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存儲配置 » 實現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途徑有哪些

實現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途徑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17 01:02:19

『壹』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1、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欠賬多、缺口大,補足短板的關鍵是建立長效投入機制。

2、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加快形成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機制。新型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兩翼,二者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新型城鎮化決不意味著讓農村凋敝。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輕鄉的問題。

3、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推進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長期以來,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比城市居民面更窄、水平更低。鼓勵地方開展統籌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試點。

(1)實現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途徑有哪些擴展閱讀

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均等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提。而當前,城鄉居民權益不平等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財產權的不平等。二是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是城鄉差距的重要體現。

包括養老、教育、醫療、交通、供水、供電、環境等,農村都明顯落後於城市。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公共服務事業投入重點在城市,城市越來越漂亮,即使中西部地區的城市與沿海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

實現城鄉要素配置的合理化,關鍵是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要素市場,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消除人為設置的各種障礙,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

『貳』 如何創新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執政的組織基礎。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全面推進農村、企業、城市社區和機關、學校、新社會組織等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合理設置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起點和基礎,也是農村黨員能否得到持續教育管理、不斷發揮先進性的重要平台,更是引領農村各類組織和各支隊伍作用充分發揮的「龍頭」保證。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社會經濟結構和群眾生活方式、就業方式等出現了多樣化,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也遇到了新情況,「組織找不到黨員,黨員找不到『家』」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進行調整創新,以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下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需要。
第一、以強帶弱,共同發展。即按照「黨委引導、雙方自願」的原則,利用現有農村黨組織之間在人力、資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補性,重新整合設置農村基層黨組織,實行以強帶弱,促進共同發展。主要有三種形式:(1)橫向聯合。以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為目標,針對有些相鄰村、相鄰社區發展不平衡,彼此有較強互補性的特點,因勢利導,實行村與村、社區與社區、農村與社區聯建共創,建立黨委或黨總支,由經濟發展較快的村或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擔任黨委(黨總支)書記,在組織上實行統一領導,以建立穩定的互利和幫扶關系,形成以強帶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2)合並設置。這種形式是打破原來按行政區劃和行業界限設置黨支部的框框,採取將經濟強勢的村(社區)黨組織與經濟薄弱的村(社區)黨組織合並成一個黨組織,或將鄉鎮骨幹企業、基層站所黨組織與經濟薄弱的村(社區)黨組織聯合起來建立黨組織的辦法,發揮經濟強村(社區)黨組織和鄉鎮骨幹企業、基層站所黨組織在人力、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帶動經濟薄弱村(社區)共同發展。在黨組織合並設置後,黨組織負責人一般要由原經濟強村(社區)黨組織和骨幹企業、基層站所黨組織的負責人擔任,統一領導村(社區)、企業和站所工作。(3)龍頭帶動。就是將屬於企業原材料生產基地村的黨組織與企業黨組織合並歸一,或劃入企業黨組織的下屬支部存在,建立起跨行政區域、相對獨立、比較穩定的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聯合體,實現統一管理,統一調度,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這種形式也可以是,將農村產業鏈中的原本相對獨立的上下游企業黨組織圍繞核心企業黨組織重新整合,要麼與核心企業黨組織合並歸一,要麼與核心企業黨組織建立上下級隸屬關系,形成集團化經營,便於充分發揮整體功能。
第二、拓展新區,確保覆蓋。即對新分化、新出現的農村各類經濟和社會組織,及時跟進黨的工作,按照「成熟一個、建立一個、健全一個、鞏固一個」的辦法,在其中適時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促進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雙加強。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從組織規模、黨員人數、構成差別的實際出發,採取「建、掛、聯、調」四種形式,從動態上尋求黨的組織設置的最佳切入點。建,即對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單位,積極創造條件建立黨組織;掛,即對規模較小、僅有個別黨員的單位,把黨員掛靠到附近單位的黨支部,讓其過正常組織生活;聯,即對同一區域內暫不具備單獨建立黨組織條件但行業、產業相同或相近的幾個單位,將其聯合起來組建黨組織,如採用「支部+協會」模式或組建「產業黨支部」;調,即對屬於整體轉變原單位性質的新社會組織或新經濟組織,在原有基礎上相應調整和完善黨組織設置,保持黨建工作的連續性。同時,對組建黨組織條件不成熟的單位,可先建立工會和共青團等群團組織,以群團組織建設促黨建;對掛靠組建、聯合組建的黨組織,可按行業、產業及黨員特長等情況靈活設立黨小組,切實把分散在茶葉、甘蔗、辣椒、生薑、礦業等不同產業鏈上的黨員組織起來,發揮好黨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先鋒作用。
第三、「以靜制動」,避免「斷線」。即加強對常年在本地務工的農民黨員進行組織化教育管理的同時,加強對外出務工、經商的流動黨員的跟蹤管理,確保「放飛風箏不斷線」,實現黨員教育管理全覆蓋。主要有二種形式:(1)建立流動黨支部。在外出務工黨員較為集中的區域,以鄉(鎮)、村為單位建立流動黨支部(分長期和臨時兩種),作為下屬黨組織直接接受鄉(鎮)黨委或村黨組織的指導管理,或委託流動黨員務工所在地黨組織管理,或實行黨員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負責的雙向管理機制,並以此為陣地,定期開展活動,在法律維權、糾紛協調、工程承攬及經商、就業信息搜集與發布等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和流動黨員的作用,使流動黨支部成為鄉(鎮)黨委或村黨組織的另一個堅強戰斗堡壘。(2)落實「六包責任制」。對務工經商地點不固定、個體較為分散、組織關系仍在流出地黨組織的外出流動黨員,由所在黨總支(支部)指定常年在家的班子成員、黨員行政領導和素質較高、責任心較強的在職在崗正式黨員與其建立以「包查訪聯系、包理順關系、包溝通教育、包通報反饋、包幫扶解困、包督促履責」為主要內容的「六包責任制」,使所在黨支部與流動黨員保持溝通聯系,動態掌握相互間的有關情況,切實解決農村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發揮作用難等問題。

