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配置mad和英特比哪個更好
㈠ 電腦處理器AMD和英特兒有什麼區別
AMD是台灣AMD公司的標志P4是Inter公司CPU中的一個型號!AMD和INTER公司是世界兩大CPU生產商佔世界家用CPU市場的95%以上的市場份額!AMD對游戲的性能支持比INTER好~I的浮點運算能力比A的強~還有就是A的發熱量大~其他的區別偶也不是搞硬體的也不是發燒友就不知道了!INTEL的做工和AMD的做工有區別的
我們來看錶面看到的最顯著的問題就是L1上面
通常AMD的L1比INTEL的L1要大的很多
所以導致了在同等主頻下AMD的要比INTEL的快的多
AMD和INTEL的處理器名稱定義也不相同
AMD是用的PR只定義
而INTEL用的則是主頻定義
還有就是AMD和INTERcpu性能的比較
什麼實際頻率只有1.8G的AMD 2500+處理器運行速度比實際頻率2.4G的P4-2.4B還快?為什麼採用0.13微米製程的Tulatin核心的處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處理器卻能輕松做到2G?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以上兩種「怪圈」的存在。 每塊CPU中都有「執行管道流水線」的存在(以下簡稱「管線」),管線對於CPU的關系就類似汽車組裝線與汽車之間的關系。CPU的管線並不是物理意義上供數據輸入輸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歸納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指令的執行都必須經過相同的步驟,我們把這樣的步驟稱作「級」。管線中的「級」的任務包括分支下一步要執行的指令、分支數據的運算結果、分支結果的存儲位置、執行運算等等…… 最基礎的CPU管線可以被分為5級: 1、取指令 2、譯解指令 3、演算出操作數 4、執行指令 5、存儲到高速緩存 你可能會發現以上所說的5級的每一級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時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級的話,管線將會有所延長: 1、取指令1 2、取指令2 3、譯解指令1 4、譯解指令2 5、演算出操作數 6、分派操作 7、確定時 8、執行指令 9、存儲到高速緩存1 10、存儲到高速緩存2 無論是最基本的管線還是延長後的管線都是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接受指令,輸出運算結果。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級,其每一級要比後者10級中的每一級處理更多的工作。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細節都完全相同的話,那麼你一定希望採用第一種情況的「5級」管線,原因很簡單:數據填充5級要比填充10級容易的多。而且如果處理器的管線不是始終充滿數據的話,那麼將會損失寶貴的執行效率——這將意味著CPU的執行效率會在某種程度上大打折扣。 那麼CPU管線的長短有什麼不同呢?——其關鍵在於管線長度並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說它把原來的每一級的工作細化,從而讓每一級的工作更加簡單,因此在「10級」模式下完成每一級工作的時間要明顯的快於「5級」模式。最慢的(也是最復雜)的「級」結構決定了整個管線中的每個「級」的速度——請牢牢記住這一點! 我們假設上述第一種管線模式每一級需要1個時鍾周期來執行,最慢可以在1ns內完成的話,那麼基於這種管線結構的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GHz(1/1ns = 1GHz)。現在的情況是CPU內的管線級數越來越多,為此必須明顯的縮短時鍾周期來提供等於或者高於較短管線處理器的性能。好在,較長管線中每個時鍾周期內所做的工作減少了,因此即使處理器頻率提升了,但每個時鍾周期縮短了,每個「級」所用的時間也就相應的減少了,從而可以讓CPU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了。如果採用上述的第二種管線模式,可以把處理器主頻提升到2GHz,那麼我們應該可以得到相當於原來的處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線一直保持滿載的話。