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備份技術
⑴ 名詞解釋:存儲技術
卡片式存儲設備
卡片式存儲設備算來算去只有幾種,而且都是利用半導體技術來儲存資料。存儲卡的原理和RAM一樣,區別只在於是否使用「Volatile"或「Non-volatile"(後者在沒有電源時,存儲設備內的資料也能永久保存)技術。
卡片式存儲器的應用領域有:
1.數字相機 要算使用存儲卡最多的IT產品,數字相機絕對是頭一個。由於數字相機需要有一定的容量來儲存相片,而且質量越高的相片要求越大的容量,所以數字相機足以保障存儲卡有一定的市場。
2.MP3隨身聽網際網路使MP3音樂垂手可得,也使MP3隨身聽有可能取代MD或CD隨身聽。而MP3隨身聽想要保存MP3歌曲文件,辦法就是使用存儲卡。通常,一部MP3隨身聽內置的是32MB的存儲卡(只能存放約10首歌曲),消費者往往會多買一張64MB的存儲卡來保存歌曲。這樣就會增大存儲卡的銷售。
8mm磁帶
8mm磁帶:是一種由Exabyte公司開發、適合於大中型網路和多用戶系統的大容量磁帶。8mm磁帶驅動器也採用螺旋掃描技術,而且磁帶較寬,因而存儲容量極高,一盒磁帶的最高容量可達150GB
存儲卡
這里說的存儲卡是用來儲存數據資料並且可以在電腦上使用的數據存儲卡!
1.CF卡CF卡是最早推出的存儲卡,也是大家都比較青睞的存儲卡。CF卡得以普及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物美價廉。比起其他數碼存儲卡,CF卡單位容量的存儲成本差不多是最低的,速度也比較快,而且大容量的CF卡比較容易買到。
我們可以接觸的到CF卡分為CFType I/CF Type II兩種類型。由於CF存儲卡的插槽可以向下兼容,因此TypeII插槽既可以使CF TypeII卡又可以使用CFType I卡;而Type I插槽則只能使用CFType I卡,而不能使用CFType II卡,朋友們在選購和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2.SD卡 SD卡體積小巧,廣泛應用在數碼相機上,是由日本的松下公司、東芝公司和SanDisk公司共同開發的一種全新的存儲卡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加密功能,保證數據資料的安全保密。SD卡在外形上同MultiMedia Card卡保持一致,並且兼容MMC卡介面規范。不過注意的是,在某些產品例如手機上,SD卡和MMS卡是不能兼容的。SD 卡在售價方面要高於同容量的MultiMedia Card卡。
3.MS卡在5年前,索尼公司生產了它自己的快閃記憶體記憶卡,就是記憶棒—MemoryStick。其應用於索尼公司出的數碼產品,掌上電腦、MP3、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等數碼設備。由Memory Stick所衍生出來的Memory Stick PRO和Memory Stick DUO也是索尼記憶棒向高容量和小體積發展的產物。
4.SM卡SM卡最早是由東芝公司推出的,它僅僅是將存儲晶元封裝起來,自身不包含控制電路,所有的讀寫操作安全依賴於使用它的設備。盡管由於結構簡單可以做得很薄,在便攜性方面優於CF卡,但兼容性差是其致命之傷,一張SM卡一旦在MP3播放器上使用過,數碼相機就可能不能再讀寫。其市場表現已呈龍鍾之態,不會再有更多新的設備支持它。
5.MMC卡MMC卡是由Sandisk和西門子於1997年聯手推出的,它普及還沾了點SD卡的光。後來推出的SD卡標准中保留了設備對MMC卡的兼容,就是說雖然使用MMC卡的設備無法使用SD卡,而使用SD卡的設備卻可以毫無障礙地使用MMC卡,在某些時候使得MMC順利成為SD卡的代替品。MMC卡的大小和SD基本一樣,比SD卡要薄一點,不過在讀取速度上還是SD強。因此價格也是MMC比較便宜。
6.xD圖像卡xD圖像卡是繼上面幾種存儲卡而後生的存儲卡產品,是由富士膠卷和奧林巴斯光學工業為SM卡的後續產品成功開發的產品。它的特點是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於一身,xD圖像卡設計只有一張郵票那麼大,未來圖像存儲能力高達令人驚嘆的8GB。
數字線性磁帶
DLT(Digital Linear Tape,數字線性磁帶)源於1/2英寸磁帶機,它出現很早,主要用於數據的實時採集。DLT每盒容量高達40GB以上,成本較低,主要定位於中、高級的伺服器市場與磁帶庫系統。
先進的智能型磁帶
AIT(先進的智能型磁帶)是SONY公司在快速訪問高密度磁帶錄制技術方面的最新創新,現已成為磁帶機工業標准。AIT使用一種磁帶盒上含有記憶體晶片的磁帶,通過在微型晶片上記錄磁帶上文件的位置,大大減少了存取時間。
數字音頻磁帶
ST(Digital Audio Tape:數字音頻磁帶)磁帶:該磁帶寬為0.15英寸(4mm),又叫4毫米磁帶。ST磁帶盒較小,體積僅為73mm×54mm×10.5mm,比一般錄音機磁帶盒還小。但由於該磁帶存儲系統採用了螺旋掃描技術,使得該磁帶具有很高的存儲容量。
