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編程語言 » pythondefer

pythondefer

發布時間: 2024-09-18 18:42:20

Ⅰ 各種編程語言配置代理IP(python,php,java,nodejs,ruby...)

代理IP對於爬蟲採集來說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繞過各種限制,讓數據採集更加高效便捷。以下提供幾種常見編程語言配置代理IP的方法,以供參考。

為了確保代碼片段的實用性和可擴展性,本文將僅提供核心代碼片段,具體的業務邏輯需要根據實際項目需求自行添加。

在配置代理IP前,請確保你已經准備好相應的代理資源。你可以選擇使用如kuaidaili.com等代理服務提供商,或自行構建代理伺服器

以下是部分編程語言配置代理IP的示例代碼:

PHP配置代理IP:
php
$proxy = 'http://username:password@proxy-host:port';
$options = array(
'http' => array(
'proxy' => $proxy,
),
);

Python配置代理IP:
python
proxies = {
'http': 'http://username:password@proxy-host:port',
'https': 'http://username:password@proxy-host:port'
}

Java配置代理IP:
java
HttpClient httpclient = HttpClients.createDefault();
RequestConfig requestConfig = RequestConfig.custom()
.setProxy(new HttpHost("proxy-host", port, "http"))
.build();
HttpGet httpget = new HttpGet("http://www.example.com");
httpget.setConfig(requestConfig);
HttpResponse response = httpclient.execute(httpget);

Node.js配置代理IP:
javascript
const https = require('https');
const proxy = 'http://username:password@proxy-host:port';
const options = {
hostname: 'example.com',
port: 443,
path: '/path/to/resource',
method: 'GET',
headers: {
'Proxy-Authorization': `Basic ${Buffer.from(`${username}:${password}`).toString('base64')}`,
'User-Agent': 'nodejs-client'
}
};
const req = https.request(options, (res) => {
console.log(`statusCode: ${res.statusCode}`);
});
req.on('data', (d) => {
process.stdout.write(d);
});
req.end();

Ruby配置代理IP:
ruby
require 'net/http'
uri = URI('http://example.com')
proxy_uri = URI('http://proxy-host:port')
proxy = Net::HTTP::Proxy.new(proxy_uri.host, proxy_uri.port)
req = Net::HTTP::Get.new(uri.request_uri)
req.proxy = proxy
res = Net::HTTP.start(uri.host, uri.port, use_ssl: uri.scheme == 'https') do |http|
http.request(req)
end

Golang配置代理IP:
go
import (
"net/http"
"net/url"
)
func main() {
client := &http.Client{
Transport: &http.Transport{
Proxy: http.ProxyURL(&url.URL{
Scheme: "http",
Host: "username:password@proxy-host:port",
}),
},
}
resp, err := client.Get("http://www.example.com")
if err != nil {
log.Fatal(err)
}
defer resp.Body.Close()
}

Ⅱ python fetchone 取出的數據是什麼類型

舉例,首先看了pymysql裡面的cursor類,關於execute、fetchone和fetchall定義如下:
#調用self._query方法進行查詢
def execute(self, query, args=None):
"""Execute a query
:param str query: Query to execute.
:param args: parameters used with query. (optional)
:type args: tuple, list or dict
:return: Number of affected rows
:rtype: int
If args is a list or tuple, %s can be used as a placeholder in the query.
If args is a dict, %(name)s can be used as a placeholder in the query.
"""
while self.nextset():
pass
query = self.mogrify(query, args)
result = self._query(query)
self._executed = query
return result
#調用_do_get_result獲取查詢結果
def _query(self, q):
conn = self._get_db()
self._last_executed = q
self._clear_result()
conn.query(q)
self._do_get_result()
return self.rowcount
#這里獲取結果
def _do_get_result(self):
conn = self._get_db()
self._result = result = conn._result
self.rowcount = result.affected_rows
self.description = result.description
self.lastrowid = result.insert_id
self._rows = result.rows
self._warnings_handled = False

if not self._defer_warnings:
self._show_warnings()
其實看到這里代碼邏輯已經很清楚了,在調用cursor.execute執行SQL的時候,就將MySQL查詢的結果放到result這個變數里了,也就是說結果集放到了客戶端的內存變數里,那麼獲取數據的方式也就是從這個內存變數里去獲取數據,只是獲取的行為有所不同而已了。
def fetchone(self):
"""Fetch the next row"""
self._check_executed()
if self._rows is None or self.rownumber >= len(self._rows):
return None
result = self._rows[self.rownumber]
self.rownumber += 1
return result

def fetchmany(self, size=None):
"""Fetch several rows"""
self._check_executed()
if self._rows is None:
return ()
end = self.rownumber + (size or self.arraysize)
result = self._rows[self.rownumber:end]
self.rownumber = min(end, len(self._rows))
return result
def fetchall(self):
"""Fetch all the rows"""
self._check_executed()
if self._rows is None:
return ()
if self.rownumber:
result = self._rows[self.rownumber:]
else:
result = self._rows
self.rownumber = len(self._rows)
return result
口說無憑,我們直接通過Wireshark抓包來證明一下,首先我在本地執行腳本如下,然後我監聽本地的網卡流量
import pymysql
conn = pymysql.connect(host='xxx', port=3306,
user='xucl', password='xuclxucl', database='xucl')
cursor = conn.cursor()
cursor.execute("select * from t")
注意,我這里並沒有執行fetch操作,如果監聽到的包裡麵包含了結果,那麼就證明我們前面的分析是正確的,話不多說開始實驗,Wireshark抓包如下:
果然跟我們之前的預測是一致的,即使沒有進行fetch操作,MySQL也將結果集發送到客戶端了。另外關於結果集發送,可以參考我另外一篇文章:《由一個抓瞎的SQL引申出去》

結論:
客戶端執行SQL的時候,MySQL一次性將結果集發送給了客戶端
客戶端接收到結果集以後存儲本地內存變數中
fetch結果只是從這個本地變數中獲取,fetchone/fetchmany/fetchall只是獲取行為的不通,因此對於MySQL來說並沒有什麼不通的。