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CPU內部的管線在預讀取的時候總會有出錯的情況存在,一旦出錯了就必須把這條指令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塊擁有5級管線的CPU在執行一條指令的時候,當執行到第4級時出錯,那麼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這條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塊擁有10級管線的CPU在第8級管線出錯時重新執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無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資源,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更高主頻的CPU呢?? 回溯到幾年以前,讓我們看看當時1.4GHz和1.5GHz的奔騰四處理器剛剛問世之初的情況:當時Intel公司將原奔騰三處理器的10級管線增加到了奔騰四的20級,管線長度一下提升了100%。最初上市的1.5GHz奔騰四處理器曾經舉步維艱,超長的管線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於預讀取指令的出錯從而造成的執行效率嚴重低下,甚至根本無法同1GHz主頻的奔騰三處理器相對壘,但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頻,因為20級管線同10級管線相比,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縮短了,雖然執行效率降低了,但處理器的主頻是根據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而定的,跟執行效率沒有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能把主頻輕松做到2G的奧秘! 固然,更精湛的製造工藝也能對提升處理器的主頻起到作用,當奔騰四換用0.13微米製造工藝的Northwood 核心後,主頻的優勢才大幅度體現出來,一直沖到了3.4G,長管線的CPU只有在高主頻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優勢——用很高的頻率、很短的時鍾周期來彌補它在預讀取指令出錯時重新執行指令所浪費的時間。 但是,擁有20級管線、採用0.13微米製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的理論頻率極限是3.5G,那怎麼辦呢?Intel總是會採用「加長管線」這種屢試不爽的主頻提升辦法——新出來的採用Prescott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俗稱P4-E),居然採用了31級管線,通過上述介紹,很明顯我們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處理器在一個時鍾周期的處理效率上會比採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處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說起初的P4-E並不比P4-C的快,雖然P4-E擁有了更大的二級緩存,但在同頻率下,P4-E絕對不是P4-C的對手,只有當P4-E的主頻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的CPU對壘,著名的CPU效能測試軟體SuperPi就能反應出這一差距來:P4-3.4E的處理器,運算Pi值小數點後100萬位需要47秒,這僅相當於P4-2.4C的成績,而P4-3.4C運算只需要31秒,把同頻率下的P4-3.4E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AMD 2500+處理器,採用了10級管線,只有1.8G的主頻卻能匹敵2.4G的P4;蘋果電腦的G4處理器,更是採用了7級管線,只有1.2G的主頻卻能匹敵2.8C的P4,這些都要歸功於更短的管線所帶來的更高的執行效率,跟它們相比,執行效率方面Intel輸在了管線長度上,但主頻提升方面Intel又贏在了管線長度上,因為相對於「管線」這個較專業的問題,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陌生的,人們只知道「處理器的主頻越高速度就越快」這個片面的、錯誤的、荒謬的理論!!這就是Intel的精明之處!!! 以上簡單介紹了有關CPU的執行效率和管線方面的知識!希望有更多朋友一起交流!
㈡ amd和英特爾哪個好
在重度辦公游戲的前提下,英特爾處理器比amd處理器更好。大多數情況下,AMD在多線程性能偏強,但是intel在單核性能偏強一些,所以游戲上幀數會有一定的優勢,優化上更好。
