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si存儲
『壹』 SCSI硬碟和IDE硬碟有什麼區別
IDE硬碟與SCSI硬碟的技術應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IDE硬碟是作為系統操作硬碟使用,而SCSI硬碟是作為數據存儲硬碟使用。隨著技術的發展,IDE硬碟以其價格優勢不斷向數據領域擴展。
10年以前廣播電視領域出現了第一台視頻伺服器。在當時,可供選擇的硬碟技術只有典型的SCSI技術以及幾年後的光纖驅動器。從那時起,磁碟驅動器的容量和性能不斷地提高,磁碟驅動器的生產廠家主要在磁碟媒介和磁頭設計方面有明顯的改進。SCSI硬碟和光纖驅動器由於有著最高的容量、性能和穩定性而成為領先者。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IDE硬碟的性能有很大提高,推出的基於IDE技術的ATA硬碟,增大了緩存,提高了轉速和傳輸帶寬,增加了壽命,一些技術參數接近甚至超過SCSI硬碟。與老一代的IDE硬碟相比較,性能有了很大的飛躍。所以很多存儲器廠家紛紛推出基於ATA硬碟的盤塔,希望代替SCSI硬碟的盤塔或FC硬碟的盤塔。
現就對這兩種硬碟的性能指標作一膚淺的分析。
1. 數據傳輸速率
現在SCSI和ATA的數據傳輸速率很接近,ATA驅動器最高可達56MB/秒, SCSI驅動器是65MB/秒
2. 比特錯誤率
驅動器發生錯誤的頻率叫做「比特錯誤率」。ATA驅動器和SCSI驅動器的比特錯誤率現在已非常接近,達到了10-14。
3. 磁碟轉速
SCSI驅動器最高轉速為15,000轉/分鍾,ATA驅動器是7,200轉/分鍾的驅動器。轉速的快慢,決定了尋道時間。
4. 用壽命在技術白皮書上,ATA硬碟的使用壽命是100萬小時,SCSI硬碟的使用壽命是120萬小時,相差並不懸殊。得出這個結論的測試方法,是基於伺服器單個硬碟,並非基於數據存儲盤塔。作為伺服器單個硬碟,它的應用環境是單任務、不連續地工作。對於視頻伺服器,是做數據存儲盤塔,它的應用環境是大量文件的頻繁讀寫,多任務、連續地工作,對硬碟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從實際使用角度看,SCSI硬碟的使用壽命要高於IDE硬碟。目前國內主要的非線性網路廠家都使用SCSI硬碟的存儲中心。當然IDE硬碟技術的發展很快,實際使用壽命還得由時間來檢驗。
從保修期看,單個SCSI硬碟的保修期是5年。單個IDE硬碟保修期是3年。應用環境不同,硬碟的保修期不同。
5. 緩存ATA硬碟的緩存是2MB,一段的,它可以很好處理單任務的請求,但不能並行處理多任務的請求。如果有多任務,只能等待一個任務處理完成後,再處理下一個。
SCSI硬碟的緩存是8MB,多段的,可以很好地並行處理多任務的請求。如果有多任務,可以同時處理完成。
6. 埠處理協議
SCSI硬碟的埠採用「雙埠處理命令標記隊列」協議,可以對任務請求排序處理。
IDE硬碟的埠是單埠,沒有這種協議。所以I/O無法排隊,無法並行處理任務請求。
7. 抗振動能力
作為視頻伺服器盤塔陣列,多個硬碟在一個機箱內,同時高速旋轉運行所帶來的振動效應,對硬碟的壽命影響很大。這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硬碟本身,另一個是機箱結構。機箱結構方面很簡單,只要減振措施得當,問題就可以解決。但是硬碟不同。SCSI硬碟獨有的高級多硬碟系統(SAMS),從根本上降低了振動效應,從而確保了性能的可靠。
但對單個IDE硬碟來講,在工作狀態時ATA驅動器的防震等級是55G,要比SCSI驅動器的45G好20%;在非工作狀態下ATA驅動器是350G,要比SCSI驅動器的225G好50%。
8. 硬體結構
SCSI硬碟的連接是一種串接鏈式結構,可以連接多個硬碟,並且需要在每個鏈的末端連接一個終結器。SCSI硬碟的跳線設置簡單。對於SCSI硬碟,只須確認每一個SCSI硬碟都設置為不同的ID號即可。
IDE硬碟的連接雖然也是一種串接鏈式結構,但是只可以連接很少的幾個硬碟。IDE硬碟的跳線設置簡單,只有三種不同的設置選擇:主盤、從屬盤和單盤,沒有ID號設置。
IDE硬碟與SCSI硬碟的選擇使用,一般是由應用環境決定的,系統操作硬碟與數據存儲硬碟對硬碟的要求不同,非線性編輯網路的盤塔硬碟與播出伺服器盤塔硬碟要求也不相同。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兩種硬碟的性能都在提高中滲透,各自應用領域的交界線不斷地在模糊,性價比在不斷地提高,但目前還是存在著差異性,所以必須從設備系統出發,考慮這兩種硬碟的選用。
