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ase存儲架構

ase存儲架構

發布時間: 2022-05-20 02:31:57

⑴ sybase的ASE和IQ版本有什麼區別,越詳細越好

ASE是sybase OLTP資料庫,行式存儲
IQ是Sybase OLAP和DSS的資料庫,採用列式存儲,適合數據倉庫、數據集市等分析性應用,不符合並發壓力大的聯機場景。

⑵ AES的ctr模式如何處理

AES的CTR模式只需實現AES塊加密演算法,無需塊解密演算法;塊加密參量不涉及明密文,無需填充演算法,可用作流式加密。此時加解密演算法完全一樣,與明密文相關的步驟都僅僅是異或,明密文並未參與AES塊加密。逆向時如果發現AES演算法特徵,但未對非塊長度整數倍的數據進行填充處理,即可合理猜測CTR模式的出場。 ctr模式里沒有iv和nonce,鏈接裡面的把nonce和counter拼接起來應該是為了說明counter不需要從0開始。這個counter就是aes加密的明文。加密counter的時候不存在模式的問題,是對單個分組長度進行加密。counter的選擇nist有說明。AES的CRT模式需要長時間的鍛煉來熟悉,只有盡快熟悉才能更快分掌握這個技能。勤於練習才能幫到自己。

⑶ mips架構的cpu有哪些

mips架構的cpu有四種:IA-32、IA-64、x86-32、x86-64。

CPU(包括嵌入式CPU),開發軟體,編譯軟體,統統拿來,我們只要進行主板設計和軟體應用就好了。高端點的就是拿來人家的CPU核做個晶元,或者寫寫操作系統的驅動了。

由於主頻跟CPU性能沒有直接聯系。OPTERON 6176SE 是AMD高端伺服器處理器,具有12個物理核心 但是主頻只有2.3GHZ,針對主頻做對比,他的主頻還不如AMD的X2 215(主頻2.7GHZ)。但是實際性能前者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應用范圍:

MIPS32® 和 MIPS64®指令集架構,可以無縫兼容,便於客戶從舊代到新代的移植,同時能夠保護現有軟體的投資。

特定應用擴展(Application Specific Extension,ASE),可提升特定類型應用的性能,其包括:業界標准MIPS32® 和 MIPS64®架構的MIPS® DSP ASE信號處理擴展,能夠提升客戶SoC的媒體性能。

SmartMIPS® ASE,可在智能卡及其它安全數據應用中實現前所未有的安全性。

MIPS16e™ 代碼壓縮 ASE,能減少多達40%的存儲器使用量。

MIPS-3D® ASE,可在數字娛樂和多媒體產品中實現高性能三維圖像處理的一種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⑷ sybase ase linux 怎麼備份

Sybase Ase 12.5 for Linux全攻略

Sybase Ase 12.5 for Linux全攻略

一、創建資料庫
但是在開始之前,很有必要定義用戶資料庫所需要的存儲區域,而不要在伺服器默認的主設備(master)上創建用戶資料庫.

創建資料庫設備:通過sybase安裝過程創建了master和sybsystemprocs,所有其他的資料庫設備則是通過 disk init 命令來創建。我們必須保證sybase的用戶對欲創建的設備的目錄具有讀寫許可權,否則就無法創建成功。先以sybase用戶登陸linux系統(資料庫是以sybase用戶安裝的,關於安裝和初試配置,請參照「Redflag Server 4搭建sybase」一文),進入sybase用戶的主目錄 /opt/sybase,創建目錄userdata;啟動資料庫服務,用sybase的isql連接資料庫,然後執行disk init 來完成此項操作。
[sybase@sybase sybase]$ cd ASE-12_5/install
[sybase@sybase install]$ ./startserver //啟動sybase伺服器
[sybase@sybase sybase]$ cd
[sybase@sybase sybase]$ mkdir userdata //創建目錄用於存放用戶資料庫
[sybase@sybase sybase]$ cd /OCS-12_5/bin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連接資料庫伺服器,我的數據//庫伺服器名稱為SYBASE,sa
//密碼為空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下面是回顯
保密字:
Msg 2401, Level 11, State 2:
Server 'SYBASE':
Character set conversion is not available between client character set 'gb18030'
and server character set 'iso_1'.
No conversions will be done.
Msg 4017, Level 16, State 1:
Server 'SYBASE':
Neither language name in login record 'chinese' nor language name in syslogins
'' is an official language name on this SQL Server. Using server-wide
default 'us_english' instead. //回顯到此,進入客戶操作模式
1> disk init //如果輸錯了,按「Ctrl」+」back space」刪除
2> name=userdev, //命名最好便於識別為佳
3> physname=」/opt/sybase/userdata/userdev.dat」, //要用絕對路徑
4> size=」500M」
5> go
1> disk init //給日誌文件分配設備
2> name=logdev,
3> physname=」/opt/sybase/userdata/logdev.dat」,
4> size=」50M」
5> go

更改默認設備:如本文開頭部分所言,為了防止用戶資料庫被分配到資料庫系統主設備master上,應該在安裝完資料庫後修改默認設備—安裝完sybase ASE後,master是唯一的默認設備。Sybase建議,master設備只應該提供給系統資料庫而不是用戶資料庫。因此,對於用戶資料庫,我們應當單獨創建設備,並且把用戶設備設置成默認狀態。上一步我們已經創建了用戶設備「userdev」和「logdev」.其過程如下:
1> sp_diskdefault 『master』, 『defaultoff』 //取消master的默認設備資格
2> go
1> sp_diskdefault 『userdev』, 『defaulton』 //設定uerdev為默認設備
2> go
1> sp_diskdefault 『logdev』, 『defaulton』 //設定logdev為默認設備
2> go
在後面創建用戶資料庫的過程中,如果不指定資料庫設備,則該用戶資料庫理所當然地創建在默認設備。

創建資料庫:本資料庫創建在設備 userdev上,而在分開的設備(logdev)上創建資料庫日誌。
1> create database mydatabase //創建一個名為mydatabase的資料庫
2> on userdev = 「50M」 //資料庫的存儲空間為50M,資料庫設備
//是userdev,而不是master
3> log on logdev=」10M」 //日誌文件的存儲空間為10M4> go
也可以用命令 create database mydatabase 來創建用戶資料庫mydatabase,這個資料庫也會默認的創建在設備userdev上,日誌文件也創建在userdev,但不幸的的是,用戶創建的這個資料庫將只有2M的容量,恐怕這不是創建者所期望的。因此,不管是Sybase還是我本人,都強烈建議使用上表的過程創建用戶資料庫,以便於這個資料庫可以滿足真實的應用場景。創建完資料庫後,我們很想知道創建的這個資料庫到底是怎麼一個狀況?通過系統存儲過程-sp_helpdb來獲得資料庫的各種信息。下面是我的某個sybase伺服器的範例:
1> sp_helpdb
2> go
name db_size owner dbid
created
status
------------------------ ------------- ------------------------ ------
------------------
------------------------------------------------------------------------------------------------------
master 12.0 MB sa 1
Jun 28, 2005
mixed log and data
model 4.0 MB sa 3
Jun 28, 2005
mixed log and data
myfirstdatabase 110.0 MB sa 4
Jul 08, 2005
no options set
secdatadb 98.0 MB sa 5
Jul 08, 2005
no options set
sybsystemdb 4.0 MB sa 31513
Jun 28, 2005
mixed log and data
sybsystemprocs 120.0 MB sa 31514
Jun 28, 2005
trunc log on chkpt, mixed log and data
tempdb 4.0 MB sa 2
Aug 13, 2005
select into/bulk/pllsort, trunc log on chkpt, mixed log and data

