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緩存設計博士論文
⑴ 誰能幫我找一篇題目為《淺談光通信系統的發展》的畢業論文!加急!
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摘要]對光纖通信技術領域的主要發展熱點作一簡述與展望,主要有超高速傳輸系統,
超大容量波分復用系統,光聯網技術,新一代的光纖,IP over SDH與IP over
Optical以及光接入網.
關鍵詞:光纖 超高速傳輸 超大容量波分復用 光聯網
光纖通信的誕生與發展是電信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近幾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
電信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電信市場的逐步全面開放,光纖通信的發展又一次呈現了蓬
勃發展的新局面,本文旨在對光纖通信領域的主要發展熱點作一簡述與展望.
1 向超高速系統的發展
從過去2O多年的電信發展史看,網路容量的需求和傳輸速率的提高一直是一對主
要矛盾.傳統光纖通信的發展始終按照電的時分復用(TDM)方式進行,每當傳輸速率
提高4倍,傳輸每比特的成本大約下降30%~40%;因而高比特率系統的經濟效益大致
按指數規律增長,這就是為什麼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在過去20多年來一直在持續
增加的根本原因.目前商用系統已從45Mbps增加到10Gbps,其速率在20年時間里增加了
20O0倍,比同期微電子技術的集成度增加速度還快得多.高速系統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業
務傳輸容量,而且也為各種各樣的新業務,特別是寬頻業務和多媒體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目前10Gbps系統已開始大批量裝備網路,全世界安裝的終端和中繼器已超過5000個,主
要在北美,在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已開始大量應用.我國也將在近期開始現場試驗.
需要注意的是,10Gbps系統對於光纜極化模色散比較敏感,而已經敷設的光纜並不
一定都能滿足開通和使用10Gbps系統的要求,需要實際測試,驗證合格後才能安裝開通.
在理論上,上述基於時分復用的高速系統的速率還有望進一步提高,例如在實驗室
傳輸速率已能達到4OGbps,採用色度色散和極化模色散補償以及偽三進制(即雙二進制)
編碼後已能傳輸100km.然而,採用電的時分復用來提高傳輸容量的作法已經接近硅和鎵
砷技術的極限,沒有太多潛力可挖了,此外,電的40Gbps系統在性能價格比及在實用中
是否能成功還是個未知因素,因而更現實的出路是轉向光的復用方式.光復用方式有很
多種,但目前只有波分復用(WDM)方式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而其它方式尚處於試驗
研究階段.
2 向超大容量WDM系統的演進光纖接入|光纖傳輸
如前所述,採用電的時分復用系統的擴容潛力已盡,然而光纖的200nm可用帶寬資
源僅僅利用了不到1%,99%的資源尚待發掘.如果將多個發送波長適當錯開的光源信
號同時在一極光纖上傳送,則可大大增加光纖的信息傳輸容量,這就是波分復用(WDM)
的基本思路.採用波分復用系統的主要好處是:(1)可以充分利用光纖的巨大帶寬資
源,使容量可以迅速擴大幾倍至上百倍;(2)在大容量長途傳輸時可以節約大量光纖
和再生器,從而大大降低了傳輸成本;(3)與信號速率及電調制方式無關,是引入寬
帶新業務的方便手段;(4)利用WDM網路實現網路交換和恢復可望實現未來透明的,具
有高度生存性的光聯網.
鑒於上述應用的巨大好處及近幾年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場的驅動,波分復用系
統發展十分迅速.如果認為1995年是起飛年的話,其全球銷售額僅僅為1億美元,而2000
年預計可超過40億美元,2005年可達120億美元,發展趨勢之快令人驚訝.目前全球實
際敷設的WDM系統已超過3000個,而實用化系統的最大容量已達320Gbps(2*16*10Gbps),
美國朗訊公司已宣布將推出80個波長的WDM系統,其總容量可達200Gbps(80*2.5Gbps)
或400Gbps(40*10Gbps).實驗室的最高水平則已達到2.6Tbps(13*20Gbps).預計不
久實用化系統的容量即可達到1Tbps的水平.可以認為近2年來超大容量密集波分復用系
統的發展是光纖通信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不僅徹底開發了無窮無盡的光傳輸鍵路的
容量,而且也成為IP業務爆炸式發展的催化劑和下一代光傳送網靈活光節點的基礎.
3 實現光聯網——戰略大方向
上述實用化的波分復用系統技術盡管具有巨大的傳輸容量,但基本上是以點到點通
信為基礎的系統,其靈活性和可靠性還不夠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實現類似SDH在電
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連接功能的話,無疑將增加新一層的威力.根據這一基本思路,
光的分插復用器(OADM)和光的交叉連接設備(OXC)均已在實驗室研製成功,前者已
投入商用.
實現光聯網的基本目的是:(1)實現超大容量光網路;(2)實現網路擴展性,允
許網路的節點數和業務量的不斷增長;(3)實現網路可重構性,達到靈活重組網路的
目的;(4)實現網路的透明性,允許互連任何系統和不同制式的信號;(5)實現快速
網路恢復,恢復時間可達100ms.
