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引導
❶ 什麼是引導區,什麼是內存,什麼是虛擬值
每塊硬碟存儲單位是扇區,有512位元組,硬碟低級格式化後劃分成一個個扇區後,從邏輯上每個扇區有一個邏輯塊地址,叫做LBA.LBA=0的那個扇區就叫主引導扇區,就是你說的主引導區,位置在0柱面,0磁頭,1扇區.直接在系統下是看不到的.需要通過磁碟編輯器才能看到裡面的內容
什麼是內存呢?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CD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速度與CPU相比就顯得慢的多。內存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是CPU直接與之溝通,並用其存儲數據的部件,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
既然內存是用來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那麼它是怎麼工作的呢?我們平常所提到的計算機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額外設電路進行內存刷新操作。具體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藉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
從一有計算機開始,就有內存。內存發展到今天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技術改進,從最早的DRAM一直到FPMDRAM、EDODRAM、SDRAM等,內存的速度一直在提高且容量也在不斷的增加。今天,伺服器主要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內存呢?目前,IA架構的伺服器普遍使用的是REG�ISTEREDECCSDRAM,下一期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一全新的內存技術及它給伺服器帶來的獨特的技術優勢。
內存一般指的是隨機存取存儲器,簡稱RAM。前面提到靜態內存(SRAM)用作系統的高速緩存,而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電腦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用途的內存,如顯示卡使用的VRAM,存儲系統設置信息的CMOS RAM等。
動態內存中所謂的「動態」,指的是當我們將數據寫入DRAM後,經過一段時間,數據會丟失,因此需要一個內存刷新(Memory Refresh)的操作,這要額外設計一個電路。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DRAM的存儲單元存儲的是0還是1取決於電容是否有電荷,有電荷代表1,無電荷代表0。但時間一長,代表1的電容會放電,代表0的電容會吸收電荷,這就是數據丟失的原因; 刷新操作定期對電容進行檢查,若電量大於滿電量的1/2,則認為其代表1,並把電容充滿電;若電量小於1/2,則認為其代表0,並把電容放電,籍此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有了刷新操作,動態內存的存取速度比靜態內存要慢很多。
內存的數據傳輸量很大,難免發生錯誤,在較高要求時,需要有檢驗錯誤和修正錯誤的功能。
內存的速度
內存的速度用納秒(ns)表示,比較老一些的EDO RAM的有70納秒.60納秒的,平常我們指的 -7 和-6 就是指的這兩種。
現在最流行的SDRAM的速度更快,達到10納秒,符合PC-100標準的 SDRAM速度達到8納秒。
每個程序都有內存要求,這因程序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內存越大,程序運行時就越快捷。
有些程序設計為在內存不夠時可以用硬碟代替,即虛擬內存,但它的速度實在是慢得多。
在過去的應用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內存問題,尤其在DOS環境下,還必須了解基本內存、擴展內存和擴充內存的概念,並要掌握內存設置的技巧。
不過我們現在使用Windows 98,就不用再理會那些煩人的內存問題啦。
內存條是內存晶元焊接在一定規格的印刷電路板(PCB)上,通常叫SIMM,意即單列直插式存儲器模塊。
這類的內存要成對安裝才能使用。不過現在已經很少使用這種內存了。
而今多採用DIMM(168線)內存條,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68線內存。
DIMM內存條也叫做SDRAM,同步動態內存。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主板幾乎都只有DIMM內存插槽。常見的單條容量有16MB、32MB、64MB、128MB等。DIMM內存條可單條使用,不同容量的DIMM標准內存條也可以混用。單條的DIMM內存可以插在主板上的任何一個DIMM插槽中。
當系統運行時,先要將所需的指令和數據從外部存儲器(如硬碟、軟盤、光碟等)調入內存中,CPU再從內存中讀取指令或數據進行運算,並將運算結果存入內存中,內存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個「二傳手」的作用。當運行一個程序需要大量數據、佔用大量內存時,內存這個倉庫就會被「塞滿」,而在這個「倉庫」中總有一部分暫時不用的數據占據著有限的空間,所以要將這部分「惰性」的數據「請」出去,以騰出地方給「活性」數據使用。這時就需要新建另一個後備「倉庫」去存放「惰性」數據。由於硬碟的空間很大,所以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就將後備「倉庫」的地址選在硬碟上,這個後備「倉庫」就是虛擬內存。在默認情況下,虛擬內存是以名為Pagefile.sys的交換文件保存在硬碟的系統分區中。
虛擬內存.