差分備份
差分備份(Differential Backup) 就是每次備份的數據是相對於上一次全備份之後新增加的和修改過的數據。差分備份無需每天都做系統完全備份,因此備份所需時間短,並節省磁帶空間,它的災難恢復也很方便,系統管理員只需兩盤磁帶,即系統全備份的磁帶與發生災難前一天的備份磁帶,就可以將系統完全恢復。
映像備份
映像備份(Image copies)不壓縮、不打包、直接COPY獨立文件(數據文件、歸檔日誌、控制文件),類似操作系統級的文件備份。而且只能COPY到磁碟,不能到磁帶。
差異備份
復制自上一次普通備份或增量備份以來被創建或更改的文件的備份。它不將文件標記為已經備份(換句話說,沒有清除存檔屬性)。如果您要執行普通備份和差異備份的組合,則還原文件和文件夾將需要上次已執行過普通備份和差異備份。
SAN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儲區域網路)一類專門用於提供企業商務數據或運營商數據的存儲和備份管理的網路。因為是基於網路化的存儲,SAN比傳統的存儲和備份技術擁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強的性能。通過專門的存儲管理軟體,可以直接在SAN里的大型主機、伺服器或其它服務端電腦上添加硬碟和磁帶設備。現在大多數的SAN是基於光纖信道交換機和集線器的。通常SAN被配置成網路的後端部分,存在於數據中心或者伺服器場之後
Failover(故障恢復
Failover(故障恢復):功能相當的系統組件替代故障組件的一種自動替代系統。經常使用於連接到相同存儲設備和主機計算機的智能控制器。如果其中之一的控制器故障,故障恢復開始啟用,其他正常的控制器將負擔其I/O工作。
備份記錄
備份記錄(plicated record)文件記錄的復製品。保存在文件庫中,與原文件分開存放,是為了防止關鍵性文件或數據丟失而備制的。也稱復制記錄。
備份集
備份集(Backup sets)顧名思義就是一次備份的集合,它包含本次備份的所有備份片。一個備份集根據備份的類型不同,可能構成一個完全備份或增量備份。
Backup(備份)
Backup(備份):存儲在非易失性存儲介質上的數據集合,這些數據用來進行原始數據丟失或者不可訪問條件下的數據恢復。為了保證恢復時備份的可用性,備份必須一致性狀態下通過拷貝原始數據來實現。
容錯
容錯:系統在其某一組件故障時仍繼續正常工作的功能。容錯功能一般通過冗餘組件設計來實現。
iSCSI
iSCSI:連接到一個TCP/IP網路的直接定址的存儲庫,通過塊I/O SCSI指令對其進行訪問。ISCSI是一種基於開放的工業標准,通過它可以用TCP/IP對SCSI(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一種數據傳輸的公共協議)指令進行封裝,這樣就可以使這些指令能夠通過基於IP(乙太網或千兆位乙太網)「網路」進行傳輸。這一標準的目的是允許使用現有的乙太網網路傳輸SCSI指令和數據,而這一過程完全不依賴於地點。對這一產品的另外一種描述是,它是連接到TCP/IP網路的存儲,但可以使用與DAS和SAN存儲一樣的I/O指令對其進行訪問。
⑵ 如何實現數據存儲的管理
:數據存儲備份和存儲管理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終端/主機計算模式,當時由於數據集中在主機上,因此,易管理的海量存儲設備——磁帶庫是當時必備的設備。80年代以後,由於PC的發展,尤其是90年代應用最廣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得存儲容量、存儲模式和存儲要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新興的存儲技術迅速崛起,為構建一個更安全的信息時代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編者按如何確保所有數據能夠得到可靠備份,及時進行災難恢復是存儲管理軟體的核心任務。此外存儲管理軟體還存在以下一些基本功能,諸如改進系統和應用I/O性能及存儲管理能力,提高數據和應用系統的高可用性,減少由於各種原因中斷數據存取或者應用系統宕機的時間,實現技術有分級存儲管理(HSM)、ClusterServer(集群伺服器)等。
首先是能提供一些可以識別和分析存儲訪問模式的VolumeManager工具。VolumeManager通過復雜的磁碟配置能均衡I/O負載,在不影響應用的同時能夠優化應用數據的布局。它還可將數據條形散放到多個物理盤上以提高性能,同時還具有在不中斷應用的情況下,識別和消除性能瓶頸的能力,從而增強系統和應用的性能。另外,VolumeManager在減少系統中斷時間、增加數據完整性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現。它允許對磁碟進行在線的管理和更改配置,減少對系統產生極大影響的停機時間,同時利用冗餘技術提高數據可用性,防止數據被丟失和破壞。
