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上傳測試用例
㈠ testlink1.9.3 怎樣導入xml格式的測試用例轉換成excel,將excel格式的導入testlink
問主你的句子有點亂,我理解為你是想把excel的測試用例導入testlink:
我在csdn里上傳過一份模板:Testlink用例導入的Excel模板(1.9.7版可用),或者選擇其他模板
打開excel模板,把你的excel格式的測試用例數據拷進模板
模板另存為xml文件,如果提示映射無法導出,則這個模板在你的電腦不可用
在Testlink中按照 導入測試用例/導入測試用例集 的方式導入剛才的xml文件
大功告成
㈡ 怎麼能把excel中測試用例導入testlink方法
問主你的句子有點亂,我理解為你是想把excel的測試用例導入testlink: 我在csdn里上傳過一份模板:Testlink用例導入的Excel模板(1.9.7版可用),或者選擇其他模板 打開excel模板,把你的excel格式的測試用例數據拷進模板 模板另存為xml文件,如...
㈢ 軟體測試的流程是什麼
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
我們做的是某一移動公司內部使用的項目,需求分析與架構全部由項目經理完成,之後由項目經理給具體某個開發人員分配任務,具體對某個功能模塊的實現。這個對項目經理的經驗與技術要求很高,他既然擔任了需求分析師,又擔任架構師的角色。
程序員編碼:
因為我們開發語言用的是java 語言,IDE用MyEclipse中自帶的CVS版本管理工具,開發人員完成代碼後,提交到版本庫中。
測試:
我入職後的第一個任務是搭建缺陷管理工具,禪道項目管理,通過推廣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後來正明效果並不好,因為對於一個六七人的開發團隊項目,開發人員更喜歡測試人員能當面反饋,這樣更能提高效率。對一個小 bug 通過當面交流的方式就可以將問題修復。
對於當時的環境,並沒有測試環境。開發人員在本機上將項目進行部署運行。測試人員通過區域網訪問開發人員的機子進行測試。或在測試人員本機上進行部署測試。這也是一個致命的缺點。因為開發人員測試人員使用的電腦存在太多不穩定因素,這些都會造成問題的出現,有時候難以判定是系統問題還是環境問題。
上線:
經過測試人員測試通過後,開發人員部署上線。
A程序員流程
你會發現在流程圖中,A程序員是先發上線之後,再進行測試。這是我們一個面向大眾用戶的網站,上面給與測試人員的定位是測試兼用戶體驗,測試將發現的bug和體驗問題提交到缺陷管理系統,由經理對問題進行分析,指派開發人員解決。定期對系統進行更新。
流程分析:
這個流程唯一的優點,就是能快速的發現並修復問題。
缺點就非常多了,相信許多小軟體公司也有類似的流程。
這個流程中,項目經理是核心,項目經理也確實是有多年開發與項目經驗的牛人,他喜歡不定期分享上些前沿的技術。
對於測試來說,需求很不明確,測試文檔與用例也是可有可無的產物,沒有需求文檔,或非常簡陋,根據需求文檔根本無法編寫用例。我只能收集一些通用的測試用例,如登錄、文件上傳下載、列表翻頁、日期選擇、輸入框驗證、搜索等有一些「通用型」用例,以便在測試過程中做參考。功能測試的多了,拿到一個功能,測試思路也就出來了。
㈣ [軟體測試題目]一次測試用例設計的完整的過程描述
黑盒測試(Black-box Testing,又稱為功能測試或數據驅動測試)是把測試對象看作一個黑盒子。利用黑盒測試法進行動態測試時,需要測試軟體產品的功能,不需測試軟體產品的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
採用黑盒技術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有:等價類劃分、邊界值分析、錯誤推測、因果圖和綜合策略。
黑盒測試注重於測試軟體的功能性需求,也即黑盒測試使軟體工程師派生出執行程序所有功能需求的輸入條件。黑盒測試並不是白盒測試的替代品,而是用於輔助白盒測試發現其他類型的錯誤。
黑盒測試試圖發現以下類型的錯誤:
1)功能錯誤或遺漏;
2)界面錯誤;
3)數據結構或外部資料庫訪問錯誤;
4)性能錯誤;
5)初始化和終止錯誤。
一、黑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等價類劃分方法
·邊界值分析方法
·錯誤推測方法
·因果圖方法
·判定表驅動分析方法
·正交實驗設計方法
·功能圖分析方法
等價類劃分:
是把所有可能的輸入數據,即程序的輸入域劃分成若幹部分(子集),然後從每一個子集中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數據作為測試用例.該方法是一種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1) 劃分等價類: 等價類是指某個輸入域的子集合.在該子集合中,各個輸入數據對於揭露程序中的錯誤都是等效的.並合理地假定:測試某等價類的代表值就等於對這一類其它值的測試.因此,可以把全部輸入數據合理劃分為若乾等價類,在每一個等價類中取一個數據作為測試的輸入條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測試數據.取得較好的測試結果.等價類劃分可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
有效等價類:是指對於程序的規格說明來說是合理的,有意義的輸入數據構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價類可檢驗程序是否實現了規格說明中所規定的功能和性能.
