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受解壓
⑴ 漢服社越來越受歡迎,面對「漢服熱」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現在在校園里,公園里以及繁華的市井街頭遇到天氣好時,經常會看到年輕的男孩兒和女孩兒身著漢服,旁若無人的在街上游盪。雖然未遭人指指點點,但的確給街上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讓走過路過的行人都會側目。多看幾眼。對於現在漢服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面對:
大眾對於喜歡穿漢服的人都存有理解和包容,喜歡穿漢服的以年輕人居多,他們能夠喜歡傳承傳統文化,順便對於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層次的興趣和熱愛,這使所有人都樂趣見到的。
但是我們不排除有些人穿著漢服走出來就是為了嘩眾取寵,普通人面對這些還是應當理性對待。尊重他人的喜好。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化的。
⑵ 解壓館的優勢
解壓館的優勢:解壓館對年輕人來說,是宣洩情緒、簡單放鬆的地方,可以用來緩解工作帶來的疲憊;對小朋友而言是娛樂天堂,可以在這里體驗多樣的遊玩項目。
場地。解壓館一般建在娛樂城或者人員流動比較大的地方,例如文創街區、商場、廢棄地下室等。稍大一些的解壓館佔地面積近500平方米,有些特大的場館甚至達到6000平方米,通常能藏下30~70個玩樂項目;面積稍小的,也能容納20餘種項目供消費者選擇。
同時,解壓館還配備多款服飾,如漢服、JK制服、COSPLAY等豐富元素。
選擇解壓館的人群幾乎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他們有著強分享欲和多元化選擇消費習慣。因此館內給消費者提供多場景的選擇,一是為消費者打造多重體驗,另一方面可以讓消費者主動分享,打開免費獲客渠道。此外,解壓館還會在場館旁設置國風體驗館、失戀博物館、藝術館等,以聯票的形式進行售賣,增加收入。
除了多種項目以外,解壓館還融合網紅打卡拍照,以「高顏值」的環境來作為賣點,牆面上寫著「只想放空、不想上班」等標語,裝滿金幣的浴缸,整面牆貼滿尖叫雞,這些趣味性的拍照項目隨處可見,再用顏色、燈光、道具,加強拍照氛圍。
解壓經濟的未來
一邊喊著「躺平即正義」,一邊兢兢業業做著996、007的打工人,這是當代年輕人的普遍現狀。在這樣的環境下,催生出巨大的「解壓經濟」市場。
年輕人之所以容易出現抑鬱問題,甚至走上絕路,一大部分原因出於壓力過大。面對生活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困難,不能肆意展現的痛苦,只能把所有的情緒隱藏在自己虛假的微笑中,直到黑夜降臨,才能慢慢釋放在被窩里。
不少消費者表示,選擇解壓館都是帶著嘗鮮的心情,因此如何確保店鋪和該產業的可持續性,是從業者面對的一大挑戰。
經營解壓館的公司,大多緣由三條:
一是由於疫情期間大型活動減少,人們心情容易低沉、郁悶;二是年輕人面對工作困難,職業競爭激烈,生活壓力過大;三是擴大親子類遊玩的選擇,由此決定開拓解壓館市場。
很多人表示,目前收入水平雖提升,但不是越有錢就越快樂。現在年輕人面對持續高壓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類解壓場所必然會繼續有其需求和吸引力。就像有些人喜歡跳廣場舞解壓,有人到解壓館去放鬆,甚至還有人會購買解壓物件,這已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生活方式。
當然,有解壓就有治癒。在未來解壓經濟的發展中,肯定會引發新一輪的「治癒經濟」。以治癒為名義的視頻集、生活館、旅遊活動等,將撫慰著當代「社畜」的心靈,就像很多人喜歡看李子柒的視頻,就是因為她的視頻風格音樂舒緩,畫面平靜,整個內容非常治癒。
所以,要想獲取源源不斷的年輕消費者,從業者除了用匠心打造出口碑、優質的服務外,還有更多出圈方式值得探索。
⑶ 為什麼漢服文化很受關注你知道嗎
之所以漢服文化很受關注,是因為它代表了我國古代的文化,如今的年輕新一代都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
漢服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如今,漢服越來越受年輕人的歡迎,因為它本身就充滿了太多的民族文化。漢服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承載著中國歷史的發展,也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光輝。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用歷史見證普及這些文化,意義重大而深遠。漢服展現了千百年來漢族在染、織、綉等方面的傑出工藝和高超的審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為什麼漢服會成為現在很多朋友都願意接受的一種服裝。希望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能夠將中國文化繼續好好地傳承下去。
⑷ 漢服越來越受人們喜愛,現代漢服與傳統漢服有什麼不同
在國潮的時代背景下,漢服的熱度越來越高漲,漢服,大部分人會認為是漢代的服飾,但漢服廣義是指漢族的傳統服飾, 亦稱「華服」。漢服的發展目前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傳統漢服的復原,一種是對傳統漢服的改良設計,但傳統漢服過於繁瑣,不便於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如深受大家喜愛的齊胸襦裙,在穿著過程中,由於系結方式的原因,容易出現下滑的現象;另外,漢服寬衣大袖,寬大的袖型不利於活動。因此,順應時代發展,對漢服進行改良創新志在必行。
[1]朱聰聰,張瓊瓊.傳統漢服的改良創新設計[J].山東紡織經濟,2021(8):31-33+39.