但是AMD由於多線程優勢,在程序多任務處理上更突出,INTEL和AMD的設計路線不同,所以對於選購處理器還需要看用戶自身需求,側重來選擇的,才可以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CPU。
intel和AMD處理器對比總結:
1、兼容性
intel兼容性、穩定性更好,AMD穩定性和兼容性依然不如intel,目前三代銳龍處理器依然會存在內存兼容性的問題,有些品牌內存可能導致內存頻率超不上去,或者直接點不亮的問題。
2、質保時間
intel盒裝和AMD盒裝均為三年質保。
3、產品售價
intel同級別CPU要比AMD貴一些,但是intel CPU有散片,可以通過選擇散片CPU彌補價格的不足,但是質保只有一年。
4、盒裝散熱器
AMD銳龍盒裝附送的散熱器相比intel酷睿盒裝附送的散熱器更好。
5、產品設計
AMD採用的是針式介面設計,安裝過程中,稍有不慎,可能會將針腳搞彎了,尤其是使用個幾年想要更換硅脂,幹了的硅脂黏住散熱器,取下散熱器可能會將CPU直接帶出來,搞不好針腳就彎了,不是我亂說,眾多實際真實的案例。
intel採用的是觸點介面設計,不會存在CPU彎針的情況,主板卡扣設計很好,所以根本不可能取散熱器帶出CPU可能性。
㈢ intel和amd處理器哪個好
在重度辦公游戲的前提下,英特爾處理器比amd處理器更好。大多數情況下,AMD在多線程性能偏強,但是intel在單核性能偏強一些,所以游戲上幀數會有一定的優勢,優化上更好。
但是AMD由於多線程優勢,在程序多任務處理上更突出,INTEL和AMD的設計路線不同,所以對於選購處理器還需要看用戶自身需求,側重來選擇的,才可以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CPU。
英特爾相比amd處理器的優點:
英特爾擁有龐大的軟體支持團隊,同時和程序開發商合作,在程序開發時就把英特爾的新產品指令、SDK等內容提前集成到處理器里,使得產品出廠時其原生生態就更優秀。
體現在最終的處理器運行能力上,使得搭載英特爾處理器的電腦在各個場景下能夠運行表現良好、具有更好的兼容性穩定性。不管是品牌機游戲本、高校實驗室等等,都仍是Intel使用更普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amd處理器,網路——intel處理器
㈣ MAD和英特爾哪個比較好
各有所長,MAD適合玩游戲,英特爾適合辦公
㈤ 國慶節的時候想配一台電腦,請問英特爾I10的CPU配置好不好還是AMD的CPU性價比更高
看用在哪一方面,各有長處的。
英特爾公 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46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在2015年世界五百強中排在第182位。
AMD就是唯一一家和英特爾搶生意的公司,現在 AMD的實力在有些地方已經超過了,而且AMD最近又打入了移動計算技術,而且並不比英特爾的差,從此這個領域不在是英特爾的天下,稍微懂電腦的人都會選擇AMD,速度快,不過,發熱高,穩定性差,這是缺點。
一個可以超頻,一個固定限頻,玩兒某些游戲就涉及一個流暢問題。就價錢而言AMD的性價比更高,同等級產品價格低廉,僅缺乏技術成熟性和穩定性。(超頻穩定性就會下降)不同系列情況有所不同,AMD游戲方面更勝一籌,採用真雙核,相比之下比INTER奔騰D雙核更具性價比.單核方面AMD閃龍,和65nm的P4隻得推薦,後者超頻很猛。
高端方面Core一枝獨秀,四核方面在45nm的interSPU出來之前,AMD巴塞羅那最強,比四核至強快42%。
㈥ AMD的CPU好 還是英特的cpu好
其實沒有什麼好與壞的 就要看你喜歡哪一個了 AMD和英特爾CPU的製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所以不能由主頻來看AMD的性能! AMD 性價比是毫無質疑的.AMD是攢機的首選.以前因為採用的工藝不同,AMD的發熱兩會比較大一些,所以品牌機多選擇p4作為配置.但是今年來,AMD的技術水平約來越高. AMD已逐漸取代intel的王者地位. 選3000+ AMD的比INTEL的好主要是技術好 第一,AMD有先進的K8架構,僅僅14級流水線,執行效率更高,而intel的prescott核心有31級。雖然有更高的頻率,但這個頻率是依靠高流水線。 辦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當中出錯,就得從頭開始,這樣就慢了,可惜犧牲了更高的頻率。 Intel當然不能視而不見,只有提高頻率,加大緩存解決。 還有最決的一招:降價和品牌效應。 第二,AMDcpu中集成了內存控制器,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延遲。 第三,由於核心的問題,AMD功耗更小。 第四,AMD有廣泛的主板支持,不像以前那樣。 第五,AMD的cpu價格便宜(雖然現在貴了)。 