(1 row affected)
(return status = 0)
1>
在創建用戶資料庫時,應該預留足夠大的空間,以便能夠保留將來輸入的所有數據。但是也不要把資料庫定義得太大,以免在將來恢復數據時產生麻煩。究竟需要定義多大的空間才算合適,這需要資料庫管理員多次試驗才可以決定的。一個經驗是-低估一個資料庫的大小比高估要好,如果資料庫空間太小了,可以很容易的擴充資料庫的空間,如果空間過大,則非常麻煩。這里,我們來修改一下前面創建的資料庫的空間大小,過程如下:
1> alter database mydatabase
2> on userdev=」1024M」 //由50M變成1G
3> log on logdev=」50M」 //由10M變成50M4> go

goodcjh2005 2005-12-21 02:50

繼續

二、資料庫的管理
設置資料庫管理員密碼:在安裝完sybase ASE資料庫後,資料庫管理員的默認管理員密碼為空,基於安全考慮,必須為資料庫管理員賬號設置密碼。先以賬號sybase登錄系統,然後啟動Sybase資料庫,用isql連接資料庫伺服器(操作過程如前面「創建資料庫設備」一節),接著執行下面的操作:
1> sp_password null , dr5623H //設置新密碼為「dr5623H」2> go
在退出資料庫,下一次客戶端連接資料庫時,提示用戶輸入密碼。

用戶和授權:sybase ASE伺服器提供一種嚴密的體系來保障數據的安全,並且使數據的保護級別達到非常精細的程度。在通常情況下,資料庫伺服器不是只給一個用戶sa來使用,為了讓資料庫滿足實際需求,需要在 sybase 資料庫里添加賬號/用戶,為添加的用戶分配適合的許可權。這個操作分以下幾步進行:
1、 添加資料庫系統的注冊賬號。執行存儲過程sp_addlogin來完成資料庫注冊賬號的添加,如 exec sp_addlogin sery , d7#W6g , mydatabase 表示添加一個注冊賬號sery,密碼是「d7#W6g」,登錄到默認資料庫為「mydatabase」。這個操作執行完畢後,將在master資料庫的syslogins表中增加一行紀錄。添加資料庫系統注冊賬號屬於伺服器級的安全,換句話說就是這個賬號只能連接資料庫伺服器,但沒有訪問用戶資料庫的權力。
2、 添加資料庫用戶。執行存儲過程sp_adser將用戶直接添加到資料庫,添加資料庫用戶屬於資料庫級的安全,這時才可以以用戶的身份訪問用戶資料庫。這個操作執行完畢後,將在允許訪問的資料庫的sysusers表中添加紀錄。
3、 授權。能夠訪問資料庫但並不意味可以訪問其中的數據,有時需要具備單個資料庫對象的相應許可,才可以選取、更改資料庫所屬表中的數據信息或執行一個存儲過程。這是屬於對象訪問級的安全。授權的格式為: grant <許可權列表> on <表名> to <角色/用戶>。這個操作執行完畢後,會向sysprotects表中添加紀錄。
接著,我們通過下面的事例來總結這3個步驟:
[sybase@sybase sybase]$ cd ASE-12_5/install
[sybase@sybase install]$ ./startserver //啟動sybase伺服器
[sybase@sybase sybase]$ cd /OCS-12_5/bin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P dr5623H
1> sp_addlogin sery , d7#W6g , mydatabase
2> go
1> use mydatabase
2> go
1> sp_adser sery
2> go
1> grant select ,insert, update on custom to sery
2> go
1> shutdown2> go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ery –S SYBASE –P d7#W6g //以用戶sery登錄數
//據庫mydatabase
1>
為了便於維護和管理資料庫,最好讓注冊名和資料庫用戶名使用相同的名稱。另外,注冊用戶的刪除、資料庫用戶的刪除以及授權的刪除都是比較簡單的了,請參照下面的操作:
1> revoke select ,insert, update on custom from sery
2> go
1> sp_dropuser sery
2> go
1> sp_droplogin sery2> go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操作除用戶sery登錄資料庫外,都是在sa下完成的。

三、備份和恢復
災難的發生是不可預料的,作為資料庫管理員,可以通過備份數據來抵禦這些風險。創建備份和還原計劃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是值得的,否則一旦災難發生,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因此定期備份資料庫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也是一個極好的習慣。

備份的策略和類型:一天備份一次資料庫和備份多次事務日誌是個值得推薦的選擇,實際上,很多系統管理員也是這樣執行的。資料庫備份是完全備份,而事務日誌的備份是增量備份,在做一個恢復備份計劃時,將完全備份和增量備份結合起來是十分必要的。

備份:在ASE10以前的版本,備份是由資料庫伺服器直接執行,這會對導致大量的系統資源爭用而引起伺服器處理性能下降。備份伺服器是伺服器上的一個單獨Open server應用程序,該程序可以直接訪問資料庫設備,在資料庫伺服器運行一個備份伺服器 backup server,定會帶來很多額外的好處。所幸的是我們在安裝 sybase ASE 12_5時已經把備份伺服器默認安裝好了,這里只需要啟用它(.以sybase用戶登陸系統,執行命令 #/opt/sybase/ASE-12_5/install/startserver –r RUN_SYBASE_BACKUP啟動sybase備份伺服器)。
備份的過程還是有點繁復,我們還是分步驟來進行吧!
1、創建備份存儲設備。為安全起見,最好把資料庫備份到另外的磁碟,為此,准備一個大的硬碟,分好區後(一個分區)把它掛接到文件系統,再進行創建設備的操作。當然sybase也支持直接使用原始設備。
[sybase@root /]# mkdir –p /sybbackup
[sybase@root /]# chown sybase.sybase /sybbackup
[sybase@root /]# mount /dev/sdc1 /sybbackup //掛接新的硬碟分區到///sybbackup
[sybase@root /]# su sybase
[sybase@sybase sybase]$ cd /sybbackup
[sybase@sybase sybbackup]$ touch bk_mydatabase.dat
[sybase@sybase sybbackup]$ touch bk_log.dat

[sybase@sybase sybase]$ cd ASE-12_5/install
[sybase@sybase install]$ ./startserver //啟動sybase伺服器
[sybase@sybase sybase]$ cd /OCS-12_5/bin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P dr5623H
1>sp_admpdevice 『disk』,『bk_mydatabase』,『/sybbackup/bk_sybbackup.dat』
1> go //創建備份設備bk_mydatabase
1> sp_admpdevice 『disk』 , 『bk_log』 , 『/sybbackup/bk_log.dat』
2> go //日誌文件的存儲位置
2、備份資料庫。使用mp database 命令備份資料庫數據。
1> mp database mydatabase to 『bk_mydatabase』 with init2> go
3、 備份事務日誌。使用命令mp transaction.
1> mp transaction mydatabase to 『bk_log』2> go
如果有多個資料庫,則需要多次執行備份資料庫和備份事務日誌操作。備份完成後,非常有必要對備份數據進行驗證,如果不這樣做將可能發生可怕的後果。筆者在此建議把備份文件多做幾份拷貝,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就算某天失火把伺服器和備份燒毀了也可起死回生。

資料庫恢復:可能需要經常備份資料庫和事務日誌,但不必經常進行資料庫恢復操作。只有在資料庫發生意外、資料庫移植、試驗等情況下才需要進行恢復操作。與備份相對應,恢復也可分幾步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在資料庫恢復期間,不要讓用戶連接資料庫。
1、 創建資料庫。與要恢復的資料庫同名,如果是原資料庫損壞,需要先把資料庫刪除,然後再創建同名資料庫。
2、 恢復資料庫。使用命令load database命令來恢復資料庫。
1> load database mydatabase from 『bk_mydatabase』2> go
3、 恢復事務日誌。使用命令load transaction命令來恢復事務日誌。
1> load transaction mydatabase from 『bk_log』
2> go
4、 聯機資料庫。事務日誌裝載完畢之後,才可以使資料庫成為聯機狀態。
1> online database mydatabase2> go