鑒於光聯網具有上述潛在的巨大優勢,發達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
行預研,特別是美國國防部預研局(DARPA)資助了一系列光聯網項目,如以Be11core
為主開發的"光網技術合作計劃(ONTC)",以朗訊公司為主開發的"全光通信網"預
研計劃","多波長光網路(MONET)"和"國家透明光網路(NTON)"等.在歐洲和
日本,也分別有類似的光聯網項目在進行.光纖接入|光纖傳輸
綜上所述光聯網已經成為繼SDH電聯網以後的又一新的光通信發展高潮.其標准化
工作將於2000年基本完成,其設備的商用化時間也大約在2000年左右.建設一個最大透
明的.高度靈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國家骨幹光網路不僅可以為未來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NII) 奠定一個堅實的物理基礎,而且也對我國下一世紀的信息產業和國民經濟的騰飛
以及國家的安全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4 新一代的光纖
近幾年來隨著IP業務量的爆炸式增長,電信網正開始向下一代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
展,而構築具有巨大傳輸容量的光纖基礎設施是下一代網路的物理基礎.傳統的G.652
單模光纖在適應上述超高速長距離傳送網路的發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從心的態勢,
開發新型光纖已成為開發下一代網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為了適應干線
網和城域網的不同發展需要,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型光纖,即非
零色散光纖(G.655光纖)和無水吸收峰光纖(全波光纖).
4.1 新一代的非零色散光纖 非零色散光纖(G.655光纖)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在1550
窗口工作波長區具有合理的較低色散,足以支持10Gbps的長距離傳輸而無需色散補償,
從而節省了色散補償器及其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同時,其色散值又保持非零特性,
具有一起碼的最小數值(如2ps/(nm.km)以上),足以壓制四波混合和交叉相位調
制等非線性影響,適宜開通具有足夠多波長的DWDM系統,同時滿足TDM和DWDM兩種發展
方向的需要.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可以將零色散點移向短波長側(通常1510~1520nm
范圍)或長波長側(157nm附近),使之在1550nm附近的工作波長區呈現一定大小的色
散值以滿足上述要求.典型G.655光纖在1550nm波長區的色散值為G.652光纖的1/6~
1/7,因此色散補償距離也大致為G.652光纖的6~7倍,色散補償成本(包括光放大器,
色散補償器和安裝調試)遠低於G.652光纖.
4.2 全波光纖 與長途網相比,城域網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業務環境,要直接支持大
用戶,因而需要頻繁的業務量疏導和帶寬管理能力.但其傳輸距離卻很短,通常只有
50~80km,因而很少應用光纖放大器,光纖色散也不是問題.顯然,在這樣的應用環
境下,怎樣才能最經濟有效地使業務量上下光纖成為網路設計至關重要的因素.採用
具有數百個復用波長的高密集波分復用技術將是一項很有前途的解決方案.此時,可
以將各種不同速率的業務量分配給不同的波長,在光路上進行業務量的選路和分插.
在這類應用中,開發具有盡可能寬的可用波段的光纖成為關鍵.目前影響可用波段的
主要因素是1385nm附近的水吸收峰,因而若能設法消除這一水峰,則光纖的可用頻譜
可望大大擴展.全波光纖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
全波光纖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工藝,幾乎可以完全消除由水峰引起的衰減.除
了沒有水峰以外,全波光纖與普通的標准G.652匹配包層光纖一樣.然而,由於沒有了
水峰,光纖可以開放第5個低損窗口,從而帶來一系列好處:
(1)可用波長范圍增加100nm,使光纖的全部可用波長范圍從大約200nm增加到
300nm,可復用的波長數大大增加;
(2)由於上述波長范圍內,光纖的色散僅為155Onm波長區的一半,因而,容易實
現高比特率長距離傳輸;
(3)可以分配不同的業務給最適合這種業務的波長傳輸,改進網路管理;
(4)當可用波長范圍大大擴展後,允許使用波長間隔較寬,波長精度和穩定度要
求較低的光源,合波器,分波器和其它元件,使元器件特別是無源器件的成本大幅度
下降,這就降低了整個系統的成本.
5 IP over SDH與IP over Optical
以IP業務為主的數據業務是當前世界信息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因而能否有效地
支持IP業務已成為新技術能否有長遠技術壽命的標志.
目前,ATM和SDH均能支持IP,分別稱為IP over ATM和IP over SDH兩者各有千秋.
IP over ATM利用ATM的速度快,顆粒細,多業務支持能力的優點以及IP的簡單,靈活,
易擴充和統一性的特點,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不足之處是網路體系結構復雜,
傳輸效率低,開銷損失大(達25%~30%).而SDH與IP的結合恰好能彌補上述IP over
ATM的弱點.其基本思路是將IP數據包通過點到點協議(PPP)直接映射到SDH幀,省
掉了中間復雜的ATM層.具體作法是先把IP數據包封裝進PPP分組,然後利用HDLC組幀,
再將位元組同步映射進SDH的VC包封中,最後再加上相應SDH開銷置入STM-N幀中即可.