第六,就是人的「同情」心理,我們往往更喜歡「弱者」(盡管AMD不再「弱」,但是市場佔有率僅有20%,不像Intel的80%) 補充:好壞只有限於Athlon64和Sempron cpu(775,940,939針)和P4 prescott核心cpu 以前的Athlon xp及northwood沒有什麼差距。 最多就是intel多媒體應用更好,amd則在游戲方面更有優勢。 再有,AMD的cpu和intel的在同市場定位的情況下,差距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要忘記,頻率不是一無是處。通過對比intel的cpu:P4和PM就知道大概了,頻率不是一切。1.5G的PM相當於P42.8G CPU的處理性能不應該去看主頻,而INTEL正是基於相當相當一部分人對CPU的不了解,採用了加長管線的做法來提高頻率,從而誤導了相當一部分的人盲目購買。CPU的處理能力簡單地說可以看成:實際處理能力=主頻*執行效率,就拿P4E來說他的主頻快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長的管線基礎之上的,而主頻只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有關與執行效率無關,加長管線的好處在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較快,但是管線越長(級數越多)執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但是卻客觀劃分了與其對手想對應的處理器的能力。 為什麼實際頻率只有1.8G的AMD 2500+處理器運行速度比實際頻率2.4G的P4-2.4B還快?為什麼採用0.13微米製程的Tulatin核心的處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處理器卻能輕松做到2G?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以上兩種「怪圈」的存在。 每塊CPU中都有「執行管道流水線」的存在(以下簡稱「管線」),管線對於CPU的關系就類似汽車組裝線與汽車之間的關系。CPU的管線並不是物理意義上供數據輸入輸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歸納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指令的執行都必須經過相同的步驟,我們把這樣的步驟稱作「級」。 管線中的「級」的任務包括分支下一步要執行的指令、分支數據的運算結果、分支結果的存儲位置、執行運算等等…… 最基礎的CPU管線可以被分為5級: 1、取指令 2、譯解指令 3、演算出操作數 4、執行指令 5、存儲到高速緩存你可能會發現以上所說的5級的每一級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時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級的話,管線將會有所延長: 1、取指令1 2、取指令2 3、譯解指令1 4、譯解指令2 5、演算出操作數 6、分派操作 7、確定時 8、執行指令 9、存儲到高速緩存1 10、存儲到高速緩存2 無論是最基本的管線還是延長後的管線都是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 接受指令,輸出運算結果。 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級,其每一級要比後者10級中的每一級處理更多的工作。 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細節都完全相同的話,那麼你一定希望採用第一種情況的「5級」管線,原因很簡單:數據填充5級要比填充10級容易的多。而且如果處理器的管線不是始終充滿數據的話,那麼將會損失寶貴的執行效率——這將意味著CPU的執行效率會在某種程度上大打折扣。 那麼CPU管線的長短有什麼不同呢?——其關鍵在於管線長度並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說它把原來的每一級的工作細化,從而讓每一級的工作更加簡單,因此在「10級」模式下完成每一級工作的時間要明顯的快於「5級」模式。 最慢的(也是最復雜)的「級」結構決定了整個管線中的每個「級」的速度——請牢牢記住這一點!我們假設上述第一種管線模式每一級需要1個時鍾周期來執行,最慢可以在1ns內完成的話,那麼基於這種管線結構的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GHz(1/1ns = 1GHz)。 現在的情況是CPU內的管線級數越來越多,為此必須明顯的縮短時鍾周期來提供等於或者高於較短管線處理器的性能。好在,較長管線中每個時鍾周期內所做的工作減少了,因此即使處理器頻率提升了,但每個時鍾周期縮短了,每個「級」所用的時間也就相應的減少了,從而可以讓CPU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了。 