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信徒ftp

信徒ftp

發布時間: 2022-05-29 01:04:14

① 舍利子的秘密!

所謂舍利子為個人修行成就之結晶,原來舍利子稱為舍利,後來才稱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舍利子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沒有關系,主要是和生活習慣有關系,但是你做善事會長壽,這很重要.長期使用某一種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體內出現沉積,火化的時候受熱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結晶。 舍利子印度話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屬於頭發的,紅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綠色或五色班斕的舍利子。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舍利的種類,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經過火葬,而全身不會腐爛,這種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薩;碎身舍利,則是火葬後的遺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體變成的,如從天上、地下跑出來,或由油燈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還有一種是誠心供奉禮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經》將舍利分為:一、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是佛的遺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是指佛所遺的教法、戒律。 舍利子的各種現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結石,結石主要成分是鈣質或金屬鹽沉積,形態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這些東西在高溫下都會變成粉末狀的的氧化物。結石病人數以千萬,但只有修行者才會有舍利子。大德的舌頭,心等沒有骨質的軟組織也可火化不壞形成舍利子.連念佛鸚鵡的舌頭也能成舍利。何況體內結石數量及其小,否則會危及生命,但是有時候出現舍利子的數量極其驚人,而且色彩和形態各異。 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並不是常年吃齋和尚才會有,僅僅皈依一年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後遺骨上也出現了舍利子。 當然,也有一部分所謂的「舍利」確實是沒有完全燒化的骨質和牙齒,但結石是不可能經受焚化後成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學的名義把舍利子解釋成結石,其實這種欺騙公眾的做法,這些所謂的科學其實是「偽科學」。 有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有的舍利還會長大、生小舍利,等等等等,這些豈是現代科學所能臆測的2002年二、三月間,安奉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赴台灣巡禮,引起極大轟動。為確保佛指舍利在運送、巡禮期間的萬無一失,兩岸有關方面制定、採取了極其周密的安全保衛措施--在為壇城(放置佛指舍利的鎏金銅塔,重63公斤、高134厘米)安裝了重達270公斤的防彈、防火、防震玻璃罩的同時,兩岸佛教界400多人,乘兩架專機隨機護送;到台後,從機場到供奉佛指的台大體育館,沿途10萬信眾恭迎,可謂萬人空巷;安置佛指的舍利亭內裝有紅外線感應器和攝像頭,可隨時監控現場情況;與此同時,由大陸24名武僧、台灣120名金剛組成的護法團,與其他有關人員配合,組成4道屏障,24小時護衛。這一切,足見佛指舍利的珍貴和重要! 如此興師動眾、牽動人心的佛指舍利究竟為何物? 舍利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即《西遊記》中的如來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據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毀壞。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只是顏色因受液體千年浸泡變得微黃了。 在上述幾種舍利中,珠狀舍利子的生成至今是個謎。這種舍利子並非虛無縹緲的傳說之物,因為在現代修行的佛教人士當中,圓寂火化後,也曾有此現象產生,盡管個例罕見。筆者手頭有《今晚報》19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報》的一則報道:蘇州靈岩山寺82歲的法因法師圓寂火化後,獲五色舍利無數,晶瑩琉璃一塊,且牙齒不壞。尤為奇特的是,火化後其舌根依然完整無損,色呈銅金色,堅硬如鐵,敲擊之,其聲如鍾,清脆悅耳,稀世罕見。 遺體火化,不僅是個燃燒的過程,其實也是個熔煉的過程。上述珠狀舍利子是身體中的哪些成分熔鑄而成的?我們普通人,死後火化時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夠生成舍利子,與其長期素食和飲山泉水有關。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種礦物質,經幾十年積累,人體各部含量很多,圓寂火化後便「煉制」出了舍利子。此說是否正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舍利子是什麼?
它的各種神奇現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結石:
學醫的應該明白結石的外觀以及物理性能.結實主要成分是鈣質或金屬鹽沉積,形態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聲破碎石),這些東西在高溫下都會變成粉末狀的的氧化物。
大德的舌,心,等沒有骨質的軟組織也可火化不壞形成舍利子,連念佛鸚鵡的舌頭也能成舍利。
何況體內結石數量極少,否則會危及生命,但是大德有時候出現舍利子的數量非常驚人(數十到上萬都有),而且色彩和形態各異。有那麼多「燒不化結石「的人,能活嗎?

並不是常年吃齋和尚才會有。僅僅皈依一年的在家居士,往生焚化後也出現了五彩舍利子,而普通素食者,還有很多素食動物,他們有舍利嗎?

各種例子中,有的舍利純凈無暇,有的能憑空出現(天降舍利雨),有的會發光,有的能生長,有的大德能在骨頭上顯字,甚至肉身縮小或消失,這些更是無法用常理和現代科學來解釋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所謂的「舍利「確實是沒有完全燒化的骨質和牙齒,但結石是不能經受焚化後成為「舍利「的.

「舍利子「原稱為「舍利「,後來才稱為舍利子.舍利 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 ,但舍利子也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有很多天降舍利的實例.

「舍利子「為個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結晶。也是說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見證,可以堅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薩,頂理參拜,誠心供養。但佛祖涅盤前就告訴弟子,不要理會他的舍利,而要注重「法身舍利「,也就是他的言行身教集成的典籍。

舍利主要有三種:
1、全身舍利:廣東韶關慧能六祖大師、安徽九華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經寺之石經祖師等。就是我們說肉身不腐的「肉身菩薩「。
2、碎身舍利:就是平時大家所說的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火化後之舍利、羅桑殿達活佛、竹齋法師……均為碎身舍利。 其中又分為多種。
3、法身舍利:一切上座部、大眾部、藏傳、漢傳佛教的一切經典,皆屬法身舍利。就是大德留給後人的智慧結晶。

佛陀和高僧大德們留下舍利,能使我們懷戀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順佛法。佛本來無生滅,之所以滅度而不久住於世,乃是一種方便示現,是為了避免眾生升起依賴心,甚至升起厭煩懈怠的心。《法華經》雲:「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佛示現滅度後,留下舍利,讓眾生建塔供養,便是令眾生供敬難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見佛,乃至「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進地修行。如果我們至誠恭敬供養佛的舍利,便會感應道交,感佛現身。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證。《法華經》上佛自言:「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並勸「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此事可為證明
http://hi..com/%BF%F1%C8%CB%C8%CB/blog/item/61779c2f207f9b381f3089e4.html

② 國際互聯網的資料

  • 互聯網[1](Internet),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1、通過全球唯一的網路邏輯地址在網路媒介基礎之上邏輯地鏈接在一起。這個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後


互聯網時代

[2]

其它協議基礎之上的。

2、可以通過『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或者今後其它接替的協議或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

3、以讓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享受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

