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存設計
Ⅰ spring mvc 怎麼設計緩存
用於提供如瀏覽器緩存控制、是否必須有session開啟、支持的請求方法類型(GET、POST等)等,該類主要有如下屬性:
Set<String> supportedMethods:設置支持的請求方法類型,默認支持「GET」、「POST」、「HEAD」,如果我們想支持「PUT」,則可以加入該集合「PUT」。
boolean requireSession = false:是否當前請求必須有session,如果此屬性為true,但當前請求沒有打開session將拋出HttpSessionRequiredException異常;
boolean useExpiresHeader = true:是否使用HTTP1.0協議過期響應頭:如果true則會在響應頭添加:「Expires:」;需要配合cacheSeconds使用;
boolean useCacheControlHeader = true:是否使用HTTP1.1協議的緩存控制響應頭,如果true則會在響應頭添加;需要配合cacheSeconds使用;
boolean useCacheControlNoStore = true:是否使用HTTP 1.1協議的緩存控制響應頭,如果true則會在響應頭添加;需要配合cacheSeconds使用;
private int cacheSeconds = -1:緩存過期時間,正數表示需要緩存,負數表示不做任何事情(也就是說保留上次的緩存設置),
1、cacheSeconds =0時,則將設置如下響應頭數據:
Pragma:no-cache // HTTP 1.0的不緩存響應頭
Expires:1L // useExpiresHeader=true時,HTTP 1.0
Cache-Control :no-cache // useCacheControlHeader=true時,HTTP 1.1
Cache-Control :no-store // useCacheControlNoStore=true時,該設置是防止Firefox緩存
2、cacheSeconds>0時,則將設置如下響應頭數據:
Expires: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cacheSeconds * 1000L // useExpiresHeader=true時,HTTP 1.0
Cache-Control :max-age=cacheSeconds // useCacheControlHeader=true時,HTTP 1.1
3、cacheSeconds<0時,則什麼都不設置,即保留上次的緩存設置。
此處簡單說一下以上響應頭的作用,緩存控制已超出本書內容:
HTTP1.0緩存控制響應頭
Pragma:no-cache:表示防止客戶端緩存,需要強制從伺服器獲取最新的數據;
Expires:HTTP1.0響應頭,本地副本緩存過期時間,如果客戶端發現緩存文件沒有過期則不發送請求,HTTP的日期時間必須是格林威治時間(GMT),如「Expires:Wed, 14 Mar 2012 09:38:32 GMT」;
HTTP1.1緩存控制響應頭
Cache-Control :no-cache 強制客戶端每次請求獲取伺服器的最新版本,不經過本地緩存的副本驗證;
Cache-Control :no-store 強制客戶端不保存請求的副本,該設置是防止Firefox緩存
Cache-Control:max-age=[秒] 客戶端副本緩存的最長時間,類似於HTTP1.0的Expires,只是此處是基於請求的相對時間間隔來計算,而非絕對時間。
還有相關緩存控制機制如Last-Modified(最後修改時間驗證,客戶端的上一次請求時間 在 伺服器的最後修改時間 之後,說明伺服器數據沒有發生變化 返回304狀態碼)、ETag(沒有變化時不重新下載數據,返回304)。
該抽象類默認被AbstractController和WebContentInterceptor繼承。
Ⅱ 高速緩存設計的很小隻是其價格昂貴原因么
高速緩存並不總是越大越好,到了一定的程度其效能提升就不大了,反而因為晶體管數多提高成本和增加電能消耗及發熱量。所以高速緩存和內存相比就顯得很小了。
Ⅲ 緩存 緩存
緩存是把曾經瀏覽過的網頁內容存儲在本地硬碟,以後需再瀏覽該網頁時,數據將直接從本地硬碟中讀取,而不用從該網頁讀取,速度較快。
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一級緩存。目前所有主流處理器大都具有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少數高端處理器還集成了三級緩存。其中,一級緩存可分為一級指令緩存和一級數據緩存。一級指令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各類運算指令;一級數據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運算所需數據,這就是一級緩存的作用
那麼,二級緩存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二級緩存就是一級緩存的緩沖器:一級緩存製造成本很高因此它的容量有限,二級緩存的作用就是存儲那些CPU處理時需要用到、一級緩存又無法存儲的數據。同樣道理,三級緩存和內存可以看作是二級緩存的緩沖器,它們的容量遞增,但單位製造成本卻遞減。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二級緩存、三級緩存還是內存都不能存儲處理器操作的原始指令,這些指令只能存儲在CPU的一級指令緩存中,而餘下的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和內存僅用於存儲CPU所需數據。
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目前主流處理器所採用的一級數據緩存又可以分為實數據讀寫緩存和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2種,它們分別被AMD和Intel所採用。不同的一級數據緩存設計對於二級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兩種一級數據緩存設計的不同之處。