⑸ 資料庫 名詞解釋

資料庫的概念:

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它產生於距今六十多年前,隨著信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

數據管理不再僅僅是存儲和管理數據,而轉變成用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管理的方式。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從最簡單的存儲有各種數據的表格到能夠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都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信息化社會,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前提條件。資料庫技術是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各類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

資料庫的定義:

定義1: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建立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上的倉庫。

簡單來說是本身可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存儲電子文件的處所,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的「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

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常常要把本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職工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工資、簡歷等)存放在表中,這張表就可以看成是一個資料庫。有了這個"數據倉庫"我們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某職工的基本情況,也可以查詢工資在某個范圍內的職工人數等等。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計算機上自動進行,那我們的人事管理就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此外,在財務管理、倉庫管理、生產管理中也需要建立眾多的這種"資料庫",使其可以利用計算機實現財務、倉庫、生產的自動化管理。

定義2:

嚴格來說,資料庫是長期儲存在計算機內、有組織的、可共享的數據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指的是以一定的數據模型組織、描述和儲存在一起、具有盡可能小的冗餘度、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的特點並可在一定范圍內為多個用戶共享。

這種數據集合具有如下特點:盡可能不重復,以最優方式為某個特定組織的多種應用服務,其數據結構獨立於使用它的應用程序,對數據的增、刪、改、查由統一軟體進行管理和控制。從發展的歷史看,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高級階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統發展起來的。[1] [2]

資料庫的處理系統:

資料庫是一個單位或是一個應用領域的通用數據處理系統,它存儲的是屬於企業和事業部門、團體和個人的有關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是從全局觀點出發建立的,按一定的數據模型進行組織、描述和存儲。其結構基於數據間的自然聯系,從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徑,且數據不再針對某一應用,而是面向全組織,具有整體的結構化特徵。

資料庫中的數據是為眾多用戶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經擺脫了具體程序的限制和制約。不同的用戶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資料庫中的數據;多個用戶可以同時共享資料庫中的數據資源,即不同的用戶可以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同一個數據。數據共享性不僅滿足了各用戶對信息內容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各用戶之間信息通信的要求。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

資料庫的基本結構分三個層次,反映了觀察資料庫的三種不同角度。

以內模式為框架所組成的資料庫叫做物理資料庫;以概念模式為框架所組成的數據叫概念資料庫;以外模式為框架所組成的資料庫叫用戶資料庫。

⑴ 物理數據層。

它是資料庫的最內層,是物理存貯設備上實際存儲的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原始數據,是用戶加工的對象,由內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處理的位串、字元和字組成。

⑵ 概念數據層。

它是資料庫的中間一層,是資料庫的整體邏輯表示。指出了每個數據的邏輯定義及數據間的邏輯聯系,是存貯記錄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資料庫所有對象的邏輯關系,而不是它們的物理情況,是資料庫管理員概念下的資料庫。

⑶ 用戶數據層。

它是用戶所看到和使用的資料庫,表示了一個或一些特定用戶使用的數據集合,即邏輯記錄的集合。

資料庫不同層次之間的聯系是通過映射進行轉換的。

資料庫的主要特點:

⑴ 實現數據共享

數據共享包含所有用戶可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包括用戶可以用各種方式通過介面使用資料庫,並提供數據共享。

⑵ 減少數據的冗餘度

同文件系統相比,由於資料庫實現了數據共享,從而避免了用戶各自建立應用文件。減少了大量重復數據,減少了數據冗餘,維護了數據的一致性。

⑶ 數據的獨立性

數據的獨立性包括邏輯獨立性(資料庫中資料庫的邏輯結構和應用程序相互獨立)和物理獨立性(數據物理結構的變化不影響數據的邏輯結構)。

⑷ 數據實現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數據處於一種分散的狀態,不同的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處理中其文件之間毫無關系。利用資料庫可對數據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並通過數據模型表示各種數據的組織以及數據間的聯系。

⑸數據一致性和可維護性,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數據丟失、錯誤更新和越權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證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並發控制:使在同一時間周期內,允許對數據實現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戶之間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⑹ 故障恢復

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時發現故障和修復故障,從而防止數據被破壞。資料庫系統能盡快恢復資料庫系統運行時出現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邏輯上的錯誤。比如對系統的誤操作造成的數據錯誤等。

資料庫的數據種類:

資料庫通常分為層次式資料庫、網路式資料庫和關系式資料庫三種。而不同的資料庫是按不同的數據結構來聯系和組織的。

1.數據結構模型

⑴數據結構

所謂數據結構是指數據的組織形式或數據之間的聯系。

如果用D表示數據,用R表示數據對象之間存在的關系集合,則將DS=(D,R)稱為數據結構。

例如,設有一個電話號碼簿,它記錄了n個人的名字和相應的電話號碼。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電話號碼,將人名和號碼按字典順序排列,並在名字的後面跟隨著對應的電話號碼。這樣,若要查找某人的電話號碼(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是Y),那麼只須查找以Y開頭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該例中,數據的集合D就是人名和電話號碼,它們之間的聯系R就是按字典順序的排列,其相應的數據結構就是DS=(D,R),即一個數組。

⑵數據結構類型

數據結構又分為數據的邏輯結構和數據的物理結構。

數據的邏輯結構是從邏輯的角度(即數據間的聯系和組織方式)來觀察數據,分析數據,與數據的存儲位置無關;數據的物理結構是指數據在計算機中存放的結構,即數據的邏輯結構在計算機中的實現形式,所以物理結構也被稱為存儲結構。

這里只研究數據的邏輯結構,並將反映和實現數據聯系的方法稱為數據模型。

比較流行的數據模型有三種,即按圖論理論建立的層次結構模型和網狀結構模型以及按關系理論建立的關系結構模型。

2.層次、網狀和關系資料庫系統

⑴層次結構模型

層次結構模型實質上是一種有根結點的定向有序樹(在數學中"樹"被定義為一個無回的連通圖)。下圖是一個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圖。這個組織結構圖像一棵樹,校部就是樹根(稱為根結點),各系、專業、教師、學生等為枝點(稱為結點),樹根與枝點之間的聯系稱為邊,樹根與邊之比為1:N,即樹根只有一個,樹枝有N個。

按照層次模型建立的資料庫系統稱為層次模型資料庫系統。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其典型代表。

⑵網狀結構模型

按照網狀數據結構建立的資料庫系統稱為網狀資料庫系統,其典型代表是DBTG(Database Task Group)。用數學方法可將網狀數據結構轉化為層次數據結構。

⑶ 關系結構模型

關系式數據結構把一些復雜的數據結構歸結為簡單的二元關系(即二維表格形式)。例如某單位的職工關系就是一個二元關系。

由關系數據結構組成的資料庫系統被稱為關系資料庫系統。

在關系資料庫中,對數據的操作幾乎全部建立在一個或多個關系表格上,通過對這些關系表格的分類、合並、連接或選取等運算來實現數據的管理。

dBASEⅡ就是這類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典型代表。對於一個實際的應用問題(如人事管理問題),有時需要多個關系才能實現。用dBASEⅡ建立起來的一個關系稱為一個資料庫(或稱資料庫文件),而把對應多個關系建立起來的多個資料庫稱為資料庫系統。dBASEⅡ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建立命令文件來實現對資料庫的使用和管理,對於一個資料庫系統相應的命令序列文件,稱為該資料庫的應用系統。

