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處理器
㈠ 目前計算機使用的處理器和存儲器晶元主要是什麼電路
目前計算機使用的處理器和存儲器晶元主要是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是一種將大量晶體管組合到單一晶元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大於大規模集成電路。
集成的晶體管數在不同的標准中有所不同。從1970年代開始,隨著復雜的半導體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的研究、發展也逐步展開。
計算機里的控制核心微處理器就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最典型實例,銷銀掘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 VLSI design),尤其是數字集成電路,通常採用電子設計自動化的方式進行,虧核已經成為計算機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
(1)存儲處理器擴展閱讀:
世界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廠(Integrated Circuit, 簡稱IC,台灣稱之為晶圓廠)主要集中分布於美國、日本、西歐、新加坡及台灣等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台灣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由於近年來台灣地區歷經地震、金融危機、政府更迭等一系列事件影響,使得本來就存在資源匱乏、市場狹小、人心浮動的台灣島更加動盪不安,於是就搏稿引發了一場晶圓廠外遷的風潮。而具有幅員遼闊、資源充足、巨大潛在市場、充沛的人力資源供給等方面優勢的祖國大陸當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其首選的遷往地。
㈡ cpu存儲器和io設備是通過什麼連接起來的
子系統。CPU存儲器io設備通過子系統連接起來。CPU存儲器是微處理器中存放數據和各種程序的裝置。CPU存儲器是微處理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存儲單元集合體,地址寄存槐蠢器,譯鉛旦陪碼驅動電路。讀出放大器以及時序控制電路等幾部分遲首組成。
子系統。CPU存儲器io設備通過子系統連接起來。CPU存儲器是微處理器中存放數據和各種程序的裝置。CPU存儲器是微處理器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存儲單元集合體,地址寄存器,解碼驅動電路。讀出放大器以及時序控制電路等幾部分組成。
㈢ arm7處理器有幾種存儲類型
有三種存儲類型。
1、內部存儲器:包括ROM和仿纖RAM,用於存儲程序舉大高和數據。
2、外部存儲器:包括Flash、SD卡、EEPROM等,用於擴展內部存儲器的容量。
3、寄存器:用於存儲正尺臨時數據和控制信息,是處理器內部最快的存儲器。
㈣ CPU的一些參數(如一級緩存、二級緩存)有何作用
分類: 無分類
解析:
一級緩存:
高速緩存分為一級緩存(即L1 Cache)和二級緩存(即L2Cache)。CPU在運行時首先從一級緩存讀取數據,然後從二級緩存讀取數據,然後從內存和虛擬內存讀取數據,因此高速緩存的容量和速度直接影響到CPU的工作性能。 一級緩存都內置在CPU內部並與CPU同速運行,可以有效的提高CPU的運行效率。一級緩存越大,CPU的運行效率越高,但受到CPU內部結構的限制,一級緩存的容量都很小。 二級緩存對CPU運行效率的影響也很大,現在的二級緩存一般都集成在中,但有分為晶元內部和外部兩種,集成在晶元內部的二級緩存與CPU同頻率二級緩存(即全速二級緩存),而集成在晶元外部的二級緩存的運行頻率 是CPU的運行頻率的一半(即半速二級緩存),因此運行效率較低。 但是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的大,它究竟有多少好處呢?你得告訴我們經銷商,實際上你得用最普通的話跟他講。所以我們給他們打個比方,說這個就好比你開汽車的時候,後備箱是整個的一級緩存,假如說扶手裡面有一個小箱子,那是你的二級緩存。二級緩存大好在哪裡呢?就是你隨時開車的時候,隨時在裡面都可以取東西了。假如你二級緩存小的話,你還得把車停下來,到後備箱里取東西。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一級緩存。目前所有主流處理器大都具有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少數高端處理器還集成了三級緩存。其中,一級緩存可分為一級指令緩存和一級數據緩存。一級指令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各類運算指令;一級數據緩存用於暫時存儲並向CPU遞送運算所需數據,這就是一級緩存的作用(如果大家對上述文字理解困難的話,可參照下圖所示)。