Windows操作系統用虛擬內存來動態管理運行時的交換文件。為了提供比實際物理內存還多的內存容量以供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佔用了硬碟上的一部分空間作為虛擬內存。當CPU有需求時,首先會讀取內存中的資料。當所運行的程序容量超過內存容量時,Windows操作系統會將需要暫時儲存的數據寫入硬碟。所以,計算機的內存大小等於實際物理內存容量加上「分頁文件」(就是交換文件)的大小。如果需要的話,「分頁文件」會動用硬碟上所有可以使用的空間。
如果你的系統虛擬內存太低,可以滑鼠右擊「我的電腦」選擇「屬性→高級→性能下設置→高級→打開虛擬內存設置」,可以重新設置最大值和最小值,按物理內存的1.5~2倍來添加數值,也可以更改虛擬內存的存放位置,可以設置放到其他容量較大的硬碟分區,讓系統虛擬內存有充分的空間,讓系統運行更快。
虛擬內存太低有三種解決辦法:
1. 自定義的虛擬內容的容量(系統默認是自動)太小,可以重新劃分大小。
2. 系統所在的盤(一般是C盤)空餘的容量太小而運行的程序卻很大,並且虛擬內存通常被默認創建在系統盤目錄下,我們通常可以刪除一些不用的程序,並把文檔圖片以及下載的資料等有用文件移動到其他盤中,並清理「回收站」,使系統盤保持1GB以上的空間,或者將虛擬內存定義到其他空餘空間多的盤符下。
3. 系統盤空餘的容量並不小,但因為經常安裝、下載軟體,並反復刪除造成文件碎片太多,也是容易造成虛擬內存不足的原因之一,虛擬內存需要一片連續的空間,盡管磁碟空餘容量大,但沒有連續的空間,也無法建立虛擬內存區。可以用
❷ 怎麼用存儲卡引導系統
你是要裝系統?在別的電腦上下載系統的ISO,然後下載軟碟通軟體用它打開ISO,然後點啟動,寫入硬碟映像,選擇你的U盤後其它默認就可以了,啟動電腦的是後選擇USB啟動就可以像光碟安裝一樣了
❸ USB存儲設備怎樣製作系統引導
首先製作啟動型U盤,一般買U盤的時候驅動光碟上都帶這種小程序,將其格式化成引導型的所謂」USB-HDD(USB硬碟)」或「USB-ZIP(USB軟盤)」即可。
假如一開始就沒有軟碟機,虛擬軟碟機以生成DOS引導盤,用windows自帶的subst命令把本機D盤下的A文件夾虛擬為軟盤,如下圖:
重復生成DOS網路盤的步驟(參看第2節),此時文件被生成到了D盤的文加夾A中,其實我們也就是需要這些文件而已,是不是軟碟機不要緊。引導盤文件復制完畢後,其實還缺DOS引導文件,所以准備好一張98啟動盤(光碟),引導到DOS環境,用命令: SYS c: (就是傳遞啟動文件到c:根目錄,三個文件如io.sys,如果可能可先格式化掉c盤以便准確獲得這三個文件), 然後復制這些啟動文件到剛才獲取到ghost網路啟動文件的文件夾A,此時文件才算完全准備好,齊全了。
將准備好的文件全部復制到該啟動型U盤上,實在不會製作我們在文章尾部提供製作好的文件包,把這些文件復制到格式化為啟動型的U盤中也可以使用。
注意,默認那些文件是為了軟盤准備的,所以引導後U盤盤符為A:,如果格式化了U盤為usb-hdd(usb硬碟)模式引導後盤符為c:,所以usb-hdd模式的引導u盤需要稍微修改引導文件中的autoexec.bat批處理文件:
❹ linux哪一個目錄存放啟動引導文件
/etc/rc.d/init.d/ 這個是啟動腳本,ubuntu和redhat這兩種linux系統都是執行這個腳本。
❺ 硬碟引導區怎麼設置的
1、引導區就是系統盤(通常是C盤,位於整個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上的一塊區域,引導區內寫了一些信息,告訴電腦應該到哪去找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
2、引導區它記錄著一些硬碟最基本的信息,像硬碟的分區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保證你的硬碟能正常工作,但如果這些信息被修改了,那硬碟里的數據就會丟失。
3、通過分區工具重新分區的時候會寫入,也可以重建。
❻ eprom是指什麼
EPROM指的是「可擦寫可編程只讀存儲器」,即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它的特點是具有可擦除功能,擦除後即可進行再編程,但是缺點是擦除需要使用紫外線照射一定的時間。
EPROM是非常有用的硬體或機制,可以在不同的應用程序和領域中使用。EPROM用於計算機BIOS中,以便存儲引導載入程序,該引導載入程序將初始化計算機並載入非常基本的BIOS操作系統,以載入常規操作系統。
eprom工作程序
EPROM的編程需要使用編程器完成。編程器是用於產生EPROM編程所需要的高壓脈沖信號的裝置。編程時將EPROM的數據送到隨機存儲器中,然後啟動編程程序,編程器便將數據逐行地寫入EPROM中。
