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裸觀自度ftp

裸觀自度ftp

發布時間: 2022-04-04 07:09:14

A. 百度網站為何沒有網路硬碟功能

如果有網路硬碟就好了~
你知道網路如果有了網路硬碟,那他的空間不是很浪費資源嗎?
網路硬碟是需要浪費資源和空間的~
想網上所說的一些免費的asp空間和ftp等空間那都是要money的~
所以沒有免費的誤餐~

B. 十八裸漢觀陰是什麼意思

是根據十八羅漢觀音改成的成人教育片

C. 宋仁宗觀暴力「裸戲」這是怎麼一回事

眾所周知,宋仁宗是歷史上難得的仁君,而就是因為宋仁宗的開明,當時出現了一種觀看女子相撲的盛況,仁宗對此也是抱有欣賞的態度,仁宗的接受能力實在是強。而相撲這個運動,難免會拉拉扯扯,而那些相撲女子為了能夠不被對方牽制,就會穿著少而精,這樣就會出現衣服被拉扯開的狀況,這樣就出現了盛傳的“裸戲”的情況,可是實際情況肯定不是我們所想的那些,古代的女子再怎麼開放,也不會露胳膊露腿的現象。

女子本弱,但是也不缺乏一些體格強壯的女子,而看這些女子相撲,也就是摔跤,成為了官員們的一大樂事。而這件事自然也會遭受到非議。馬上,司馬光就上奏批評宋仁宗。然後就是包拯,也不遠千里來到了仁宗跟前,罵到皇帝無地自容。可是仁宗就是這一點好,盡管包拯的唾沫星子都罵到了自己臉上,仁宗都不帶生氣的。

D. 手機和迅雷類似的的軟體

手機也有迅雷的手機版,還有adm下載app,功能也很強大,能下載http ftp bt和磁力,配合其它app連網路雲也能高速下載,adm應該很容易就能找到的。

E. 自性自度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凡事都要靠自己。

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先靠自己才能站穩腳跟。當你真正變得強大了,無需刻意強求,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做人先做事,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好。努力最重要,做事要勤勉肯干,不偷奸耍滑,不揀輕怕重,做一件事,考驗的是人的耐心和信心。

(5)裸觀自度ftp擴展閱讀

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理論,它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它主要探討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形態等,相比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啟示錄》。

它也可以泛指一切價值觀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讓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對人們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F. 曹操是不是三國人物

當然是啊
曹操:
論壇上常見網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澤東,更有甚者乃以「漢丞相」自名。更解釋說,此「漢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諸葛孔明。真是所謂世易時移,黑白顛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竊笑也!
近世頗有學者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歷史功績,想把白臉塗成紅臉的。這也是所謂矯枉過正,畢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將其歷史功績一筆抹殺,只著眼於他的罪過。然而功是功,過是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功過並論,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對的。
曹操的歷史功績,現在看來,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掃平北方軍閥,統一中國北方,恢復發展生產,使北方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生活。這些功績,表現出曹操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另外,他博學多才,其詩歌至今流傳,又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能。這些功績和才能聚於曹操一身,自然顯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歡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對於漢王朝,也是有些貢獻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強,執法嚴明,將他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兵打黃巾,雖然有鎮壓農民起義之嫌,畢竟也是對漢王朝有保全之功;興兵討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義之師。後來迎獻帝,遷都許昌,恢復禮樂,使奄奄一息的漢王朝又多活了許多年,這也是有貢獻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歷史上他就可以稱是一個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著漢獻帝,不是拿他當君王,只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只是為了握一張王牌,方便其發號施令。一旦羽翼豐滿,根基穩固,就要取而代之。
《後漢書獻帝紀》中,建安年間曹操每一次陞官,范曄都寫為「曹操自為……」表面上仍是獻帝封的,但曹操想當什麼,獻帝就得封什麼。「三公制」搞膩了,就改為「丞相制」,直到後來封魏公加九錫,最後進封魏王。
對忠於漢朝的官員,有名望的官員,曹操陸續實施排擠、罷免、屠殺。而那些試圖對抗曹操扶保漢室的官員貴族,曹操更是殺得有理,甚至牽連上皇後皇子。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這段帝後之慘狀,在京劇《逍遙津》中表現最多,聽之凄愴。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確是公允之論。曹操對於漢獻帝,絲毫沒有臣子之節,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談,實在是自欺欺人。
按《後漢書》的說法,在桓帝靈帝時,「天厭漢德已久」,漢王朝實是到了應該滅亡的地步。仁人君子為了天下蒼生,取漢祚而代之,原沒有什麼過錯。張角黃巾起義時,提出的口號就是堂堂正正,「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確提出要造反,要消滅漢朝,取而代之,他雖然失敗了,但死得像個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頭上尊重漢統,以天下為己任,而採取種種卑劣手段,陰謀篡位,這種行徑,在人品上實實地不如張角!後來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漢,美其名曰:禪讓。
如今人們有許多時尚的觀念,像「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雲雲。在這些理論的引導下,天下事原沒有對錯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麼都不算錯,能夠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卻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語說:「作繭自縛」,俗語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曹操潛移漢祚,曹丕順利篡位,應該說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些品德上的污點竟成了曹氏門風。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對付的是自己的兄弟們,刻薄成家,最終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開始比曹丕強,但西蜀的諸葛亮死後,他見危機已去,就開始暴露出性格弱點,貪戀酒色,大興土木,信奉神仙,把漢武帝的金銅仙人也搬了過來,很快就把自己折騰死了。此後曹氏就完了,只等著別人來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經驗,在三國成為模範典型。有志之士,競相效仿。第一個站出來學習的就是司馬氏,他們最終得了天下。後來的宋齊梁陳,乃至北周北齊隋唐五代宋,改朝換代玩了多少「禪讓」的把戲,幹了多少「弒君」的罪行。權臣、軍閥們一旦實力足夠,就逼主奪宮,如果僅僅是宮廷政變,權力交換也就罷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隨著屠殺和戰爭?數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於這些爭奪皇位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曹操可算是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領頭雁、帶頭人,你說戲台給他畫白臉冤不冤?
曹操自己為什麼不直接篡漢?《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曾有過評論,說是漢朝自董仲舒以來,儒家學說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倫理在社會上占著統治地位,東漢末年仍然是這樣。曹家世受漢祿,深蒙國恩,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他不敢公開地直接地篡奪帝位。反對勢力經過他數次屠殺,仍然不絕如縷,所以他才有為自己辯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凱也號稱「竊國大盜」「一代奸雄」,我記得有一則記載說,進入民國後大家剪辮子,袁世凱剃了光頭,換了民國服裝出來見客,一時竟羞愧難當。曹操不篡漢位,而留給自己兒子,也是為免此羞耳!
而「聽其言,觀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話說得好聽,把自己妝扮成一個大忠臣,可是臨死時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問心無愧,有什麼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幾句話最有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與「分香賣履」之事共參。
(明心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載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後。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天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盪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曹操勾白臉冤不冤?