如果採用上述的第二種管線模式,可以把處理器主頻提升到2GHz,那麼我們應該可以得到相當於原來的處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線一直保持滿載的話。 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CPU內部的管線在預讀取的時候總會有出錯的情況存在,一旦出錯了就必須把這條指令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塊擁有5級管線的CPU在執行一條指令的時候,當執行到第4級時出錯,那麼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這條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塊擁有10級管線的CPU在第8級管線出錯時重新執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無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資源,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更高主頻的CPU呢?? 回溯到幾年以前,讓我們看看當時1.4GHz和1.5GHz的奔騰四處理器剛剛問世之初的情況:當時Intel公司將原奔騰三處理器的10級管線增加到了奔騰四的20級,管線長度一下提升了100%。 最初上市的1.5GHz奔騰四處理器曾經舉步維艱,超長的管線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於預讀取指令的出錯從而造成的執行效率嚴重低下,甚至根本無法同1GHz主頻的奔騰三處理器相對壘,但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頻,因為20級管線同10級管線相比,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縮短了,雖然執行效率降低了,但處理器的主頻是根據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而定的,跟執行效率沒有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能把主頻輕松做到2G的奧秘! 固然,更精湛的製造工藝也能對提升處理器的主頻起到作用,當奔騰四換用0.13微米製造工藝的Northwood 核心後,主頻的優勢才大幅度體現出來,一直沖到了3.4G,長管線的CPU只有在高主頻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優勢——用很高的頻率、很短的時鍾周期來彌補它在預讀取指令出錯時重新執行指令所浪費的時間。 但是,擁有20級管線、採用0.13微米製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的理論頻率極限是3.5G,那怎麼辦呢?Intel總是會採用「加長管線」這種屢試不爽的主頻提升辦法——新出來的採用Prescott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俗稱P4-E),居然採用了31級管線,通過上述介紹,很明顯我們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處理器在一個時鍾周期的處理效率上會比採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處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說起初的P4-E並不比P4-C的快,雖然P4-E擁有了更大的二級緩存,但在同頻率下,P4-E絕對不是P4-C的對手,只有當P4-E的主頻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 認識Intel與AMD雙核CPU處理器的區別 隨著近日英特爾、AMD推出各種雙核CPU新品,「雙核」概念在業內逐漸升溫。 有意思的是,雖然都是雙核,英特爾和AMD確各談各的。英特爾大談雙核到桌面,AMD則直取雙核的伺服器市場。這兩個公司雙核到底有什麼不同呢?以下是關於雙核技術的背景資料,供大家參考。雙核技術背景 雙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兩個運算核心,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雙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構的高端伺服器廠商提出的,不過由於RISC架構的伺服器價格高、應用面窄,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不同的構架 最近逐漸熱起來的「雙核」概念,主要是指基於X86開放架構的雙核技術。