IP over SDH在本質上保留了網際網路作為IP網的無連接特徵,形成統一的平面網,
簡化了網路體系結構,提高了傳輸效率,降低了成本,易於IP組插和兼容的不同技術
體系實現網間互聯.最主要優點是可以省掉ATM方式所不可缺少的信頭開銷和IP over
ATM封裝和分段組裝功能,使通透量增加25%~30%,這對於成本很高的廣域網而言
是十分珍貴的.缺點是網路容量和擁塞控制能力差,大規模網路路由表太復雜,只有
業務分級,尚無優先順序業務質量,對高質量業務難以確保質量,尚不適於多業務平台,
是以運載IP業務為主的網路理想方案.隨著千兆比高速路由器的商用化,其發展勢頭
很強.採用這種技術的關鍵是千兆比高速路由器,這方面近來已有突破性進展,如美
國Cisco公司推出的12000系列千兆比特交換路由器(GSR),可在千兆比特速率上實
現網際網路業務選路,並具有5~60Gbps的多帶寬交換能力,提供靈活的擁塞管理,組
播和QOS功能,其骨幹網速率可以高達2.5Gbps,將來能升級至10Gbps.這類新型高速
路由器的埠密度和埠費用已可與ATM相比,轉發分組延時也已降至幾十微秒量級,
不再是問題.總之,隨著千兆比特高速路由器的成熟和IP業務的大發展,IP over
SDH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光纖接入|光纖傳輸
但從長遠看,當IP業務量逐漸增加,需要高於2.4Gbps的鏈路容量時,則有可能
最終會省掉中間的SDH層,IP直接在光路上跑,形成十分簡單統一的IP網結構(IP over
Optical).顯然,這是一種最簡單直接的體系結構,省掉了中間ATM層與SDH層,減
化了層次,減少了網路設備;減少了功能重疊,簡化了設備,減輕了網管復雜性,特
別是網路配置的復雜性;額外的開銷最低,傳輸效率最高;通過業務量工程設計,可
以與IP的不對稱業務量特性相匹配;還可利用光纖環路的保護光纖吸收突發業務,盡
量避免緩存,減少延時;由於省掉了昂貴的ATM交換機和大量普通SDH復用設備,簡化
了網管,又採用了波分復用技術,其總成本可望比傳統電路交換網降低一至二個量級!
綜上所述,現實世界是多樣性的,網路解決方案也不會是單一的,具體技術的選
用還與具體電信運營者的背景有關.三種IP傳送技術都將在電信網發展的不同時期和
網路的不同部分發揮自己應有的歷史作用.但從面向未來的視角看,IP over Optical
將是最具長遠生命力的技術.特別是隨著IP業務逐漸成為網路的主導業務後,這種對
IP業務最理想的傳送技術將會成為未來網路特別是骨幹網的主導傳送技術.在相當長
的時期,IP over ATM,IP overSDH和IP over Optical將會共存互補,各有其最佳應
用場合和領域.
6 解決全網瓶頸的手段——光接入網
過去幾年間,網路的核心部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交換,還是傳輸都
已更新了好幾代.不久,網路的這一部分將成為全數字化的,軟體主宰和控制的,高
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網路.而另一方面,現存的接入網仍然是被雙絞線銅線主宰的(90%
以上),原始落後的模擬系統.兩者在技術上的巨大反差說明接入網已確實成為制約
全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目前盡管出現了一系列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的技術手段,如雙
絞線上的xDSL系統,同軸電纜上的HFC系統,寬頻無線接入系統,但都只能算是一些
過渡性解決方案,唯一能夠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的長遠技術手段是光接入網.
接入網中採用光接入網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維護管理費用和故障率;開發新設備,
增加新收入;配合本地網路結構的調整,減少節點,擴大覆蓋;充分利用光纖化所帶
來的一系列好處;建設透明光網路,迎接多媒體時代. 所謂光接入網從廣義上可
以包括光數字環路載波系統(ODLC)和無源光網路(PON)兩類.數字環路載波系統
DLC不是一種新技術,但結合了開放介面VS.1/V5.2,並在光纖上傳輸綜合的DLC(ID
LC),顯示了很大的生命力,以美國為例,目前的1.3億用戶線中,DLC/IDLC已佔據
3600萬線,其中IDLC佔2700萬線.特別是新增用戶線中50%為IDLC,每年約500萬線.
至於無源光網路技術主要是在德國和日本受到重視.德國在1996年底前共敷設了約230
萬線光接入網系統,其中PON約佔100萬線.日本更是把PON作為其網路光纖化的主要技
術,堅持不懈攻關十多年,採取一系列技術和工藝措施,將無源光網路成本降至與銅
纜絞線成本相當的水平,並已在1998年全面啟動光接入網建設,將於2010年達到6000
萬線,基本普及光纖通信網,以此作為振興21世紀經濟的對策.近來又計劃再爭取提
前到2005年實現光纖通信網.光纖接入|光纖傳輸
在無源光網路的發展進程中,近來又出現了一種以ATM為基礎的寬頻無源光網路
(APON),這種技術將ATM和PON的優勢相互結合,傳輸速率可達622/155Mbps,可以
提供一個經濟高效的多媒體業務傳送平台並有效地利用網路資源,代表了多媒體時代
接入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目前國際電聯已經基本完成了標准化工作,預計
1999年就會有商用設備問世.可以相信,在未來的無源光網路技術中,APON將會占據
越來越大的份額,成為面向21世紀的寬頻投入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
7 結束語
從上述涉及光纖通信的幾個方面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來看,完全有理由認為光纖通
信進入了又一次蓬勃發展的新高潮.而這一次發展高潮涉及的范圍更廣,技術更新更
難,影響力和影響面也更寬,勢必對整個電信網和信息業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它的
演變和發展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電信網和信息業的未來大格局,也將對下一世紀
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⑵ 計算機類論文怎麼寫
作為一個著重研究信息系統開發、應用的專業,計算機畢業論文的寫作應該更貼合實際出來,可能有很多剛拿到題目的學生不知道改如何著手,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計算機畢業論文怎麼寫?
