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5人一伍武器怎麼配置
『壹』 唐朝時期的軍隊編制與單兵武器的配備怎樣
我國唐朝時期的軍隊編制與單兵武器的配備是怎麼樣的?
軍隊編制
我國唐朝時期國力鼎盛,軍力也十分強大,光人數就有浩浩盪盪近百萬人。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在天下各道、州、縣的要沖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這634所稱為折沖府,按照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叫做折沖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叫做左、右果毅都尉。
在府下設有稱營,營的主官叫校尉;營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伙,設伙長。每營有五隊,每隊有三伙,每伙領50人,基本單位是營。
同時兵種有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這些兵種的長官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他們主管各地戍軍及軍戶,府按照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每個府大概有數千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官兵人數一共有七十餘萬。而且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除了府兵之外還有常備軍,中央設了耐氏十六衛將軍衙門,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了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睜察
這十六衛每衛的長官叫做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每衛維持衛軍2.5萬到4萬人。這些衛軍的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約常備兵馬二三十萬左右。另外,皇城還有皇家禁衛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昌早散武軍,這些就都是皇家部隊了。
武器方面
唐朝軍隊使用的武器叫做唐刀,因為製作精良,工藝復雜,其中的陌刀已經失傳了。陌刀是唐軍主力兵器,步兵主要用它。而騎兵主要用橫刀與善於破甲的馬槊、重型長矛等。雖然橫刀在破甲方面不如槊,但是橫刀在破甲方面強於大弧度的武士刀。
『貳』 揭秘唐朝士兵的武器配置:全身上下武裝到牙齒
唐朝是中國古代軍事上一個值得驕傲的時代,其優秀的軍事將領層出不窮,早期的李靖、李勣、秦叔寶、尉遲恭,稍晚的薛仁貴、蘇定方、劉仁軌,盛唐後的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乃至後期的李晟、李塑父子,個個都有拿得出手的戰績。然而,軍事是個科學活、技術活,不僅要看將軍打得多威風,還得看單兵的裝備、兵團的配合及戰術的運用,這些枯燥的東西,往往能反映出戰爭的真實面目。關於軍隊的裝備,一些演義里的描述是極其粗線條的,或者說是不靠譜的。例如《三國演義》,只有大將們叱吒風雲、橫掃戰場的大場面描寫,至於士兵穿什麼、吃什麼、帶多少裝備,那都是未知數。《說唐演義全傳》則開始涉及到軍隊基層單位,諸如薛仁貴,傳說他當過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著上戰場廝殺,具體怎麼做飯,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筆糊塗賬。
歷史是瑣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對於唐朝軍隊的裝備,《新唐書》的「兵志」就有記錄。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是民與兵合一的機制。這種兵制的特點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裝備得自己掏錢購置,「皆自備」。具體自備哪些東西呢?《新唐書》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張弓,三十支箭及一種叫胡祿的箭囊;橫刀一把—一種佩刀,日本現在有完整樣本。武器有了,還得有後勤裝備,即磨刀石、氈帽、氈裝、行李箱各一件。當然,還有吃的:人均攜麥飯九斗、米二斗。此外,還有著裝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鎧,騎兵還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鐵甲,背上有長槍。以上裝備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這樣,那份量也不輕,不過根據記載來看,軍隊里有馱馬。這些裝備在平時都儲存在折沖府的軍庫里,當有軍事行動時,再看具體情況進行發放。
隋煬帝時期遠征高麗,因為路途遙遠,糧食運輸艱難,所以每名野戰士兵身上要負重好多天的糧食,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和戰鬥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著殺頭和餓肚子的危險,將糧食埋在地下。如果是和平時期,這些府兵就配備橫刀和弓矢。個人裝備如此,那麼單位的配備情況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個團,每五十個人組成一個隊,每十個人組成一個火。火是一個很小的軍事單位,但仍會配備六匹馱馬,如果弟兄們實在差錢,可以用驢子代替馱馬。同時還有布幕、鐵馬盂、鏟子、鑿子、籮筐、斧頭、鉗子、甲床等各兩件,鍋子、火鑽、鹽袋、碓等各一件,馬納啟中韁繩三件。馬盂是什麼呢?據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陰經》記載,它是一種盛食品的容具,有木製的,也有鐵制的,容量為三升,能保溫,「冬月可以暖食」。唐朝的軍糧可能還是未脫皮的,上了前線,還得用舂米工具,這工具就是「碓」。
還有火鑽這玩意,別以為這是取火工作,實際上它是一種兵器,打仗的時候,在火鑽上澆上油,點上火,直接往敵人陣地上扔,大約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此外,每人還配備一把錘子,象牙做的。這錘子可管用了,可以用來開箱撬鎖,類似瑞士軍刀吧。這樣看來,大唐王朝單兵的裝備確實杠杠的。而對於戰馬, *** 是有補貼的,不是直接給戰馬,而是每個騎兵發二萬五千錢,自個兒買馬去。如果戰馬過了服役年齡,就賣到民用市場上,用所得資金再買新的戰馬。不過這戰馬會不會和機動洞山車一樣折舊,就不得而知了。當然,唐朝歷時將近三百年,其軍制也是在變化發展中,後來的情況如何呢?
