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存儲需求原理
⑴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和三級)的各種類型
二級分為C,VB,VF,C++,JAVA,ACCESS.三級有網路,信息,資料庫和PC.
2005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PC技術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1.具有計算機及其應用的基礎知識。
2.熟悉80X86微處理器的結構、原理及其宏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3.掌握個人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及邏輯組成和物理結構。
4.掌握Windows操作系統的主要功能、原理、配置及其維護管理。
5.熟悉個人計算機常用的外部設備的性能、原理及結構。
考試內容
一、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
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信息處理的特點,計算機分類,PC機的組成與性能評測。
2.數值信息在計算機內的表示:整數的表示和運算,實數(浮點數)的表示和運算。
3.文字信息與文本在計算機內的表示:西文字元編碼字元集(Unicode)。
4.多媒體技術基礎:數字聲音的類型,波形聲音與合成聲音,圖像、圖形的特點與區別,圖像、圖形和視頻信息在計算機內的表示
5.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分類和組成。數據通信的基本原理,網路體系結構與TCP/IP協議,網際網路與IP地址,計算機區域網初步。
二、微處理器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1.微處理器的一般結構:寄存器組,寄存器管理,匯流排時序,工作模式以及類型提供配置。
2.Pentium微處理器的功能與結構: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寄存器組,工作模式及存儲器管理,中斷管理,匯流排時序。
3.80X86系列微處理器指令系統:指令格式與編碼,定址方式,指令系統。
4.80X86宏匯編語言的數據、表達式和偽指令語句。
5.80X86宏匯編語言的程序設計:順序、分支及循環程序設計,子程序設計,ROBBIOS中斷調用和DOS提供功能調用。
三、PC機組成原理與介面技術
1.PC機的邏輯組成與物理結構:主板與晶元組,超級I/O晶元,主板BIOS等。
2.系統總芹鎮線的功能與工作原理,ISA匯流排和PCI局部匯流排。
3.主存儲器的組成與工作原理:ROM和RAM,內存條與主存儲器工作原理,Cache存儲器。
4.輸入輸出控制:I/O定址方式與I/O埠地址,程序控制I/O方式,中斷控制I/O方式。DMAI/O控制方式。
5.外設介面:串列介面,並行介面,SCSI介面和IEEE-1394。
四、Windows操作系統的功能與原理
1.操作系統的功能,類型和Windows98體系結構,Windows API與DLL的基本概念。
2.Windows的處理機管理:Windows虛擬機,Windows虛擬機管理程序,Windows的進程調度技術。
3.Windows的存儲管理:Windows的內存結構與管理,Windows的虛擬內尋。
4.Windows的文件管理:Windows的文件系統結構,磁碟的存儲結構,FAT16與FAT32。
5.Windows的設備管理:虛擬設備驅動程序,通用驅動程序與小型驅動程序,即插即用與配置管理,電源管理,列印子系統等。
6.Windows的網路通信功能:Windows的網路組件,遠程網路通信,分布式組件對象模型DCOM,Windows中的Internet組件。
7.Windows的多媒體功能:Windows對多媒體文件與設備的支持,Windows的多媒體組件,Windows的媒體播放器。
8.Windows的配置、管理與維護:安裝與啟動,注冊表,系統配置與管理,系統性能監視和優化,故障診斷。
9.PC機的安全與病毒防範:計算機安全的一般概念,PC機病毒及其防範。
五、PC機的常用外圍設備
1.輸入設備:鍵盤、滑鼠器、筆輸入設備、掃描儀、數碼相機,聲音輸入設備及MIDI輸入設備。
2.輸出設備:CRT顯示其、液晶顯示器與顯示控沖純制卡,針式列印機、激光印字機與噴墨列印機嫌判粗;繪圖儀;MIDI音樂合成、3D環繞聲生成與音箱;視頻輸出設備。
3.外存儲器:軟盤存儲器;硬碟存儲器的組成、原理與性能指標,活動硬碟,磁碟陣列;磁帶存儲器;光碟存儲器的原理與分類,CD-ROM、CD-R、CD-RW、DVD光碟存儲器。
4.PC機連網設備:Modem,ISDN與PC機的接入,ADSL接入,有線電視網與Cable Modem,區域網組網設備(乙太網卡與集線器),無線接入技術。
六、上機操作
1.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
2.熟練掌握80X86宏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技術、編程和調試。
3.掌握與考試內容相關的上機應用。
考試方式
一、筆試:120分鍾
二、上機考試:60分鍾
2. 06年4月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1.具有計算機軟體及應用的基本知識 。
2.掌握操作系統的基本知識 。
3.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工作原理 。
4.掌握Internet的基本應用知識 。
5.掌握組網,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等計算機網路應用的基礎知識 。
6.了解網路技術的發展 。
7.掌握計算機操作並具有 C 語言編程(含上機調試)的能力 。
考試內容
一、基本知識
1.計算機系統組成 。
2.計算機軟體的基礎知識 。
3.多媒體的基本概念 。
4.計算機應用領域 。
二、操作系統
1.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分類 。
2.進程、線程、進程間通信的基本概念 。
3.存儲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的主要技術 。
4.典型操作系統的使用 。
三、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數據通訊技術的定義與分類 。
2.數據通訊技術基礎 。
3.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基本概念 。
4.廣域網、區域網與城域網的分類、特點與典型系統 。
5.網路互連技術與互連設備 。
四、局域應用技術
1.區域網分類與基本工作原理 。
2.高速區域網 。
3.區域網組網方法 。
4.網路操作系統 。
5.結構化布線技術 。
五、Internet基礎
1.Internet的基本結構與主要服務 。
2.Internet通訊協議——TCP/IP 。
3.Internet接入方法 。
4.超文書、超媒體與Web瀏覽器 。
六、網路安全技術
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
2.網路管理的基本概念。
3.網路安全策略 。
4.加密與認證技術 。
5.防火牆技術的基本概念 。
七、網路應用:電子商務
1.電子商務基本概念與系統結構 。
2.電子商務應用中的關鍵技術 。
3.瀏覽器、電子郵件及Web伺服器的安全特性 。
4.Web站點內容的策劃和推廣 。
5.使用Internet進行網上購物 。
八、網路技術發展
1.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
2.寬頻網路技術 。
3.網路新技術 。
九、上機操作
1.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 。
2.熟練掌握 C 語言程序設計基本技術、編程和調試 。
3.掌握與考試內容相關的上機應用。
上機考試60分鍾 筆試120分鍾
3.×2005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信息管理技術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⒈具有計算機及其應用的基礎知識。
⒉熟悉計算機操作系統、軟體工程和資料庫的原理及其應用。
⒊具有計算機體系結構、系統組成和性能評價的基礎及應用知識。
⒋具有計算機網路和通信的基礎知識。
⒌具有計算機應用項目開發的分析、設計和組織實施的基本能力。
⒍具有計算機應用系統安全和保密性知識。
考試內容
一、計算機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
⒈計算機系統組成:
⑴計算機的發展。
⑵計算機的分類及應用。
⑶計算機硬體結構。
⑷主要部件功能。
⑸計算機軟體的功能與分類。
⑹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
⒉計算機工作原理:
⑴計算機中數的表示。
⑵運算器。
⑶控制器。
⑷存儲器。
⑸輸入與輸出系統。
⒊計算機的主要性能:
⑴計算機系統性能指標。
⑵處理機指標。
⑶存儲容量能力。
⑷I/O匯流排能力。
⑸系統通信能力。
⑹聯機事務處理能力。
⑺軟體支持。
二、數據結構與演算法
⒈基本概念:
⑴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
⑵演算法的描述與分析。
⒉線性表:
⑴線性表的邏輯結構。
⑵線性表的順序存儲結構。
⑶線性表的鏈式存儲結構。
⒊數組:
⑴數組的定義與運算。
⑵數組的順序存儲結構。
⑶矩陣的壓縮存儲。
⒋棧與隊列:
⑴棧的定義和運算。
⑵棧的存儲結構。
⑶隊列的定義和運算。
⑷鏈隊列與循環隊列。
⒌串:
⑴串及其操作。
⑵串的存儲結構。
⒍樹和二叉樹:
⑴樹的定義。
⑵二叉樹的定義及性質。
⑶二叉樹與樹的轉換。
⑷二叉樹的存儲。
⑸遍歷二叉樹與線索二叉樹。
⒎圖:
⑴圖及其存儲結構。
⑵圖的遍歷。
⑶圖的連通性。
⑷有向無環圖。
⑸最短路徑。
⑹拓撲排序。
⒏查找:
⑴線性表查找。
⑵樹形結構與查找。
⑶散列查找。
⒐排序:
⑴插入排序。
⑵交換排序。
⑶選擇排序。
⑷歸並排序。
⑸基數排序。
10.組織:
⑴順序文件。
⑵索引文件。
⑶散列文件。
三、離散數學
⒈數理邏輯:
⑴命題及其符號化。
⑵命題公式及其分類。
⑶命題邏輯等值演算。
⑷範式。
⑸命題邏輯推理理論。
⑹謂詞與量詞。
⑺謂詞公式與解釋。
⑻謂詞公式的分類。
⑼謂詞邏輯等值演算與前束範式。
(10)謂詞邏輯推理理論。
⒉集合論:
⑴集合及其表示。
⑵集合的運算。
⑶有序對與笛卡爾積。
⑷關系及其表示法。
⑸關系的運算。
⑹關系的性質。
⑺關系的閉包。
⑻復合關系與逆關系。
⑼等價關系與偏序關系。
(10)函數及其性質。
(11)反函數與復合函數。
⒊代數系統:
⑴代數運算及其性質。
⑵同態與同構。
⑶半群與群。
⑷子群與陪集。
⑸正規子群與商群。
⑹循環群與置換群。
⑺環與域。
⑻格與布爾代數。
⒋圖論:
⑴無向圖與有向圖。
⑵路、迴路與圖的連通性。
⑶圖的矩陣表示。
⑷最短路徑與關鍵路徑。
⑸二部圖。
⑹歐拉圖與哈密爾頓圖。
⑺平面圖。
⑻樹與生成樹。
⑼根樹及其應用。
四、操作系統
⒈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⑴操作系統的功能。
⑵操作系統的基本類型。
⑶操作系統的組成。
⑷操作系統的介面。
⒉進程管理:
⑴進程、線程與進程管理。
⑵進程式控制制。
⑶進程調度。
⑷進程通信。
⑸死鎖。
⒊作業管理:
⑴作業與作業管理。
⑵作業狀態及其轉換。
⑶作業調度。
⑷作業控制。
⒋存儲管理:
⑴存儲與存儲管理。
⑵虛擬存儲原理。
⑶頁式存儲。
⑷段式存儲。
⑸段頁式存儲。
⑹局部性原理與工作集概念。
⒌文件管理:
⑴文件與文件管理。
⑵文件的分類。
⑶文件結構與存取方式。
⑷文件目錄結構。
⑸文件存儲管理。
⑹文件存取控制。
⑺文件的使用。
⒍設備管理:
⑴設備與設備分類。
⑵輸入輸出控制方式。
⑶中斷技術。
⑷通道技術。
(5)緩沖技術.
