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系統的發展
1. 計算機存儲系統發展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1)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或主存儲器與輔助存儲器):
2)cpu——cache
存儲層次:由於主存儲器的讀寫速度低於cpu的速度,而cpu每執行一條指令都要訪問內存儲器,所以cpu總是處於等待狀態,嚴重降低了系統的效率。引入cache後,在cache內保存著主存儲器內容的部分副本,cpu在讀寫數據時首先訪問cache。由於cache的速度與cpu相同,因此cpu就能在零等待狀態下迅速地完成數據的讀寫。
3)、cache——內存儲器存儲層次:當cache中不含有cpu所需的數據時,cpu才去訪問內存儲器。此時用一個存儲器讀取周期的時間從內存中讀出這個數據後送到cpu,並且,把含有這個數據的整個數據塊從內存送到cache中。
4)、內存儲器——外存儲器存儲層次:當一個程序需要執行時,計算機必須將其程序通過一定的調度演算法從外存調入內存。cache-
>內存儲器-
>外存儲器:其容量越來越大,但讀寫速度越來越低。
2. 雲存儲的發展歷程
雲存儲是在雲計算(cloud puting)概念上延伸和衍生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
雲計算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puting)、並行處理(Parallel 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puting)的發展,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計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
通過雲計算技術,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信息,達到和」超級計算機」同樣強大的網路服務。
各類雲存儲圖冊(2張)
雲存儲的概念與雲計算類似,它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 *** 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保證數據的安全性,並節約存儲空間[1]。
如果這樣解釋還是難以理解,那我們可以借用廣域網和互聯網的結構來解釋雲存儲。
雲狀的網路結構
相信大家對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都已經非常了解了。
在常見的區域網系統中,我們為了能更好地使用區域網,一般來講,使用者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網路中每一個軟硬體的型號和配置,比如採用什麼型號交換機,有多少個埠,採用了什麼路由器和防火牆,分別是如何設置的。
系統中有多少個伺服器,分別安裝了什麼操作系統和軟體。
各設備之間採用什麼類型的連接線纜,分配了什麼 xml:lang=IP地址和子網掩碼。
但當我們使用廣域網和互聯網時,我們只需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接入網和用戶名、密碼就可以連接到廣域網和互聯網,並不需要知道廣域網和互聯網中到底有多少台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和伺服器,不需要知道數據是通過什麼樣的路由到達我們的電腦,也不需要知道網路中的伺服器分別安裝了什麼軟體,更不需要知道網路中各設備之間採用了什麼樣的連接線纜和埠。
廣域網和互聯網對於具體的使用者是完全透明的,我們經常用一個雲狀的圖形來表示廣域網和互聯網,如下圖:
雖然這個雲圖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和伺服器,但對具體的廣域網、互聯網用戶來講,這些都是不需要知道的。
這個雲狀圖形代表的是廣域網和互聯網帶給大家的互聯互通的網路服務,無論我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過一個網路接入線纜和一個用戶、密碼,就可以接入廣域網和互聯網,享受網路帶給我們的服務。
參考雲狀的網路結構,創建一個新型的雲狀結構的存儲系統系統,這個存儲系統由多個存儲設備組成,通過集群功能、分布式文件系統或類似網格計算等功能聯合起來協同工作,並通過一定的應用軟體或應用介面,對用戶提供一定類型的存儲服務和訪問服務。
當我們使用某一個獨立的存儲設備時,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這個存儲設備是什麼型號,什麼介面和傳輸協議,必須清楚地知道存儲系統中有多少塊磁碟,分別是什麼型號、多大容量,必須清楚存儲設備和伺服器之間採用什麼樣的連接線纜。
為了保證數據安全和業務的連續性,我們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數據備份系統和容災系統。
除此之外,對存儲設備進行定期地狀態監控、維護、軟硬體更新和升級也是必須的。
如果採用雲存儲,那麼上面所提到的一切對使用者來講都不需要了。
雲狀存儲系統中的所有設備對使用者來講都是完全透明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經過授權的使用者都可以通過一根接入線纜與雲存儲連接,對雲存儲進行數據訪問。
希望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