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存儲全息
⑴ 全息存儲的全息存儲的技術優勢
與目前的存儲技術相比,全息存儲在容量、速度和可靠性方面都極具發展潛力。由於全息存儲器是以頁作為讀寫單位,不同頁面的數據可以同時並行讀寫,理論其存儲速度將相當迅速。業界普遍估計,未來全息存儲可以實現1GB/s的傳輸速度,以及小於1毫秒的隨機訪問時間!
使用全息存儲技術後,一塊方糖大小的立方體就能存儲高達1TB的數據,這么高的容量並不是空穴來風。由於一個晶體有無數個面,我們只要改變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就可以在一塊晶體中存儲數量驚人的數據。打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可以把全息存儲器看成像書本一樣,這也是其用小體積實現大容量的原理所在,理論上全息存儲可以輕松突破1TB的存儲密度!
與傳統硬碟不一樣,全息存儲器不需要任何移動部件,數據讀寫操作為非接觸式,使用壽命、數據可靠性、安全性都達到理想的狀況。全息存儲幾乎可以永久保存數據,在切斷電能供應的條件下,數據可在感光介質中保存數百年之久,這一點也遠優於硬碟。
⑵ 全息存儲器的全息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該技術利用了嗜鹽桿菌進化上的適應方法,當氧的濃度變得很低時,可以製成光敏膜蛋白質。
這種蛋白質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視紫紅質菌(噬菌調理素),這是一種類似於視紫紅質的紫色顏料,出現於鹽桿菌屬的細菌膜,它把陽光直接轉變成化學能。當蛋白質吸收光線以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狀態,釋放出一個質子,最終自身結構重新排列。
當蛋白質處於周期中的某些狀態時,可以吸收光線形成全息圖。在天然環境中,這些狀態只能短暫地維持:整個周期只需要10——20毫秒。但是之前的研究顯示,在其化學周期快結束時,用紅色光照射蛋白質能迫使它變成一種可用的狀態——這就是「Q 態」,能夠持續數年。
問題是很難在自然生成的蛋白質上產生Q態。化學系的分子生物學家羅伯特領導的團隊採用基因方式處理嗜鹽桿菌,使之能產生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進入Q態較為容易。
做為全息系統的一部分,這種蛋白質懸浮在一種高分子凝膠中。綠色激光束分成兩部分,其中一束對數據進行編碼。激光束調制凝膠,用干涉圖樣印記在蛋白質上來存儲數據。讀取數據時,系統發出一個單一的、低功率的紅色激光束回溯干涉圖樣。藍色激光用來擦除數據。
⑶ 全息存儲器的全息存儲的運作原理
全息存儲是受全息照相的啟發而研製的,當你明白全息照相的技術原理,對於全息存儲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在拍攝全息照片時,對應的拍攝設備並不是普通照相機,而是一台激光器。該激光器產生的激光束被分光鏡一分為二,其中一束被命名為「物光束」,直接照射到被拍攝的物體,另一束則被稱為「參考光束」,直接照射到感光膠片上。當物光束照射到所攝物體之後,形成的反射光束同樣會照射到膠片上,此時物體的完整信息就能被膠片記錄下來,全息照相的攝制過程就這樣完成了。乍看過去,全息照片上只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條紋,但當我們使用一束激光去照射這張照片時,真實的原始立體圖像就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⑷ 全息存儲的什麼是全息存儲技術
讀過高中物理知識的朋友,對於「全息照相」應該還有些印象吧?這種技術利用了人類掌握的激光技術,讓用戶拍攝出完整的三維影像成為可能,真實反映了拍攝物體的全部信息,而不是過去只體現物體一面的二維數據。在基礎原理上,全息存儲與全息照相完全相同,同樣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與其它存儲技術不同,全息存儲技術並不僅僅利用介質表面,它通過在整個存儲介質內記錄干涉圖案來存儲數據,這些干涉圖案是由兩束激光在某種晶體上相交來改變材料的光學特性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