其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可快速恢復的日誌式文件系統FileSystem,它能在不間斷數據訪問的條件下,對文件作在線備份,並在系統重啟或崩潰前允許訪問數據並恢復文件,從而大大提高用戶和管理員的生產效率。FileSystem在系統崩潰前還能將未完成的數據記錄在一個事件日誌中,利用恢復程序重現,從而保持了數據的完整性。
VolumeManager和FileSystem都工作在操作系統一級,可實現集群與故障恢復、自動管理、備份與HSM以及基於瀏覽器的遠程管理等。兩者有機結合後,利用雙方特有的對磁碟和數據的管理能力,能給企業的系統提供盡可能高的性能、可用性及可管理性。
在此基礎之上便是整個存儲管理的核心任務——備份技術。
數據存儲備份技術一般包含硬體技術及軟體技術等,硬體技術主要是磁帶機技術,軟體技術主要是通用和專用備份軟體技術等。我們主要從軟體技術方面加以討論。備份軟體技術在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它不僅關繫到是否支持磁帶的各種先進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備份的效率。最好的備份軟體不一定就是操作系統所提供的備份功能,很多廠商都提供了許多專業的備份軟體。專業備份軟體能通過優化數據傳輸率,即可以自動以較高的傳輸率進行數據傳輸。這不僅能縮短備份時間、提高數據存儲備份速度,而且對磁帶機設備本身也有好處。另外,專業備份軟體還支持新磁帶機技術,如HP的TapeAlert技術,差不多所有主流專業備份軟體均提供支持。
對於存儲模式來說比較常見的有DAS、NAS和SAN等。DAS(DirectAttachedStorage-直接連接存儲)是指將存儲設備通過SCSI介面或光纖通道直接連接到一台計算機上。當伺服器在地理上比較分散、很難通過遠程連接進行互連時,直接連接存儲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直接連接存儲也可幫助企業繼續保留已有的傳輸速率並不很高的網路系統。
網路正成為主要的信息處理模式,需要存儲的數據大量增加,數據作為取得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產其重要性在增加,是目前發展的趨勢。NAS和SAN的出現正響應了這一點。NAS就是網路連接存儲,即將存儲設備通過標準的網路拓撲結構(例如乙太網),連接到一群計算機上。它的重點在於幫助工作組和部門級機構解決迅速增加存儲容量的需求。這種方法從兩方面改善了數據的可用性。第一,即使相應的應用伺服器不再工作了,仍然可以讀出數據。第二,簡易伺服器本身不會崩潰,因為它避免了引起伺服器崩潰的首要原因,即應用軟體引起的問題。另外,NAS產品是真正即插即用的產品,其設備的物理位置非常靈活。
SAN(存儲區域網路)通過光纖通道連接到一群計算機上。在該網路中提供了多主機連接,但並非通過標準的網路拓撲,並且通過同一物理通道支持廣泛使用的SCSI和IP協議。它的結構允許任何伺服器連接到任何存儲陣列,這樣不管數據置放在哪裡,伺服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數據。SAN解決方案是從基本功能剝離出存儲功能,所以運行備份操作就無需考慮它們對網路總體性能的影響。這個方案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實現簡化,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群在一起的時候。
集群通常用於加強應用軟體的可用性與可擴展性。某些集群架構技術會加入單一系統印象的概念,可從單點以單一系統的方式來管理多台計算機。集群伺服器可支持多達上百台互相連接的伺服器,結合為鬆散結合的單位來執行作業,保護彼此的應用軟體免於故障。由於集群伺服器可完全整合應用軟體服務架構,因此可建置高效的應用軟體執行環境,即使整個系統出現故障,終端計算機都還可以使用幾乎所有的應用軟體。集群伺服器軟體包括引擎、編譯器、負載計算器、代理、指令與圖形化系統管理介面等組件。集群化運算環境的最大優勢是卓越的數據處理能力。原則上,任何類型的多重主機架構存儲設備,包括直接連接的磁碟,都可以用來當作集群數據存儲設備。為求得最大的系統可用性,最適合使用擁有多重主機存取路徑的容錯或高可用性存儲子系統。
分層次的管理方式可以解決存儲容量不斷增長導致的如何有效擴充容量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它更多地用於分布式網路環境中。分級,其實就是意味著用不同的介質來實現存儲,如RAID系統、光存儲設備、磁帶等,每種存儲設備都有其不同的物理特性和不同的價格。例如,要備份的時候,備份文件一般存儲在速度相對比較慢、容量相對比較大、價格相對比較低的存儲設備上如磁帶,這樣做很經濟實用。那麼如何實現分級呢?從原理上來講,分級存儲是從在線系統上遷移數據的一種方法。文件由HSM系統選擇進行遷移,然後被拷貝到HSM介質上。當文件被正確拷貝後,一個和原文件相同名字的標志文件被創建,但它只佔用比原文件小得多的磁碟空間。以後,當用戶訪問這個標志文件時,HSM系統能將原始文件從正確的介質上恢復過來。分級存儲可以有不同的實施方式,HSM根據兩級或三級體系將動態遷移/回遷的數據分類,從而實現分級存儲。
