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封裝是什麼意思
❶ 請問osi網路結構大概是什麼意思
OSI網路結構的七層模型
(OSI Network Architecture 7 Layers Model)
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OSI)是1984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參考模型。作為一個概念性框架,它是不同製造商的設備和應用軟體在網路中進行通信的標准。現在此模型已成為計算機間和網路間進行通信的主要結構模型。目前使用的大多數網路通信協議的結構都是基於 OSI 模型的。OSI 將通信過程定義為七層,即將連網計算機間傳輸信息的任務劃分為七個更小、更易於處理的任務組。每一個任務或任務組則被分配到各個 OSI 層。每一層都是獨立存在的,因此分配到各層的任務能夠獨立地執行。這樣使得變更其中某層提供的方案時不影響其他層。
OSI 七層模型的每一層都具有清晰的特徵。基本來說,第七至第四層處理數據源和數據目的地之間的端到端通信,而第三至第一層處理網路設備間的通信。另外,OSI 模型的七層也可以劃分為兩組:上層(層7、層6和層5)和下層(層4、層3、層2和層1)。OSI 模型的上層處理應用程序問題,並且通常只應用在軟體上。最高層,即應用層是與終端用戶最接近的。OSI 模型的下層是處理數據傳輸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應用在硬體和軟體上。最底層,即物理層是與物理網路媒介(比如說,電線)最接近的,並且負責在媒介上發送數據。
各層的具體描述如下:
第七層:應用層
定義了用於在網路中進行通信和數據傳輸的介面 - 用戶程式;
提供標准服務,比如虛擬終端、文件以及任務的傳輸和處理;
第六層:表示層
掩蓋不同系統間的數據格式的不同性;
指定獨立結構的數據傳輸格式;
數據的編碼和解碼;加密和解密;壓縮和解壓縮
第五層:會話層
管理用戶會話和對話;
控制用戶間邏輯連接的建立和掛斷;
報告上一層發生的錯誤
第四層:傳輸層
管理網路中端到端的信息傳送;
通過錯誤糾正和流控制機制提供可靠且有序的數據包傳送;
提供面向無連接的數據包的傳送;
第三層:網路層
定義網路設備間如何傳輸數據;
根據唯一的網路設備地址路由數據包;
提供流和擁塞控制以防止網路資源的損耗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定義操作通信連接的程序;
封裝數據包為數據幀;
監測和糾正數據包傳輸錯誤
第一層:物理層
定義通過網路設備發送數據的物理方式;
作為網路媒介和設備間的介面;
定義光學、電氣以及機械特性。
通過 OSI 層,信息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的應用程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序要將信息發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序需要將信息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信息發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數據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數據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發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數據,然後將信息向上發送至數據鏈路層(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信息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信息傳送給應用程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信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圖 1 - 1 計算機網路中的通信圖解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信息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數據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信息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數據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數據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數據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數據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信信息。頭、尾以及數據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信息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信息,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數據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信息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數據組成。對於數據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層頭和數據都被看作是數據。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數據,這稱之為封裝。
圖 1 - 2 各層數據封裝結構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序中的某數據發送至計算機 B ,數據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通過在數據上添加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單元包含協議頭、數據、可能還有協議尾,被發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添加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協議頭。信息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添加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層,整個信息單元通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信息單元並將其傳送至數據鏈路層;然後 B 中的數據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添加的協議頭中的控制信息;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信息發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數據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序所發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系: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數據鏈路層進行通信。
使用yum安裝之後,FTP服務的配置文件路徑是:/etc/vsftpd/vsftpd.conf
使用vim命令編輯該配置文件。
FTP伺服器有兩種訪問模式,分別是:匿名模式、本地用戶模式。一般推薦本地用戶模式,它更加安全
ESC退出編輯文件編輯模式,然後保存寫入文件的內容
修改vsftpd.conf文件
創建意外用戶名單文件chroot_list文件,不管你實際中會不會用到該文件,都必須創建該文件,注意:必須創建!必須創建!必須創建!!!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伺服器是阿里雲或者其他的雲伺服器,它是有安全策略的,需要你去雲服務管理控制台,開啟幾個埠:21、50000-50010
然後測試訪問即可。
測試工具可以使用這個
https://www.filezilla.cn/download?spm=a2c4g.11186623.2.11.6bd05c3eaYSx4D
說明:
工具類是借鑒這篇博客的,不過封裝的方法有些小問題,我測試之後修改了幾個參數
,博客地址: https://blog.csdn.net/_34389984/article/details/79314160
然後FTP的官方文檔地址是: http://commons.apache.org/proper/commons-net/apidocs/org/apache/commons/net/ftp/FTPClient.html
感興趣的大佬可以自行研究一下
❸ 關於網路傳輸過程的數據封裝
數據封裝(Data Encapsulation)是指將協議數據單元(PDU)封裝在一組協議頭和尾中的過程。在OSI七層參考模型中,每層主要負責與其它機器上的對等層進行通信。該過程是在協議數據單元(PDU)中實現的,其中每層的PDU一般由本層的協議頭、協議尾和數據封裝構成本文選自WireShark數據包分析實戰詳解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了幫助用戶更清楚的理解數據封裝過程,下面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這個過程。假設某個公司區域網使用乙太網,當員工從區域網的FTP伺服器下載一個文件時,該文件從FTP伺服器到員工主機的傳輸過程如圖1.17所示本文選自WireShark數據包分析實戰詳解清華大學出版社。
在圖1.17中,FTP伺服器作為數據的發送端,員工主機作為數據的接收端。下面分別介紹數據發送和接收處理過程。
1.數據發送處理過程數據封裝協議數據單元封裝WireShark數據包分析
(1)應用層將數據交給傳輸層,傳輸層添加上TCP的控制信息(稱為TCP頭部),這個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加入控制信息的過程稱為封裝。然後,將段交給網路層。
(2)網路層接收到段,再添加上IP頭部,這個數據單元稱為包(Packet)。然後,將包交給數據鏈路層。
(3)數據鏈路層接收到包,再添加上MAC頭部和尾部,這個數據單元稱為幀(Frame)。然後,將幀交給物理層。
(4)物理層將接收到的數據轉化為比特流,然後在網線中傳送。
2.數據接收處理過程數據封裝協議數據單元封裝WireShark數據包分析
(1)物理層接收到比特流,經過處理後將數據交給數據鏈路層。
(2)數據鏈路層將接收到的數據轉化為數據幀,再除去MAC頭部和尾部,這個除去控制信息的過程稱為解封裝,然後將包交給網路層。
(3)網路層接收到包,再除去IP頭部,然後將段交給傳輸層。
(4)傳輸層接收到段,再除去TCP頭部,然後將數據交給應用層。
從以上傳輸過程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如下所示:
(1)發送方數據處理的方式是從高層到底層,逐層進行數據封裝。
(2)接收方數據處理的方式是從底層到高層,逐層進行數據解封裝。
(3)接收方的每一層只把對該層有意義的數據拿走,或者說每一層只能處理發送方同等層的數據,然後把其餘的部分傳遞給上一層,這就是對等層通信的概念本文選自WireShark數據包分析實戰詳解清華大學出版社數據封裝協議數據單元封裝WireShark數據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