因此,可以概括地說,一個關系稱為一個資料庫,若干個資料庫可以構成一個資料庫系統。資料庫系統可以派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輔助文件和建立它的應用系統。

資料庫的發展簡史:

1 資料庫的技術發展

使用計算機後,隨著數據處理量的增長,產生了數據管理技術。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硬體(主要是外部存儲器)系統軟體及計算機應用的范圍有著密切的聯系。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階段和高級資料庫技術階段 。

2 數據管理的誕生

資料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時的數據管理非常簡單。通過大量的分類、比較和表格繪制的機器運行數百萬穿孔卡片來進行數據的處理,其運行結果在紙上列印出來或者製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數據管理就是對所有這些穿孔卡片進行物理的儲存和處理。然而,1950 年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種叫做Univac I 的計算機推出了一種一秒鍾可以輸入數百條記錄的磁帶驅動器,從而引發了數據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產出第一個磁碟驅動器—— the Model 305 RAMAC。此驅動器有50 個碟片,每個碟片直徑是2 英尺,可以儲存5MB的數據。使用磁碟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機存取數據,而穿孔卡片和磁帶只能順序存取數據。

1951: Univac系統使用磁帶和穿孔卡片作為數據存儲。

資料庫系統的萌芽出現於二十世紀60 年代。當時計算機開始廣泛地應用於數據管理,對數據的共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的文件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能夠統一管理和共享數據的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應運而生。數據模型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和基礎,各種DBMS軟體都是基於某種數據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數據模型的特點將傳統資料庫系統分成網狀資料庫、層次資料庫和關系資料庫三類。

最早出現的網狀DBMS,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1年開發的IDS(Integrated Data Store)。1964年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Co.)的Charles Bachman 成功地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網狀DBMS也即第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集成數據存儲(Integrated Data Store IDS),奠定了網狀資料庫的基礎,並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發行和應用。IDS 具有數據模式和日誌的特徵,但它只能在GE主機上運行,並且資料庫只有一個文件,資料庫所有的表必須通過手工編碼生成。之後,通用電氣公司一個客戶——BF Goodrich Chemical 公司最終不得不重寫了整個系統,並將重寫後的系統命名為集成數據管理系統(IDMS)。

網狀資料庫模型對於層次和非層次結構的事物都能比較自然的模擬,在關系資料庫出現之前網狀DBMS要比層次DBMS用得普遍。在資料庫發展史上,網狀資料庫佔有重要地位。

層次型DBMS是緊隨網路型資料庫而出現的,最著名最典型的層次資料庫系統是IBM 公司在1968 年開發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一種適合其主機的層次資料庫。這是IBM公司研製的最早的大型資料庫系統程序產品。從60年代末產生起,如今已經發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數據共享、消息隊列共享等先進特性的支持。這個具有30年歷史的資料庫產品在如今的WWW應用連接、商務智能應用中扮演著新的角色。

1973年Cullinane公司(也就是後來的Cullinet軟體公司),開始出售Goodrich公司的IDMS改進版本,並且逐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公司。

資料庫的關系由來:

網狀資料庫和層次資料庫已經很好地解決了數據的集中和共享問題,但是在數據獨立性和抽象級別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戶在對這兩種資料庫進行存取時,仍然需要明確數據的存儲結構,指出存取路徑。而後來出現的關系資料庫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1970年,IBM的研究員E.F.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發表了一篇名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關系模型的理論基礎。盡管之前在1968年Childs已經提出了面向集合的模型,然而這篇論文被普遍認為是資料庫系統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Codd的心願是為資料庫建立一個優美的數據模型。後來Codd又陸續發表多篇文章,論述了範式理論和衡量關系系統的12條標准,用數學理論奠定了關系資料庫的基礎。關系模型有嚴格的數學基礎,抽象級別比較高,而且簡單清晰,便於理解和使用。但是當時也有人認為關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數據模型,用來實現DBMS是不現實的,尤其擔心關系資料庫的性能難以接受,更有人視其為當時正在進行中的網狀資料庫規范化工作的嚴重威脅。為了促進對問題的理解,1974年ACM牽頭組織了一次研討會,會上開展了一場分別以Codd和Bachman為首的支持和反對關系資料庫兩派之間的辯論。這次著名的辯論推動了關系資料庫的發展,使其最終成為現代資料庫產品的主流。

1969年Edgar F.「Ted」 Codd發明了關系資料庫。

1970年關系模型建立之後,IBM公司在San Jose實驗室增加了更多的研究人員研究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就是著名的System R。其目標是論證一個全功能關系DBMS的可行性。該項目結束於1979年,完成了第一個實現SQL的 DBMS。然而IBM對IMS的承諾阻止了System R的投產,一直到1980年System R才作為一個產品正式推向市場。IBM產品化步伐緩慢的三個原因:IBM重視信譽,重視質量,盡量減少故障;IBM是個大公司,官僚體系龐大,IBM內部已經有層次資料庫產品,相關人員不積極,甚至反對。

然而同時,1973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Stonebraker和Eugene Wong利用System R已發布的信息開始開發自己的關系資料庫系統Ingres。他們開發的Ingres項目最後由Oracle公司、Ingres公司以及矽谷的其他廠商所商品化。後來,System R和Ingres系統雙雙獲得ACM的1988年「軟體系統獎」。

1976年霍尼韋爾公司(Honeywell)開發了第一個商用關系資料庫系統——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關系型資料庫系統以關系代數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實際應用,技術越來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產品有Oracle、IBM公司的 DB2、微軟公司的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 D等等。

資料庫的發展階段:

資料庫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系統階段、高級資料庫階段。

人工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前,計算機的軟硬體均不完善。硬體存儲設備只有磁帶、卡片和紙帶,軟體方面還沒有操作系統,當時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這個階段由於還沒有軟體系統對數據進行管理,程序員在程序中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還要設計其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存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當數據的物理組織或存儲設備改變時,用戶程序就必須重新編制。由於數據的組織面向應用,不同的計算程序之間不能共享數據,使得不同的應用之間存在大量的重復數據,很難維護應用程序之間數據的一致性。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1)計算機中沒有支持數據管理的軟體,計算機系統不提供對用戶數據的管理功能,應用程序只包含自己要用到的全部數據。用戶編製程序,必須全面考慮好相關的數據,包括數據的定義、存儲結構以即存取方法等。程序和數據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數據脫離了程序極具無任何存在的價值,數據無獨立性。

(2)數據不能共享。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數據,這些數據對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組數據,這些數據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入這組數據,哪個部分都不能省略。基於這種數據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導致程序與程序之間存在大量的重復數據,浪費存儲空間。

(3)不能單獨保存數據。在程序中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數據與程序不獨立。基於數據與程序是一個整體,數據只為本程序所使用,數據只有與相應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價值,否則毫無用處。所以,所有程序的數據不單獨保存。數據處理的方式是批處理。

文件系統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計算機中有了專門管理資料庫的軟體——操作系統(文件管理)。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於計算機大容量直接存儲設備如硬碟、磁鼓的出現,

推動了軟體技術的發展,軟體的領域出現了操作系統和高級軟體,操作系統中的文件系統是專門管理外存的數據管理軟體,操作系統為用戶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操作系統的出現標志著數據管理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文件系統階段,數據以文件為單位存儲在外存,且由操作系統統一管理,文件是操作系統管理的重要資源。

文件系統階段的數據管理具有一下幾個特點:

優點

(1)數據以「文件」形式可長期保存在外部存儲器的磁碟上。由於計算機的應用轉向信息管理,因此對文件要進行大量的查詢、修改和插入等操作。

(2)數據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有了區別,程序和數據分離,使數據與程序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但比較簡單。數據的邏輯結構是指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數據結構形式。數據的物理結構是指數據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上的實際存儲結構。程度與數據之間具有「設備獨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與數據打交道,不必關心數據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提供存取方法(讀/寫)。

