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sql順序
Ⅰ mysql sql語句group by和having的執行順序是怎樣的
(1)一般而言在group by語句中,的結果顯示只能是分組欄位,如果有其他欄位那麼必須是帶有聚合函數的,比如count,sum,max,min等,但是這里直接放個*就可以執行了?
(2)如果是在group by之前篩選,那麼怎麼count,是選擇oid=5的進行count么?如果不進行分組,資料庫怎麼能夠知道按照什麼規則進行count.
個人建議,這樣
select cuid,count(oid) from orders
group by cuid
having count(oid)=5
和
select cuid,count(oid) from orders
group by cuid
對比一下,我忘了mysql有沒有minus
如果有的話,
select cuid,count(oid) from orders group by cuid
minus
select cuid,count(oid) from orders group by cuid having count(oid)=5
就應該能看出來了。
Ⅱ MySQL資料庫數據怎麼實現排序輸出
MySQL中排序輸出需要用order by。
如圖,test表中有如下數據:
Ⅲ mysql sql中流程式控制制有for循環嗎
MySQL不支持FOR loops循環。
只有LOOP循環:
[begin_label:] LOOP
statement_list
END LOOP [end_label]
CREATE PROCEDURE doiterate(p1 INT)
BEGIN
label1: LOOP
SET p1 = p1 + 1;
IF p1 < 10 THEN
ITERATE label1;
END IF;
LEAVE label1;
END LOOP label1;
SET @x = p1;
END;
LOOP實現了一個簡單的循環結構,允許重復執行語句列表,該列表由一個或多個語句組成,每個語句以分號(;)分隔符結束。 循環中的語句將重復執行,直到循環終止。 一般情況,通過LEAVE終止循環。 在函數中,也可以使用RETURN,它完全退出函數,也同時終止循環。
(3)mysqlsql順序擴展閱讀
mysql流程式控制制結構:
順序結構:程序從上往下依次執行,
分支結構:程序從兩條或多條路徑中選中一條去執行,
循環結構:程序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重復執行一段代碼。
分支結構
1、if函數
功能:實現簡單的雙分支
語法:
if(表達式1,表達式2,表達式3)
執行順序:
如果表達式1成立,則if函數返回表達式2的值,否則返回表達式3的值
應用:任何地方(在begin end中或外面都可以)
2、case結構
情況1:類似於java中的switch語句,一般用於實現等值判斷
語法:
CASE 變數|表達式|欄位
WHEN 要判斷的值 THEN 返回的值1或語句1;
WHEN 要判斷的值 THEN 返回的值2或語句2;
...
ELSE 要返回的值n或語句n;
END CASE;
情況2:類似於java中的多重IF語句,一般用於實現區間判斷
語法;
CASE
WHEN 要判斷的條件1 THEN 返回的值1或語句1;
WHEN 要判斷的條件2 THEN 返回的值2或語句2;
...