這當然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互聯網[3]。這個定義至少揭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聯網上的每一台主機都需要有「地址」;最後,這些主機必須按照共同的規則(協議)連接在一起。

1969年

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


互聯網

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1968年,當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互聯網最初設計是為了能提供一個通訊網路,即使一些地點被核武器摧毀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會指引通信信息經由中間路由器在網路中傳播。

最初的網路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用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庭和辦公計算機,並且任何一個用它的人,無論是計算機專家、工程師還是科學家都不得不學習非常復雜的系統。乙太網-----大多數區域網的協議,出現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學學生BobMetcalfe(鮑勃.麥特卡夫)在「信息包廣播網」上的論文的副產品。這篇論文最初因為分析的不夠而被學校駁回。後來他又加進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於TCP/IP體系結構的發展,互聯網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迅速發展起來,這個體系結構最初是有BobKahn(鮑勃.卡恩)在BBN提出來的,然後由史坦福大學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溫特.瑟夫)和整個七十年代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國國防部)採用了這個結構,到1983年,整個世界普遍採用了這個體系結構,從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1978年

1978,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同樣地,BITNET(一種連接世界教育單位的計算機網路)連接到世界教育組織的IBM的大型機上,同時,1981年開始提供郵件服務。Listserv軟體和後來的其他軟體被開發出來用於服務這個網路。網關被開發出來用於BITNET和互聯網的連接,同時提供電子郵件傳遞和郵件討論列表。這些listserv和其他的郵件討論列表形成了互聯網發展中的又一個重要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中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of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Dephi是最早的為他們的客戶提供在線網路服務的國際商業公司。1992年7月開始電子郵件服務,1992年11月開展了全方位的網路服務。在1995年5月,當NFS(國際科學基金會)失去了互聯網中樞的地位,所有關於商業站點的局限性的謠傳都不復存在了,並且所有的信息傳播都依賴商業網路。AOL(美國在線)、Prodigy和CompuServe(美國在線服務機構)也開始了網上服務。在這段時間里由於商業應用的廣泛傳播和教育機構自力更生,這使得NFS成本投資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今天,NSF已經放棄了資助網路中樞和高等教育組織,一方面開始建立K-12和當地公共圖書館建設,另一方面研究提高網路大量高速的連接。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Gates(比爾.蓋次)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商業走進互聯網的舞台對於尋找經濟規律是不規則的。

免費服務已經把用戶的直接費用取消了。Dephi公司,現在提供免費的主頁、論壇和信息板。在線銷售也迅速的成長,例如書籍、音樂、家電和計算機等等,並且價格比較來說他們的利潤是非常少的,然而公眾對於在線銷售的安全性仍然不放心。

③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

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

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芬蘭技術基金會獎勵他1百萬歐元(120萬美元)作為他為互聯網作出的貢獻。

(3)信徒ftp擴展閱讀:

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Web伺服器和第一個Web客戶機。雖然這個Web伺服器簡陋得只能說是CERN的電話號碼簿,它只是允許用戶進入主機以查詢每個研究人員的電話號碼,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編輯器。

1989年12月,蒂姆為他的發明正式定名為World Wide Web,即我們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轟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廣泛推廣應用。

因為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傑出貢獻,伯納斯·李被業界公認為「互聯網之父」。他的發明改變了全球信息化的傳統模式,帶來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全新時代。然而比他的發明更偉大的是,伯納斯·李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為「WWW」申請專利或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的向全世界開放。

《時代》周刊將伯納斯·李評為了世紀最傑出的100位科學家之一,並用極為推崇的文字向大家介紹他的個人成就:

「與所有的推動人類進程的發明不同,這是一件純粹個人的勞動成果……萬維網只屬於伯納斯·李一個人……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他的發明在信息全球化的發展中有多大的意義,這就像古印刷術一樣,誰又能說得清楚它為全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④ 移動互聯網實現傳媒結構性改變的原因有哪些