⑹設備分配技術與SPOOLING系統。
⑺磁碟調度。
⑻設備管理。
⒎一種典型操作系統(DOS/Unix/Windows)的使用:
⑴DOS的特點與使用。
⑵UNIX的特點與使用。
⑶Windows的特點與使用。
五、軟體工程
1.軟體工程基本概念:
⑴軟體與軟體危機。
⑵軟體生命周期與軟體工程。
⑶軟體開發技術與軟體工程管理。
⑷軟體開發方法與工具、環境。
2.結構化生命周期方法:
⑴瀑布模型。
⑵可行性研究與可行性研究報告。
⑶軟體計劃與進度安排。
⑷軟體需求分析。
⑸數據流程圖(DFD)、數據字典(DD)。
⑹軟體需求說明書。
⑺系統設計。
⑻概要設計與詳細設計。
⑼模塊結構設計與數據結構設計。
(10)介面設計與安全性設計。
(11)統設計說明書。
(12)程序設計。
(13)程序設計語言。
(14)結構化程序設計。
3.原型化方法:
⑴原型化的基本原理。
⑵原型化的生命周期。
⑶原型化的人員與工具。
⑷原型化的實施。
⑸原型化的項目管理。
⑹原型化方法與結構化方法的關系。
⒋軟體測試:
⑴軟體測試基本概念。
⑵軟體測試方法。
⑶軟體測試計劃。
⑷單元測試、集成測試與系統測試。
⑸測試用例設計。
⑹測試分析報告。
⒌軟體維護:
⑴軟體可維護性。
⑵校正性維護。
⑶適應性維護。
⑷完善性維護。
⒍軟體開發工具與環境:
⑴軟體開發工具。
⑵軟體開發環境。
⑶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CASE)。
⒎軟體質量評價:
⑴軟體質量的度量與評價模型。
⑵軟體復雜性的度量。
⑶軟體可靠性的評價。
⑷軟體性能的評價。
⑸軟體運行評價。
⒏軟體管理:
⑴軟體管理職能。
⑵軟體開發組織。
⑶軟體計劃管理。
⑷標准化管理。
⑸軟體工程國家標准。
⑹軟體配置管理。
⑺軟體產權保護。
六、資料庫
⒈資料庫基本概念:
⑴數據與數據模型。
⑵資料庫體系結構。
⑶資料庫管理系統與資料庫系統。
⑷資料庫工程與應用。
⒉關系資料庫:
⑴關系資料庫的基本概念。
⑵關系數據模型。
⑶關系定義、關系模型、關系模式與關系子模式。
⑷數據操縱語言。
⑸關系代數。
⑹集合運算(並,差,交,笛卡爾積)與關系運算(投影,選擇,連接)。
⑺關系演算。
⑻元組關系演算與域關系演算。
⑼資料庫查詢語言。
(10)SQL語言。
⒊關系資料庫設計理論:
⑴關系數據理論。
⑵函數依賴。
⑶關系模式分解。
⑷關系模式的範式。
⒋資料庫設計:
⑴資料庫設計目標。
⑵資料庫設計方法。
⑶資料庫的設計步驟。
⑷資料庫規劃。
⑸需求分析。
⑹概念設計。
⑺邏輯設計。
⑻物理設計。
⑼資料庫的實現與維護。
⒌資料庫的保護:
⑴資料庫恢復。
⑵資料庫的完整性。
⑶資料庫的並發控制。
⑷資料庫的安全性。
⒍一種資料庫管理系統(FoxPro/Oracle)應用:
⑴FoxProDBMS的結構、特點及應用。
⑵OracleDBMS的結構、特點及應用。
七、計算機系統結構
⒈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⑴體系結構的定義。
⑵系統的功能層次。
⑶系統的分類。
⑷體系結構的繼承與發展。
⑸系統的安全性。
⒉指令系統:
⑴指令格式及其優化。
⑵指令系統的復雜化。
⑶RISC技術。
⑷MIPS與MFLOPS。
⒊存儲體系:
⑴存儲層次。
⑵虛存工作原理。
⑶Cache工作原理。
⒋通道及新型部線:
⑴I/O方式的發展。
⑵通道工作原理。
⑶EISA與MCA。
⑷局部匯流排:VFSA與PCI。
⒌並行處理技術:
⑴流水線技術。
⑵超流水線與超標量技術。
⑶向量處理機。
⑷多機系統。
⒍系統性能評價:
⑴性能評價的概念。
⑵測試程序的分類。
⑶Benchmark的舉例。
八、計算機網路與通信
⒈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⑴網路的定義。
⑵網路的分類。
⑶網路的功能。
⑷網路拓撲。
⑸典型計算機網路組成。
⒉數據通信技術:
⑴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⑵數據通信系統的組成。
⑶傳輸介質的類型與特點。
⑷數據傳輸方式。
⑸數據編碼方式。
⑹同步方式。
⑺線路復用技術。
⑻數據交換方式。
⑼差錯控制方法。
⒊網路體系結構:
⑴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⑵ISO/OSIRM。
⑶物理層協議。
⑷數據鏈路層協議。
⑸網路層協議與X.25網層次。
⑹傳輸層協議。
⑺高層協議。
⒋區域網技術:
⑴區域網拓撲。
⑵區域網傳輸介質。
⑶IEEE802模型與標准。
⑷CSMA/CD工作原理。
⑸TokenBus工作原理。
⑹TokenRing工作原理。
⑺FDDI工作原理。
⑻局部網互連與TCP/IP協議。
⑼區域網操作系統。
(10)區域網組網技術。
(11)區域網應用系統的安全性設計。
⒌網路技術的發展:
⑴高速區域網。
⑵ISDN與B--ISDN。
⑶城域網。
⑷幀中繼。
⑸ATM技術。
⑹智能大廈與網路綜合布線技術。
⑺Client/Server的應用技術。
⑻ISO網路管理概念與標准。
上機測試內容
⒈計算機操作能力。
⒉C語言程序設計能力。
⒊項目開發能力。
⒋開發工具的使用能力。
上機測試說明
⒈考試形式包括課堂筆試(180分鍾)和上機測試(60分鍾)。
⒉試題包括選擇題和論述題兩種類型。
⒊筆試中的選擇題用中、英兩種文字命題,其中英文題約佔三分之一,論述題用中文命題。
4.2005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資料庫管理考試大綱
三級(資料庫技術)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1、掌握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軟體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知識和應用知識、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2、掌握數據結構與演算法的基本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3、掌握並能熟練運用操作系統的基本知識。
4、掌握資料庫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關系數據模型、關系數據理論和關系資料庫系統,掌握關系數據語言。
5、掌握資料庫設計方法,具有資料庫設計能力。了解資料庫技術發展。
6、掌握計算機操作,並具有用C語言編程,開發資料庫應用(含上機調試)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基礎知識
1、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應用領域。
2、計算機軟體的基礎知識。
3、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
4、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數據結構與演算法
1、數據結構、演算法的基本概念。
2、線性表的定義、存儲和運算。
3、樹形結構的定義、存儲和運算。
3、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排序演算法。
4、檢索的基本概念和檢索演算法。
三、操作系統
1、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分類。
2、進程、線程、進程間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儲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的主要技術。
4、典型操作系統的使用。
四、資料庫系統基本原理
1、資料庫的基本概念,資料庫系統的構成。
2、數據模型概念和主要的數據模型。
3、關系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關系操作和關系代數。
4、結構化查詢語言SQL。
5、事務管理、並發控制、故障恢復的基本概念。
五、資料庫設計和資料庫應用
1、關系資料庫的規范化理論。
2、資料庫設計的目標、內容和方法。
3、資料庫應用開發工具。
4、資料庫技術發展。
六、上機操作
1、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
2、掌握C語言程序設計基本技術、編程和調試。
3、掌握與考試內容相關的知識的上機應用。
考試方式
一、筆試:120分鍾,滿分100分。
二、上機考試:60分鍾,滿分100分。
我也是學文的,都是非計算機專業,就想拿個本而已,二級就學VF和VB,很簡單.三級就學網路.也不難.