存儲應用的深入必然帶來對整體解決方案的需求,這不僅包括硬體,還包括相應的軟體以及服務。一個軟硬體兼容的融合應用環境是大勢所趨。比如,存儲虛擬化的提出就證明了這一趨勢。因為它有利於提高存儲利用率、簡化管理和降低成本,構建一個融合的存儲應用大環境。總之,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能力的不斷提高,數據量也在不斷膨脹。數據備份與恢復等存儲技術方面的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存儲管理技術的發展必將引起業界的高度重視。
相關鏈接:當前主流的存儲介質
磁碟陣列、磁帶庫
磁碟陣列的最大特點是數據存取速度特別快,其主要功能是可提高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及存儲容量,並將數據有選擇性地分布在多個磁碟上,從而提高系統的數據吞吐率。另外,磁碟陣列還能夠免除單塊硬碟故障所帶來的災難後果,通過把多個較小容量的硬碟連在智能控制器上,可增加存儲容量。磁碟陣列是一種高效、快速、易用的網路存儲備份設備。
廣義的磁帶庫產品包括自動載入磁帶機和磁帶庫。自動載入磁帶機和磁帶庫實際上是將磁帶和磁帶機有機結合組成的。自動載入磁帶機是一個位於單機中的磁帶驅動器和自動磁帶更換裝置,它可以從裝有多盤磁帶的磁帶匣中拾取磁帶並放入驅動器中,或執行相反的過程。自動載入磁帶機能夠支持例行備份過程,自動為每日的備份工作裝載新的磁帶。一個擁有工作組伺服器的小公司或分理處可以使用自動載入磁帶機來自動完成備份工作。
磁帶庫是像自動載入磁帶機一樣的基於磁帶的備份系統,它能夠提供同樣的基本自動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但同時具有更先進的技術特點。它的存儲容量可達到數百PB(1PB=100萬GB),可以實現連續備份、自動搜索磁帶,也可以在驅動管理軟體控制下實現智能恢復、實時監控和統計,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完全擺脫了人工干涉。磁帶庫不僅數據存儲量大得多,而且在備份效率和人工佔用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網路系統中,磁帶庫通過SAN(存儲區域網絡)系統可形成網路存儲系統,為企業存儲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遠程數據訪問、數據存儲備份,或通過磁帶鏡像技術實現多磁帶庫備份,無疑是數據倉庫、ERP等大型網路應用的良好存儲設備。
光碟塔、光碟庫和光碟網路鏡像伺服器
光碟不僅存儲容量巨大,而且成本低、製作簡單、體積小,更重要的是其信息可以保存100年至300年。光碟塔由幾台或十幾台CD-ROM驅動器並聯構成,可通過軟體來控制某台光碟機的讀寫操作。光碟塔可以同時支持幾十個到幾百個用戶訪問信息。光碟庫也叫自動換盤機,它利用機械手從機櫃中選出一張光碟送到驅動器進行讀寫。它的庫容量極大,機櫃中可放幾十片甚至上百片光碟。光碟庫的特點是:安裝簡單、使用方便,並支持幾乎所有的常見網路操作系統及各種常用通信協議。
光碟網路鏡像伺服器不僅具有大型光碟庫的超大存儲容量,而且還具有與硬碟相同的訪問速度,其單位存儲成本(分攤到每張光碟上的設備成本)大大低於光碟庫和光碟塔,因此光碟網路鏡像伺服器已開始取代光碟庫和光碟塔,逐漸成為光碟網路共享設備中的主流產品。
⑶ 常見的容災備份技術有哪些
容災備份常見的的技術類型一般分成3類:
1、應用級別。跟據不同應用而設計的保護方式,能夠對應用數據進行細致的保護,像是ORACLE中自帶的DATA GUARD或是RMAN,但這種保護方式必須要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對應用也必須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對關鍵數據進行保護及恢復,且系統及應用多半不能自行恢復
2、系統級別。依據系統的邏輯分區或是數據文件來進行保護,但無法針對應用內的數據變化進行保護,像是操作系統自帶的系統備份,或是傳統的冷備份及第三方保護工具,優點是不須對應用有很深的了解,但必須對系統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對關鍵應用或是系統數據進行保護及恢復
3、存儲級別。使用存儲的保護機制對磁碟分區進行保護,如快照或是鏡像,優點是不須對系統或是應用有很深的了解,但在保護數據的完整性,可用性保證及校驗方便性上較前二者差。
⑷ 伺服器保存備份數據的三種方式有哪些