一、計算機畢業論文的寫作方法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論"、"概論"、"問題背景"等做標題,在這部分中,主要介紹論文的選題。
首先要闡明選題的背景和選題的意義。選題需強調實際背景,說明在計算機研究中或部門信息化建設、企業管理現代化等工作中引發該問題的原因,問題出現的環境和條件,解決該問題後能起什麼作用。結合問題背景的闡述,要使讀者感受到此選題確有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因而有研究和開發的必要性。
前言部分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選題實際又有新意,表明作者的研究方向正確,設計開發工作有價值。對一篇論文來說,前言寫好了,就會吸引讀者,使他們對作者的選題感興趣,願意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工作成果。
2、綜述部分
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或開發都是有學科基礎或技術基礎的。綜述部分主要闡述選題在相應學科領域中的發展進程和研究方向,特別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通過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較和評論,說明自己的選題是符合當前的研究方向並有所進展,或採用了當前的最新技術並有所改進,目的是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選題的意義。
綜述部分能反映出畢業設計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是結合課題任務獨立查閱中外文獻資料的能力,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收集各種信息,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和論文中有效地運用文獻,這不僅能避免簡單的重復研究,而且也能使論文工作有一個高起點。
其次,還能反映出綜合分析的能力。從大量的文獻中找到可以借鑒和參考的信息,這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對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點,優缺點的評述是否符合實際,恰到好處,這和一個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關的。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畢業論文,必須閱讀一定量(2~3篇)的近期外文資料,這不僅反映自己的外文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體現論文的先進性。
3、方案論證
在明確了所要解決的問題和課題綜述後,很自然地就要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在寫作方法上,一是要通過比較,顯示自己方案的價值,二是讓讀者了解方案的獨到之處或有創新點的思路、演算法和關鍵技術。
在與文獻資料中的方案進行比較時,首先要闡述自己的設計方案,說明為什麼要選擇或設計這樣的方案,前面評述的優點在此方案中如何體現,不足之處又是如何得到了克服,最後完成的工作能達到什麼性能水平,有什麼創新之處(或有新意)。如果自己的題目是總方案的一部分,一定要明確說明自己承擔的部分,以及對整個任務的貢獻。
4、論文主體
在這部分中,要將整個研究開發工作的內容,包括理論分析、總體設計、模塊劃分、實現方法等進行詳細的論述。論文主體部分要佔4/5左右。主體部分的寫法,視選題的不同可以多樣,研究型論文和應用開發型論文的寫法就有明顯的不同。
研究型的論文,主體部分一般應包括:理論基礎,數學模型,演算法推導,形式化描述,求解方法,軟硬體系統的實現及調試,測試數據的分析及結論。
要強調的是,研究型論文絕不是從推理到推理的空洞文章。研究型論文也應有實際背景,也應有到企業和實際部門調研的過程,並在實際調查研究中獲取信息,發現問題,收集數據和資料。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富有創建性的結論。
應用開發型的論文,主體部分應包括:總體設計,模塊劃分,演算法描述,編程模型,數據結構,實現技術,實例測試及性能分析。
以上內容根據任務所處的階段不同,可以有所側重。在整個任務初期的論文,可側重於研究與設計,在任務後期的論文可側重於實現與應用。但作為一篇完整的論文應讓讀者從課題的原理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法,關鍵技術以及性能測試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准確地評判論文的質量。
論文主體部分的內容一般要分成幾個章節來描述。在寫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還要善於利用各種原理圖、流程圖、表格、曲線等來說明問題,一篇條理清晰,圖文並茂的論文才是一篇好的論文。
5、測試及性能分析
對理工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測試數據是性能評價的基礎,必須真實可靠。通過測試數據,論文工作的成效可一目瞭然。根據課題的要求,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下測試,也可以在工作現場測試。
在論文中,要將測試時的環境和條件列出,因為任何測試數據都與測試環境和條件相關,不說明測試條件的數據是不可比的,因此也是無意義的。
測試一般包括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功能測試是將課題完成的計算機軟硬體系統(子系統)或應用系統所要求達到的功能逐一進行測試。性能測試一般是在系統(子系統)的運行狀態下,記錄實例運行的數據,然後,歸納和計算這些數據,以此來分析系統運行的性能。
測試實例可以自己設計編寫,也可以選擇學科領域內公認的、有一定權威性的測試實例或測試集。原則是通過所選擇(設計)的實例的運行,既能准確反映系統運行的功能和性能,與同類系統又有可比性。只有這樣,論文最後為自己工作所做的結論才有說服力。
6、結束語
這一節篇幅不大,首先對整個論文工作做一個簡單小結,然後將自己在研究開發工作中所做的貢獻,或獨立研究的成果列舉出來,再對自己工作的進展、水平做一個實事求是的評論。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價值"等自我評語時要慎重。