⑵ 三級存儲系統構成工作原理
主存和Cache之間的數據調動是由硬體自動完成的,對所有程序員均是透明的;而主存和輔存之間的數據調動則是由硬體和操作系統共同完成的,對應用程序員是透明的。MDR和MAR邏輯上在主存中,實際上在CPU中;地址解碼器在主存中。
三級緩存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其運作原理在於使用較快速的儲存裝置保留一份從慢速儲存裝置中所讀取數據且進行拷貝,當有需要再從較慢的儲存體中讀寫數據時,緩存(cache)能夠使得讀寫的動作先在快速的裝置上完成,如此會使系統的響應較為快速。
⑶ 虛擬存儲技術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分類: 電子數碼
解析:
1 虛擬存儲技術的產生
虛擬化技術並不是一件很新的技術,它的發展,應該說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是始於70年代.由於當時的存儲容量,特別是內存容量成本非常高,容量也很小,對於大型應用程序或多程序應用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為了克服這樣的限制,人們就採用了虛擬存儲的技術,最典型的應用就是虛擬內存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相關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存儲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樣的需求 *** 了各種新技術的出現,比如磁碟性能越來越好,容量越來越大.但是在大量的大中型信息處理系統中,單個磁碟是不能滿足需要,這樣的情況下存儲虛擬化技術就發展起來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也由幾個階段和幾種應用.首先是磁碟條帶集(RAID,可帶容錯)技術,將多個物理磁碟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 *** 起來,成為一個大容量的虛擬磁碟.而隨著數據量不斷增加和對數據可用性要求的不斷提高,又一種新的存儲技術應運而生,那就是存儲區域網路(SAN)技術.SAN的廣域化則旨在將存儲設備實現成為一種公用設施,任何人員,任何主機都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自想要的數據.目前討論比較多的包括iSCSI,FC Over IP 等技術,由於一些相關的標准還沒有最終確定,但是存儲設備公用化,存儲網路廣域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
2 虛擬存儲的概念
所謂虛擬存儲,就是把多個存儲介質模塊(如硬碟,RAID)通過一定的手段集中管理起來,所有的存儲模塊在一個存儲池(Storage Pool)中得到統一管理,從主機和工作站的角度,看到就不是多個硬碟,而是一個分區或者卷,就好象是一個超大容量(如1T以上)的硬碟.這種可以將多種,多個存儲設備統一管理起來,為使用者提供大容量,高數據傳輸性能的存儲系統,就稱之為虛擬存儲.
虛擬存儲的分類
目前虛擬存儲的發展尚無統一標准,從虛擬化存儲的拓撲結構橋旁來講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對稱式與非對稱式.對稱式虛擬存儲技術是指虛擬存儲控制設備與存儲軟體系統橘纖,交換設備集成為一個整體,內嵌在網路數據傳輸路徑中;非對稱式虛擬存儲技術是指虛擬存儲控制設備獨立於數據傳輸路徑之外.從虛擬化存儲的實現原理來講也有兩種方式;即數據塊虛擬與虛擬文件系統.具體如下:
A.對稱式虛擬存儲
圖1
圖1對稱式虛擬存儲解決方案的示意圖
在圖1所示的對稱式虛擬存儲結構圖中,存儲控制設備 High Speed Traffic Directors(HSTD)與存儲池子系統Storage Pool集成在一起,組成SAN Appliance.可以看到在該方案中存儲控制設備HSTD在主機與存儲池數據交換的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該方案的虛擬存儲過程是這樣的:由HSTD內嵌的存儲管理系統將存儲池中的物理硬碟虛擬為邏輯存儲單元(LUN),並進行埠映射(指定某一個LUN能被哪些埠所見),主機端將各可見的存儲單元映射為操作系統可識別的盤符.當主機向SAN Appliance寫入數據時,用戶只需要將數據寫入位置指定為自己映射的盤符(LUN),數據經過HSTD的高速並行埠,先寫入高速緩存,HSTD中的存儲管理系統自動完成目標位置由LUN到物圓消仿理硬碟的轉換,在此過程中用戶見到的只是虛擬邏輯單元,而不關心每個LUN的具體物理組織結構.該方案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採用大容量高速緩存,顯著提高數據傳輸速度.
緩存是存儲系統中廣泛採用的位於主機與存儲設備之間的I/O路徑上的中間介質.當主機從存儲設備中讀取數據時,會把與當前數據存儲位置相連的數據讀到緩存中,並把多次調用的數據保留在緩存中;當主機讀數據時,在很大幾率上能夠從緩存中找到所需要的數據.直接從緩存上讀出.而從緩存讀取數據時的速度只受到電信號傳播速度的影響(等於光速),因此大大高於從硬碟讀數據時碟片機械轉動的速度.當主機向存儲設備寫入數據時,先把數據寫入緩存中,待主機端寫入動作停止,再從緩存中將數據寫入硬碟,同樣高於直接寫入硬碟的速度
(2)多埠並行技術,消除了I/O瓶頸.
傳統的FC存儲設備中控制埠與邏輯盤之間是固定關系,訪問一塊硬碟只能通過控制它的控制器埠.在對稱式虛擬存儲設備中,SAN Appliance的存儲埠與LUN的關系是虛擬的,也就是說多台主機可以通過多個存儲埠(最多8個)並發訪問同一個LUN;在光纖通道100MB/帶寬的大前提下,並行工作的埠數量越多,數據帶寬就越高.
(3)邏輯存儲單元提供了高速的磁碟訪問速度.
在視頻應用環境中,應用程序讀寫數據時以固定大小的數據塊為單位(從512byte到1MB之間).而存儲系統為了保證應用程序的帶寬需求,往往設計為傳輸512byte以上的數據塊大小時才能達到其最佳I/O性能.在傳統SAN結構中,當容量需求增大時,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多塊磁碟(物理或邏輯的)綁定為帶區集,實現大容量LUN.在對稱式虛擬存儲系統中,為主機提供真正的超大容量,高性能LUN,而不是用帶區集方式實現的性能較差的邏輯卷.與帶區集相比,Power LUN具有很多優勢,如大塊的I/O block會真正被存儲系統所接受,有效提高數據傳輸速度;並且由於沒有帶區集的處理過程,主機CPU可以解除很大負擔,提高了主機的性能.
(4)成對的HSTD系統的容錯性能.
在對稱式虛擬存儲系統中,HSTD是數據I/O的必經之地,存儲池是數據存放地.由於存儲池中的數據具有容錯機制保障安全,因此用戶自然會想到HSTD是否有容錯保護.象許多大型存儲系統一樣,在成熟的對稱式虛擬存儲系統中,HSTD是成對配製的,每對HSTD之間是通過SAN Appliance內嵌的網路管理服務實現緩存數據一致和相互通信的.
(5)在SAN Appliance之上可方便的連接交換設備,實現超大規模Fabric結構的SAN.
因為系統保持了標準的SAN結構,為系統的擴展和互連提供了技術保障,所以在SAN Appliance之上可方便的連接交換設備,實現超大規模Fabric結構的SAN.
B.非對稱式虛擬存儲系統
圖2
圖2非對稱式虛擬存儲系統示意圖
在圖2所示的非對稱式虛擬存儲系統結構圖中,網路中的每一台主機和虛擬存儲管理設備均連接到磁碟陣列,其中主機的數據路徑通過FC交換設備到達磁碟陣列;虛擬存儲設備對網路上連接的磁碟陣列進行虛擬化操作,將各存儲陣列中的LUN虛擬為邏輯帶區集(Strip),並對網路上的每一台主機指定對每一個Strip的訪問許可權(可寫,可讀,禁止訪問).當主機要訪問某個Strip時,首先要訪問虛擬存儲設備,讀取Strip信息和訪問許可權,然後再通過交換設備訪問實際的Strip中的數據.在此過程中,主機只會識別到邏輯的strip,而不會直接識別到物理硬碟.這種方案具有如下特點:
(1)將不同物理硬碟陣列中的容量進行邏輯組合,實現虛擬的帶區集,將多個陣列控制器埠綁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統的可用帶寬.
(2)在交換機埠數量足夠的情況下,可在一個網路內安裝兩台虛擬存儲設備,實現Strip信息和訪問許可權的冗餘.
但是該方案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1)該方案本質上是帶區集——磁碟陣列結構,一旦帶區集中的某個磁碟陣列控制器損壞,或者這個陣列到交換機路徑上的銅纜,GBIC損壞,都會導致一個虛擬的LUN離線,而帶區集本身是沒有容錯能力的,一個LUN的損壞就意味著整個Strip裡面數據的丟失.
(2)由於該方案的帶寬提高是通過陣列埠綁定來實現的,而普通光纖通道陣列控制器的有效帶寬僅在40MB/S左右,因此要達到幾百兆的帶寬就意味著要調用十幾台陣列,這樣就會佔用幾十個交換機埠,在只有一兩台交換機的中小型網路中,這是不可實現的.
(3)由於各種品牌,型號的磁碟陣列其性能不完全相同,如果出於虛擬化的目的將不同品牌,型號的陣列進行綁定,會帶來一個問題:即數據寫入或讀出時各並發數據流的速度不同,這就意味著原來的數據包順序在傳輸完畢後被打亂,系統需要佔用時間和資源去重新進行數據包排序整理,這會嚴重影響系統性能.
4 數據塊虛擬與虛擬文件系統
以上從拓撲結構角度分析了對稱式與非對稱式虛擬存儲方案的異同,實際從虛擬化存儲的實現原理來講也有兩種方式;即數據塊虛擬與虛擬文件系統.
數據塊虛擬存儲方案著重解決數據傳輸過程中的沖突和延時問題.在多交換機組成的大型Fabric結構的SAN中,由於多台主機通過多個交換機埠訪問存儲設備,延時和數據塊沖突問題非常嚴重.數據塊虛擬存儲方案利用虛擬的多埠並行技術,為多台客戶機提供了極高的帶寬,最大限度上減少了延時與沖突的發生,在實際應用中,數據塊虛擬存儲方案以對稱式拓撲結構為表現形式.
虛擬文件系統存儲方案著重解決大規模網路中文件共享的安全機制問題.通過對不同的站點指定不同的訪問許可權,保證網路文件的安全.在實際應用中,虛擬文件系統存儲方案以非對稱式拓撲結構為表現形式.