『貳』 什麼是存儲SCSI鎖
SCSI鎖是多台主機用來操作LUN的基本機制。在Windows存儲環境中,當多台Windows主機需要訪問一個LUN的情況下,例如Windows Cluster環境,就會用到SCSI鎖。https://community.emc.com/docs/DOC-20876 在一個共享存儲的環境下,多台前端主機可能會同時訪問同一台存儲設備,如果此時多台主機在同一時點上對一個LUN進行寫操作,那麼可想而知這個LUN將不知道哪個數據先寫,哪個數據後寫。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而導致的數據損壞,所以就有了SCSI鎖的概念。通過SCSI Reservation機制來進行SCSI鎖的操作,目前絕大多數的磁碟都支持『SCSI reservvation命令『。如果一台主機給磁碟傳輸了一條SCSI Reservation命令,則這個磁碟對於其他的主機就處於鎖定狀態。如果有其他的主機給已經被鎖定的磁碟發送讀寫請求,則會收到『reservation conflict』報錯信息。如果保留SCSI鎖的主機崩潰,或者其他主機給磁碟發送『break reservation或者reset target命令,用來解除SCSI鎖。然後,第二個主機發送I/O請求之前需要重新發送SCSI Reservation命令給磁碟。
『叄』 IDE,SCSI,SATA硬碟介面三者的區別和比較
IDE,SCSI,SATA硬碟介面三者的區別比較:
1、IDE的工作方式需要CPU的全程參與,CPU讀寫數據的時候不能再進行其他操作,這種情況在Windows95/NT的多任務操作系統中,自然就會導致系統反應的大大減慢。而SCSI介面,則完全通過獨立的高速的SCSI卡來控制數據的讀寫操作,CPU就不必浪費時間進行等待,顯然可以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不過,現在的IDE介面為改善這個問題也做了很大改進,已經可以使用DMA模式而非PIO模式來讀寫,數據的交換由DMA通道負責,對CPU的佔用可大大減小。
2、SCSI的擴充性比IDE大,一般每個IDE系統可有2個IDE通道,總共連4個IDE設備,而SCSI介面可連接7~15個設備,比IDE要多很多,而且連接的電纜也遠長於IDE。
3、雖然SCSI設備價格高些,但與IDE相比,SCSI的性能更穩定、耐用,可靠性也更好。
(3)scsi存儲擴展閱讀: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是目前最主流的硬碟介面,包括光儲類的主要介面。它經過數年的發展變得很成熟、廉價、穩定。IDE介面使用一根40芯或80芯的扁平電纜連接硬碟與主板,每條線最多連接2個IDE設備(硬碟或者光儲)。
3、SATA介面(提示:xSeries 擁有80GB和160GB兩款SATA硬碟)
SATA的英文全稱是:Serial-ATA(串列),IDE系列屬於Parallel-ATA(並行),SATA是最近頒布的新標准,具有更快的外部介面傳輸速度,數據校驗措施更為完善,初步的傳輸速率已經達到了150MB/s,比IDE最高的UDMA/133還高不少。由於改用線路相互之間干擾較小的串列線路進行信號傳輸,因此相比原來的並行匯流排,SATA的工作頻率得意大大提升。
雖然匯流排位寬較小,但SATA 1.0標准仍可達到150MB/s,未來的SATA 2.0/3.0更可提升到300以至600MB/s。並且S-ATA具有更簡潔方便的布局連線方式,在有限的機箱內,更有利於散熱,並且簡潔的連接方式,使內部電磁干擾降低很多。相信最後存在的是SATA介面,SCSI及IDE介面硬碟今後都會採用SATA介面標准。我們知道SATA介面與IDE硬碟介面不兼容,供電介面方式也不相同。
參考資料:網路——SATA硬碟
『肆』 什麼是SCSI磁碟陣列
磁碟陣列技術
磁碟陣列(DiscArray)是由許多台磁碟機或光碟機按一定的規則,如分條(Striping)、分塊(Declustering)、交叉存取(Interleaving)等組成一個快速,超大容量的外存儲器子系統。它在陣列控制器的控制和管理下,實現快速,並行或交叉存取,並有較強的容錯能力。從用戶觀點看,磁碟陣列雖然是由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盤組成,但仍可認為是一個單一磁碟,其容量可以高達幾百~上千千兆位元組,因此這一技術廣泛為多媒體系統所歡迎。
盤陣列的全稱是:
