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基線配置項
A. 構成軟體產品基線的軟體工作產品配置項有哪些
產品配置是指一個產品在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所產生的各種形式(機器可讀或人工可讀)和各種版本的文檔、計算機程序、部件及數據的集合。該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稱為該產品配置中的一個配置項(Configuration Item,CI),每個配置項的主要屬性有:名稱、標識符、文件狀態、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項都被保存在配置庫里,確保不會混淆、丟失。配置項及其歷史記錄反映了項目產品的演化過程。
置於配置管理之下的工作產品包括將交付給顧客的產品、指定的內部工作產品、采辦的產品、工具和其他用於創建和描述這些工作產品的實體。
可以在若干層次上執行工作產品的配置管理。「配置項」是配置管理的指定實體,它可以由多個相關的工作產品組成。可以把配置項分解成若干配置元素和配置單元。
B. pr配置文件基線什麼意思
配置項的合辯讓體。配置項就是配置管理的單個實體,比如一個早灶岩需求管理文檔,一個程序包,WBS計劃等,而pr配置文件基線是配置陸御項的合體,比如測試完成,你的測試計劃、測試用例。
C. 色譜分析中基線是什麼意思
基態粗線(Baseline),基線是軟體文檔或源碼(或其它產出物)的一個穩定版本,它是進一步開發的基礎.所以,當基線形成後,項目負責SCM的人需要通知相關人員基線已經形成,並塵神且哪兒可以找到這基線了的版本.這個過程可被認為內部的發布.至於對外的正式發布,更是應當從基線了的版本中發布. 基線是項目儲存庫中每個工件版本在特定時期的一個「快照」。它提供一個正式標准,隨後的工作基於此標准,並且只有經過授權後才能變更這個標准。建立一個初始基線後,以後每次對其進行的變更都將記錄為一個差值,直到建成下一個基線。 參與項目的開發人員將基線所代表的各版本的目錄和文件填入他們的工作區。隨著工作的進展,基線將合並自從上次建立基線以來開發人員已經交付的工作。變更一旦並入基線,開發人員就採用新的基線,以與項目中的變更保持同步。調整基線將把集成工作區中的文件並入開發工作區。
建立基線的原因
建立基線的三大原因是:重現性、可追蹤性和報告。 重現性是指及時返回並重新生成軟體系統給定發布版的能力,或者是在項目中的早些時候重新生成開發環境的能力。可追蹤性建立項目工件之間的前後繼承關系。其目的在於確保設計滿足要求、代碼實施設計以及用正確代碼編譯可執行文件。報告來源於一個基線內容同另一個基線內容的比較。基線比較有助於調試並生成發布說明。 建立基線後,需要標注所有組成構件和基線,以便能夠對其進行識別和重新建立。
建立基線的優點
建立基線有以下幾個優點: 基線為開發工件提供了一個定點和快照。 新項目可以從基線提供的定點之中建立。作為一個單獨分支,新項目將與隨後對原始項目(在主要分支上)所進行的變更進行隔離。 各開發人員可以將建有基線的構件作為他在隔離的私有工作區中進行更新的基礎。 當認為更新不穩定或不可信時,基線為團隊提供一種取消變更的方法。 可以利用基線重新建立基於某個特定發布版本的配置,這樣也可以重現已報告的錯誤。
基線的使用
定期建立基線以確保各開發人員的工作保持同步。但是,在項目過程中,應該在每次迭代結束點(次要里程碑),以及與生帆兄鎮命周期各階段結束點相關聯的主要里程碑處定期建立基線: 生命周期目標里程碑(先啟階段) 生命周期構架里程碑(精化階段) 初始操作性能里程碑(構建階段) 產品發布里程碑(產品化階段)
分類
第一次提出的軟體配置項就構成基線配置項。基線分類列表如下: –系統功能說明。系統模型,項目計劃,進度安排,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系統架構設計說明書;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包括: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圖形分析模型、過程、原型、數學規格說明; –設計規格說明。包括:數據設計、軟體結構設計、界面設計、對象的描述等;驗收規格說明; –測試規格說明。包括: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預期結果、測試記錄、測試報告等; –資料庫描述。包括:數據模式、記錄結構、數據項描述; –模塊規格說明。包括:模塊功能、模塊演算法、模塊介面等描述; –運行系統。包括:模塊代碼、鏈接模塊、資料庫、支持及工具程序等; –用戶文檔。包括:安裝說明、操作說明、用戶手冊等;培訓計劃;維護文檔,包括:故障報告、維護手冊、更改記錄等; –項目採用的有關標准和規程。 字體、排版: 基線(Baseline)是大部分字母所「坐」在的,字體的下降部之上的直線。下圖紅色的直線就是基線。 色譜: 基線是檢測器在沒有進樣時信號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一般為噪音隨時間的變化曲線,正常情況下在靈敏度不是很高時為一平直的線.