一片編程後的EPROM,可以保持其數據大約10~20年,並能無限次讀取。擦除窗口必須保持復蓋,以防偶然被陽光擦除。老式電腦的BIOS晶元,一般都是EPROM,擦除窗口往往被印有BIOS發行商名稱、版本和版權聲明的標簽所復蓋。現在EPROM已經被EEPROM取代(電擦除只讀寄存器)。
❼ 存儲器可分為哪三類
存儲器不僅可以分為三類。因為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存儲器可分為不同種類。常見的分類方法如下。
一、按存儲介質劃分
1. 半導體存儲器:用半導體器件組成的存儲器。
2. 磁表面存儲器:用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儲器。
二、按存儲方式劃分
1. 隨機存儲器:任何存儲單元的內容都能被隨機存取,且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無關。
2. 順序存儲器:只能按某種順序來存取,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有關。
三、按讀寫功能劃分
1. 只讀存儲器(ROM):存儲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只能讀出而不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2. 隨機讀寫存儲器(RAM):既能讀出又能寫入的存儲器。
二、選用各種存儲器,一般遵循的選擇如下:
1、內部存儲器與外部存儲器
一般而言,內部存儲器的性價比最高但靈活性最低,因此用戶必須確定對存儲的需求將來是否會增長,以及是否有某種途徑可以升級到代碼空間更大的微控制器。基於成本考慮,用戶通常選擇能滿足應用要求的存儲器容量最小的微控制器。
2、引導存儲器
在較大的微控制器系統或基於處理器的系統中,用戶可以利用引導代碼進行初始化。應用本身通常決定了是否需要引導代碼,以及是否需要專門的引導存儲器。
3、配置存儲器
對於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片上系統(SoC),可以使用存儲器來存儲配置信息。這種存儲器必須是非易失性EPROM、EEPROM或快閃記憶體。大多數情況下,FPGA採用SPI介面,但一些較老的器件仍採用FPGA串列介面。
4、程序存儲器
所有帶處理器的系統都採用程序存儲器,但是用戶必須決定這個存儲器是位於處理器內部還是外部。在做出了這個決策之後,用戶才能進一步確定存儲器的容量和類型。
5、數據存儲器
與程序存儲器類似,數據存儲器可以位於微控制器內部,或者是外部器件,但這兩種情況存在一些差別。有時微控制器內部包含SRAM(易失性)和EEPROM(非易失)兩種數據存儲器,但有時不包含內部EEPROM,在這種情況下,當需要存儲大量數據時,用戶可以選擇外部的串列EEPROM或串列快閃記憶體器件。
6、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儲器
存儲器可分成易失性存儲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儲器,前者在斷電後將丟失數據,而後者在斷電後仍可保持數據。用戶有時將易失性存儲器與後備電池一起使用,使其表現猶如非易失性器件,但這可能比簡單地使用非易失性存儲器更加昂貴。
7、串列存儲器和並行存儲器
對於較大的應用系統,微控制器通常沒有足夠大的內部存儲器。這時必須使用外部存儲器,因為外部定址匯流排通常是並行的,外部的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也將是並行的。
8、EEPROM與快閃記憶體
存儲器技術的成熟使得RAM和ROM之間的界限變得很模糊,如今有一些類型的存儲器(比如EEPROM和快閃記憶體)組合了兩者的特性。這些器件像RAM一樣進行讀寫,並像ROM一樣在斷電時保持數據,它們都可電擦除且可編程,但各自有它們優缺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存儲器
❽ 儲存卡有沒有引導區
您有它在開機時引導啟動以及在格式化時選擇了「成為引導盤」那它最會有引導區,否則就只能是普通的存儲設備了。
❾ 移動硬碟可以做系統引導盤同時又可以做存儲盤嗎具體怎麼做
你先將移動硬碟前面分一個小區,FAT32格式。用 深度技術USB啟動維護盤製作工具 V3.0 將它作為啟動盤。再拷入一個系統鏡像文件,以後就可以重裝系統了。其餘空間你可以按需要分區,作為儲存用。
❿ 硬碟工作的引導原理和依據是什麼
硬碟存儲原理