互聯網互聯網(INTERNET,又譯網際網路、網際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聯網,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在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之後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無法在此一一列出。1968年,當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互聯網最初設計是為了能提供一個通訊網路,即使一些地點被核武器摧毀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會指引通信信息經由中間路由器在網路中傳播。最初的網路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用的。當時一點也不友好。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庭和公計算機,並且任何一個用它的人,無論是計算機專家、工程師還是科學家都不得不學習非常復雜的系統。乙太網-----大多數區域網的協議,出現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學學生BobMetcalfe(鮑勃.麥特卡夫)在「信息包廣播網」上的論文的副產品。這篇論文最初因為分析的不夠而被學校駁回。後來他又加進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於TCP/IP體系結構的發展,互聯網在七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這個體系結構最初是有BobKahn(鮑勃.卡恩)在BBN提出來的,然後由史坦福大學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溫特.瑟夫)和整個七十年代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國國防部)採用了這個結構,到1983年,整個世界普遍採用了這個體系結構。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部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同樣地,BITNET(一種連接世界教育單位的計算機網路)連接到世界教育組織的IBM的大型機上,同時,1981年開始提供郵件服務。Listserv軟體和後來的其他軟體被開發出來用於服務這個網路。網關被開發出來用於BITNET和互聯網的連接,同時提供電子郵件傳遞和郵件討論列表。這些listserv和其他的郵件討論列表形成了互聯網發展中的又一個重要部分。當e-mail(電子郵件)、FTP(文件下載)和telnet(遠程登錄)的命令都規定為標准化時,學習和使用網路對於非工程技術人員變的非常容易。雖然無論如何也沒有今天這么容易,但對於在大學和特殊領域里確實極大地推廣了互聯網的應用。其它的部門,包括計算機、物理和工程技術部門,也發現了利用互聯網好處的方法,即與世界各地的大學通訊和共享文件和資源。圖書館,也向前走了一步,使他們的檢索目錄面向全世界。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中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當Universityof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Jonay』).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連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圖形瀏覽器Mosaic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這個協議的發展,這個瀏覽器是由MarcAndressen和他的小組在NCSA(國際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開發出來的。今天,Andressen是Netscape公司的首腦人物,Netscape公司開發出今為止最為成功的圖形瀏覽器和伺服器,這一成就是微軟公司始終難以超越的。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Dephi是最早的為他們的客戶提供在線網路服務的國際商業公司。1992年7月開始電子郵件服務,1992年11月開展了全方位的網路服務。在1995年5月,當NFS(國際科學基金會)失去了互聯網中樞的地位,所有關於商業站點的局限性的謠傳都不復存在了,並且所有的信息傳播都依賴商業網路。AOL(美國在線)、Prodigy()和CompuServe(美國在線服務機構)也開始了網上服務。在這段時間里由於商業應用的廣泛傳播和教育機構自力更生,這使得NFS成本投資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今天,NSF已經放棄了資助網路中樞和高等教育組織,一方面開始建立K-12和當地公共圖書館建設,另一方面研究提高網路大量高速的連接。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Gates(比爾.蓋次)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過去幾年裡微軟的成功招來了關於他們統治地位的官司。您認為這場爭論是在法庭還是會在市場中結束?關於未來發展的流行趨勢是提高網路的連接速度。56k的Modem(數據機)和支持它的硬體廠商的迅速發展對於緊接著的發展來說只是走出了一小步。然而新的技術迅速發展,比如多芯Modem,DSL(數字專線)和人造衛星廣播網現在已經在小范圍內實現了,在未來的幾年內就能在大范圍內實現。目前的這些技術問題不僅僅是用戶的連接問題,還有保證數據能從信息源高速可靠傳輸到用戶的問題。相信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解決。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商業走進互聯網的舞台對於尋找經濟規律是不規則的。免費服務已經把用戶的直接費用取消了。Dephi公司,現在提供免費的主頁、論壇和信息板。在線銷售也迅速的成長,例如書籍、音樂和計算機等等,並且價格比較來說他們的利潤是非常少的,然而公眾對於在線銷售的安全性仍然不放心。互聯網也叫網路,一種計算機交互技術。互聯網的特徵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長性、扁平性、即時性、多媒體性、成癮性、喧嘩性。互聯網的意義不應低估。它是人類邁向地球村堅實的一步。介紹試看下面三篇文章:一什麼是互聯網?1969年底,ARPANET誕生的時候,只有四台主機聯網運行。那時,甚至連區域網(LAN)的技術也還沒有出現。而到現在,將近「而立」之年的互聯網至少運行著1千6百萬台主機。在我們每天接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網路,通過互聯網與朋友通信、與同行交流,通過互聯網了解新聞、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對這個網路究竟了解多少?我們是否有時間,有心情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抽出一點時間來思考互聯網的含義?我經常問自己:究竟什麼是互聯網?互聯網意味著什麼?什麼是互聯網的本質?為什麼互聯網會有今天這樣的發展?技術專家的定義毫無疑問,互聯網首先是當代高科技的產物。在我們試圖了解互聯網的本質的時候,有必要先了解技術專家們的定義。1995年10月24日,「聯合網路委員會」(FNC:TheFederalNetworkingCouncil)通過了一項關於「互聯網定義」的決議:「聯合網路委員會認為,下述語言反映了我們對『互聯網』這個詞的定義。『互聯網』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統:1.通過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邏輯地鏈接在一起。這個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後其它協議基礎之上的。2.可以通過『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或者今後其它接替的協議或與『互聯網協議』(IP)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3.可以讓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使用高水平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這當然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互聯網。這個定義至少向我們揭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聯網上的每一台主機都需要有「地址」;最後,這些主機必須按照共同的規則(協議)連接在一起。互聯網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使用的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是屬於全人類的。這種「全球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有其技術保證的。正如我們在本書第二章中已經看到的那樣,互聯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布式網路。因此,在技術的層面上,互聯網絕對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來控制互聯網的問題。反過來,也無法把互聯網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聯網。然而,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必須要有某種方式來確定聯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絕對不能出現類似兩個人同名的現象。這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為每一台主機確定名字,由此確定這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的「地址」。然而,這僅僅是「命名權」,這種確定地址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負責命名的機構除了命名之外,並不能做的事情。同樣,這個全球性的網路也需要有一個機構來制定所有主機都必須遵守的交往規則(協議),否則就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所有不同的電腦、不同的操作系統都能夠通用的互聯網。下一代TCP/IP協議將對網路上的信息等級進行分類,以加快傳輸速度(比如,優先傳送瀏覽信息,而不是電子郵件信息),就是這種機構提供的服務的例證。同樣,這種制定共同遵守的「協議」的權力,也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毫無疑問,互聯網的所有這些技術特徵都說明對於互聯網的管理完完全全與「服務」有關,而與「控制」無關。事實上,目前的互聯網還遠遠不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信息高速公路」。這不僅因為目前互聯網的傳輸速度不夠,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還沒有定型,還一直在發展、變化。因此,任何對互聯網的技術定義也只能是當下的、現時的。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聯網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互聯網的意義、價值和本質提出新的理解。網路就是傳媒正如我們前面看到的那樣,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即使是在ARPANET的創建初期,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指令與控制研究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爾就已經強調電腦和電腦網路的根本作用是為人們的交流服務,而不單純是用來計算。後來,url]麻省理工學院/url]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也曾經寫道:「把網路看成是電腦之間的連接是不對的。相反,網路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可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來自哪裡,不能忘記我們給更大的電腦群體帶來的巨大變化,也不能忘記我們為將來的變化所擁有的潛力。」(RFC:第1336期)很明顯,從互聯網迄今的發展過程看,網路就是傳媒(Communication)。英文的「Communication"是個不太容易翻譯的詞。當我們談到消息、新聞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傳播和傳達;當我們說起運輸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交通;而當我們討論人際關系的時候,這個詞又和交往和交流有關。當年利url]克里德爾/url]強調電腦的作用在於「交流」,就是用的就是這個詞。有趣的是,「電腦」(Computer)和「交流」(Communication),都有一個共同的詞根:「com」(共、全、合、與等等)。古英語的「Communicate」,就有「參與」的意思。互聯網就是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台。在美國大學里,一般學習的不是新聞學,而是大眾傳播學(masscommunication)。在這個意義上,「communicate」與宣傳和被宣傳無關,而是和大家共同「參與」的「交流」緊密相關。我在這里強調「網路就是傳媒」,也是為了強調網路在人類交流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互聯網迄今為止的發展,完全證明了網路的傳媒特性。一方面,作為一種狹義的小范圍的、私人之間的傳媒,互聯網是私人之間通信的極好工具。在互聯網中,電子郵件始終是使用最為廣泛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功能。由於電子郵件的出現,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廣義的、寬泛的、公開的、對大多數人有效的傳媒,互聯網通過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幾千人乃至幾十萬人訪問的網站,實現了真正的大眾傳媒的作用。互聯網可以比任何一種方式都更快、更經濟、更直觀、更有效地把一個思想或信息傳播開來。而互聯網的出現,電子郵件和環球網的使用,正好為人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工具。網頁就是出版物如果理解了「網路就是傳媒」,就很容易理解作為互聯網的功能之一的環球網的網頁實質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應具有的幾乎所有功能。幾年來環球網發展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環球網用戶直接把環球網當作出版物。根據NetSmart的統計,50%的用戶閱讀在線的雜志,48%的用戶閱讀在線報紙()中,明確指出:「環球網在本質上是使個人和機構可以通過分享信息來進行通信的一個平台。當把信息提供到環球網上的時候,也就被認為是出版在環球網上了。在環球網上出版只需要『出版者』有一台電腦和互聯網相連並且運行環球網的伺服器軟體。就象印刷出版物一樣,環球網是一個通用的傳媒,」然而,與印刷出版物相比較,網頁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許多特點。首先,網頁的成本非常便宜。在紙張非常緊張、非常昂貴的情況下,網頁的優點就格外明顯。因為,與印刷出版物不同,網頁只是一種電子出版物,建立網頁並不需要紙張。而且,當電影工作者、戲劇工作者、甚至也包括作家/們在感嘆自己的工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同時,網頁的優點也顯示了出來。因為,網頁是可以隨時修改、隨時「再來一次」的。網頁的另一個優點是讀者面廣。既然不必花錢,誰都喜歡多看一些東西,因此,好的網頁肯定比好的書報傳播面廣得多。一個好的網頁通常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次光顧。其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既然是電子出版物,網頁的傳播速度也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擬的。不用說書籍,即使是報紙,從編輯、排版、印刷到發行都需要時間,而網頁則非常簡單,只要放在網上就行了。這里,網頁與印刷出版物的區別在於,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讀者手裡的,而網頁則由讀者自己來取。互聯網上影響最大的新聞網頁(比如:美國有線新聞網url]CNN/url])都是每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讀者可以常看常新,隨時追蹤事件的發展。而且,由於網頁使用的是超文本文件格式,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指向互聯網上所有與該網頁相關的內容。不管是進行理論研究,還是讀新聞,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關的資料。並且,這些材料好像不是別人寫好了強加於你,而是由你「參與」其中,自己「找」出來的。也許,網頁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反饋。印刷出版物的反饋渠道往往還是印刷,在許多情況下,得到反饋是非常難得的。而對一個網頁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正是由於作為一種出版物的這些特性,環球網正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根據PC-Meter1996年的調查,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每次訪問的環球網的網站有5.6個,每次察看的網頁有20.8個,而平均閱讀每一個網頁所需要的時間大約1.4分鍾,平均每次上網閱讀環球網頁的時間大約28分鍾。(url]/view/6825.htm