在這方面,起領導地位的廠商主要有AMD和Intel兩家。 其中,兩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對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組件都直接連接到CPU,消除系統架構方面的挑戰和瓶頸。兩個處理器核心直接連接到同一個內核上,核心之間以晶元速度通信,進一步降低了處理器之間的延遲。而Intel採用多個核心共享前端匯流排的方式。專家認為,AMD的架構對於更容易實現雙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構會遇到多個內核爭用匯流排資源的瓶頸問題。 AMD和Intel不同的體系結構 雙核與雙芯(Dual Core Vs. Dual CPU): AMD和Intel的雙核技術在物理結構上也有很大不同之處。 AMD將兩個內核做在一個Die(內核)上,通過直連架構連接起來,集成度更高。 Intel則是採用兩個獨立的內核封裝在一起,因此有人將Intel的方案稱為「雙芯」,認為AMD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雙核」。從用戶端的角度來看,AMD的方案能夠使雙核CPU的管腳、功耗等指標跟單核CPU保持一致,從單核升級到雙核,不需要更換電源、晶元組、散熱系統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軟體即可,這對於主板廠商、計算機廠商和最終用戶的投資保護是非常有利的。客戶可以利用其現有的90納米基礎設施,通過BIOS更改移植到基於雙核心的系統。 計算機廠商可以輕松地提供同一硬體的單核心與雙核心版本,使那些既想提高性能又想保持IT環境穩定性的客戶能夠在不中斷業務的情況下升級到雙核心。在一個機架密度較高的環境中,通過在保持電源與基礎設施投資不變的情況下移植到雙核心,客戶的系統性能將得到巨大的提升。 在同樣的系統佔地空間上,通過使用雙核心處理器,客戶將獲得更高水平的計算能力和性能要想根據AthlonXP的實際主頻換算出型號的話:型號= 實際頻率 × 3 ÷ 2 - 500而要想根據型號算出Athlon XP的實際運行頻率:實際頻率 = 型號 × 2 ÷ 3 + 333AMD改變了其CPU產品的命名規則,將其產品標稱一個與對手產品主頻相當的型號。例如Athlon XP 2000+的實際主頻為1.67GHz,而其2000+的標稱就與Pentium 4的2.0GHz相對應。 因為AMD的處理器是以低主頻,短流水線的設計..而intel的處理器是以高主頻,長流水線的設計...這個好比,你要開車從石景山去通州.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走長安街直接就到,可是堵車,二是走五環.雖然遠了點,可是不堵車.AMD走的是長安街,而intel走的是五環. AMD Sempron 3000+中的3000+ AMD的PR值標稱方式,意思是相當於INTER主頻為3.0G的CPU,因為開發技術上的缺陷,AMD的CPU主頻一直就上不去,但是他的這種標稱方法,也不是信口開河的哦,CELERON3.0是跑不過SEMPRON3000+的,但是它的實際主頻只有可憐的1.8G,呵呵
㈦ 筆記本電腦AMD的處理器和Intel的有什麼區別嗎哪個更好用呢
實兩大廠商各有千秋,但是目前總體說來intel的實力確實比amd要強。
intel在最核心的製造工藝上市領先amd的而且不是一點點。這就決定了intel同一代cpu比amd的cpu更省電,發熱量低。但是相應的intel的定價也高。
但是amd也有自己的優勢,特別是他在集成顯卡方面的實力要強,amd由於無法在製造工藝上超越intel,所以往往敢於將更超前的架構用於新的cpu,而且採取低價策略。很多時候他的同一代cpu性能並不比intel差,甚至比intel強,價格卻低不少(但是功耗,發熱往往更大)。
要是買筆記本的話建議你買intel,筆記本的集成度高,intel更高水平的製造工藝是低功耗和低散熱的更好保障。這兩方面也正是intel的cpu稱霸筆記本市場的原因所在,等到了夏天你就知道為什麼這兩點這么重要了。
㈧ 電腦配置 這個cpu好不好 什麼級別 mad a4ー3300apu with radeo
這款是AMD的低端APU,帶核顯的,就是CPU和GPU集成在一起的,不玩大型游戲的話,用於上網、看電影、辦公等日常應用,性價比還是不錯的,CF對系統要求並不高,這款機器能勝任的。選內存的時候,最好選擇兩根組成雙通道,這樣對提高顯卡性能大有幫助。
㈨ AMD和INTEL的U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好(哪個更擅長哪一方面)
