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國之裂變ftp
『壹』 《大秦賦》為何被批「大秦系列」最差的一部
提起《大秦帝國》系列的電視劇,那麼就不得不說是經典之作。而《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收官之作,它在12月1日在央視正式播出。而在開播之後,它的豆瓣評分就達到了8.9。可以說這樣一部劇無疑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它卻並沒有得到網友的買單。
在播出幾集後,它的評分反而持續走低,現在已經降到了8.3。甚至有人批判它是大秦最差的一部。當然大秦帝國是根據同名小說進行改編,而作者在寫這本小說也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甚至考察了多種史料才在最後出版。
《大秦賦》本名就沒有《大秦帝國之天下》霸氣,這也讓人覺得有些失望。最讓人詬病的還是張魯一了,張魯一在劇中飾演一個13歲的嬴政。當人看到他的少年期,真的是覺得別扭到不行,這也是為什麼《大秦賦》收視率低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吐槽,劇組為什麼不找一個年紀小的演員,非要讓張魯一上。也希望這一段趕緊播完,直接進入嬴政的青年期。
『貳』 獨家|高分熱播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延播兩年,因為「摳像」
近期一部叫《大秦帝國之崛起》的劇在「零宣發」的情況下,楞是靠口碑刷上了熱門話題榜, 這部 由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經典歷史大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以下簡稱《崛起》),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這也是時隔三年後,央視再次播出《大秦帝國》系列歷史正劇。
《大秦帝國之崛起崛起》(以下簡稱《崛起》),延續了前兩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和《大秦帝國之縱橫》的嚴肅史觀和精良製作。沒有辣眼睛的調色,現場收音同期聲,故事細節嚴謹。截至目前,豆瓣8.9的高評分足見觀眾對其品質的認可。
然而這部劇精良製作的劇背後卻有著曲折的製作: 本該在2015年首播的這部劇為何延播兩年?為什麼播出之前「零宣發」?在選角、造型、剪輯等幕後製作上還有哪些秘密?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該劇總製片人焦陽,講述《崛起》背後的「起伏」。焦陽從2005年起,就開始把全部心血花在《大秦帝國》系列上。
(本文采寫/新京報記者 凌晨)
【延播原因】
「原男二號出事,花14個月摳像補戲」
從2009年《裂變》到2013年的《縱橫》,這部系列劇的播出節奏已經夠慢。按照計劃,第三部《崛起》應在2015年首播,卻直到今年才跟觀眾見面。這背後的故事,焦陽用「多舛」來形容。他透露,延播最重要的原因是「補拍戲份」。
「在過審查時,當時飾演男二號白起的男演員出了事,要麼他的戲份全刪,要麼劇不能播出,所以延誤了檔期。出事以後,我算了下他演戲的時長是239分鍾。放到現在就是兩部電影的量,我當時感覺,第三部要完蛋了。」焦陽回憶,《崛起》拍攝了近11個月。除了演員問題,還牽扯到郢都大戰的製作。「這是藉助地形來打的一場戰爭,參戰方有秦國數萬之眾。很難用電視語言完全展現出來,所以一再改動,拍了又改,最後上特技。」
好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焦陽最後請來邢佳棟,硬把白起的戲全都補上。「邢老師很配合,在沒有群戲配合的情況下,在綠幕底下拍完『獨角戲』,再通過特技加上。」他感慨:「改的這200多分鍾,比整部戲拍的時間還長,做了整整14個月,最後把4個特技公司累得人仰馬翻,很多人打地鋪在後期間睡覺,比拍戲還費勁。」