Ⅲ python能把正常時間轉化成毫秒級別的時間戳嗎

可以啊,就是datetime轉時間戳吧。
你可以參考一下這里的:http://defer.cn/2014/12/1657.html
不過time.time好像悄山斗是秒,如啟磨唯姿果要毫秒,需要乘以1000

Ⅳ 從PHP 到Golang 的筆記 ( 轉 )

———文章來源 YamiOdymel/PHP-to-Golang

PHP和模塊之間的關系令人感到煩躁,假設你要讀取 yaml 檔案,你需要有一個 yaml 的模塊,為此,你還需要將其編譯然後將編譯後的模塊擺放至指定位置,之後換了一台伺服器你還要重新編譯,這點到現在還是沒有改善;順帶一提之後出了PHP 7效能確實提升了許多(比Python 3快了些),但PHP仍令我感到臃腫,我覺得是時候
(轉行)了。

PHP 和Golang 的效能我想毋庸置疑是後者比較快(而且是以倍數來算),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兩種不應該被放在一起比較,但Golang 本身就是偏向Web 開發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考慮轉用Golang 的原因,起初我的考慮有幾個:Node.js 和Rust 還有最終被選定的Golang;先談談Node.js 吧。

Node.js的效能可以說是快上PHP 3.5倍至6倍左右 ,而且撰寫的語言還是JavaScript,蒸蚌,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學習新語言了!搭配Babel更可以說是萬能,不過那跟「跳跳虎」一樣的Async邏輯還有那恐怖的Callback Hell,有人認為前者是種優點,這點我不否認,但是對學習PHP的我來說太過於"Mind Fuck",至於後者的Callback Hell雖然有Promise,但是那又是另一個「Then Hell」的故事了。相較於Golang之下,Node.js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我了。你確實可以用Node.js寫出很多東西,不過那V8引擎的效能仍然有限,而且要學習新的事物,不就應該是「全新」的嗎;)?

題外話: 為什麼Node.js不適合大型和商業專案?

在拋棄改用Node.js 之後我曾經花了一天的時間嘗試Rust 和Iron 框架,嗯⋯⋯Rust 太強大了,強大到讓我覺得Rust 不應該用在這里,這想法也許很蠢,但Rust 讓我覺得適合更應該拿來用在系統或者是部分底層的地方,而不應該是網路服務。

Golang是我最終的選擇,主要在於我花了一天的時間來研究的時候意外地發現Golang夭壽簡潔( 關鍵字只有25個 ),相較之下Rust太過於「強大」令我怯步;而且Golang帶有許多工具,例如 go fmt 會自動幫你整理程式碼、 go doc 會自動幫你生產文件、 go test 可以自動單元測試並生產覆蓋率報表、也有 go get 套件管理工具(雖然沒有版本功能),不過都很實用,而且也不需要加上分號( ; ),真要說不好的地方⋯⋯大概就是強迫你花括弧不能換行放吧(沒錯,我就是花括弧會換行放的人)。

當我在撰寫這份文件的時候 我會先假設你有一定的基礎 ,你可以先閱讀下列的手冊,他們都很不錯。

你能夠在PHP 裡面想建立一個變數的時候就直接建立,夭壽贊,是嗎?

蒸蚌!那麼Golang 呢?在Golang 中變數分為幾類:「新定義」、「預先定義」、「自動新定義」、「覆蓋」。讓我們來看看範例:

在PHP中你會很常用到 echo 來顯示文字,像這樣。

然而在Golang中你會需要 fmt 套件,關於「什麼是套件」的說明你可以在文章下述了解。

這很簡單,而且兩個語言的用法相差甚少,下面這是PHP:

只是Golang 稍微聒噪了一點,你必須在函式後面宣告他最後會回傳什麼資料型別。

在PHP 中你要回傳多個資料你就會用上陣列,然後將資料放入陣列裡面,像這樣。

然而在Golang 中你可以不必用到一個陣列,函式可以一次回傳多個值:

兩個語言的撰寫方式不盡相同。

主要是PHP 的陣列能做太多事情了,所以在PHP 裡面要儲存什麼用陣列就好了。

在Golang里⋯⋯沒有這么萬能的東西,首先要先了解Golang中有這些型態: array , slice , map , interface ,

你他媽的我到底看了三洨,首先你要知道Golang是個強型別語言,意思是你的陣列中 只能有一種型態 ,什麼意思?當你決定這個陣列是用來擺放字串資料的時候,你就只能在裡面放字串。沒有數值、沒有布林值,就像你沒有女朋友一樣。

先撇開PHP 的「萬能陣列」不管,Golang 中的陣列既單純卻又十分腦殘,在定義一個陣列的時候,你必須給他一個長度還有其內容存放的資料型態,你的陣列內容不一定要填滿其長度,但是你的陣列內容不能超過你當初定義的長度。

切片⋯⋯這聽起來也許很奇怪,但是你確實可以「切」他,讓我們先談談「切片」比起「陣列」要好在哪裡:「你不用定義其最大長度,而且你可以直接賦予值」,沒了。

我們剛才有提到你可以「切」他,記得嗎?這有點像是PHP中的 array_slice() ,但是Golang直接讓Slice「內建」了這個用法,其用法是: slice[開始:結束] 。

在PHP中倒是沒有那麼方便,在下列PHP範例中你需要不斷地使用 array_slice() 。

你可以把「映照」看成是一個有鍵名和鍵值的陣列,但是記住:「你需要事先定義其鍵名、鍵值的資料型態」,這仍限制你沒辦法在映照中存放多種不同型態的資料。

在Golang里可就沒這么簡單了,你需要先用 make() 宣告 map 。

也許你不喜歡「介面」這個詞,但用「介面」我怕會誤導大眾,所以,是的,接下來我會繼續稱其為「介面」。還記得你可以在PHP 的關聯陣列裡面存放任何型態的資料嗎,像下面這樣?