那麼,二級緩存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二級緩存就是一級緩存的緩沖器:一級緩存製造成本很高因此它的容量有限,二級緩存的作閉讓用就是存儲那些CPU處理時需要用到、一級緩存又無法存儲的數據。同樣道理,三級緩存和內存可以看作是二級緩存的緩沖器,它們的容量遞增,但單位製造成本卻遞減。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二級緩存、三級緩存還是內存都不能存儲處理器操作的原始指令,這些指令只能存儲在CPU的一級指令緩存中,而餘下的二級緩存、三級緩存和內存僅用於存儲CPU所需數據。
根據工作原理的不同,目前主流處理器所採用的一級數據緩存又可以分為實數據讀寫緩存和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2種,它們分別被AMD和Intel所採用。不同的戚者一級數據緩存設計對於二級緩存容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兩種一級數據緩存設計的不同之處。
一、AMD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AMD採用的一級緩存設計屬於傳統的「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基於該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主要用於存儲CPU最先讀取的數據;而更多的讀取數據則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做個簡單的假設,假如處理器需要讀取「AMD ATHLON 64 3000+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首先要被讀取的「AMDATHL」將被存儲在一級數據緩存中,而餘下的「ON643000+ISGOOD」則被分別存儲在二級緩存和系統內存當中(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假設只是對AMD處理器一級數據緩存的一個抽象描述,一級數據緩存和二級緩存所能存儲的數據長度完全由緩存容量的大小決定,而絕非以上假設中的幾個位元組。「實數據讀寫緩存」的優點是數據讀取直接快速,但這也需要一級數據緩存具有一定的容量,增加了處理器的製造難度(一級數據緩存的單位製造成本較二級緩存高)。
二、Intel一級數據緩存設計
自P4時代開始,Intel開始採用全新的「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設計。基於這種架構的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的數據,而是存儲這些數據在二級緩存中的指令代碼(即數據在二級緩存中存儲的起始地址)。假設處理器需要讀取「INTEL P4 IS GOOD」這一串數據(不記空格),那麼所有數據將被存儲在二級緩存中,而一級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需要存儲的僅僅是上述數據的起始地址(如下圖所示)。
由於一級數據緩存不再存儲實際數據,因此「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轎仔局存」設計能夠極大地降CPU對一級數據緩存容量的要求,降低處理器的生產難度。但這種設計的弊端在於數據讀取效率較「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低,而且對二級緩存容量的依賴性非常大。
在了解了一級緩存、二級緩存的大致作用及其分類以後,下面我們來回答以下硬體一菜鳥網友提出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二級緩存越大處理器的性能越好,但這並不是說二級緩存容量加倍就能夠處理器帶來成倍的性能增長。目前CPU處理的絕大部分數據的大小都在0-256KB之間,小部分數據的大小在256KB-512KB之間,只有極少數數據的大小超過512KB。所以只要處理器可用的一級、二級緩存容量達到256KB以上,那就能夠應付正常的應用;512KB容量的二級緩存已經足夠滿足絕大多數應用的需求。
這其中,對於採用「實數據讀寫緩存」設計的AMD Athlon 64、Sempron處理器而言,由於它們已經具備了64KB一級指令緩存和64KB一級數據緩存,只要處理器的二級緩存容量大於等於128KB就能夠存儲足夠的數據和指令,因此它們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並不大。這就是為什麼主頻同為1.8GHz的Socket 754 Sempron 3000+(128KB二級緩存)、Sempron 3100+(256KB二級緩存)以及Athlon 64 2800+(512KB二級緩存)在大多數評測中性能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所以對於普通用戶而言754 Sempron 2600+是值得考慮的。