D2T (Disk to Tape)方式是傳統保存備份數據方式,基本數據流程為:備份伺服器按照既定策略,在相應時間發出控制命令,將生產伺服器主盤的數據通過LAN或SAN備份到磁帶機或磁帶庫中。 隨著磁帶機及磁帶技術的發展,磁帶機的讀/寫速度及磁帶容量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由於磁帶機及磁帶是機械設備,其固有的上載、定位、下載、順序讀/寫等特性,決定了當用戶數量大、備份主機數目較多時,備份或恢復速度仍然較慢,尤其對大數據量的恢復。 2. D2D保存備份數據方式 隨著基於SATA磁碟技術的戍熟及價格的下降, D2D (Disk to Disk)方式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採用,基本數據流程為:備份伺服器按照既定策略,在相應時間發出控制命令,將生產伺服器主盤的數據通過LAN或SAN備份到相應的磁碟設備中。 3. D2D2T保存備份數據方式 D2D2T (Disk to Disk to Tape)方式結合了傳統磁帶的離線管理和磁碟高速備份恢復的特性,基本數據流程為:備份伺服器按照既定策略,在相應時間發出控制命令,將生產伺服器主盤的數據通過LAN或SAN備份到相應的磁碟設備中。 由相應生產主機或備份伺服器(依備份架構而定)在既定時間自動將保存在備份磁碟中的數據復制到磁帶庫中。同時,縮短磁碟中相應備份數據的保存備份數據周期,從而可以將其覆蓋新的備份數據,釋放了備份磁碟的空間。
⑸ 數據備份的主要技術有哪些
尊敬的用戶您好:
常見的數據備份與恢復方法有以下幾種:
數據備份:數據備份(Backup)是指將計算機硬碟上的原始數據(程序)復制到可移動媒體(Removable Media)上,如磁碟、磁帶、光碟等,在出現數據丟失或系統災難時將復制在可移動媒體上的數據恢復到硬碟上,從而保護計算機的系統數據和應用數據。
2.數據恢復:數據恢復(Recover)是數據備份的逆過程,即將備份的數據恢復到硬碟上的操
作。
3.數據歸檔:數據歸檔(Archive)將硬碟數據復制到可移動媒體上,與數據備份不同的是,數據歸檔在完成復制工作後將原始數據從硬碟上刪除,釋放硬碟空間。數據歸檔一般是對與年度或某一項目相關的數據進行操作,在一年結束或某一項目完成時將其相關數據存到可移動媒體上,以備日後查詢和統計,同時釋放寶貴的硬碟空間。
3.歸檔恢復:歸檔恢復(Retrieve)是數據歸檔的逆操作,將歸檔數據寫回到硬碟上。
4.在線備份:在線備份(On-line backup)是指對正在運行的資料庫或應用進行備份,通常對打開的資料庫和應用是禁止備份操作的,然而現在的有些計算機應用系統要求24小時運轉(如銀行的ATM業務),因此要求數據存儲管理軟體能夠對在線的資料庫和應用進行備份。
5.離線備份:離線備份(Off-line backup)指在資料庫SHUTDOWN或應用關閉後對其數據進行備份,離線
備份通常採用全備份。
6.全備份:全備份(Full backup)是備份策略的一種。執行數據全部備份操作。
7.增量備份:增量備份(Incremental backup)相對全備份而言,是備份策略的一種,只備份上一次備份後數據的改變數。
8.並行技術:並行技術(Parallelism)是指將不同的數據源同時備份/恢復到同一個備份設備/硬碟上。並行技術是考察數據存儲管理軟體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有些廠商的軟體只能支持並行備份,而有的廠商則可以實現森旦並行地備份及恢復;並且,真正有效的並行技術將可以充分利用備份設備的備份速度(帶寬),實現大數據量有限時間備份。
9.數據克隆:數據克隆(Clone)是實現災難恢復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將原始數據同時備份到兩份可移此族擾動媒體上,將其中一份備份數據(Clone)轉移到地理位置不同的辦公室存放,在計算機系統發生重大災難如火災,系統連接的
備份設備和備份數據都被損壞的情況下,將重要數據在另一套系統上恢復,保障業務的正常運穗謹行。所有數據存儲管理軟體都提供克隆功能。
中國電信提供最優質的網路通訊服務,老友換新機,網齡抵現金,百兆寬頻免費體驗,超清電視iTV,電信活動可以直接通過營業廳查詢。
⑹ 伺服器備份的數據備份策略
數據備份策略選頌御擇了存儲備份軟體、存儲備份技術(包括存儲備份硬體及存儲備份介質)後,首先需要確定數據備份的策略。備份策略指確定需備份的內容、備份時間及備份方式。各個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備份策略。目前被採用最多的備份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
1、完全備份(fullbackup)
每天對自己的系統進行完全備份。例如,星期一用一盤磁帶對整個系統進行備份,星期二再用另一盤磁帶對整個系統進行備份,依此類推。這種備份策略的好處是:當發生數據丟失的災難時,只要用一盤磁帶(即災難發生前一天的備份磁帶),就可以恢復丟失的數據。然而它亦有不足之處,首先,由於每天都對整個系統進行完全備份,造成備份的數據大量重復。這些重復的數據佔用了大量的磁帶空間,這對用戶來說就意味著增加成本。其次,由於需要備份的數據量較大,因此備份所需的時間也就較長。對於那些業務繁忙、備份時間有限的單位來說,選擇這種備份策略是不明智的。
