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資源配置政府要牢牢掌握
1.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的主要精神是什麼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文)
(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著重研究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局勢發生新的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我們仍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我國改革發展處在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國內外條件下,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必須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這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只有不斷解決好這一課題,才能保證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採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高度重視,領導全黨緊緊圍繞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著重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按照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總攬全局的能力的要求,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實踐。執政五十五年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把四分五裂、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黨在實踐中鍛煉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黨的執政能力同黨肩負的重任和使命總體上是適應的。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思想理論水平不高、依法執政能力不強、解決復雜矛盾本領不大,素質和能力同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黨員幹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黨員不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還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影響黨的執政成效,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當前,國內外形勢總體上對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比較有利。全黨要抓住機遇、銳意進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把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 五十五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
我們黨是一個勇於追求真理、修正錯誤,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黨。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政實踐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也有過失誤的教訓。堅持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經驗,認真總結和汲取黨執政的歷史經驗,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至關重要。
第一,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於對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通過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促進弘揚中華文明和借鑒國外文明相結合,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第三,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第四,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五,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要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第六,必須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黨的團結統一,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要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適應時代發展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持之以恆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各方面建設成效最終都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上來。
這六條主要經驗,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必須在實踐中長期堅持並繼續豐富和完善。
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全黨共同努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歸根到底成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遠保持先進性、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全黨要緊緊圍繞上述任務,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長新本領,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制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四、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既是一個偉大創舉,又是一個全新課題。要適應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自覺遵循客觀規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
(一)牢固樹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戰略思想,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科學確定到二0二0年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重大戰略,抓緊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及時全面分析經濟形勢,增強預見性,准確把握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適時提出和有效貫徹應對的方針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願,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把推進經濟建設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在指導方針、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強薄弱環節,特別要重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重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其他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推進。
(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始終站在時代前列領導和謀劃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仍處在攻堅階段,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任務還很艱巨。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圍繞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鼓勵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切實解決好關系經濟體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問題。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系,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國家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合理劃分經濟社會事務管理的許可權和職責,做到權責一致,既維護中央的統一領導,又更好地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關系,加強統籌協調,使各項改革互相促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時機和節奏,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四)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密切關注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涉外經濟方針政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注重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既立足於國內需求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既充分用好內資又有效利用外資,既依靠和開發國內人力資源又藉助和引進國外智力。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堅持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提高自主開發能力,保護知識產權,增強關鍵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建立健全妥善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機制,善於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發展和保護自己。
(五)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式。黨領導經濟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地方黨委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確保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各項部署的貫徹落實。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方針政策、工作總體部署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經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門按照職責許可權決策和管理。黨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職責,推動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轉變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活動,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五、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
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和根本途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一)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支持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支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使國家的立法、決策、執行、監督等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健全有關重大問題決策前協商的制度,真誠接受民主黨派監督,鞏固同黨外人士的聯盟。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全面做好黨的宗教工作,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做好僑務工作。做好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及一切熱愛中華民族的人們的大團結。
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
(二)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高依法執政水平。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以保證司法公正為目標,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形成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
(三)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集中民智,使決策真正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之上。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征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要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健全糾錯改正機制。有組織地廣泛聯系專家學者,建立多種形式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
(四)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各級黨組織和幹部都要自覺接受黨員和人民群眾監督。拓寬和健全監督渠道,把權力運行置於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之下。認真貫徹黨內監督條例,進一步加強黨內監督。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加強和改進對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建立健全領導幹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述職述廉制度、民主評議制度、談話誡勉制度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依法實行質詢制、問責制、罷免制。加強對各級紀律檢查機關的領導,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全面實行對派駐機構的統一管理。支持和保證人大、政府專門機關、司法機關依法履行監督職能。支持和保證政協依照章程開展民主監督。加強社會監督,保障公民的檢舉權、控告權、申訴權。
(五)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發揮黨委對同級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這些組織中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及時研究並統籌解決他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又要通過這些組織中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規范黨政機構設置,完善黨委常委會的組成結構,適當擴大黨政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減少領導職數,切實解決分工重疊問題,撤並黨委和政府職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門。規范各類領導小組和協調機構,一般不設實體性辦事機構。圍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資源,加強行政體制改革的總體研究,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及各類群眾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他們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黨要帶領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著力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善於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善於用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大力營造理論創新的社會環境,反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抵制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建設,深入探索黨的執政規律。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充分反映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推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抓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工作。關心和愛護理論工作者,培養和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要重視培養中青年理論人才,鼓勵他們為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發揮思想庫作用。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增強微觀活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依法加強管理,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抓好隊伍建設,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為人民奉獻更多無愧於時代的精神文化產品。加強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抓緊制定文化發展綱要和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三)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引導新聞媒體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改進報刊、廣播、電視的宣傳,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增強吸引力、感染力。重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和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加強互聯網宣傳隊伍建設,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消除封建主義殘余影響,抵禦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問題,既要鼓勵先進又要照顧多數,既要統一思想又要尊重差異,既要解決思想問題又要解決實際問題。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發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切實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各負其責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網路,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生動具體地融入青少年成長的各個環節,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思想文化環境。
(五)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教育和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推動建立學習型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幹部群眾識別和抵制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能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基層特別是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服務能力。
七、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
2. 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什麼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競爭和供求等發揮作用來實現的。
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充分發揮價格、競爭、供求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價格是市場的「指揮棒」。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主要是通過市場價格這一「指揮棒」實現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遵循經濟規律必須建立合理的價格體制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賴於建立合理的價格體制機制。30多年前,改革開放就是從物價改革開始的。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仍需牢牢牽住價格這個「牛鼻子」。
(2)哪些資源配置政府要牢牢掌握擴展閱讀:
特點:
(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