RendanArrayofInexpensiveDisk,簡稱RAID技術。它是1988年由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的DavidPatterson教授等人提出來的磁碟冗餘技術。從那時起,磁碟陣列技術發展得很快,並逐步走向成熟。現在已基本得到公認的有下面八種系列。
1.RAID0(0級盤陣列)
RAID0又稱數據分塊,即把數據分布在多個盤上,沒有容錯措施。其容量和數據傳輸率是單機容量的N倍,N為構成盤陣列的磁碟機的總數,I/O傳輸速率高,但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MeanTimeToFailure)只有單台磁碟機的N分之一,因此零級盤陣列的可靠性最差。
2.RAID1(1級盤陣列)
RAID1又稱鏡像(Mirror)盤,採用鏡像容錯來提高可靠性。即每一個工作盤都有一個鏡像盤,每次寫數據時必須同時寫入鏡像盤,讀數據時只從工作盤讀出。一旦工作盤發生故障立即轉入鏡像盤,從鏡像盤中讀出數據,然後由系統再恢復工作盤正確數據。因此這種方式數據可以重構,但工作盤和鏡像盤必須保持一一對應關系。這種盤陣列可靠性很高,但其有效容量減小到總容量一半以下。因此RAID1常用於對出錯率要求極嚴的應用場合,如財政、金融等領域。
3.RAID2(2級盤陣列)
RAID2又稱位交叉,它採用漢明碼作盤錯檢驗,無需在每個扇區之後進行CRC(CyclicReDundancycheck)檢驗。漢明碼是一種(n,k)線性分組碼,n為碼字的長度,k為數據的位數,r為用於檢驗的位數,故有:n=2r-1r=n-k
因此按位交叉存取最有利於作漢明碼檢驗。這種盤適於大數據的讀寫。但冗餘信息開銷還是太大,阻止了這類盤的廣泛應用。
4.RAID3(3級盤陣列)
RAID3為單盤容錯並行傳輸陣列盤。它的特點是將檢驗盤減小為一個(RAID2校驗盤為多個,DAID1檢驗盤為1比1),數據以位或位元組的方式存於各盤(分散記錄在組內相同扇區號的各個磁碟機上)。它的優點是整個陣列的帶寬可以充分利用,使批量數據傳輸時間減小;其缺點是每次讀寫要牽動整個組,每次只能完成一次I/O。
5.RAID4(4級盤陣列)
RAID4是一種可獨立地對組內各盤進行讀寫的陣列。其校驗盤也只有一個。
RAID4和RAID3的區別是:RAID3是按位或按位元組交叉存取,而RAID4是按塊(扇區)存取,可以單獨地對某個盤進行操作,它無需象RAID3那樣,那怕每一次小I/O操作也要涉及全組,只需涉及組中兩台磁碟機(一台數據盤,一台檢驗盤)即可。從而提高了小量數據的I/O速率。
6.RAID5(5級盤陣列)
RAID5是一種旋轉奇偶校驗獨立存取的陣列。它和RAID1、2、3、4各盤陣列的不同點,是它沒有固定的校驗盤,而是按某種規則把其冗餘的奇偶校驗信息均勻地分布在陣列所屬的所有磁碟上。於是在同一台磁碟機上既有數據信息也有校驗信息。這一改變解決了爭用校驗盤的問題,因此DAID5內允許在同一組內並發進行多個寫操作。所以RAID5即適於大數據量的操作,也適於各種事務處理。它是一種快速,大容量和容錯分布合理的磁碟陣列。
7.RAID6(6級盤陣列)
RAID6是一種雙維奇偶校驗獨立存取的磁碟陣列。它的冗餘的檢、糾錯信息均勻分布在所有磁碟上,而數據仍以大小可變的塊以交叉方式存於各盤。這類盤陣列可容許雙盤出錯。
8.RAID7(7級盤陣列)
RAID7是在RAID6的基礎上,採用了cache技術,它使得傳輸率和響應速度都有較大的提高。Cache是一種高速緩沖存儲器,即數據在寫入磁碟陣列以前,先寫入cache中。一般採用cache分塊大小和磁碟陣列中數據分塊大小相同,即一塊cache分塊對應一塊磁碟分塊。在寫入時將數據分別寫入兩個獨立的cache,這樣即使其中有一個cache出故障,數據也不會丟失。寫操作將直接在cache級響應,然後再轉到磁碟陣列。數據從cache寫到磁碟陣列時,同一磁軌的數據將在一次操作中完成,避免了不少塊數據多次寫的問題,提高了速度。在讀出時,主機也是直接從cache中讀出,而不是從陣列盤上讀取,減少與磁碟讀操作次數,這樣比較充分地利用了磁碟帶寬。
這樣cache和磁碟陣列技術的結合,彌補了磁碟陣列的不足(如分塊寫請求響應差等缺陷),從而使整個系統以高效、快速、大容量、高可靠以及靈活、方便的存儲系統提供給用戶,從而滿足了當前的技術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多媒體系統的需要。
解析磁碟陣列的關鍵技術