無效等價類:與有效等價類的定義恰巧相反.
設計測試用例時,要同時考慮這兩種等價類.因為,軟體不僅要能接收合理的數據,也要能經受意外的考驗.這樣的測試才能確保軟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劃分等價類的方法:下面給出六條確定等價類的原則.
①在輸入條件規定了取值范圍或值的個數的情況下,則可以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兩個無效等價類.
②在輸入條件規定了輸入值的集合或者規定了「必須如何」的條件的情況下,可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③在輸入條件是一個布爾量的情況下,可確定一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④在規定了輸入數據的一組值(假定n個),並且程序要對每一個輸入值分別處理的情況下,可確立n個有效等價類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⑤在規定了輸入數據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情況下,可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符合規則)和若干個無效等價類(從不同角度違反規則).
⑥在確知已劃分的等價類中各元素在程序處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況下,則應再將該等價類進一步的劃分為更小的等價類.
3)設計測試用例:在確立了等價類後,可建立等價類表,列出所有劃分出的等價類:
輸入條件 有效等價類 無效等價類
... ... ...
... ... ...
然後從劃分出的等價類中按以下三個原則設計測試用例:
①為每一個等價類規定一個唯一的編號.
②設計一個新的測試用例,使其盡可能多地覆蓋尚未被覆蓋地有效等價類,重復這一步.直到所有的有效等價類都被覆蓋為止.
③設計一個新的測試用例,使其僅覆蓋一個尚未被覆蓋的無效等價類,重復這一步.直到所有的無效等價類都被覆蓋為止.
邊界值分析法
邊界值分析方法是對等價類劃分方法的補充.
(1)邊界值分析方法的考慮:
長期的測試工作經驗告訴我們,大量的錯誤是發生在輸入或輸出范圍的邊界上,而不是發生在輸入輸出范圍的內部.因此針對各種邊界情況設計測試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錯誤.
使用邊界值分析方法設計測試用例,首先應確定邊界情況.通常輸入和輸出等價類的邊界,就是應著重測試的邊界情況.應當選取正好等於,剛剛大於或剛剛小於邊界的值作為測試數據,而不是選取等價類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為測試數據.
(2)基於邊界值分析方法選擇測試用例的原則:
1)如果輸入條件規定了值的范圍,則應取剛達到這個范圍的邊界的值,以及剛剛超越這個范圍邊界的值作為測試輸入數據.
2)如果輸入條件規定了值的個數,則用最大個數,最小個數,比最小個數少一,比最大個數多一的數作為測試數據.
3)根據規格說明的每個輸出條件,使用前面的原則1).
4)根據規格說明的每個輸出條件,應用前面的原則2).
5)如果程序的規格說明給出的輸入域或輸出域是有序集合,則應選取集合的第一個元素和最後一個元素作為測試用例.