現在你有福了!正因為Golang中的 interface{} 可以接受任何內容,所以你可以把它拿來存放任何型態的資料。

有時候你也許會有個不定值的變數,在PHP 里你可以直接將一個變數定義成字串、數值、空值、就像你那變心的女友一樣隨時都在變。

在Golang中你必須給予變數一個指定的資料型別,不過還記得剛才提到的:「Golang中有個 interface{} 能夠 存放任何事物 」嗎( 雖然也不是真的任何事物啦⋯⋯ )?

當我們程式中不需要繼續使用到某個資源或是發生錯誤的時候,我們索性會將其關閉或是拋棄來節省資源開銷,例如PHP 里的讀取檔案:

在Golang中,你可以使用 defer 來在函式結束的時候自動執行某些程式(其執行方向為反向)。所以你就不需要在函式最後面結束最前面的資源。

defer 可以被稱為「推遲執行」,實際上就是在函式結束後會「反序」執行的東西,例如你按照了這樣的順序定義 defer : A->B->C->D ,那麼執行的順序其實會是 D->C->B->A ,這用在程式結束時還蠻有用的,讓我們看看Golang如何改善上述範例。

這東西很邪惡,不是嗎?又不是在寫BASIC,不過也許有時候你會在PHP 用上呢。但是拜託,不要。

Golang中僅有 for 一種迴圈但卻能夠達成 foreach 、 while 、 for 多種用法。普通 for 迴圈寫法在兩個語言中都十分相近。

在Golang請記得:如果你的 i 先前並不存在,那麼你就需要定義它,所以下面這個範例你會看見 i := 0 。

在PHP里, foreach() 能夠直接給你值和鍵名,用起來十分簡單。

Golang裡面雖然僅有 for() 但卻可以使用 range 達成和PHP一樣的 foreach 方式。

一個 while(條件) 迴圈在PHP裡面可以不斷地執行區塊中的程式,直到 條件 為 false 為止。

在Golang里也有相同的做法,但仍是透過 for 迴圈,請注意這個 for 迴圈並沒有任何的分號( ; ),而且一個沒有條件的 for 迴圈會一直被執行。

PHP中有 do .. while() 迴圈可以先做區塊中的動作。

在Golang中則沒有相關函式,但是你可以透過一個無止盡的 for 迴圈加上條件式來讓他結束迴圈。

要是你真的希望完全符合像是PHP那樣的設計方式,或者你可以在Golang中使用很邪惡的 goto 。

在PHP中我們可以透過 date() 像這樣取得目前的日期。

在Golang就稍微有趣點了,因為Golang中並不是以 Y-m-d 這種格式做為定義,而是 1 、 2 、 3 ,這令你需要去翻閱文件,才能夠知道 1 的定義是代表什麼。

俗話說:「爆炸就是藝術」,可愛的PHP用詞真的很大膽,像是: explode() (爆炸)、 die() (死掉),回歸正傳,如果你想在PHP裡面將字串切割成陣列,你可以這么做。

簡單的就讓一個字串給「爆炸」了,那麼Golang 呢?

對了,記得引用 strings 套件。

這真的是很常用到的功能,就像物件一樣有著鍵名和鍵值,在PHP 裡面你很簡單的就能靠陣列(Array)辦到。

真是太棒了,那麼Golang呢?用 map 是差不多啦。如果有必要的話,你可以稍微復習一下先前提到的「多資料儲存型態-Stores」。

你很常會在PHP裡面用 isset() 檢查一個索引是否存在,不是嗎?

在Golang裡面很簡單的能夠這樣辦到(僅適用於 map )。

指針(有時也做參照)是一個像是「變數別名」的方法,這種方法讓你不用整天覆蓋舊的變數,讓我們假設 A = 1; B = A; 這個時候 B 會復制一份 A 且兩者不相干,倘若你希望修改 B 的時候實際上也會修改到 A 的值,就會需要指針。

指針比起復制一個變數,他會建立一個指向到某個變數的記憶體位置,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改變指針,實際上是在改變某個變數。

在Golang你需要用上 * 還有 & 符號。

有些時候你會回傳一個陣列,這個陣列裡面可能有資料還有錯誤代號,而你會用條件式判斷錯誤代號是否非空值。

在Golang中函式可以一次回傳多個值。為此,你不需要真的回傳一個陣列,不過要注意的是你將會回傳一個屬於 error 資料型態的錯誤,所以你需要引用 errors 套件來幫助你做這件事。

該注意的是Golang沒有 try .. catch ,因為 Golang推薦這種錯誤處理方式 ,你應該在每一次執行可能會發生錯誤的程式時就處理錯誤,而非後來用 try 到處包覆你的程式。

在 if 條件式里宣告變數會讓你只能在 if 內部使用這個變數,而不會污染到全域范圍。

也許你在PHP中更常用的會是 try .. catch ,在大型商業邏輯時經常看見如此地用法,實際上這種用法令人感到聒噪(因為你會需要一堆 try 區塊):

Golang中並沒有 try .. catch ,實際上Golang也 不鼓勵這種行為 (Golang推薦逐一處理錯誤的方式),倘若你真想辦倒像是捕捉異常這樣的方式,你確實可以使用Golang中另類處理錯誤的方式(可以的話盡量避免使用這種方式): panic() , recover() , defer 。

你可以把 panic() 當作是 throw (丟出錯誤),而這跟PHP的 exit() 有87%像,一但你執行了 panic() 你的程式就會宣告而終,但是別擔心,因為程式結束的時候會呼叫 defer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在 defer 停止 panic() 。

關於 defer 上述已經有提到了,他是一個反向執行的宣告,會在函式結束後被執行,當你呼叫了 panic() 結束程式的時候,也就會開始執行 defer ,所以我們要在 defer 內使用 recover() 讓程式不再繼續進行結束動作,這就像是捕捉異常。

recover() 可以看作 catch (捕捉),我們要在 defer 裡面用 recover() 解決 panic() ,如此一來程式就會回歸正常而不會被結束。

還記得在PHP里要引用一堆檔案的日子嗎?到處可見的 require() 或是 include() ?到了Golang這些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套件(Package)」。現在讓我們來用PHP解釋一下。

