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衛星上配置了什麼
❶ 「鵲橋號」什麼時候升空
5月21日5時28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鵲橋」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邁出了我國月球背面著陸與探測的第一步。
嫦娥四號任務將是人類首次進行月球背面著陸探測。由於月球自轉周期與繞地球公轉周期相同,所以總有一面背對著地球。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受到月球自身遮擋,無法直接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為此我國決定發射國內首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作為嫦娥四號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數據中轉站。
❷ 中繼星鵲橋發射
新華社西昌5月21日電(記者白國龍、余曉潔)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飛行25分鍾後,星箭分離,將「鵲橋」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40萬公里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相繼展開正常。後續,「鵲橋」將經中途修正、近月制動和月球借力,進入月球至地月L2點的轉移軌道,通過3次捕獲控制和修正後,最終進入環繞地月L2點的使命軌道,地月L2點是衛星相對於地球和月球基本保持靜止的一個空間點。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表示,由於月球有一面總是背對著地球,當嫦娥四號進行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任務時,將受月球自身遮擋,無法直接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而「鵲橋」則相當於架設在嫦娥四號與地球間的「通信中繼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鵲橋」號中繼星項目經理張立華說,「鵲橋」還攜帶了由荷蘭研製的低頻射電探測儀,未來將開展在軌科學探測試驗。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一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發射任務。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75次發射。此次還搭載發射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兩顆月球軌道編隊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
據悉,探月工程重大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組織實施。此次中繼星任務中,工程總體由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承擔;衛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生產;發射和測控任務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承擔。
❸ 我國發射鵲橋中繼衛星主要作用是什麼
6月7日據歐洲報道,在中國神話中頻繁出現的月亮將掀起神秘的面紗。中國近日成功發射升空一枚中繼衛星,為未來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據悉,這枚中繼衛星在嫦娥四號任務中的作用是在探測器抵達月球時,搭建測控通信、數據傳輸鏈路,保證其和地球的聯系。據法媒報道,中繼衛星會始終保持穩定靜止的位置,瞄準月球背面。法媒引述中繼衛星項目經理張立華的介紹指出,本次發射是中國成為首個實現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進行巡視探測的國家的關鍵一步。中國技術人員可從地面對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操作控制。
來源:中國日報網
❹ 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的拉格朗日L2點到底是什麼
天文學上的拉格朗日點,是三體問題中的引力駐點。
自從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以來,天文學家就有了強大的工具,來預測天體運行規律;在1767年,大數學家歐拉發現三體問題中的3個限制性特解L1、L2和L3;1772年,歐拉的學生拉格朗日,又發現三體問題中的兩個限制性特解L4和L5。
❺ 「鵲橋」衛星發射成功,未來中國月面探測與載人登陸真的能用上嗎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丙火箭將「鵲橋」中繼衛星直接送上了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預計將經中途修正、近月制動和月球引力助力後進入L2點的轉移軌道,再通過3次捕獲控制和修正後,最終將進入環繞地月L2點的待命軌道。
「鵲橋」的設計壽命達5年以上,除了提供通訊中繼以外,「鵲橋」還將攜帶荷蘭-中國合作的低頻探測器(NCLE),對早期宇宙低頻背景輻射進行探測。並且鵲橋號高懸於月球軌道外,這個絕少干擾的位置為它的射電觀測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環境。NCLE將展開不同的天文觀測試驗,包括繪制全天區射電背景圖用於研究,觀測太陽風暴和來自遙遠天體的射電信號,最終將試圖探測大爆炸後宇宙中出現的第一縷光。「鵲橋」還攜帶了中山大學研製的激光反射器進行高精度激光測距試驗,為未來探測引力波「天琴計劃」做先導性研究工作!
可見「鵲橋」並非只提供通訊中繼,要不然2018年底的嫦娥四號完成後,花了大代價的「鵲橋」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對於未來的月球正面登陸探測計劃應該無法提供更多的協助,畢竟這個L2點受到月球正面遮擋太大。未來的的月面載人計劃應該是在正面登陸,而且應該不會在五年之內計劃,因此「鵲橋」在中繼通訊和展開其他的空間探測外應該不會其他「再就業」計劃了,而且這個「空間探測」足夠利用期剩餘生命!我們恭祝「鵲橋」工作順利!
❻ 配合嫦娥4號的「鵲橋」中繼衛星,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顆衛星將被放置在地月拉格朗日2點,距離地球約48萬千米,距離月球約8萬千米,負責地球與未來嫦娥四號通信的中繼接力。
「鵲橋」衛星預期壽命5年,因此未來還有望用於後繼探月項目。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計劃已完成「繞」和「落」,嫦娥四號之後還計劃於2019年發射嫦娥五號,開展月球采樣返回任務,作為嫦娥五號備份性的嫦娥六號也有可能去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另外,我國已經開展探月四期工程的規劃,載人登月、在月球建立基地都會一步步來。
❼ 「鵲橋」是一顆什麼類型的衛星
「鵲橋」是一顆「中繼衛星」。該類衛星屬於通信衛星,被形象地稱為「衛星的衛星」,因為它們可為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極大提高各類衛星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能使資源衛星、環境衛星等數據實時下傳。
「鵲橋」發射後預定進發的位置為「地月系統拉格朗日-2點」(簡稱地月L2點),這個點位於地球和月球兩點連線的延長線上,在月球背對地球的一側。「鵲橋」架設在該點上既可以同時與地球和月球背面進行信息和數據交換,即完成「中繼」任務,又因為受地月引力作用平衡而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從而節省衛星燃料,有利於對其進行軌道控制。
來源:人民日報!