7、後記
在後記中,主要表達對導師和其他有關教師和同學的感謝之意。對此,仍要實事求是,過分的頌揚反而會帶來消極影響。這一節也可用"致謝"做標題。
8、參考文獻
中外文的參考文獻應按照規范列舉在論文最後。這一部分的編寫反映作者的學術作風。編寫參考文獻要注意:(1)要嚴格按照規范編寫,特別是外文文獻,不要漏寫、錯寫;(2)論文內容和參考文獻要前後對應,正文中凡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應加註;(3)列出的文獻資料應與論文課題相關,無關的文獻只會使讀者感到作者的研究目標很分散;(4)選擇的參考文獻應主要是近期的。
二、計算機寫作注意事項
1、設計(論文)題目:按照小題目。封面XXXXX學院畢業設計(論文)、 屆 分院(系)
2、摘要:不要主語,英文中無法表達時可用被動語態
3、關鍵詞:體現設計(論文)主要工作的詞語
4、目錄:自動生成,1.1.1的格式,最多到1.1.1.1 5、正文中文獻引用要客觀,別人的成果要說明,不要據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突出。不清楚的圖必須修改(可用word畫或者AutoCAD畫),表格盡量採用三線表
6、參考文獻:至少要有兩篇英文文獻
7、致謝(不是致辭)
8、附錄(若多於一個附錄,可用附錄一、附錄二,……)
9、各部分格式要求,嚴格按照畢業設計手冊執行
三、計算機論文編輯技巧
1、文檔結構圖的妙用 格式修改時可先將全文設置為正文格式(新羅馬與宋體的博弈),然後將三級標題以上標題按照三級標題提出來,再將二級標題以上標題按照二級標題提出來,最後將一級標題提出來。提出標題時注意使用大綱級別。 提出大綱級別後,可用文檔結構圖輕松導航文檔。還可自動生成目錄(插入-引用-索引和目錄-目錄)。
2、圖的裁剪與組合(建議採用浮於文字上方的方式)、文本框的妙用、公式的編輯(變數用斜體、下標用的i、j、k用斜體,其餘用正體。公式中出現漢字怎麼辦?用拼音加加輸入法輸入漢字)
3、表格的編輯
4、上下標的使用(自定義word菜單)
5、分節符的使用
6、目錄自動生成(頁碼的問題),目錄可單獨取文件名(寫字板的運用),也可放到正文前面
7、樣式與格式的自動更新功能
8、頁眉設置(去掉橫線)
9、文檔的備份(防止病毒感染、U盤丟失、計算機故障)
⑶ 外部高速緩存的原理
Cache一詞來源於1967年的一篇電子工程期刊論文。其作者將法語詞「cache」賦予「safekeeping storage」的涵義,用於電腦工程領域。
當CPU處理數據時,它會先到Cache中去尋找,如果數據因之前的操作已經讀取而被暫存其中,就不需要再從隨機存取內存(Main memory)中讀取數據——由於CPU的運行速度一般比主內存的讀取速度快,主存儲器周期(訪問主存儲器所需要的時間)為數個時鍾周期。因此若要存取主內存的話,就必須等待數個CPU周期從而造成浪費。
提供「高速緩存」的目的是為了讓數據存取的速度適應CPU的處理速度,其基於的原理是內存中「程序執行與數據訪問的局域性行為」,即一定程序執行時間和空間內,被訪問的代碼集中於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高速緩存的作用,不僅依靠「暫存剛剛訪問過的數據」,還要使用硬體實現的指令預測與數據預取技術——盡可能把將要使用的數據預先從內存中取到高速緩存里。
CPU的高速緩存曾經是用在超級計算機上的一種高級技術,不過現今電腦上使用的的AMD或Intel微處理器都在晶元內部集成了大小不等的數據高速緩存和指令高速緩存,通稱為L1高速緩存(L1 Cache 即 Level 1 On-die Cache,第一級片上高速緩沖存儲器);而比L1更大容量的L2高速緩存曾經被放在CPU外部(主板或者CPU介面卡上),但是現在已經成為CPU內部的標准組件;更昂貴的頂級家用和工作站CPU甚至會配備比L2高速緩存還要大的L3高速緩存(level 3 On-die Cache 第三級高速緩沖存儲器)。
⑷ 計算機論文如何寫
首先是選題,一般老師都會提供若干個選題給你選,其中必然包括幾個「XX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這樣的選題就是符合我們前面的假設和預想的。盤他!假設我現在選了一個題目是「基於SSM的XX網上商城的設計與開發」。
選完題目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是先做開發還是先寫文章,或者是一邊寫一邊開發。我的建議是一邊寫一邊開發。原因是:開發的過程是需要寫一些文案的,比如需求分析、資料庫的表結構的關系、整個系統的交互邏輯等等。而這些文案是可以出現在我們的論文當中的。
那接下來就說一下如何開發和寫文論,當然某些開發過程我只能粗略的說一下。
1.摘要:
這是所有論文的第一個小title,說他惡心有時候也惡心,說他簡單也是蠻簡單的。那麼這一部分究竟是要寫什麼的?由於這一部分需要展現出做這個系統的必要性、開發這個系統的實現方式、系統的功能和系統的作用。所以可以這樣寫: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網路技術的普及,互聯網的技術得到全面的發展,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發生了變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許多產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使得企業和客戶的營銷關系由實體店銷售准換為網路電子商務營銷。馬雲曾說:「讓天底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越來越多的店家選擇在網上開店,使得交易不再限制於天南地北,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店家的經營成本,在提高收益的同時,也方便了客戶,本課題正式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本課題介紹了「基於SSM的XX網上商城」的開發環境、需求分析、界面設計和資料庫設計以及涉及到的框架。
本系統採用了B/S架構,使用了java、HTML、JS等語言,使用了主流的後台開發框架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以及採用了開源的輕量級資料庫Mysql進行開發,為網路商城提供了前端展示和後台管理的模塊,實現了注冊、登錄以及購物等主要功能,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快速的購物體驗,以及為提高了店家的銷售效率。
關鍵字:網上商城,SSM,Java,HTML,JS,MySQL
(關鍵字一般就是把摘要中提及到的關鍵性技術提取出來,讓閱讀者一目瞭然,知道哪些是重點)
Abstract:......
