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大腦存儲基礎研究

大腦存儲基礎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4-17 02:37:00

㈠ 人類擁有發達的大腦,那人腦的存儲量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人類能夠在短短的幾百萬年的時間里就迅速地成為地球的「主人」,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人類擁有發達的大腦,並因此具備了地球上獨一無二的高等智慧。那麼人類大腦的存儲量有多大呢?對於這個問題,盡管我們不知道准確的答案,但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個數字肯定會非常可觀。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了,上述兩項研究一個說1000T,一個說只有幾百兆,為什麼差距這么大呢?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人類的大腦具備大量的功能,而存儲信息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換句話來講就是,在人類的大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腦組織會用來存儲信息,而剩餘的都去忙活其它的事了。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只是基於實驗數據的一種合理的猜測,並不是科學界所下的結論,因此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過當真。

㈡ 人腦的存儲量是多少

人腦遠遠勝過電腦 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類大腦的人已經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 在《大腦與思維》雜志發表的文章稱,盡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位元組(10的12次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位元組數則大約到10後面跟8432個零。 人腦中神經元的數量是已知的,大約為1000億個,許多分析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電腦不久將超過人腦的觀點。但是,研究人員並不局限於這個角度,他們運用一系列運演算法則,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其中包括不同神經網路的龐大功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項發現可能會改變電腦設計的思路。今後電腦的改進可能不是增加位元組,而是模仿人腦,更加註重神經網路。 作者:青雲譯 文章來源:中國公眾科技網 比存儲量 全球電腦記憶體總和也比不上一人腦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3-09-16 10:46:05) 來源:中國日報網 《人腦與思維》雜志9月14日發表文章指出,單個人腦的記憶存儲量遠勝全球電腦記憶體的總和。 風靡全球的科幻影片《黑客帝國》其實只不過是一個人類反抗電腦統治的故事:人類在電腦的步步進逼下只剩下最後的據點錫安。該片實際上反映了一種普遍擔憂,即電腦技術越來越發達,人類越來越依賴電腦處理各種事務,如此一來,人腦是否會最終輸給電腦,淪為電腦的奴隸?甚至有人預言,電腦戰勝人腦的日子近在眼前。最近,英國研究者第一次以事實數據駁斥了悲觀主義者的上述觀點。 研究人員經運算發現,單個人腦的容量竟比歷史上所有已生產出來的電腦記憶體總和還要大。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大的電腦記憶體容量是10萬億(10後面加12個零)比特,然而相比之下,人腦的記憶體容量更不可思議——那就是數位10後面加上8432個零,簡直是天文數位。 研究者指出,人腦的記憶體容量是人類智慧的基礎所在。此前,科學家苦於沒有有效的運算公式,因此無法揭開人腦存儲量的大小之謎。甚至有一些武斷的科學家根據人腦只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就斷定電腦一定會很快超越人腦。 而現在,根據研究者最新發明的一系列運演演算法則,人腦容量的大小、千億神經細胞之間相互連接搭配形成的近乎天文數位的排列組合,都可以准確地算出來。電腦勝過人腦的預言不攻自破。 不過,新發現同樣可以用作改善電腦的程式設計,提高其運算能力。例如,科學家可模仿人腦原理,在不增加空間的情況下,通過擴大連接增大電腦記憶體量。

㈢ 大腦是以什麼方式存儲記憶的

用科學家們的表述,即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比如,在腦中進行數學運算、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能力就是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時間短,存在的時間以秒級計;像電腦的緩存,如果信息不被使用,就會隨著時間自然衰減。第二,容量有限,科學家們認為一般人的「工作記憶」長度是5至9個記憶單元。第三,抗干擾,存在並行信息或者無關干擾時,依然可以維持原記憶信息。

但大腦是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呢?日前,《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給出了答案: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研究組發現,瞬時性神經元,而非持續性神經元,是負責在工作記憶的過程中存儲信息的關鍵組分。換句話說,在當前實驗條件下,大腦更傾向於通過瞬時性編碼的神經機制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