如果仔細看白起的鏡頭,會發現很多群戲部分中,換掉了臉。焦陽直言:「沒法把所有演員調過來再拍一遍,都是用特技把臉、頭和半身換掉。實在改不了的戲,最後也刪了。這種情況,對之前的演員,對劇組來說都有遺憾。但如果不改,這么多人的勞動就完了。」
【選角】
「實力派演員為主,必須能高還原歷史人物「
第三部《崛起》的宣太後,依然由第二部《縱橫》中飾演羋八子的寧靜出演。這位歷史上首位臨朝稱制的太後,不僅在治國安邦上大顯才幹,也深諳育王之道。
張博飾演的嬴稷從一個「熊孩子」到雄視天下的「君王」,跨度很大。
加上邢佳棟飾演的白起,趙純陽飾演的魏冉等配角加持,這部劇稱得上「一水兒的實力派」。
在選角上,總製片人焦陽坦言,第三部《崛起》跟第二部《縱橫》「有極大的關聯性」。少女羋八子變成宣太後是「一以貫之」。選擇寧靜,因為她之前演過年齡跨度很大的孝庄皇太後。「這部劇里,宣太後戲份非常重。跨度大對一個演員來說考驗很大,所以選角最主要的是戲好不好,是否能擔得起分量。對於製片方來說,選擇寧靜的風險比較小。」
在拍《崛起》的2011年,市場上還沒有「小鮮肉」一說。「那個時候,我們選所有的演員都只想他/她戲好不好。」焦陽告訴新京報記者:「這部戲碰觸到重大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編劇刻畫時加了很多內心描寫。現在的古裝偶像或古裝言情劇,跟這個戲差異是很大的,不是說那些劇不好,而是我們追求的目的跟他們追求的不同。」
因此,製片方選角目的是:盡最大努力,把歷史人物還原出來。「至於演員長得漂不漂亮、帥不帥氣不是關鍵。」他笑著說:「當然,長得好看更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肯定還是以實力派演員為主,對劇本里描述的人物是要有把握的。」
△
張博(上圖)此前在《孫子大傳》、《新三國》、《蒼穹之昴》等歷史大劇中都扮演過帝王角色,此次挑戰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秦昭襄王,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他認為最大不同是演繹了「一個皇族的整個人生」。「這個戲展現了一個王的完整一生,從20多歲 到70多歲。之前演過的角色,從個人經歷、閱歷上,都有蛻變,有成長,有一個好的過程,但從各個跨度來講,都沒有這么完整的。」
拍這部劇,張博覺得最大的難點是台詞。「因為這部劇是同期聲,大段大段的文言文,所以要求非常嚴格。然後包括對人物的解讀、聲音、表演的塑造,青年、中年、 中老年、老年這四種聲音,這裡面的情感都要把握好。」進組後因為壓力特別大,他每天只睡兩個小時,苦笑形容整部戲拍下來,人都脫了層皮。「當年拍這個戲的 時候,我29歲。自己覺得太年輕,怕完成的不好。然後丁黑導演說,能演下來就不錯了,因為難度很大。」
「在進組的時候,我是年齡最小的演員,演到最後,演我孫子輩兒的都是我的師哥。」張博笑稱:「沒有金剛鑽,不接這瓷器活兒」,把之前演過的帝王經驗都拿出來 了。「光緒垂簾聽政的經驗、孫權的經驗,這兩個元素都夾雜在了秦昭襄王的身上,但秦昭襄王比他們更加的復雜。我朋友說你敢接這個戲很勇敢啊,我就是個敢於挑戰的人。」
【服飾】
「演員得抬起腿走路,因為牛皮甲太沉」
△劇中的服飾也頗受好評
焦陽回憶,在2010年末和2011年初,做古裝影視劇服裝的主要有兩個基地,一個在鎮江,還有一個在北京。「北京朱氏兄弟主要做電影服裝,費用要比一般做電視劇服裝的貴,但我們主角的服裝全部是在朱氏兄弟那做的,按照電影的標准去做。」
《大秦帝國》系列,無論是服飾妝容,還是行為禮儀,都因接近真實的秦國文化而被觀眾津津樂道。據了解,這部劇很少用綢緞、絲綢。焦陽說:「那個時代的人將絲綢穿在裡面,因為當時男女沒有褲裝,里頭這一層需要貼身穿,講究舒適。由於生產力很低,絲綢即使穿在外面也是用作點綴,平民是不能穿的。」
麻布成為衣服最主要的材質。為了還原古時人的走路步伐,劇中服飾主要用麻布製成,寬大的袖袍使衣服頗有重量,加上身上佩戴的東西較多,走起路來四平八穩。「如果用現在的仿麻布,質量很輕,演員也好穿,但是走路就跟現代人一樣輕飄飄的,顯得很隨意。那個時候貴族特別講究穿著和儀態,跟平民百姓的區別也就在於此。」