存儲技術在計算機技術中受到廣泛關注,伺服器存儲技術更是業界關心的熱點。一談到伺服器存儲技術,人們幾乎立刻與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技術聯系在一起。盡管廉價的IDE硬碟在性能、容量等關鍵技術指標上已經大大地提高,可以滿足甚至超過原有的伺服器存儲設備的需求。但由於Internet的普及與高速發展,網路伺服器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同時,Internet不僅對網路伺服器本身,也對伺服器存儲技術提出了苛刻要求。無止境的市場需求促使伺服器存儲技術飛速發展。而磁碟陣列是伺服器存儲技術中比較成熟的一種,也是在市場上比較多見的大容量外設之一。
在高端,傳統的存儲模式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安全上,或是性能上,都無法滿足特殊應用日益膨脹的存儲需求。諸如存儲區域網(SAN)等新的技術或應用方案不斷涌現,新的存儲體系結構和解決方案層出不窮,伺服器存儲技術由直接連接存儲(DAS)向存儲網路技術(NAS)方面擴展。在中低端,隨著硬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強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本地化的、基於直接連接的磁碟陣列存儲技術,在速度、性能、存儲能力等方面不斷地邁上新台階。並且,為了滿足用戶對存儲數據的安全、存取速度和超大的存儲容量的需求,磁碟陣列存儲技術也從講求技術創新、重視系統優化,以技術方案為主導的技術推動期逐漸進入了強調工業標准、著眼市場規模,以成熟產品為主導的產品普及期。
回顧磁碟陣列的發展歷程,一直和SCSI技術的發展緊密關聯,一些廠商推出的專有技術,如IBM的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技術等,由於兼容性和升級能力不盡如人意,在市場上的影響都遠不及SCSI技術廣泛。由於SCSI技術兼容性好,市場需求旺盛,使得SCSI技術發展很快。從最原始5MB/s傳輸速度的SCSI-1,一直發展到現在LVD介面的160MB/s傳輸速度的Ultra 160 SCSI,320MB/s傳輸速度的Ultra 320 SCSI介面也將在2001年出現(見表1)。從當前市場看,Ultra 3 SCSI技術和RAID(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技術還應是磁碟陣列存儲的主流技術。
SCSI技術
SCSI本身是為小型機(區別於微機而言)定製的存儲介面,SCSI協議的Version 1 版本也僅規定了5MB/s傳輸速度的SCSI-1的匯流排類型、介面定義、電纜規格等技術標准。隨著技術的發展,SCSI協議的Version 2版本作了較大修訂,遵循SCSI-2協議的16位數據帶寬,高主頻的SCSI存儲設備陸續出現並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也使得SCSI技術牢牢地佔據了伺服器的存儲市場。SCSI-3協議則增加了能滿足特殊設備協議所需要的命令集,使得SCSI協議既適應傳統的並行傳輸設備,又能適應最新出現的一些串列設備的通訊需要,如光纖通道協議(FCP)、串列存儲協議(SSP)、串列匯流排協議等。漸漸地,「小型機」的概念開始弱化,「高性能計算機」和「伺服器」的概念在人們的心目中得到強化,SCSI一度成為用戶從硬體上來區分「伺服器」和PC機的一種標准。
通常情況下,用戶對SCSI匯流排的關心放在硬體上,不同的SCSI的工作模式意味著有不同的最大傳輸速度。如40MB/s的Ultra SCSI、160MB/s的Ultra 3 SCSI等等。但最大傳輸速度並不代表設備正常工作時所能達到的平均訪問速度,也不意味著不同SCSI工作模式之間的訪問速度存在著必然的「倍數」關系。SCSI控制器的實際訪問速度與SCSI硬碟型號、技術參數,以及傳輸電纜長度、抗干擾能力等因素關系密切。提高SCSI匯流排效率必須關注SCSI設備端的配置和傳輸線纜的規范和質量。可以看出,Ultra 3模式下獲得的實際訪問速度還不到Ultra Wide模式下實際訪問速度的2倍。
一般說來,選用高速的SCSI硬碟、適當增加SCSI通道上連接硬碟數、優化應用對磁碟數據的訪問方式等,可以大幅度提高SCSI匯流排的實際傳輸速度。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磁碟訪問方式下獲得的SCSI匯流排實際傳輸速度可以相差幾十倍,對應用的優化是獲得高速存儲訪問時必須關注的重點,而這卻常常被一些用戶所忽視。按4KB數據塊隨機訪問6塊SCSI硬碟時,SCSI匯流排的實際訪問速度為2.74MB/s,SCSI匯流排的工作效率僅為匯流排帶寬的1.7%;在完全不變的條件下,按256KB的數據塊對硬碟進行順序讀寫,SCSI匯流排的實際訪問速度為141.2MB/s,SCSI匯流排的工作效率高達匯流排帶寬的88%。