「此前,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認為,大腦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一、持續性編碼;二、瞬時性編碼。」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澄宇介紹,前者認為,大腦只需要通過少量的神經元持續性放電就可以存儲信息;而後者認為,大腦更傾向於調用大量的神經元通過瞬時性放電來存儲信息。

雖然,前人基於電生理記錄的相關性研究表明,這兩種信息編碼的方式均可能發揮作用,但仍沒有研究直接比較這兩種信息編碼方式與工作記憶行為調控的對應關系。

向著未知的方向挺進,李澄宇帶領團隊綜合應用行為學、光遺傳、電生理等手段,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

初步的實驗結果提示,瞬時性神經元,而非持續性神經元,與小鼠執行工作記憶的行為表現水平有更緊密的關聯,即瞬時性編碼的神經機制更有可能負責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

事實果真如此嗎?為進一步驗證這一結論,研究人員又設計了一組實驗。這組實驗的基本邏輯在於,通過在工作記憶過程中人為加入不同的干擾性刺激,並監測瞬時性和持續性神經元與小鼠抵抗外部干擾刺激能力的關聯性,進而推測是哪種神經元類群負責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

結果顯示,當小鼠成功抵抗較弱干擾時,瞬時性神經元的比例顯著增加。相反,如果沒能有效抵抗復雜的干擾性刺激時,瞬時性神經元的比例也沒有出現相應上升。而在兩組實驗中,持續性神經元的比例都沒有發生任何顯著變化。

㈣ 人的大腦一生能存儲多少東西

大腦能存儲的東西可以說是無限的。人在出生時,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被稱作神經元,連接神經元的是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號,這些突觸之間會形成神經迴路/連接。這些連接的數量,決定了一個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而這些神經連接會持續變換,即便到了六十歲,它仍在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去學習和記憶。

想要提高大腦的記憶能力,要在記憶時充分調動左右腦的功能同時來參與記憶:

1、運用想像。想像力是大量記憶的源泉,想像得越生動,記憶越容易。想像是有方法可尋的,簡單來講就是把要記憶的那些無意義的數字或文字, 通過「諧音、形象轉化、意義轉化」進行編碼,從而更好的完成記憶。在「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將編碼記憶分為具體的「數字編碼、人體編碼、傢具定位(位置記憶/宮殿記憶)」三種。例如數字編碼,軟體中把需要編碼的數字分為「0到9「」和「00到99」共計110個,只要把這110個數字進行了編碼,並熟記下來,無論多長的數字你都能夠把它記住了。等熟練掌握了編碼記憶,在以後的學習中,無論是數字,還是文字,孩子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際需要,來進行靈活切換,從而更好的記憶。

2、注意順序和條理。就是把要記憶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條理分門別類地裝起來,這樣提取記憶的時候很方便,對使用記憶大有裨益。這其實也是思維導圖記憶(結構式記憶)用到的方法,根據內容梳理出一條條線索和一個個的關鍵詞,畫出一幅思維導圖,記憶的時候就根據這些線索進行串聯和聯想。

3、調動感受。感受包括形、聲、聞、味、觸,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記東西時,感官感受參與得越多,就記得越清楚。就好比聽課,如果只是用眼睛看或者豎著耳朵聽,聽著聽著可能你就睡著了,更別說聽完之後能記住多少。但如果你邊聽、邊看、邊動腦思考、邊用手摘記一些要點,那聽完課後,你還能夠回憶起來大部分內容。

4、進行關聯。 關聯就是是嘗試將新知識與已經知道的知識建立聯系。如此一來,學習新知的時候就不是學習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而只需要了解與已經具備知識的差異。具體的做法比如:①用「這和_______一樣……」的心態學習;②告訴自己「這只是________概念的延伸」。這可以讓我們更快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讓大腦記住更多信息的同時還減小了記憶的負擔。