而武將們用的盔甲,用的全是真牛皮。「你可以看到演員都是抬起腿來走,因為太沉了,一身牛皮甲30多斤,不那麼走就走不動。」看起來演員是端著、綳著演戲,是因為服裝太硬太沉。焦陽笑稱:「人配衣服馬配鞍。如果衣服材質達不到,演員沒有這種重量壓著,氣勢出不來。服裝是在丁黑導演的一再強調下,花了血本做出來的。一穿上衣服,弄完頭發,演員對著鏡子一照,自己就會入戲。」
【劇情】
「太後和王的母子關系,是二次創作」
《崛起》人物關系圖
《崛起》的亮點是「宣太後擅權,外戚干政」,宣太後與兒子嬴稷在王權上長期對立拉鋸,彼此間猜忌滋生。片中開篇「太後何時能將朝政大權,全權由兒臣來定奪」就集中展現了這一矛盾所在,而「娘不在乎天下人如何評價與我,娘只在乎稷兒和秦國的好壞」也體現了羋八子的母性之愛。
這也是該劇在歷史基礎上,進行的最重要的二次改編。「宣太後和秦昭襄王嬴稷之間的母子關系,完全是杜撰出的,都是二次創作。」焦陽說。歷史上對宣太後的記述極其稀少。「但我們從歷史上可以揣測。魏冉是宣太後的弟弟,掌握部分國政。大權轉給秦昭襄王,存在權力的更迭。一般王權的更迭都是血淋淋的,別說母子,父子之間也是殺得你死我活。」劇中這個政權得以平穩過渡,得益於創作劇本時的思考。「我們有一個推斷是宣太後為了兒子,不僅平穩過渡權力,而且背後有巨大的力量促使其權力交接,並不是歷史上寥寥幾句,秦昭襄王就收回大權。」
焦陽表示,這就給電視劇提供了一個創作空 間。「觀眾再往後看,劇情會展現出宣太後逐漸將權力交給兒子的過程,她說:『功勞這個事情,王說有便有,王說沒有就沒有。』她的弟弟魏冉受嬴稷之氣建議換王,宣太後毅然拒絕了。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感情,這也是我們對歷史的創作和再演繹。」
【原聲】
「橫店是旅遊區,但為了藝術性,導演堅持原聲」
△劇中使用同期聲,且大部分台詞都文言文化
與很多古裝劇不同的是,《崛起》選擇用同期聲。聽到演員的原聲出演,一些觀眾覺得不適應,也有觀眾覺得這才是「正劇范兒」。對此,焦陽解釋,此舉是因為丁黑導演的一再堅持。「其實我不讓用原聲,因為同期聲有優點和缺點,而且原聲是電影才用,時長短,方便修復。電視劇周期是要有保證的,受影響就要重拍,周期上不能保證。台詞很考驗專業,但是電視劇現場不可控因素太多。橫店是個旅遊區,收音的條件沒有在電影棚好,風向等都會造成問題,有些觀眾認為這個原聲有些粗糙,聽不清,是有這樣的情況。」
但導演的這個堅持,他覺得對了。「好在實力派演員在台詞上,沒有大問題。「像李立群老師,劇本都不用拿,隨便怎麼對詞,張口就來,這就是功夫。對演員來說,這就是專業功底。」焦陽說,他作為製片人,考慮周期、成本等問題,而導演考慮的是藝術性。「其實第一部也是導演拚命堅持同期聲,我認為該堅持的還是要堅持,必須給導演、演員藝術創作的空間。」
【主創說】
「只要你看了這部戲,罵也行」
距離首播僅剩4個小時,《崛起》才通過官方微博宣告開播,「零宣發」也成為話題點,焦陽直言,這一部播出「太突然」。「9號下午四點才通知我播,我才看到網上的節目預告。」而由於上一部《縱橫》的收視低迷,他甚至沒對第三部抱有希望。
「第二部播出慘敗啊,可能是觀眾覺得太沉重,有很多人批評說『看不明白』,所以這一部我根本沒多想,估計播播就完了,沒什麼預期。當晚有人通知我上豆瓣,一看 1700多人在評論。第二天播完三四集,網上評論都出來了,心想不得了。」這部劇的討論熱度,另他大為驚訝。而外界不論是批評還是贊譽聲,焦陽都「欣然接受」。
由於網路版跟電視版集數不同,一些情節在電視播出時被刪掉。「央視只播出34集,所以要把鋪墊的戲拿掉,我們的完整版是40集。電視平台有集數限制,一年只能播10到11部,後面還排了很多戲待播,能夠播出34集已是不易。」焦陽說:「只要你看了這部戲,罵也行。對我們來說,漠然才是最大的批評。也有人說爛,對於我而言,電視劇不管做成什麼樣子,做多高,都是要拿給觀眾看的,要允許觀眾吐槽。只要是對我們後續作品有很大建議的評語,我們都接受。」
《崛起》的熱播,如今被視作歷史正劇回暖的信號,對此,他坦言:「影視行業走到今天是多元化的,不管戲說、正說、古裝偶像化還是玄幻,都有它的市場。不要一個類型打壓另一個類型,這樣不符合繁榮藝術市場的規律。一開機就是面對8億的電視觀眾,不可能只看一個類型的劇。不管什麼類型,都有它的市場生存空間。各自題材的差異性大,越繁榮越好。」
我只想說,這樣認真製作的戲,請多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