目前INTEL和AMD的CPU的區別之處,以及由於區別之處所帶來的性能和效率的差異有以下簡要幾點,僅供參考:
1。從單晶硅工藝上:INTEL:0。09(降低成本,加大晶體管數量),AMD:0。13(成本比0。09的高),所以導致在都降低相同比例的價格後,INTEL還是掙錢,而AMD最起碼不會掙太多的錢啦,搞不好還會陪錢(虧損),雖然市場佔有率有所提高,盡而導致最近的AMD訴訟案的發生
2。從流水線上:INTEL:31級(可以提升到更高的主頻,但帶來更大的發熱量:例如P4-670超到7。4G,但得用液氮來散熱,而且容易造成指令執行效率低下,所以搞出個超線程來彌補);AMD:20級(指令執行的效率比31級強,但頻率提升有限而發熱量相對要低,效率和頻率是2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主要看使用者的選擇了)
3。緩存:INTEL:1級16K,2級1M-2M(整數運算以及游戲性能沒有AMD的快(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在起作用,後面再講),但對於網路和多媒體(浮點運算)的應用比對手強
AMD:1級128K,2級:512K(整數運算快,游戲性能好,但對於多媒體的應用稍微遜色)
4。內存管理架夠:INTEL的內存管理架夠還是採用傳統的由主板上的南北橋方式來管理(造成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延時大,對於游戲執行效果沒有AMD的好,但對於日後升級成本有所降低)AMD是CPU內部集成內存控制器(減少了CPU與內存數據傳輸的延時,(對於游戲性能的提升有相當大的作用,也是前面所說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彌補了2級只有512K的所對多媒體應用的不足,但加大了對日後升級的成本的增加:要升級的話您只好把CPU和內存以及主板全都換掉)
5。指令集 INTEL:MMX,SSE,SSE2,SSE3,EM64T
(大多數游戲以及軟體基於INTEL的指令,對於INTEL有所優化,但64位指令對於現在新的64位系統有兼容性的缺點,所以最近不得不兼容於AMD的X86-64指令,CPU的步進值也從E0變到G1)AMD:3DNOW+,MMX,SSE,SSE2,SSE3,X86-64(在所支持的SSE3中少了2條指令,但問題不大,因為那2條是專門針對INTEL超線程技術的,沒有也罷,反正AMD也不支持超線程技術,由於AMD的64位技術源於DEC公司的Alpha技術(64位技術之一),再加上AMD自己的2次開發,所以導致64位技術快速的在民用市場的出現,微軟64位系統也不得不基於AMD的X86-64位開發(誰叫AMD先推出民用的64位呢),為了盡快消除對於64位的WINDOWS兼容性的問題,INTEL也被迫開始兼容AMD的64位指令(不是INTEL沒有技術開發64位,是由於它的市場策略導致其非常被動,錯過了推出64位的最佳時機,讓AMD就64位而言站了上風,誰讓這2家公司最終還得看微軟的臉色呢,從這點上講,他們還沒完全達到市場壟斷的地位---硬體廠商還得看軟體巨頭的臉色,真悲哀!)
綜上所訴:現在誰的性價比更高是要看使用者的應用范圍(也必然由應用范圍來決定),而並不是簡單的由價格來決定的,我更不同意所謂的窮人才用AMD的說法(我哥們現在的個人資產有500多萬,算是有點錢的吧?!可他裝的電腦用的AMD的3000+,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是電腦發燒友,對電腦的知識也不是太懂,他個人認為夠用就好,但也得跟的上點潮流,如果他是個發燒友的話去買INTEL的XEON或者AMD的OpteronCPU也很難說的哦,由於INTEL感覺來自AMD的壓力所以公司在發展戰略上做出了重大的決策的改變(從一味追求頻率到追求性能的轉變,也不得不放棄由INTEL公司自己創造出來的摩爾定律這個神話,全面轉向CPU性能的提升,CPU在3。8G這個頻率上畫上了個小小的句號,讓10G的目標成為了泡影;具可靠的消息:INTEL以後的CPU架夠將是基於現在移動CPU的技術上,並且提出了性耗比的概念(而非性價比)並且近期已經成功研發出樣品,就性能而言將是現在P4的3倍--5倍,而功耗從筆記本的CPU的5W到台式機CPU的35W到伺服器CPU的65W,核心將是雙核心或者是4核心,前端匯流排為:533MHZ,667MHZ,800MHZ,1066MHZ;不再有超線程技術(因為沒有必要了,超線程技術的出現主要是來彌補由於流水線過長而導致的效率低下,新的INTEL的CPU不會再用31級流水線,可能只有不到20級或者更底),頻率不會超過現有的頻率(這意味著3。8G將是INTEL現在乃至以後最高頻率)在即將到來的2007年的大較量(INTEL和AMD)中將一決高下,到時候誰勝誰負,誰好誰壞,誰的性價比或者性毫比更高將一目瞭然,說實話有點為AMD擔心(AMD近期曾表示不會對現有的CPU架夠改變)但更為咱們中國人自己的龍芯著急!我還是相信那句話:時間會說明一切的!誰將是消費者最應該期待的產品呢?相信在不遠的時間里將會出現!