5、還需要記住一點:記憶不是一勞永逸的,在記憶技巧的基礎上,還要懂得根據遺忘曲線(規律)進行「間隔重復」和「檢索記憶」。

㈤ 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和儲存的

記憶是大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大部分是通過學習或經驗獲得,並通過記憶保存下來。因此,有人說,記憶是連接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神膠水」。每個人心中總有些刻骨銘心的記憶。記憶一旦喪失,病人將喪失自我及與他人的聯系。因此,如何發生記憶、如何儲存記憶,是腦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認知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這兩類記憶有明顯的區別:首先,陳述性記憶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回憶獲取,並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被記憶的內容,而程序性記憶則不行;其次,陳述性記憶容易形成也容易遺忘,程序性記憶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復和練習,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記。

無論陳述性記憶還是程序性記憶,根據保存時間的長短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永久記憶。人類經由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通過神經傳遞至人腦,當信息到達大腦前,大部分信息已經被過濾。剩下的要進入大腦皮層的信號,將在海馬體中暫時儲存,停留在那裡的時間從幾秒至幾個星期不等。比如朋友新換的手機號,你能在有限的時間通過復述而記下,即為短時記憶。所謂的短時記憶指的是短暫的、容量有限的、可能還需要大腦不斷復述的記憶。短時記憶存儲的內容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被遺忘。但如果經過很長時間仍未遺忘,則說明這部分內容已經被輸入你的長時記憶中去了。這種更持久、容量更大、不需要復述的記憶被稱為長時記憶。

在大腦長期記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馬體位於大腦顳葉,緊密聯系著大腦的邊緣系統。它是通向情感世界的重要所在,顳葉前部包含負責短期記憶的區域,而所謂的網狀結構位於大腦和脊髓之間,負責保持清醒與集中注意力,這對主動、被動學習及活躍的回憶都至關重要。感覺信息既可以通過短時記憶系統進入長時記憶系統,也可以直接進入長時記憶系統。

記憶被儲存在哪裡呢?經典理論認為,大腦像倉庫一樣儲存記憶,記憶片段像貨物一樣被儲存在大腦里,這被稱為「倉庫模型」。經典的記憶定義可以表達為:人類的記憶是一個儲存和獲取由感官收集的信息的系統。根據這種理論,記憶有可能是被分成碎塊儲存在神經元里(但不會是RNA)。但是,很多現代科學家提出新的記憶理論,他們認為記憶是動態的,不是靜態地被儲存在大腦里,記憶應該被看成聯系感知和行為的技能。根據這種理論,記憶不是什麼儲存在神經元細胞體內的東西,而是由神經元細胞突觸的狀態來表述的。當我們的感知變為電信號後,這些突觸將信號分配至一級又一級,直到肌肉,觸發行為。突觸的變化是和通過的電信號直接相關的,如果一個突觸長時間沒有相關電信號來觸發,就會「萎縮」,相關的記憶就會削弱;如果受到長時間刺激或者一個很猛的突然刺激,就會變得很強壯,記憶就很深刻。

不同類型的記憶儲存在大腦的不同部位。也就是說,和記憶相關的腦區不局限於某一個具體部位。研究顯示,某一特定部位並不能獨立於其他大腦部位單獨行使儲存我們生活經歷的記憶功能。如顳葉和間腦與陳述性記憶密切相關,而海馬體和大腦新皮層則與短時記憶有關系。腦的特定部位受損可能隻影響特定類型的記憶,其他類型的記憶則可能完整無損。

研究表明,來自聯合皮層、經過高級整合處理的感覺信息,在內側顳葉及間腦被進一步加工處理,最終的記憶被以更持久的形式儲存到新皮層。

加拿大心理學家、認知心理生理學的開創者赫布認為,在腦內反映某外界客觀物體的,是由被該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層細胞組成的。在20世紀40年代,他出版了著名的《行為的組織》一書,指出對刺激的表徵由所有被這一刺激同時激活的神經元來實現。他把同時被激活的這群神經元稱為細胞集合,並提出了細胞集合學說,記憶痕跡廣泛分布於細胞集合的突出聯系中,細胞集合可由那些參與感覺和感知的同一群神經元組成,細胞集合中的部分神經元被損毀並不能消除記憶。