硬碟是一種採用磁介質的數據存儲設備,數據存儲在密封於潔凈的硬碟驅動器內腔的若干個磁碟片上。這些碟片一般是在以鋁為主要成分的片基表面塗上磁性介質所形成,在磁碟片的每一面上,以轉動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的若干個同心圓就被劃分成磁軌(track),每個磁軌又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sector),數據就按扇區存放在硬碟上。在每一面上都相應地有一個讀寫磁頭(head),所以不同磁頭的所有相同位置的磁軌就構成了所謂的柱面(cylinder)。傳統的硬碟讀寫都是以柱面、磁頭、扇區為定址方式的(CHS定址)。硬碟在上電後保持高速旋轉(5400轉/min以上),位於磁頭臂上的磁頭懸浮在磁碟表面,可以通過步進電機在不同柱面之間移動,對不同的柱面進行讀寫。所以在上電期間如果硬碟受到劇烈振盪,磁碟表面就容易被劃傷,磁頭也容易損壞,這都將給盤上存儲的數據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硬碟的第一個扇區(0道0頭1扇區)被保留為主引導扇區。在主引導區內主要有兩項內容:主引導記錄和硬碟分區表。主引導記錄是一段程序代碼,其作用主要是對硬碟上安裝的操作系統進行引導;硬碟分區表則存儲了硬碟的分區信息。計算機啟動時將讀取該扇區的數據,並對其合法性進行判斷(扇區最後兩個位元組是否為0x55AA或0xAA55 ),如合法則跳轉執行該扇區的第一條指令。所以硬碟的主引導區常常成為病毒攻擊的對象,從而被篡改甚至被破壞。可引導標志:0x80為可引導分區類型標志;0表示未知;1為FAT12;4為FAT16;5為擴展分區等等。
硬碟數據結構
初買來一塊硬碟,我們是沒有辦法使用的,你需要將它分區、格式化,然後再安裝上操作系統才可以使用。就拿我們一直沿用到現在的Win9x/Me系列來說,我們一般要將硬碟分成主引導扇區、操作系統引導扇區、FAT、DIR和Data等五部分(其中只有主引導扇區是唯一的,其它的隨你的分區數的增加而增加)。
主引導扇區
主引導扇區位於整個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包括硬碟主引導記錄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區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其中主引導記錄的作用就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以及確定哪個分區為引導分區,並在程序結束時把該分區的啟動程序(也就是操作系統引導扇區)調入內存加以執行。至於分區表,很多人都知道,以80H或00H為開始標志,以55AAH為結束標志,共64位元組,位於本扇區的最末端。值得一提的是,MBR是由分區程序(例如DOS 的Fdisk.exe)產生的,不同的操作系統可能這個扇區是不盡相同。如果你有這個意向也可以自己去編寫一個,只要它能完成前述的任務即可,這也是為什麼能實現多系統啟動的原因(說句題外話:正因為這個主引導記錄容易編寫,所以才出現了很多的引導區病毒)。
操作系統引導扇區
OBR(OS Boot Record)即操作系統引導扇區,通常位於硬碟的0磁軌1柱面1扇區(這是對於DOS來說的,對於那些以多重引導方式啟動的系統則位於相應的主分區/擴展分區的第一個扇區),是操作系統可直接訪問的第一個扇區,它也包括一個引導程序和一個被稱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區參數記錄表。其實每個邏輯分區都有一個OBR,其參數視分區的大小、操作系統的類別而有所不同。引導程序的主要任務是判斷本分區根目錄前兩個文件是否為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例如MSDOS或者起源於MSDOS的Win9x/Me的IO.SYS和MSDOS.SYS)。如是,就把第一個文件讀入內存,並把控制權交予該文件。BPB參數塊記錄著本分區的起始扇區、結束扇區、文件存儲格式、硬碟介質描述符、根目錄大小、FAT個數、分配單元(Allocation Unit,以前也稱之為簇)的大小等重要參數。OBR由高級格式化程序產生(例如DOS 的Format.com)。
文件分配表
FAT
FAT(File Allocation Table)即文件分配表,是DOS/Win9x系統的文件定址系統,為了數據安全起見,FAT一般做兩個,第二FAT為第一FAT的備份, FAT區緊接在OBR之後,其大小由本分區的大小及文件分配單元的大小決定。關於FAT的格式歷來有很多選擇,Microsoft 的DOS及Windows採用我們所熟悉的FAT12、FAT16和FAT32格式,但除此以外並非沒有其它格式的FAT,像Windows NT、OS/2、UNIX/Linux、Novell等都有自己的文件管理方式。
目錄區