⑸ 求成都漢服事件漢服吧里最早的帖子,我需要用!
事件經過
公歷2010年10月16日(農歷庚寅年九月初九)是漢人傳統節日重陽節,亦適逢2010年10月16日反日遊行。本事件受害者當日身穿借自友人之曲裾漢服,在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小科甲巷德克士餐廳進膳。
受害者進膳時,一位於反日遊行中之激進反日份子(下稱「肇事者」)及其同行見到受害者身穿「疑似和服」而實為漢服,在餐廳用膳,認為該餐廳乃日本人開設,遂沖入餐廳企圖破壞,並夥同餐廳外同伴起鬨,要求受害者脫去身上漢服。[3]
受害者曾與肇事者理論,表明所穿為漢服而非和服,惟肇事者情緒高漲失控。受害者聽其朋友所勸,進入餐廳洗手間脫去上身曲裾。然而肇事者未止於此,並再要求受害者一並脫去其下裙,受害者唯有照辦並一並交予肇事者。
肇事者奪去受害者全套漢服,並當眾焚毀下身曲裾,然後集體攜同上身曲裾離去。[4]而受害人當時僅剩T恤,無法步出洗手間。幸得有路人交新購入之褲子予受害者,始能離開。
當地公安單位後來刑事拘留肇事者,並稱肇事者為無業遊民、「街頭混混」。而受害者亦表示已向當地公安單位立案。[5]
[編輯] 事件成因
[編輯] 漢服認同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是華夏先祖由約公元前21世紀一直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朝末期)都在承傳使用的服裝樣式體系,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故漢服一直為漢人承傳其獨特文化之民族服飾載體,由以冠禮、笄禮為漢人一生之重要日子。
自滿人入主中原並建立清朝,及後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為止,清初頒布「剃發易服」令,並一直執行,強制大多數漢人及一些其他少數民族必須改成滿人的打扮,以旗裝馬褂等滿族服飾強製取代華夏服飾,以金錢鼠尾的滿族發式強製取代束發帶冠巾的漢族發式(漢人生時只能穿滿族服飾,惟死後方能穿上本族衣冠),以示為清朝臣民,故有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雖然為了緩和矛盾,採取「十從十不從」的讓步政策,但殘留的漢族服飾,因為受到統治當局主流服飾的沖擊,亦遠離日常並逐步滿化。及至中華民國成立後,除了在袁世凱稱帝的短時間曾重新使用漢服外,基本上民眾的服裝不是採取西化路線,就是繼續穿著滿服,或穿著自滿服衍生出來的滿風服裝(如短馬褂、緊身旗袍等)。
另一方面,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分別在遠至唐宋朝代和遠至明朝學習了漢服(華夏衣冠)的樣式,演變成和服、韓服、越服、琉裝。迄今和服、韓服與琉裝在體制和樣式一直都沒有大改變,相比起近現代中國服裝更能完善地保留傳統漢服元素。越南民間服裝在近代雖然受到滿服影響而出現部份滿化款式,但禮服和節日所穿的服裝(如四身襖)依然保留漢服元素。
基於上述因素,漢服自明朝滅亡後一直為中外人士遺忘掉,並逐漸視滿服為唯一主要代表中國的服裝,更把漢服跟和服與韓服扯為一談,及後「唐裝」一詞的誕生更被用作形容滿風服裝從而將漢服在中國服裝的含義騎劫,使得現代漢人對漢服反而產生陌生感,並把漢服標簽為古裝(與時代脫節的服裝)、喪服及/或把漢服誤認為是和服與韓服。