根據他的觀點,如果記憶痕跡只源自一種感覺信息,它很可能位於與該感覺有關的皮層區。在訓練猴子執行視覺分辨任務操作的實驗中,待猴子學會視覺分辨任務操作後,損毀其IT神經元,猴子的基本視覺能力保持完整,但不能再執行視覺分辨任務。進一步的研究發現,IT神經元與特定類型的記憶儲存有關,如IT神經元能夠編碼面孔記憶。實驗顯示,猴子對其他猴子面孔的反應不同,特定的IT神經元只對特定的面孔起反應。IT神經元對面孔反應的動態變化支持赫布的觀點,即大腦皮層感覺區既處理感覺信息又可以儲存記憶。

人類顳葉電刺激實驗是另一個陳述性記憶的痕跡位於顳葉新皮層的證據。顳葉包括顳葉新皮層、內側顳葉、海馬體和杏仁體等結構,對陳述性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作者:宋森

來自:飛碟探索雜志(fdtszz)

㈥ 知識是如何存儲到大腦中的又採用了什麼技術和方法越詳細越好。。。。

記憶是人類生活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的基石,與我們的一系列能力存在密切聯系,例如學習、講故事甚至於能否認識對方。記憶力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大腦。最近幾年,科研人員將有關記憶的研究上升到結構與分子層面。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記憶存儲於神經元連接內的很多大腦結構,其長期穩定性甚至依賴於一個單一的分子。
大腦以兩種方式存儲記憶。根據麥吉爾大學和加拿大神經系統科學及心理健康和成癮研究院的研究,一步棋、客房門牌號等短期記憶由大腦內高度發達的額葉前部負責處理。在大腦深處的海馬狀突起,短期記憶被轉換成長期記憶。麥吉爾大學表示,海馬狀突起同時從大腦不同感覺區域獲取記憶並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記憶集。舉個例子來說,你可能記得整場晚餐派對而不是多個有關派對場面、聲音和味道的單個記憶。
麥吉爾大學指出,隨著海馬狀突起對記憶進行處理,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與記憶結合,最終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合體。例如,如果聽到一段音樂,你可能回想起其他一系列與聽到這段音樂時的場景有關的記憶。科學家在對大腦進行掃描時發現,當人們回想起一個記憶集時,大腦不同區域均處於活躍狀態,說明記憶充當了一個索引,將大腦記錄的不同感覺和想法聯系在一起。
根據麥吉爾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海馬狀突起幫助鞏固形成記憶的神經連接的模式,但記憶本身取決於大腦細胞連接的穩定性。大腦細胞則依賴於蛋白質以及其他負責維持它們的連接並彼此間進行通訊的化學物質。紐約大學、喬治亞州醫學院以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移除或改變一個化學物質或者分子便可阻止記憶形成,甚至破壞已經存在的記憶。

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被轉化成記憶臨時保存到人腦的海馬體中,再由海馬體將記憶轉移到新大腦皮層儲存為長期記憶。這個轉移發生在人睡覺的時候,特別是深度、少夢的睡眠過程中。
這種關於記憶儲存轉移的理論目前受到了挑戰。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科學家馬雅克?梅達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理學家伯特?薩克曼共同主持了一項新的研究,找到了睡眠過程中海馬體和新大腦皮層進行「對話」的最好證據,表明了記憶儲存是通過一種驚人的「互動」來實現的。梅達發現,並不是海馬體以一種「腦細胞暴發」的方式向新大腦皮層上傳信息,相反,應該是新大腦皮層操控著它和海馬體之間的「對話」。
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新的途徑來了解大腦在人類健康和痴呆的不同情況下是如何處理記憶的,而且對阿爾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和治療的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長期記憶的形成過程可能與我們以前想的大不一樣。」布朗大學神經科學系的助理教授梅達說:「有兩種可能:或者這種對話在某種程度上是信息儲存的一部分,或者由海馬體向新大腦皮層的信息轉移並不發生在睡眠過程中。不管結果怎樣,都對通常認為的新大腦皮層和海馬體在睡眠過程中進行信息交流的理論提出了質疑。」
為了研究海馬體與新大腦皮層的「對話」,梅達記錄了老鼠大腦的電波活動。研究發現,在深度睡眠過程中,當新大腦皮層中處於興奮狀態的細胞有節奏地活動時,海馬體中興奮狀態的神經的活動卻是無規律的。梅達和他的團隊後來發現,如果將關注的焦點由處於興奮狀態的細胞轉到抑制性細胞,那麼大腦兩個部分就確實是在進行相同語言的對話了,而且細胞之間的活動也確實是相關聯的。活動或「對話」的時間,在大腦的兩個區域是一致的,海馬體會有短暫的滯後,就像是其中的細胞在回應新大腦皮層的「講話」一樣。海馬體和新大腦皮層之間進行同步交流的發現有兩個關鍵性的意義:首先,在深度睡眠過程中,是新大腦皮層而不是海馬體主持著大腦系統的對話。其次,是抑制性神經控制著對話。