曹操有政治、軍事、文學諸方面的才能,在東漢末年群雄爭斗時頗多建樹,統一中國北方的大部分領土,也是有歷史功績的。所以現在很多人喜歡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覺得戲台上給曹操勾大白臉不公平,白臉一度被改成了粉臉。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惡行自然不少,但演義作者是「尊劉」的,難免有不少過份的加工。《三國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陳壽是晉時人,晉承魏祚,難免要多說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給曹操的好話也不少。這兩天我正好讀《後漢書》,這是南北朝人寫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獻帝紀》中,我發現曹操的劣跡不少,給他勾白臉,著實不算冤枉。
且抄幾段書來看:
建安元年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一]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許靖在巴郡,聞立諸王,曰:『將欲歙之,必姑張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其孟德之謂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後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是歲,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一]注[一]坐謀欲渡江,被誅。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輔決錄[注]曰:「時有京兆全禕,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事敗,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G. 曹操是不是三國人物

是三國主要人物

當然是啊
曹操:
論壇上常見網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澤東,更有甚者乃以「漢丞相」自名。更解釋說,此「漢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諸葛孔明。真是所謂世易時移,黑白顛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竊笑也!
近世頗有學者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歷史功績,想把白臉塗成紅臉的。這也是所謂矯枉過正,畢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將其歷史功績一筆抹殺,只著眼於他的罪過。然而功是功,過是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功過並論,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對的。
曹操的歷史功績,現在看來,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掃平北方軍閥,統一中國北方,恢復發展生產,使北方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生活。這些功績,表現出曹操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另外,他博學多才,其詩歌至今流傳,又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能。這些功績和才能聚於曹操一身,自然顯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歡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對於漢王朝,也是有些貢獻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強,執法嚴明,將他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兵打黃巾,雖然有鎮壓農民起義之嫌,畢竟也是對漢王朝有保全之功;興兵討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義之師。後來迎獻帝,遷都許昌,恢復禮樂,使奄奄一息的漢王朝又多活了許多年,這也是有貢獻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歷史上他就可以稱是一個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著漢獻帝,不是拿他當君王,只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只是為了握一張王牌,方便其發號施令。一旦羽翼豐滿,根基穩固,就要取而代之。
《後漢書獻帝紀》中,建安年間曹操每一次陞官,范曄都寫為「曹操自為……」表面上仍是獻帝封的,但曹操想當什麼,獻帝就得封什麼。「三公制」搞膩了,就改為「丞相制」,直到後來封魏公加九錫,最後進封魏王。
對忠於漢朝的官員,有名望的官員,曹操陸續實施排擠、罷免、屠殺。而那些試圖對抗曹操扶保漢室的官員貴族,曹操更是殺得有理,甚至牽連上皇後皇子。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這段帝後之慘狀,在京劇《逍遙津》中表現最多,聽之凄愴。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確是公允之論。曹操對於漢獻帝,絲毫沒有臣子之節,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談,實在是自欺欺人。
按《後漢書》的說法,在桓帝靈帝時,「天厭漢德已久」,漢王朝實是到了應該滅亡的地步。仁人君子為了天下蒼生,取漢祚而代之,原沒有什麼過錯。張角黃巾起義時,提出的口號就是堂堂正正,「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確提出要造反,要消滅漢朝,取而代之,他雖然失敗了,但死得像個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頭上尊重漢統,以天下為己任,而採取種種卑劣手段,陰謀篡位,這種行徑,在人品上實實地不如張角!後來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漢,美其名曰:禪讓。
如今人們有許多時尚的觀念,像「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雲雲。在這些理論的引導下,天下事原沒有對錯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麼都不算錯,能夠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卻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語說:「作繭自縛」,俗語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曹操潛移漢祚,曹丕順利篡位,應該說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些品德上的污點竟成了曹氏門風。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對付的是自己的兄弟們,刻薄成家,最終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開始比曹丕強,但西蜀的諸葛亮死後,他見危機已去,就開始暴露出性格弱點,貪戀酒色,大興土木,信奉神仙,把漢武帝的金銅仙人也搬了過來,很快就把自己折騰死了。此後曹氏就完了,只等著別人來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經驗,在三國成為模範典型。有志之士,競相效仿。第一個站出來學習的就是司馬氏,他們最終得了天下。後來的宋齊梁陳,乃至北周北齊隋唐五代宋,改朝換代玩了多少「禪讓」的把戲,幹了多少「弒君」的罪行。權臣、軍閥們一旦實力足夠,就逼主奪宮,如果僅僅是宮廷政變,權力交換也就罷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隨著屠殺和戰爭?數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於這些爭奪皇位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曹操可算是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領頭雁、帶頭人,你說戲台給他畫白臉冤不冤?
曹操自己為什麼不直接篡漢?《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曾有過評論,說是漢朝自董仲舒以來,儒家學說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倫理在社會上占著統治地位,東漢末年仍然是這樣。曹家世受漢祿,深蒙國恩,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他不敢公開地直接地篡奪帝位。反對勢力經過他數次屠殺,仍然不絕如縷,所以他才有為自己辯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凱也號稱「竊國大盜」「一代奸雄」,我記得有一則記載說,進入民國後大家剪辮子,袁世凱剃了光頭,換了民國服裝出來見客,一時竟羞愧難當。曹操不篡漢位,而留給自己兒子,也是為免此羞耳!
而「聽其言,觀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話說得好聽,把自己妝扮成一個大忠臣,可是臨死時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問心無愧,有什麼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幾句話最有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與「分香賣履」之事共參。
(明心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載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後。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天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盪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曹操勾白臉冤不冤?