6)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個內部數據結構,則應當選擇這個內部數據結構的邊界上的值作為測試用例.
7)分析規格說明,找出其它可能的邊界條件.
錯誤推測法
錯誤推測法: 基於經驗和直覺推測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種錯誤, 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
錯誤推測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舉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錯誤和容易發生錯誤的特殊情況,根據他們選擇測試用例. 例如, 在單元測試時曾列出的許多在模塊中常見的錯誤. 以前產品測試中曾經發現的錯誤等, 這些就是經驗的總結. 還有, 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為0的情況. 輸入表格為空格或輸入表格只有一行. 這些都是容易發生錯誤的情況. 可選擇這些情況下的例子作為測試用例.
因果圖方法
前面介紹的等價類劃分方法和邊界值分析方法,都是著重考慮輸入條件,但未考慮輸入條件之間的聯系, 相互組合等. 考慮輸入條件之間的相互組合,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情況. 但要檢查輸入條件的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把所有輸入條件劃分成等價類,他們之間的組合情況也相當多. 因此必須考慮採用一種適合於描述對於多種條件的組合,相應產生多個動作的形式來考慮設計測試用例. 這就需要利用因果圖(邏輯模型).
因果圖方法最終生成的就是判定表. 它適合於檢查程序輸入條件的各種組合情況.
利用因果圖生成測試用例的基本步驟:
(1) 分析軟體規格說明描述中, 那些是原因(即輸入條件或輸入條件的等價類),那些是結果(即輸出條件), 並給每個原因和結果賦予一個標識符.
(2) 分析軟體規格說明描述中的語義.找出原因與結果之間, 原因與原因之間對應的關系. 根據這些關系,畫出因果圖.
(3) 由於語法或環境限制, 有些原因與原因之間,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組合情況不不可能出現. 為表明這些特殊情況, 在因果圖上用一些記號表明約束或限制條件.
(4) 把因果圖轉換為判定表.
(5) 把判定表的每一列拿出來作為依據,設計測試用例.
從因果圖生成的測試用例(局部,組合關系下的)包括了所有輸入數據的取TRUE與取FALSE的情況,構成的測試用例數目達到最少,且測試用例數目隨輸入數據數目的增加而線性地增加.
前面因果圖方法中已經用到了判定表.判定表(Decision Table)是分析和表達多邏輯條件下執行不同操作的情況下的工具.在程序設計發展的初期,判定表就已被當作編寫程序的輔助工具了.由於它可以把復雜的邏輯關系和多種條件組合的情況表達得既具體又明確.
判定表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
條件樁(Condition Stub):列出了問題得所有條件.通常認為列出得條件的次序無關緊要.
動作樁(Action Stub):列出了問題規定可能採取的操作.這些操作的排列順序沒有約束.
條件項(Condition Entry):列出針對它左列條件的取值.在所有可能情況下的真假值.
動作項(Action Entry):列出在條件項的各種取值情況下應該採取的動作.
規則:任何一個條件組合的特定取值及其相應要執行的操作.在判定表中貫穿條件項和動作項的一列就是一條規則.顯然,判定表中列出多少組條件取值,也就有多少條規則,既條件項和動作項有多少列.
判定表的建立步驟:(根據軟體規格說明)
①確定規則的個數.假如有n個條件.每個條件有兩個取值(0,1),故有 種規則.
②列出所有的條件樁和動作樁.
③填入條件項.
④填入動作項.等到初始判定表.
⑤簡化.合並相似規則(相同動作).
B. Beizer 指出了適合使用判定表設計測試用例的條件:
①規格說明以判定表形式給出,或很容易轉換成判定表.
②條件的排列順序不會也不影響執行哪些操作.
③規則的排列順序不會也不影響執行哪些操作.
④每當某一規則的條件已經滿足,並確定要執行的操作後,不必檢驗別的規則.
⑤如果某一規則得到滿足要執行多個操作,這些操作的執行順序無關緊要.
