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ifnotinor
❶ python中何時使用斷言 assert
使用斷言表達式,通常會有人誤用它,所以我決定寫一篇文章來說明何時使用斷言,什麼時候不用。為那些還不清楚它的人,Python的assert是用來檢查一個條件,如果它為真,就不做任何事。如果它為假,則會拋出AssertError並且包含錯誤信息。例如:py>x=23py>assertx>0,"xisnotzeroornegative"py>assertx%2==0,"xisnotanevennumber"Traceback(mostrecentcalllast):File"",line1,inAssertionError:xisnotanevennumber很多人用assert作為一個很快和容易的方法來在參數錯誤的時候拋出異常。但這樣做是錯的,非常錯誤,有兩個原因。首先AssertError不是在測試參數時應該拋出的錯誤。你不應該像這樣寫代碼:ifnotisinstance(x,int):raiseAssertionError("notanint")你應該拋出TypeError的錯誤,assert會拋出錯誤的異常。但是,更危險的是,有一個關於assert的困擾:它可以被編譯好然後從來不執行,如果你用–O或–oo選項運行Python,結果不保證assert表達式會運行到。當適當的使用assert時,這是未來,但是當assert不恰當的使用時,它會讓代碼用-O執行時出錯。那什麼時候應該使用assert?沒有特定的規則,斷言應該用於:防禦型的編程運行時檢查程序邏輯檢查約定程序常量檢查文檔(在測試代碼的時候使用斷言也是可接受的,是一種很方便的單元測試方法,你接受這些測試在用-O標志運行時不會做任何事。我有時在代碼里使用assertFalse來標記沒有寫完的代碼分支,我希望這些代碼運行失敗。盡管拋出NotImplementedError可能會更好。)關於斷言的意見有很多,因為它能確保代碼的正確性。如果你確定代碼是正確的,那麼就沒有用斷言的必要了,因為他們從來不會運行失敗,你可以直接移除這些斷言。如果你確定檢查會失敗,那麼如果你不用斷言,代碼就會通過編譯並忽略你的檢查。在以上兩種情況下會很有意思,當你比較肯定代碼但是不是絕對肯定時。可能你會錯過一些非常古怪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額外的運行時檢查能幫你確保任何錯誤都會盡早地被捕捉到。另一個好的使用斷言的方式是檢查程序的不變數。一個不變數是一些你需要依賴它為真的情況,除非一個bug導致它為假。如果有bug,最好能夠盡早發現,所以我們為它進行一個測試,但是又不想減慢代碼運行速度。所以就用斷言,因為它能在開發時打開,在產品階段關閉。一個非變數的例子可能是,如果你的函數希望在它開始時有資料庫的連接,並且承諾在它返回的時候仍然保持連接,這就是函數的不變數:defsome_function(arg):assertnotDB.closed()#codegoeshereassertnotDB.closed()returnresult斷言本身就是很好的注釋,勝過你直接寫注釋:#whenwereachhere,weknowthatn>2你可以通過添加斷言來確保它:assertn>2斷言也是一種防禦型編程。你不是讓你的代碼防禦現在的錯誤,而是防止在代碼修改後引發的錯誤。理想情況下,單元測試可以完成這樣的工作,可是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它們通常是沒有完成的。人們可能在提交代碼前會忘了運行測試代碼。有一個內部檢查是另一個阻擋錯誤的防線,尤其是那些不明顯的錯誤,卻導致了代碼出問題並且返回錯誤的結果。加入你有一些if…elif的語句塊,你知道在這之前一些需要有一些值:#targetisexpectedtobeoneofx,y,orz,andnothingelse.iftarget==x:run_x_code()eliftarget==y:run_y_code()else:run_z_code()假設代碼現在是完全正確的。但它會一直是正確的嗎?依賴的修改,代碼的修改。如果依賴修改成target=w會發生什麼,會關繫到run_w_code函數嗎?如果我們改變了代碼,但沒有修改這里的代碼,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調用run_z_code函數並引發錯誤。用防禦型的方法來寫代碼會很好,它能讓代碼運行正確,或者立馬執行錯誤,即使你在未來對它進行了修改。在代碼開頭的注釋很好的一步,但是人們經常懶得讀或者更新注釋。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注釋會變得沒用。但有了斷言,我可以同時對代碼塊的假設書寫文檔,並且在它們違反的時候觸發一個干凈的錯誤asserttargetin(x,y,z)iftarget==x:run_x_code()eliftarget==y:run_y_code()else:asserttarget==zrun_z_code()這樣,斷言是一種防禦型編程,同時也是一種文檔。我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案:iftarget==x:run_x_code()eliftarget==y:run_y_code()eliftarget==z:run_z_code()else:#Thiscanneverhappen.("anunexpectederroroccurred")按約定進行設計是斷言的另一個好的用途。我們想像函數與調用者之間有個約定,比如下面的:「如果你傳給我一個非空字元串,我保證傳會字元串的第一個字母並將其大寫。」如果約定被函數或調用這破壞,代碼就會出問題。我們說函數有一些前置條件和後置條件,所以函數就會這么寫:deffirst_upper(astring):assertisinstance(astring,str)andlen(astring)>0result=astring[0].upper()assertisinstance(result,str)andlen(result)==1assertresult==result.upper()returnresult按約定設計的目標是為了正確的編程,前置條件和後置條件是需要保持的。這是斷言的典型應用場景,因為一旦我們發布了沒有問題的代碼到產品中,程序會是正確的,並且我們能安全的移除檢查。下面是我建議的不要用斷言的場景:不要用它測試用戶提供的數據不要用斷言來檢查你覺得在你的程序的常規使用時會出錯的地方。斷言是用來檢查非常罕見的問題。你的用戶不應該看到任何斷言錯誤,如果他們看到了,這是一個bug,修復它。有的情況下,不用斷言是因為它比精確的檢查要短,它不應該是懶碼農的偷懶方式。不要用它來檢查對公共庫的輸入參數,因為它不能控制調用者,所以不能保證調用者會不會打破雙方的約定。不要為你覺得可以恢復的錯誤用斷言。換句話說,不用改在產品代碼里捕捉到斷言錯誤。不要用太多斷言以至於讓代碼很晦澀。
❷ python if 語句可以多條件判斷么
#!/usr/local/bin/python
defke_yi_me(t):
if'python'and'if'int:
returnTrue
elif'python'and'if'notint:
returnFalse
ifke_yi_me("pythonif語句可以多條件判斷么")orke_yi_me("python語句可以多條件判斷"):
print'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