ELSE 要返回的值n或語句n;
END CASE;
Ⅳ MYSQL中執行插入操作的關鍵字是
一、關鍵字執行順序
1、查詢中用到的關鍵詞主要包含六個,並且他們的順序依次為 :
select--from--where--group by--having--order by 其中select和from是必須的,其他關鍵詞是可選的。
這六個關鍵詞的執行順序,與sql語句的書寫順序並不是一樣的,而是按照下面的順序來執行
from--where--group by--having--select--order by。
注意:雖然select在having後執行,但是mysql中仍然可以在having中使用select語句定義的別名。
原因分析:mysql在查詢的時候會產生一個臨時表,所有的欄位名稱(別名)在臨時表中已經產生,產生了臨時表之後才會進行having操作。也就是說mysql內部有一定的解析順序,解析順序select優先於having。在這里我個人認為是mysql可能沒有將這一點做規范。Oracle中having無法使用select語句內的別名。
2、insert into 和replace into和merge into
insert into是mysql的基本插入語句。replace into 是mysql中的代替插入語句,可以理解為insert into的升級版。replace into在執行的時候,首先會根據指定的主鍵或者唯一索引判斷當前表中是否存在指定的主鍵或索引,如果主鍵或唯一索引已經存在,則先將對應的索引的數據刪除,然後在索引位置插入replace into中包含的數據。如果主鍵和唯一索引沒有存在,則直接在索引位置插入replace into中包含的數據。merge into 是oracle資料庫中的代替插入語句。實現方式和replace into類似。執行效率:如果指定索引位置沒有數據,insert into和replace into執行效率相差無幾,二者效率相同。如果指定位置索引已經存在,insert into語句不能正常執行,replace into語句可以正常執行。注意:雖然replace into比較好使用,但是也存在一定風險:replace每次要重新分配自增id;replace中執行delete時, 在有外鍵的情況下會很麻煩;如果delete時定義的有觸發器, 則會被執行;副作用也會被傳播到replica slave.推薦使用INSERT INTO … ON DUPLICATE KEY UPDATEON DUPLICATE KEY UPDATE是mysql特有的一個sql關鍵字,只能在mysql中使用。
在MySQL資料庫中,如果在insert語句後面帶上ON DUPLICATE KEY UPDATE 子句,而要插入的行與表中現有記錄的惟一索引或主鍵中產生重復值,那麼就會發生舊行的更新;如果插入的行數據與現有表中記錄的唯一索引或者主鍵不重復,則執行新紀錄插入操作。
比如有這樣一張表:
create table func(id int primary key,count int,birthday date);
insert into func values(1,1,'1990-09-09');--插入一條數據
insert into func values(1,1,'1990-09-09') on plicate key update count = count+1;--表中有數據,刪除原表數據,將新數據插入。
提示兩行受到影響,說明先執行的刪除操作,然後插入新的數據。
觀察到沒有任何新數據插入,count欄位被更新。(count欄位更新是因為剛剛的插入語句中書寫了update count = count+1;)
如果不希望任何欄位更新,可以寫成如下格式:
insert into func values(1,1,'1990-09-09') on plicate key update count = values(count);--再次執行,沒有新數據插入到資料庫中。
二、mysql內置函數
內置函數眾多,不需要每一個都掌握,熟練掌握幾個在以後使用即可。可以查看mysql官方文檔學習內置函數。
三、其它注意事項
1、在已經存在的表中添加外鍵。(僅作為了解內容)
alter table tb_name add constraint fk_name foreign key (tb_name.id) references tb_stu(id);
例如:alter table emp add constraint forkey foreign key(dept_id) references dept(id);
該語句是在 tb_name表上添加一個外鍵約束,引用 tb_stu的主鍵,fk_name是約束的名字。
刪除約束:alter table tb_name drop constraint fk_name ;
2、外鍵的使用情景:
在不要求吞吐速度而對數據的正確性和安全性要求較高時,推薦使用外鍵。
如果面對高吞吐量,要求優先保證讀取效率時,則不推薦使用外鍵。
3、刪除的時候使用別名:
原句:delete from employee where id = 1;