對AMD來說,其最受人歡迎的地方,就是它良好的超頻性能和低廉的價格,這是它目前佔有處理器市場份額的根本原因,也是它的優勢。在我們選擇時,如果是DIY高手,那選擇AMD是肯定沒錯,能花較少的錢獲得更好的性能,價格上同主頻的AMD與Intel,前者價格只是後者的一半左右,而且現在AMD的處理器的主板大多數都有傻瓜超頻的軟體,雖然不能把超頻發揮到極限,但也能過一下超頻的癮。而AMD的發熱問題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其實不然,現在AMD的處理器多加入了過熱保護的晶元,所以發熱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不必顧慮。
在購買AMD的產品時要注意,由於它良好的超頻性能,使一些奸商們開始出售低頻版本超頻後再打磨的產品,如何識別是不是打磨過的產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處理器的L2和L3金橋有沒有人為切割或焊接的痕跡。如果仍不放心,那麼盒裝三年質保的AMD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風扇的選擇,AMD處理器超頻後的發熱問題(註:超頻後發熱與不超頻時發熱不同),一直是DIYer們最關心的,所以選擇一個好的風扇也是至關重要的。
Intel則向來以穩定著稱,對多媒體有較好的指令支持,比較適合一些多媒體愛好者、辦公室裝機、以及一些不太懂電腦的家庭裝機。從超頻上來看,由於所有Intel處理器都是鎖倍頻的,所以在超頻上顯不出多大優勢來,雖然鎖了倍頻,但也還是能超,只是超頻的范圍較小,筆者在不改電壓的情況下,將一塊P4 2.4 BG的超到了3.0G,且在一些3D游戲中如FIFA 2004時能穩定運行,所以Intel的穩定性還是值得我們信耐的。價格上來說,Intel的處理器比起AMD來說可算是高高在上,雖然IT行業里一分錢一分貨,但也不乏有一定的壟斷因素在裡面,但是它優異穩定的性能,使得不少電腦愛好者在裝機時,仍然將其設為首選。也正是因為它的穩定,所以許多品牌電腦大多採用了Intel的處理器,可見Intel的穩定性非同一般。這樣,在一個不太懂電腦的家庭裝機和商用裝機機,Intel的處理器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夠買Intel的處理器時,由於都鎖了倍頻,無論是散裝還是盒裝都可以放心購買,不會出現像AMD那樣的打磨產品。但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在購買盒裝產品時,一些奸商往往用散裝處理器配上假冒Intel風扇,重新包裝後來當盒裝產品銷售,鑒別的方法單從外觀上很難辨別,主要就是看裡面的硬塑料包裝是否有拆開過的痕跡,再看說明書是印刷品還是復印的,假冒的一般都是復印品。還有就是可以看盒裝產品裡面贈送的小徽標(就是品牌機外面都貼著印有的Intel Inside的小貼片),真品的小徽標厚而硬,外面有一層較硬的塑料,假貨則比較薄,用手指也能把上面的圖案刮下來,有的假貨甚至沒有小徽標。現在散裝的Intel處理器與盒裝的價格相差不到幾十塊,而且盒裝產品還贈送一個原裝風扇,不必在單獨購買風扇,所以購買盒裝產品是個不錯的選擇
㈩ 現在的cpu是MAD和Intel 那個好用,兩種cpu有什麼分別
AMD吧?威盛公司使用ARM9系列其中一款處理器的VIA 8505晶元的ARM架構平板電腦,由於未集成DSP解碼晶元,不支持高清,也不支持RMVB格式的視頻,發熱量較高。arm架構區別於x86架構,不兼容微軟視窗操作系統,所以現在都是用谷歌的安卓。arm處理器是aron公司設計的,授權給其他cpu廠商二次開發,所以可以說是威盛的cpu。
mid是inter前幾年推廣的概念,採用inter的x86體系cpu和微軟操作系統,不過當時inter沒有專門的低功耗cpu,只有低壓版的pc處理器,加上微軟操作系統很耗電,且效率低,所以mid沒有得到市場認可。最近幾年inter推出了atom處理器,這款處理器採用x86架構而非arm的架構,所以可以繼續安裝微軟操作系統,且功耗比較低。現在的上網本基本上都是用atom處理器了。
-------------------------------------------------------
綜合起來就是說arm體系是爛處理器(arm),好系統(安卓)
inter陣營是好處理器(atom),爛系統(windows) 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