黑盒測試的優點
1. 基本上不用人管著,如果程序停止運行了一般就是被測試程序crash了
2. 設計完測試例之後,下來的工作就是爽了,當然更苦悶的是確定crash原因
黑盒測試的缺點
1. 結果取決於測試例的設計,測試例的設計部分來勢來源於經驗,OUSPG的東西很值得借鑒
2. 沒有狀態轉換的概念,目前一些成功的例子基本上都是針對PDU來做的,還做不到針對被測試程序的狀態轉換來作
3. 就沒有狀態概念的測試來說,尋找和確定造成程序crash的測試例是個麻煩事情,必須把周圍可能的測試例單獨確認一遍。而就有狀態的測試來說,就更麻煩了,尤其不是一個單獨的testcase造成的問題。這些在堆的問題中表現的更為突出。
黑盒測試(功能測試)工具的選擇
那麼,如何高效地完成功能測試?選擇一款合適的功能測試工具並培訓一支高素質的工具使用隊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盡管現階段存在少數不採用任何功能測試工具,從事功能測試外包項目的軟體服務企業。短期來看,這類企業盈利狀況尚可,但長久來看,它們極有可能被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軟體服務企業取代。
目前,用於功能測試的工具軟體有很多,針對不同架構軟體的工具也不斷推陳出新。這里重點介紹的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自動化測試工具,即Mercury公司的WinRunner。
WinRunner是一種用於檢驗應用程序能否如期運行的企業級軟體功能測試工具。通過自動捕獲、檢測和模擬用戶交互操作,WinRunner能識別出絕大多數軟體功能缺陷,從而確保那些跨越了多個功能點和資料庫的應用程序在發布時盡量不出現功能性故障。
WinRunner的特點在於: 與傳統的手工測試相比,它能快速、批量地完成功能點測試; 能針對相同測試腳本,執行相同的動作,從而消除人工測試所帶來的理解上的誤差; 此外,它還能重復執行相同動作,測試工作中最枯燥的部分可交由機器完成; 它支持程序風格的測試腳本,一個高素質的測試工程師能藉助它完成流程極為復雜的測試,通過使用通配符、宏、條件語句、循環語句等,還能較好地完成測試腳本的重用; 它針對於大多數編程語言和Windows技術,提供了較好的集成、支持環境,這對基於Windows平台的應用程序實施功能測試而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WinRunner的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1.識別應用程序的GUI
在WinRunner中,我們可以使用GUI Spy來識別各種GUI對象,識別後,WinRunner會將其存儲到GUI Map File中。它提供兩種GUI Map File模式: Global GUI Map File和GUI Map File per Test。其最大區別是後者對每個測試腳本產生一個GUI文件,它能自動建立、存儲、載入,推薦初學者選用這種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不易於描述對象的改變,其效率比較低,因此對於一個有經驗的測試人員來說前者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它只產生一個共享的GUI文件,這使得測試腳本更容易維護,且效率更高。
2.建立測試腳本
在建立測試腳本時,一般先進行錄制,然後在錄制形成的腳本中手工加入需要的TSL(與C語言類似的測試腳本語言)。錄制腳本有兩種模式: Context Sensitive和Analog,選擇依據主要在於是否對滑鼠軌跡進行模擬,在需要回放時一般選用Analog。在錄制過程中這兩種模式可以通過F2鍵相互切換。