2、增量備份(incrementalbackup)
星期天進行一次完全備份,然後在接下來的六天里只對當天新的或被修改過的數據進行備份。這種備份策略的優點是節省了磁帶空間,縮短了備份時間。但它的缺點在於,當災難發生時,數據的恢復比較麻煩。例如,系統在周三的早晨發生故障,丟失了大量的數據,那麼在周三當天就要將系統恢復到周二晚上時的狀態。這時系統管理員就要首先找出星期天的那盤完全備份磁帶進行系統恢復,然後再找出星期一的磁帶來恢復星期一的數據,然後找出星期二的磁帶來恢復星期二的數據。很明顯,這種方式很繁瑣。另外,這種備份的可靠性也很差。在這種備份方式下,各盤磁帶間的關系就象鏈子一樣,一環套一環,其中任何一盤磁帶出了問題都會導致整條鏈子脫節。比如在上例中,若星期二的磁帶出了故障,那麼管理員最多隻能將系統恢復到星期一晚上時的狀態。
3、差分備野帆岩份(differentialbackup)
管理員先在星期天進行一次系統完全備份,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管理員再將當天所有與星期天不同的數據(新的或修改過的)備份到磁帶上。差分備份策略在避免了以上兩種策略的缺陷的同時,又具有了它們的所有優點。首先,它無需每天都對系統做完全備份,因此備份所需時間短,並節省了磁帶空間,其次,轎棚它的災難恢復也很方便。系統管理員只需兩盤磁帶,即星期一磁帶與災難發生前一天的磁帶,就可以將系統恢復。在實際應用中,備份策略通常是以上三種的結合。例如每周一至周六進行一次增量備份或差分備份,每周日進行全備份,每月底進行一次全備份,每年底進行一次全備份。
⑺ 備份的備份技術
(IDR=Intelligent Disaster Recovery ) 系統災難恢復,就是在系統出現崩潰的時候,能夠用非常少的步驟,將系統重建,包括上面的系統補丁、應用軟體和數據。這樣可以提高恢復的准確性、縮短恢復時間、縮短業務中斷時間。
主要災備技術,在恢復的時候有這么幾種方式:
採用公用的一張光碟,所有的系統都採用這一張光碟。這個光碟可以啟動系統,同時可以啟動網路,然後備份伺服器將備份在磁帶庫(或者虛擬帶庫)中的整個硬碟內容或者第一主分區內容恢復到災難機。這樣不論災難機原來有多大容量數據,都可以存放在整個備份系統的備份設備中,統一進行管理,而且不需要經常刻光碟,也就是說光碟不需要經常更新。比較典型的代表是BakBone NetVault VaultDR。右圖是BakBoneNetVault VaultDR災難備份和恢復的數據流,所有系統採用統一的光碟進行。
需要針對每台計算機單獨刻光碟,恢復的時候需要利用針對性的光碟來恢復,每台機器都需要自己的光碟,而且需要定期不斷更新。這種方式的最大不足是經常要刻光碟,否則災難出現的時候如果沒有光碟或者光碟太久了,都會影響恢復的速度和恢復後的狀態。這種技術的典型代表是EMC NetWork Recovery Manager模塊。
恢復時需要藉助網路啟動,也就是需要具備一台相同操作系統的主機雹歷作為引導機器,然後利用備份的內容進行恢復。這種技術的典型代表是Symantec NetBackup的Bare Metal Restore(裸金屬恢復)模塊。
操作系統自己提供的災備工具。對於大多數Unix小型機,都提供系統備份工具。藉助於系統自身提供的磁帶機,利用一個簡單的命令,HP-UX採用make_recovery就可以把整個root卷備份到伺服器自帶的4mm磁帶上。在恢復的時候,這盤磁帶可以自啟動系統,採用一個命令就可以將整個root卷恢復到硬碟上。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簡單和經濟,尤其對於Unix系統,這樣的方式遠比備份軟體提供的BMR模塊方便、安全和經濟,因為備份軟體提供的BMR模塊往往需要相同平台的其他伺服器來啟動。 將數據在另外的地方實時產生一份可用的副本,此副本的使用不需要做數據恢復,可以將副本立即投入使用。數據復制的最大好處是副本數據立即可用,沒有數據恢復時間,RTO 非常好,同時因為是實時復制,RPO也非常好,幾乎不會丟失數據。缺點是費用遠比數據備份要高,不僅僅是數據復制系統價格高,還需要另外的硬碟存儲空間和主機系統,甚至建立另外的遠程機房,考慮網路布線,這些都將帶來成本大大增加,所以數據復制的建設和維護費用遠遠大於數據備份。
數據復制目前有如下實現方式:
基於主機。基於主機的數據復制技術,可以不考慮存儲系統的同構問題,只要保持主機是相同的操作系統即可,存在支持異構主機之間的數據復制軟體,如BakBone NetVault Replicator就可以支持異構伺服器之間的數據復制,可以支持跨越廣域網的遠程實時復制。缺點是需要佔用一點主機資源。
基於存儲系統。利用存儲系統提供的數據復制軟體,復制的數據流通過存儲系統之間傳遞,和主機無關。這種方式的優勢是數據復制不佔用主機資源褲搜源,不足之處是需要災備中心的存儲系統和生產中心的存儲系統有嚴格的兼容性要求,一般需要來自同一個廠家的存儲系統,這樣對用戶的災備中心的存儲系統的選型帶來了限制。