曹操有政治、軍事、文學諸方面的才能,在東漢末年群雄爭斗時頗多建樹,統一中國北方的大部分領土,也是有歷史功績的。所以現在很多人喜歡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覺得戲台上給曹操勾大白臉不公平,白臉一度被改成了粉臉。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惡行自然不少,但演義作者是「尊劉」的,難免有不少過份的加工。《三國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陳壽是晉時人,晉承魏祚,難免要多說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給曹操的好話也不少。這兩天我正好讀《後漢書》,這是南北朝人寫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獻帝紀》中,我發現曹操的劣跡不少,給他勾白臉,著實不算冤枉。
且抄幾段書來看:
建安元年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一]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許靖在巴郡,聞立諸王,曰:『將欲歙之,必姑張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其孟德之謂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後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是歲,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一]注[一]坐謀欲渡江,被誅。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輔決錄[注]曰:「時有京兆全禕,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事敗,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參考資料:http://www.ftp8.co.uk/archiver/?tid-996.html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十常侍中的一員,漢相國曹參的後人。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後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太尉等官。

H. 學生向老師請教: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請問(...

母音老人(心經決隱):
觀自在菩薩。
佛舉出觀自在菩薩作為我們修行人的典範,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這部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這是兩位菩薩嗎?不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因為觀世音初期修行,是從耳根圓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島上聽漲潮落潮的聲音,追問自己這聽見聲音的是誰?聽不見聲音的又是誰?這即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修法。
講到海潮音,整個佛法都可以說是海潮音。一因佛對眾生說法是根據眾生的機緣、眾生的根基而說的,能深能淺、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漲落一樣;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瀾壯闊,勢不可當。漲潮時,雷霆萬鈞,聞者喪膽;落潮時,風平浪靜,聲息毫無。
人們往往認為聽到了聲音是有聞,沒有聲音的時候是無聞。其實,有聲音時你聽到了聲音,沒有聲音時,你同樣也聽到了,你聽到的是沒有聲音。如果你沒有聽到,你怎麼會知道沒有聲音呢?就像我們的眼睛,看見東西了,就說是見到了。瞎子看不見東西,就說是看不見。其實,他不是不見,還是見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見到了黑暗也是見。這就是我們的見性和聞性的作用,它是永遠不壞的。至於有光無光、有聲無聲,那是色塵和聲塵,不關見性和聞性的事。塵有生滅而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能夠見色是我們的眼根——眼球完好無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壞了,雖不能照見色塵,但見性還在。猶如電燈泡,燈絲斷了,燈泡不亮,但還是有電,不能說沒電,只是電燈泡壞了。如果換個好的燈泡,它還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見光是見,見黑還是見。聽到聲音是聽,聽到沒有聲音還是聽。