『叄』 要想徹底解決農村中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根本途徑是什麼

要想徹底解決農村中存在的問題你認為根本途徑是什麼?
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以及電磁相互作用力,這3種相互作用力從產生和相互作用這個角度來看,它們都存在微觀或者說存在原子和原子核內部,在宏觀並不存在,這些相互作用從現在的研究水平來看它們都是規范場對它們的本質,對它們的相互作用以一些個結果都有一些宏觀世界的成果,比如標准模型希格斯粒子等等,這些理論結果就把物質結構、物質粒子對物理研究向微觀推進了一大步,人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些相互作用力的本質,它們的本質概括起來講就是規范場,作用是規范作用,這是由於有規范場場有規范作用,使得這些粒子形成了原子,原子就進一步形成了宏觀物質宏,觀物質又進一步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宇宙結構,或者宇宙結構形成的是宇宙的一個物質根脈就是由物質形成了一個從微觀到宏觀再到宇觀的一個根脈,這個認識都是來源於對於相互作用本質的認識。

引力是第4種相互作用,對它的認識就遠遠的落後於對內部相互作用的認識,引力認識開始的很早,比如牛頓萬有引力,愛恩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都是關於引力的理論,它們之間並不矛盾,發展量子引力也不是為了推翻它,而是在它們使用的條件下有用的理論,有時候就是使用這種理論而不需要使用別的理論,但是它們都是從表觀經典的角度來解釋引力的,引力的本質是什麼它不知道,空時的本質是什麼也不知道,而不知道引力的本質,不知道時空的本質,對發展關於引力和空時這樣的理論是存在根本問題的,造成了空時概念的不確定。

在各種各樣的宇宙論裡面,比如大爆炸的宇宙理論,黑洞內部理論,弦理論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以及廣義相對論理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理論,空時的概念實際上是不統一的,不同理論裡面的空時是不一樣的,空時的概念,到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確定。

引力的本質
由於引力它的本質到現在沒有深刻的解法,所以引力的行為也不受限制,有時引力會表現出該有的狀態,有時又會表現出違背物理定律的狀態,物理學沒辦法排除它們是錯的,也沒有辦法肯定它們是對的,造成了關於引力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理論,但是各種各樣的理論並不管用,並不能解答問題,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這是個在牛頓和愛因斯坦發現了真正的引力理論之後遺留下來的一些混亂,關於空時概念和隱匿行為的一種混亂,混亂的原因就是目前為止沒有真正的答案來解答愛恩斯坦留下的三個物理學基本問題,這就是愛恩斯坦時代之後物理學的三個基本問題,這是主流上存在的問題是必須回答的,如果不能回答物理學就不能夠發展,如果回答的不對,物理學就有可能變成是一團糟,現在物理學並沒有變成一團糟,但是有關理論研究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沒有得到結果,這樣的理論很多,那麼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呢?

第一問題:引力本質是什麼?