一、AMD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AMD採用的一級緩存設計屬於傳統的「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基於該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主要用於存儲CPU最先讀取的數據;而更多的讀取數據則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做個簡單的假設,假如處理器需要讀取「AMD ATHLON 64 3000+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首先要被讀取的「AMDATHL」將被存儲在一級數據緩存中,而餘下的「ON643000+ISGOOD」則被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假設只是對AMD處理器一級數據緩存的一個抽象描述,一級數據緩存和二級緩存所能存儲的數據長度完全由緩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而絕非以上假設中的幾個位元組。「實數據讀寫緩存」的優點是數據讀取直接快速,但這也需要一級數據緩存具有一定的容量,增加了處理器的製造難度(一級數據緩存的單位製造成本較二級緩存高)。
二、Intel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自P4時代開始,Intel開始採用全新的「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基於這種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的數據,而是存儲這些數據在二級緩存中的指令代碼(即數據在二級緩存中存儲的起始地址)。假設處理器需要讀取「INTEL P4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所有數據將被存儲在二級緩存中,而一級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需要存儲的僅僅是上述數據的起始地址(如下圖所示)。
由於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數據,因此「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能夠極大地降CPU對一級數據緩存容量的要求,降低處理器的生產難度。但這種設計的弊端在於數據讀取效率較「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低,而且對二級緩存容量的依賴性非常大。
在了解了一級緩存、二級緩存的大致作用及其分類以後,下面我們來回答以下硬體一菜鳥網友提出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二級緩存越大處理器的性能越好,但這並不是說二級緩存容量加倍就能夠處理器帶來成倍的性能增長。目前CPU處理的絕大部分數據的大小都在0-256KB之間,小部分數據的大小在256KB-512KB之間,只有極少數數據的大小超過512KB。所以只要處理器可用的一級、二級緩存容量達到256KB以上,那就能夠應付正常的應用;512KB容量的二級緩存已經足夠滿足絕大多數應用的需求。
這其中,對於採用「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的AMD Athlon 64、Sempron處理器而言,由於它們已經具備了64KB一級指令緩存和64KB一級數據緩存,只要處理器的二級緩存容量大於等於128KB就能夠存儲足夠的數據和指令,因此它們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並不大。這就是為什麼主頻同為1.8GHz的Socket 754 Sempron 3000+(128KB二級緩存)、Sempron 3100+(256KB二級緩存)以及Athlon 64 2800+(512KB二級緩存)在大多數評測中性能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於普通用戶而言754 Sempron 2600+是值得考慮的。
反觀Intel目前主推的P4、賽揚系列處理器,它們都採用了「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架構,其中Prescott內核的一級緩存中只包含了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16KB一級數據緩存,而Northwood內核更是只有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8KB一級數據緩存。所以P4、賽揚系列處理器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賽揚D 320(256KB二級緩存)與賽揚 2.4GHz(128KB二級緩存)性能上的巨大差距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而賽揚D和P4 E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距同樣十分明顯。
最後,如果您是狂熱的游戲發燒友或者從事多媒體製作的專業用戶,那麼具有1MB二級緩存的P4處理器和具有512KB/1MB二級緩存的Athlon 64處理器才是您理想的選擇。因為在高負荷的運算下,CPU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近乎「爆滿」,在這個時候大容量的二級緩存能夠為處理器帶來5%-10%左右的性能提升,這對於那些要求苛刻的用戶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
Ⅳ php 緩存如何設計
ob_get_contents, ob_end_clean從實現上應該是ob_get_clean的分解步驟。後者因為從c代碼層面的整合,在僅單次執行時,速度上應該有微量的優勢。因為優勢遠比網路IO的延遲要小,幾乎可以忽略吧。
echo ob_get_contents應該也一般是用於首次生成模板緩存。是內存操作。
include用於直接顯示。是文件操作。
顯示模板可以用後者,做緩存所節約的時間主要是處理計算和各媒介之間的IO上的,根據自己的應用和自己的設備環境在慢的、瓶頸部分作出調整,是靈活的。沒有定式。
Ⅳ Fikker的緩存怎麼設計的
他們的白皮書上寫的很詳細。很長~~ 我給你截一段說明。
2.1. 緩存說明
在 Fikker 系統中,緩存分為智能緩存,強制緩存,拒絕緩存。加速緩存的頁面(html,
asp,aspx,php,jsp,js,css 等)被 gzip 壓縮後以平衡二叉樹的索引結構存放在內
存中,不對硬碟進行任何讀寫(日誌除外)。當加速緩存中的頁面被訪問命中以後,