觀世音菩薩就從耳根聽聞上悟了道。海水漲潮時,潮聲生;落潮時,潮聲滅。潮聲是有生有滅的,但能聽聞的自性無生滅。正因為它不滅,所以才聽到有聲和無聲。能聽聲音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聞聞自性,不跟著聲音跑,叫作迴光返照,即觀照。用觀照世間的聲音,參究聽見聲音者是誰?聽不見聲音者又是誰?就像禪宗所參的一句話頭:『念佛者是誰?』究竟是誰呢?就是自性,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一切處都是它的作用。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見性並不難,當下一覺悟。噢!原來這一切作用就是我們的靈明覺性!這就是佛性!然後就保護這個佛性,時時刻刻地觀照,除盡習氣,方能究竟成佛。觀世音菩薩在因行之中,由反聞自性,從耳根下手用功,圓成了無上道。同時,在因中發大願,凡有眾生受苦時,聞其苦聲,即以相應之法緣解脫其苦惱,即世間所謂『聞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是由觀照這個娑婆世界上的聲音而命名的。

『觀自在菩薩』是以果號命名的。『觀』,我們剛剛說過,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們明見了佛性,就時時刻刻地觀照。『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們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認識它,真實不疑了,這就是見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在』,見到性後,不迷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圓覺經》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時才算是真修。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見性以後的修行主要是除習氣。所謂習氣主要是五蓋,五種遮蓋自性光明的烏雲,即:財、色、名、食、睡。

財,就是要發財,要鈔票,貪得無厭。『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小至投機取巧,貪佔便宜。大到貪污受賄,牟取暴利,坑蒙拐騙,不擇手段,無視法律,不惜犧牲別人、集體、國家的利益以滿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飲食起居,乃至聲色犬馬之好、穿著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內了。

名,就是喜好名譽。人家拍你的馬屁,給你說好聽順耳的話,你心裡就美滋滋的,高興歡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種缺點過錯,說你某些做法不對,說法不妥,影響不好等等,你就不樂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發脾氣。有很多已成名的人,還是這個樣子。更有沽名釣譽,假作偽善的惡劣行為,這都是習氣。

食,就是飲食。嘴巴饞,貪求美味佳餚。豬、牛、羊肉吃夠了,還要吃海鮮;家禽味吃膩了,還要吃野味。為了滿足自己的口味食慾,不惜殺生害命,造業受報。

睡,就是睡眠,其實這是昏迷。一個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時,一天時間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還午睡,又睡去了兩小時,合起來是十小時。若一個人能活一百歲,四、五十年就被睡過去了。所以說,睡眠也是一道障礙。但我們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這個障礙,是不能蠻干硬來的。如果你功夫還沒到,定功還不深邃,若不睡眠,身體就會吃不消、支援不住的。我們做功夫,要隨著定功的增長,於無形之中將睡眠逐漸抵消,這叫做此長彼消。隨著定功的增長,精神逐漸充足,睡眠自然就減少了。慢慢地,定功越來越深,睡眠則會越來越少,乃至睡著的時候也是入定。

說到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四祖道信禪師度懶融禪師。懶融禪師是練『不倒單』的,夜裡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禪師是睡覺的。天亮後,懶融對道信禪師說:『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聲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穩。』道信禪師說:『你還說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沒睡著。』『啊!你打妄語。酣聲那麼大,呼呼響,怎麼說沒睡著呢?』『假如我睡著了,我怎麼會聽到你身上有兩個跳蚤打架呢?其中一個跌在地上,大腿都斷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覺。』懶融禪師說:『哪裡有這種事!我坐在這里一點都沒聽到,你睡得呼呼響還聽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懶融禪師在石凳下面撿起一隻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斷的。你們看,一個是坐著不睡,一個是躺在那裡呼呼大睡。可是,睡著的竟聽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斷,跳蚤喊痛,而沒睡覺的卻什麼也沒聽到。所以定功和睡眠並不在外相上。有些人執著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覺,不倒單。實際上,他並不是沒睡覺,他坐著睡,還是睡著了。有的人功夫很好,雖然睡在那兒,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禪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連跳蚤打架都能聽得見。真功夫並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於心地上是否清凈。

因此,我們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們要真正認清楚這個能起作用的萬能體就是佛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實不虛的,是永恆不變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其他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假的。身體猶如一間房子、一件傢具。好的時候用用它,一旦壞了,就要舍棄它。真假認清了,就須時時刻刻保護這個真實不虛的性,在這個本位上不動,對境不迷惑,對境不動搖,對境能起用,這個功夫就是觀照。

我們時時用觀照功夫,除掉我們住相的習氣(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五蓋)。睡覺是習氣,吃飯也是習氣,但除習氣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轉移,深入定境,時時常攝在定。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會錯了意,以為坐在那裡不動就是定,於是拚命打座。豈不知坐在那裡不動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滅,有生滅就不能『常攝』。所謂『常攝在定』者,是對境不迷惑、不動搖,這是沒有出沒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這一步,那就還須時時觀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隨念轉,不隨境遷,這就叫做『觀自在』。

功夫再進一步,圓熟了,這『觀』也不要了,須舍棄掉。有個禪師說過:『無覺無照固是生死,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塗,隨境遷移、流浪造業,當然是生死。為什麼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呢?因為執著在法見、法用上,還有法在,所以還有生死。不過這個生死進一步了,是變易生死。因此,功夫圓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觀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動,這就是『自在』。