(3)文件組織已多樣化。有索引文件、鏈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間相互獨立、缺乏聯系。數據之間的聯系需要通過程序去構造。

(4)數據不再屬於某個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復使用,即數據面向應用。但是文件結構的設計仍是基於特定的用途,程序基於特定的物理結構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度與數據結構之間的依賴關系並未根本改變。

(5)用戶的程序與數據可分別存放在外存儲器上,各個應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組數據,實現了以文件為單位的數據共享文件系統。

(6)對數據的操作以記錄為單位。這是由於文件中只存儲數據,不存儲文件記錄的結構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詢、插入、刪除、修改等操作,都要用程序來實現。

(7)數據處理方式有批處理,也有聯機實時處理。

缺點

文件系統對計算機數據管理能力的提高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數據管理規模的擴大,數據量急劇增加,文價系統顯露出一些缺陷,問題表現在:

(1)數據文件是為了滿足特定業務領域某一部門的專門需要而設計,數據和程序相互依賴,數據缺乏足夠的獨立性。

(2)數據沒有集中管理的機制,其安全性和完整性無法保障,數據維護業務仍然由應用程序來承擔;

(3)數據的組織仍然是面向程序,數據與程序的依賴性強,數據的邏輯結構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擴充,數據邏輯結構的每一點微小改變都會影響到應用程序;而且文件之間的缺乏聯系,因而它們不能反映現實世界中事物之間的聯系,加上操作系統不負責維護文件之間的聯系,信息造成每個應用程序都有相對應的文件。如果文件之間有內容上的聯系,那也只能由應用程序去處理,有可能同樣的數據在多個文件中重復儲存。這兩者造成了大量的數據冗餘。

(4)對現有數據文件不易擴充,不易移植,難以通過增、刪數據項來適應新的應用要求。

資料庫系統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計算機在數據管理領域的普遍應用,人們對數據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業或部門,以數據為中心組織數據,減少數據的冗餘,提供更高的數據共享能力,同時要求程序和數據具有較高的獨立性,當數據的邏輯結構改變時,不涉及數據的物理結構,也不影響應用程序,以降低應用程序研製與維護的費用。資料庫技術正是在這樣一個應用需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概括起來,資料庫系統階段的數據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採用數據模型表示復雜的數據結構。數據模型不僅描述數據本身的特徵,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通過所有存取路徑。通過所有存儲路徑表示自然的數據聯系是資料庫與傳統文件的根本區別。這樣,數據不再面向特定的某個或多個應用,而是面對整個應用系統。如面向企業或部門,以數據為中心組織數據,形成綜合性的資料庫,為各應用共享。

(2)由於面對整個應用系統使得,數據冗餘小,易修改、易擴充,實現了數據貢獻。不同的應用程序根據處理要求,從資料庫中獲取需要的數據,這樣就減少了數據的重復存儲,也便於增加新的數據結構,便於維護數據的一致性。

(3)對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並發控制。

(4)程序和數據有較高的獨立性。數據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之間的差別可以很大,用戶以簡單的邏輯結構操作數據而無須考慮數據的物理結構。

(5)具有良好的用戶介面,用戶可方便地開發和使用資料庫。

從文件系統發展到資料庫系統,這在信息領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文件系統階段,人們在信息處理中關注的中心問題是系統功能的設計,因此程序設計佔主導地位;而在資料庫方式下,數據開始占據了中心位置,數據的結構設計成為信息系統首先關心的問題,而應用程序則以既定的數據結構為基礎進行設計。

資料庫發展趨勢:

隨著信息管理內容的不斷擴展,出現了豐富多樣的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半結構化模型等),新技術也層出不窮(數據流,Web數據管理,數據挖掘等)。每隔幾年,國際上一些資深的資料庫專家就會聚集一堂,探討資料庫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未來需要關注的新技術焦點。過去已有的幾個類似報告包括:1989年Future Directions inDBMS Research-The Laguna BeachParticipants ;1990年DatabaseSystems : Achiev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1991年W.H. Inmon 發表的《構建數據倉庫》;1995年Database。

常見資料庫廠商:

1. SQL Server

只能在windows上運行,沒有絲毫的開放性,操作系統的系統的穩定對資料庫是十分重要的。Windows9X系列產品是偏重於桌面應用,NT server只適合中小型企業。而且windows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伸縮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不象unix那樣久經考驗,尤其是在處理大資料庫。

2. Oracl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運行(包括 windows)。完全支持所有的工業標准。採用完全開放策略。可以使客戶選擇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對開發商全力支持。

3. Sybase AS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運行(包括 windows)。 但由於早期Sybase與OS集成度不高,因此VERSION11.9.2以下版本需要較多OS和DB級補丁。在多平台的混合環境中,會有一定問題。

4. DB2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運行(包括windows)。最適於海量數據。DB2在企業級的應用最為廣泛,在全球的500家最大的企業中,幾乎85%以上用DB2資料庫伺服器,而國內到97年約佔5%。

⑹ AI色板庫文件(.ase)如何轉換成PS色板庫文件(.aco)

1、在桌面上雙擊Photoshop的快捷圖標,打開Photoshop這款軟體,進入Photoshop的操作界面,

⑺ 資料庫有哪些類型,EXCEL資料庫屬於哪種類型

資料庫發展30年
一、網狀資料庫

最早出現的是網狀DBMS。網狀模型中以記錄為數據的存儲單位。記錄包含若干數據項。網狀資料庫的數據項可以是多值的和復合的數據。每個記錄有一個惟一地標識它的內部標識符,稱為碼(DatabaseKey,DBK),它在一個記錄存入資料庫時由DBMS自動賦予。DBK可以看作記錄的邏輯地址,可作記錄的替身,或用於尋找記錄。網狀資料庫是導航式(Navigation)資料庫,用戶在操作資料庫時不但說明要做什麼,還要說明怎麼做。例如在查找語句中不但要說明查找的對象,而且要規定存取路徑。

世界上第一個網狀資料庫管理系統也是第一個DBMS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4年開發成功的IDS(IntegratedDataStore)。IDS奠定了網狀資料庫的基礎,並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發行和應用。1971年,美國CODASYL(,數據系統委員會)中的DBTG(DataBaseTaskGroup,資料庫任務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DBTG報告,對網狀數據模型和語言進行了定義,並在1978年和1981年又做了修改和補充。因此網狀數據模型又稱為CODASYL模型或DBTG模型。1984年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提出了一個網狀定義語言(NetworkDefinitionLanguage,NDL)的推薦標准。在70年代,曾經出現過大量的網狀資料庫的DBMS產品。比較著名的有Cullinet軟體公司的IDMS,Honeywell公司的IDSII,Univac公司(後來並入Unisys公司)的DMS1100,HP公司的IMAGE等。網狀資料庫模型對於層次和非層次結構的事物都能比較自然的模擬,在關系資料庫出現之前網狀DBMS要比層次DBMS用得普遍。在資料庫發展史上,網狀資料庫佔有重要地位。

二、層次資料庫

層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是緊隨網路型資料庫而出現的。現實世界中很多事物是按層次組織起來的。層次數據模型的提出,首先是為了模擬這種按層次組織起來的事物。層次資料庫也是按記錄來存取數據的。層次數據模型中最基本的數據關系是基本層次關系,它代表兩個記錄型之間一對多的關系,也叫做雙親子女關系(PCR)。資料庫中有且僅有一個記錄型無雙親,稱為根節點。其他記錄型有且僅有一個雙親。在層次模型中從一個節點到其雙親的映射是惟一的,所以對每一個記錄型(除根節點外)只需要指出它的雙親,就可以表示出層次模型的整體結構。層次模型是樹狀的。