基於光纖交換機。這項技術正在發展中,利用光纖交換機的新功能,或者利用管理軟體控制光纖交換機,對存儲系統進行虛擬化,然後管理軟體對管理的虛擬存儲池進行卷管理、卷復制、卷鏡像等技術,來實現數據的遠程復制。比較典型的有Storag-age,Falcon等。
基於應用的數據復制。這項技術有一定局限性,都是針對具體的應用。主要利用資料庫自身提供的復制模塊來完成,比如OracleDataGuard,SybaseReplication 等。 CDP(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
CDP 技術是目前最熱門的數據保護技術,它可以捕捉到一切文件級或數據塊級別的數據寫改純握動,可以對備份對象進行更加細化的粒度的恢復,可以恢復到任意時間點。
CDP技術是一個新興的技術,在很多傳統的備份軟體中都逐漸融入了CDP的技術。比如BakBone NetVault Backup 8.0 追加了TrueCDP模塊,Symantec Backup Exec12.5等。其他公司包括EMC,Symantec都並購了一些CDP的軟體,正在和傳統地備份軟體進行整合,還都在整合中。
CDP技術包括兩種:
Near CDP,就是我們說的准CDP,它的最大特點是只能恢復部分指定時間點的數據(FPIT,Fixed Point In Time),有點類似於存儲系統的邏輯快照,它無法恢復任意一個時間點。如Symantec 、CommVault、凱備份的CDP都屬於這種類型。
TrueCDP,我們稱之為真正的CDP,它可以恢復指定時間段內的任何一個時間點(APIT,Any Point In Time),而BakBone TrueCDP屬於TrueCDP類型。 如果採用災備方案的分布在各個行業,不過大家都是按照一定的梯度來使用。
首先採用的是系統災難備份(BMR Bare Metal Recovery),因為這種方案成本最低,只要在建設數據備份系統的時候追加一些模塊就可以完成。不需要附加的存儲空間,也不需要附加的容災機房,所以,有條件的用戶幾乎都可以實施。只不過有的用戶採用操作系統提供的備份工具來輔助,有的用戶採用備份軟體提供的災難模塊來完成。這樣的用戶數量最大,分布在各個行業。BakBone 的VaultDR在使用BakBone NetVault的備份軟體用戶中被廣泛採用。很多用戶非常喜歡BakBone VaultDR不用關心操作系統類型,而且一張標准光碟可以應用到所有Intel x86伺服器進行災難備份和恢復。
其次是建立容災系統的用戶,大數據量的高端企業普遍採用基於存儲的數據復制技術,比如電信、金融行業。中低端用戶普遍採用基於主機的數據復制軟體,成本較低,而且不需要進行嚴苛的存儲系統采購,尤其是BakBone的NetVault Replicator不但可以進行遠程數據復制,而且可以支持異構平台,所以在國內外有廣泛的用戶,一些政府部門、電力公司、證券部門、網站公司等都採用這種方式,而且大多運用在Windows、Linux平台。基於存儲交換機層的虛擬存儲技術雖然也在有了一些用戶,但是因為此技術起步時間有限,技術成熟度需要進一步驗證,很多用戶只是做為試點,沒有大范圍的展開。對於基於應用的數據復制方式,也有部分高端客戶在採用,而且也有大量的用戶。
對於CDP技術,才剛剛起步,這種技術滿足了很多關心災備的用戶的需求,在RTO 和RPO方面都能得到很高的標准,同時還可以進行任意歷史版本的重現,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關注,相信將來會有非常廣泛的用戶。BakBone的TrueCDP可以進行任意時間點的恢復,是真正意義上的CDP,將會比其他准CDP產品有更大的優勢,會被更多關心災備的用戶所選用。 災備系統因為能夠帶來業務的連續性,正越來被大家所重視,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要切記出現一些誤區。
沒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沒有仔細分析和明確業務連續要求,對RTO和RPO沒有進行仔細研究,要麼不做,要做就想追求最全面的,這樣可能忽視了最需要的建設,沒有切實滿足自己的需要。
認為災備系統是萬能的,誇大災備系統的作用,忽視了備份系統、高可用系統的建設。其實各個系統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建設。
沒有有步驟分階段的進行災備建設,總想等實際成熟的時候全面建設,甚至還沒有先進行數據備份系統的建設,就開始著手進行災備系統建設。不進行備份系統建設,就沒有滿足數據安全的底線,在關鍵時刻缺少一份完整的數據,而花費大量的財力進行災備系統建設,反而得不償失。
多種災備技術的選用不合理,比如主機系統的資源可以接受基於主機的復制軟體來運行,卻選用了基於存儲系統的設計,造成必須選用相同類型的存儲設備,增加了總體費用。