反觀Intel目前主推的P4、賽揚系列處理器,它們都採用了「數據代碼指令追蹤緩存」架構,其中Prescott內核的一級緩存中只包含了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16KB一級數據緩存,而Northwood內核更是只有12KB一級指令緩存和8KB一級數據緩存。所以P4、賽揚系列處理器對二級緩存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賽揚D 320(256KB二級緩存)與賽揚 2.4GHz(128KB二級緩存)性能上的巨大差距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而賽揚D和P4 E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距同樣十分明顯。
最後,如果您是狂熱的游戲發燒友或者從事多媒體製作的專業用戶,那麼具有1MB二級緩存的P4處理器和具有512KB/1MB二級緩存的Athlon 64處理器才是您理想的選擇。因為在高負荷的運算下,CPU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近乎「爆滿」,在這個時候大容量的二級緩存能夠為處理器帶來5%-10%左右的性能提升,這對於那些要求苛刻的用戶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級緩存:
二級緩存又叫L2 CACHE,它是處理器內部的一些緩沖存儲器,其作用跟內存一樣。 它是怎麼出現的呢? 要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處理器的運行速度越來越快,慢慢地,處理器需要從內存中讀取數據的速度需求就越來越高了。然而內存的速度提升速度卻很緩慢,而能高速讀寫數據的內存價格又非常高昂,不能大量採用。從性能價格比的角度出發,英特爾等處理器設計生產公司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少量的高速內存和大量的低速內存結合使用,共同為處理器提供數據。這樣就兼顧了性能和使用成本的最優。而那些高速的內存因為是處於CPU和內存之間的位置,又是臨時存放數據的地方,所以就叫做緩沖存儲器了,簡稱「緩存」。它的作用就像倉庫中臨時堆放貨物的地方一樣,貨物從運輸車輛上放下時臨時堆放在緩存區中,然後再搬到內部存儲區中長時間存放。貨物在這段區域中存放的時間很短,就是一個臨時貨場。最初緩存只有一級,後來處理器速度又提升了,一級緩存不夠用了,於是就添加了二級緩存。二級緩存是比一級緩存速度更慢,容量更大的內存,主要就是做一級緩存和內存之間數據臨時交換的地方用。現在,為了適應速度更快的處理器P4EE,已經出現了三級緩存了,它的容量更大,速度相對二級緩存也要慢一些,但是比內存可快多了。緩存的出現使得CPU處理器的運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個區域中存放的都是CPU頻繁要使用的數據,所以緩存越大處理器效率就越高,同時由於緩存的物理結構比內存復雜很多,所以其成本也很高。
大量使用二級緩存帶來的結果是處理器運行效率的提升和成本價格的大幅度不等比提升。舉個例子,伺服器上用的至強處理器和普通的P4處理器其內核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是二級緩存不同。至強的二級緩存是2MB~16MB,P4的二級緩存是512KB,於是最便宜的至強也比最貴的P4貴,原因就在二級緩存不同。
二級緩存又叫L2 CACHE,它是處理器內部的一些緩沖存儲器,其作用跟內存一樣。 它是怎麼出現的呢? 要上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處理器的運行速度越來越快,慢慢地,處理器需要從內存中讀取數據的速度需求就越來越高了。然而內存的速度提升速度卻很緩慢,而能高速讀寫數據的內存價格又非常高昂,不能大量採用。從性能價格比的角度出發,英特爾等處理器設計生產公司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少量的高速內存和大量的低速內存結合使用,共同為處理器提供數據。這樣就兼顧了性能和使用成本的最優。而那些高速的內存因為是處於CPU和內存之間的位置,又是臨時存放數據的地方,所以就叫做緩沖存儲器了,簡稱「緩存」。它的作用就像倉庫中臨時堆放貨物的地方一樣,貨物從運輸車輛上放下時臨時堆放在緩存區中,然後再搬到內部存儲區中長時間存放。貨物在這段區域中存放的時間很短,就是一個臨時貨場。最初緩存只有一級,後來處理器速度又提升了,一級緩存不夠用了,於是就添加了二級緩存。二級緩存是比一級緩存速度更慢,容量更大的內存,主要就是做一級緩存和內存之間數據臨時交換的地方用。現在,為了適應速度更快的處理器P4EE,已經出現了三級緩存了,它的容量更大,速度相對二級緩存也要慢一些,但是比內存可快多了。緩存的出現使得CPU處理器的運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個區域中存放的都是CPU頻繁要使用的數據,所以緩存越大處理器效率就越高,同時由於緩存的物理結構比內存復雜很多,所以其成本也很高。
大量使用二級緩存帶來的結果是處理器運行效率的提升和成本價格的大幅度不等比提升。舉個例子,伺服器上用的至強處理器和普通的P4處理器其內核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是二級緩存不同。至強的二級緩存是2MB~16MB,P4的二級緩存是512KB,於是最便宜的至強也比最貴的P4貴,原因就在二級緩存不同。