虛擬存儲技術和這門課的結合點
本學期的這門課中,所涉及的虛擬存儲技術,實際上是虛擬存儲技術的一個方面,特指以CPU時間和外存空間換取昂貴內存空間的操作系統中的資源轉換技術
基本思想:程序,數據,堆棧的大小可以超過內存的大小,操作系統把程序當前使用的部分保留在內存,而把其他部分保存在磁碟上,並在需要時在內存和磁碟之間動態交換,虛擬存儲器支持多道程序設計技術
目的:提高內存利用率
管理方式
A 請求式分頁存儲管理
在進程開始運行之前,不是裝入全部頁面,而是裝入一個或零個頁面,之後根據進程運行的需要,動態裝入其他頁面;當內存空間已滿,而又需要裝入新的頁面時,則根據某種演算法淘汰某個頁面,以便裝入新的頁面
B 請求式分段存儲管理
為了能實現虛擬存儲,段式邏輯地址空間中的程序段在運行時並不全部裝入內存,而是如同請求式分頁存儲管理,首先調入一個或若干個程序段運行,在運行過程中調用到哪段時,就根據該段長度在內存分配一個連續的分區給它使用.若內存中沒有足夠大的空閑分區,則考慮進行段的緊湊或將某段或某些段淘汰出去,這種存儲管理技術稱為請求式分段存儲管理
⑷ 計算機虛擬存儲體系是由什麼兩線存儲器構成
計算機虛擬存儲體系是由主存儲器(RAM)和輔助存儲器(硬碟、固態硬碟等)中皮前兩部分構成的。存儲體系是由主存儲器(RAM)和輔助存儲器(硬碟、固態硬碟等)兩部分構成的。主存儲器是計算機中最重要的存儲器,它用於存儲當前正在運行的程序和數據。主存儲器的容量有限,握耐同時價格昂貴,因此不能滿足所有程序和數據的存儲需求。為了擴大存儲容量,降低存儲成本,計算機引入了輔助存儲器,用於存儲那些當賣清前不需要使用的程序和數據。輔助存儲器的容量要比主存儲器大得多,價格也相對較低,但是它的訪問速度比主存儲器慢得多。
⑸ 網路存儲技術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有圖解釋么
網路存儲技術(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是基於數據存儲的一種通用網路術語。網路存儲結構大致分為三種:直連式存儲(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網路存儲設備(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儲網路(SAN:Storage Area Network)。
網路存儲技術
直連式存儲(DAS):這是一種直接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存儲設備,如作為伺服器的計算機內部硬體驅動。到目前為止,DAS 仍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常用的數據存儲方法。 DAS即直連方式存儲,英文全稱是Direct Attached Storage。中文翻譯成「直接附加存儲」。顧名思義,在這種方式中,存儲設備是通過電纜(通常是SCSI介面電纜)直接到伺服器的。I/O(輸入/輸入)請求直接發送到存儲設備。DAS,也可稱為SAS(Server-Attached Storage,伺服器附加存儲)。它依賴於伺服器,其本身是硬體的堆疊,不帶有任何存儲操作系統。
DAS的適用環境為:
1) 伺服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過SAN(存儲區域網路)或NAS(網路直接存儲)在它們之間進行互連非常困難時(商店或銀行的分支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 存儲系統必須被直接連接到應用伺服器(如Microsoft Cluster Server或某些資料庫使用的「原始分區」)上時; 3) 包括許多資料庫應用和應用伺服器在內的應用,它們需要直接連接到存儲器上,群件應用和一些郵件服務也包括在內。 典型DAS結構如圖所示: 典型DAS結構如圖所示
對於多個伺服器或多台PC的環境,使用DAS方式設備的初始費用可能比較低,可是這種連接方式下,每台PC或伺服器單獨擁有自己的存儲磁碟,容量的再分配困難;對於整個環境下的存儲系統管理,工作煩瑣而重復,沒有集中管理解決方案。所以整體的擁有成本(TCO)較高。目前DAS基本被NAS所代替。下面是DAS與NAS的比較。 DAS與NAS的比較圖
網路存儲設備(NAS):NAS 是一種採用直接與網路介質相連的特殊設備實現數據存儲的機制。由於這些設備都分配有 IP 地址,所以客戶機通過充當數據網關的伺服器可以對其進行存取訪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需要任何中間介質客戶機也可以直接訪問這些設備。
NAS網路存儲器
1. 最大存儲容量
最存儲大存儲容量是指NAS存儲設備所能存儲數據容量的極限,通俗的講,就是NAS設備能夠支持的最大硬碟數量乘以單個硬碟容量就是最大存儲容量。這個數值取決於NAS設備的硬體規格。不同的硬體級別,適用的范圍不同,存儲容量也就有所差別。通常,一般小型的NAS存儲設備會支持幾百GB的存儲容量,適合中小型公司作為存儲設備共享數據使用,而中高檔的NAS設備應該支持T級別的容量(1T=1000G)。
2. 處理器
同普通電腦類似,NAS產品也都具有自己的處理器(CPU)系統,來協調控制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其採用的處理器也常常與台式機或伺服器的CPU大體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類。 (1)Intel系列處理器 (4)AMD系列處理器 (5)PA-RISC型處理器 (6)PowerPC處理器 (7)MIPS處理器 一般針對中小型公司使用NAS產品採用AMD的處理器或Intel PIII/PIV等處理器。而大規模應用的NAS產品則使用Intel Xeon處理器、或者RISC型處理器等。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視具體應用和廠商規劃而定。
3. 內存
NAS從結構上講就是一台精簡型的電腦,每台NAS設備都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內存,而且大多用戶以後可以擴充。在NAS設備中,常見的內存類型由SDRAM(同步內存)、FLASH(快閃記憶體)等。不同的NAS產品出廠時配備的內存容量不同,一般為幾十兆到數GB(1GB=1000MB)容量不等,這取決於NAS產品的應用范圍,一般來講,應用在小規模的區域網當中的NAS,如果只是應付幾台設備的訪問,64M以下內存容量即可。如果是上百個節點以上的訪問,就得需要上G容量的內存。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素,NAS產品的綜合性能發揮還取決於它的處理器能力、硬碟速度及其網路實際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總之,選購NAS產品時,應該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性能參數。
4. 介面
NAS產品的外部介面比較簡單,由於只是通過內置網卡與外界通訊,所以一般只具有乙太網絡介面,通常是RJ45規格,而這種介面網卡一般都是100M網卡或1000M網卡。另外,也有部分NAS產品需要與SAN(存儲區域網路)產品連接提供更為強大的功能,所以也可能會有FC(Fiber Channel光纖通道)介面。
5. 預置軟體系統
預制操作系統是指NAS產品出廠時隨機帶的操作系統或者管理軟體。目前NAS產品一般帶有以下幾種系統軟體。 精簡的WINDOWS2000系統 這類系統只是保留了WINDOWS2000 SERVER系統核心網路中最重要的部分,能夠驅動NAS產品正常工作。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WINDOWS2000的「精簡版」。 FreeBSD嵌入式系統 FreeBSD是類UNIX系統,在網路應用方面具備極其優異的性能。 Linux嵌入式系統 Linux系統類似於UNIX操組系統,但相比之下具有界面友好、內核升級迅速等特點。常常用來作為電器等產品的嵌入式控制系統。
6. 網路管理
網路管理,是指網路管理員通過網路管理程序對網路上的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記賬管理、問題管理、操作管理和變化管理等。一台設備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該設備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 一般的網路滿足SNMP MIB I / MIB II統計管理功能。常見的網路管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1)SNMP管理技術 (2)RMON管理技術 (3)基於WEB的網路管理 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務組織(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組為了解決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問題而提出的。 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環境管理協議。SNMP被設計成與協議無關,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傳輸協議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協議組和規范(見下表),它們提供了一種從網路上的設備中收集網路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為設備向網路管理工作站報告問題和錯誤提供了一種方法。 目前,幾乎所有的網路設備生產廠家都實現了對SNMP的支持。領導潮流的SNMP是一個從網路上的設備收集管理信息的公用通信協議。設備的管理者收集這些信息並記錄在管理信息庫(MIB)中。這些信息報告設備的特性、數據吞吐量、通信超載和錯誤等。MIB有公共的格式,所以來自多個廠商的SNMP管理工具可以收集MIB信息,在管理控制台上呈現給系統管理員。 通過將SNMP嵌入數據通信設備,如交換機或集線器中,就可以從一個中心站管理這些設備,並以圖形方式查看信息。目前可獲取的很多管理應用程序通常可在大多數當前使用的操作系統下運行,如Windows3.11、Windows95 、Windows NT和不同版本UNIX的等。 一個被管理的設備有一個管理代理,它負責向管理站請求信息和動作,代理還可以藉助於陷阱為管理站提供站動提供的信息,因此,一些關鍵的網路設備(如集線器、路由器、交換機等)提供這一管理代理,又稱SNMP代理,以便通過SNMP管理站進行管理。
7. 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即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如同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一樣,計算機之間的相互通信需要共同遵守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稱為網路協議。 一台計算機只有在遵守網路協議的前提下,才能在網路上與其他計算機進行正常的通信。網路協議通常被分為幾個層次,每層完成自己單獨的功能。通信雙方只有在共同的層次間才能相互聯系。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8. 網路文件協議