這看起來很正常對吧?但假設你有一堆檔案,這馬上就成了 Include Hell ,讓我們看看Golang怎麼透過「套件」解決這個問題。

「 蛤???殺小??? 」你可能如此地說道。是的, main.go 中除了引用 fmt 套件( 為了要輸出結果用的套件 )之外完全沒有引用到 a.go 。

「 蛤???殺小?????? 」你彷彿回到了幾秒鍾前的自己。

既然沒有引用其他檔案,為什麼 main.go 可以輸出 foo 呢?注意到了嗎, 兩者都是屬於 main 套件 ,因此 他們共享同一個區域 ,所以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什麼叫做「套件」。

套件是每一個 .go 檔案都必須聲明在Golang原始碼中最開端的東西,像下面這樣:

這意味著目前的檔案是屬於 main 套件( 你也可以依照你的喜好命名 ),那麼要如何讓同個套件之間的函式溝通呢?

接著是Golang;注意!你不需要引用任何檔案,因為下列兩個檔案同屬一個套件。

一個由「套件」所掌握的世界,比起PHP的 include() 和 require() 還要好太多了,對嗎?

在Golang 中沒有引用單獨檔案的方式,你必須匯入一整個套件,而且你要記住:「一定你匯入了,你就一定要使用它」,像下面這樣。

假如你不希望使用你匯入的套件,你只是為了要觸發那個套件的 main() 函式而引用的話⋯⋯,那麼你可以在前面加上一個底線( _ )。

如果你的套件出現了名稱沖突,你可以在套件來源前面給他一個新的名稱。

現在你知道可以匯入套件了,那麼什麼是「匯出」?同個套件內的函式還有共享變數確實可以直接用,但那 並不表示可以給其他套件使用 ,其方法取決於 函式/變數的「開頭大小寫」

是的。 Golang依照一個函式/變數的開頭大小寫決定這個東西是否可供「匯出」

這用在區別函式的時候格外有用,因為小寫開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供匯出的,反之,大寫開頭的任何事物都是用來匯出供其他套件使用的。

一開始可能會覺得這是什麼奇異的規定,但寫久之後,你就能發現比起JavaScript和Python以「底線為開頭的命名方式」還要來得更好;比起成天宣告 public 、 private 、 protected 還要來得更快。

在Golang 中沒有類別,但有所謂的「建構體(Struct)」和「介面(Interface)」,這就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的需求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Golang 很簡潔卻又很強大的原因。

讓我們先用PHP 建立一個類別,然後看看Golang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雖然Golang沒有類別,但是「建構體(Struct)」就十分地堪用了,首先你要知道在Golang中「類別」的成員還有方法都是在「類別」外面所定義的,這跟PHP在類別內定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Golang中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們沒有 public 、 private 、 protected 的種類。

在PHP中,當有一個類別被 new 的時候會自動執行該類別內的建構子( __construct() ),通常你會用這個來初始化一些類別內部的值。

但是在Golang 里因為沒有類別,也就沒有建構子,不巧的是建構體本身也不帶有建構子的特性,這個時候你只能自己在外部建立一個建構用函式。

讓我們假設你有兩個類別,你會把其中一個類別傳入到另一個類別裡面使用,廢話不多說!先上個PHP 範例(為了簡短篇幅我省去了換行)。

在Golang中你也有相同的用法,但是請記得:「 任何東西都是在「類別」外完成建構的 」。

在PHP 中沒有相關的範例,這部分會以剛才「嵌入」章節中的Golang 範例作為解說對象。

你可以看見Golang在進行 Foo 嵌入 Bar 的時候,會自動將 Foo 的成員暴露在 Bar 底下,那麼假設「雙方之間有相同的成員名稱」呢?

這個時候被嵌入的成員就會被「遮蔽」,下面是個實際範例,還有你如何解決遮蔽問題:

雖然都是呼叫同一個函式,但是這個函式可以針對不同的資料來源做出不同的舉動,這就是多形。你也能夠把這看作是:「訊息的意義由接收者定義,而不是傳送者」。

目前PHP 中沒有真正的「多形」,不過你仍可以做出同樣的東西。

嗯⋯⋯那麼Golang呢?實際上更簡單而且更有條理了,在Golang中有 interface 可以幫忙完成這個工作。

如果你對Interface還不熟悉,可以試著查看「 解釋Golang中的Interface到底是什麼 」文章。

謝謝你看到這里,可惜這篇文章卻沒有說出Golang 最重要的賣點:「Goroutine」和「Channel」

Ⅳ 駁狗屎文 "我為什麼放棄Go語言

此篇文章流傳甚廣, 其實裡面沒啥干貨, 而且裡面很多觀點是有問題的. 這個文章在 golang-china 很早就討論過了.
最近因為 Rust 1.0 和 1.1 的發布, 導致這個文章又出來毒害讀者.
所以寫了這篇反駁文章, 指出其中的問題.