⑤ 請問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INTERNET,又譯網際網路、網際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

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在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機分校)、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之後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無法在此一一列出。

1968年,當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互聯網最初設計是為了能提供一個通訊網路,即使一些地點被核武器摧毀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會指引通信信息經由中間路由器在網路中傳播。

最初的網路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用的。當時一點也不友好。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庭和辦公計算機,並且任何一個用它的人,無論是計算機專家、工程師還是科學家都不得不學習非常復雜的系統。乙太網-----大多數區域網的協議,出現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學學生BobMetcalfe(鮑勃.麥特卡夫)在「信息包廣播網」上的論文的副產品。這篇論文最初因為分析的不夠而被學校駁回。後來他又加進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於TCP/IP體系結構的發展,互聯網在七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這個體系結構最初是有BobKahn(鮑勃.卡恩)在BBN提出來的,然後由史坦福大學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溫特.瑟夫)和整個七十年代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國國防部)採用了這個結構,到1983年,整個世界普遍採用了這個體系結構。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部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同樣地,BITNET(一種連接世界教育單位的計算機網路)連接到世界教育組織的IBM的大型機上,同時,1981年開始提供郵件服務。Listserv軟體和後來的其他軟體被開發出來用於服務這個網路。網關被開發出來用於BITNET和互聯網的連接,同時提供電子郵件傳遞和郵件討論列表。這些listserv和其他的郵件討論列表形成了互聯網發展中的又一個重要部分。

當e-mail(電子郵件)、FTP(文件下載)和telnet(遠程登錄)的命令都規定為標准化時,學習和使用網路對於非工程技術人員變的非常容易。雖然無論如何也沒有今天這么容易,但對於在大學和特殊領域里確實極大地推廣了互聯網的應用。其它的部門,包括計算機、物理和工程技術部門,也發現了利用互聯網好處的方法,即與世界各地的大學通訊和共享文件和資源。圖書館,也向前走了一步,使他們的檢索目錄面向全世界。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中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of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Jonay』).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連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圖形瀏覽器Mosaic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這個協議的發展,這個瀏覽器是由MarcAndressen和他的小組在NCSA(國際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開發出來的。今天,Andressen是Netscape公司的首腦人物,Netscape公司開發出今為止最為成功的圖形瀏覽器和伺服器,這一成就是微軟公司始終難以超越的。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Dephi是最早的為他們的客戶提供在線網路服務的國際商業公司。1992年7月開始電子郵件服務,1992年11月開展了全方位的網路服務。在1995年5月,當NFS(國際科學基金會)失去了互聯網中樞的地位,所有關於商業站點的局限性的謠傳都不復存在了,並且所有的信息傳播都依賴商業網路。AOL(美國在線)、Prodigy()和CompuServe(美國在線服務機構)也開始了網上服務。在這段時間里由於商業應用的廣泛傳播和教育機構自力更生,這使得NFS成本投資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今天,NSF已經放棄了資助網路中樞和高等教育組織,一方面開始建立K-12和當地公共圖書館建設,另一方面研究提高網路大量高速的連接。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Gates(比爾.蓋次)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過去幾年裡微軟的成功招來了關於他們統治地位的官司。您認為這場爭論是在法庭還是會在市場中結束?

關於未來發展的流行趨勢是提高網路的連接速度。56k的Modem(數據機)和支持它的硬體廠商的迅速發展對於緊接著的發展來說只是走出了一小步。然而新的技術迅速發展,比如多芯Modem,DSL(數字專線)和人造衛星廣播網現在已經在小范圍內實現了,在未來的幾年內就能在大范圍內實現。目前的這些技術問題不僅僅是用戶的連接問題,還有保證數據能從信息源高速可靠傳輸到用戶的問題。相信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解決。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商業走進互聯網的舞台對於尋找經濟規律是不規則的。

免費服務已經把用戶的直接費用取消了。Dephi公司,現在提供免費的主頁、論壇和信息板。在線銷售也迅速的成長,例如書籍、音樂和計算機等等,並且價格比較來說他們的利潤是非常少的,然而公眾對於在線銷售的安全性仍然不放心。

互聯網也叫網路,一種計算機交互技術。互聯網的特徵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長性、扁平性、即時性、多媒體性、成癮性、喧嘩性。互聯網的意義不應低估。它是人類邁向地球村堅實的一步。

⑥ windows與linux的優點與缺點

1. Linux的操作比較復雜,windows的比較簡單.
Linux速度比較快,安全性比windows好
但是有很多軟體只能在windows里運行
與Linux兼容的軟體正在開發中.
Linux適用在網路方面.

2. 什麼是Linux?
簡單地說, 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 Unix操作系統,它主要用於基

於 Intel x86系列 CPU的計算機上。這個系統是由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的程序員