網路文件系統是基於網路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其文件系統樹的各節點可以存在於不同的聯網計算機甚至不同的系統平台上,可以用來提供跨平台的信息存儲與共享。 當今最主要的兩大網路文件系統是Sun提出的NFS(Network File System)以及由微軟、EMC和NetApp提出的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前者主要用於各種Unix平台,後者則主要用於Windows平台,我們熟悉的「網上鄰居」的文件共享方式就是基於CIFS系統的。其他著名的網路文件系統還有Novell公司的NCP(網路控制協議)、Apple公司的AFP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的Coda等,NAS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通過各種網路文件系統提供存儲服務。
9. 網路備份軟體
目前在數據存儲領域可以完成網路數據備份管理的軟體產品主要有Legato公司的NetWorker、IBM公司 的Tivoli、Veritas公司 的NetBackup等。另外有些操作系統,諸如Unix的tar/cpio、Windows2000/NT的Windows Backup、Netware的Sbackup也可以作為NAS的備份軟體。
NetBackup
NetBackup是Veritas公司推出的適用於中型和大型的存儲系統的備份軟體,可以廣泛的支持各種開放平台。另外該公司還推出了適合低端的備份軟體Backup Exec。
NetWorker
NetWorker是Legato公司推出的備份軟體,它適用於大型的復雜網路環境,具有各種先進的備份技術機制,廣泛的支持各種開放系統平台。值得一提的是, NetWorker中的Cellestra技術第一個在產品上實現了Serverless Backup(無伺服器備份)的思想。
IBM Tivoli
IBM Tivoli是IBM公司推出的備份軟體,與Veritas的NetBackup和Legato的NetWorker相比,Tivoli Storage Manager更多的適用於IBM主機為主的系統平台,其強大的網路備份功能可以勝任大規模的海量存儲系統的備份需要。 此外,CA公司原來的備份軟體ARCServe,在低端市場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其新一代備份產品--BrightStor,定位直指中高端市場,也具有不錯的性能。 選購備份軟體時,應該根據不同的用戶需要選擇合適的產品,理想的網路備份軟體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功能:
集中式管理
網路存儲備份管理系統對整個網路的數據進行管理。利用集中式管理工具的幫助,系統管理員可對全網的備份策略進行統一管理,備份伺服器可以監控所有機器的備份作業,也可以修改備份策略,並可即時瀏覽所有目錄。所有數據可以備份到同備份伺服器或應用伺服器相連的任意一台磁帶庫內。
全自動的備份
備份軟體系統應該能夠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定義需要備份的數據,然後以圖形界面方式根據需要設置備份時間表,備份系統將自動啟動備份作業,無需人工干預。這個自動備份作業是可自定的,包括一次備份作業、每周的某幾日、每月的第幾天等項目。設定好計劃後,備份作業就會按計劃自動進行。
資料庫備份和恢復
在許多人的觀念里,資料庫和文件還是一個概念。當然,如果你的資料庫系統是基於文件系統的,當然可以用備份文件的方法備份資料庫。但發展至今,資料庫系統已經相當復雜和龐大,再用文件的備份方式來備份資料庫已不適用。是否能夠將需要的數據從龐大的資料庫文件中抽取出來進行備份,是網路備份系統是否先進的標志之一。
在線式的索引
備份系統應為每天的備份在伺服器中建立在線式的索引,當用戶需要恢復時,只需點取在線式索引中需要恢復的文件或數據,該系統就會自動進行文件的恢復。
歸檔管理
用戶可以按項目、時間定期對所有數據進行有效的歸檔處理。提供統一的Open Tape Format 數據存儲格式從而保證所有的應用數據由一個統一的數據格式作為永久的保存,保證數據的永久可利用性。
有效的媒體管理
備份系統對每一個用於作備份的磁帶自動加入一個電子標簽,同時在軟體中提供了識別標簽的功能,如果磁帶外面的標簽脫落,只需執行這一功能,就會迅速知道該磁帶的內容。
滿足系統不斷增加的需求
備份軟體必須能支持多平台系統,當網路上連接上其它的應用伺服器時,對於網路存儲管理系統來說,只需在其上安裝支持這種伺服器的客戶端軟體即可將數據備份到磁帶庫或光碟庫中。
10. 網站瀏覽器支持
網站瀏覽器支持是指能否夠通過WEB(就是WWW,俗稱互聯網)手段對NAS產品進行管理,以及管理時使用的瀏覽器類型。絕大部分的NAS產品都支持WEB管理,這樣的好處是管理方便,用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夠上網就可以輕松的管理NAS設備。 目前NAS產品支持的常用瀏覽器有微軟的IE(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以及網景公司的Netscape瀏覽器。
11. 網路服務
網路服務是指NAS產品在運行時系統能夠提供何種服務。典型的網路服務有DHCP、DNS、FTP、Telnet、WINS、SMTP等。
DHCP
DHCP的全名是「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即動態主機配置協議。在使用DHCP的網路里,用戶的計算機可以從DHCP伺服器那裡獲得上網的參數,幾乎不需要做任何手工的配置就可以上網。 一般情況下,DHCP伺服器會盡量保持每台計算機使用同一個IP地址上網。如果計算機長時間沒有上網或配置為使用靜態地址上網,DHCP伺服器就會把這個地址分配給其他計算機。
WINS
WINS是「Windows Internet Name Service」的簡稱,中文為Windows網際命名服務,WINS伺服器主要用於NetBIOS名字(計算機名稱)服務,它處理的是NetBIOS計算機名(Computer Name),所以也被稱為NetBIOS名字伺服器(NBNS,NetBIOS Name Server)。WINS伺服器可以登記WINS-enabled工作站(下面簡稱為「WINS工作站」)的計算機名、IP地址、DNS域名等數據,當工作站查詢名字時,它又可以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工作站。
DNS
DNS,Domain Name System或者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系統或者余名服務)。域名系統為Internet上的主機分配域名地址和IP地址。用戶使用域名地址,該系統就會自動把域名地址轉為IP地址。域名服務是運行域名系統的Internet工具。執行域名服務的伺服器稱之為DNS伺服器,通過DNS伺服器來應答域名服務的查詢。
FTP
文件傳輸協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Internet傳統的服務之一。FTP使用戶能在兩個聯網的計算機之間傳輸文件,它是Internet傳遞文件最主要的方法。使用匿名(Anonymous)FTP, 用戶可以免費獲取Internet豐富的資源。除此之外,FTP還提供登錄、目錄查詢、文件操作及其他會話控制功能。
SMTP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簡單郵件傳輸協議,它是一組用於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傳送郵件的規則,由它來控制信件的中轉方式。SMTP協議屬於TCP/IP協議族,它幫助每台計算機在發送或中轉信件時找到下一個目的地。通過SMTP協議所指定的伺服器,我們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伺服器上了,整個過程只要幾分鍾。SMTP伺服器則是遵循SMTP協議的發送郵件伺服器,用來發送或中轉你發出的電子郵件。
Telnet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運行一些很大的程序,而自己的PC又達不到運行這個程序所必須的配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網路連接上一台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並且把自己的PC模擬成那台計算機的終端,進而達到在該計算機上運行程序的目的。這種利用網路遠程登錄到其他計算機上,並且以虛擬終端方式遙控程序運行的做法就是TELNET。隨著計算機硬體的發展,目前TELNET在一般網路用戶中已經不是很普遍了,但是對於網路管理員來說,它仍然是個得力助手。
12. 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實際上包括兩部分:網路的安全和主機系統的安全。網路安全主要通過設置防火牆來實現,也可以考慮在路由器上設置一些數據包過濾的方法防止來自Internet上的黑客的攻擊。至於系統的安全則需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來修改相關的系統文件,合理設置用戶許可權和文件屬性。 NAS產品的網路安全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 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 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13. NAS
NAS是英文「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縮寫, 中文意思是「網路附加存儲」。按字面簡單說就是連接在網路上, 具備資料存儲功能的裝置,因此也稱為「網路存儲器」或者「網路磁碟陣列」。 從結構上講,NAS是功能單一的精簡型電腦,因此在架構上不像個人電腦那麼復雜,在外觀上就像家電產品,只需電源與簡單的控制鈕, 結構圖如下: NAS是一種專業的網路文件存儲及文件備份設備,它是基於LAN(區域網)的,按照TCP/IP協議進行通信,以文件的I/O(輸入/輸出)方式進行數據傳輸。在LAN環境下,NAS已經完全可以實現異構平台之間的數據級共享,比如NT、UNIX等平台的共享。 一個NAS系統包括處理器,文件服務管理模塊和多個硬碟驅動器(用於數據的存儲)。 NAS 可以應用在任何的網路環境當中。主伺服器和客戶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取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格式(Unix, Linux)和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格式等等。典型的NAS的網路結構如下圖所示: 存儲網路(SAN):SAN 是指存儲設備相互連接且與一台伺服器或一個伺服器群相連的網路。其中的伺服器用作 SAN 的接入點。在有些配置中,SAN 也與網路相連。SAN 中將特殊交換機當作連接設備。它們看起來很像常規的乙太網絡交換機,是 SAN 中的連通點。SAN 使得在各自網路上實現相互通信成為可能,同時並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 SAN英文全稱:Storage Area Network,即存儲區域網路。它是一種通過光纖集線器、光纖路由器、光纖交換機等連接設備將磁碟陣列、磁帶等存儲設備與相關伺服器連接起來的高速專用子網。 SAN由三個基本的組件構成:介面(如SCSI、光纖通道、ESCON等)、連接設備(交換設備、網關、路由器、集線器等)和通信控制協議(如IP和SCSI等)。這三個組件再加上附加的存儲設備和獨立的SAN伺服器,就構成一個SAN系統。SAN提供一個專用的、高可靠性的基於光通道的存儲網路,SAN允許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群在一起的時候)更加簡化。而且,光纖介面提供了10 km的連接長度,這使得物理上分離的遠距離存儲變得更容易.