(英文摘要建議谷歌翻譯,然後把明顯錯誤的地方修改一下即可)
2.第一章:引言
這一部分也是比虛的,其實隨便扯一扯就可以了,一般包含以下幾部分1.背景2.研究內容。其中背景主要講一些關於社會發展的趨勢導致了一些什麼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應該如何去解決,多說幾句,寫到兩三百字即可。研究內容就是針對上述的背景我們如何進行改進。細心的同學可能會說,感覺跟摘要有些重復。是的!這兩部分內容其實是挺重復的,但是沒關系,不過不要使用完完全全一樣的話去描述,因為最後論文查重的時候會對文章自引用進行查重的。這一部分也是三五百字即可。
3.第二章:系統的開發技術介紹
這一部分是需要我們在正式開發之前做好的技術調研,然後對這一部分的技術進行詳細的介紹。這一部分我不可能細講,因為內容太多了,而且對於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內容,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也是提升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你可以真真切切的了解到開發一個工程是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就對我所選的這個課題應該使用到的技術棧進行一下介紹,也算是拋磚引玉,各位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撰寫。
開發不同的系統雖然涉及到的業務邏輯不同,處理方式也千差萬別,但是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前端界面通過伺服器跟資料庫進行數據交互的一個過程,涉及到的內容也無非就是前端、後台和伺服器。但是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就是不要把HTML、JAVA等使用的語言介紹也給堆在這里,老師沒細看還好,細看還是會顯得太水字數了,記住,寫工程性的課題不怕沒字數。那問題來了,語言介紹不給寫那應該些什麼呢?應該寫涉及到的框架、使用的工具。這些就夠了,隨隨便便就幾千字了。下面舉例簡單說明一下。
a. 前端
強調一下,不要把HTML、CSS等一下前端的規范展開來寫,可以輕描淡寫,但篇幅不能過多。這里可以寫前端框架的使用,比如使用npm管理包(可以介紹一下npm以及在工程中的使用)、vue的使用(同樣可以介紹vue框架以及應用)、element(element以及使用他的好處)等等。也希望同學在做畢設的過程中要真的去了解這些技術並且去使用它,相信我,看完再去用你的技術會有質的飛躍。
b. 後台
這一部分是重點,對於本課題來說,標題就寫了是基於SSM的。對於這個java框架並不熟悉的同學來說建議先去查一下資料,而且很多同學會有疑問,使用技術框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開發更加的便捷和快速,但是為什麼我們自己在開發的過程中會感覺好像變得更加復雜?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是正常的。因為框架不僅會幫我們封裝好一些常用的方法,而且會考慮到更新迭代以及代碼可讀性等等的一系列的問題,某些規定和配置我們之所以沒有感受到他的好處是因為這種校園內的開發並不涉及生產問題,也不會有很多的更新迭代,更加不會考慮到代碼的可讀性。例如spring的工廠,一開始使用的時候很多同學會覺得為什麼我new一個類的時候還要去改配置文件,直接new不香嗎?直接new是很香,但是你考慮到真正去工作的時候,假設你要改類的一些關系的時候,還要去改代碼,當工程一大,代碼去哪裡找呢?一個一個文件看嗎?顯然是非常不可取的,效率非常低,這個時候配置文件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直接修改配置文件,不需要更改代碼,耦合性也大大的降低。好像跑題了,說了這么多就告訴同學們,要沉住氣,理解框架這樣設計背後的原因,對大家自身技術的提高非常的有幫助!