功夫再進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來如此,無須常常顧念它。比如,我叫什麼名字,並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會忘掉。這時,自也不要了,佛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時時處處都在,這就是『在』。

更進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無在無不在。觸目遇緣,無非真心顯現;舉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這樣就完全圓熟了。我們就是要這樣一步步地、時時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觀自在菩薩的『觀自在』三個字,實實在在是我們修行人用功夫的典範。

現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為他們用功的方法有問題。

第一,在做功夫的時候,他們不曉得觀照。無論是念佛、參禪,還是修密,都是有口無心。口裡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卻是妄想紛飛。嘴裡叨念著:『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但心裡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著「嗡嘛呢唄彌吽、嗡嘛呢唄彌吽……』但有口無心,不能心念耳聞、時時觀照。這樣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時候,座上能夠心口相應,用心觀照。但下座之後,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樣,隨境流浪,放野馬了,在境界上顛顛倒倒。座下不觀照,這是個大錯誤!座上做功夫,隨便你怎麼認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還是要靠座下用功。為什麼這樣說呢?從時間上來看,你一天能修幾座?能修幾個鍾頭?就算能連續坐四個鍾頭,或者多一點,六個鍾頭吧,和一天的時間比起來,所佔的比例也太少了,只佔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時間放野馬、糊塗、著相,那怎麼能成就呢?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修法就是轉換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轉換成覺悟之心,把妄心轉換成佛心。上座的時候,不接觸外境,沒有人考驗你,這是最方便的時候。而下座是接觸外境,是考驗你的時候,看你能否不隨境轉。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猶如磨刀,這把刀鈍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東西,看看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過境界。你若不用它,怎麼能知道這把刀快不快呢?怎麼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發現在境界上還透不過,『哎呀!我這把刀還是不快,還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這樣才能夠更促進你用功。

我們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謂生死者,就是著境生心。你著了境,跟著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動搖,不入這個境,就沒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鍛煉,又在什麼地方鍛煉呢?在空無所有的地方鍛煉是不行的,必須在事境上鍛煉。《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個法界,是修行的四個階段。功夫要做到最後一步——事事無礙法界,任何境界、樣樣事情都透得過,毫無掛礙,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點理,理上說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說大話,毫無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練,就不能成就。我們如果真會用功夫,就須在事上鍛煉,要時時刻刻觀照,觀照我們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動搖,做功夫要時時刻刻這樣做。這就是觀自在。所以說,『觀自在』三個字,是千經萬論之總綱也。

第三,我們作功夫首先是為了明心見性。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又重復講。一是因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對它認識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強調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這個作用處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聽了之後,確信無疑、真實肯定,一點不走作,這就是見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見。見性並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總是把見性和發神通聯系在一起,可嘆啊!他實在不知道什麼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為性是另外一個神奇的東西,而這個實實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還去胡弄別人,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當,也叫別人上當。這種人幾時才能出頭,幾時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明心見性和發神通的關系,是先後關系、根本與枝末的關系。先見性,見性之後不迷了,真假認清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虛假不可得。時時刻刻觀照、保護這個唯一真實不虛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動搖,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功夫做到習氣都消盡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說,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見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關鍵、最要緊的。有些人錯把發神通作為明心見性的標准,從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們不曉得什麼是根本,只追求枝末,無有是處呵!這些人就是佛說的最可憐憫者。所以,我們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見性,不要妄求神通。

復次,我們須明白: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不要向別處去求。因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時時刻刻都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我們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一瞬間,迴光返照,認取這離念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則當下親見阿爹,何須再向外追求?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今天大家聽到這個說法,能夠深信不疑,就是無上大福報呵!假如還是咬不定,還是信不真,那就要從頭修起。『觀自在』三個字,我們就解釋到這里。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取了其中的兩個字。『菩提薩埵』是梵文的音譯,中文意思是『覺有情』。

眾生都有感情、有情見。感情、情見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愛子女,但是他只愛自己生的子女,別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沒有什麼感情了。最近,發生了一樁這樣的事情。一個托兒所的阿姨嫌一個小孩愛哭,於是把他的手腳綁起來,並用個被子壓在他身上,結果,孩子活活給悶死了。如果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她會忍心這樣做嗎?所以感情、情見都是私情,都是壞東西。

『覺』就是覺悟,要覺破這個私情。情見破除了,私情覺破了,就成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無情。覺破私情就是『覺有情』,就是『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把世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對自己子女一樣慈悲,聞聲救苦。

菩薩除『自覺』外,還須『覺他』——令他人也覺破迷情,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大乘』。乘是量詞,也含騎坐之意。大乘就像公共汽車、火車、飛機一樣,能載很多人。菩薩於覺破自己的私情之後,進一步幫助他人,使他人也覺破世間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間、共證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騎,只能乘他一個人。如聲聞、緣覺,他只願自度,不願度人。不過,等證成四果羅漢,或證成辟支佛時,他也就自慚羞愧,轉小為大,發心救度他人了。猶如我們現在在單位里工作,自己總是自私懶惰,遇事總是退到後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別人竭力在前面做,為大家服務,自己卻不動,難道不感到慚愧、不覺得難為情嗎?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時候,自己覺得不對頭,也會向菩薩學習,也會發大乘心,即非但自度,還要度他了。