⑹ 中國古代服裝那麼多,為何只有漢服受到了現代人的追捧
中國5000年的歷史孕育出的不僅僅是非常燦爛的歷史文化,還有經久不衰的漢服,為什麼漢服到如今依舊深受現代人所追捧呢?其從設計方面來講,漢服上面的花紋是非常精美的,包括漢服對於當時來說是非常能夠體現古代人的身份以及地位的,那麼子曰本人也是十分喜歡喜歡漢服,因為它代表咱們中國古代的一些穿著文化。
大小姐與同樣是沉迷於漢服的朋友有著聊不完的話題,甚至以前還因為漢服和好友結緣,相處時雙方也非常開心,希望喜歡漢服的朋友們都能和子曰一樣收獲到一份很好的友情,更加要把自己喜歡的漢服普及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一同來體會漢服所蘊含的極大魅力。
⑺ 漢服市場爆發,漢服為何能受到人們的喜愛
據媒體報道,現今漢服越來越受到國內年輕人的喜愛,漢服市場也在實現快速增長,2021年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將達到689.4萬人,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101.6億人。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網民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部分網民認為漢服文化的崛起它也與當前的社會大環境有著一定的關聯,當前中華民族正在進行偉大復興,而漢服則是偉大復興的一個窗口;也有部分網民認為,漢服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喜愛,這主要原因在於背後的商家以及意見領袖的助推與營銷。而為何漢服能夠得到人們的喜愛呢?以下筆者來講講自己的看法。
一、青年人表現心理的宣洩口日本學者清水幾太郎曾經提出過擬態環境的環境化這一議題,他認為一個理念、物品等在進入到大眾傳媒的視野之後,那麼則很有可能成為整個社會所流行的信念以及趨勢。現今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也可以起到傳統媒體的作用,而漢服文化的流行在相當一部分程度上它是得益於眾多關鍵意見領袖的營銷以及引導。
⑻ 對於漢服什麼看法
首先漢服復興運動很多人認為是要由表及裡,所以重視漢服穿著。然而事實並不盡人意。漢服黨內在實際上分了很多派別吧。有考據黨,對出土文物深入研究,版型要求高,對細節重視的;秀衣黨,只是覺得好看的的;復興黨,專門考究禮儀禮節等等的;還有現在因為各種雜七雜八的商家而有的仙女黨,喜歡雪紡等翩翩欲仙既視感的衣服的;朙制黨,已經不歸屬於漢服黨,專門喜好明代前後文物較多的衣服的形制的人,理智接受對衣服各朝代的看法。等等。
就像所謂的齊胸襦裙。歷史上並不能考證,沒有出圖文物。只有壁畫和陶俑。事實上,唐代的高腰襦裙和現在漢服的齊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說白了,齊胸襦裙就是現在人的腦洞。有人說不一定要完全仿古,那麼這個由表及裡的意義又何在呢?