只要看看現代軟體的規模和功能點數就可以明白,功能測試早已跨越了單靠手工敲敲鍵盤、點點滑鼠就可以完成的階段。而性能測試則是控制系統性能的有效手段,在軟體的能力驗證、能力規劃、性能調優、缺陷修復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3.對測試腳本除錯(debug)
在WinRunner中有專門一個Debug Toolbar用於測試腳本除錯。可以使用step、pause、breakpoint等來控制和跟蹤測試腳本和查看各種變數值。
4.在新版應用程序執行測試腳本
當應用程序有新版本發布時,我們會對應用程序的各種功能包括新增功能進行測試,這時當然不可能再來重新錄制和編寫所有的測試腳本。我們可以使用已有的腳本,批量運行這些測試腳本測試舊的功能點是否正常工作。可以使用一個call命令來載入各測試腳本。還可在call命令中加各種TSL腳本來增加批量能力。
5.分析測試結果
分析測試結果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最重要,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應用程序的各種功能性缺陷。當運行完某個測試腳本後,會產生一個測試報告,從這個測試報告中我們能發現應用程序的功能性缺陷,能看到實際結果和期望結果之間的差異,以及在測試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對話框等。
6.回報缺陷(defect)
在分析完測試報告後,按照測試流程要回報應用程序的各種缺陷,然後將這些缺陷發給指定人,以便進行修改和維護。
常用的功能測試方法
功能測試就是對產品的各功能進行驗證,根據功能測試用例,逐項測試,檢查產品是否達到用戶要求的功能。常用的測試方法如下:
1. 頁面鏈接檢查:每一個鏈接是否都有對應的頁面,並且頁面之間切換正確。
2. 相關性檢查:刪除/增加一項會不會對其他項產生影響,如果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否都正確。
3. 檢查按鈕的功能是否正確:如update, cancel, delete, save等功能是否正確。
4. 字元串長度檢查: 輸入超出需求所說明的字元串長度的內容, 看系統是否檢查字元串長度,會不會出錯.
5. 字元類型檢查: 在應該輸入指定類型的內容的地方輸入其他類型的內容(如在應該輸入整型的地方輸入其他字元類型),看系統是否檢查字元類型,會否報錯.
6. 標點符號檢查: 輸入內容包括各種標點符號,特別是空格,各種引號,回車鍵.看系統處理是否正確.
7. 中文字元處理: 在可以輸入中文的系統輸入中文,看會否出現亂碼或出錯.
8. 檢查帶出信息的完整性: 在查看信息和update信息時,查看所填寫的信息是不是全部帶出.,帶出信息和添加的是否一致
9. 信息重復: 在一些需要命名,且名字應該唯一的信息輸入重復的名字或ID,看系統有沒有處理,會否報錯,重名包括是否區分大小寫,以及在輸入內容的前後輸入空格,系統是否作出正確處理.
10. 檢查刪除功能:在一些可以一次刪除多個信息的地方,不選擇任何信息,按」delete」,看系統如何處理,會否出錯;然後選擇一個和多個信息,進行刪除,看是否正確處理.
11. 檢查添加和修改是否一致: 檢查添加和修改信息的要求是否一致,例如添加要求必填的項,修改也應該必填;添加規定為整型的項,修改也必須為整型.
12. 檢查修改重名:修改時把不能重名的項改為已存在的內容,看會否處理,報錯.同時,也要注意,會不會報和自己重名的錯.
13. 重復提交表單:一條已經成功提交的紀錄,back後再提交,看看系統是否做了處理。
14. 檢查多次使用back鍵的情況: 在有back的地方,back,回到原來頁面,再back,重復多次,看會否出錯.
15. search檢查: 在有search功能的地方輸入系統存在和不存在的內容,看search結果是否正確.如果可以輸入多個search條件,可以同時添加合理和不合理的條件,看系統處理是否正確.
16. 輸入信息位置: 注意在游標停留的地方輸入信息時,游標和所輸入的信息會否跳到別的地方.