最著名最典型的層次資料庫系統是IBM公司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這是IBM公司研製的最早的大型資料庫系統程序產品。從60年代末產生起,如今已經發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數據共享、消息隊列共享等先進特性的支持。這個具有30年歷史的資料庫產品在如今的WWW應用連接、商務智能應用中扮演著新的角色。

三、關系資料庫

關系模型的建立

網狀資料庫和層次資料庫已經很好地解決了數據的集中和共享問題,但是在數據獨立性和抽象級別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戶在對這兩種資料庫進行存取時,仍然需要明確數據的存儲結構,指出存取路徑。而後來出現的關系資料庫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關系資料庫理論出現於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1970年,IBM的研究員E.F.Codd博士發表《大型共享數據銀行的關系模型》一文提出了關系模型的概念。後來Codd又陸續發表多篇文章,奠定了關系資料庫的基礎。關系模型有嚴格的數學基礎,抽象級別比較高,而且簡單清晰,便於理解和使用。但是當時也有人認為關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數據模型,用來實現DBMS是不現實的,尤其擔心關系資料庫的性能難以接受,更有人視其為當時正在進行中的網狀資料庫規范化工作的嚴重威脅。為了促進對問題的理解,1974年ACM牽頭組織了一次研討會,會上開展了一場分別以Codd和Bachman為首的支持和反對關系資料庫兩派之間的辯論。這次著名的辯論推動了關系資料庫的發展,使其最終成為現代資料庫產品的主流。

關系數據模型提供了關系操作的特點和功能要求,但不對DBMS的語言給出具體的語法要求。對關系資料庫的操作是高度非過程化的,用戶不需要指出特殊的存取路徑,路徑的選擇由DBMS的優化機制來完成。Codd在70年代初期的論文論述了範式理論和衡量關系系統的12條標准,用數學理論奠定了關系資料庫的基礎。Codd博士也以其對關系資料庫的卓越貢獻獲得了1983年ACM圖靈獎。

關系數據模型是以集合論中的關系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關系模型中無論是實體還是實體間的聯系均由單一的結構類型--關系來表示。在實際的關系資料庫中的關系也稱表。一個關系資料庫就是由若干個表組成。

SQL語言的產生和發展

1974年,IBM的Ray Boyce和Don Chamberlin將Codd關系資料庫的12條准則的數學定義以簡單的關鍵字語法表現出來,里程碑式地提出了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語言。SQL語言的功能包括查詢、操縱、定義和控制,是一個綜合的、通用的關系資料庫語言,同時又是一種高度非過程化的語言,只要求用戶指出做什麼而不需要指出怎麼做。SQL集成實現了資料庫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自產生之日起,SQL語言便成了檢驗關系資料庫的試金石,而SQL語言標準的每一次變更都指導著關系資料庫產品的發展方向。

在SQL語言取得進展的同時,IBM研究中心於1973年開始著手SystemR項目。其目標是論證一個全功能關系DBMS的可行性。該項目結束於1979年,完成了第一個實現SQL的DBMS。1986年,ANSI把SQL作為關系資料庫語言的美國標准,同年公布了標准SQL文本。目前SQL標准有3個版本。基本SQL定義是ANSIX3135-89,"Database Language - SQL with Integrity Enhancement"[ANS89],一般叫做SQL-89。SQL-89定義了模式定義、數據操作和事務處理。SQL-89和隨後的ANSIX3168-1989,"DatabaseLanguage-EmbeddedSQL"構成了第一代SQL標准。ANSIX3135-1992[ANS92]描述了一種增強功能的SQL,現在叫做SQL-92標准。SQL-92包括模式操作,動態創建和SQL語句動態執行、網路環境支持等增強特性。在完成SQL-92標准後,ANSI和ISO即開始合作開發SQL3標准。SQL3的主要特點在於抽象數據類型的支持,為新一代對象關系資料庫提供了標准。

第二部分 主流關系資料庫軟體介紹
Codd的關系資料庫理論把關系系統分為表式系統、(最小)關系系統、關繫上完備的系統、全關系系統4個級別。目前尚沒有一個資料庫系統是完全關系系統。真正稱做關系系統的應該至少是關繫上完備的系統。現代的主流關系資料庫產品都是關繫上完備的。

一、IBM的DB2 / DB2 universal database

作為關系資料庫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航人,IBM於1980年開始提供集成的資料庫伺服器--System/38,隨後是SQL/DSforVSE和VM,其初始版本與SystemR研究原型密切相關。DB2forMVSV1在1983年推出。該版本的目標是提供這一新方案所承諾的簡單性,數據不相關性和用戶生產率。DB2以後的版本的重點是改進其性能、可靠性和容量,以滿足廣泛的關鍵業務的行業需求。1988年DB2forMVS提供了強大的在線事務處理(OLTP)支持,1989年和1993年分別以遠程工作單元和分布式工作單元實現了分布式資料庫支持。最近推出的DB2UniversalDatabase6.1則是通用資料庫的典範,是第一個具備網上功能的多媒體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支持包括Linux在內的一系列平台。其主要新功能包括:

1)提供了JavaStoredProcereBuilder支持伺服器端的存儲過程快速開發。
2)支持與目錄伺服器通訊的標准LDAP。
3)增強的轉換及遷移工具。
4)擴展的DB2通用資料庫控制中心,可在更多的平台下採用相同的圖形工具完成管理工作。
5)提高了電子商務性能,提供多種電子商務整合方案。
6)具有強大的XML支持能力。

二、Informix的歷史 / InformixIDS2000

Informix在1980年成立,目的是為Unix等開放操作系統提供專業的關系型資料庫產品。公司的名稱Informix便是取自Information和Unix的結合。

Informix第一個真正支持SQL語言的關系資料庫產品是InformixSE(StandardEngine)。InformixSE的特點是簡單、輕便、適應性強。它的裝機量非常之大,尤其是在當時的微機Unix環境下,成為主要的資料庫產品。它也是第一個被移植到Linux上的商業資料庫產品。

在90年代初,聯機事務處理成為關系資料庫越來越主要的應用,同時,Client/Server結構日漸興起。為了滿足基於Client/Server環境下聯機事務處理的需要,Informix在其資料庫產品中引入了Client/Server的概念,將應用對資料庫的請求與資料庫對請求的處理分割開來,推出了Informix-OnLine,OnLine的一個特點是數據的管理的重大改變,即數據表不再是單個的文件,而是資料庫空間和邏輯設備。邏輯設備不僅可以建立在文件系統之上,還可以是硬碟的分區和裸設備。由此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

1993年,為了克服多進程系統性能的局限性,Informix使用多線程機制重新改寫資料庫核心,次年初,Informix推出了採用被稱為"動態可伸縮結構"(DSA)的InformixDynamicServer。除了應用線程機制以外,Informix在資料庫核心中引入了虛處理器的概念,每個虛處理器就是一個Informix資料庫伺服器進程。在DynamicServer中,多條線程可以在虛處理器緩沖池中並行執行,而每個虛處理機又被實際的多處理機調度執行。更重要的是:為了執行高效性和多功能的調諧,Informix將虛處理器根據不同的處理任務進行了分類。每一類被優化以完成一種特定的功能。