這里我們要強調指出:菩薩和大乘行者,在初發心時,就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度眾生才學佛修道的。比如,我們看見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來,但是自己卻不會游泳,不懂救生術。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來,而且自身難保。所以,只有自己學會游泳術、救生術之後,才能去救人。菩薩和大乘行者在初發心時,就是以發菩提心為務,修大乘法,行菩薩道,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為准則,而不是以自了為目的。『菩薩』二字並非指小乘羅漢、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邊。

『觀自在菩薩』五個字連起來,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返聞聞自性,證到自己不生不滅的聞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證成了涅槃妙果。《楞嚴經》把這個修道的過程說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最後『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就證得大自在了。所謂大自在者,就是了脫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這兩種生死,在前面講『有餘涅槃』時已經講過,現在就不再多說了。

觀自在菩薩的『觀』是果地圓成的觀,是沒有能觀、沒有所觀的妙觀,是大自在的觀。亦即了脫了分段、變易二死後,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觀自在菩薩』這個果號來啟迪、教育我們: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聲聞、緣覺)學習,也不是向小菩薩(權乘菩薩)學習。菩薩有很多階位:十信位菩薩、十住位菩薩、十行位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等等,有這么多層次的菩薩,而觀自在菩薩是已經證成妙果的大菩薩。佛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時時刻刻用觀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為此,我們先要了悟。了悟什麼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萬能體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我們要透過這些法相,透過這些作用,而見到我們的性體,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體的妙用;所謂見性者,明悟並確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萬能體。然後,我們就時時刻刻地觀照這個妙體,在本位上不動搖,不被物境所轉換。《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說的就是理悟後保任除習的修行次第。

古代禪宗大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物轉』,意思是說,我們的心隨著萬物生起種種的妙用,這就是應緣接物。事情來了怎麼解決,工作來了怎麼完成,我們心裡都明白,絲毫也不糊塗。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這句話誤解了,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轉處實能幽』,幽者,幽靜不動也。轉雖轉了,雖然起念應付種種的事情,但內心卻是不動的——心裡並沒放著這個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應付,而是別人在應付一樣。孔老夫子講:『廢心勞形。』意思是,雖然形體在勞動,但心並沒著在上面。這句話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觀照不可。如果沒有觀照,這個心就會隨著物境轉,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牽制住了。我們修行就是要不為物境所轉,相反,還要轉物。我們有了某個東西,就利用它,而不要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來喝水,有熱水瓶即用來保暖,但不為它的得失所轉,不因它而生喜、愛、憂、惱之情。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也不要費盡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為了取得這些東西而損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為物所用了。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麼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無所住』心,這個心不要停留在什麼事物上。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可起,起念之後,如鳥過長空,毫無痕跡。盡管在做事,盡管應緣接物,內心一無所住,毫無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應如斯盡責地做,有什麼驕傲誇耀的;失敗了,也不憂惱,因為自己並沒有馬馬虎虎、敷衍塞責、應付了事,而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後只要改正錯誤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順利地圓滿成就,總會有失敗的時候,失敗了也不要煩惱憂愁。應該仔細、耐心地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接受教訓,改正錯誤,爭取下一次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心裡總是坦坦盪盪、清凈無染,這就是『轉處實能幽』的精義。

『隨緣識得性』,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隨緣,隨緣則起妙用,反之則會起種種煩惱。比如,一個很有才乾的人,一時得不到適當的工作,不能發揮其才能,此時也毋須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職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會被大家賞識,而遷任更適當的工作,發揮其才能。假如因不滿本職工作而煩惱,則烏雲遮住了光明,真性就顯現不出來了。又譬如,工作職位升高,就高興歡喜;職位下降,就憂傷煩惱,這都是凡夫俗子的見地與心態。我們學佛的佛子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見解,一切都要隨緣,因為升、降都是為大眾服務,不可為個人的利益考慮。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只有隨緣起用,無所執著,才得真實受用。