那這一部分我們就可以介紹spring(包括spring的IOC、spring的工廠、spring的AOP等等,並且可以在論文中強調如何應用到我們的系統當中)、springMVC(這一部分可以講解srpingMVC作為一個連接前端和資料庫的工具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具體流程,也可以講述springMVC的分層的概念以及如何應用)、Mybatis(包括跟JDBC的關系、mybatis依賴的配置、使用到的介面、動態代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以及延遲載入等等的一些技術問題)
c. 伺服器和資料庫
這一部分可以介紹一下用來搭建伺服器的工具和所使用的資料庫。假設你是使用了雲伺服器來搭建了,可以詳細介紹一下雲伺服器的搭建過程包括防火牆、埠等等內容。一般伺服器使用tomcat進行搭建,可以把tomcat介紹一下並且介紹一下tomcat是如何監聽和解析用戶請求的具體流程。
一般小型的項目採用MySQL作為資料庫,可以詳細說一下選擇MySQL的原因,比如相對於Oracle的好處。可以介紹一下MySQL資料庫的一些特點包括分頁、是否支持事務等等。
4.第三章:需求分析
這一部分是針對具體的業務場景來分析需要開發哪些功能,這一部分可以讓你感受一下產品經理的職責,只不過不需要跟程序員對接,因為你自己就是程序員哈哈。一般來說分成兩部分就可以了,一部分是對於前端的業務流程,另一部分就是後台伺服器的業務流程,可以使用一些軟體來繪畫流程圖,想圖個方便可以直接使用word自帶的圖形進行編寫,也不至於難看,就比較簡約。想做的好看點的話個人推薦使用xmind,非常簡單,可以快速做出美觀的流程圖。如果沒有什麼思路,那前端就按照著使用者的邏輯去寫,比如用戶需要注冊、登錄、找回密碼、購物、退貨等操作,那後端就對應著這些前端邏輯需要有相應的業務處理。個人感覺這一部分比較好寫,就不再贅述。
5.第四章: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這一部分可以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功能出來細講,有些同學可能會有疑問,論文可不可以貼代碼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我個人的建議是貼偽代碼,不要把你寫的長篇大論的代碼全部放進去,不好看而且邏輯混亂,應該做的是把代碼抽取為偽代碼,貼代碼的目的是為了讓閱讀者清晰地讀懂你是如何實現這個功能的,他並不會在意你的語法你的命名。下面列舉若干個可以寫的內容,並不限於此。
a. SSM框架的整合。如何使用Spring來整合並且管理SpringMVC和Mybatis.
b. 客戶登錄狀態保存的實現。這一部分可能會涉及到cookies,sessions以及http報文解析等等,都可以詳解。
c. 後台商品管理的功能。這一部分可以根據管理員的後台管理功能進行描寫。
d. 商品搜索功能。可以涉及到資料庫的模糊搜索。
e. 資料庫表格的設計。可以體現資料庫表格設計的時候如何遵守三範式。
f. 可以寫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難雜症。
g. 可以寫開發過程中使用到的一些比較具有亮點的語言特性。比如java的多線程、lambda表達式。又比如實現注冊功能的時候使用的正則表達式。
……
等等數不勝數。
6.第五章:運行結果
這一部分非常好寫了。截取一些關於你的系統的界面並且介紹一下功能,盡量說詳細點,就ok了。
7.第六章:總結以及展望
這一部分也是比較水的一部分,但是也希望同學們認真寫一寫。可以寫一下你開發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學習到了什麼,可以是XX技術,也可以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展望可以寫有望發展成另外一個淘寶……開玩笑開玩笑,總之劈里啪啦湊個幾百字即可。
8.參考文獻
把你開發過程中參考過的文章、論文貼進去之後,往往會發現參考文獻不夠,太少了!那怎麼辦呢?那就貼一些關於使用的技術的文章或者參考手冊咯,雖然大部分是沒看過的,但是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少看一看(正義之氣躍然紙上)。去知網查找參考文章然後添加到你的參考文獻是非常方便的,只需要找到對應的文章並且選擇「引用」功能,即可自動生成引用的文字,直接復制到你的論文中。
9.致謝
第一步,感謝你的導師,感謝你的院領導,感謝你的校領導。說的好聽後可能答辯的時候不會太為難你……然後你要感謝你的家人你的舍友你的朋友或者是你家的狗(開玩笑),都可以的,這一部分又輕輕鬆鬆兩百字。
至此,一篇計算機論文就寫完了,是不是覺得挺簡單的呢?以上內容皆由學術堂提供整理。
⑸ 英特爾展示四大進展 14篇ISSCC論文透露技術秘密_英特爾
張曉強在英特爾負責開發嵌入式內存技術,包括用於未來微處理器和通訊產品上的高速低耗嵌入式內存電路。他主持設計並成功實現了微處理器從90nm向45nm製造工藝的過渡。 翻開集成電路的發展史,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和成果都在ISSCC 上首次發表,如CMOS 邏輯電路、RISC 處理器、NAND Flash、多核處理器……正因如此,這一源起195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固態電子電路研討會,逐漸成為全球集成電路與系統晶元研究者最關注的論壇之一。
在近期於舊金山舉行的ISSCC 2008上,英特爾發表了14篇涵蓋處理器、無線通信、存儲、萬億次計算等領域的技術論文。這些成果將給信息技術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本報記者電話連線英特爾院士張曉強,為讀者深入解讀。