到90年代後期,隨著Internet的興起,電子文檔、圖片、視頻、空間信息、Internet/Web等應用潮水般湧入IT行業,而關系資料庫所管理的數據類型仍停留在數字、字元串、日期等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其處理能力便顯得力不從心了。1992年,著名的資料庫學者、Ingres的創始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Stonebraker教授提出對象關系資料庫模型,從而找到了一條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1995年,Stonebraker及其研發組織的加入了Informix,使之在資料庫發展方向上有了一個新的突破:1996年Informix推出了通用數據選件(Universal Data Option)。這是一個對象關系模型的資料庫伺服器;它與其他廠商中間件的解決方案不同,從關系資料庫伺服器內部的各個環節對資料庫進行面向對象的擴充;將關系資料庫的各種機制抽象化、通用化。UniversalDataOption採用了DynamicServer的所有底層技術,如DSA結構和並行處理,同時允許用戶在資料庫中建立復雜的數據類型及用戶自定義的數據類型,同時可對這些數據類型定義各種操作和運算以實現對象的封裝。在定義操作和運算時可以採用資料庫過程語言、C語言,它們經注冊後成為伺服器的一部分。

1999年,Informix進一步將Universal Data Option進行了優化,為用戶自定義數據類型和操作過程提供了完整的工具環境。同時在傳統事務處理的性能超過了以往的Dynamic Server。新的資料庫核心便被命名為IDS.2000。它的目標定位於下世紀基於Internet的復雜資料庫應用。

事實上,Internet的普及從Web開始。Web應用以簡便和圖文並茂見長。但充斥整個系統的HTML文件又將我們不知不覺地帶回了文件系統的時代。採用資料庫管理Internet信息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復雜信息的管理問題,Internet的出現將"數據"的概念在實際應用中擴大了。為此,自1995年起,Informix便著手進行新一代資料庫系統的設計。作為專業的資料庫廠商,Informix首先針對Internet應用中數據類型的多樣化,採用對象技術對關系資料庫體系進行了擴展。與眾不同之處在於,Informix並非將新的數據類型寫死在資料庫核心中,而是將資料庫系統中各個環節充分地抽象化,使用戶有能力定義和描述自己需要管理的數據類型,將可管理的數據類型擴展到無限,同時適應了未來應用發展的需要。這就是Informix今年新推出的資料庫伺服器--InformixDynamicServer.2000(簡稱IDS.2000)。

在IDS.2000中,Informix的另一重大貢獻在於抽象化資料庫的訪問方法(索引機制和查詢優化)並將其中介面開放。這樣,用戶便可以自己定義對復雜對象的全新的索引機制,並融入整個資料庫伺服器。在IDS.2000中,所有用戶自定義的數據類型、操作、索引機制都將被系統與其內置的類型、操作和索引機制同等對待。IDS.2000將所有資料庫操作納入標准資料庫SQL的范疇,在形式上與傳統關系資料庫完全兼容,但適應了"數據"概念拓展的需求,成為真正的通用資料庫。Informix在IDS.2000之上增加了一系列核心擴展模塊,構成了面向Internet的多功能資料庫伺服器Informix Internet Foundation.2000。

INFORMIX主要產品分為三大部分:
資料庫伺服器(資料庫核心)
應用開發工具
網路資料庫互聯產品

資料庫伺服器有兩種,作用都是提供數據操作和管理:
SE:完全基於UNIX操作系統,主要針對非多媒體的較少用戶數的應用
ONLINE:針對大量用戶的聯機事務處理和多媒體應用環境

應用開發工具是用以開發應用程序必要的環境和工具,主要也有兩個系列:
4GL:INFORMIX傳統的基於字元界面的開發工具,該系列的主要產品有五個,他們是I-SQL、4GL RDS、4GL C COMPILER、4GL ID和ESQL/C;
NewEra:INFORMIX最新提供的具有事件驅動能力、面向對象的基於各種圖形界面的開發工具。
INFORMIX的網路資料庫互聯產品:提供給用戶基於多種工業標準的應用程序介面,通過它可以和其它遵守這些工業標準的資料庫聯接。

三、Sybase的歷史 / Sybase ASE

Sybase公司成立於1984年,公司名稱"Sybase"取自"system"和"database"相結合的含義。Sybase公司的創始人之一Bob Epstein是Ingres大學版(與System/R同時期的關系資料庫模型產品)的主要設計人員。公司的第一個關系資料庫產品是1987年5月推出的SybaseSQLServer1.0。

Sybase首先提出了Client/Server資料庫體系結構的思想,並率先在自己的SybaseSQLServer中實現。在此之前,計算機信息一般都存儲在單一的主機計算機中,最終用戶一般都通過字元終端管理和訪問主機,絕大多數的處理都由主機完成,終端主要完成輸入和簡單的顯示功能。這種主機/終端模式的軟硬體費用相當高,中小型企業一般都無法實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IT業發生了兩件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PC機和區域網絡的迅速普及。PC機比終端的功能要強得多,區域網的速度也比主機終端之間的連接速度快得多,而且與主機系統相比,它們的費用也低得多,與此同時,工作站和小型機也飛速發展,在許多方面可以取代主機的功能,這些為實施Client/Server體系結構提供了硬體的基礎。

在Client/Server體系結構中,伺服器提供數據的存儲和管理等功能,客戶端運行相應的應用,通過網路可獲得伺服器的服務,使用伺服器上的資料庫資源。客戶機和伺服器通過網路連結成為一個互相協作的系統。Client/Server體系結構將原來運行在主機系統上的大型資料庫系統進行適當的劃分,在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在Sybase SQL Server中,將資料庫和應用劃分為以下幾個邏輯功能:用戶介面(User Interface)、表示邏輯(Presentation Logic)、事務邏輯(Transaction Logic)、數據存取(Data Access)。Sybase的設計思想是將事務邏輯和數據存取放在伺服器一側處理,而把用戶介面、表示邏輯放在客戶機上處理。

Client/Server體系結構把硬體和軟體合理的配置和設計,極大地推動了當時聯機企業信息系統的實現。與主機/終端模式相比,Client/Server體系結構可以更好地實現數據服務和應用程序的共享,並且系統容易擴充,更加靈活,簡化了企業信息系統的開發。當信息系統的規模擴大或需求改變時,不必重新設計而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和調整,從而保護了企業在硬體和軟體上的已有的投資。

「Client/Server體系結構"很快成為企業信息建設的主要模式,對資料庫乃至IT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89年,Sybase發布了OpenClient/OpenServer,這一產品為不同的數據源和幾百種工具和應用提供了一致的開放的介面,為實現異構環境下系統的可互操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

1992年11月,Sybase發布了SQLServer10.0和一系列的新產品(在此之前,SQLServer相繼推出了2.0、4.2、4.8、4.9等版本),將SQLServer從一個Client/Server系統推進到支持企業級的計算環境。Sybase將此產品系列叫做System10。它是根據能支持企業級資料庫(運行Sybase和其他廠商的資料庫系統)來設計的。

SybaseSQLServer10.0是System10的核心。與4.9版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特點和功能:修改過的Transact-SQL完全符合ANSI-89SQL標准以及ANSI-92入口級SQL標准,此外還增強了對游標的控制,允許應用程序按行取數據,也允許整個數據雙向滾動。此外,還引入了閥值管理器。1995年,Sybase推出了SybaseSQLServer11.0。除了繼續對聯機事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之外,Sybase在11.0中增加了不少新功能以支持聯機分析處理和決策支持系統。

為了適應現在和未來不斷變化的應用需求,Sybase在1997年4月發布了適應性體系結構(Adaptiv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 ACA)。ACA是一種3層結構:包括客戶端、中間層和伺服器。每一層都提供了組件的運行環境,ACA結構可以按照應用需求方便地對系統的每一層進行配置,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與ACA體系結構相適應,Sybase將SQLServer重新命名為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版本號為11.5。在ACA結構中,提出了兩種組件的概念:邏輯組件和數據組件。邏輯組件是實現應用邏輯的組件,可以用Java、C/C++、Power Builder等語言來開發,可遵循目前流行的組件標准,如Corba、ActiveX和JavaBean等。而數據組件可實現對不同類型數據的存儲和訪問。數據組件由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11.5(簡稱ASE11.5)提供。這些數據組件不僅可以完成傳統的關系型數據的存儲,而且可以支持各種復雜數據類型,用戶可以根據用戶需要存儲的數據類型安裝相應的數據存儲組件,例如地理空間、時間序列、多媒體/圖像、文本數據等。它代表了Sybase在解決復雜數據類型、多維數據類型和對象數據類型等方面的技術策略。