前面已反覆講述,性不在別處,即在當下作用處。它沒有隱蔽,沒有遮藏,也沒有隔斷。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時妄念紛飛,固不識它,即當無念的千鈞一發之機,也往往被滑過去了。在你隨緣做事起作用之時,如能回光一瞥,『這起妙用的是誰?』當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則參學事畢了。因為性無間隔、斷續,而事有間隔,念有斷續。學人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當人的佛性又是什麼?!一旦認識了本性,不再著相,隨緣起用,則大事畢矣。這就是『隨緣識得性』。剛才解釋第二句時,我們說了心無所住。大家當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隨前念、物境跑,才談得上無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夠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學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盤旋不停,住在上面了。這是修行的一個大障礙。怎麼辦呢?那就須時時刻刻觀照,在事境中鍛煉,隨緣起種種妙用,將住境、著相的惡習漸漸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動,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無喜亦無憂』。就是說,如果因緣很順,事情做得很圓滿,我們也不喜;如果因緣不合,事情沒做好,我們也不憂。因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來無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隨緣起用、恆順眾生、利益群倫的,非為私利。復次,我們作事已竭盡全力,沒有絲毫馬虎,成不居功,敗也於心無愧,坦坦盪盪,大機大用,不喜不憂,不取不舍。觀照功夫做到這種地步,觀照就不要了,從而更上一層樓,進入無功之用,到達無為之地了。這時真性時時刻刻現前。《六祖壇經》雲:『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掄刀上陣之時,性命在呼吸之間,也無絲毫慌亂,但明見真性在起作用;縱或為國捐軀,殺身成仁,亦無所謂,因真性是不生不滅的。小乘聖人則不理解這一點,他們認為:哎呀!這不又進入生死輪回了嗎?他們不曉得,要成佛,須到六道中度眾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眾生怎麼度啊?而且,入六道實無六道可入,身相有生滅,而性無生滅。所以,我們無須妄念紛紛,煩惱重重,只要胸懷坦盪,隨緣任運,逍遙自在就是了。我們若能照這四句詩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們還要強調說明一下:從觀照而證到自己本來面目後,還要常常保護它,即宗下所謂『牧牛』的功夫,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調養得溫馴,毫無走作了,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兩個階段,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圓熟之後,才能放任。功夫不圓熟,還是要保,還不能放。我們要弄清楚,保和任是兩回事。

綜上所述,佛教無論任何宗、任何法門的修持,都離不開觀照。可以說,觀照是學佛成道的唯一途徑,是能否明心見性、能否修持成就的關鍵。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觀照,不知從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觀看一切,以妄想分別一切。結果是認妄為真,被境所迷,隨境而轉,墮於煩惱流中而不得自在。觀世音菩薩由於修耳根返聞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來面目,親證了實相,斷除了我執、法執,了卻了分段、變易二死,從而得大自在。故《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用耳根入觀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嚴經》上也說,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修起,觀於聞性,啟觀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法門。我們若能明白觀世音菩薩修行方法的義理,依之實行,是極容易收效的。所以,我們在講『觀自在菩薩』這句經文時,對觀世音菩薩的修證方法,特別是觀照功夫講得比較詳細。大家若能把『觀自在菩薩』這句話的義理弄清楚,就等於明白了《心經》的真正意旨所在,就真正得到《心經》的勝義,從而受持《心經》,得大受用、大利益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讀作heng(恨)音,這里是作名詞用,意思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淺的深,因為深淺是相對的,是有限量、有邊際、有分別的。這里的深,是甚深廣大之意,連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滿,一切無礙。『行深』意思是說,觀自在菩薩道行甚深廣大、圓滿無礙。『般若波羅蜜多』,在講解經題時已講過了,意思是觀自在菩薩啟用眾生皆具有的無上般若妙智,照破了無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圓融無礙的真智與真理契合,消盡我執、法執,了卻分段、變易二死,到達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聖人雖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圓,他們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變易生死,不能說是般若波羅蜜多。