到唐玄宗的時候,由於拓邊戰爭增多,原來的兵力明顯不夠用,於是改為募兵制,關於這個制度如何,咱們沒必要做學術性的研究,還是看細節吧。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歲入伍,身高應該在五尺七寸(大約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除賦稅。對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夠自主使用伏遠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發中能命中兩發,50%的命中率才算過關;對擘張弩的應用會有場考試,擘張弩是一種用雙臂拉開的弓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發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以上兩種是重射擊武器,對於輕射擊武器的使用,則是這樣的:角弓弩,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發三中,對於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單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發二中。
別以為古代打仗場面,就像影視裡面那樣,將軍大吼一聲,然旁扒後就奔跑吧兄弟,大夥兒一窩蜂上去群毆。實際的戰爭場面蠻復雜的,這里,咱們參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戰將李靖的《李衛公兵法》吧。當然,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厲害,幸虧杜佑的《通典》里還保存了一部分。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封神榜》和《西遊記》里的李靖是個傳說,唐朝的李靖卻是實實在在的名將,平定江南,滅東突厥,因此他的軍事著作也是有說服力的。在《李衛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時的軍隊數量是有規定的,大將出征,一般每次授兵兩萬。當然,這也不是死指標,會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增減,「臨時更定」。至於兵種的組成結構,李將軍說得很詳細:一支四千人的野戰部隊,稱為「中軍」,必須有2800名戰斗人員,比例為70%。這2800戰斗人員當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細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騎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這類士兵叫「跳盪」。還剩下500人干什麼?他們是「奇兵」,是用來機動作戰的。按照唐朝部隊編制,機動作戰人員必須佔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為奇兵」。
唐代史料也記載了唐前期軍隊訓練情況。《新唐書·兵志》對這個程序有詳細記載。「每歲冬季」,是全國士兵集中訓練的時機。以一個折沖都尉府為單位,分左右兩個校尉統領,每個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隊,一支騎兵隊。還沒有正式 *** 的時候,士兵們都打開旗幟,分散站立。第一通號角吹起,指揮官馬上 *** 手下士兵,步兵和騎兵都排成隊列,「諸校皆斂人騎為隊」。第二通號角吹起,將軍旗和長矛都放下,有點偃旗息鼓的味道。第三通號角吹起,軍旗和長矛都舉起來,似乎進入戰斗狀態。接下來,擂起戰鼓,兩支部隊鼓噪沖鋒。當然,絕對不是漫無紀律的群毆,還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這邊鳴金,隊伍稍稍退卻,左校尉分隊進入右校尉的位置;接著,相反操作。兩支部隊退卻之後,又上前迎面對殺,進入演習狀態。最後,三通號角,演習結束。然後,大夥去自由狩獵,獵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縱獵,獲各入其人」。事實上,狩獵也是增強戰鬥力的一種方式。軍隊訓練要各司其職,不能逾越。有一回唐太宗在驪山上看到山谷里的軍隊自由散漫,不成隊伍,正要大發雷霆,處分校尉,旁邊的人把他勸住了:「皇上,這不是你管的事兒,別壞了規矩。」唐太宗只好強忍怒氣,交由有關部門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