隨著傳輸速度的提高,信號傳輸過程中的信號衰減和干擾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終結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信號波反射,改善信號質量的作用。同時,LVD(Low-Voltage Differential)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多。LVD工作模式是和SE(Single-Ended)模式相對應的,它可以很好地抵抗傳輸干擾,延長信號的傳輸距離。同時,Ultra 2 SCSI和Ultra 3 SCSI模式也通過採用專用的雙絞型SCSI電纜來提高信號傳輸的質量。
在磁碟陣列的概念中,大容量硬碟並不是指單個硬碟容量大,而是指將單個硬碟通過RAID技術,按RAID 級別組合成更大容量的硬碟。所以在磁碟陣列技術中,RAID技術是比較關鍵的,同時,根據所選用的RAID級別的不同,得到的「大硬碟」的功能也有不同。
RAID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但由於其價格比較昂貴,配置也不方便,缺少相對專業的技術人員,所以應用並不十分普及。據統計,全世界75%的伺服器系統目前沒有配置RAID。由於伺服器存儲需求對數據安全性、擴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RAID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RAID技術是一種工業標准,各廠商對RAID級別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目前對RAID級別的定義可以獲得業界廣泛認同的只有4種,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無數據冗餘的存儲空間條帶化,具有低成本、極高讀寫性能、高存儲空間利用率的RAID級別,適用於Video / Audio信號存儲、臨時文件的轉儲等對速度要求極其嚴格的特殊應用。但由於沒有數據冗餘,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構成陣列的任何一塊硬碟損壞都將帶來數據災難性的損失。所以,在RAID 0中配置4塊以上的硬碟,對於一般應用來說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兩塊硬碟數據完全鏡像,安全性好,技術簡單,管理方便,讀寫性能均好。但其無法擴展(單塊硬碟容量),數據空間浪費大,嚴格意義上說,不應稱之為「陣列」。
RAID 0+1綜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點,獨立磁碟配置成RAID 0,兩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鏡像。它的讀寫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構建陣列的成本投入大,數據空間利用率低,不能稱之為經濟高效的方案。
RAID 5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RAID技術。各塊獨立硬碟進行條帶化分割,相同的條帶區進行奇偶校驗(異或運算),校驗數據平均分布在每塊硬碟上。以n塊硬碟構建的RAID 5陣列可以有n-1塊硬碟的容量,存儲空間利用率非常高(見圖6)。任何一塊硬碟上數據丟失,均可以通過校驗數據推算出來。它和RAID 3最大的區別在於校驗數據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塊硬碟上。RAID 5具有數據安全、讀寫速度快,空間利用率高等優點,應用非常廣泛,但不足之處是1塊硬碟出現故障以後,整個系統的性能大大降低。