㈤ 內存與處理器一樣么
不一樣
外面常說的處理器就是CPU,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這里的存儲單元指內部緩存,遲胡內部緩存是封閉在CPU晶元內部的碼信攔高速緩存,用於暫時存儲CPU運算時的部分指令和數據,存取速度與CPU主頻一致。
而內存坦納相對於cpu來說是外部緩存。
㈥ 什麼是CPU、硬碟、內存、處理器、顯卡和主板
分類: 電腦/網路 >> 電腦常識
問題描述:
我算是個菜鳥了。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我很久了。請幫我詳細地解釋清楚吧!另外,請順便說明一下硬碟和內存有什麼不同沒液,區別在與哪?還有請告訴我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謝謝!!
解析:
CPU是英語「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CPU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在邏輯運算和控制單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這些寄存器用於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
其實我們在買CPU時,並不需要知道它的構造,只要知道它的性能就可以了。
CPU主要的性能指標有:
主頻即CPU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這是我們最關心的,我們所說的233、300等就是指它,一般說來,主頻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整機的就越高。
時鍾頻率即CPU的外部時鍾頻率,由電腦主板提供,以前一般是66MHz,也有主板支持75各83MHz,目前Intel公司最新的晶元組BX以使用100MHz的時鍾頻率。另外VIA公司的MVP3、MVP4等一些非Intel的晶元組也開始支持100MHz的外頻。精英公司的BX主板甚至可以支持133MHz的外頻,這對於超頻者來是首選的。
內部緩存(L1 Cache):封閉在CPU晶元內部的高速緩存,用於暫時存儲CPU運算時的部分指令和數據,存取速度與CPU主頻一致,L1緩存的容量單位一般為KB。L1緩存越大,CPU工作時與存取速度較慢的L2緩存和內存間交換數據的次數越少,相對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提高。
外部緩存(L2 Cache):CPU外部的高速緩存,Pentium
Pro處理器的L2和CPU運行在相同頻率下的,但成本昂貴,所凱察則以Pentium II運行在相當於CPU頻率一半下的,容量為512K。為降低成本Inter公司生產了一種不帶L2的CPU命為賽揚,性能也不錯,是超頻的理想。
MMX技術是「多媒體擴展指令集」的縮寫。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為增強Pentium CPU在音像、圖形和通信應用方面而採取的新技術。為CPU增加57條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還將CPU晶元內的L1緩存由原來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數據),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運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時,處理多媒體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目前CPU基本都具備MMX技術,除P55C和Pentium ⅡCPU還有K6、K6 3D、MII等。盯棚
製造工藝:現在CPU的製造工藝是0.35微米,最新的PII可以達到0.28微米,在將來的CPU製造工藝可以達到0.18微米。
CPU的廠商
1.Intel公司
Intel是生產CPU的老大哥,它佔有80%多的市場份額,Intel生產的CPU就成了事實上的x86CPU技術規范和標准。最新的PII成為CPU的首選。
2.AMD公司
目前使用的CPU有好幾家公司的產品,除了Intel公司外,最有力的挑戰的就是AMD公司,最新的K6和K6-2具有很好性價比,尤其是K6-2採用了3DNOW技術,使其在3D上有很好的表現。
3.IBM和Cyrix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IBM和Cyrix公司合並後,使其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晶元生產線,其成品將會日益完善和完備。現在的MII性能也不錯,尤其是它的價格很低。
4.IDT公司
IDT是處理器廠商的後起之秀,但現在還不太成熟。
850 主板合適的CPU
P4或C4 2.4G及以下CPU就行,高了沒意思.