科學家首次解答人大腦如何存儲和恢復陳舊記憶
http://news.QQ.com 2004年05月10日11:02 新華網 評論(0)
來自多倫多病童醫院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首次查明了大腦中負責儲存和恢復陳舊記憶的一塊區域。該研究發現發表在5月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記憶其實就是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形態。不過要儲存或拋掉某些信息,卻不是有意識的行為,而是由人腦中一個細小的構造——海馬體(hippocampus)來處理。海馬體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cortex)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體。如果海馬體有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路,但如果沒有通過這種認可的模式,那麼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會自動消逝。

多倫多病童醫院研究所科學家、多倫多大學生理學助理教授保羅-弗蘭克蘭博士說,「眾所周知,大腦中的海馬體,其機能是處理近期記憶,但並不永久地存儲記憶。我們經過研究發現,那些陳舊的、或者永久性記憶是在前扣帶腦皮質(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中得到存儲和恢復。」

新記憶的形成過程包含著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連接加固的過程,回憶的過程則包含了同樣的神經細胞或者神經細胞網路被重新激化的過程。隨著記憶的老化,神經細胞網路也逐漸改變。剛開始時,日常事件的記憶似乎主要依靠大腦中海馬體的神經細胞網路來完成,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記憶日益變得依靠大腦皮質來進行。

弗蘭克蘭博士說,「我們認為海馬體和大腦皮質之間存在著活躍的交互作用,在這兩個大腦區域中所進行的記憶傳遞處理過程可以一直持續數周,甚至在人睡覺的時候也在進行。」

研究學者是以老鼠為實驗對象進行研究,其中有一隻樣品是轉基因老鼠,已經被除去了回憶陳舊記憶的能力,以此來確定老鼠大腦前扣帶腦皮質在記憶處理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物學教授阿辛諾-斯里瓦說,「大多數人認為記憶是他們一生體驗的積累,但一直以來我們對大腦如何儲存和恢復記憶的問題卻是迷惑不解。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該從哪裡入手,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開發出有效的葯物來治療與記憶混亂有關的大腦疾病。」

㈦ 記憶如何存儲在大腦中

記憶是大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大部分是通過學習或經驗獲得,並通過記憶保存下來。因此,有人說,記憶是連接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神膠水”。每個人心中總有些刻骨銘心的記憶。記憶一旦喪失,病人將喪失自我及與他人的聯系。因此,如何發生記憶、如何儲存記憶,是腦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㈧ 大腦儲存記憶的原理是什麼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反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情,思考過的問題,都會給大腦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在日後也許會被激活,我們重現當時的體驗。
作為一個數據儲存系統,大腦接收了無數的映像,將它們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並將這些部分分別儲存在專門的腦細胞中。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被轉化成記憶臨時保存到人腦的海馬體中,再由海馬體將記憶轉移到新大腦皮層儲存為長期記憶。
每一個腦細胞都有能力儲存許多記憶的片段。這些關於自然界的記憶或特徵就會被分解成許多最基本的部分,如光線的光子。氣味的分子和聲波的振動等存儲起來———當一個特別的連接網路被即或時,這些記憶即被喚醒。大腦是由灰質、白質、大腦皮層構成的。大腦皮層又分很多部分,海馬區就是其中一部分,海馬求主要負責記憶活動,區域內的神經細胞突觸主要負責存儲記憶,海馬區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區。假如海馬區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路。一旦大腦受到刺激,收到調取記憶的指令,海馬區就會自動篩選該信息,存儲該信息指令的區域就會被連同,進而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最後以人的各種活動形式表現出來。