對於RAID 1、RAID 0+1、RAID 5陣列,配合熱插拔(也稱熱可替換)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在線恢復,即當RAID陣列中的任何一塊硬碟損壞時,不需要用戶關機或停止應用服務,就可以更換故障硬碟,修復系統,恢復數據,對實現HA(High Availability)高可用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各廠商還在不斷推出各種RAID級別和標准。例如更高安全性的,從RAID控制器開始鏡像的RAID;更快讀寫速度的,為構成RAID的每塊硬碟配置CPU和Cache的RAID等等,但都不普及。用IDE硬碟構建RAID的技術是新出現的一個技術方向,對市場影響也較大,其突出優點就是構建RAID陣列非常廉價。目前IDE RAID可以支持RAID 0、RAID 1和RAID 0+1三個級別,最多支持4塊IDE硬碟。由於受IDE設備擴展性的限制,同時,也由於IDE設備也缺乏熱可替換的技術支持的原因,IDE RAID的應用還不多。
總之,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在伺服器存儲技術領域也不例外。一方面,一些巨頭廠商嘗試推出新的概念或標准,來領導伺服器及存儲技術的發展方向,較有代表性的如Intel力推的IA-64架構及存儲概念;另一方面,致力於存儲的專業廠商以現有技術和工業標准為基礎,推動SCSI、RAID、Fibre Channel等基於現有存儲技術和方案快速更新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檢驗技術發展的唯一標準是市場的認同。市場呼喚好的技術,而新的技術必須起到推動市場向前發展作用時才能被廣泛接受和承認。隨著高性能計算機市場的發展,高性能比、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存儲新技術也會不斷涌現。
現在市場上的磁碟陣列產品有很多,用戶在選擇磁碟陣列產品的過程中,也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現在列舉幾個磁碟陣列產品,同時也為需要磁碟陣列產品的用戶提供一些選擇。表2列出了幾種磁碟陣列的主要技術指標。
『伍』 SCSI硬碟、STAT硬碟、SAS硬碟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SCSI的英文名稱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翻譯為"小型計算機系統專用介面";顧名思義,這是為了小型計算機設計的擴充介面,它可以讓計算機加裝其他外設設備以提高系統性能或增加新的功能。SCSI硬碟速度快,CPU佔用率小,多用於企業級以上高端伺服器。
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現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用串列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並通過縮短連結線改善內部空間等。SAS是並行SCSI介面之後開發出的全新介面。此介面的設計是為了改善存儲系統的效能、可用性和擴充性,提供與串列ATA (Serial ATA,縮寫為SATA)硬碟的兼容性。
SATA是串列ATA,是新一代ATA,與SAS的出身不同!盡管連接線相同。
SAS的介面技術可以向下兼容SATA。SAS系統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連接具有雙埠、高性能的SAS驅動器,也可以連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驅動器。因為SAS驅動器的埠與SATA驅動器的埠形狀看上去類似,所以SAS驅動器和SATA驅動器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存儲系統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統並不兼容SAS,所以SAS驅動器不能連接到SATA背板上。由於SAS系統的兼容性,IT人員能夠運用不同介面的硬碟來滿足各類應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擴充存儲系統時擁有更多的彈性,讓存儲設備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
SAS技術還有簡化內部連接設計的優勢,存儲設備廠商目前投入相當多的成本以支持包括光纖通道陣列、SATA陣列等不同的存儲設備,而SAS連接技術將可以通過共用組件降低設計成本。
SAS(串列SCSI)是點到點的結構,可以建立磁碟到控制器的直接連接.