有好幾次,當我想起來的時候,總是會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放棄Go語言?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嗎?是明智和理性的嗎?其實我一直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開門見山地說,我當初放棄Go語言(golang),就是因為兩個「不爽」:第一,對Go語言本身不爽;第二,對Go語言社區里的某些人不爽。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主觀的結論。但是我有足夠詳實的客觀的論據,用以支撐這個看似主觀的結論。
文末附有本文更新日誌。
確實是非常主觀的結論, 因為裡面有不少有問題的觀點(用來忽悠Go小白還行).
第0節:我的Go語言經歷
先說說我的經歷吧,以避免被無緣無故地當作Go語言的低級黑。
2009年底,Go語言(golang)第一個公開版本發布,籠罩著「Google公司製造」的光環,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嘗鮮者,我(Liigo)也身居其中,籠統的看了一些Go語言的資料,學習了基礎的教程,因對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弧不滿,很快就遺忘掉了,沒拿它當一回事。
在2009年Go剛發布時, 確實是因為「Google公司製造」的光環而吸引了(包括文章作者和諸多IT記者)很多低級的嘗鮮者.
還好, 經過5年的發展, 這些純粹因為光環來的投機者所剩已經不多了(Google趨勢).
目前, 真正的Go用戶早就將Go用於實際的生產了.
說到 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弧不滿, 我想說這只是你的 個人主觀感受, 還有很多人對Go的分號和花括弧很滿意,
包括水果公司的的 Swift 的語言設計者也很滿意這種風格(Swift中的分號和花括弧和Go基本相同).
如果只談 個人主觀感受, 我也可以說 Rust 的 fn 縮寫也很蛋疼!
兩年之後,2011年底,Go語言發布1.0的計劃被提上日程,相關的報道又多起來,我再次關注它,重新評估之後決定深入參與Go語言。我訂閱了其users、nuts、dev、commits等官方郵件組,堅持每天閱讀其中的電子郵件,以及開發者提交的每一次源代碼更新,給Go提交了許多改進意見,甚至包括修改Go語言編譯器源代碼直接參與開發任務。如此持續了數月時間。
這個到是事實, 在 golang-china 有不少吵架的帖子, 感興趣的可以去挖下, 我就不展開說了.
到2012年初,Go 1.0發布,語言和標准庫都已經基本定型,不可能再有大幅改進,我對Go語言未能在1.0定型之前更上一個台階、實現自我突破,甚至帶著諸多明顯缺陷走向1.0,感到非常失望,因而逐漸疏遠了它(所以Go 1.0之後的事情我很少關心)。後來看到即將發布的Go 1.1的Release Note,發現語言層面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在庫和工具層面有所修補和改進,感到它尚在幼年就失去成長的動力,越發失望。外加Go語言社區里的某些人,其中也包括Google公司負責開發Go語言的某些人,其態度、言行,讓我極度厭惡,促使我決絕地離棄Go語言。
真的不清楚樓主說的可以在 Go1.0 之前短時間內能實現的 重大改進和諸多明顯缺陷 是什麼.
如果是樓主說前面的 其語法中的分號和花括弧不滿 之類的重大改進, 我只能說這只是你的 個人主觀感受 而已,
你的很多想法只能說服你自己, 沒辦法說服其他絕大部分人(不要以為像C++或Rust那樣什麼特性都有就NB了, 各種NB特性加到一起只能是 要你命3000, 而絕對不會是什麼 銀彈).
Go 1.1的Release Note,發現語言層面沒有太大改變. 語言層沒有改變是是因為 Go1 作出的向後兼容的承諾. 對於工業級的語言來說, Go1 這個只能是優點. 如果連語言層在每個版本都會出現諸多大幅改進, 那誰還敢用Go語言來做生產開發呢(我承認Rust的改動很大膽, 但也說明了Rust還處於比較幼稚和任性的階段)?
說 Go語言社區里的某些人固執 的觀點我是同意的. 但是這些 固執 的人是可以講道理的, 但是他們對很多東西的要求很高(特別是關於Go的設計哲學部分).
只要你給的建議有依據(語言的設計哲學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們絕對不會盲目的拒絕(只是討論的周期會比較長).
關於樓主提交的給Go文件添加BOM的文章, 需要補充說明下.
在Go1.0發布的時候, Go語言的源文件(.go)明確要求必須是UTF8編碼的, 而且是無BOM的UTF8編碼的.
注意: 這個 無BOM的UTF8編碼 的限制僅僅是 針對 Go語言的源文件(.go).
這個限制並不是說不允許用戶處理帶BOM的UTF8的txt文件!
我覺得對於寫Go程序來說, 這個限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到目前為止, 我還從來沒有使用過帶BOM的.go文件.
不僅是因為帶BOM的.go文件沒有太多的意義, 而且有很多的缺陷.
BOM的原意是用來表示編碼是大端還是小端的, 主要用於UTF16和UTF32. 對於 UTF8 來說, BOM 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正是Go的2個作者發明了UTF8, 徹底解決了全球的編碼問題).
但是, 在現實中, 因為MS的txt記事本, 對於中文環境會將txt(甚至是C/C++源文件)當作GBK編碼(GBK是個爛編碼),
為了區別到底是GBK還是UTF8, MS的記事本在前面加了BOM這個垃圾(被GBK佔了茅坑), 這里的bom已經不是表示位元組序本意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用ms的記事本寫網頁, 然後生成一個帶bom的utf8網頁肯定很有意思.
這是MS的記事本的BUG: 它不支持生成無BOM的UTF8編碼的文本文件!
這些是現實存在的帶BOM的UTF8編碼的文本文件, 但是它們肯定都不是Go語言源文件!
所以說, Go語言的源文件即使強制限制了無BOM的UTF8編碼要求, 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我還希望有這個限制).