㈨ 人腦是怎麼存儲記憶的,相當於電腦的多大內存的

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

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占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

記憶是智力的基石,一個記憶力強的人,智力通常也比較強。可以肯定,人腦的記憶潛能很大,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過長期反復的學習,多學多用,一定能成為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如果將一個圖書館中的內容都裝進腦中,用處也不大,因為數據太多反而會拖累讀取速度,我們需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更有效的神經連接通路。

㈩ 大腦如何儲存記憶

大腦如何儲存記憶?可以想像的出,這個過程非常復雜,涉及多種分子、途徑。現在,一項新的研究通過對神經元進行深入研究,弄清了大腦如何更新製造新記憶所需的分子的機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的這一發現是12月22日Neuron雜志的封面故事。 在新研究中,通過對培養的處於生活狀態的大鼠細胞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明顯的證據來推翻之前認為的有關突觸上的受體一直被細胞中的「庫存」補充替代的假說。相反,研究人員發現突觸受體相對比較穩定,在被替換掉之前能夠存活16個小時之久。
全文請見: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5-12/2005122795017.htm

有人說,記憶是連接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神膠水」。每個人心中的某個角落,總有某些揮之不去、刻骨銘心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往往和悲歡或恐懼等事件密切相關。
因此,如何發生記憶、如何儲存記憶,是腦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前,科學家們主要圍繞兩類重要問題進行研究。一種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組織的?另外一種是,記憶的編碼、儲存、讀出和遺忘是如何實現的?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研究和合作,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卓敏教授、李葆明教授以及韓國國立漢城大學姜奉鈞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大腦前扣帶皮層神經元的「nr2b」受體對恐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李葆明教授告訴記者,通俗一點講,也就是說恐懼記憶到底能否形成,位於大腦前扣帶皮層神經元「nr2b」受體起了決定性作用。假如大腦前扣帶皮層神經元「nr2b」受體「睡覺」了,不能發揮作用時,恐懼記憶也就不能形成。
那麼,如何讓「nr2b」受體「睡」著呢?科學家採用了現成的研究工具。一種辦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因為如果「nr2b」受體要發揮作用,那麼其蛋白質就必須進行轉錄、翻譯,但是如果破壞蛋白質翻譯這一環節,「nr2b」受體就不能發揮其原有功能;第二種辦法是,通過葯理學手段把「nr2b」受體的活性阻斷。
李葆明教授解釋說,這種葯物被注射進「nr2b」受體後,就會摁住受體並強行與之結合,「就像給它套了一條繩子,這樣它就跑不動了。」
實驗多次表明,老鼠注射葯物後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接下來,有趣的動物實驗開始了。研究人員選擇了膽小的老鼠,它們首先把一隻正常的老鼠放入一個籠子內,籠子里安裝了電鈴,當電鈴發出「當當當」的聲響時,老鼠會轉過頭看著電鈴。
這時候,研究人員將老鼠腳底下的鐵絲通電,此時的老鼠被電擊後嚇得亂跳亂叫。再過24小時或48小時後,研究人員再次把這只老鼠放進相同的籠子內,這只聰明的老鼠再次回到房間時,顯然長了本事,它會弓著身,顯得驚恐萬分;研究人員把這只老鼠又放進另外一個籠子內,但是只要聽到電鈴發出聲響,老鼠的恐懼記憶就會重現,它還是會把身體弓起來。
李葆明教授解釋說,老鼠弓背的動作是高度恐懼時候的一種行為狀態。這說明,老鼠對曾經受過電擊的環境和聲音都已經形成了恐懼記憶。可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生動表現。