什麼是硬體 什麼是軟體
電腦及其內部的所有組件,都是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的東西或設備,如顯示器、滑鼠、鍵盤、機箱,機箱裡面的CPU、主板、硬碟等,我們把這些設備都叫做硬體。一個電腦系統中只有硬體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能為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在電腦系統中添加了相應的軟體後,電腦才能發揮它巨大的作用,才能實現我們所要求的目的。所謂軟體,就是安裝或存儲在電腦中的程序,有時這些軟體也存儲在外存儲器上,如光碟或軟盤上。我們所知道的軟體有:幸福之家、Windows 98等。
以通過一些例子,進一步理解軟體、硬體的概念。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音樂磁帶,就這盒磁帶本身來說,它是一個硬體,用來播放磁帶的錄音機也是一個硬體,而存儲在磁帶上的音樂就是軟體。
軟體可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象Windows 98這樣的軟體(也叫做操作系統)就是系統軟體,而象"幸福之家"這樣的軟體就是應用軟體。
通過了解軟體、硬體的概念,我們也就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那就是,硬體和軟體是相互依存的,硬體為軟體提供了物質基礎,即軟體離開了相應硬體的支持,是無法發揮其作用的,而硬體只有有了軟體的支持,才能使硬體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並不是有了某種硬體就能運行所有的軟體,也不是有了某個軟體就能在所有的硬體上運行,這就是電腦中很普遍的兼容性問題。
計算機等數字產品識別的1GB和工業上所說的1GB。計算機等數字產品是嚴格按照2進制編碼識別容量。所以,數字產品識別KB、MB和GB之間的關系是1024倍。而工業上所說的KB、MB和GB之間的關系是1000倍。也就是,工業上說的容量要小於計算機等數字產品識別的容量。再加上實際生產中存在的誤差,所以,計算機等數字產品識別的容量會更少一些。計算機硬碟容量等其它數字存儲設備都是如此。
算一下:80G*1000(工業標准)/1024(數字標准)=78.125(實際硬碟容量)
㈦ cpu能直接存取的存儲器是
CPU能直接存取的存儲器是主存儲器(主存)、輔助存儲器(輔存)、緩存存儲器(Cache)和寄存器(Register)。主存儲器是CPU最直接的存儲器,它存儲程序代碼和數據;輔助存儲器通世桐知常指磁碟,它存儲程序代碼和數據;緩存存儲器是一種快速存取的存儲器,它可以提高搜消CPU的存取速度;寄存器是CPU內部的小容量存儲輪純器,它存儲CPU正在運行的指令和操作數據。
㈧ CPU的存儲方式是什麼
CPU的技術指標包括存儲器,匯流排和輸入輸出設備等幾個方面。
首先CPU內存匯流排速度或者叫系統匯流排速度,一般等同於CPU的外頻。內存匯流排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來說很重要,由於內存速度的發展滯後於CPU的發展速度,為了緩解內存帶來的瓶頸,所以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匯流排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工作頻率。 L1高速緩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內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採用回寫(Write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可提供緩存。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在486以上的計算機中基本採用了回寫式高速緩存。在目前流行的處理器中,奔騰Ⅲ和Celeron處理器擁有32KB的L1高速緩存,奔騰4為8KB,而AMD的Duron和Athlon處理器的L1高速緩存高達128KB。