設計和實現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軟體的版權制約的、全世界都能自

由使用的 Unix兼容產品。 Linux的出現,最早開始於一位名叫 Linus Torvalds

的計算機業余愛好者,當時他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他的目的是想設計一

個代替 Minix(是由一位名叫 Andrew Tannebaum的計算機教授編寫的一個操作系

統示教程序)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可用於 386、 486或奔騰處理器的個人

計算機上,並且具有 Unix操作系統的全部功能,因而開始了 Linux雛形的設計。

Linux以它的高效性和靈活性著稱。它能夠在 PC計算機上實現全部的 Unix特性,

具有多任務、多用戶的能力。 Linux是在 GNU公共許可許可權下免費獲得的,是一

個符合 POSIX標準的操作系統。 Linux操作系統軟體包不僅包括完整的 Linux操

作系統,而且還包括了文本編輯器、高級語言編譯器等應用軟體。它還包括帶有

多個窗口管理器的 X-Windows圖形用戶界面,如同我們使用 Windows NT一樣,允

許我們使用窗口、圖標和菜單對系統進行操作。
Linux與其他操作系統有什麼區別:
Linux可以與 MS-DOS、 OS/2、 Windows等其他操作系統共存於同一台機器上。它

們均為操作系統,具有一些共性,但是互相之間各有特色,有所區別。
目前運行在 PC機上的操作系統主要有Microsoft的 MS-DOS、 Windows、 Windows

NT、 IBM的 OS/2等。早期的 PC機用戶普遍使用 MS-DOS,因為這種操作系統對機

器的硬體配置要求不高,而隨著計算機硬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硬體設備價格越來

越低,人們可以相對容易地提高計算機的硬體配置,於是開始使用

Windows、Windows NT等具有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 Linux是新近被人們所關注的

操作系統,它正在逐漸為 PC機的用戶所接受。那麼, Linux與其他操作系統的主

要區別是什麼呢?下面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首先看一下Linux與 MS- DOS之間的區別。 在同一系統上運行 Linux和 MS-DOS

已很普遍,就發揮處理器功能來說, MS-DOS沒有完全實現 x86處理器的功能,而

Linux完全在處理器保護模式下運行,並且開發了處理器的所有特性。 Linux可以

直接訪問計算機內的所有可用內存,提供完整的 Unix介面。而 MS-DOS只支持部

分 Unix的介面。
就使用費用而言, Linux和 MS-DOS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體。與其他商業操作系統

相比, MS-DOS價格比較便宜,而且在 PC機用戶中有很大的佔有率,任何其他 PC

機操作系統都很難達到 MS-DOS的普及程度,因為其他操作系統的費用對大多數

PC機用戶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Linux是免費的,用戶可以從 internet上或

者其他途徑獲得它的版本,而且可以任意使用,不用考慮費用問題。 就操作系統

的功能來說, MS-DOS是單任務的操作系統,一旦用戶運行了一個 MS-DOS的應用

程序,它就獨佔了系統的資源,用戶不可能再同時運行其他應用程序。而 Linux

是多任務的操作系統,用戶可以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 再看一下 Linux與

OS/2、 Windows、 Windows NT之間的區別。
從發展的背景看, Linux與其他操作系統的區別是, Linux是從一個比較成熟的

操作系統發展而來的,而其他操作系統,如 Windows NT等,都是自成體系,無對

應的相依託的操作系統。這一區別使得 Linux的用戶能大大地從 Unix團體貢獻中

獲利。因為 Unix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發展最成熟的操作系統之一,它是七十年

代中期發展起來的微機和巨型機的多任務系統,雖然有時介面比較混亂,並缺少

相對集中的標准,但還是發展壯大成為了最廣泛使用的操作系統之一。無論是

Unix的作者還是 Unix的用戶,都認為只有 Unix才是一個真正的操作系統。

3. 首先你需要明白,Linux不是windows,它不是一個由一家商業公司維護的軟體


只有一個包裝。Linux是可以任意包裝自由配置的東西。任何一個人,一家公司
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比如加一點功能,加中文支持,作一個Linux出來。這些
Linux雖然核心部分都一樣,但是他們所帶的各種軟體,預設的配置都不一樣。區


是用一種Linux 發布 (不同的Linux我們叫做不同的發布)也許硬體很好配置,
各種軟體也好安裝,用另外一種也許速度快,再一種也許支持中文比較好。總之
沒有白吃的午餐,在windows下想當然的東西在linux下也許需要你熬夜才能得到


所以從一開始選擇distribution就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因為自己剛好隨某個雜志
得到一個Linux發布就以為所有的都一樣就開始安裝,等硬碟數據毀了,
或者網路哭天蹌地也配不出來的時候,就晚了。不是開玩笑,我知道windows下
安裝驅動程序就是滑鼠點幾下,可是在Linux下,為了驅動一個網卡,折騰一夜
是不希奇的 -- 當然,我覺得這是值得的。

所以,面對那麼多Linux distribution,你應當選擇哪個呢?

比較著名的Linux distribution有:
RedHat:最新版本6.2, 7.0beta。由於RedHat公司已經上市,獲得了很多
商業的支持,所以它在硬體軟體兼容性上很好。實際上它已經是Linux的
工業標准。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比如Oracle這樣廠商的老闆,你需要為
Linux開發一個版本,而不同的Linux dist需要單獨開發維護,為成本考慮你
自然會只認准一個Linux。

Slackware(7.1)。很早就有的Linux,有很多老的忠實用戶,但現在越來越不行了



SuSe Linux,德國人做的,在歐洲很流行,有一些驅動上的優勢。

另外還有Debian,CorelLinux等dist,不一一介紹了。

還有你會看到國內媒體上吹捧的各種「中文Linux」,他們的優勢主要是有
中文處理。但是如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想用中文,用windows 2000最好。實際上
我覺得一個老7字班的前輩跟我說的一句話很好:「(對我們來說)在計算機上看