別名:delete e from employee as e where id =1;
Ⅳ mysql資料庫,排序的語句
具體如下:
1、第一步,創建一個測試表,代碼如下,見下圖,轉到下面的步驟。
Ⅵ MySql中Sql的執行過程
如果查詢緩存沒有命中,那麼SQL請求會進入分析器,分析器是用來分辨SQL語句的執行目的,其執行過程大致分為兩步:
表1 語法分析關鍵字然後再通過語法規則解析,判斷輸入的SQL 語句是否滿足MySQL語法,並且生成圖5的語法樹。由SQL語句生成的四個單詞中,識別出兩個關鍵字,分別是select 和from。根據MySQL的語法Select 和 from之間對應的是fields 欄位,下面應該掛接username;在from後面跟隨的是Tables欄位,其下掛接的是userinfo。
優化器的作用是對SQL進行優化,生成最有的執行方案。如圖6所示,前面提到的SQL解析器通過語法分析和語法規則生成了SQL語法樹。這個語法樹作為優化器的輸入,而優化器(黃色的部分)包含了邏輯變換和代價優化兩部分的內容。在優化完成以後會生成SQL執行計劃作為整個優化過程的輸出,交給執行器在存儲引擎上執行。
所處的位置如上圖所示,這節的重點在優化器中的邏輯變換和代價優化上。
邏輯變換也就是在關系代數基礎上進行變換,其目的是為了化簡,同時保證SQL變化前後的結果一致,也就是邏輯變化並不會帶來結果集的變化。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樣講概念或許有些抽象,通過圖7 來看看邏輯變化如何在SQL中執行的吧。
如圖7所示,從上往下共有4個步驟:
1. 針對存在的SQL語句,首先通過「否定消除」,去掉條件判斷中的「NOT」。語句由原來的「or」轉換成「and」,並且大於小於符號進行變號。藍色部分為修改前的SQL,紅色是修改以後的SQL。2. 等值傳遞,這一步很好理解分別降」t2.a=9」 和」t2.b=5」分別替換掉SQL中對應的值。3. 接下來就是常量表達式計算,將「5+7」計算得到「12」。4. 最後是常量表達式計算後的化簡,將」9<=10」化簡為」true」帶入到最終的SQL表達式中完成優化。
代價優化是用來確定每個表,根據條件是否應用索引,應用哪個索引和確定多表連接的順序等問題。為了完成代價優化,需要找到一個代價最小的方案。因此,優化器是通過基於代價的計算方法來決定如何執行查詢的(Cost-based Optimization)。簡化的過程如下:
這里將配置操作的代價分為MySQL 服務層和MySQL 引擎層,MySQL 服務層主要是定義CPU的代價,而MySQL 引擎層主要定義IO代價。MySQL 5.7 引入了兩個系統表mysql.server_cost和mysql.engine_cost來分別配置這兩個層的代價。如下:MySQL 服務層代價保存在表server_cost中,其具體內容如下:
由上可以看出創建臨時表的代價是很高的,尤其是內部的myisam或innodb臨時表。MySQL 引擎層代價保存在表engine_cost中,其具體內容如下:
目前io_block_read_cost和memory_block_read_cost默認值均為1,實際生產中建議酌情調大memory_block_read_cost,特別是對普通硬碟的場景。MySQL會根據SQL查詢生成的查詢計劃中對應的操作從上面兩張代價表中查找對應的代價值,並且進行累加形成最終執行SQL計劃的代價。再將多種可能的執行計劃進行比較,選取最小代價的計劃執行。
當分析器生成查詢計劃,並且經過優化器以後,就到了執行器。執行器會選擇執行計劃開始執行,但在執行之前會校驗請求用戶是否擁有查詢的許可權,如果沒有許可權,就會返回錯誤信息,否則將會去調用MySQL引擎層的介面,執行對應的SQL語句並且返回結果。例如SQL:「SELECT * FROM userinfo WHERE username = 'Tom';「假設 「username「 欄位沒有設置索引,就會調用存儲引擎從第一條開始查,如果碰到了用戶名字是」 Tom「, 就將結果集返回,沒有查找到就查看下一行,重復上一步的操作,直到讀完整個表或者找到對應的記錄。需要注意SQL語句的執行順序並不是按照書寫順序來的,順序的定義會在分析器中做好,一般是按照如下順序:
如果命中的記錄比較多,應用會從MySql Server一批批獲取數據
本文從MySQL中SQL語句的執行過程作為切入點,首先介紹了查詢請求的執行流程,其中將MySQL的處理分為MySQL Server層和MySQL存儲引擎層。通過介紹SQL語句的流轉,引出了後面要介紹的5大組件,他們分別是:連接器、查詢緩存、分析器、優化器、執行器。後面的內容中對每個組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連接器,負責身份認證和許可權鑒別;查詢緩存,將查詢的結果集進行緩存,提高查詢效率;分析器,對SQL語句執行語法分析和語法規則,生成語法樹和執行計劃;優化器,包括邏輯變換和代價優化;執行器,在檢查用戶許可權以後對數據進行逐條查詢,整個過程遵守SQL語句的執行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