參考資料
1. 基線與領海: .
2. 領海基線: .
開放分類:
D. 基線(配置管理)
基線」是一個很常見的術語,在配置管理和項目管理裡面都能看到,而且還有很多衍生的術語,例如基線提升、基線化、基線審計,等等等等。 我個人以前對微軟的那套開發流程(就是proct cycle model)以及PSP、TSP了解比較多一些,這些流程裡面對「基線」的概念提的不多。但接觸RUP、MSF以及項目管理以後,看到到處都有baseline,就覺得迷惑了。 經過我自己的理解,以及和幾個同事的討論,現在我覺得我們通常看到的「基線」這個術語有兩個意思: 1)代表多個源代碼文件的一組版本。 比如有三個文件,aaa.c、bbb.c和ccc.h。可以對這三個文件做一個基線,取aaa.c的版本1.1,取bbb.c的版本1.3,取ccc.h的版本1.0。(1.1,1.3,1.0)就是一個基線。換句話說,通常在vss和cvs裡面做label,就是在做基線。 這種基線對「構建審計」特別有用:在做build的時候,可以先對所有源文件做一個label,取名為"Build2394",然後再編譯、集成。這樣,以後如果要找到和build 2394對應的原文件,只需要到vss或者cvs裡面把所有文件對應label Build2394的版本取回來就可以了。 2)代表文檔的一個穩定狀態。 比如有一個項目設計文檔,當設計基本完成,開發即將開始的時候,需要把這個文檔固定下來,內容不能再頻繁改變,否則開發人員就無所適從了,可能導致每個人所參照的文檔並不是同一個文檔。用一句上海這里的生活用語來說,就叫做要把這個文檔「敲定」。 一個文檔如果經過討論被通過了,被固定了,就可以說這個文檔被「基線化」了,然後所有人就可以在這個「基線」的基礎上工作。 當然,文檔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當對文檔的修改仍然會不斷進行,但這種修改並不會隨時隨地的添加到被「基線化」了的文檔中去。因為既然是「基線」,就不能隨便動。 但是到了一定時候,修改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把很多修改合並到原來的文檔中去了,並生成一個新版本的文檔作為團隊中所有的人的參考標准,並把老的版本淘汰掉。這就叫做「基線提升」。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基線」這個術語的兩種不同含義的理解,大家可以討論討論看,是不是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E. 什麼是基線配置管理「配置庫目錄結構」
基線 是 項目一個特定時間的快照,是前一階段的總結,後一階段開始的基礎。
配置庫目錄結構 就是存放項目配置項 的原始目錄結構。
F. 軟體開發中,LE基線,LA基線,還有SOM分別是什麼意思
基線(baseline)——經過正式審查和認可作為以後進一步演進的基礎,並且只有通過正式的更改控制規程才能進行更改的規格說明或產品。[IEEE—STD—610]
註:很多資料寫為進一步開發的基礎,但我覺著演進這個詞比較貼切。維基這樣定義基線:In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a "baseline" is an agreed-to descrip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a proct, at a point in time, which serves as a basis for defining change. A "change" is a movement from this baseline state to a next s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gnificant changes from the baseline state is the central purpose of baseline identification. 意為:在配置管理中,「基線」是一個被認可的產品屬性的描述,這個時間點作為基礎服務於定義的變化。「變化」是基線狀態移動到下一狀態的運動過程。基線識別的中心目的是通過基線狀態的顯著變化進行的。)
軟體基線庫(software baseline library)——
用以存放配置項和相應的記錄的倉庫的內容。基線配置管理(baselin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建立經正式審查和認可並作為進一步開發工作的基礎的基線。有些軟體工作產品,如軟體設計和代碼,應該有在預定點上建立的基線,並且對這些基線應該施加嚴格的更改控制過程。當與顧客打交道時,這些基線提供控制和穩定性。
基線管理(baseIine management)——在配置管理中,運用技術和行政指令指定一些文檔和對這些文檔的更改,這些文檔在配置項的生存期內的某些特定時刻,正式標識出和建立起基線。[IEEE—STD—610]
基線的分類
基線分類:按照線性過程開發的軟體工作產品分為Allocate、Requirement、Design、Coding、Integration、Test等階段,可以相應的把基線分為需求基線、設計基線、產品基線等。(註:曾經見過有公司把基線分為十幾個類的,感覺實無此必要,徒增繁重的工作,也沒有見到管理上有什麼優勢。以老張的實際經驗,分為需求基線和產品/項目基線兩類就夠用了,無論開發模式是線性或者敏捷、迭代、螺旋,這兩類都游刃有餘了。
概念漂移」來自數據挖掘,這樣說的:概念漂移(concept drift)通常是指隱含內容(hidden context)的改變會或多或少從根本上導致目標概念(target concepts)的改變。真是形象而且精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