說難聽點,現在所謂的漢服圈實在是有點魚龍混雜。商家為了獲利,對版型不甚重視做工也層次不一。而同袍也很難認真的靜心去好好了解文化。漢族衣冠的文化深厚,並不僅僅僅是非要交領右衽。。各朝代之間外族的融合文化交流的碰撞,都是十分復雜的。現代漢服體系並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所以,只能說,復興之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我個人比較偏朙制,如果推薦商家的話,還是明華堂會比較好一些。但是明華堂的形制問題也很大。只能說做工服務是良心吧。
⑼ 對(漢服)怎麼理解的
中學時候,歷史課第一節講華夏概念的時候,我第一次知道了華夏是因為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我記得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經闡述過這樣一個想法,因為他覺得我們中華文化現在表現在世人面前的東西,越來越俗麗,而傳統的中華文化其實本來不是這樣,日本文化學自中國的唐,韓國文化學自中國的明,這已經是學術界的定論,而我們這個文化的發源地和宗主國,在文化話語權上卻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變得虛無。就像那年韓國申遺江陵端午祭的時候,我們很多國人憤怒,可是回頭想想,我們的端午節也就剩下粽子節和龍舟節了,憤怒之後確是深深的落寞。有人說一個民族有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不重要、也無所謂,我們只需要好好保存我們的文化,好好宣傳就是了。但是我們忘了一句話叫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么?此外,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禮樂文化,而禮樂就是這個文明的一種外在感召形式,是一種非常有氣勢的,能夠吸引他人皈依的力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第一次在教堂觀看彌撒的時候,那些服飾和音樂烘托出來的那種氣氛讓我就感覺到神聖與崇高,讓我對這種文化會頓時充滿崇敬與親切感,其實無可忽略的一點,很多宗教恰恰是這樣的儀式感召成就了其長盛不衰保持強大吸引力。同樣,中華文化,也是需要這一點的,這也是為什麼孔子一直強調禮樂的重要性,因為這種儀式式的感召,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的吸引力的源泉,文化對於普通人,儀式的作用要遠遠大於書本的傳播。很多人印象中的漢服不便日常生活 ,其實只是看到了漢服中禮服的特點,禮服本來就不是為方便而生的,而是為氣勢而生的,牧師的長袍、和尚的袈裟也不方便,在一些傳統的節日和禮儀祭祀場合,著漢服禮服,不僅是為了尋找民族的根,也是一種集體禮樂作用下的文化感召,之於外邦人,則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和輸出影響方式。很多年輕人喜歡教堂婚禮,其實喜歡的是那種神聖庄嚴與感動,但殊不知,我們自己文化中婚禮儀式本來也是十分神聖庄嚴與感動的,曾幾何時,文化的失落導致現在一些婚禮總是搞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鬧劇。其實恢復漢服禮服,最早還是袁世凱祭天的時候,雖然他的皇帝夢違背了時代潮流,但是他對傳統文化的恢復和重視,要比孫中山做的好,孫中山先生留洋多年,以及中國近代被列強的百年蹂躪,都養成了不自覺地開始對自己文化不自信甚至全盤否定的現象,某公要廢除漢字便是一個例子。然而到了今天,中國越來越強大,華夏復興已經開始標記進度表的時候,這時候,如果再不注意復興我們自己的文化,那樣我們將得不到和我們大國經濟地位一樣的文化地位,一個做不到文化輸出的國家,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有人說,旗袍、馬褂、中山裝也可以代表民族服飾啊,我覺得這個觀點不盡然,旗袍馬褂中山裝有著各自的產生歷史,生活中穿穿中國風也未嘗不可,但是真正要復興與華夏文明相匹配的東方禮儀系統以及由此發端的文化磁場,旗袍馬褂中山裝都擔不起這個重擔,因為它們可以漂亮可以方便,但是它們都缺少了文化磁場構建中最重要的素質——氣勢。至於生活中穿不穿漢服,這個我覺得真無所謂,漢服也是常服,並不都是寬袍大袖,不過因為畢竟歷史上中斷了三百多年,在日常生活中漢服還有需要進化的空間。不過禮儀場合、婚慶場合,卻完全可以穿禮服,寬袍大袖在這個場合就是為體現氣勢而生的。