17. 上傳下載文件檢查:上傳下載文件的功能是否實現,上傳文件是否能打開。對上傳文件的格式有何規定,系統是否有解釋信息,並檢查系統是否能夠做到。
18. 必填項檢查:應該填寫的項沒有填寫時系統是否都做了處理,對必填項是否有提示信息,如在必填項前加*
19. 快捷鍵檢查:是否支持常用快捷鍵,如Ctrl C Ctrl V Backspace等,對一些不允許輸入信息的欄位,如選人,選日期對快捷方式是否也做了限制。
20. 回車鍵檢查: 在輸入結束後直接按回車鍵,看系統處理如何,會否報錯.您好!歡迎共同討論!有時間逛逛IT實驗室,天天軟體測試網
㈤ 軟體測試流程是什麼
測試流程依次如下:
1、需求:閱讀需求,理解需求,與客戶、開發、架構多方交流,深入了解需求。--testing team
2、測試計劃: 根據需求估算測試所需資源(人力、設備等)、所需時間、功能點劃分、如何合理分配安排資源等。---testing leader or testing manager
3、用例設計:根據測試計劃、任務分配、功能點劃分,設計合理的測試用例。---testing leader, senior tester
4、執行測試:根據測試用例的詳細步驟,執行測試用例。--every tester(主要是初級測試人員)
5、執行結果記錄和bug記錄:對每個case記錄測試的結果,有bug的在測試管理工具中編寫bug記錄。--every tester(主要是初級測試人員)
6、defect tracking:追蹤leader分配給你追蹤的bug.直到 bug fixed。--every tester
7、測試報告:通過不斷測試、追蹤,直到被測軟體達到測試需求要求,並沒有重大bug.
8、用戶體驗、軟體發布等。
(5)文件上傳測試用例擴展閱讀:
流程分析:
這個流程唯一的優點,就是能快速的發現並修復問題。
這個流程中,項目經理是核心,項目經理也確實是有多年開發與項目經驗的牛人,他喜歡不定期分享上些前沿的技術。
對於測試來說,需求很不明確,測試文檔與用例也是可有可無的產物,沒有需求文檔,或非常簡陋,根據需求文檔根本無法編寫用例。
通用的測試用例,如登錄、文件上傳下載、列表翻頁、日期選擇、輸入框驗證、搜索等有一些「通用型」用例,以便在測試過程中做參考。
㈥ postman怎麼打開編寫測試用例窗口
1.創建文件夾
創建文件夾來保存我們介面請求的數據。菜單欄介紹
同步請求-同步請求數據到本地
抓包圖標-使用Postman抓取API請求和cookie
設置圖標-應用程序設置
通知圖標-接收通知或廣播
分享圖標
賬戶管理
2.完成get請求和post請求
Get請求:參數在params里設置。
get請求
Post請求:參數在body里設置。
方式一:表單提交,在body中選擇x-www-form-urlencoded
等價於application/x-www-from-urlencoded,會將表單內的數據轉換為鍵值對。
方式二:row傳參
可以上傳任意格式的文本,可以上傳text、json、xml、html等,一般消息主體是序列化的JSON字元串。
方式三:Form-data 傳參
就是http請求中的multipart/form-data,它會將表單的數據處理為一條消息,以標簽為單元,用分隔符分開。既可以上傳鍵值對,也可以上傳文件。
㈦ .net項目,視圖用的razor,我想實現一個文件的上傳功能,不用type=file標簽!
首先,你的功能肯定不是一個Input標簽可以解決的(HTML5 我不了解,但HTML4肯定不可能)
需要js和後台代碼配合(可能httpmole或httphandler來處理,建議httphandler處理),下面就要分清哪部分是js哪部分需要後台代碼,我的理解對話框/選中文件/提交後台 都是由js+html+css輔助操作;具體的上傳放在後台。有了模塊,下面就是碼農的堆代碼了,具體的開發並行還是怎麼就根據自己的喜好了,建議是先寫後台,驗證後台上傳功能(好的測試用例是可以很輕松的轉開發前台);再寫前台(如果你之前驗證後台上傳功能的用例寫的很棒,這里的代碼量會很輕松 主要是一個優化)。
㈧ 如何寫測試用例
對各個功能模塊進行測試點分析,提取測試點再堆測試點進行用例編寫。
比如對PC端QQ賬號的登錄模塊,提取測試點就有:
①正常登陸;
②賬號為空時點擊登錄;
③密碼為空時點擊登錄;
④賬號密碼都為空時點擊登錄;
⑤密碼錯誤時點擊登錄 ;
⑥找回密碼功能是否有效;
⑦記住密碼功能是否有效;
⑧自動登錄功能是否有效。
編寫測試用例該注意:
①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設計測試用例表格;