L2高速緩存,指CPU第二層的高速緩存,第一個採用L2高速緩存的是奔騰Pro處理器,它的L2高速緩存和CPU運行在相同頻率下的,但成本昂貴,市場生命很短,所以其後奔騰II的L2高速緩存運行在相當於CPU頻率一半下的。接下來的Celeron處理器又使用了和CPU同速運行的L2高速緩存,現在流行的CPU,無論是AthlonXP和奔騰4,其L2高速緩存都是和CPU同速運行的。除了速度以外,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1MB-3MB。
㈨ CPU的性能指標簡述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CPU吧。對CPU的性能指標就毫無頭緒?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CPU的性能指標簡述,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CPU的性能指標簡述
CPU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頻率、字長、緩存、內核和製作工藝等。
1、CPU的頻率
2、CPU的位和字長
計算機在進行數據運算和傳輸時,都是使用二進制數中的0和1作為其數據的最基本單位。其中單獨的一個0或1稱為1位(bit),如十進制數8換算成二進制數是1000,我們就稱其為4bit,簡稱4b。由於位的單位太小,因此科學家們又引入了一個新的計量計算機中數據大小的單元,即位元組(Byte),簡稱B,位元組與位的換算關系是1位元組=8位,即1B=8b。
3、CPU的緩存
CPU的緩存(Cache)是CPU中的一種數據存儲器,它主要用於存儲CPU和內存進行數據交換時所傳輸的數據,它的存儲速度比內存的速度還快。CPU的緩存由兩部分組成,即1級緩存(L1Cache)和2級緩存(L2Cache)。
4、CPU的內核和介面
CPU的內核即CPU運算數據的處理中心。在通常情況下,當CPU生產廠商在推出一種新型CPU產品時,其與老款CPU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內核的構造上。
CPU的介面是指CPU背面與主板插槽接觸的部位。由於不同類型CPU的介面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具有某種介面類型的CPU,只能使用在具有相應類型插槽的主板上。
5、CPU的製造工藝
CPU的製造工藝一般指的是CPU內部主要電子元件之間所間隔的距離,其單位通常為nm(納米),其間隔距離越小,CPU的耗電量和發熱程度也越小。目前Intel和AMD的主流CPU產品,其製造工藝都已經達到65nm。
6、雙核
雙核是指在一個CPU中集成了兩個內核,使單個CPU就有兩個普通CPU的運算能力。目前主流的CPU都採用了雙核技術。
(9)存儲處理器擴展閱讀:
CPU術語
(1)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
一種特殊的存儲器子系統,其中復制了頻繁使用的數據,以利於CPU快速訪問。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了頻繁訪如辯問的RAM位置的內容及這些數據項的存儲地址。當處理器引用存儲器中的某地址時,高速緩沖存儲器便檢查是否存有該地址。如果存有該地址,則將數據返回處理器;如果沒有保存該地址,則進行常規的存儲器訪問。因為高速緩沖存儲器總比主RAM
存儲器速度快,所以當RAM的訪問速度低於微處理器的速度時,常使用高速緩沖存儲器。
(2)clock:時鍾
計算機內部的一種電子電敬塌路,用來生成穩定的定時脈沖流,即用來同步每一次操作的數字信號。計算機的時鍾頻率是決定計算機運行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計算機的其他部件允許的范圍內,頻率越高越好,也作systemclock。
(3)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CISC):復雜指令集計算
它是在微處理器設計中一種對復雜指令的實現方案,通過這種實現方案就可以在匯編語言級別上調用這些指令。這些復雜指令的功能相當強大,它們能靈活地計算諸如內存地址之類的元素。
(4)Direct Memory Access (DMA):直接內存訪問