中文本身就是一件很古怪的事情」。如果你是抱著學習計算機的目的而來,那麼
你不可能避免閱讀英文文檔。即使是microsoft的文檔,有關編程的文檔,最新的


全是英文。當然,要上BBS,看中文網頁等,用英文的dist一樣能做到

4. Linux和Windows的區別

和Linux 一樣,Windows系列是完全的多任務操作系統。它們支持同樣的用戶介面

、網路和安全性。但是,Linux和Windows的真正區別在於,Linux 事實上是Unix

的一種版本,而且來自Unix的貢獻非常巨大。是什麼使得Unix如此重要?不僅在

於對多用戶機器來說,Unix是最流行的操作系統,而且在於它是免費軟體的基礎

。在Internet上,大量免費軟體都是針對Unix系統編寫的。由於有眾多的Unix廠

商,所以Unix也有許多實現方法。沒有一個單獨的組織負責Unix的分發。現在,

存在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動Unix社團以開放系統的形式走向標准化。另一方面Windo

ws系列是專用系統,由開發操作系統的公司控制介面和設計。在這個意義上這種

公司利潤很高,因為它對程序設計和用戶介面設計建立了嚴格的標准,和那些開

放系統社團完全不一樣。一些組織正在試圖完成標准化Unix程序設計介面的任務

。特別要指出的是,Linux完全兼容POSIX.1標准。

安全問題對於IT管理員來說是需要長期關注的。主管們需要一套框架來對操作系

統的安全性進行合理的評估,包括:基本安全、網路安全和協議,應用協議、發

布與操作、確信度、可信計算、開放標准。在本文中,我們將按照這七個類別比

較微軟Windows和Linux的安全性。最終的定性結論是:目前為止,Linux提供了相

對於Windows更好的安全性能,只有一個方面例外(確信度)。

無論按照什麼標准對Windows和Linux進行評估,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每個操作系

統都不止一個版本。微軟的操作系統有Windows98、 Windows NT、 Windows 2000

、 Windows 2003 Server和Windows

CE,而Linux的發行版由於內核(基於2.2、2.4、2.6)的不同和軟體包的不同也

有較大的差異。我們本文所使用的操作系統,都是目前的技術而不是那些"古老"

的解決方案。

用戶需要記住:Linux和Windows在設計上就存在哲學性的區別。Windows操作系統

傾向於將更多的功能集成到操作系統內部,並將程序與內核相結合;而Linux不同

於Windows,它的內核空間與用戶空間有明顯的界限。根據設計架構的不同,兩者

都可以使操作系統更加安全。

Linux和Windows安全性的基本改變

對於用戶來說,Linux和Windows的不斷更新引發了兩者之間的競爭。用戶可以有

自己喜歡的系統,同時也在關注競爭的發展。微軟的主動性似乎更高一些――這

是由於業界"冷嘲熱諷"的"激勵"與Linux的不斷發展。微軟將在下幾個月對Window

s安全進行改觀,屆時微軟會發布Windows XP的WindowsXP Service Pack 2。這一

服務包增強了Windows的安全性,關閉了原先默認開放的許多服務,也提供了新的

補丁管理工具,例如:為了避免受到過多無用的信息,警告服務和信使服務都被

關閉。大多數情況下,關閉這些特性對於增強系統安全性是有好處的,不過很難

在安全性與軟體的功能性、靈活性之間作出折衷。

最顯著的表現是:微軟更加關注改進可用性的同時增強系統的安全性。比如:200

3年許多針對微軟的漏洞攻擊程序都使用可執行文件作為電子郵件的附件(例如My

Doom)。Service Pack2包括一個附件執行服務,為Outlook/Exchange、 Windows

Messenger和Internet Explorer提供了統一的環境。這樣就能降低用戶運行可執

行文件時感染病毒或者蠕蟲的威脅性。另外,禁止數據頁的可執行性也會限制潛

在的緩沖區溢出的威脅。不過,微軟在WindowsXP Service Pack

2中並沒有修改Windows有問題的架構以及安全傳輸的部分,而是將這部分重擔交

給了用戶。

微軟的重點顯然是支持應用程序的安全性。WindowsXP Service Pack 2中增強的

許多方面都是以Outlook/Exchange和Internet

Explorer作為對象的。例如:Internet Explorer中有一個智能的MIME類型檢查,

會對目標的內容類型進行檢查,用戶可以獲悉該內容中是否存在潛在的有害程序

。不過這一軟體是不是能將病毒與同事的電子數據表區分開來呢?

WindowsXP Service Pack 2的另一個新特性是能夠卸載瀏覽器的多餘插件,這需

要終端用戶檢查並判斷需要卸載哪些插件。Outlook/Exchange可以預覽電子郵件

消息,因此用戶可以在打開之前就將電子郵件刪除。另一個應用安全的增強,防

火牆在網路協議棧之前啟動。對於軟體開發者來說,遠方過程調用中許可權的改變

,使得安全性差的代碼難以工作正常。

WindowsXP Service Pack 2也為Windows用戶提供了許多華麗的新特性,但是問題

仍然存在:這些特性會不會對管理員甚至是終端用戶造成負擔?是不是在增加了W

indows操作系統代碼安全性的同時讓系統變得更加復雜?

Linux 與 Windows 的不同
雖然有一些類似之處,但Windows和Linux的工作方式還是存在一些根本的區別。

這些區別只有在您對兩者都很熟悉以後才能體會到,但它們卻是 Linux 思想的核

心。

Linux 的應用目標是網路而不是列印

Windows最初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一個紙張的世界。Windows的偉大成就之