⑹ 採用虛擬儲存器的目的
無論計算機原理及組成網
,它們是由硬體和軟體組成。
廣交會推廣應用
所使用的物理設備的電子線路和計算機系統是可見的,有形的實體,如中央處理器(CPU),存儲器,外圍設備(輸入和輸出設備,I / O設備)及匯流排等。
①內存。主要功能是存儲程序和數據,該程序是基於計算機的操作,所述計算機數據的操作的對象。存儲被存儲在身體中,地址解碼器,讀寫控制電路,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的組件。直接由中央處理器的指令和數據存儲器的隨機存取被稱為主存儲器,磁碟,磁帶,光碟等被稱為大容量存儲器的外部存儲器(或輔助存儲器)。從主存儲器,外部存儲器和計算機存儲系統的相應軟體組件。的
②中央處理器的主要功能是基於一個程序的存儲器中的存在,一個接一個地執行程序指定的操作。中央處理器的主要部分有:數據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算術邏輯單元,所述運轉控制裝置,該程序計數器(指令地址計數器),地址寄存器。
③外部設備是用戶和機器之間的橋梁。輸入設備的任務是對各種形式的數據的計算機處理,字元,文本,圖形和計算機程序等信息編碼成可以接受的形式存到計算機用戶的需求。的任務是處理在輸出裝置中的計算機用戶需要(如屏幕顯示,文字印刷,圖形圖表,語言的聲音等)的輸出結果的形式。輸入輸出介面是在外部設備和中央處理器的信息格式轉換之間的緩沖裝置,並負責匹配的電性能。
網 - 軟體
使計算機硬體系統共同收集的順利和有效的工作程序。程序總是要來通過某種物理存儲介質,並說他們是磁碟,磁帶,程序紙,穿孔卡等,但軟體並不意味著這些物理介質,而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程序本身。可靠的計算機硬體如同一個人的強壯體魄,有效的軟體如同一個人的聰明想法。
計算機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部分。軟體負責整個計算機系統的資源,調度,監控和服務管理。應用軟體是指針對自己的需求,用戶各個領域和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計算機軟體系統包括:
①操作系統:核心系統軟體,它負責各種軟體和硬體資源,控制和監視計算機系統的管理。
②資料庫管理系統:負責計算機系統中的所有文件,管理和共享信息和數據。
③編譯系統:負責寫在編譯成機器語言,它可以被理解和由機器執行的高級語言源代碼的用戶。
④網路系統:負責網路資源,計算機系統的組織和管理,多台計算機之間進行可以相互獨立的資源共享和交流。標准庫
⑤:編寫的一些程序,這是標准程序,包括解決初等函數,線性方程,常微分方程,數值積分等計算程序的標准格式的集合。
⑥服務程序:又稱實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提高所提供的計算機系統,包括用戶的設備程序,連接,編輯,故障排除,糾錯,診斷等功能的服務。為了使計算機能夠被視為快速和准確,並記得牢了數十年,以提高單機處理速度和中央處理器的准確性,提高存儲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作了許多改進,如:增加操作基本單詞,提高運算的准確性;添加新的數據類型,或數據可以定製,以便與標識符數據來區分若干指令,並且指令的數據類型;附加的通用寄存器在CPU中,使用變址寄存器,增加的功能性和附加的間接定址的高速緩存存儲器,並且使用堆疊技術;使用內存交錯技術和虛擬存儲技術;使用命令行和操作管道;使用多個功能和額外的協處理器等。
充分利用單個處理器的潛力,人們轉向了並行處理技術的發展。的開始(1952)中的並行運算單元的算術邏輯的設計,然後開始用多功能部件,即設置了彼此獨立的,在中央處理器,但特徵也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與由單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其性能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向量超級計算機的技術,這是晶體的周期。
⑺ 雲存儲的核心技術:虛擬化存儲,究竟虛擬是怎樣實現的
虛擬化改變了計算機使用存儲的方式。就像物理機器抽象成虛擬機(VM:Virtual Machine)一樣,物理存儲設備也被抽象成虛擬磁碟(Virtual Disk)。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虛擬化存儲(Storage Virtualization)技術,究竟虛擬磁碟是怎樣實現的?
虛擬磁碟的實現
我們知道,伺服器擴展存儲的手段主要有直連存儲(DAS)、存儲區域網路(SAN)和網路附加存儲(NAS)這三種類型。那麼哪種存儲類型可以用來實現虛擬磁碟呢?
在虛擬化環境中,類似VMWare這樣的虛擬機管理程序hypervisor,要同時給很多VM分配存儲空間。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先把物理存儲資源重新劃分成虛擬磁碟,然後再分配給VM。
顯然我們不能用DAS方式把物理磁碟直連到VM上,如果這樣,需要的物理磁碟就太多了。SAN是以邏輯單元(LUN:Logic Unit)的形式提供存儲資源,但是虛擬環境中VM的數量是很大的,而且倫的數量不足以支持這么多虛擬磁碟。
更重要的是,虛擬磁碟是為大量VM共享的,由於VM需要隨時創建、刪除或遷移,所以需要在遷移VM時共享存儲空間,只有原始數據不會丟失。DAS還是SAN,都不適合共享存儲。
考慮到資源分配以及共享的問題,虛擬機管理程序以NAS的方式實現虛擬磁碟。VMware通常使用VMFS(虛擬機文件系統)或NFS協議實現虛擬磁碟,VMFS文件系統是專門針對虛擬機環境協議。
每一個虛擬機的數據實際上是一堆文件,及最重要的文件的虛擬磁碟文件(VMDK文件),也有交換分區文件(VSWP文件,等價交換),非易失性存儲器(NVRAM的文件相當於BIOS),等等。每個VM對虛擬磁碟的IO操作實際上是對虛擬磁碟文件的讀寫操作。
設計、施工、和虛擬伺服器環境和優化,允許多個虛擬機訪問集成的集群存儲池,從而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使用和實現資源共享,管理員可以直接從更高的效率和存儲利用率中獲益。
那麼我們如何在雲計算中使用虛擬磁碟呢?
實例存儲
最主要的一種使用虛擬磁碟的方式就是實例存儲,每個VM都是虛擬機的一個實例,虛擬機管理程序在每個實例中提供一個模擬硬體環境,它包括CPU、內存和磁碟。這樣,虛擬磁碟就是虛擬機實例的一部分,就像物質世界。刪除VM後,虛擬磁碟也將被刪除。
在這個實例存儲模型中,虛擬磁碟與虛擬機之間的存儲關系,事實上,它是DAS存儲。但是虛擬磁碟的底層實現,我們說,它是以NAS的方式實現的。虛擬機管理程序的作用是存儲VM層的存儲模型,這是從實施協議分離(VMFS或NFS)的虛擬機的低層。
VMFS協議實現了存儲資源的虛擬化,再分配各VMs
卷存儲
實例存儲有它的限制,開發人員通常希望分離實例數據,例如OS和安裝的一些伺服器應用程序和用戶數據,這樣重建VM的時候可以保留用戶的數據。
這個需求衍生出另外一種存儲模型:卷存儲。卷是存儲的主要單元,相當於虛擬磁碟分區。它不是虛擬機實例的一部分,它可以被認為是虛擬機的外部存儲設備。
該卷可以從一個VM卸載,然後附加到另一個VM。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實現了實例數據與用戶數據的分離。OpenStack的煤渣是一個體積存儲的實現。
除了實例存儲和卷存儲之外,最後我們還提到另一種特殊的虛擬存儲:對象存儲。
對象存儲
很多雲應用需要在不同的VM之間共享數據,它常常需要跨越多個數據中心,而對象存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前一篇文章中的雲計算IaaS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是什麼?》中曾經提到過對象存儲。
在對象存儲模型中,數據存儲在存儲段(bucket)中,桶也可以被稱為「水桶」,因為它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用硬碟來類推,對象像一個文件,而存儲段就像一個文件夾(或目錄)。可以通過統一資源標識符(URI:統一資源標識符)找到對象和存儲段。
對象存儲的核心設計思想實際上是虛擬化,它是文件的物理存儲位置,如卷、目錄、磁碟等,虛擬化是木桶,它將文件虛擬化為對象。對於應用層,簡化了對數據訪問的訪問,屏蔽了底層存儲技術的異構性和復雜性。
對象存儲模型
NAS與對象存儲各有所長
當然你也許會問,NAS存儲技術也是一個可以解決數據共享的問題嗎?由於對象存儲的大小和成本優勢,許多雲環境使用對象存儲而不是NAS。
因為對象存儲將跨多個節點傳播,最新數據並不總是可用的 因此,對象存儲的數據一致性不強。如果有強一致性的要求,然後你可以使用NAS。目前,在雲計算環境中,NAS和對象存儲是共存的。
和NAS一樣,對象存儲也是軟體體系結構,而不是硬體體系結構。應用程序通過REST API直接訪問對象存儲。公共對象存儲包括:Amazon S3和OpenStack的Swift。
結語
在實際的雲平台應用中,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合理運用不同的虛擬化存儲技術。
對於非結構化的靜態數據文件,如音視頻、圖片等,我們一般使用對象存儲。
對於系統鏡像以及應用程序,我們需要使用雲主機實例存儲或者卷存儲。
對於應用產生的動態數據,我們一般還需要利用雲資料庫來對數據進行管理。
⑻ 程序設計題二: 圖論應用系統 1 問題描述 該系統要求實現有向圖相關演算法及其應用系統,包括鄰接矩陣、完全
國家計算機四級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1、具有計算機及其應用的基礎知識。
2、熟悉計算機操作系統、軟體工程和資料庫的原理及其應用。
3、具有計算機體系結構、系統組成和性能評價的基礎及應用知識。
4、具有計算機網路和通信的基礎知識。
5、具有計算機應用項目開發的分析設計和組織實施的基本能力。
6、具有計算機應用系統安全和保密知識。 考試內容
一、計算機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
1、計算機系統組成:
(1)計算機的發展。(2)計算機的分類及應用。(3)計算機硬體結構。(4)主要部件功能。(5)計算機軟體的功能與分類。(6)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
2、計算機工作原理:
(1)計算機機中數的表示。 (2)運算器。 (3)控制器。 (4)存儲器。 (5)輸入與輸出系統。