在外圍設備和主存之間開辟直接的數據交換通路的技術。CPU工作時,所有工作周期都用於執行CPU的程序。當外圍設備將要輸入或輸出的數據准備好後,挪用一個工作周期,供外圍設備和主存直接交換數據。這個周期之後,CPU又繼續執行原來的程序。這種方式是在輸入輸出子系統中增加了DMA控制器來代替原來CPU的工作,而使成批傳送的數據直接和主存交互,由DMA部件對數據塊的數據逐個計數並確定主存地址。
(5)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中央處理單元
計算機的計算和控制單元。中央處理單元,或微型計算機中的微處理器(單晶元中央處理單元),具有如下功能,如:取指令、解碼,以及執行指令和通過計算機主要數據傳輸通路(即匯流排)將信息輸入、輸出到其渣稿缺它資源。根據其定義,中央處理單元是起到了計算機大腦功能的晶元。
(6)access:訪問,存取
從存儲器讀取或向存儲器寫入數據的操作。
(7)address:地址,定址
表明在內存數據的'存放位置的數,引用或訪問存儲器中某個特定的位置。
(8)application processor:應用程序處理器
一種專門為某個應用系統而設計的處理器。
(9)benchmark:基準程序
用於測試硬體或軟體性能的程序。硬體基準程序利用程序來測試設備的性能—例如:CPU執行指令的速度。軟體基準程序確定程序在執行特定任務(例如重新計算電子表格中的數據)時的效率、准確性或速度。測試每個程序時都使用同樣的數據,因此從結果可以比較出運行效果更好的程序以及程序運行效果更好的區域。
(10)primary cache 一級高速緩存
設計在微處理器內部的高速緩存,放置在主板上的高速緩存器稱為二級高速緩存。
(11)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MP) 對稱多處理
指多台計算機進行並行處理的一種體系結構,它是一種共享體系結構。系統中的兩個以上的CPU可以共享系統中的一切資源,如內存、硬碟、操作系統、應用軟體以及數據。當多個應用程序一起運行時,SMP非常靈活並具有很高的容錯性。SMP利用大緩存及其它技術來減少匯流排流量、增加吞吐量。
(12)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erver (SMP server) 對稱多任務處理伺服器
一種計算機,在客戶/伺服器應用中作為伺服器。為提高其性能,在設計時採用了對稱多任務處理 (SMP) 的體系結構。
(13)3DNow! 技術
指AMD公司為解決傳統圖像處理過程中進行浮點運算和多媒體應用程序的瓶頸問題,研究開發的一套全新的指令集,也是該公司首次提出的三維圖像處理技術。此技術提高了三維圖形性能及逼真的圖形效果,開創了計算機與三維圖形加速卡同步運算的先河。
該指令集共包含21個指令,可最大程度地支持被稱為「單指令多數據(SIMD)」的浮點運算。傳統處理器所欠缺的浮點運算能力在採用3DNow!技術的AMD
K6(r) -2系列處理器中得到應用。
(14)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ctor 的首字母縮略詞。
它是一種半導體技術,可以將成對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MOSFET) 集成在一塊矽片上。該技術通常用於生產 RAM 和交換應用系統,
產品速度很快,而且功耗極低。
(15)CPU cycle:CPU周期
CPU所能識別的最小時間單元,通常為億分之幾秒。CPU執行最簡單的指令時所需要的時間,例如讀取寄存器中的內容,也作 clocktick。
(16)coprocessor:協處理器
一種處理器,與主微處理器不同,它執行附加的功能並協助主微處理器進行工作。最常見的一種協處理器是浮點協處理器,它在執行數值計算時比個人計算機中的通用微處理器速度更快、性能更好。
(17)floating-point processor:浮點處理器
執行浮點數算術運算的協處理器。浮點數是指用尾數和相對一個基數的指數表示的數。例如,2.33×1023 就是一個浮點數。在系統中加入一個浮點數處理器,在使用識別並應用該協處理器的軟體時,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數學運算和圖像處理速度。i486DX、68040和更高級的處理器含有內置的浮點處理器。
CPU超頻方法
一、默認電壓超頻
默認電壓超頻,也是最常見的超頻方式,這種超頻方式最安全,最CPU與其他硬體基本沒有「副作用」,在DIY用戶中這種超頻方式最為常見。