一在於您的工作成果可以方便地看到並列印出來。這樣一個開端影響了 Windows

的後期發展。

同樣,Linux 也受到了其起源的影響。Linux 的設計定位於網路操作系統。它的

設計靈感來自於 Unix 操作系統,因此它的命令的設計比較簡單,或者說是比較

簡潔。由於純文本可以非常好地跨網路工作,所以 Linux 配置文件和數據都以文

本為基礎。

對那些熟悉圖形環境的人來說,Linux伺服器初看可能比較原始。但是Linux開發

更多關注的是它的內在功能而不是表面上的東西。即使是在純文本的環境中,Lin

ux同樣擁有非常先進的網路、腳本和安全能力。執行一些任務所需的某些表面上

看起來比較奇怪的步驟是令人費解的,除非您認識到 Linux 是期望在網路上與其

他 Linux系統協同執行這些任務。Linux的自動執行能力也很強,只需要設計批處

理文件就可以讓系統自動完成非常詳細的任務。Linux 的這種能力來自於其基於

文本的本質。

可選的 GUI

Linux有圖形組件。Linux支持高端的圖形適配器和顯示器,完全勝任圖形相關的

工作。現在,許多數字效果藝術家在Linux工作站上來進行他們的設計工作,而以

前這些工作需要使用IRIX系統來完成。但是,圖形環境並沒有集成到 Linux 中,

而是運行於系統之上的單獨一層。這意味著您可以只運行 GUI,或者在需要時才

運行 GUI。如果您的系統主要任務是提供Web應用,那麼您可以停掉圖形界面,而

將其所用的內存和CPU資源用於您的服務。如果您需要在 GUI 環境下做一些工作

,可以再打開它,工作完成後再將其關閉。

Linux 有圖形化的管理工具,以及日常辦公的工具,比如電子郵件、網路瀏覽器

和文檔處理工具等。不過,在 Linux 中,圖形化的管理工具通常是控制台 (命令

行) 工具的擴展。也就是說,用圖形化工具能完成的所有工作,用控制台命令同

樣可以完成。同樣,使用圖形化工具並不妨礙您對配置文件進行手工修改。其實

際意義可能並不是特別顯而易見,但是,如果在圖形化管理工具中所做的任何工

作都可以以命令行的方式完成,這就表示那些工作也可以由一個腳本來實現。腳

本化的命令可以成為自動執行的任務。Linux 同時支持這兩種方式,並不要求您

只用文本或者只用 GUI。您可以根據您的需要選擇最好的方法。

Linux 中的配置文件是人類可讀的文本文件,這與過去的 Windows 中的 INI 文

件類似,但與 Windows 的注冊表機制在思路上有本質的區別。每一個應用程序都

有其自己的配置文件,而且通常不與其他的配置文件放在一起。不過,大部分的

配置文件都存放於一個目錄樹 (/etc) 下的單個地方,所以看起來它們在邏輯上

是在一起。文本文件的配置方式使得不通過特殊的系統工具就可以完成配置文件

的備份、檢查和編輯工作。

文件名擴展

Linux不使用文件名擴展來識別文件的類型。相反,Linux根據文件的頭內容來識

別其類型。為了提高人類可讀性您仍可以使用文件名擴展,但這對 Linux 系統來

說沒有任何作用。不過,有一些應用程序,比如 Web 伺服器,可能使用命名約定

來識別文件類型,但這只是特定的應用程序的要求而不是 Linux 系統本身的要求



Linux通過文件訪問許可權來判斷文件是否為可執行文件。任何一個文件都可以賦予

可執行許可權,這樣程序和腳本的創建者或管理員可以將它們識別為可執行文件。

這樣做有利於安全。保存到系統上的可執行的文件不能自動執行,這樣就可以防

止許多腳本病毒。

重新引導是最後的手段

如果您使用Windows已經很長時間了,您可能已經習慣出於各種原因(從軟體安裝

到糾正服務故障)而重新引導系統。在Linux思想中您的這一習慣需要改變。Linu

x在本質上更遵循「牛頓運動定律」。一旦開始運行,它將保持運行狀態,直到受

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比如硬體的故障。實際上,Linux系統的設計使得應用程序不

會導致內核的崩潰,因此不必經常重新引導(與Windows系統的設計相對而言)。

所以除了Linux內核之外,其他軟體的安裝、啟動、停止和重新配置都不用重新引

導系統。

如果您確實重新引導了 Linux 系統,問題很可能得不到解決,而且還會使問題更

加惡化。學習並掌握 Linux 服務和運行級別是成功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習 Linux

最困難的就是克服重新引導系統的習慣。

另外,您可以遠程地完成Linux中的很多工作。只要有一些基本的網路服務在運行

,您就可以進入到那個系統。而且,如果系統中一個特定的服務出現了問題,您

可以在進行故障診斷的同時讓其他服務繼續運行。當您在一個系統上同時運行多

個服務的時候,這種管理方式非常重要。

命令區分大小寫

所有的 Linux 命令和選項都區分大小寫。例如, -R 與 -r 不同,會去做不同的

事情。控制台命令幾乎都是小寫的。我們將在「 第 2 部分. 控制台速成班」中

對命令進行更詳細的介紹。

⑦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互聯網不是一個人的發明。

1、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播下了種子

如果追本溯源,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種下第一顆互聯網種子的是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P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該組織發布了第一個互聯網的鼻祖,名字叫APPANet,中文名字叫「阿帕網」。

阿帕網在1969年開始正式投入運行,在1990年正式退役。這21年間,在阿帕網上,很多的研究機構,大學,紛紛做出了很多或普通,或驚艷的貢獻,無數的人在上面添上自己的一磚一瓦,最後孕育出了我們現在使用的互聯網。

2、科學家開始挑起大梁

為了避免外行領導內行,高級研究計劃總署還從各個大學里挖科學家當領導,包括當時最著名的MIT的人工智慧專家約瑟夫·利克萊徳。

傳聞說,約瑟夫·利克萊徳當領導的時候, 80%多與計算機有關的公司都是他給錢,而且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先造出來看看。當時,這個人在美國寬松的體制下,一下子把計算機相關行業炒起來了。

後來的幾任領導都是頂級科學家,包括鮑勃·泰勒,拉里·羅布次等等,每個都是科學界的頂尖高手,後來把拉里·羅布次稱為阿帕網之父,因為羅布次首先想到的這個方法,並且畫了大量的圖來論證,後來連架構都想好。

3、阿帕網出生

剛開始的時候,阿帕網只有四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選在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為當時羅布次的朋友克萊因羅克教授在加州大學,當時正在研究網路,這個克萊因羅克教授也是當時頂尖的科學家之一。這個克萊因洛克教授,也是互聯網之父之一。

第二個節點選在斯坦福大學,當時選第二個節點考慮的主要因素是道格拉斯·恩戈巴特教授在斯坦福,滑鼠就是他發明的。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發明了互聯網。不過一般不說他是互聯網之父,而是說他是滑鼠之父。畢竟滑鼠太出名了。其實他參與發明了超文本系統,網格計算機,還有硬碟等等,這些東西,他都做出了不少貢獻。

第三個和第四個節點分別選載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考慮的因素也是人才,這兩個學校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先於其他學校,而且猶他州有伊凡·蘇澤蘭教授。

這個蘇澤蘭教授被稱為虛擬現實之父,比如說現在虛擬現實這么火熱,算起來應該去他那裡認個祖宗,他也由於計算機圖形學和虛擬現實,獲得了1988年的圖靈獎。

這四個節點,就是阿帕網的種子,種子埋進土地里,很快就生根發芽了,隔了一年,就很快的擴展到15個節點。在1973年,也就是4年以後,阿帕網就連到了英國和挪威。

4、阿帕網在科學家的推動下迅速進化

當時使用的協議並不是現在的TCP/IP協議,而是一種已經被淘汰的協議,被淘汰的協議叫NCP協議,在1982年被停用,NCP協議被停用以後,由TCP/IP協議代替。

當年計算機設備五花八門,每個計算機都使用自己的語言。這個時候,出現了兩位科學家,分別是鮑勃·卡恩和文特·瑟夫,他們一起發明了TCP/IP協議,讓各種設備能夠互聯。

這兩位也分別被稱為互聯網之父,他們確實配得上互聯網之父的名號。這兩位也獲得了圖靈獎。而且還獲得了無數的其它獎,包括美國普通公民能獲得的最高獎章,布希總統向他們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

5、阿帕網退役,互聯網誕生

伯納斯·李博士,他發明了萬維網,這個時候,阿帕網已經接近完成他的歷史使命,差不多要退役了。

但是基於阿帕網,無數優秀的科學家共同孕育出了互聯網。博納斯·李博士是迎接互聯網出生的第一人,他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互聯網從此誕生,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博納斯·李博士也被稱為互聯網之父。

(7)信徒ftp擴展閱讀:

互聯網發展歷程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 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 相連。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

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1、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2、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3、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4、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

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⑧ 互聯網是如何構建的

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後續內容比較多,可以參考維基網路或網路的詞條:互聯網。

維基網路:
網路:

查看的過程中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⑨ 「舍利子」到底是什麼東西

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八萬四千顆珠狀真身舍利子。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毀壞。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只是顏色因受液體千年浸泡變得微黃了。最後有圖片連接。

"舍利子"原稱為"舍利",後來才稱為舍利子.舍利 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 舍利子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也有經由 頌經 ' 刻經 ' 及 禮佛或 金剛不壞全身舍利 與天地靈氣之結合而成.