I. 三國人物分析誰有(諸葛亮和曹操的)

諸葛亮: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章)。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齣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曹操:
論壇上常見網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澤東,更有甚者乃以「漢丞相」自名。更解釋說,此「漢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諸葛孔明。真是所謂世易時移,黑白顛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竊笑也!
近世頗有學者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歷史功績,想把白臉塗成紅臉的。這也是所謂矯枉過正,畢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將其歷史功績一筆抹殺,只著眼於他的罪過。然而功是功,過是過,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功過並論,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對的。
曹操的歷史功績,現在看來,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掃平北方軍閥,統一中國北方,恢復發展生產,使北方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生活。這些功績,表現出曹操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另外,他博學多才,其詩歌至今流傳,又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能。這些功績和才能聚於曹操一身,自然顯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歡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對於漢王朝,也是有些貢獻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強,執法嚴明,將他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兵打黃巾,雖然有鎮壓農民起義之嫌,畢竟也是對漢王朝有保全之功;興兵討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義之師。後來迎獻帝,遷都許昌,恢復禮樂,使奄奄一息的漢王朝又多活了許多年,這也是有貢獻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歷史上他就可以稱是一個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著漢獻帝,不是拿他當君王,只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只是為了握一張王牌,方便其發號施令。一旦羽翼豐滿,根基穩固,就要取而代之。
《後漢書獻帝紀》中,建安年間曹操每一次陞官,范曄都寫為「曹操自為……」表面上仍是獻帝封的,但曹操想當什麼,獻帝就得封什麼。「三公制」搞膩了,就改為「丞相制」,直到後來封魏公加九錫,最後進封魏王。
對忠於漢朝的官員,有名望的官員,曹操陸續實施排擠、罷免、屠殺。而那些試圖對抗曹操扶保漢室的官員貴族,曹操更是殺得有理,甚至牽連上皇後皇子。
曹瞞傳曰:公遣華歆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發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這段帝後之慘狀,在京劇《逍遙津》中表現最多,聽之凄愴。人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確是公允之論。曹操對於漢獻帝,絲毫沒有臣子之節,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談,實在是自欺欺人。
按《後漢書》的說法,在桓帝靈帝時,「天厭漢德已久」,漢王朝實是到了應該滅亡的地步。仁人君子為了天下蒼生,取漢祚而代之,原沒有什麼過錯。張角黃巾起義時,提出的口號就是堂堂正正,「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確提出要造反,要消滅漢朝,取而代之,他雖然失敗了,但死得像個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頭上尊重漢統,以天下為己任,而採取種種卑劣手段,陰謀篡位,這種行徑,在人品上實實地不如張角!後來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漢,美其名曰:禪讓。
如今人們有許多時尚的觀念,像「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雲雲。在這些理論的引導下,天下事原沒有對錯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麼都不算錯,能夠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卻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語說:「作繭自縛」,俗語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曹操潛移漢祚,曹丕順利篡位,應該說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些品德上的污點竟成了曹氏門風。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對付的是自己的兄弟們,刻薄成家,最終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開始比曹丕強,但西蜀的諸葛亮死後,他見危機已去,就開始暴露出性格弱點,貪戀酒色,大興土木,信奉神仙,把漢武帝的金銅仙人也搬了過來,很快就把自己折騰死了。此後曹氏就完了,只等著別人來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經驗,在三國成為模範典型。有志之士,競相效仿。第一個站出來學習的就是司馬氏,他們最終得了天下。後來的宋齊梁陳,乃至北周北齊隋唐五代宋,改朝換代玩了多少「禪讓」的把戲,幹了多少「弒君」的罪行。權臣、軍閥們一旦實力足夠,就逼主奪宮,如果僅僅是宮廷政變,權力交換也就罷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隨著屠殺和戰爭?數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於這些爭奪皇位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曹操可算是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領頭雁、帶頭人,你說戲台給他畫白臉冤不冤?
曹操自己為什麼不直接篡漢?《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曾有過評論,說是漢朝自董仲舒以來,儒家學說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倫理在社會上占著統治地位,東漢末年仍然是這樣。曹家世受漢祿,深蒙國恩,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他不敢公開地直接地篡奪帝位。反對勢力經過他數次屠殺,仍然不絕如縷,所以他才有為自己辯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凱也號稱「竊國大盜」「一代奸雄」,我記得有一則記載說,進入民國後大家剪辮子,袁世凱剃了光頭,換了民國服裝出來見客,一時竟羞愧難當。曹操不篡漢位,而留給自己兒子,也是為免此羞耳!
而「聽其言,觀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話說得好聽,把自己妝扮成一個大忠臣,可是臨死時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問心無愧,有什麼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幾句話最有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與「分香賣履」之事共參。
(明心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載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後。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天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盪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曹操勾白臉冤不冤?

曹操有政治、軍事、文學諸方面的才能,在東漢末年群雄爭斗時頗多建樹,統一中國北方的大部分領土,也是有歷史功績的。所以現在很多人喜歡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覺得戲台上給曹操勾大白臉不公平,白臉一度被改成了粉臉。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惡行自然不少,但演義作者是「尊劉」的,難免有不少過份的加工。《三國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陳壽是晉時人,晉承魏祚,難免要多說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給曹操的好話也不少。這兩天我正好讀《後漢書》,這是南北朝人寫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獻帝紀》中,我發現曹操的劣跡不少,給他勾白臉,著實不算冤枉。
且抄幾段書來看:
建安元年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一]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許靖在巴郡,聞立諸王,曰:『將欲歙之,必姑張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其孟德之謂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後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是歲,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一]注[一]坐謀欲渡江,被誅。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輔決錄[注]曰:「時有京兆全禕,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事敗,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J. 請問幾台連接到同一個交換機的電腦怎麼互相傳文件不用其他軟體。

這樣說這幾台電腦都是在同一個網段的了,給個方法:
使用文件共享功能,然後在我的電腦左下角的網路中就可以查看到別人電腦的共享文件夾
1.在控制面板-用戶賬號中新建一個賬號,比如 test;
2.在d盤新建一個文件夾,取名為 「交換文件」,然後選中這個文件夾右鍵點擊,選擇共享 --特定用戶--點擊彈窗內的下拉三角 選擇剛才新建的賬號 test --點擊添加 ,確定;
3.將需要傳的文件放到這個文件夾 test內;
4.區域網內其他電腦,在我的電腦頁面-左下角-網路中 就可以查看到剛才共享的文件夾了。
有疑問,請追問,望採納!

熱點內容
微信視頻如何重新緩存 發布:2025-01-21 04:44:41 瀏覽:879
pdf壓縮文件大小 發布:2025-01-21 04:40:24 瀏覽:798
linux解壓文件到指定 發布:2025-01-21 04:38:36 瀏覽:874
自己做的安卓app怎麼下載 發布:2025-01-21 04:35:07 瀏覽:163
機頂盒加密頻道 發布:2025-01-21 04:26:48 瀏覽:318
騰訊應用加密 發布:2025-01-21 04:24:38 瀏覽:988
無法訪問f 發布:2025-01-21 04:24:36 瀏覽:539
sql實時 發布:2025-01-21 04:24:27 瀏覽:998
怎麼在linux伺服器上配ip地址 發布:2025-01-21 04:22:10 瀏覽:251
咖搭姆編程 發布:2025-01-21 04:19:45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