❽ 「鵲橋」中繼衛星發射成功,會對全球航天工業造成什麼影響
我國的航天技術的發展是十分迅猛的,成果也是十分的可觀"鵲橋"號的意義可謂是十分的非凡。"鵲橋"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顆運行在拉格朗日L2點的人造衛星,當然也是世界范圍內的第一顆。正是因為首例,未知領域技術層次的難關就需要解決突破,如軌道的定位、保持軌道的穩定性等等,而這次的成功發射也為之後的航天事業提供了一次經驗。雖然在此前也有過嘗試,但是沒有一次成功過。
所以,這一回的成功,為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以及對未來宇宙中其它的探索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經驗基礎,是我國航天一項重大的里程碑。
❾ 中國的鵲橋衛星成功發射,在月球背面會不會發現史前
在月球背面發現有外星人或外星人基地什麼的,都是一些未經主流媒體證實的傳聞根本就不可信
能夠有能力去發現月球背面有什麼的也只有擁有空間探測技術的十幾個國家的航天局了。不過這些資料一般不會對外公布,首先是因為這些資料有保密的意義,好不容易自己發射上去的衛星,結果排出的資料是給別的國家做嫁衣,誰樂意?還有對於公眾,這些觀測數據也是如同嚼蠟。所以我想要到這些觀測數據,對不起沒法。
❿ 鵲橋的設立有什麼歷史意義
2019年1月11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月15日,媒體報道,美國希望中方能延長「鵲橋」中繼衛星的壽命,為美國未來登陸月背提供幫助。 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創造了引人注目的兩個世界「第一」:第一次在地月連線上的拉格朗日L2點的垂直面上設置的「鵲橋」中繼衛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探測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組成的嫦娥四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軟著陸於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由於地球強大的引力讓月球永遠只能以一面朝向地球,因此人類雖然成功探月和登月,但都只是在月球的可見面進行,人類對月球背面的情況知之甚少。登陸月背,就要解決飛臨和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與地球間的通信問題。解決這個難題,是嫦娥四號能夠成功實施軟著陸月背並開展探測工作的關鍵環節。我國探月工程的工程師們找到的辦法就是:將一顆中繼衛星發射到一個既能看到地球,又能看到月背的空間區域,在那裡承擔起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通信任務。 2018年5月21日,「嫦娥」未動,「鵲橋」先行。2018年6月14日,鵲橋中繼衛星進入環繞距月球背面約6.5萬千米的地月連線上的拉格朗日L2點的暈軌道,成為世界上首顆運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暈軌道的衛星。從地球上看,在暈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呈現為月球的視運動,也就是看起來很像月暈。 「鵲橋」中繼衛星選擇的暈軌道與地月連線垂直,位於通過拉格朗日L2點的垂直平面附近。中繼衛星與拉格朗日L2點的距離超過3500千米,繞拉格朗日L2點一周的時間約為半個月。把「鵲橋」搭在此處,月球背面與地球間的實時通信便成為可能。暈軌道上的「鵲橋」具有控制軌道的能力,這是因為拉格朗日L2點實際上是動態不穩定的,此處的擾動將使小天體離拉格朗日L2點的位置越來越遠。因此環繞拉格朗日L2點運行的中繼衛星實際上需要依靠自身攜帶的推進系統來進行軌道維持。 由於地球和月球是_個質量巨大的天體,所以它們的拉格朗日L2點實際上是一塊大面積區域,鵲橋中繼衛星可以在這片區域的任意點上繞地球公轉。同時,它會受到地月系引力連線范圍的影響,大致運行出一個環形軌跡。又由於「鵲橋」在拉格朗日L2點處繞行地球的同時還會受太陽引力的影響,這便導致它的運行軌跡是一條猶如花瓣般的曲線。 作為全球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鵲橋中繼衛星和嫦娥四號成為我國航天科技一張閃亮的新名片,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向我國拋出了橄欖枝。起初,在得知中國要發射中繼衛星並探測月背時,美國科學家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便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提出合作請求。美方希望中方延長中繼衛星的使用壽命並在嫦娥四號上放置美方的信標機 在2019年1月舉行的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中美雙方此次開展了積極合作,利用正在月球軌道上運行的美國月球觀測衛星,對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觀測。在確定了嫦娥四號的探月計劃和時間後,美方還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能預先獲知著陸時間和地點,好讓自己的衛星能調整到著陸點上空,記錄著陸瞬間的精確信息。而我國同意合作之後,也在任務前向美方通報了嫦娥四號此次月背著陸的具體坐標和時間,NASA則向我國分享了來自美國衛星監測的信息。 美方一直想用航天器探測隕石撞擊月球背面揚起月塵的狀態,鵲橋中繼衛星為實現這一願望提供了極大的技術支持,所以美方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嫦娥四號軟著陸月背時的情景我們拍下來了,其揚塵我們也測定了,但是美方從另外的角度進行了測量,且將測量結果分享給了中方。 在這次探月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很多國家提出了合作請求,為了更好地完成探月使命,嫦娥四號還攜帶了五六種與其他國家合作的載荷。總之,在鵲橋中繼衛星的配合下,身懷絕技的嫦娥四號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為世界航天科技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網路探秘·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