雖然後來Go源文件接受帶BOM的UTF8了, 但是運行 go fmt 之後, 還是會刪除掉BOM的(因為BOM就是然並卵). 也就是說 帶 BOM 的 Go 源文件是不符合 Go語言的編碼風格的, go fmt 會強制刪除 BOM 頭.
前面說了BOM是MS帶來的垃圾, 但是BOM的UTF8除瞭然並卵之外還有很多問題, 因為BOM在string的開頭嵌入了垃圾,
導致正則表達式, string的鏈接運算等操作都被會被BOM這個垃圾所污染. 對於.go語言, 即使代碼完全一樣, 有BOM和無BOM會導致文件的MD5之類的校驗碼不同.
所以, 我覺得Go用戶不用糾結BOM這個無關緊要的東西.
在上一個10年,我(Liigo)在我所屬的公司里,深度參與了兩個編程語言項目的開發。我想,對於如何判斷某個編程語言的優劣,或者說至少對於如何判斷某個編程語言是否適合於我自己,我應該還是有一點發言權的。
第1節:我為什麼對Go語言不爽?
Go語言有很多讓我不爽之處,這里列出我現在還能記起的其中一部分,排名基本上不分先後。讀者們耐心地看完之後,還能淡定地說一句「我不在乎」嗎?
1.1 不允許左花括弧另起一行
關於對花括弧的擺放,在C語言、C++、Java、C#等社區中,十餘年來存在持續爭議,從未形成一致意見。在我看來,這本來就是主觀傾向很重的抉擇,不違反原則不涉及是非的情況下,不應該搞一刀切,讓程序員或團隊自己選擇就足夠了。編程語言本身強行限制,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得不償失。無論傾向於其中任意一種,必然得罪與其對立的一群人。雖然我現在已經習慣了把左花括弧放在行尾,但一想到被禁止其他選擇,就感到十分不爽。Go語言這這個問題上,沒有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說,還有意給自己樹敵,太失敗了。
我覺得Go最偉大的發明是 go fmt, 從此Go用戶不會再有花括弧的位置這種無聊爭論了(當然也少了不少灌水和上tiobe排名的機會).
是這優點, Swift 語言也使用和 Go 類似的風格(當然樓主也可能鄙視swift的作者).
1.2 編譯器莫名其妙地給行尾加上分號
對Go語言本身而言,行尾的分號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其編譯器(gc)的實現中,為了方便編譯器開發者,卻在詞法分析階段強行添加了行尾的分號,反過來又影響到語言規范,對「怎樣添加分號」做出特殊規定。這種變態做法前無古人。在左花括弧被意外放到下一行行首的情況下,它自動在上一行行尾添加的分號,會導致莫名其妙的編譯錯誤(Go 1.0之前),連它自己都解釋不明白。如果實在處理不好分號,乾脆不要省略分號得了;或者,Scala和JavaScript的編譯器是開源的,跟它們學學怎麼處理省略行尾分號可以嗎?
又是樓主的 個人主觀感受, 不過我很喜歡這個特性. Swift 語言也是類似.
1.3 極度強調編譯速度,不惜放棄本應提供的功能
程序員是人不是神,編碼過程中免不了因為大意或疏忽犯一些錯。其中有一些,是大家集體性的很容易就中招的錯誤(Go語言里的例子我暫時想不起來,C++里的例子有「基類析構函數不是虛函數」)。這時候編譯器應該站出來,多做一些檢查、約束、核對性工作,盡量阻止常規錯誤的發生,盡量不讓有潛在錯誤的代碼編譯通過,必要時給出一些警告或提示,讓程序員留意。編譯器不就是機器么,不就是應該多做臟活累活雜活、減少人的心智負擔么?編譯器多做一項檢查,可能會避免數十萬程序員今後多年內無數次犯同樣的錯誤,節省的時間不計其數,這是功德無量的好事。但是Go編譯器的作者們可不這么想,他們不願意自己多花幾個小時給編譯器增加新功能,覺得那是虧本,反而減慢了編譯速度。他們以影響編譯速度為由,拒絕了很多對編譯器改進的要求。典型的因噎廢食。強調編譯速度固然值得贊賞,但如果因此放棄應有的功能,我不贊成。
編譯速度是很重要的, 如果編譯速度夠慢, 語言再好也不會有人使用的.
比如C/C++的增量編譯/預編譯頭文件/並發編譯都是為了提高編譯速度.
Rust1.1 也號稱 比 1.0 的編譯時間減少了32% (注意: 不是運行速度).
當然, Go剛面世的時候, 編譯速度是其中的一個設計目標.
不過我想樓主, 可能想說的是因為編譯器自己添加分號而導致的編譯錯誤的問題.
我覺得Go中 { 不能另起一行是語言特性, 如果修復這個就是引入了新的錯誤.
其他的我真想不起來還有哪些 調編譯速度,不惜放棄本應提供的功能 (不要提泛型, 那是因為還沒有好的設計).
1.4 錯誤處理機制太原始
在Go語言中處理錯誤的基本模式是:函數通常返回多個值,其中最後一個值是error類型,用於表示錯誤類型極其描述;調用者每次調用完一個函數,都需要檢查這個error並進行相應的錯誤處理:if err != nil { /*這種代碼寫多了不想吐么*/ }。此模式跟C語言那種很原始的錯誤處理相比如出一轍,並無實質性改進。實際應用中很容易形成多層嵌套的if else語句,可以想一想這個編碼場景:先判斷文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打開文件,如果打開成功則讀取文件,如果讀取成功再寫入一段數據,最後關閉文件,別忘了還要處理每一步驟中出現錯誤的情況,這代碼寫出來得有多變態、多醜陋?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判斷操作出錯後提前return,以避免多層花括弧嵌套,但這么做的後果是,許多錯誤處理代碼被放在前面突出的位置,常規的處理邏輯反而被掩埋到後面去了,代碼可讀性極差。而且,error對象的標准介面只能返回一個錯誤文本,有時候調用者為了區分不同的錯誤類型,甚至需要解析該文本。除此之外,你只能手工強制轉換error類型到特定子類型(靜態類型的優勢沒了)。至於panic - recover機制,致命的缺陷是不能跨越庫的邊界使用,註定是一個半成品,最多隻能在自己的pkg裡面玩一玩。Java的異常處理雖然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Checked Exceptions),但總體上還是比Go的錯誤處理高明很多。
話說, 軟體開發都發展了半個世紀, 還是無實質性改進. 不要以為弄一個異常的語法糖就是革命了.
我只能說錯誤和異常是2個不同的東西, 將所有錯誤當作異常那是SB行為.
正因為有異常這個所謂的銀彈, 導致很多等著別人幫忙擦屁股的行為(注意 shit 函數拋出的絕對不會是一種類型的 shit, 而被其間接調用的各種 xxx_shit 也可能拋出各種類型的異常, 這就導致 catch 失控了):
int main() {
try {
shit();
} catch( /* 到底有幾千種 shit ? */) {
...
}
}