對BMR系統災難備份總是希望選用備份軟體自帶的BMR模塊。其實,備份軟體自帶的BMR模塊對於Window和Linux比較方便,但並不是對於所有的Unix系統都合適,在Unix系統備份方面,Unix自帶的系統備份工具和自帶的磁帶機就非常方便,一個命令就可以完成系統備份,還不用依賴於其他伺服器,遠遠勝於一些備份軟體自帶的BMR模塊,不但操作方便,而且減少費用。 未來的技術發展應該是多種技術並存,而且越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更能得到客戶的關注。
未來的發展之一應該是基於主機的異構復制技術會有更廣泛的市場。因為大多數客戶具備異構主機環境,支持異構環境的數據復制技術,就可以利用現有環境,各台主機之間互為復制。對於不支持異構環境的復制軟體,就需要購買相同的存儲或者購買相同操作系統的主機進行數據復制,增加了災備的總體費用。
未來的發展之二就是CDP技術。CDP融合了數據備份和數據復制的優點,既可以進行實時數據保護,還可以任意時間點的歷史數據恢復,將會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隨著TrueCDP和傳統備份軟體的無縫銜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採用TrueCDP 進行災備系統建設。右圖是廣為流行的BakBone NetVault TureCDP 備份系統架構圖。
⑻ 2015 常用的數據存儲備份技術有哪些
總體來說2015年的數據存儲備份技術一般可以分為人工備份、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雲備份技術
1.人工備份
據調查,目前企業人工備份佔了絕大多數,雖然人工級的備份是最為初始的備份方法。但如果要用手工方式從頭恢復所有數據,根據企業需要選擇備份方式,是全體備份還是選擇增量備份,它耗費的時間恐怕會令人難以忍受,最終會轉向選擇硬體工具和軟體來支持。
2.硬體技術
硬體技術主要有磁碟陣列、磁帶機與磁帶庫(包括虛擬)、光碟庫等,其中磁帶機是比較理想的數據存儲備份技術,因為磁帶介質不僅能提供高容量、高可靠性以及可管理性,而且價格比光碟、磁碟媒體便宜很多。磁帶庫多用於數據備份、歸檔和災難恢復,光碟庫則側重於數據的備份和在線快速查詢,企業用戶可根據實際需求(主要考慮所需要設備的容量和驅動器數量)選擇磁帶或光碟庫來作為硬體存儲備份設備。
3.軟體技術
主要是通用備份軟體技術(操作系統中所提供的備份功能)和專用備份軟體技術兩種。因為備份軟體技術在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僅關繫到是否支持磁帶的各種先進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備份的效率。
4.雲備份技術
這個在2015年應用越來越廣泛了,SaaS(軟體及服務)表現的很突出,IT架構傾向於本地雲和公有雲的混合備份方式越來越多,以多備份為代表的雲備份技術正發展的越來越快
⑼ 數據備份的三種方法
數據備份的三種方法如下:
1、完全備份:完全備份是拷貝整個磁碟卷或邏輯磁碟的內容。
2、增量備份:增量備份即備份自從上次備份操作以來新改變的數據,這些新改變的數據或者櫻漏是新產生的數據,或者是更新的數據。
3、差量備份:差量備份即拷貝所有新的數據,這些數據都是上一次完全備份後產生或者更新的,差量備份與增量備份類似,但也有不同。
文件備份注意事項
1、本地還是雲端:備份到本地還是備份到雲端是一個比較讓人糾結的問碼鄭題,甚至有些人還是對雲端遲頌頌的安全性存有疑問,其實,使用按需購買的雲備份服務並不一定是一項復雜或者需要 中斷業務的工作。
2、文件數量大小:以多備份為例,共提供包括雲端備份、本地備份以及本地+雲端混合備份三種方式。所以,在備份前需要對數據量的大小進行評估,雖然現在備份容量和備份應用無法支持所需備份文件大小的問題已經很少出現。
3、文件是否加密:目前很多雲盤產品都可以提供文件存儲和備份服務,但因為這些雲盤並不具有數據加密的功能,所以並不能保證數據的安全性,那麼並不適合重要文件的備份和存儲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數據備份
⑽ 目前有哪些容災備份技術
傳統的容災備份方案大多基於遠程復制技術。遠程復制是指運用復制技術將數據以同步或者非同步的方式存儲到異地災備中心中,其主要實現方式有三種:1.利用主機遠程復制軟體或硬體 。2.利用存儲自身的復制軟體。3.利用資料庫軟體產品。遠程復制的方式可以實現數據級的容災,但是一旦發生災難,無法保證業務的連續性。此外,一旦出現資料庫邏輯錯誤或人為誤刪除的情況,遠程復制不能修復數據錯誤,也不能找回誤刪除的數據,更談不上100%恢復數據並保障數據的可用性了。
2011年全球存儲網路工業協會SNIA發布了一份CDP持續數據保護技術的研究文檔,打破了容災備份領域的傳統格局。國內唯一一家符合SNIA對CDP定義的產品是和力記易的備特佳容災備份軟體。以CDP持續數據保護技術為核心,可以構建異地桌面端或伺服器端的文件、資料庫和應用的全需求平台,能夠防範數據丟失、修復數據錯誤,還能保障業務連續,全方位滿足不同的數據安全和業務連續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