"舍利子"為個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結晶。也是說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見證,可以堅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薩,頂理參拜,誠心供養。但佛祖涅盤前就告訴弟子,不要理會他的舍利,而要注重"法身舍利",也就是他的言行身教集成的典籍。

舍利子有很多種,真正的舍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 。色彩也不一定,不同色彩也有不同含義。還有一些片狀彩色硬塊,比較容易碎裂,叫舍利花。後面的錄像裡面都能大量看到。

關於舍利子的解釋和故事我偷點懶.可以看看如下連接,圖文並茂.
http://www.tienzin.idv.tw/tienzin-s/tienzin-05-relics.htm

據說真正的佛舍利是純白色的,甚至可以至誠祈禱來。吳孫權時,康僧會與弟子們,虔誠祈求,竟然於空瓶中發見舍利子。民國中期,朱慶瀾將軍去西安,經人陪了去游興教寺——玄奘法師的塔院。朱公虔誠禮敬,塔上忽落下半塊磚,檢起來看,有兩顆舍利子附在磚上。還有一些大德有至誠祈請而憑空得到佛舍利的記載。

這樣的舍利子還會長大、生小舍利。明初,西藏宗喀巴大師——黃教的創立者,晚年落下了一顆牙齒,交與大弟子保藏。後來問起,弟子是作為舍利而恭敬供養著。拿回來看,牙根上長滿了舍利子。當時,取下舍利子,分給弟子們供養。而此牙齒,在恭敬供養中,經常生長微粒的舍利子,一直到現在。所以還有一個佛門寶物叫"佛牙"。
也許覺得太遙遠吧!那末,近在台北,前司法院長居正,生前供奉舍利子五顆。死後,移供中正路的善導寺。去年,發見舍利子已增為十顆。今年春,分了五顆,供養在新竹青草湖的福藏塔。據一位大德記載,83年,親見中華佛教居士會的一位居士以紅花養有一罐舍利子。當舍利子長滿罐後分送他人,不久罐中又會長滿。他本人有幾顆小舍利,確實會逐漸長大。但是大多數的舍利並非純白色,也可算是舍利,但不是真正的佛舍利。但舍利子更大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佛徒時刻記得大德生前功德,不斷精進。

雖然這些看來是難以想像的神話,但這其實和修行者遇到的異像相比實在不算什麼。不過這也是舍利子倍受世人敬重的原因之一吧。

我先要說明,現代佛教修行者生平和生成的舍利都是得到國家佛教機構認可和記載的。

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報》的一則報道:蘇州靈岩山寺82歲的法因法師圓寂火化後,獲五色舍利無數,晶瑩琉璃一塊,且牙齒不壞。尤為奇特的是,火化後其舌根依然完整無損,色呈銅金色,堅硬如鐵,敲擊之,其聲如鍾,清脆悅耳,稀世罕見。

想看到舍利的生成過程,就請先看這段錄像
ftp://www2.fofilm.org/wsj/zrfljswsj.rm
下載觀看,如果覺得前面太羅嗦,請從第32分鍾開始播放.這位修了5年的女居士往生極樂,焚化屍體後竟然不可思議的得到了一尊舍利佛像和蓮花座還有及其大量的舍利花,佛陀慈悲,讓大家有機緣親證虛實。這也是佛法殊勝的地方,無數法門,可以因緣說法,即使目不識丁的人也可以一心只念"阿彌陀佛"帶業往生,永脫輪回。阿彌陀佛。

http://www.fofilm.org/wsj/miaoyin1.rm
如果不相信死後可以往生極樂,可以看看這個錄像。僅僅修行了一年,過程中出現了一連串神奇的經歷,足以讓人信服的往生經歷。如果覺得太長,可以從中間開始看。如果能給父母和家裡的老人觀看,是行大孝道,功德無量。

還有幾個往生的實例錄像。http://www.fofilm.org/wsj.htm
在網上可以輕松搜索到多如牛毛的關於舍利子的記載和報道.

還有更神奇的肉身不腐,根據徵兆,我猜想可能也是一種全身舍利。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Dojo/5132/data-001.htm
"周鳳臣居士肉身記"
無論如何,兩年時間,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擺放在家中卻沒有任何變異,而且自然的琉璃化,現在的科學確實無法解釋。

科學家們的解釋說,這可能是長期食素的結石和礦物質沉積。但是這個猜想是明顯不成立的,因為少量的舍利一般是火化後在骨頭上找到的,而且很多大德圓寂後如此大量的舍利子就說明舍利不可能都是礦物沉積(如第一個錄像的女居士)。患結石症的人很多,結石多為水垢樣,顏色難看,硬度上來說更不可能是舍利子。為何普通人就沒有純凈剔透的舍利,但是得道的人即使只修行一年也會有舍利?

有本書介紹了自古及今許多與舍利子有關的高僧故事、奇聞異跡--《神奇舍利子》木橋居士 著
http://www.lotusworld.org/shelizi/index.htm

最後,誰想看佛指舍利的發掘過程,圖片和其他一些神奇事件可以到這個地址看看
http://www.fosss.org/brgq/roushen/fms.htm
http://www.miaoyin.net/fomenqiguan/fzslfg.htm

⑩ 互聯網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1968年
1968年,當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

title
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

熱點內容
java修飾 發布:2025-01-23 07:45:03 瀏覽:183
oppor9s照片加密 發布:2025-01-23 07:37:57 瀏覽:711
javahtml亂碼 發布:2025-01-23 07:37:56 瀏覽:539
sqlserverc 發布:2025-01-23 07:34:15 瀏覽:699
mysql怎麼用資料庫 發布:2025-01-23 07:21:02 瀏覽:998
怎麼訪問暗網 發布:2025-01-23 07:02:04 瀏覽:665
無線配置代理選什麼 發布:2025-01-23 06:52:54 瀏覽:825
c程序匯編程序 發布:2025-01-23 06:49:42 瀏覽:841
cmd命令與linux命令 發布:2025-01-23 06:40:26 瀏覽:807
linux用戶目錄許可權 發布:2025-01-23 06:37:49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