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使用者和提供者如何配置資源
⑴ 市場如何配置資源怎樣理解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經濟是通過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經濟運動形態。
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⑵ 如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根據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利用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對自然資源系統進行改造、設計、組合、布局的活動。它是確立區域發展方向、合理布置生產要素的關鍵,也是解決經濟系統增長的無限性與資源生態系統供給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實現方法:在生態經濟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優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以達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取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資源的配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在空間或不同部門間的最優配置;二是資源的時間配置,根據資源在不同時段上的最優分布特徵,實現資源開發利用最佳時段的控制與決策。
⑶ 市場機制是如何配置資源的,請舉例說明
在經濟學中,資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資源是指自然資源;廣義資源是指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可以說,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任何社會,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慾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確實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在一定的范圍內,社會對其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間分配,其實質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
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簡單而言,優化資源配置就是為了讓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而做的一些合理配置。
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
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早先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市場機制下的資源配置原則和要求:
第一,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相反,勞動生產率較低,個別價值較高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可能按低於其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得較少的收入以至蝕本。這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從自身利益出發,會主動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第二,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企業作為市場調節信號的接受者,主要通過市場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狀況,並據此安排和調整生產經營方向、品種、數量和規模,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當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意味著該商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就會自動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反之,若某種商品價格下跌,表明該種商品在市場上供過於求,企業則會縮小生產規模,或調整經營方向,轉而生產其他商品。市場是企業的「生命」,關繫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和企業的發展。所以,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三,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必然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以外部的強制力,迫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勵企業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促使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活力。
【現實實例】一般來說,通過價格是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場同類產品稀缺,其價格就會上調;市場同類產品富足,其價格就會下降;企業為了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就會讓其價格優惠。企業的新產品剛上市,一般其價格會更高,不要說有的企業在新產品剛上市的初期,為了拉抬價格,還往往會採取「飢餓銷售」,以增加銷售的贏利。某些品牌的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空調、冰箱、手機是這樣,就連生薑、大蒜、豬肉也都莫不如此。
⑷ 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有何區別
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區別如下:
一、經濟學方面的不同
資源利用的經濟學定義在現實社會中,勞動者失業、生產設備和自然資源閑置等是經常存在的狀態。這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所標定的產量只是充分就業的或者說潛在的國民收入,而實際的國民收入往往小於它。
資源配置中的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二、兩者的本質不同
資源利用致力於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進步和先進技術的推廣, 加強可再生能源行業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促進國際間交流,加強企業間的聯系。建立資源利用與環境整治規劃體系。資源與環境建設涉及面廣,是一項跨區域、跨部門的系統工程。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三、二者的影響不同
生態資源的利用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成為綜合解決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從區域范圍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工程原理仿照自然界生態過程物質循環的方式對企業生產的原料、產品和廢物進行統籌考慮,通過企業間的物質循環、能量利用和信息共享,使得現代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
⑸ 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和手段是什麼
人們需要對既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各種可能的生產用途之間作出選擇,以保證稀缺的資源用於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組合,分配給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者,獲得最優的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社會要素資源,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閑置浪費,是任何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問題,是一切社會生產共同的要求。
⑹ 論述市場經濟是如何有效地分配資源,最終達到消費者總效用最大。生產者總效益
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達到消費者的總效用最大,同時利用國家宏觀調控來彌補市場的不足。
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
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6)資源使用者和提供者如何配置資源擴展閱讀:
市場的局限性的具體表現:
1、當漲價時,賣方會自發的加大生產投入;當減價時,賣方會自發的減少生產投入,這就是市場的一個特點:自發性。
2、市場的范圍之大使得誰也無法客觀宏觀的去分析觀察,參與者們大多以價格的增幅程度來決定是否參與,與參與程度,這就體現了市場的第二個特點:盲目性。
3、參與者盲目自發的投入生產,而生產是一個相對於價格變動耗時較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常能看到一種商品降價後,它的供應量卻在上升,這就是市場的第三個性質:滯後性。
⑺ 資源如何進行合理配置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根據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利用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對自然資源系統進行改造、設計、組合、布局的活動。它是確立區域發展方向、合理布置生產要素的關鍵,也是解決經濟系統增長的無限性與資源生態系統供給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任務是,在生態經濟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優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以達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取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資源的配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在空間或不同部門間的最優配置;二是資源的時間配置,根據資源在不同時段上的最優分布特徵,實現資源開發利用最佳時段的控制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