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傳古詩
① 陸游寫的《馬上傳》詩的內容是什麼
岑參,王昌齡,王 翰,盧綸
從軍行
--------------------------------------------------------------------------------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
出 塞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今譯]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涼州詞
--------------------------------------------------------------------------------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今譯] 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名作。這首詩以豪放的風格寫了征戍戰士飲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邊塞軍營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釀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種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麗的彩筆描繪出豪華的場面,並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飲琵琶馬上催",正要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琮琮的琵琶聲從馬上傳來。琵琶是西域盛行的樂器,詩人用來渲染西域色彩。"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是催飲,有的說是催人出征,或解釋為急促彈奏之意。從全詩風格來看,還是以催飲為宜。
三四句"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在酣醉時的勸酒詞,是說,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場上有什麼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這兩句歷來頗多分歧,有的認為是極為悲痛之詞,有的認為是略帶悲涼之意,但從盛唐時期將士們的豪情及全詩的風格來看,似不宜有憂傷情緒的。
塞下曲
--------------------------------------------------------------------------------
盧綸
月 黑 雁 飛 高,
單 於 夜 遁 逃。
欲 將 輕 騎 逐,
大 雪 滿 弓 刀。
[注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今譯]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准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准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准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准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生平簡介
岑參(715 —770 ),河南南陽人。幼年喪父,家境艱辛,刻苦讀書 。天寶三年(744 )中進士,做過兵曹參軍的小官 。天寶八年隨節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書記。當時胸懷報國壯志,很想在戎馬生涯中施展鴻圖。未能實現,兩年後回到長安。天寶十三年又隨節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駐輪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安史之亂後 ,肅宗即位,岑參又從西域回到長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薦下,任朝中右補闕。由於直言敢諫,屢受排擠。大歷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罷官,五十五歲時,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幾度出塞,熟悉邊塞的風光和戎馬生活,有不少邊塞詩作,被認為是歷代「邊塞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詩想像豐富 、氣勢磅礴、流暢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見長。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