1、調整外頻
調整外頻,在主板BIOS設置上,找到Base Clock的選項,這個就是CPU的外頻。把外頻調高,根據具體Core i7而定,不過Core i7一般默認電壓可以穩定運行在3.5G左右,例如i7 920,外頻調整為166,這時主頻就是166x20=3.33GHz。
2、關閉睿頻技術
CPU超頻後很可能會因為睿頻技術而變得不穩定,此時需要關閉這項技術,在BIOS中找到Intel Turbo Boost的項目,關閉即可。當然,如果你能尋找到CPU的極限體質,可以配合開啟睿頻技術來超頻,但對於初級超頻用戶來說,還是關閉比較妥當。
3、內存分頻
由於內存頻率和CPU外頻是以一定比例來設定的,調整CPU外頻後,內存頻率也需要調整,否則內存也進入了超頻狀態,很可能因為內存體質不佳而超頻失敗。現在主流內存是DDR3-1333,可調整內存分頻,使內存頻率接近1333MHz,保證超頻成功,當然,內存也是可以超頻的,但性能提升不明顯。
4、電壓設置為默認
最後一步是找到CPU電壓的選項,一般情況下,用AUTO是沒問題的,不過會主板多數會自動加壓保證穩定,這樣會增加CPU發熱量與功耗,所以我們調整為默認,一般設置成「+0」或「NORMAL」。保存退出,如果系統順利啟動,初步判定超頻成功。
超頻後性能提升不少
小幅度超頻後,性能提升不少,此時Core i7 920的性能完全可以和前旗艦Core i7 975相媲美了,要知道即使是現在,i7 975的價格也是i7 920的兩到三倍。
二、加電壓超頻電壓超頻
為保證CPU超頻後穩定或要獲取更高的主頻,適當加一些電壓是可以的。前三步超頻就不重復了,和前面的一樣,關鍵是第四步加電壓。方法就是在BIOS找到電壓選項,設置為AUTO,很多主板會自動加電壓。
加電壓超頻
不過AUTO並非很智能的,很可能會加電壓過多或過少,還是手動加電壓比較穩妥。一般Core i7的默認電壓為1.1XX,筆者建議最大不要超過1.35,每次以0.05的電壓來加壓,直到穩定,這樣超頻對CPU的副作用也不會很大。
CPU超頻失敗了怎麼辦?
當然,萬事都未必能如人願,超頻也一樣,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超頻失敗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在你身上。雖然失敗不一定是說明自己水平不行或者產品品質有問題,但我們也要做好心理准備和應對的措施。
超頻失敗後無法進入系統
其實,目前大多數的主板都能很好的避免由於超頻失敗而導致的無法開機情況。當出現由於超頻而無法正常的開機重啟時,主板會自動載入系統的默認設定,使系統恢復正常的運作。但也有部分主板需要用戶在重啟時長按「Insert」鍵來重新載入默認設定。
恢復為出廠時的默認設置
如果還能夠進入BIOS設定界面,我們就可以選擇"Load optimized default"這個選項來恢復,該選項實際就是恢復為出廠時的默認設置。如果無法令系統正常開機,連BIOS設定界面都無法進入的話,也不必太過慌張,還可以清空COMS,恢復到出廠狀態。
跳線帽
一款情況,在主板的BIOS或電池旁邊,
會有一個小小的跳線帽(如上圖,默認短接了1、2針腳)。
清空BIOS
我們只需徹底關閉電源,把跳線帽拔出,放在2、3針腳上短接5秒鍾。BIOS由於失去電力供應,裡面的設定也將隨之掉失,恢復默認。不過,最後還要記得再把跳線帽放回1、2針腳處,否則是開不了機滴。
大多數i7主板都有清空COMS按鍵
當然,搭配Core i7的中高端主板大多數都有清空COMS功能按鍵,一按即可。
雖然Core i7默認性能已經很強大,但超頻能帶來Core i7的性能提升,尤其是默認電壓超頻,不會對Core i7造成任何副作用。但我們在給Core i7超頻之前,需要准備好一個不錯的CPU散熱器,因為Core i7超頻的散熱量很大,以免造成超頻過程中出現死機的故障。
㈩ 現代中央存儲器cpu是指那是三部分
CPU 中文譯為中央處理器 按你的說法是指 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
另外說點相關的
計算機硬體系統包含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其中
存儲器:主要功能是存儲程序和數據。其中內存可交換CPU與硬碟中的數據
輸入設備:鍵盤、滑鼠、掃描儀等
輸出設備:顯示器、列印機等
輸入/輸出設備,簡稱I/O
計算機最小化系統組件包含主板、CPU、內存、顯卡