Go的建議是 panic - recover 不跨越邊界, 也就是要求正常的錯誤要由pkg的處理掉.
這是負責任的行為.
再說Go是面向並發的編程語言, 在海量的 goroutine 中使用 try/catch 是不是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呢?
1.5 垃圾回收器(GC)不完善、有重大缺陷
在Go 1.0前夕,其垃圾回收器在32位環境下有內存泄漏,一直拖著不肯改進,這且不說。Go語言垃圾回收器真正致命的缺陷是,會導致整個進程不可預知的間歇性停頓。像某些大型後台服務程序,如游戲伺服器、APP容器等,由於佔用內存巨大,其內存對象數量極多,GC完成一次回收周期,可能需要數秒甚至更長時間,這段時間內,整個服務進程是阻塞的、停頓的,在外界看來就是服務中斷、無響應,再牛逼的並發機制到了這里統統失效。垃圾回收器定期啟動,每次啟動就導致短暫的服務中斷,這樣下去,還有人敢用嗎?這可是後台伺服器進程,是Go語言的重點應用領域。以上現象可不是我假設出來的,而是事實存在的現實問題,受其嚴重困擾的也不是一家兩家了(2013年底ECUG Con 2013,京東的劉奇提到了Go語言的GC、defer、標准庫實現是性能殺手,最大的痛苦是GC;美團的沈鋒也提到Go語言的GC導致後台服務間隔性停頓是最大的問題。更早的網路游戲仙俠道開發團隊也曾受Go垃圾回收的沉重打擊)。在實踐中,你必須努力減少進程中的對象數量,以便把GC導致的間歇性停頓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難道你還想自己更換GC演算法、甚至砍掉GC?那還是Go語言嗎?)。跳出圈外,我近期一直在思考,一定需要垃圾回收器嗎?沒有垃圾回收器就一定是歷史的倒退嗎?(可能會新寫一篇博客文章專題探討。)
這是說的是32位系統, 這絕對不是Go語言的重點應用領域!! 我可以說Go出生就是面向64位系統和多核心CPU環境設計的. (再說 Rust 目前好像還不支持 XP 吧, 這可不可以算是影響巨大?)
32位當時是有問題, 但是對實際生產影響並不大(請問樓主還是在用32位系統嗎, 還只安裝4GB的內存嗎). 如果是8位單片機環境, 建議就不要用Go語言了, 直接C語言好了.
而且這個問題早就不存在了(大家可以去看Go的發布日誌).
Go的出生也就5年時間, GC的完善和改進是一個持續的工作, 2015年8月將發布的 Go1.5將採用並行GC.
關於GC的被人詬病的地方是會導致卡頓, 但是我以為這個主要是因為GC的實現還不夠完美而導致的.
如果是完美的並發和增量的GC, 那應該不會出現大的卡頓問題的.
當然, 如果非要實時性, 那用C好了(實時並不表示性能高, 只是響應時間可控).
對於Rust之類沒有GC的語言來說, 想很方便的開發並發的後台程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要總是吹Rust能代替底層/中層/上層的開發, 我們要看有誰用Rust真的做了什麼.
1.6 禁止未使用變數和多餘import
Go編譯器不允許存在被未被使用的變數和多餘的import,如果存在,必然導致編譯錯誤。但是現實情況是,在代碼編寫、重構、調試過程中,例如,臨時性的注釋掉一行代碼,很容易就會導致同時出現未使用的變數和多餘的import,直接編譯錯誤了,你必須相應的把變數定義注釋掉,再翻頁回到文件首部把多餘的import也注釋掉,……等事情辦完了,想把剛才注釋的代碼找回來,又要好幾個麻煩的步驟。還有一個讓人蛋疼的問題,編寫資料庫相關的代碼時,如果你import某資料庫驅動的pkg,它編譯給你報錯,說不需要import這個未被使用的pkg;但如果你聽信編譯器的話刪掉該import,編譯是通過了,運行時必然報錯,說找不到資料庫驅動;你看看程序員被折騰的兩邊不是人,最後不得不請出大神:import _。對待這種問題,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視其為編譯警告而非編譯錯誤。但是Go語言開發者很固執,不容許這種折中方案。
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樓主的吐槽真的是沒水平.
為何不使用的是錯誤而不是警告? 這是為了將低級的bug消滅在編譯階段(大家可以想下C/C++的那麼多警告有什麼卵用).
而且, import 即使沒有使用的話, 也是用副作用的, 因為 import 會導致 init 和全局變數的初始化.
如果某些代碼沒有使用, 為何要執行 init 這些初始化呢?
如果是因為調試而添加的變數, 那麼調試完刪除不是很正常的要求嗎?
如果是因為調試而要導入fmt或log之類的包, 刪除調試代碼後又導致 import 錯誤的花,
樓主難道不知道在一個獨立的文件包裝下類似的輔助調試的函數嗎?
import (
"fmt"
"log"
)

