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方式
A. 數據存儲的原理是什麼
數據存儲是數據流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臨時文件或加工過程中需要查找的信息。數據以某種格式記錄在計算機內部或外部存儲介質上。數據存儲要命名,這種命名要反映信息特徵的組成含義。數據流反映了系統中流動的數據,表現出動態數據的特徵;數據存儲反映系統中靜止的數據,表現出靜態數據的特徵。
以硬碟儲存為例介紹原理:
硬碟是一種採用磁介質的數據存儲設備,數據存儲在密封於潔凈的硬碟驅動器內腔的若干個磁碟片上。這些碟片一般是在以的片基表面塗上磁性介質所形成,在磁碟片的每一面上,以轉動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的若干個同心圓就被劃分成磁軌(track),每個磁軌又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sector),數據就按扇區存放在硬碟上。在每一面上都相應地有一個讀寫磁頭(head),所以不同磁頭的所有相同位置的磁軌就構成了所謂的柱面(cylinder)。傳統的硬碟讀寫都是以柱面、磁頭、扇區為定址方式的(CHS定址)。硬碟在上電後保持高速旋轉,位於磁頭臂上的磁頭懸浮在磁碟表面,可以通過步進電機在不同柱面之間移動,對不同的柱面進行讀寫。所以在上電期間如果硬碟受到劇烈振盪,磁碟表面就容易被劃傷,磁頭也容易損壞,這都將給盤上存儲的數據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B. 基礎數據存儲方式
在地下水系統建模中,原始數據可分為地表數據和地下數據。地表數據主要為衛星影像信息和地表地理信息如河流、鐵路、公路、湖泊、城市等。地下數據有鑽孔、剖面、等值線、斷層信息等。由模型生成的數據或圖形主要有地層、斷層、地層區塊、水體等。這些對象還有其屬性信息如顏色、紋理、顯示方式等,與圖中特定對象對應一致,並可編輯修改。這些數據,都可在建模系統中得到管理,有的直接與系統中的建模圖元對應一致。
具體來說,對於剖面等圖形資料,以文件輸入的方式通過介面進行數據的傳輸。以資料庫形式存放的數據是鑽孔資料。它採用的鑽孔資料由《地下水資源調查數據錄入系統》提供,直接調用《地下水資源調查數據錄入系統》生成的ACCESS資料庫GWExplore,使用其中的「基礎數據表、水文地質鑽孔地層描述」表,可以輸入有關鑽孔的所有數據。
在「鑽孔基礎數據表」中,可以得到每個鑽孔的平面X,Y坐標、孔口高程、鑽孔編號、鑽孔類型等信息。其中,每條記錄所存儲的鑽孔編號是唯一的,用於將該表與另外兩個表關聯起來。
在「水文地質鑽孔綜合表」中,可以得到孔徑、孔深、孔斜、取樣等鑽孔信息。
在「水文地質鑽孔地層描述表」中,可以得到所鑽地層的層深、層厚、岩土體名稱、所屬地質時代及地質描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