處理器:深度進化中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看家法寶,此次披露的是此前被廣為關注的Silverthorne和Tukwila處理器的技術細節。前者是面向移動互聯網設備的低功耗IA處理器,後者是面向高端,對抗RISC的下一代安騰處理器。
據張曉強介紹,英特爾3月3日發布的Silverthorne處理器採用了最新的45nm高K金屬柵製造工藝,其系列處理器的功耗控制在2.5W以下。這種處理器專門面向英特爾稱之為MID的第一代移動互聯網設備開發,當然,也包括UMPC等類似的超便攜設備。
英特爾為此設計了全新微架構。該架構與Core 2 Duo指令集完全兼容,基於雙碼、雙發射的按序執行,擁有16級流水線。該微架構還將採用升級的功耗管理技術,如深度節能C6狀態、無網格時鍾分配、針對功耗優化的寄存器組、時鍾門控、CMOS匯流排模式和分離式 I/O 電源等,通過眾多技術改進,有效降低了動態和泄漏功耗。
與英特爾2006年推出的ULV單核處理器相比,Silverthorne處理器的TDP有望降低到它的1/10左右;與此同時,Silverthorne還能提供最高2GHz主頻,以獲得完整的互聯網體驗,運行主流應用軟體,這就為移動互聯網設備的快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Tukwila是一款基於65nm製造工藝、集成20億晶體管的4核安騰處理器,其第一版產品預計於今年年底面世。安騰面向關鍵任務領域,在高度集成的情況下,Tukwila將性能提升至雙核安騰9100 系列的兩倍,RAS性能也更為先進。Tukwila的總體片上緩存達到30MB,比當前產品高出了10%;QuickPath 互連和集成內存控制器則帶來了9倍的互連帶寬和6倍的內存帶寬,這些都直觀地表現出安騰處理器的深度進化。
無線:集成與降耗
我們也了解到英特爾在低成本數字多無線接入取得的最新成果。目前的無線接入方式處在離散式階段,如WLAN、WWAN分別設計,不僅成本高,而且體積龐大。張曉強介紹說,英特爾發布的多款放大器,在無線晶元上實現了更高的元件集成度,將離散式推進到集成式無線接入階段。也就是在各種小型設備上,通過實現WLAN與WWAN的雙標准單晶元集成,提升性能,並降低功耗。
在展示的數款放大器中,一款是面向802.11a/g/n應用的MIMO多波段收發器,它採用90nm CMOS工藝,可實現低功耗、小巧外形和低成本;還有一款是採用65nm CMOS工藝、用於多無線接入的E級CMOS功率放大器,可提供28.6dBm的功率輸出。該功放的意義在於,實現遠程通信(如WiMAX)需要功率1W左右的高功率放大器的支持,該器件就能為 WWAN提供近 1 W的無線射頻輸出,提供廣闊的覆蓋范圍,同時還採用新型技術實現了高數據速率必需的精密調制功能。
此外,英特爾還展示了高頻采樣的模/數轉換器,測量整個Wi-Fi波段中的每個波段,感知來自同一波段的其他無線信號的干擾,通過自我調節達到最佳功率性能比,並提供優化的信道選擇。在信號強時,它可減少耗電量,以高能效方式支持Wi-Fi/WiMAX帶寬。這些成果都是為了實現未來採用單晶元處理多種無線標準的願景,屆時,各項性能指標將獲得更明顯的提升,同時也通過縮減體積促進便攜設備小型化。
存儲:促密度攀升
相變存儲器(PCM)是一項極富潛力的新型存儲技術,英特爾為此保持著高投入,即將合資成立的Numonyx公司的技術方向之一就是PCM。通過聯合開發,英特爾和意法半導體展示了在PCM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首個可展示的採用PCM技術的多層單元(MLC)設備。
PCM原理簡單說就是通過改變一種硫屬化合物的狀態來存儲數據,它以比傳統快閃記憶體更低的功耗實現快速讀寫,並實現更穩定的數據保存。過去的單層單元PCM只有兩種狀態來記錄數據,此次採用獨特演算法,研究人員在硫屬化合物的非晶態與晶態間創造了另兩種狀態,這樣就有四種狀態來記錄數據,從每單元1比特轉變為MLC,意義在於以更低的單位位元組成本提高存儲密度。
基於45nm高K金屬柵極製造工藝,英特爾還開發出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SRAM。小型SRAM單元有利於在處理器內集成更大容量的緩存,該SRAM就支持比原來大50%的片上L2(6MB)緩存,用於英特爾第二代雙核和四核處理器的快速批量生產。SRAM設計與高效的功率管理電路一起,使電路能更好地適應型號變化,並有助於提高生產成品率。
萬億次:三層面並進
多核萬億次計算包括計算、存儲和通信三個層面。從技術角度看,為支持新興的數據密集型應用,萬億次計算的I/O帶寬要擴展到100Gbps以上,這意味著每個通道應超過10Gbps。提升I/O通道速度要求精確時鍾為傳輸和接收數據計時,不僅大量耗能,而且需要足夠空間容納濾波元件和復雜電路,以減輕噪音干擾。英特爾這次展示的一款試驗晶元實現了每鏈接高達27Gbps的數據鏈路。它通過簡化電路,省去了部分過濾元件,卻能過濾時序噪音。據測算,在20Gbps速率上,該晶元實現了1.6mW/Gbps的高佳能效。
破除萬億次計算的內存帶寬限制也十分值得關注。應用分析表明,未來萬億級計算是在多個內核上運行多線程,對內存帶寬要求極高。當前情況是,片上SRAM速度高,但代價過於昂貴;DRAM密度雖高,但速度較慢,且受限於製造程序,不能片上集成。盡管通過3D堆疊,DRAM可以與處理器緊密結合,但仍與片上存儲速度有一定差距。為此,英特爾設計了新型集成DRAM內存,為獲得更快的片上內存並提高應用性能提供了新選擇。該內存與其他動態內存一樣需要定期刷新,能提供相當於片上SRAM兩倍的內存密度和比DRAM快得多的速度,在2GHz頻率時,其帶寬可達128G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