func logf(format string, a ...interface{}) {
file, line := callerFileLine()
fmt.Fprintf(os.Stderr, "%s:%d: ", file, line)
fmt.Fprintf(os.Stderr, format, a...)
}

func fatalf(format string, a ...interface{}) {
file, line := callerFileLine()
fmt.Fprintf(os.Stderr, "%s:%d: ", file, line)
fmt.Fprintf(os.Stderr, format, a...)
os.Exit(1)
}

import _ 是有明確行為的用法, 就是為了執行包中的 init 等函數(可以做某些注冊操作).
將警告當作錯誤是Go的一個哲學, 當然在樓主看來這是白痴做法.
1.7 創建對象的方式太多令人糾結
創建對象的方式,調用new函數、調用make函數、調用New方法、使用花括弧語法直接初始化結構體,你選哪一種?不好選擇,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從實踐中看,如果要創建一個語言內置類型(如channel、map)的對象,通常用make函數創建;如果要創建標准庫或第三方庫定義的類型的對象,首先要去文檔里找一下有沒有New方法,如果有就最好調用New方法創建對象,如果沒有New方法,則退而求其次,用初始化結構體的方式創建其對象。這個過程頗為周折,不像C++、Java、C#那樣直接new就行了。
C++的new是狗屎. new導致的問題是構造函數和普通函數的行為不一致, 這個補丁特性真的沒啥優越的.
我還是喜歡C語言的 fopen 和 malloc 之類構造函數, 構造函數就是普通函數, Go語言中也是這樣.
C++中, 除了構造不兼容普通函數, 析構函數也是不兼容普通函數. 這個而引入的坑有很多吧.
1.8 對象沒有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
沒有構造函數還好說,畢竟還有自定義的New方法,大致也算是構造函數了。沒有析構函數就比較難受了,沒法實現RAII。額外的人工處理資源清理工作,無疑加重了程序員的心智負擔。沒人性啊,還嫌我們程序員加班還少嗎?C++里有析構函數,Java里雖然沒有析構函數但是有人家finally語句啊,Go呢,什麼都沒有。沒錯,你有個defer,可是那個defer問題更大,詳見下文吧。
defer 可以覆蓋析構函數的行為, 當然 defer 還有其他的任務. Swift2.0 也引入了一個簡化版的 defer 特性.
1.9 defer語句的語義設定不甚合理
Go語言設計defer語句的出發點是好的,把釋放資源的「代碼」放在靠近創建資源的地方,但把釋放資源的「動作」推遲(defer)到函數返回前執行。遺憾的是其執行時機的設置似乎有些不甚合理。設想有一個需要長期運行的函數,其中有無限循環語句,在循環體內不斷的創建資源(或分配內存),並用defer語句確保釋放。由於函數一直運行沒有返回,所有defer語句都得不到執行,循環過程中創建的大量短暫性資源一直積累著,得不到回收。而且,系統為了存儲defer列表還要額外佔用資源,也是持續增加的。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整個系統就要因為資源耗盡而崩潰。像這類長期運行的函數,http.ListenAndServe()就是典型的例子。在Go語言重點應用領域,可以說幾乎每一個後台服務程序都必然有這么一類函數,往往還都是程序的核心部分。如果程序員不小心在這些函數中使用了defer語句,可以說後患無窮。如果語言設計者把defer的語義設定為在所屬代碼塊結束時(而非函數返回時)執行,是不是更好一點呢?可是Go 1.0早已發布定型,為了保持向後兼容性,已經不可能改變了。小心使用defer語句!一不小心就中招。
前面說到 defer 還有其他的任務, 也就是 defer 中執行的 recover 可以捕獲 panic 拋出的異常.
還有 defer 可以在 return 之後修改命名的返回值.
上面2個工作要求 defer 只能在函數退出時來執行.
樓主說的 defer 是類似 Swift2.0 中 defer 的行為, 但是 Swift2.0 中 defer 是沒有前面2個特性的.
Go中的defer是以函數作用域作為觸發的條件的, 是會導致樓主說的在 for 中執行的錯誤用法(哪個語言沒有坑呢?).
不過 for 中 局部 defer 也是有辦法的 (Go中的defer是以函數作用域):
for {
func(){
f, err := os.Open(...)
defer f.Close()
}()
}

在 for 中做一個閉包函數就可以了. 自己不會用不要怪別人沒告訴你.
1.10 許多語言內置設施不支持用戶定義的類型
for in、make、range、channel、map等都僅支持語言內置類型,不支持用戶定義的類型(?)。用戶定義的類型沒法支持for in循環,用戶不能編寫像make、range那樣「參數類型和個數」甚至「返回值類型和個數」都可變的函數,不能編寫像channel、map那樣類似泛型的數據類型。語言內置的那些東西,處處充斥著斧鑿的痕跡。這體現了語言設計的局限性、封閉性、不完善,可擴展性差,像是新手作品——且不論其設計者和實現者如何權威。延伸閱讀:Go語言是30年前的陳舊設計思想,用戶定義的東西幾乎都是二等公民(Tikhon Jelvis)。
說到底, 這個是因為對泛型支持的不完備導致的.
Go語言是沒啥NB的特性, 但是Go的特性和工具組合在一起就是好用.
這就是Go語言NB的地方.
1.11 沒有泛型支持,常見數據類型介面醜陋
沒有泛型的話,List、Set、Tree這些常見的基礎性數據類型的介面就只能很醜陋:放進去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類型,取出來之後成了無類型的interface{}(可以視為所有類型的基礎類型),還得強制類型轉換之後才能繼續使用,令人無語。Go語言缺少min、max這類函數,求數值絕對值的函數abs只接收/返回雙精度小數類型,排序介面只能藉助sort.Interface無奈的迴避了被比較對象的類型,等等等等,都是沒有泛型導致的結果。沒有泛型,介面很難優雅起來。Go開發者沒有明確拒絕泛型,只是說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實現泛型(能不能學學已經開源的語言呀)。現實是,Go 1.0已經定型,泛型還沒有,那些醜陋的介面為了保持向後兼容必須長期存在著。
Go有自己的哲學, 如果能有和目前哲學不沖突的泛型實現, 他們是不會反對的.
如果只是簡單學學(或者叫抄襲)已經開源的語言的語法, 那是C++的設計風格(或者說C++從來都是這樣設計的, 有什麼特性就抄什麼), 導致了各種腦裂的編程風格.
編譯時泛型和運行時泛型可能是無法完全兼容的, 看這個例子:
type Adder<T> interface {
Add(a, b T) T
}

Ⅵ 編程語言Python有哪些好的Web框架

Python web五大主流框架:

1.Django

熱點內容
七七源碼 發布:2024-11-24 22:47:20 瀏覽:676
請訪問其他頁面 發布:2024-11-24 22:46:09 瀏覽:555
愛丟了編程 發布:2024-11-24 22:32:36 瀏覽:109
linux分割行 發布:2024-11-24 22:11:02 瀏覽:577
獲取ftp文件 發布:2024-11-24 21:54:20 瀏覽:521
資源平滑演算法 發布:2024-11-24 21:54:18 瀏覽:58
vs和vc編譯器哪個好使 發布:2024-11-24 21:54:07 瀏覽:805
愛課程適用於什麼安卓系統 發布:2024-11-24 21:54:02 瀏覽:39
51單片機編譯 發布:2024-11-24 21:50:05 瀏覽:367
android常用的工具類 發布:2024-11-24 21:42:25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