3、計算機的主要性能:
(1)計算機系統性能指標。 (2)處理機指標。 (3)存儲容量指標。 (4)I/O匯流排能力。 (5)系統通信能力。 (6)聯機事務處理能力。 (7)軟體支持。
二、數據結構與演算法
1、基本概念:
(1)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 (2)演算法的描述與分析。
2、線性表:
(1)線性表的邏輯結構。 (2)線性表的順序存儲結構。 (3)線性表的鏈式存儲結構。
3、數組:
(1)數組的定義與運算。(2)數組的順序存儲結構。 (3)矩陣的壓縮存儲。
4、棧與隊列:
(1)棧的定義和運算。 (2)棧的存儲結構。 (3)隊列的定義和運算。 (4)鏈隊列與循環隊列。
5、串:
(1)串及其操作。 (2)串的存儲結構。
6、樹和二叉樹:
(1)樹的定義。 (2)二叉樹的定義及性質。 (3)二叉樹與樹的轉換。(4)二叉樹的存儲。(5)遍歷二叉樹與線索二叉樹。
7、圖:
(1)圖及其存儲結構。 (2)圖的遍歷。 (3)圖的連通性。 (4)有向無環圖。 (5)最短路徑。 (6)拓撲排序。
8、查找:
(1)線性表查找。 (2)樹形結構與查找。 (3)散列查找。
9、排序:
(1)插入排序。 (2)交換排序。 (3)選擇排序。 (4)歸並排序。 (5)基數排序。
10、文件組織:
(1)順序文件。 (2)索引文件。 (3)散列文件。
三、離散數學
1、數理邏輯:
(1)命題及其符號化。 (2)命題公式及其分類。 (3)命題邏輯等值演算。 (4)範式。 (5)命題邏輯推理理論。 (6)謂詞與量詞。 (7)謂詞公式與解釋。 (8)謂詞公式的分類。 (9)謂詞邏輯等值演算與前束範式。 (10)謂詞邏輯推理理論。
2、集合論:
(1)集合及其表示。 (2)集合的運算。 (3)有序對與笛卡爾積。 (4)關系及其表示法。 (5)關系的運算。 (6)關系的性質。 (7)關系的閉包。 (8)復合關系與逆關系。 (9)等價關系與偏序關系。 (10)函數及其性質。 (11)反函數與復合函數。
3、代數系統:
(1)代數運算及其性質。 (2)同態與同構。 (3)半群與群。 (4)子集與陪集。 (5)正規子群與商群。 (6)循環群與置換群。 (7)環與域。 (8)格與布爾代數。
4、圖論:
(1)無向圖與有向圖。 (2)路、迴路與圖的連通性。 (3)圖的矩陣表示。 (4)最短路徑與關鍵路徑。 (5)二部圖。 (6)歐拉圖與哈密爾頓圖。 (7)平面圖。 (8)樹與生成樹。 (9)根樹及其應用。
四、操作系統
1、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
(1)操作系統的功能。 (2)操作系統的基本類型。 (3)操作系統的組成。 (4)操作系統的介面。
2、進程管理:
(1)進程、線程與進程管理。 (2)進程式控制制。 (3)進程調度。 (4)進程通信。 (5)死鎖。
3、作業管理:
(1)作業與作業管理。 (2)作業狀態及其轉換。 (3)作業調度。 (4)作業控制。
4、存儲管理:
(1)存儲與存儲管理。 (2)虛擬存儲原理。 (3)頁式存儲。 (4)段式存儲。 (5)段頁式存儲。 (6)局部性原理與工作集概念。
5、文件管理:
(1)文件與文件管理。 (2)文件的分類。 (3)文件結構與存取方式。 (4)文件目錄結構。 (5)文件存儲管理。 (6)文件存取控制。 (7)文件的作用。
6、設備管理:
(1)設備與設備分類。 (2)輸入輸出控制方式。 (3)中斷技術。 (4)通道技術。 (5)緩沖技術。 (6)設備分配技術與SPOOLing系統。 (7)磁碟調度。 (8)設備管理。
7、一種典型操作系統(DOS/Unix/Windows)的使用:
(1)DOS的特點與使用。 (2)UNIX的特點與使用。 (3)Windows的特點與使用。
五、軟體工程
1、軟體工程基本概念:
(1)軟體與軟體危機。 (2)軟體生命周期與軟體工程。 (3)軟體開發技術與軟體工程管理。 (4)軟體開發方法與工具、環境。
2、結構化生命周期方法:
(1)瀑布模型。 (2)可行性研究與可行性研究報告。 (3)軟體計劃與進度安排。 (4)軟體需求分析。 (5)數據流程圖(DFD)、數據字典(DD)。 (6)軟體需求說明書。 (7)系統設計。 (8)概要設計與詳細設計。 (9)模塊結構設計與數據結構設計。 (10)介面設計與安全性設計。 (11)系統設計說明書。 (12)程序設計。 (13)程序設計語言。 (14)結構化程序設計。
3、原型化方法:
(1)原型化的基本原理。 (2)原型化的生命周期。 (3)原型化的人員與工具。 (4)原型化的實施。 (5)原型化的項目管理。 (6)原型化方法與結構化方法的關系。
4、軟體測試:
(1)軟體測試基本概念。 (2)軟體測試方法。 (3)軟體測試計劃。 (4)單元測試、集成測試與系統測試。 (5)測試用例設計。 (6)測試分析報告。
5、軟體維護:
(1)軟體可維護性。 (2)校正性維護。 (3)適應性維護。 (4)完善性維護。
6、軟體開發工具與環境:
(1)軟體開發工具。 (2)軟體開發環境。 (3)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CASE)。
7、軟體質量評價:
(1)軟體質量的度量與評價模型。 (2)軟體復雜性的度量。 (3)軟體可靠性的評價。 (4)軟體性能的評價。 (5)軟體運行評價。
8、軟體管理:
(1)軟體管理職能。 (2)軟體開發組織。 (3)軟體計劃管理。 (4)標准化管理。 (5)軟體工程國家標准。 (6)軟體配置管理。 (7)軟體產權保護。
六、資料庫
1、資料庫基本概念:
(1)數據與數據模型。 (2)資料庫體系結構。 (3)資料庫管理系統與資料庫系統。 (4)資料庫工程與應用。
2、關系資料庫:
(1)關系資料庫的基本概念。 (2)關系數據模型。 (3)關系定義、關系模型、關系模式與關系子模式。 (4)數據操縱語言。 (5)關系代數。 (6)集合運算(並,差,交,笛卡爾積)與關系運算(投影,選擇,連接)。 (7)關系演算。 (8)元組關系演算與域關系演算。 (9)資料庫查詢語言。 (10)SQL語言。
3、關系資料庫設計理論:
(1)關系數據理論。 (2)函數依賴。 (3)關系模式分解。 (4)關系模式的範式。
4、資料庫設計:
(1)資料庫設計目標。 (2)資料庫設計方法。 (3)資料庫的設計步驟。 (4)資料庫規劃。 (5)需求分析。 (6)概念設計。 (7)邏輯設計。 (8)物理設計。 (9)資料庫的實現與維護。
5、資料庫的保護:
(1)資料庫恢復。 (2)資料庫的完整性。 (3)資料庫的並發控制。 (4)資料庫的安全性。
6、一種資料庫管理系統(FoxPro/Oracle)應用:
(1)FoxPro DBMS的結構、特點及應用。 (2)Oracale DBMS的結構、特點及應用。
七、計算機體系結構
1、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1)體系結構的定義。 (2)系統的功能層次。 (3)系統的分類。 (4)體系結構的繼承與發展。 (5)系統的安全性。
2、指令系統:
(1)指令格式及其優化。 (2)指令系統的復雜化。 (3)RISC技術。 (4)MIPS與MFLOPS。
3、存儲體系:
(1)存儲層次。 (2)虛存工作原理。 (3)Cache工作原理。
4、通道及新型匯流排:
(1)I/O方式的發展。 (2)通道工作原理。 (3)EISA與MCA。 (4)局部匯流排:VFSA與PCI。
5、並行處理技術:
(1)流水線技術。 (2)超流水線與超標量技術。 (3)向量處理機。 (4)多機系統。
6、系統性能評價:
(1)性能評價的概念。 (2)測試程序的分類。 (3)Benchmark的舉例。
八、計算機網路與通信
1、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網路的定義。 (2)網路的分類。 (3)網路的功能。 (4)網路拓撲。 (5)典型計算機網路組成。
2、數據通信技術:
(1)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數據通信系統的組成。 (3)傳輸介質的類型與特點。 (4)數據傳輸方式。 (5)數據編碼方式。 (6)同步方式。 (7)線路復用技術。 (8)數據交換方式。 (9)差錯控制方法。
3、網路體系結構:
(1)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2)ISO/OSIRM。 (3)物理層協議。 (4)數據鏈路層協議。 (5)網路層協議與X.25網層次。 (6)傳輸層協議。 (7)高層協議。
4、區域網技術:
(1)區域網拓撲。 (2)區域網傳輸介質。 (3)IEEE802模型與標准。 (4)CSMA/CD工作原理。 (5)Token Bus工作原理。 (6)Token Ring工作原理。 (7)FDDI工作原理。 (8)局部網互連與TCP/IP協議。 (9)區域網操作系統。 (10)區域網組網技術。 (11)區域網應用系統的安全性設計。
5、網路技術的發展:
(1)高速區域網。 (2)ISDN與B-ISDN。 (3)城域網。 (4)幀中繼。 (5)ATM技術。 (6)智能大廈與網路綜合布線技術。 (7)Clinent/Server的應用技術。 (8)ISO網路管理概念與標准。
上機測試內容
1、計算機操作能力。
2、C語言程序設計能力。
3、項目開發能力。
4、開發工具的使用能力。
上機測試說明
1、考試形式包括課堂筆試(180分鍾)和上機測試(60分鍾)。
2、試題包括選擇題和論述題兩種類型。
3、筆試中的選擇題用中、英兩種文字命題,其中英文題約佔三分之一,論述題用中文命題
⑼ 如何在虛擬化環境下進行數據存儲管理
理解虛擬機存儲需求
規劃部署方案可以節約時間和資金,並避免在將來出現令人頭疼的問題。部署物理存儲環境前,因當了解當前環境的具體情況。我們開始研究如何在虛擬化環境下解決存儲的需求分配問題。每個環境都不盡相同,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簡單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數據存儲管理規劃:
1、工程師需要理解環境中虛擬化的程度。環境中是否大多數伺服器都已虛擬化,還是僅僅運行了少量的虛擬機。
2、需要超前規劃將來用戶、服務與應用增長所需的計算資源。環境會不斷演變,既要滿足當前應用,也要規劃未來發展。
一旦開始李肢規劃,工程小組需要對自己即將部署的存儲解決方案類型有深入認識。某些虛擬機需要為其存儲設置許多固定參數,而其他虛擬機則可以更為靈活的調整。根據大多虛擬機監控(VMM)實現方案,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主要部分:
1、在創建虛擬磁碟時預先分配所需的整個存儲空間。此方案中,虛擬磁碟既可以被拆分為許多水平文件(默認情況下為每文件2GB大小)所組成的文件集,被稱做"分割水平文件",也可以採用單一的水平文件。預分配存儲機制也被成為"厚配置".