這個問題要解答的內容包括引力到底是什麼,引力是一種力還是一種幾何,引力能不能量子化,引力是物理學的問題還是數學的問題,這些都是關於引力的本質的問題。

第二問題:引力是不是規范場?

『肆』 鄉村振興與租地人,和流轉土地建設美麗鄉村規劃方案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伍』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陸』 如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柒』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收入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徑

這個說法存在問題。
按生產要素分配可以很好的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所以它體現效率原則。但這也就可以出現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比如說一些弱勢群體等。
所以要實現收入相對公平分配,除了效率外,還需要強調公平。這在我們國家當前的經濟制度和分配政策下,除了按勞分配外,我們國家和政府還需要更多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以及稅收財政政策的傾斜和支持。

『捌』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設農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市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實施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技對高效農業的貢獻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把推進「三大合作」作為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一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鼓勵農民以資產、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二是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聯組發展、整村推進的辦法,擴大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單體規模,取得規模效益;把推進土地股份合作與發展高效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農業所佔面積達到60%以上。三是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城鎮化、工業化帶來的機遇,重點在那些經濟實力較強、產業特色明顯

『玖』 如何優化農村資源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
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是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評判的標准之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1)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2)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

(3)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

(4)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 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

(5)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要要走"優質,高效,高產"的新型農業道路,發展生態安全農業.努力做到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發展是第一要義,同時做到統籌兼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要做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的統籌兼顧.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合理調節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國家的惠農政策.走集約化經營道路,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做到可持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的意義:
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遏制城鄉差距拉大趨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
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農村市場需求,消化富餘的工業生產能力的根本出路。
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的一個實際步驟。
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和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的集中體現。

統籌區域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所謂統籌區域發展,就是中央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將不斷擴大的區域差距重新回歸到民眾能夠普遍接受的范圍,從而逐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標的動態努力過程。
①統籌區域發展是抑制區域經濟差距負面效應的需要。
②統籌區域發展是聯動解決各類區域存在和潛在的各種區域病的需要。

③統籌區域發展是謹慎渡過「矛盾突顯期」的需要。

抓好資源節約工作:

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

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准,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築。

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

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

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要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重點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繼續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工程。強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拾』 實現現代化新農村的基本途徑和要求

現代化新農村途徑:

1、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2、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5、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要求:

2005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10)實現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途徑有哪些擴展閱讀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體要求,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標准。

1、產業發展。有1—2個支撐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參合率達到50%以上。

2、生產條件。人均有0.5畝以上能排能灌的基本農田;農業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

3、收入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市經濟發達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含渝東南地區)分別達到7000元、6000元、5000元以上;80%以上農戶有較穩定的增收來源。

4、人居環境。戶戶通電、通自來水、通電視;相對集中的居民點有一個晾曬休閑的院壩和垃圾處理點;農戶有單獨衛生的廚房和廁所;農民住房磚瓦化,磚混結構達到85%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40%。

5、農民素質。實現高質量「普九」;未繼續升學的中學生培訓率80%以上。

6、農村道路。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產、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

7、社會事業。有「一校三室一園」,即:建好村小學、有辦公室、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五保家園」;計劃生育率達到95%以上。

8、農村社保。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5%以上;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應保盡保;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90%以上。

9、文明風尚。有村規民約;無重大刑事案件、無重大安全事故、無群體性事件;村民對治安狀況滿意率達到95%以上。

10、民主政治。村「兩委」班子和諧;村級公益事業實行「一事一議」民主決策;設有公開欄,實行黨務、村務、政務、財務「四公開」;村民對村「兩委」班子的滿意率達到85%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

熱點內容
github如何上傳代碼 發布:2024-11-20 04:17:50 瀏覽:828
怎麼手機查看wifi密碼 發布:2024-11-20 04:13:03 瀏覽:298
如何查看地址配置 發布:2024-11-20 04:12:25 瀏覽:63
水箱上應配置哪些管道 發布:2024-11-20 04:05:57 瀏覽:551
ubuntu搭建java伺服器 發布:2024-11-20 04:02:49 瀏覽:164
旅行箱鎖怎麼設置密碼 發布:2024-11-20 04:00:47 瀏覽:950
java速成班 發布:2024-11-20 03:55:20 瀏覽:277
頁游試玩需要什麼配置 發布:2024-11-20 03:53:48 瀏覽:23
模擬器上sdn如何配置 發布:2024-11-20 03:47:01 瀏覽:30
安卓文件管理哪個是視頻文件 發布:2024-11-20 03:42:56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