p (費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p a^(q-1) == 1 mod q (費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q 所以 p, q 均能整除 a^(k(p-1)(q-1)) - 1 => pq | a^(k(p-1)(q-1)) - 1 即 a^(k(p-1)(q-1)) == 1 mod pq => c == a^(k(p-1)(q-1)+1) == a mod pq 2. 如果 a 是 p 的倍數, 但不是 q 的倍數時, 則 a^(q-1) == 1 mod q (費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q => c == a^(k(p-1)(q-1)+1) == a mod q => q | c - a 因 p | a => c == a^(k(p-1)(q-1)+1) == 0 mod p => p | c - a 所以, pq | c - a => c == a mod pq 3. 如果 a 是 q 的倍數, 但不是 p 的倍數時, 證明同上 4. 如果 a 同時是 p 和 q 的倍數時, 則 pq | a => c == a^(k(p-1)(q-1)+1) == 0 mod pq => pq | c - a => c == a mod pq Q.E.D. 這個定理說明 a 經過編碼為 b 再經過解碼為 c 時, a == c mod n (n = pq).... 但我們在做編碼解碼時, 限制 0 <= a < n, 0 <= c < n, 所以這就是說 a 等於 c, 所以這個過程確實能做到編碼解碼的功能.....
『肆』 ece和rm怎麼一起用
您好,ECE和RM是指電子密碼機(ECE)和隨機數字生成器(RM)。ECE和RM可以一起使用,以提供強大的安全性。ECE可以用來生成加譽鉛芹密密鑰,而RM可以用來生成隨機數字,以防止攻擊者破解密碼。ECE和RM可以一起使用,以提供更強大的安全性。ECE可以用來生成加密密鑰,而RM可以用來生成隨機數字,以防止攻擊者破解密碼。ECE和RM可以一起使用,以提供更強大的安全性。ECE可以用來創建和維護加激襪密密鑰,而RM可以用來生成隨機數字,以防止攻擊者破解密碼。ECE和RM可以一起使用,以提供慶畢更強大的安全性。ECE可以用來生成加密密鑰,而RM可以用來生成隨機數字,以防止攻擊者破解密碼。此外,ECE和RM還可以用來檢測和防止數據泄露,以及檢測和防止惡意軟體的傳播。因此,ECE和RM可以一起使用,以提供更強大的安全性和保護。
『伍』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些什麼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監視和安全恢復三個方面。
接入管理主要處理好身份管理和接入控制,以控制信息資源的使用;洞則安全監視主要功能有安全報警設置以及檢查跟蹤;安全恢復主要是及時恢復因網路故障而丟失的信息。
接入或訪問控制是保證網路安全的重要手段,它通過一組機制控制不同級別的主體對目標資源的不同授權訪問,在對主體認證之後實施網路資源的安全管理使用。
網路安全的類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潰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信息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備顫槐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自由傳輸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仿友。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陸』 RSA加密演算法原理
RSA加密演算法是一種典型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它基於大數的因式分解數學難題,它也是應用最廣泛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於1978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三位學著:Ron Rivest、Adi Shamir 和 Leonard Adleman 共同提出。
它的原理較為簡單,假設有消息發送方A和消息接收方B,通過下面的幾個步驟,就可以完成消息的加密傳遞:
消息發送方A在本地構建密鑰對,公鑰和私鑰;
消息發送方A將產生的公鑰發送給消息接收方B;
B向A發送數據時,通過公鑰進行加密,A接收到數據後通過私鑰進行解密,完成一次通信;
反之,A向B發送數據時,通過私鑰對數據進行加密,B接收到數據後通過公鑰進行解密。
由於公鑰是消息發送方A暴露給消息接收方B的,所以這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果公鑰在數據傳輸過程中泄漏,則A通過私鑰加密的數據就可能被解密。
如果要建立更安全的加密消息傳遞模型,需要消息發送方和消息接收方各構建一套密鑰對,並分別將各自的公鑰暴露給對方,在進行消息傳遞時,A通過B的公鑰對數據加密,B接收到消息通過B的私鑰進行解密,反之,B通過A的公鑰進行加密,A接收到消息後通過A的私鑰進行解密。
當然,這種方式可能存在數據傳遞被模擬的隱患,但可以通過數字簽名等技術進行安全性的進一步提升。由於存在多次的非對稱加解密,這種方式帶來的效率問題也更加嚴重。
『柒』 幫我解釋一下RSA演算法的原理
首先, 找出三個數, p, q, r,
其中 p, q 是兩個相異的質數, r 是與 (p-1)(q-1) 互質的數
p, q, r 這三個數便是 private key
接著, 找出 m, 使得 rm == 1 mod (p-1)(q-1
這個 m 一定存在, 因為 r 與 (p-1)(q-1) 互質, 用輾轉相除法就可以得到了
再來, 計算 n = pq
m, n 這兩個數便是 public key
編碼過程是, 若資料為 a, 將其看成是一個大整數, 假設 a < n
如果 a >= n 的話, 就將 a 表成 s 進位 (s <= n, 通常取 s = 2^t),
則每一位數均小於 n, 然後分段編碼
接下來, 計算 b == a^m mod n, (0 <= b < n),
b 就是編碼後的資料
解碼的過程是, 計算 c == b^r mod pq (0 <= c < pq),
於是乎, 解碼完畢.等會會證明 c 和 a 其實是相等的 :)
如果第三者進行竊聽時, 他會得到幾個數: m, n(=pq), b
他如果要解碼的話, 必須想辦法得到 r所以, 他必須先對 n 作質因數分解.