2、按需動態增長存儲。若採用此機制,虛擬磁碟可以分割或單一文件保存,但其有一個重要特性--存儲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分配。此種類型的動態增長存儲同樣被稱為"自動精簡配置",VMware Inc.和Citrix System都支持此種磁碟配置。
一旦負載評估確定以及相關可行性調查完成,就可著手研究如何將存儲添加至環境中。但比這更重要的一環是明確工作負載究竟需要多少存儲空間,因為此時已進入存儲資源分配過程了。
動態存儲分布
管理員現在可以通過虛擬化平台介面進行監控,分配和管理所有虛擬機的存儲需求。Vsphere、XenServer和Hyper-V目前都提供了非 常復雜的圖形用戶介面(GUI),這些管理工具可以提供關於虛擬機的詳細信息。例如,管理員可以查看系統所連接的存儲倉庫,了解其是如何被利用的,也可以 查看每個虛擬機(VM)的磁碟使用狀況。虛擬化管理平台的每次更新都加強了針對存儲設備的連接能力,包括支持更多廠商的產品,新功能以及通過GUI界面所 能實現的存儲設備管理。
在部署自動精簡配置(或動態存儲分配)作為虛擬磁碟特性時,需要留意存儲資源池或數據存儲中那些還未被使用的空間。通過跟蹤未使用資源,工程師可以 調整最佳實踐並決定下一步操作是回收現有未使用資源,或者在應用中斷與宕機發生之前往資源池中加入新的可用空間。為避免系統宕機,建議對磁碟使用情況進行 追蹤並設置告警等通知,保證在空間不足時能通知到管理員。動態空間分配並不是什麼新技術,該功能在現今大部分主流虛擬化軟體中都可以實現。盡管如此,關於 這種數據存儲機制還是有一些管理技巧的:
1、設置磁碟空間需求告警。添加額外磁碟空間並不困難。現實中,實現空間添加可能只需要大約3次滑鼠點擊。挑戰在於了解有多少資源可以分配,以及數 據存儲是否將要用盡。要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應該為虛擬化平台管理工具設置告警策略,以及准確管理自動精簡配置。對某些管理平台來說,告警是項新功能,但 十分重要。這些告警可以通
2、過自定義觸發規則實現,這樣管理員們就可以對「磁碟空彎兄間耗盡」這項事故進行預防並才去行動。告警可設置為當數據存儲使用率到 達某一百分數值或超額比率達到一定數值時觸發相關通知。
3、文檔與環境監控。每款主流虛擬化管理平台的GUI工具都很實用,任何IT工程師都應該能夠檢索存儲倉庫並對存儲使用狀況與規劃有明確的認識。盡 管如此,在處理存儲需求時,數據存儲管理是一項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無時無刻關注。空間資源耗盡並不是一個好應對的問題,而且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審計與 對存儲環境的維護來避免事故發生。
確保存儲和虛擬化管理平台及時更新。經常檢查負載狀況是件十分重要的例行公事,留意存儲硬體和虛擬化軟體平台運哪鬧世行情況也十分重要。新硬體和軟體更新可提供更好的支持與功能及,提升IT工程師管理環境的能力。微小變更,諸如告警與警示,可以用來增強存儲空間管理能力。
⑽ 存儲虛擬化方式有哪些,請分析它們的用途及優缺點
您好,很高興能幫助您
主機級別的方案中通常只是虛擬化直連主機的存儲,當然也有一些可以部署在一個SAN環境中的多台存儲子系統上。
早先的存儲虛擬化產品常用於簡化內部磁碟驅動器和伺服器外部直連存儲的空間分配,以及支持應用集群。Veritas Volume Manager和Foundation Suite就是首批這類解決方案,這類方案使得存儲擴展,以及為應用程序和文件伺服器提供空間更為簡單快速。
隨著存儲需求的增長遠遠超過直連存儲所能提供的范圍,存儲虛擬化逐漸成為存儲陣列中的一種容量提供方式。而容量持續增長以及諸如iSCSI等小型IT組織負擔得起的共享存儲技術的出現又使得存儲虛擬化技術也融合進基於網路的設備和運行在通用硬體的軟體里。
不過現今的伺服器和桌面虛擬化技術興起給存儲虛擬化技術帶來了新的生機,而基於主機的存儲虛擬化技術正在逐漸回歸。伺服器虛擬化平台必需要基於共享存儲體系架構來實現一些關鍵特性,比如VMware的vMotion和Distributed Resource Schele (DRS)。通過傳統的SAN架構自然可以實現這種共享存儲體系架構,不過越來越多的IT組織開始尋求更簡單的方式來實現共享存儲。基於主機的虛擬化技術就是方式之一。
諸如VMware之類的伺服器虛擬化供應商認為存儲是妨礙虛擬化技術大規模普及的瓶頸之一。這些Hypervisor供應商已經實現了處理器和內存資源的抽象,實現更好的控制並提高資源利用率,他們自然而然也會希望這樣控制存儲。不過將存儲控制功能整合到主機伺服器端,稱之為「存儲Hypervisor」時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問題。處理一些在虛擬伺服器和虛擬桌面環境中至關重要的存儲服務,諸如快照、克隆和自動精簡配置時,會嚴重影響主機伺服器的性能。
Virsto的解決方案
Virsto開發出了一款軟體解決方案,安裝在每台主機伺服器上(無論是一台虛擬機或Hypervisor上的過濾驅動器)並在主存儲上創建一個虛擬化層,稱為Virsto存儲池。其同時創建一個高性能磁碟或者固態存儲區域,成為「vLog」。讀操作會直接指向主存儲,不過寫操作會通過vLog進行,這會給請求的虛擬機或應用程序發回一個確認。然後vLog將這些寫操作非同步地分布寫入主存儲,從而減少對寫性能的影響。該存儲池可以容納多至4層的存儲方式,包括固態存儲和各類型的磁碟驅動器。
和緩存的工作方式類似,vLog通過在存儲前端降低耦合度改善了存儲性能,降低了後端存儲的延遲。其同時將前端主機的隨機寫操作變為順序方式,實現後端存儲的最佳性能。基於Virsto主機的存儲虛擬化軟體實現了以上這些功能。
虛擬存儲設備
基於主機的存儲虛擬化的另一項應用實例是虛擬存儲設備(VSA)
VSA是運行在虛擬機上的存儲控制器,其虛擬化統一集群中的主機所直接連接的存儲。VSA提供一個主機使用的簡易的存儲共享體系架構,並支持高可用性、虛擬機遷移,並改善存儲提供方式。對於很多企業,這種方式可以替代原本需要建立並管理傳統SAN或NAS來支持虛擬伺服器和桌面的體系架構。
vSphere Storage Appliance。VMware的vSphere Storage Appliance以一個虛擬機的方式運行,從在2個或3個節點集群中,每個ESX/ESXi主機所直連的DAS存儲中,創建一個共享存儲池。VMware VSA提供每個節點的RAID保護,並在同一集群的各個節點之間提供鏡像保護。雖然從技術角度上看,VMware VSA是一個基於文件的體系架構,不過其亦為集群中每台主機提供數據塊級別的存儲虛擬化,並用戶可以從這種部署方式中獲取和基於數據塊的共享存儲一樣的收益。
HP的LeftHand Virtual SAN Appliance。雖然和VMware VSA的功能類似,P4000 VSA軟體可以支持每台主機直連DAS以外的方式。其還允許使用iSCSI或FC SAN等外部存儲來創建共享存儲池。這就意味著可以將如何可用的存儲,本地存儲或用於容災的異地存儲,轉變為LeftHand存儲節點。P4000t提供快照和自動精簡配置,並且支持Hyper-V和VMware。
DataCore的SANsymphony-V。DataCore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在一個虛擬機中部署其SANsymphony軟體來整合其它各個VMware,Hyper-V或XEN主機的直連存儲,形成共享存儲池。SANsymphony-V可以和HP的解決方案那樣虛擬化外部的網路存儲,並且該軟體可以在遷移到傳統的共享存儲體系架構時部署在外部伺服器上。SANsymphony-V同時提供各類存儲服務,譬如快照、自動精簡配置、自動化分層和遠程復制。
FalconStor的NSS Virtual Appliance。FalconStor的Network Storage Server Virtual Appliance(NSSVA)是該公司NASS硬體產品中唯一支持的VMware版本,用網路上其它主機的直連存儲創建一個虛擬存儲池。和DataCore和LeftHand的解決方案類似,該存儲池可以擴展到網路上任何可用的iSCSI存儲上。該NSS Virtual Appliance包括快照、自動精簡配置、讀/寫緩存、遠程復制和卷分層等存儲功能。
基於主機的存儲虛擬化解決方案是目前大多使用在虛擬化伺服器和虛擬化桌面環境中,用以實現環境的高可用性特性,以及改善存儲性能、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記得好評和採納,答題不易,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