DIR是Directory即根目錄區的簡寫,DIR緊接在第二FAT表之後,只有FAT還不能定位文件在磁碟中的位置,FAT還必須和DIR配合才能准確定位文件的位置。DIR記錄著每個文件(目錄)的起始單元(這是最重要的)、文件的屬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時,操作系統根據DIR中的起始單元,結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磁碟的具體位置及大小了。在DIR區之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存儲區,即DATA區。
數據區
DATA雖然占據了硬碟的絕大部分空間,但沒有了前面的各部分,它對於我們來說,也只能是一些枯燥的二進制代碼,沒有任何意義。在這里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格式化程序(指高級格式化,例如DOS下的Format程序),並沒有把DATA區的數據清除,只是重寫了FAT表而已,至於分區硬碟,也只是修改了MBR和OBR,絕大部分的DATA區的數據並沒有被改變,這也是許多硬碟數據能夠得以修復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如MBR/OBR/FAT/DIR之一被破壞的話,也足夠咱們那些所謂的DIY老鳥們忙乎半天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經常整理磁碟,那麼你的數據區的數據可能是連續的,這樣即使MBR/FAT/DIR全部壞了,我們也可以使用磁碟編輯軟體(比如DOS下的DiskEdit),只要找到一個文件的起始保存位置,那麼這個文件就有可能被恢復(當然了,這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你沒有覆蓋這個文件)。
硬碟分區方式
我們平時說到的分區概念,不外乎三種: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
主分區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分區,通常位於硬碟的最前面一塊區域中,構成邏輯C磁碟。在主分區中,不允許再建立其它邏輯磁碟。
擴展分區的概念則比較復雜,也是造成分區和邏輯磁碟混淆的主要原因。由於硬碟僅僅為分區表保留了64個位元組的存儲空間,而每個分區的參數占據16個位元組,故主引導扇區中總計可以存儲4個分區的數據。操作系統只允許存儲4個分區的數據,如果說邏輯磁碟就是分區,則系統最多隻允許4個邏輯磁碟。對於具體的應用,4個邏輯磁碟往往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為了建立更多的邏輯磁碟供操作系統使用,系統引入了擴展分區的概念。
所謂擴展分區,嚴格地講它不是一個實際意義的分區,它僅僅是一個指向下一個分區的指針,這種指針結構將形成一個單向鏈表。這樣在主引導扇區中除了主分區外,僅需要存儲一個被稱為擴展分區的分區數據,通過這個擴展分區的數據可以找到下一個分區(實際上也就是下一個邏輯磁碟)的起始位置,以此起始位置類推可以找到所有的分區。無論系統中建立多少個邏輯磁碟,在主引導扇區中通過一個擴展分區的參數就可以逐個找到每一個邏輯磁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主分區之後的各個分區是通過一種單向鏈表的結構來實現鏈接的,因此,若單向鏈表發生問題,將導致邏輯磁碟的丟失。
數據存儲原理
既然要進行數據的恢復,當然數據的存儲原理我們不能不提,在這之中,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數據的刪除和硬碟的格式化相關問題
文件的讀取
操作系統從目錄區中讀取文件信息(包括文件名、後綴名、文件大小、修改日期和文件在數據區保存的第一個簇的簇號),我們這里假設第一個簇號是0023。
操作系統從0023簇讀取相應的數據,然後再找到FAT的0023單元,如果內容是文件結束標志(FF),則表示文件結束,否則內容保存數據的下一個簇的簇號,這樣重復下去直到遇到文件結束標志。
文件的寫入
當我們要保存文件時,操作系統首先在DIR區中找到空區寫入文件名、大小和創建時間等相應信息,然後在Data區找到閑置空間將文件保存,並將Data區的第一個簇寫入DIR區,其餘的動作和上邊的讀取動作差不多。
文件的刪除
看了前面的文件的讀取和寫入,你可能沒有往下邊繼續看的信心了,不過放心,Win9x的文件刪除工作卻是很簡單的,簡單到只在目錄區做了一點小改動――將目錄區的文件的第一個字元改成了E5就表示將改文件刪除了。
Fdisk和Format的一點小說明
和文件的刪除類似,利用Fdisk刪除再建立分區和利用Format格式化邏輯磁碟(假設你格式化的時候並沒有使用/U這個無條件格式化參數)都沒有將數據從DATA區直接刪除,前者只是改變了分區表,後者只是修改了FAT表,因此被誤刪除的分區和誤格式化的硬碟完全有可能恢復。
硬碟修復軟體 Partition Ma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