②用例格式不要生搬硬套;
③根據具體情況編寫。
㈨ 怎麼寫html5斷點上傳文件的測試用例
主要思路就是將文件切分,然後分塊上傳。
html5 裡面有讀取文件分割文件的類庫,所以才可以支持斷點上傳,所以這個只能在html5 支持的瀏覽器上面展示。
同時,在js 和 java 同時使用 cr32 進行文件塊的校驗,保證數據上傳正確。
代碼在使用了最新的servlet 3.0 的api,使用了非同步執行,監聽等方法。
http://www.open-open.com/lib/view/1420970480875
㈩ 軟體測試面試常見問題及答案是什麼
一般軟體測試的面試分為三輪:筆試,HR面試,技術面試。
前兩輪,根據不同企業,或有或無,但最後一個技術面試是企業了解你「行不行」的關鍵環節,每個企業都會有的。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一定要善於總結,如果回答不好,面試官會認為你技術能力有限或者不勤於思考,是很容易被pass掉的。
簡單為大家總結了些面試過程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
hr會問的幾個問題
1.你覺得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
2.你上一家公司的薪資是多少,調了幾次薪
3.為什麼從上一家公司離職呢
4.離職證明和背調可以嗎?
5,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這些問題都帶坑!回答不好會死在這兒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可以網路下或者聯系在線客服)
技術方面的問題
【功能方面】
1.你是怎樣理解軟體測試的
2.讓你介紹你做的項目的業務流程
3.軟體測試的流程
4..你認為什麼是bug,說一下你印象深刻的bug,結合項目說一下你們公司有哪些類型的bug和bug評判嚴重程度的標准
5.如何保證軟體測試的質量
6.如何保證你寫的測試用例覆蓋所有的場景
7.如果用戶在正式環境發現一個bug,你在測試環境沒有發現,怎麼辦
8.項目測試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上線了
【場景方面】
1.讓你寫登錄,支付,充值,購物車,文件上傳,三角形,筆,水杯等的測試點(80%的公司會讓你分析測試點!!!)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1.http協議的內容是什麼?
2.請求頭的內容有哪些
3.常見的狀態碼有些
4.http和https的區別有哪些
5.tcp和udp的區別
6.請描述下tcp的三次握手四次揮手的過程
7.網關的作用
8.osi七層模型每一層的作用
9.session是什麼,cookie是什麼,有什麼使用場景
10.session和cookie的區別
【介面測試】
1.你認為的介面是什麼
2.介面測試工具工作的原理是什麼呢?
3.介面中包含哪些內容
4.介面用例如何寫
5.你是如何做介面測試的,使用的什麼工具?
6.介面自動化了解過嗎
7.get和post的區別
【自動化測試】
1.可能會問到selenium
2.selenium元素定位的方式,顯示等待,隱式等待,強制等待的區別等
3.介面自動化腳本的編寫原理和過程
這塊可以不用擔心,只要會一些簡單的就可以了,因為對於初中級測試來說,自動化是一個加分項,一般如果自動化掌握的很熟練的同學薪資是在12-25k之間的
【其他測試問題】
1.簡述轉包過程,你用的抓包工具是什麼
2.如何分析一個bug是前端還是後端bug
3.url後面跟數據的話如何拼接上去
4.抓包的原理是什麼
5.你們公司使用的bug管理工具是什麼
6.弱網測試是如何實現的
7.web測試和app測試的區別是什麼
8.給你一個軟體你會如何進行測試
9.兼容性測試你是如何做的(從app和web兩方面回答)
10.冒泡排序之類的一些代碼題
11.如果在正是環境發現bug測試環境沒發現怎麼辦
12.如果有一個bug,怎麼判斷這個bug是前端代碼導致的還是後端代碼導致的
這些問題回答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你能否留下,甚至能拿多少薪資的問題,多回答對一個問題,就有可能多為自己爭取到500-1000塊的工資呢。如果不知道怎麼回答,可以私信細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