立即通過壓縮傳輸方式返回給瀏覽器。以上處理方式有如下好處:(1)、不讀寫硬
盤,通過內存進行數據交換會極大的提高頁面相應速度;(2)、將頁面數據經過 gzip
壓縮後存儲,即減少了對內存空間的需求,也會極大的減少數據傳輸量,從整體上
提高響應速度和傳輸效率。
Ⅵ 想了解緩存的概念
緩存
緩存就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度極快,所以又被稱為高速緩存。與處理器相關的緩存一般分為兩種——L1緩存,也稱內部緩存;和L2緩存,也稱外部緩存。例如Pentium4「Willamette」內核產品採用了423的針腳架構,具備400MHz的前端匯流排,擁有256KB全速二級緩存,8KB一級追蹤緩存,SSE2指令集。
內部緩存(L1 Cache)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L1緩存越大,CPU工作時與存取速度較慢的L2緩存和內存間交換數據的次數越少,相對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提高。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L1緩存的容量單位一般為KB。
外部緩存(L2 Cache)
CPU外部的高速緩存,外部緩存成本昂貴,所以Pentium 4 Willamette核心為外部緩存256K,但同樣核心的賽揚4代只有128K。
硬碟緩存越高,讀取速度越快
Ⅶ 一級緩存的數據緩存設計
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目前主流處理器所採用的一級數據緩存又可以分為實數據讀寫緩存和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2種,它們分別被AMD和Intel所採用。不同的一級數據緩存設計對於二級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兩種一級數據緩存設計的不同之處。 AMD採用的一級緩存設計屬於傳統的「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基於該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主要用於存儲CPU最先讀取的數據;而更多的讀取數據則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做個簡單的假設,假如處理器需要讀取「AMD ATHLON 64 3000+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首先要被讀取的「AMDATHL」將被存儲在一級數據緩存中,而餘下的「ON643000+ISGOOD」則被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假設只是對AMD處理器一級數據緩存的一個抽象描述,一級數據緩存和二級緩存所能存儲的數據長度完全由緩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而絕非以上假設中的幾個位元組。「實數據讀寫緩存」的優點是數據讀取直接快速,但這也需要一級數據緩存具有一定的容量,增加了處理器的製造難度(一級數據緩存的單位製造成本較二級緩存高)。 自P4時代開始,Intel開始採用全新的「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基於這種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的數據,而是存儲這些數據在二級緩存中的指令代碼(即數據在二級緩存中存儲的起始地址)。假設處理器需要讀取「INTEL P4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所有數據將被存儲在二級緩存中,而一級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需要存儲的僅僅是上述數據的起始地址(如下圖所示)。
由於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數據,因此「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能夠極大地降低CPU對一級數據緩存容量的要求,降低處理器的生產難度。但這種設計的弊端在於數據讀取效率較「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低,而且對二級緩存容量的依賴性非常大。
Ⅷ 設計一個分布式緩存方案
褲子都拖了,就看這個啊
Ⅸ 酷睿i7的L3 高速緩存設計 (L3 Cache)對性能的提升如何
"酷睿i7的L3 高速緩存設計 (L3 Cache):英特爾早在Pentium 4 時代就給至尊版的高端台式機集成了L3 高速緩存,在多路伺服器處理器中也早就有L3 高速緩存的型號。而在IA架構的處理器中最早實現共享式高速緩存的是Intel,而不是別人。所以,爭論誰學誰的沒有意義。不過說回來,IA 架構——英特爾架構誰發明的?X86 指令集誰發明的?SSE指令集誰在不斷的豐富完善?各種創新的CPU製造技術和封裝技術,誰率先推出的?誰最早推出了x86 雙核處理器,四核處理器等等?這些方面舉不勝舉,了解了這些大家不辯自明。最後,酷睿i7 處理器還有採用了一些獨有的技術,如英特爾智能加速技術(Turbo Boost或者叫Turbo Mode),超線程(Hyper-Threading),內含式(inclusive) cache設計,45nm的高-K 金屬柵極晶體管技術等革命性的技術。
"
Ⅹ Cache 的設計要考慮哪幾個問題
Cache也就是緩存,主要作用是為了需要多次使用的數據建立的臨時倉庫,加快處理器讀取數據的速度,從而提高CPU運算速度。1. 緩存就是數據交換的緩沖區(稱作Cache),當某一硬體要讀取數據時,會首先從緩存中查找需要的數據,如果找到了則直接執行,找不到的話則從內存中找。2. 由於緩存的運行速度比內存快得多,故緩存的作用就是幫助硬體更快地運行。3. 因為緩存往往使用的是RAM(斷電即掉的非永久儲存),所以在用完後還是會把文件送到硬碟等存儲器里永久存儲。4. 電腦里最大的緩存就是內存條了,最快的是CPU上鑲的L1和L2緩存,顯卡的顯存是給顯卡運算晶元用的緩存,硬碟上也有16M或者32M的緩存。5. 緩存分為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在CPU讀取速度上:一級緩存的讀取速度;二級緩存;三級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