ASE11.5顯著增強了對數據倉庫和OLAP的支持,引入了邏輯進程管理器允許用戶選擇對象的運行優先順序。

Sybase在1998年推出了ASE11.9.2。這一版本最大的特點是引入了兩種新型的鎖機制來保證系統的並發性和性能:數據頁鎖和數據行鎖,提供了更精細的粒度控制。另外在查詢優化方面也得到了改進。

----進入1999年,隨著Internet的廣泛使用,為了幫助企業建立企業門戶應用,Sybase提出了"OpenDoor"計劃,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推出了最新的面向企業門戶的ASE12.0。為了滿足企業門戶的要求,ASE12.0在生產率、可用性和集成性方面做了顯著的增強。

ASE12提供了對Java和XML良好的支持,通過完全支持分布事務處理的業界標准X/Open的XA介面標准和微軟的DTC標準保證分布事務的完整性,內置高效的事務管理器(TransactionManager)可以支持分布事務的高吞吐量。

ASE12採用了群集(cluster)技術減少意外停機時間。不但支持兩個伺服器之間的失敗轉移(failover),還可支持自動的客戶端的失敗轉移。

----ASE12提供了對ACE和Kerberos安全模式的支持,用戶可以通過ACE和Kerberos提供更加安全和加密的網路通信;ASE12還提供了聯機索引重建功能,在索引重建時,表中的數據仍可被訪問。

在查詢優化方面,ASE12引入了一種新的稱為"Merge Join"的演算法,可以顯著提高多表連接查詢的速度;通過executeimmediate語句可以執行動態SQL語句;用戶可以定義永久和完整的查詢方案,從而可以進行更有效的性能優化。此外,ASE12與其他Sybase產品(例如Sybase Enterprise Application Server和Sybase Enterprise Event Broker)一起提供對一個完整的標准Internet介面的支持。

⑻ aes演算法是什麼結構

區別比較大。
DES演算法Feistel網格結構。AES演算法的輪變換中沒有Feistel結構。

⑼ sybase ase 用備份恢復數據 怎麼設置設備大小

首先,使用sybase的backup server(備份伺服器),做mp備份
先介紹一下概念,轉儲資料庫(mp database),就是為整個資料庫(包括數據、表結構、觸發器、游標、存儲過程、事務日誌等)做一次物理備份。轉儲資料庫時,系統自動執行一次checkpoint,即將日誌和數據從緩沖區拷貝到硬碟(只拷貝臟頁),把已被分配的頁(日誌和數據)轉儲到設備。
www.2cto.com
備份命令格式為:
mp database 資料庫名 to 路徑
比如:Dump database Test to "D:/Test.dmp"

此備份、還原方法的優缺點:
這種數據備份方式是將整個資料庫的運行環境完整的復制一份,包括資料庫的臟頁和碎片,在使用load命令恢復時,只能恢復到同樣大小的資料庫中(數據和日誌的大小都只能和原來完全一致)。優點是資料庫完整無誤,缺點是不能直接查看備份內容。
理論部分到此結束,下面看看詳細的備份過程(有圖有真相)。
先看看我的資料庫,如下圖,下面我就以備份test資料庫為例,給大家演示一下詳細的備份過程。
www.2cto.com

打開SQL Advantage(這個類似於SQL Server中的查詢分析器)

接下來點擊Server菜單下的Connect

選擇資料庫所在的Server,輸入用戶名:sa,密碼默認為空(當然,如果你修改過sa密碼的話,就填修改後的),點擊Connect。

史上最難PHPer面試題
【點擊進入】
看看自己價值被低估了嗎 40分月薪過萬

查 看

連接成功後,選擇master資料庫,在Session1中輸入如下命令:Dump database Test to "D:/Test.dmp"(將資料庫test備份到D:/Test.dmp文件中)。點擊執行按鈕。

不好,出錯了,錯誤如下:

原因是Sybase備份服務木有開啟,啟動即可!

出現如下提示,說明備份成功。

史上最難PHPer面試題
【點擊進入】
看看自己價值被低估了嗎 40分月薪過萬

查 看

D盤下的Test.dmp文件就是我們的備份文件了。備份結束。
然後,資料庫恢復
Sybase的資料庫還原大體步驟如下:
1、建立與原來資料庫一樣的Database Devices (文件大小、Devices number都要一致,文件所在位置也最好一致),下圖是原來資料庫中的三個Database Devices文件。
www.2cto.com

雙擊上圖中的test文件,打開test文件的Properties頁面,查看test文件大小和設備編號。

史上最難PHPer面試題
【點擊進入】
看看自己價值被低估了嗎 40分月薪過萬

查 看

免費下載試用進銷存管理軟體
【點擊進入】
380元終身,行業首選 簡單易操作,免費下載試用

查 看

2、創建與原資料庫同名且包含同樣Database Devices 的資料庫。
3、執行資料庫還原語句。
load database A from '\u\databak\a.dmp'
online database A

下面是具體的操作步驟:
一、打開Sybase Central Java Edition。

點擊工具——連接

輸入用戶名和密碼(我的密碼為空)

登錄成功後,點擊Database Devices ,創建與原資料庫一樣的Database Devices,創建過程比較簡單,這里就不詳細給出了。但是創建過程中注意文件大小、Devices number、文件所在位置的設置(與原資料庫一致)。

二、接下來就是創建資料庫了,點擊Databases,雙擊AddDatabase。

創建過程中增加設備時,一定要注意下圖標出的位置,要與原資料庫一致。

下圖是原資料庫使用設備情況。

之後直接下一步、下一步,知道完成即可。
www.2cto.com

三、與備份過程一樣,打開SQL Advantage,連接Server,依次執行如下命令。
load database test from "D:/Test.dmp"
online database test
註:如果不執行online database test,test資料庫上會出現問號,資料庫不能正常使用。

到此為止,資料庫的備份與還原就全部結束了。

⑽ aes的使用有效期限是多少年

Rijndael是由Daemen和Rijmen早期所設計的Square改良而來;而Square則是由SHARK發展而來。
不同於它的前任標准DES,Rijndael使用的是代換-置換網路,而非Feistel架構。AES在軟體及硬體上都能快速地加解密,相對來說較易於實作,且只需要很少的存儲器。作為一個新的加密標准,目前正被部署應用到更廣大的范圍。

熱點內容
單獨編譯內核模塊 發布:2025-01-16 18:54:26 瀏覽:802
js解壓字元串 發布:2025-01-16 18:54:17 瀏覽:482
php怎麼開啟伺服器 發布:2025-01-16 18:52:53 瀏覽:769
億速雲北京三區伺服器雲主機 發布:2025-01-16 18:52:01 瀏覽:359
我的世界網易伺服器做家園 發布:2025-01-16 18:50:33 瀏覽:553
虛擬存儲安全教程 發布:2025-01-16 18:49:48 瀏覽:574
vps配置ftp 發布:2025-01-16 18:49:02 瀏覽:157
qtc比python好用 發布:2025-01-16 18:39:48 瀏覽:488
電腦有免費伺服器嗎 發布:2025-01-16 18:35:28 瀏覽:220
sql生成唯一 發布:2025-01-16 18:35:25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