要防止他分解, 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兩個非常的大質數 p, q,
使第三者作搜塌因數分解時發生困難
<定理>
若 p, q 是相異質數, rm == 1 mod (p-1)(q-1),
a 是任意一個正培困整數, b == a^m mod pq, c == b^r mod pq,
則 c == a mod pq
證明的過程, 會用到費馬小定理, 敘述如下:
m 是任一質數, n 是任一整數, 則 n^m == n mod m
(換另一句話說, 如果 n 和 m 互質, 則 n^(m-1) == 1 mod m)
運用一些基本的群論的知識, 就可以很容易地證出費馬小定理的
<證明>
因為 rm == 1 mod (p-1)(q-1), 所以 rm = k(p-1)(q-1) + 1, 其中 k 是整數
因為在 molo 中是 preserve 乘法的
(x == y mod z and u == v mod z => xu == yv mod z),
所以, c == b^r == (a^m)^r == a^(rm) == a^(k(p-1)(q-1)+1) mod pq
1. 如果 a 不是 p 的倍數, 也不是 q 的倍數時,
則 a^(p-1) == 1 mod p (費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p
a^(q-1) == 1 mod q (費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q
所以 p, q 均能整除 a^(k(p-1)(q-1)) - 1 => pq | a^(k(p-1)(q-1)) - 1
即 a^(k(p-1)(q-1)) == 1 mod pq
=> c == a^(k(p-1)(q-1)+1) == a mod pq
2. 如果 a 是 p 的倍數, 但不是 q 的倍數時,
則 a^(q-1) == 1 mod q (費馬小定理)
=> a^(k(p-1)(q-1)) == 1 mod q
=> c == a^(k(p-1)(q-1)+1) == a mod q
=> q | c - a
因 p | a
=> c == a^(k(p-1)(q-1)+1) == 0 mod p
=> p | c - a
所以, pq | c - a => c == a mod pq
3. 如果 a 是 q 的倍數, 但不是 p 的倍數時, 證明同上
4. 如果 a 同時是配漏念 p 和 q 的倍數時,
則 pq | a
=> c == a^(k(p-1)(q-1)+1) == 0 mod pq
=> pq | c - a
=> c == a mod pq
Q.E.D.
這個定理說明 a 經過編碼為 b 再經過解碼為 c 時, a == c mod n (n = pq)
但我們在做編碼解碼時, 限制 0 <= a < n, 0 <= c < n,
所以這就是說 a 等於 c, 所以這個過程確實能做到編碼解碼的功能
『捌』 網路安全技術機制主要有哪些
建議樓主去非黑客論壇看看 裡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有三種網路安全機制。 概述:
隨著TCP/IP協議群在互聯網上的廣泛採用,信息技術與網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問題的急劇增加。為了保護國家公眾信息網以及企業內聯網和外聯網信息和數據的安全,要大力發展基於信息網路的安全技術。
信息與網路安全技術的目標
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連通性和自由性,用戶在享受各類共有信息資源的同事,也存在著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惡意破壞的危險。信息安全的目標就是保護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壞的機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控制。具體要達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標。
網路安全體系結構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的基礎上,於1989年制定了在OSI環境下解決網路安全的規則:安全體系結構。它擴充了基本參考模型,加入了安全問題的各個方面,為開放系統的安全通信提供了一種概念性、功能性及一致性的途徑。OSI安全體系包含七個層次: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在各層次間進行的安全機制有:
1、加密機制
衡量一個加密技術的可靠性,主要取決於解密過程的難度,而這取決於密鑰的長度和演算法。
1)對稱密鑰加密體制對稱密鑰加密技術使用相同的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發送者和接收者用相同的密鑰。對稱密鑰加密技術的典型演算法是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DES的密鑰長度為56bit,其加密演算法是公開的,其保密性僅取決於對密鑰的保密。優點是:加密處理簡單,加密解密速度快。缺點是:密鑰管理困難。
2)非對稱密鑰加密體制非對稱密鑰加密系統,又稱公鑰和私鑰系統。其特點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
(1)非對稱加密系統的關鍵是尋找對應的公鑰和私鑰,並運用某種數學方法使得加密過程成為一個不可逆過程,即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只能用與該公鑰配對的私鑰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2)非對稱密鑰加密的典型演算法是RSA。RSA演算法的理論基礎是數論的歐拉定律,其安全性是基於大數分解的困難性。
優點:(1)解決了密鑰管理問題,通過特有的密鑰發放體制,使得當用戶數大幅度增加時,密鑰也不會向外擴散;(2)由於密鑰已事先分配,不需要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密鑰,安全性大大提高;(3)具有很高的加密強度。
缺點:加密、解密的速度較慢。
2、安全認證機制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保證商務、交易及支付活動的真實可靠,需要有一種機制來驗證活動中各方的真實身份。安全認證是維持電子商務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它涉及到安全管理、加密處理、PKI及認證管理等重要問題。目前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應用。採用國際通用的PKI技術、X.509證書標准和X.500信息發布標准等技術標准可以安全發放證書,進行安全認證。當然,認證機制還需要法律法規支持。安全認證需要的法律問題包括信用立法、電子簽名法、電子交易法、認證管理法律等。