隨後,研究人員開始了真正的實驗。他們把這只老鼠注射了阻斷「nr2b」受體的葯物,這一次又給它施加一次電擊。24小時或48小時後,同樣把這只老鼠放進原先受過電擊的同一隻籠子內,可是老鼠一點過激反應都沒有,即使讓它聽電鈴聲,它也毫無反應。好像此前根本不曾經歷電擊這樣的「酷刑」。李葆明教授告訴記者,這一現象表明,「nr2b」受體的活性降低或受阻後,老鼠都不能形成恐懼記憶,也就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但是李教授一再強調,實驗人員只做過老鼠害怕電擊這個具體環境的實驗,並沒有做其他測試(例如,貓鼠游戲等)。注射葯物後的老鼠可能什麼東西都不怕,但這目前只能是猜測,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一些媒體想當然地認為,老鼠既然連電擊這樣的「酷刑」都不怕,自然也不會害怕一隻貓,把小老鼠描繪成「天不怕地不怕」的「霸王鼠」,這是極不科學、不嚴謹的說法。
研究人員預測,有望開發「治恐特效葯」。
研究小組實驗的成功讓科學家們大受鼓舞,因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人類對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有了更進一步了解,同時也為治療抑鬱症等某些心理疾病,提供了開發葯物的新途徑。
眾所周知,類似美國「9·11」或「卡特里娜」颶風等,這種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發生後,死裡逃生的人們,尤其是婦女和兒童,往往都會有嚴重的心理創傷,最終導致恐懼和抑鬱症,這就是「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其實,對於這些留有恐懼等不良記憶的人來說,他們最迫切希望得到的恩賜,恐怕就是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
據研究人員預測,將來有朝一日,科學家如果能在此研究基礎上,開發出無副作用、能控制大腦中負責恐懼記憶的葯物,以供人們在災難或者創傷後服用,這就有可能幫助人類消除或緩解精神創傷。但是李教授還明確表示,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只是為葯物開發提供了一種新途徑,但真正的葯物問世還有待時日。
背景知識
「創傷後應激綜合症」治療現狀
「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又稱「創傷後應激障礙」。人們在經歷過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心理創傷(幾乎能使每個人產生強烈痛苦),如身受酷刑、恐怖活動受害者、被強奸、目睹他人慘死等,通常會忘記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的心理干預和治療,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人很可能因此形成長期的精神障礙,有的人甚至會因此一輩子生活在恐怖和痛苦的情緒中。例如,一個人在小時候看到朋友死亡,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後,這個人只要一看到靈車、紙錢,就會產生恐懼,當初發生的事情會自動闖入他的頭腦中。
據著名心理干預咨詢師叢中介紹,目前,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依靠心理疏導治療:一是在應急階段進行的心理危機干預。患者經歷創傷事件後的幾天內,是接受心理治療的最佳時期。心理治療師首先會告訴患者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解開患者心中一直懸而不決的疑問。
患者知道真相後的第一反應是痛苦,這時工作人員會在旁邊對他進行心理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從痛苦中走出來。還有一種是遠期的補救治療,方法是一樣的,但是效果遠遠不如在應急階段進行的心理危機干預。
叢教授強調,目前我國許多患者往往不能接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首先是專業人員不能及時趕到。其次是缺乏經費的支持。還有就是政府還沒有形成相應的機制。礦難、水災等大的災難性事件發生後,民政部、醫療隊等都可能及時趕到現場,但是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卻被擋在了外面。
http://www.37c.com.cn/a1/200601/a194387060111140628.shtml

熱點內容
學而思網校app適配安卓哪個版本 發布:2024-11-20 04:29:18 瀏覽:994
廣州社保密碼是多少 發布:2024-11-20 04:29:18 瀏覽:196
校園一卡通查詢密碼多少 發布:2024-11-20 04:26:57 瀏覽:508
github如何上傳代碼 發布:2024-11-20 04:17:50 瀏覽:828
怎麼手機查看wifi密碼 發布:2024-11-20 04:13:03 瀏覽:298
如何查看地址配置 發布:2024-11-20 04:12:25 瀏覽:64
水箱上應配置哪些管道 發布:2024-11-20 04:05:57 瀏覽:552
ubuntu搭建java伺服器 發布:2024-11-20 04:02:49 瀏覽:165
旅行箱鎖怎麼設置密碼 發布:2024-11-20 04:00:47 瀏覽:950
java速成班 發布:2024-11-20 03:55:20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