其實看看從黃帝到明末的漢服歷史,常服一直在進化,禮服卻基本是固定的,而且禮服和禮儀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會大家讀讀《禮記》就會發現這一點。韓國和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日本的文化,在今天的世界是大行其道的,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每每痛心於此。沒有出過國的人,沒有親身見過日本人在世界上如何宣傳自己文化的人,是很難有這種感受的。那種本來應該屬於我們的優雅而壯麗的服飾、武道、禮儀,僅僅被日本人唐代學了個皮毛,今天就讓外國人擊節驚嘆,一個櫻花節,穿和服的當地人比日本人還多,還很多都是年輕人,不誇張地說,日本文化影響了很多歐美的年輕人,尤其90後。而我們一宣傳中國文化的時候,要麼就是照本宣科的官樣文字,要麼就是大紅大綠的大媽廣場舞服裝,一點沒有吸引力不說,還一點也不自信,在審美上簡直俗得掉渣。因為缺少了儀式性的文化感召,宣傳者自己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文化自豪,讓外國人看上去,反而日韓更像中華,而我們,更像夷狄。最後,說說要不要穿漢服的問題,漢服說重了是文化,說輕了就是一件衣服而已,穿不穿完全是個人自由,只是我覺得大家應該對漢服多一些寬容和尊重,也對漢服先行者們多一些理解與贊揚。畢竟漢服好看與不好看,它也是祖先留傳下來的東西,就像「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一樣。那些說「穿漢服不重要,傳播中華文化才重要」的人,我覺得可以好好想想了,您覺得不重要的事情,恰恰有很多像我一樣無數的中國人在一點點努力著,而您又親自為你覺得重要的傳播中華文化真正做過幾件事呢?我以前在給人講論語的時候,像您這樣的人又在哪裡呢?每一件事情的開頭,註定了有很多不理解,這無可厚非,因為畢竟嘛,人對不熟悉的或者遺忘的東西缺乏安全感是正常的,不過,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和發明輪船的富爾頓同學如果因為被人們嘲笑和不理解就放棄的話,我們還能有交通便利通達的今天么?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對於國家與民族的責任感,我穿上漢服不是為了穿越,不是為了秀我有多麼得出類拔萃標新立異,我只是,在盡我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中華文化傳承者應盡的義務。
【文字來源於同袍用戶:望舒關於漢服,你的理解是? 】
⑽ 漢服的分類
1.漢服只是一件衣服,漢文化的傳承靠的不僅僅是這一件衣服,還有人們自己的思想,所以也別給漢服扣高帽子。
2.漢服山正,很多人說漢服不是老祖宗的傳下來的嗎,怎麼還有山正。這里我們要理清幾個概念:
形制:指的是漢民族朝代的衣著服飾的樣式,比如說漢朝我們想到的是曲裾,周朝的周制,明朝的明制,
版型:指的是商家自己根據出土文物或者壁畫圖案(這個有爭議)來自己設計圖案打版數據的樣式,比如說明制漢服,樣子都是那樣,但是圖案,暗紋一類的都是商家自己設計的,屬於正版,商家自己的產物。(如果不能理解,可以參考畢業論文,論文格式固定,內容是自己來填寫的把),山呢就相當於剽竊了你的論文內容,還拿去賺了錢。
3.自新中國解放以來,藝術百家爭鳴,穿漢服的國人現在還是個小眾團體,我們要鼓勵大家別對穿漢服的妹子那麼苛刻,如果不是因為妹子穿了一件和普通人不一樣的衣服,說不定很多多嘴饒舌的人根本不屑於發表自己的高見。
4.現在漢服爭論的點是不日常要改良,我知道的時候是蠻哭笑不得的,這兩個明明不沖突呀,漢服改良不就是以前的中國風現在的漢元素嗎?覺得不日常就穿改良的」漢元素」,喜歡傳統的就穿漢服,有什麼可爭論的?只是改良後的不是漢服罷了,或者有些人爭論的點是即想披著漢服的名頭又想穿的不那麼正統?就如同旗袍,有人就喜歡傳統旗袍的韻味,婀娜多姿,也有人喜歡改良旗袍的不束縛腰身,如果都一樣,那為什麼傳統旗袍貴於改良旗袍很多倍呢。
5.我以前看過一張人民大會堂的合照,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漢族穿的是t恤牛仔褲,我們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嗎?有的,不是旗袍,不是唐裝,不是身上的白t,也不是國外的高定洋裝。我們的服飾,有驚艷世人的金縷衣,有四大國綉點綴的華服禮袍,我們穿漢服怕的是有一天,有人指鹿為馬說你看滿族的長袍馬褂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傳統服飾的被遺忘,那會不會有一天有人說秦始皇是穿著長袍馬褂帶著八旗子弟兵統一的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