1)數字摘要
數字摘要採用單向Hash函數對信息進行某種變換運算得到固定長度的摘要,並在傳輸信息時將之加入文件一同送給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後,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變換運算得到另一個摘要;然後將自己運算得到的摘要與發送過來的摘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可以驗證數據的完整性。
2)數字信封
數字信封用加密技術來保證只有特定的收信人才能閱讀信的內容。具體方法是:信息發送方採用對稱密鑰來加密信息,然後再用接收方的公鑰來加密此對稱密鑰(這部分稱為數字信封),再將它和信息一起發送給接收方;接收方先用相應的私鑰打開數字信封,得到對稱密鑰,然後使用對稱密鑰再解開信息。
3)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是指發送方以電子形式簽名一個消息或文件,表示簽名人對該消息或文件的內容負有責任。數字簽名綜合使用了數字摘要和非對稱加密技術,可以在保證數據完整性的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4)數字時間戳
數字時間戳服務(DTS)是提供電子文件發表時間認證的網路安全服務。它由專門的機構(DTS)提供。
5)數字證書
數字證書(Digital ID)含有證書持有者的有關信息,是在網路上證明證書持有者身份的數字標識,它由權威的認證中心(CA)頒發。CA是一個專門驗證交易各方身份的權威機構,它向涉及交易的實體頒發數字證書。數字證書由CA做了數字簽名,任何第三方都無法修改證書內容。交易各方通過出示自己的數字證書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在電子商務中,數字證書主要有客戶證書、商家證書兩種。客戶證書用於證明電子商務活動中客戶端的身份,一般安裝在客戶瀏覽器上。商家證書簽發給向客戶提供服務的商家,一般安裝在商家的伺服器中,用於向客戶證明商家的合法身份。
3、訪問控制策略
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訪問。它也是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護網路資源的重要手段。各種安全策略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下面我們分述幾種常見的訪問控制策略。
1)入網訪問控制
入網訪問控制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資源,以及用戶入網時間和入網地點。
用戶的入網訪問控制可分為三個步驟: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預設限制檢查。只有通過各道關卡,該用戶才能順利入網。
對用戶名和口令進行驗證是防止非法訪問的首道防線。用戶登錄時,首先輸入用戶名和口令,伺服器將驗證所輸入的用戶名是否合法。如果驗證合法,才繼續驗證輸入的口令,否則,用戶將被拒之網路之外。用戶口令是用戶入網的關鍵所在。為保證口令的安全性,口令不能顯示在顯示屏上,口令長度應不少於6個字元,口令字元最好是數字、字母和其他字元的混合,用戶口令必須經過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有:基於單向函數的口令加密,基於測試模式的口令加密,基於公鑰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於平方剩餘的口令加密,基於多項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於數字簽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用戶還可採用一次性用戶口令,也可用攜帶型驗證器(如智能卡)來驗證用戶的身份。
2)網路的許可權控制
網路的許可權控制是針對網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網路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我們可以根據訪問許可權將用戶分為以下幾類:(1)特殊用戶(即系統管理員);(2)一般用戶,系統管理員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為他們分配操作許可權;(3)審計用戶,負責網路的安全控制與資源使用情況的審計。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可以用一個訪問控製表來描述。
3)目錄級安全控制
網路應允許控制用戶對目錄、文件、設備的訪問。用戶在月錄一級指定的許可權對所有文件和子目錄有效,用戶還可進一步指定對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的許可權。對目錄和文件的訪問許可權一般有八種:系統管理員許可權(Supervisor)、讀許可權(Read)、寫許可權(Write)、創建許可權(Create)、刪除許可權(Erase)、修改許可權(MOdify)、文件查找許可權(FileScan)、存取控制許可權(AccessControl)。用戶對文件或目標的有效許可權取決於以下二個因素:用戶的受託者指派、用戶所在組的受託者指派、繼承許可權屏蔽取消的用戶許可權。一個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當為用戶指定適當的訪問許可權,這些訪問許可權控制著用戶對伺服器的訪問。八種訪問許可權的有效組合可以讓用戶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戶對伺服器資源的訪問,從而加強了網路和伺服器的安全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將日益成為工業、農業和國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換手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認清網路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採取強有力的安全策略,對於保障網路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將變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