串列SCSI(SAS)硬碟使用與S-ATA相同的介面,但是使用較多的信號,因此SAS硬碟不能與S-ATA硬碟控制器連結。SAS是通用介面,支持SAS和S-ATA,SAS控制器可以支持SAS和SATA磁碟。S-ATA使用SAS控制器的信號子集,因此SAS控制器支持S-ATA硬碟。
初期的SAS硬碟使用2.5英寸封裝,這樣可以使機架伺服器支持更多的硬碟,現在已經有廠商推出標准3.5英寸的SAS硬碟;初期產品的轉速是10000RPM,而現在15000RPM的產品也已經問世。SAS硬碟與相同轉速的SCSI硬碟相比有相同或者更好的性能。串列介面減少了線纜的尺寸,允許更快的傳輸速度,SAS硬碟傳輸數據可以達到3.0Gbit/sec。
應用上,SCSI優於SAS,SAS優於SATA,SATA優於ATA。SCSI硬碟多用於企業級以上伺服器,SAS目前多用於工作組級伺服器,SATA及ATA則多用於PC機等低負荷的終端設備上。線纜上,SAS與SATA用相同的線纜,SCSI與ATA的線纜外觀相近,但內含電纜數不同,完全不能互換!ATA線纜一條最個掛接兩個硬碟,而一條SCSI線纜可掛接多達成15個SCSI設備。
『陸』 什麼是SCSI硬碟跟SATA硬碟區別
SCSI硬碟是用SCSI作為介面的硬碟。跟SATA硬碟區別如下:
一、主體不同
1、SCSI硬碟:使用SCSI介面的硬碟,定義了怎樣在8位SCSI匯流排上每秒傳輸20M數據和在16位Wide SCSI匯流排上每秒傳輸40M數據。
2、SATA硬碟:串口硬碟,是由Intel、IBM、Maxtor 和 Seagate等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新規范。
二、特點不同
1、SCSI硬碟:必須通過SCSI介面才能使用,有的伺服器主板集成了SCSI介面,有的按有專用的SCSI介面卡,一塊SCSI介面卡可以接7個SCSI設備。
2、SATA硬碟:存儲結點由存儲器控制介面 MCI 和 SATA 硬碟控制器構成MCI 負責按照消息幀格式生成、封裝或解封裝消息包,根據接收到消息包,提取並解析訪問存儲結點的操作命令。
三、優勢不同
1、SCSI硬碟:介面速度快,並且由於主要用於伺服器,因此硬碟本身的性能也比較高,硬碟轉速快,緩存容量大,CPU佔用率低,擴展性遠優於IDE硬碟,並且支持熱插拔。
2、SATA硬碟:能有效的將雜訊從正常訊號中濾除,良好的雜訊濾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電壓操作即可。
『柒』 scsi硬碟與IDE硬碟有什麼區別
SCSI與IDE的區別
除了SCSI,IDE也是一種極為常用的介面。從使用簡便的角度來看,IDE更加適合普通用戶,再加上個人電腦用戶不但需要配置的外設不多,而且對速度要求也不高,因此選用IDE介面更合適些。此外,IDE還具有性能價格比高、適用面廣等特點。而SCSI介面盡管具有很多無與倫比的特點,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該介面及其使用該介面的外設售價過於昂貴,一般用戶實在無法承受,這也就決定了它的實際使用范圍的局限性。
1.IDE的工作方式需要CPU的全程參與,CPU讀寫數據的時候不能再進行其他操作,這種情況在Windows95/NT的多任務操作系統中,自然就會導致系統反應的大大減慢。而SCSI介面,則完全通過獨立的高速的SCSI卡來控制數據的讀寫操作,CPU就不必浪費時間進行等待,顯然可以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不過,現在的IDE介面為改善這個問題也做了很大改進,已經可以使用DMA模式而非PIO模式來讀寫,數據的交換由DMA通道負責,對CPU的佔用可大大減小。盡管如此,比較SCSI和IDE在CPU的佔用率,還是可以發現SCSI仍具有相當的優勢。
2.SCSI的擴充性比IDE大,一般每個IDE系統可有2個IDE通道,總共連4個IDE設備,而SCSI介面可連接7~15個設備,比IDE要多很多,而且連接的電纜也遠長於IDE。
3.雖然SCSI設備價格高些,但與IDE相比,SCSI的性能更穩定、耐用,可靠性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